'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

作者:許仲良

"

作者:許仲良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沂河發源于山東沂蒙山,蜿蜒曲折,奔騰南下,灌溉著兩岸的良田沃野,養育了兩岸沂河兒女。便利的水上交通,對促進南北工農業發展及商品流通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舊社會、封建王朝不重視水利,監管不到位,防洪設施不完善。況且自古邳蒼洪水走廊,沂河決口氾濫時有發生。據《明憲宗實錄》卷二十載:天順八年十二月乙未,直隸邳州知州孟琳奏:“本州榆行諸社俱臨沂河,以久雨河岸為水所崩者二十有八處,諸社卑田淹沒殆盡……”。“堤無岸,澤無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逞縱橫,波神遊汗漫,廬墓望洋皆興嘆,江湖滿地共扼腕,方二百里普浸灌”。大水過後,莊稼顆粒無收,大荒接踵而至。米珠薪桂,百姓背井離鄉,甚至賣兒鬻女。瘟疫頻發,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且盜賊蜂起,土匪猖獗,治安混亂,民不聊生,地方官束手無策,望洋興嘆。

"

作者:許仲良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沂河發源于山東沂蒙山,蜿蜒曲折,奔騰南下,灌溉著兩岸的良田沃野,養育了兩岸沂河兒女。便利的水上交通,對促進南北工農業發展及商品流通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舊社會、封建王朝不重視水利,監管不到位,防洪設施不完善。況且自古邳蒼洪水走廊,沂河決口氾濫時有發生。據《明憲宗實錄》卷二十載:天順八年十二月乙未,直隸邳州知州孟琳奏:“本州榆行諸社俱臨沂河,以久雨河岸為水所崩者二十有八處,諸社卑田淹沒殆盡……”。“堤無岸,澤無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逞縱橫,波神遊汗漫,廬墓望洋皆興嘆,江湖滿地共扼腕,方二百里普浸灌”。大水過後,莊稼顆粒無收,大荒接踵而至。米珠薪桂,百姓背井離鄉,甚至賣兒鬻女。瘟疫頻發,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且盜賊蜂起,土匪猖獗,治安混亂,民不聊生,地方官束手無策,望洋興嘆。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州官張大人,字希福,臨危受命,走馬上任。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基層,聽民意,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興修水利,清浚河道,復堤固堰,惜老憐困,賑貧貸乏。推行仁政法治,恩威並舉,明榮諭恥,盡職盡責。期年,政通人和,卓有成效。流冠賊匪在善政的感召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黎民安居樂業,免於流移之苦;逃荒他鄉者,皆返故里。百姓豐衣足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太平景象。

張州官不驕不躁,居安思危。他深知水火無情,每逢汛期,在沂河邳州段,石壩崇、鮑莊、胡塘、袁灣等多發地段設防洪監測點,派專人日夜巡視,一旦出現險情及時上報,以便採取應對措施。

這年秋季,蘇魯兩省暴雨如注,連月不止,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洪峰襲來,遍地狂吼,水勢為歷年之最。袁灣告急,引起了州官張大人的高度重視,他立即趕赴現場,在甄家村東,沂河西岸搭建臨時夜衙,現場辦公。他身先士卒,率領軍民,修堤固堰,運沙袋,打木樁,日夜奮戰,但水勢有增無減。形勢十分嚴峻。無奈,只得命人在岸上擺下了香案。他虔誠跪下祈禱:“蒼天在上,下官張鵬閣無能,治水不力,致使沂河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祁望老天爺明示,只要能治服洪水,拯救百姓黎民,在下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

作者:許仲良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沂河發源于山東沂蒙山,蜿蜒曲折,奔騰南下,灌溉著兩岸的良田沃野,養育了兩岸沂河兒女。便利的水上交通,對促進南北工農業發展及商品流通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舊社會、封建王朝不重視水利,監管不到位,防洪設施不完善。況且自古邳蒼洪水走廊,沂河決口氾濫時有發生。據《明憲宗實錄》卷二十載:天順八年十二月乙未,直隸邳州知州孟琳奏:“本州榆行諸社俱臨沂河,以久雨河岸為水所崩者二十有八處,諸社卑田淹沒殆盡……”。“堤無岸,澤無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逞縱橫,波神遊汗漫,廬墓望洋皆興嘆,江湖滿地共扼腕,方二百里普浸灌”。大水過後,莊稼顆粒無收,大荒接踵而至。米珠薪桂,百姓背井離鄉,甚至賣兒鬻女。瘟疫頻發,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且盜賊蜂起,土匪猖獗,治安混亂,民不聊生,地方官束手無策,望洋興嘆。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州官張大人,字希福,臨危受命,走馬上任。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基層,聽民意,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興修水利,清浚河道,復堤固堰,惜老憐困,賑貧貸乏。推行仁政法治,恩威並舉,明榮諭恥,盡職盡責。期年,政通人和,卓有成效。流冠賊匪在善政的感召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黎民安居樂業,免於流移之苦;逃荒他鄉者,皆返故里。百姓豐衣足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太平景象。

張州官不驕不躁,居安思危。他深知水火無情,每逢汛期,在沂河邳州段,石壩崇、鮑莊、胡塘、袁灣等多發地段設防洪監測點,派專人日夜巡視,一旦出現險情及時上報,以便採取應對措施。

這年秋季,蘇魯兩省暴雨如注,連月不止,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洪峰襲來,遍地狂吼,水勢為歷年之最。袁灣告急,引起了州官張大人的高度重視,他立即趕赴現場,在甄家村東,沂河西岸搭建臨時夜衙,現場辦公。他身先士卒,率領軍民,修堤固堰,運沙袋,打木樁,日夜奮戰,但水勢有增無減。形勢十分嚴峻。無奈,只得命人在岸上擺下了香案。他虔誠跪下祈禱:“蒼天在上,下官張鵬閣無能,治水不力,致使沂河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祁望老天爺明示,只要能治服洪水,拯救百姓黎民,在下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忽然,一個浪花打過去,只見一條紅色鯉魚跳出水面,連跳三次,口吐人言:“若讓黎民保安寧,州官舍命斬孽龍。”原來這條紅鯉魚是東海龍王三太子化身,只因近年沂河出現一條千年大蟲化成龍身,在此興風作浪,危害黎民百姓,並與東海龍王鰲廣分庭抗禮。老龍王久有除妖之心,但恨力不從心,今日才派三太子鰲丙明示州官:只有除掉孽龍,百姓黎民才能安享太平。張大人頓時醒悟:如能挽救千百萬人,即使我死了,值!

只見惡浪滾滾,拍打兩岸,一條孽龍身長數丈,真個爪似銅針快利,嘴似鐵鑽金剛,搖頭擺尾,攪起一丈多高水柱。張大人手持一把利劍,早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縱身一躍,跳入水中,與妖龍搏鬥,你來我往,殺得難分難解,比拼了一天一夜,竭盡全力,張大人終於將孽龍斬為兩段,鮮血染紅了咆哮的沂河水。洪峰緩緩退去,但張大人卻因心力衰竭,獻出寶貴生命。一代忠君報國,勤政愛民的州官就這樣因公殉職。

當地群眾為了感激這位父母官的恩德,在老沂河西岸(新沂河張老壩南300米)倚岸傍修了一座廟,供奉以志不忘。廟宇坐西朝東,風格佈局與鎮江金山寺相差無幾。規模雖不大,但環境幽靜;建築雖不宏闊,但莊重典雅。水環樹抱,四季長青,美輪美奐,與顯慶寺遙相輝映,在當時被視為一處探幽訪勝的好地方。這寺廟被當地老百姓尊稱張老廟。

"

作者:許仲良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沂河發源于山東沂蒙山,蜿蜒曲折,奔騰南下,灌溉著兩岸的良田沃野,養育了兩岸沂河兒女。便利的水上交通,對促進南北工農業發展及商品流通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舊社會、封建王朝不重視水利,監管不到位,防洪設施不完善。況且自古邳蒼洪水走廊,沂河決口氾濫時有發生。據《明憲宗實錄》卷二十載:天順八年十二月乙未,直隸邳州知州孟琳奏:“本州榆行諸社俱臨沂河,以久雨河岸為水所崩者二十有八處,諸社卑田淹沒殆盡……”。“堤無岸,澤無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逞縱橫,波神遊汗漫,廬墓望洋皆興嘆,江湖滿地共扼腕,方二百里普浸灌”。大水過後,莊稼顆粒無收,大荒接踵而至。米珠薪桂,百姓背井離鄉,甚至賣兒鬻女。瘟疫頻發,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且盜賊蜂起,土匪猖獗,治安混亂,民不聊生,地方官束手無策,望洋興嘆。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州官張大人,字希福,臨危受命,走馬上任。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基層,聽民意,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興修水利,清浚河道,復堤固堰,惜老憐困,賑貧貸乏。推行仁政法治,恩威並舉,明榮諭恥,盡職盡責。期年,政通人和,卓有成效。流冠賊匪在善政的感召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黎民安居樂業,免於流移之苦;逃荒他鄉者,皆返故里。百姓豐衣足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太平景象。

張州官不驕不躁,居安思危。他深知水火無情,每逢汛期,在沂河邳州段,石壩崇、鮑莊、胡塘、袁灣等多發地段設防洪監測點,派專人日夜巡視,一旦出現險情及時上報,以便採取應對措施。

這年秋季,蘇魯兩省暴雨如注,連月不止,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洪峰襲來,遍地狂吼,水勢為歷年之最。袁灣告急,引起了州官張大人的高度重視,他立即趕赴現場,在甄家村東,沂河西岸搭建臨時夜衙,現場辦公。他身先士卒,率領軍民,修堤固堰,運沙袋,打木樁,日夜奮戰,但水勢有增無減。形勢十分嚴峻。無奈,只得命人在岸上擺下了香案。他虔誠跪下祈禱:“蒼天在上,下官張鵬閣無能,治水不力,致使沂河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祁望老天爺明示,只要能治服洪水,拯救百姓黎民,在下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忽然,一個浪花打過去,只見一條紅色鯉魚跳出水面,連跳三次,口吐人言:“若讓黎民保安寧,州官舍命斬孽龍。”原來這條紅鯉魚是東海龍王三太子化身,只因近年沂河出現一條千年大蟲化成龍身,在此興風作浪,危害黎民百姓,並與東海龍王鰲廣分庭抗禮。老龍王久有除妖之心,但恨力不從心,今日才派三太子鰲丙明示州官:只有除掉孽龍,百姓黎民才能安享太平。張大人頓時醒悟:如能挽救千百萬人,即使我死了,值!

只見惡浪滾滾,拍打兩岸,一條孽龍身長數丈,真個爪似銅針快利,嘴似鐵鑽金剛,搖頭擺尾,攪起一丈多高水柱。張大人手持一把利劍,早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縱身一躍,跳入水中,與妖龍搏鬥,你來我往,殺得難分難解,比拼了一天一夜,竭盡全力,張大人終於將孽龍斬為兩段,鮮血染紅了咆哮的沂河水。洪峰緩緩退去,但張大人卻因心力衰竭,獻出寶貴生命。一代忠君報國,勤政愛民的州官就這樣因公殉職。

當地群眾為了感激這位父母官的恩德,在老沂河西岸(新沂河張老壩南300米)倚岸傍修了一座廟,供奉以志不忘。廟宇坐西朝東,風格佈局與鎮江金山寺相差無幾。規模雖不大,但環境幽靜;建築雖不宏闊,但莊重典雅。水環樹抱,四季長青,美輪美奐,與顯慶寺遙相輝映,在當時被視為一處探幽訪勝的好地方。這寺廟被當地老百姓尊稱張老廟。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寺院為四合院,分北大殿、西大殿、門殿、南伙房、僧舍各三間,青磚黛瓦,古香古色。

西大殿屋面上鋪鱗小瓦,屋脊兩端裝飾獸頭,屋脊中央前邊鑲嵌“風調雨順”,後邊鑲嵌“國泰民安”八個大字。殿內供奉州官張大人,他頭戴烏紗帽,面目莊嚴鎮靜,腳下四大水獸,魔裡青、魔裡紅、魔裡海、魔裡獸,或俯首帖耳,或委曲不樂,或愁眉不展,令人難忘。張大人二目凝神,時刻監視洪水動態,生動再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光輝形象。

北大殿供奉關公。關老爺正襟危坐,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捋美髯,正氣凜然。關平周倉侍立兩側。屋脊中央,前邊書“皇圖永固”,後邊書“帝道遐昌”八個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朝廷為表彰這位勤政愛民捨生取義的州官,敕立功德碑一座。筆者兒時隨父觀賞,親眼目睹此碑風采,雕刻精細,圖案美觀,名人題額撰文,妙手書丹:書風古樸,蒼勁凝重,端莊又豐潤飽滿,為歷代邳州人所喜愛。“文革”期間,被當地村民推倒,砸斷填汪塘建房。明珠埋光,可惜了。

地方鄉賢富紳捐地八十畝,收入以供僧人生活所需,並廣植青松翠柏,金桂、銀杏、黃楊、紫藤、冬梅、夏荷,鳥語花香,風景宜人。每當春和景明,澄江如練,皓月當空,波光粼粼,人們來此賞景,浮想聯翩,樂而忘返。各地鄉紳達官貴人和老百姓,常到這裡來燒香祈求保佑。“日照香菸繞樑柱,冠蓋縉紳車騎來”這句古詩就是當年張老廟香火旺盛的鮮明寫照。文人雅士紛紛前來憑弔觀光,吟詩作賦,表達了敬仰和懷念之情。其中有詩云:“兩袖青風何所求,臨危受命治邳州。難賡諸葛隆中對,不忘希文天下憂。府置江邊防水患,劍劈妖孽化民愁。一生肝膽兩相照,贏得芳名萬古留”。

廟前,每年正月十五逢香火廟會。屆時遊人如鯽,盛況空前。與周邊的張圈子的龍會,院許的舞獅,灘上邵場的竹馬,丁莊高翹,官湖的旱船,一起爭奇鬥豔,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四面八方趕會的少男少女,穿紅掛綠,比肩接踵,川流不息。包子篷、粥鍋、油條、饅頭、熟食比比皆是,吆喝聲此起彼伏。套圈的、耍猴的、玩戲法的、吹糖人的吸引許多觀眾。說評書、唱大鼓、琴書的齊集河灘地,百貨布匹鞋帽、服裝、古董應有盡有。趕會的人興高采烈,流連忘返,直到日落西山,酒足飯飽,才各自回家。

"

作者:許仲良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沂河發源于山東沂蒙山,蜿蜒曲折,奔騰南下,灌溉著兩岸的良田沃野,養育了兩岸沂河兒女。便利的水上交通,對促進南北工農業發展及商品流通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舊社會、封建王朝不重視水利,監管不到位,防洪設施不完善。況且自古邳蒼洪水走廊,沂河決口氾濫時有發生。據《明憲宗實錄》卷二十載:天順八年十二月乙未,直隸邳州知州孟琳奏:“本州榆行諸社俱臨沂河,以久雨河岸為水所崩者二十有八處,諸社卑田淹沒殆盡……”。“堤無岸,澤無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逞縱橫,波神遊汗漫,廬墓望洋皆興嘆,江湖滿地共扼腕,方二百里普浸灌”。大水過後,莊稼顆粒無收,大荒接踵而至。米珠薪桂,百姓背井離鄉,甚至賣兒鬻女。瘟疫頻發,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且盜賊蜂起,土匪猖獗,治安混亂,民不聊生,地方官束手無策,望洋興嘆。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州官張大人,字希福,臨危受命,走馬上任。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基層,聽民意,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興修水利,清浚河道,復堤固堰,惜老憐困,賑貧貸乏。推行仁政法治,恩威並舉,明榮諭恥,盡職盡責。期年,政通人和,卓有成效。流冠賊匪在善政的感召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黎民安居樂業,免於流移之苦;逃荒他鄉者,皆返故里。百姓豐衣足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太平景象。

張州官不驕不躁,居安思危。他深知水火無情,每逢汛期,在沂河邳州段,石壩崇、鮑莊、胡塘、袁灣等多發地段設防洪監測點,派專人日夜巡視,一旦出現險情及時上報,以便採取應對措施。

這年秋季,蘇魯兩省暴雨如注,連月不止,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洪峰襲來,遍地狂吼,水勢為歷年之最。袁灣告急,引起了州官張大人的高度重視,他立即趕赴現場,在甄家村東,沂河西岸搭建臨時夜衙,現場辦公。他身先士卒,率領軍民,修堤固堰,運沙袋,打木樁,日夜奮戰,但水勢有增無減。形勢十分嚴峻。無奈,只得命人在岸上擺下了香案。他虔誠跪下祈禱:“蒼天在上,下官張鵬閣無能,治水不力,致使沂河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祁望老天爺明示,只要能治服洪水,拯救百姓黎民,在下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忽然,一個浪花打過去,只見一條紅色鯉魚跳出水面,連跳三次,口吐人言:“若讓黎民保安寧,州官舍命斬孽龍。”原來這條紅鯉魚是東海龍王三太子化身,只因近年沂河出現一條千年大蟲化成龍身,在此興風作浪,危害黎民百姓,並與東海龍王鰲廣分庭抗禮。老龍王久有除妖之心,但恨力不從心,今日才派三太子鰲丙明示州官:只有除掉孽龍,百姓黎民才能安享太平。張大人頓時醒悟:如能挽救千百萬人,即使我死了,值!

只見惡浪滾滾,拍打兩岸,一條孽龍身長數丈,真個爪似銅針快利,嘴似鐵鑽金剛,搖頭擺尾,攪起一丈多高水柱。張大人手持一把利劍,早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縱身一躍,跳入水中,與妖龍搏鬥,你來我往,殺得難分難解,比拼了一天一夜,竭盡全力,張大人終於將孽龍斬為兩段,鮮血染紅了咆哮的沂河水。洪峰緩緩退去,但張大人卻因心力衰竭,獻出寶貴生命。一代忠君報國,勤政愛民的州官就這樣因公殉職。

當地群眾為了感激這位父母官的恩德,在老沂河西岸(新沂河張老壩南300米)倚岸傍修了一座廟,供奉以志不忘。廟宇坐西朝東,風格佈局與鎮江金山寺相差無幾。規模雖不大,但環境幽靜;建築雖不宏闊,但莊重典雅。水環樹抱,四季長青,美輪美奐,與顯慶寺遙相輝映,在當時被視為一處探幽訪勝的好地方。這寺廟被當地老百姓尊稱張老廟。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寺院為四合院,分北大殿、西大殿、門殿、南伙房、僧舍各三間,青磚黛瓦,古香古色。

西大殿屋面上鋪鱗小瓦,屋脊兩端裝飾獸頭,屋脊中央前邊鑲嵌“風調雨順”,後邊鑲嵌“國泰民安”八個大字。殿內供奉州官張大人,他頭戴烏紗帽,面目莊嚴鎮靜,腳下四大水獸,魔裡青、魔裡紅、魔裡海、魔裡獸,或俯首帖耳,或委曲不樂,或愁眉不展,令人難忘。張大人二目凝神,時刻監視洪水動態,生動再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光輝形象。

北大殿供奉關公。關老爺正襟危坐,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捋美髯,正氣凜然。關平周倉侍立兩側。屋脊中央,前邊書“皇圖永固”,後邊書“帝道遐昌”八個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朝廷為表彰這位勤政愛民捨生取義的州官,敕立功德碑一座。筆者兒時隨父觀賞,親眼目睹此碑風采,雕刻精細,圖案美觀,名人題額撰文,妙手書丹:書風古樸,蒼勁凝重,端莊又豐潤飽滿,為歷代邳州人所喜愛。“文革”期間,被當地村民推倒,砸斷填汪塘建房。明珠埋光,可惜了。

地方鄉賢富紳捐地八十畝,收入以供僧人生活所需,並廣植青松翠柏,金桂、銀杏、黃楊、紫藤、冬梅、夏荷,鳥語花香,風景宜人。每當春和景明,澄江如練,皓月當空,波光粼粼,人們來此賞景,浮想聯翩,樂而忘返。各地鄉紳達官貴人和老百姓,常到這裡來燒香祈求保佑。“日照香菸繞樑柱,冠蓋縉紳車騎來”這句古詩就是當年張老廟香火旺盛的鮮明寫照。文人雅士紛紛前來憑弔觀光,吟詩作賦,表達了敬仰和懷念之情。其中有詩云:“兩袖青風何所求,臨危受命治邳州。難賡諸葛隆中對,不忘希文天下憂。府置江邊防水患,劍劈妖孽化民愁。一生肝膽兩相照,贏得芳名萬古留”。

廟前,每年正月十五逢香火廟會。屆時遊人如鯽,盛況空前。與周邊的張圈子的龍會,院許的舞獅,灘上邵場的竹馬,丁莊高翹,官湖的旱船,一起爭奇鬥豔,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四面八方趕會的少男少女,穿紅掛綠,比肩接踵,川流不息。包子篷、粥鍋、油條、饅頭、熟食比比皆是,吆喝聲此起彼伏。套圈的、耍猴的、玩戲法的、吹糖人的吸引許多觀眾。說評書、唱大鼓、琴書的齊集河灘地,百貨布匹鞋帽、服裝、古董應有盡有。趕會的人興高采烈,流連忘返,直到日落西山,酒足飯飽,才各自回家。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解放戰爭中,張老廟毀於戰火,百孔千瘡,和尚李仲雅也還俗了。

建國初期,地方有識之士,將破廟修葺一新,把殘缺的神像拉出去準備辦一所私立學校,後因資金不足而中止。1958年成立了紅旗人民公社。當時袁灣大隊(轄院許、丁莊)黨支部書記許士雲帶領社員群眾將廟宇粉刷,打掃潔淨,開設袁灣大隊衛生診所。醫生有院許的許士安,袁灣的袁福運。許士安精通芪黃之術,尤擅鍼灸,一根金針曾挽救無數生命,在當地傳為佳話。1962年,紅旗人民公社撤銷,改為陳樓人民公社。袁灣大隊一分為三,即袁灣、院許、丁莊三個大隊,診所解散,醫生各回本大隊行醫。當時張老廟地處三大隊交界,“三不管”,無人問津。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一批不法分子偷偷潛入寺內,將全部樑柱鋸斷盜走,致使張老廟淪為危房。是年秋,陳樓公社在陳樓村開辦農業中學,因無錢購買房料,於是該校校長率領全體師生拆掉張老廟,將磚瓦木棒運往陳樓村建農業中學。張老廟只剩下一片廢墟。昔日風光不再,但那位勤政愛民的知州張大人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

作者:許仲良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沂河發源于山東沂蒙山,蜿蜒曲折,奔騰南下,灌溉著兩岸的良田沃野,養育了兩岸沂河兒女。便利的水上交通,對促進南北工農業發展及商品流通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舊社會、封建王朝不重視水利,監管不到位,防洪設施不完善。況且自古邳蒼洪水走廊,沂河決口氾濫時有發生。據《明憲宗實錄》卷二十載:天順八年十二月乙未,直隸邳州知州孟琳奏:“本州榆行諸社俱臨沂河,以久雨河岸為水所崩者二十有八處,諸社卑田淹沒殆盡……”。“堤無岸,澤無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逞縱橫,波神遊汗漫,廬墓望洋皆興嘆,江湖滿地共扼腕,方二百里普浸灌”。大水過後,莊稼顆粒無收,大荒接踵而至。米珠薪桂,百姓背井離鄉,甚至賣兒鬻女。瘟疫頻發,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且盜賊蜂起,土匪猖獗,治安混亂,民不聊生,地方官束手無策,望洋興嘆。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州官張大人,字希福,臨危受命,走馬上任。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基層,聽民意,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興修水利,清浚河道,復堤固堰,惜老憐困,賑貧貸乏。推行仁政法治,恩威並舉,明榮諭恥,盡職盡責。期年,政通人和,卓有成效。流冠賊匪在善政的感召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黎民安居樂業,免於流移之苦;逃荒他鄉者,皆返故里。百姓豐衣足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太平景象。

張州官不驕不躁,居安思危。他深知水火無情,每逢汛期,在沂河邳州段,石壩崇、鮑莊、胡塘、袁灣等多發地段設防洪監測點,派專人日夜巡視,一旦出現險情及時上報,以便採取應對措施。

這年秋季,蘇魯兩省暴雨如注,連月不止,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洪峰襲來,遍地狂吼,水勢為歷年之最。袁灣告急,引起了州官張大人的高度重視,他立即趕赴現場,在甄家村東,沂河西岸搭建臨時夜衙,現場辦公。他身先士卒,率領軍民,修堤固堰,運沙袋,打木樁,日夜奮戰,但水勢有增無減。形勢十分嚴峻。無奈,只得命人在岸上擺下了香案。他虔誠跪下祈禱:“蒼天在上,下官張鵬閣無能,治水不力,致使沂河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祁望老天爺明示,只要能治服洪水,拯救百姓黎民,在下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忽然,一個浪花打過去,只見一條紅色鯉魚跳出水面,連跳三次,口吐人言:“若讓黎民保安寧,州官舍命斬孽龍。”原來這條紅鯉魚是東海龍王三太子化身,只因近年沂河出現一條千年大蟲化成龍身,在此興風作浪,危害黎民百姓,並與東海龍王鰲廣分庭抗禮。老龍王久有除妖之心,但恨力不從心,今日才派三太子鰲丙明示州官:只有除掉孽龍,百姓黎民才能安享太平。張大人頓時醒悟:如能挽救千百萬人,即使我死了,值!

只見惡浪滾滾,拍打兩岸,一條孽龍身長數丈,真個爪似銅針快利,嘴似鐵鑽金剛,搖頭擺尾,攪起一丈多高水柱。張大人手持一把利劍,早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縱身一躍,跳入水中,與妖龍搏鬥,你來我往,殺得難分難解,比拼了一天一夜,竭盡全力,張大人終於將孽龍斬為兩段,鮮血染紅了咆哮的沂河水。洪峰緩緩退去,但張大人卻因心力衰竭,獻出寶貴生命。一代忠君報國,勤政愛民的州官就這樣因公殉職。

當地群眾為了感激這位父母官的恩德,在老沂河西岸(新沂河張老壩南300米)倚岸傍修了一座廟,供奉以志不忘。廟宇坐西朝東,風格佈局與鎮江金山寺相差無幾。規模雖不大,但環境幽靜;建築雖不宏闊,但莊重典雅。水環樹抱,四季長青,美輪美奐,與顯慶寺遙相輝映,在當時被視為一處探幽訪勝的好地方。這寺廟被當地老百姓尊稱張老廟。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寺院為四合院,分北大殿、西大殿、門殿、南伙房、僧舍各三間,青磚黛瓦,古香古色。

西大殿屋面上鋪鱗小瓦,屋脊兩端裝飾獸頭,屋脊中央前邊鑲嵌“風調雨順”,後邊鑲嵌“國泰民安”八個大字。殿內供奉州官張大人,他頭戴烏紗帽,面目莊嚴鎮靜,腳下四大水獸,魔裡青、魔裡紅、魔裡海、魔裡獸,或俯首帖耳,或委曲不樂,或愁眉不展,令人難忘。張大人二目凝神,時刻監視洪水動態,生動再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光輝形象。

北大殿供奉關公。關老爺正襟危坐,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捋美髯,正氣凜然。關平周倉侍立兩側。屋脊中央,前邊書“皇圖永固”,後邊書“帝道遐昌”八個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朝廷為表彰這位勤政愛民捨生取義的州官,敕立功德碑一座。筆者兒時隨父觀賞,親眼目睹此碑風采,雕刻精細,圖案美觀,名人題額撰文,妙手書丹:書風古樸,蒼勁凝重,端莊又豐潤飽滿,為歷代邳州人所喜愛。“文革”期間,被當地村民推倒,砸斷填汪塘建房。明珠埋光,可惜了。

地方鄉賢富紳捐地八十畝,收入以供僧人生活所需,並廣植青松翠柏,金桂、銀杏、黃楊、紫藤、冬梅、夏荷,鳥語花香,風景宜人。每當春和景明,澄江如練,皓月當空,波光粼粼,人們來此賞景,浮想聯翩,樂而忘返。各地鄉紳達官貴人和老百姓,常到這裡來燒香祈求保佑。“日照香菸繞樑柱,冠蓋縉紳車騎來”這句古詩就是當年張老廟香火旺盛的鮮明寫照。文人雅士紛紛前來憑弔觀光,吟詩作賦,表達了敬仰和懷念之情。其中有詩云:“兩袖青風何所求,臨危受命治邳州。難賡諸葛隆中對,不忘希文天下憂。府置江邊防水患,劍劈妖孽化民愁。一生肝膽兩相照,贏得芳名萬古留”。

廟前,每年正月十五逢香火廟會。屆時遊人如鯽,盛況空前。與周邊的張圈子的龍會,院許的舞獅,灘上邵場的竹馬,丁莊高翹,官湖的旱船,一起爭奇鬥豔,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四面八方趕會的少男少女,穿紅掛綠,比肩接踵,川流不息。包子篷、粥鍋、油條、饅頭、熟食比比皆是,吆喝聲此起彼伏。套圈的、耍猴的、玩戲法的、吹糖人的吸引許多觀眾。說評書、唱大鼓、琴書的齊集河灘地,百貨布匹鞋帽、服裝、古董應有盡有。趕會的人興高采烈,流連忘返,直到日落西山,酒足飯飽,才各自回家。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解放戰爭中,張老廟毀於戰火,百孔千瘡,和尚李仲雅也還俗了。

建國初期,地方有識之士,將破廟修葺一新,把殘缺的神像拉出去準備辦一所私立學校,後因資金不足而中止。1958年成立了紅旗人民公社。當時袁灣大隊(轄院許、丁莊)黨支部書記許士雲帶領社員群眾將廟宇粉刷,打掃潔淨,開設袁灣大隊衛生診所。醫生有院許的許士安,袁灣的袁福運。許士安精通芪黃之術,尤擅鍼灸,一根金針曾挽救無數生命,在當地傳為佳話。1962年,紅旗人民公社撤銷,改為陳樓人民公社。袁灣大隊一分為三,即袁灣、院許、丁莊三個大隊,診所解散,醫生各回本大隊行醫。當時張老廟地處三大隊交界,“三不管”,無人問津。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一批不法分子偷偷潛入寺內,將全部樑柱鋸斷盜走,致使張老廟淪為危房。是年秋,陳樓公社在陳樓村開辦農業中學,因無錢購買房料,於是該校校長率領全體師生拆掉張老廟,將磚瓦木棒運往陳樓村建農業中學。張老廟只剩下一片廢墟。昔日風光不再,但那位勤政愛民的知州張大人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

作者:許仲良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沂河發源于山東沂蒙山,蜿蜒曲折,奔騰南下,灌溉著兩岸的良田沃野,養育了兩岸沂河兒女。便利的水上交通,對促進南北工農業發展及商品流通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舊社會、封建王朝不重視水利,監管不到位,防洪設施不完善。況且自古邳蒼洪水走廊,沂河決口氾濫時有發生。據《明憲宗實錄》卷二十載:天順八年十二月乙未,直隸邳州知州孟琳奏:“本州榆行諸社俱臨沂河,以久雨河岸為水所崩者二十有八處,諸社卑田淹沒殆盡……”。“堤無岸,澤無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逞縱橫,波神遊汗漫,廬墓望洋皆興嘆,江湖滿地共扼腕,方二百里普浸灌”。大水過後,莊稼顆粒無收,大荒接踵而至。米珠薪桂,百姓背井離鄉,甚至賣兒鬻女。瘟疫頻發,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且盜賊蜂起,土匪猖獗,治安混亂,民不聊生,地方官束手無策,望洋興嘆。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州官張大人,字希福,臨危受命,走馬上任。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基層,聽民意,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興修水利,清浚河道,復堤固堰,惜老憐困,賑貧貸乏。推行仁政法治,恩威並舉,明榮諭恥,盡職盡責。期年,政通人和,卓有成效。流冠賊匪在善政的感召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黎民安居樂業,免於流移之苦;逃荒他鄉者,皆返故里。百姓豐衣足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太平景象。

張州官不驕不躁,居安思危。他深知水火無情,每逢汛期,在沂河邳州段,石壩崇、鮑莊、胡塘、袁灣等多發地段設防洪監測點,派專人日夜巡視,一旦出現險情及時上報,以便採取應對措施。

這年秋季,蘇魯兩省暴雨如注,連月不止,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洪峰襲來,遍地狂吼,水勢為歷年之最。袁灣告急,引起了州官張大人的高度重視,他立即趕赴現場,在甄家村東,沂河西岸搭建臨時夜衙,現場辦公。他身先士卒,率領軍民,修堤固堰,運沙袋,打木樁,日夜奮戰,但水勢有增無減。形勢十分嚴峻。無奈,只得命人在岸上擺下了香案。他虔誠跪下祈禱:“蒼天在上,下官張鵬閣無能,治水不力,致使沂河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危在旦夕。祁望老天爺明示,只要能治服洪水,拯救百姓黎民,在下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忽然,一個浪花打過去,只見一條紅色鯉魚跳出水面,連跳三次,口吐人言:“若讓黎民保安寧,州官舍命斬孽龍。”原來這條紅鯉魚是東海龍王三太子化身,只因近年沂河出現一條千年大蟲化成龍身,在此興風作浪,危害黎民百姓,並與東海龍王鰲廣分庭抗禮。老龍王久有除妖之心,但恨力不從心,今日才派三太子鰲丙明示州官:只有除掉孽龍,百姓黎民才能安享太平。張大人頓時醒悟:如能挽救千百萬人,即使我死了,值!

只見惡浪滾滾,拍打兩岸,一條孽龍身長數丈,真個爪似銅針快利,嘴似鐵鑽金剛,搖頭擺尾,攪起一丈多高水柱。張大人手持一把利劍,早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縱身一躍,跳入水中,與妖龍搏鬥,你來我往,殺得難分難解,比拼了一天一夜,竭盡全力,張大人終於將孽龍斬為兩段,鮮血染紅了咆哮的沂河水。洪峰緩緩退去,但張大人卻因心力衰竭,獻出寶貴生命。一代忠君報國,勤政愛民的州官就這樣因公殉職。

當地群眾為了感激這位父母官的恩德,在老沂河西岸(新沂河張老壩南300米)倚岸傍修了一座廟,供奉以志不忘。廟宇坐西朝東,風格佈局與鎮江金山寺相差無幾。規模雖不大,但環境幽靜;建築雖不宏闊,但莊重典雅。水環樹抱,四季長青,美輪美奐,與顯慶寺遙相輝映,在當時被視為一處探幽訪勝的好地方。這寺廟被當地老百姓尊稱張老廟。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寺院為四合院,分北大殿、西大殿、門殿、南伙房、僧舍各三間,青磚黛瓦,古香古色。

西大殿屋面上鋪鱗小瓦,屋脊兩端裝飾獸頭,屋脊中央前邊鑲嵌“風調雨順”,後邊鑲嵌“國泰民安”八個大字。殿內供奉州官張大人,他頭戴烏紗帽,面目莊嚴鎮靜,腳下四大水獸,魔裡青、魔裡紅、魔裡海、魔裡獸,或俯首帖耳,或委曲不樂,或愁眉不展,令人難忘。張大人二目凝神,時刻監視洪水動態,生動再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光輝形象。

北大殿供奉關公。關老爺正襟危坐,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捋美髯,正氣凜然。關平周倉侍立兩側。屋脊中央,前邊書“皇圖永固”,後邊書“帝道遐昌”八個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朝廷為表彰這位勤政愛民捨生取義的州官,敕立功德碑一座。筆者兒時隨父觀賞,親眼目睹此碑風采,雕刻精細,圖案美觀,名人題額撰文,妙手書丹:書風古樸,蒼勁凝重,端莊又豐潤飽滿,為歷代邳州人所喜愛。“文革”期間,被當地村民推倒,砸斷填汪塘建房。明珠埋光,可惜了。

地方鄉賢富紳捐地八十畝,收入以供僧人生活所需,並廣植青松翠柏,金桂、銀杏、黃楊、紫藤、冬梅、夏荷,鳥語花香,風景宜人。每當春和景明,澄江如練,皓月當空,波光粼粼,人們來此賞景,浮想聯翩,樂而忘返。各地鄉紳達官貴人和老百姓,常到這裡來燒香祈求保佑。“日照香菸繞樑柱,冠蓋縉紳車騎來”這句古詩就是當年張老廟香火旺盛的鮮明寫照。文人雅士紛紛前來憑弔觀光,吟詩作賦,表達了敬仰和懷念之情。其中有詩云:“兩袖青風何所求,臨危受命治邳州。難賡諸葛隆中對,不忘希文天下憂。府置江邊防水患,劍劈妖孽化民愁。一生肝膽兩相照,贏得芳名萬古留”。

廟前,每年正月十五逢香火廟會。屆時遊人如鯽,盛況空前。與周邊的張圈子的龍會,院許的舞獅,灘上邵場的竹馬,丁莊高翹,官湖的旱船,一起爭奇鬥豔,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四面八方趕會的少男少女,穿紅掛綠,比肩接踵,川流不息。包子篷、粥鍋、油條、饅頭、熟食比比皆是,吆喝聲此起彼伏。套圈的、耍猴的、玩戲法的、吹糖人的吸引許多觀眾。說評書、唱大鼓、琴書的齊集河灘地,百貨布匹鞋帽、服裝、古董應有盡有。趕會的人興高采烈,流連忘返,直到日落西山,酒足飯飽,才各自回家。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解放戰爭中,張老廟毀於戰火,百孔千瘡,和尚李仲雅也還俗了。

建國初期,地方有識之士,將破廟修葺一新,把殘缺的神像拉出去準備辦一所私立學校,後因資金不足而中止。1958年成立了紅旗人民公社。當時袁灣大隊(轄院許、丁莊)黨支部書記許士雲帶領社員群眾將廟宇粉刷,打掃潔淨,開設袁灣大隊衛生診所。醫生有院許的許士安,袁灣的袁福運。許士安精通芪黃之術,尤擅鍼灸,一根金針曾挽救無數生命,在當地傳為佳話。1962年,紅旗人民公社撤銷,改為陳樓人民公社。袁灣大隊一分為三,即袁灣、院許、丁莊三個大隊,診所解散,醫生各回本大隊行醫。當時張老廟地處三大隊交界,“三不管”,無人問津。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一批不法分子偷偷潛入寺內,將全部樑柱鋸斷盜走,致使張老廟淪為危房。是年秋,陳樓公社在陳樓村開辦農業中學,因無錢購買房料,於是該校校長率領全體師生拆掉張老廟,將磚瓦木棒運往陳樓村建農業中學。張老廟只剩下一片廢墟。昔日風光不再,但那位勤政愛民的知州張大人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張老廟的傳說——邳州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