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
"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成忠臣

好的書作講究筋骨血親,所謂筋骨、血親,是有形質可指,因筋骨出自筆力,血肉出於水墨。這兩者處理好了,掌握的到位,書作才有神韻。打個最簡單的比方講,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有病,就有跡象,他的精神氣色,肯定不會和健康人一樣。書法上的神脈,也是一望而知。我們見那些偽作,仿冒別人的東西,為何法眼一看便知?原來當他一心作偽時,心中有人,眼前有物,戰戰兢兢,唯恐寫得不像,在落墨動筆時,氣脈不貫暢,自然不能像自家字那樣隨便,神采便沒有了。由此可見,書法中的用墨是很講究的,墨運用的不到位就像人一樣,易出現病態。病態由來都是筆不正,鋒不聚,鋒不能逆入,用力不均,頓太重、過太滑、提太速、收太緩,這些掌握的不好都是用墨用的不到位決定的。

"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成忠臣

好的書作講究筋骨血親,所謂筋骨、血親,是有形質可指,因筋骨出自筆力,血肉出於水墨。這兩者處理好了,掌握的到位,書作才有神韻。打個最簡單的比方講,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有病,就有跡象,他的精神氣色,肯定不會和健康人一樣。書法上的神脈,也是一望而知。我們見那些偽作,仿冒別人的東西,為何法眼一看便知?原來當他一心作偽時,心中有人,眼前有物,戰戰兢兢,唯恐寫得不像,在落墨動筆時,氣脈不貫暢,自然不能像自家字那樣隨便,神采便沒有了。由此可見,書法中的用墨是很講究的,墨運用的不到位就像人一樣,易出現病態。病態由來都是筆不正,鋒不聚,鋒不能逆入,用力不均,頓太重、過太滑、提太速、收太緩,這些掌握的不好都是用墨用的不到位決定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一件成功的草書作品,不僅是線條筆力的關係,同樣要求墨色在燥潤濃渴之間的變化。古人用筆之妙,無不幹溼互用者。善於用墨的書家,淡中能沉厚,濃中不滯板,枯筆之中不浮澀,溼筆之中不漫漶,能在淡中求濃,濃中求韻,達到水和墨的交融。黃賓虹老先生講的“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溼潤中求蒼勁,是對立之統一,歷來不易。

在這方面,林散之老先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是用墨高手。我在掌握筆力筆法的基礎上,今年開始用墨,我常想,為什麼古人用筆那麼好。近年分析古人寫字都是研墨,他們沒有現在我們所用的一得閣墨汁。我現在寫字全用研墨,不用一得閣墨汁及其其他別的墨汁,用宿墨(老墨塊)滲點墨汁效果也佳,因宿墨解膠質。(注:墨汁中含有膠質,寫字容易滯筆)對於用墨之法,我認為筆內含水不宜太多,這樣用筆則蒼潤,行筆澀重而不浮滑,同時將筆內的水分慢慢擠出,用筆則潤。方法是:找些舊報紙用於擦筆,留80%的飽成墨即可。

"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成忠臣

好的書作講究筋骨血親,所謂筋骨、血親,是有形質可指,因筋骨出自筆力,血肉出於水墨。這兩者處理好了,掌握的到位,書作才有神韻。打個最簡單的比方講,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有病,就有跡象,他的精神氣色,肯定不會和健康人一樣。書法上的神脈,也是一望而知。我們見那些偽作,仿冒別人的東西,為何法眼一看便知?原來當他一心作偽時,心中有人,眼前有物,戰戰兢兢,唯恐寫得不像,在落墨動筆時,氣脈不貫暢,自然不能像自家字那樣隨便,神采便沒有了。由此可見,書法中的用墨是很講究的,墨運用的不到位就像人一樣,易出現病態。病態由來都是筆不正,鋒不聚,鋒不能逆入,用力不均,頓太重、過太滑、提太速、收太緩,這些掌握的不好都是用墨用的不到位決定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一件成功的草書作品,不僅是線條筆力的關係,同樣要求墨色在燥潤濃渴之間的變化。古人用筆之妙,無不幹溼互用者。善於用墨的書家,淡中能沉厚,濃中不滯板,枯筆之中不浮澀,溼筆之中不漫漶,能在淡中求濃,濃中求韻,達到水和墨的交融。黃賓虹老先生講的“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溼潤中求蒼勁,是對立之統一,歷來不易。

在這方面,林散之老先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是用墨高手。我在掌握筆力筆法的基礎上,今年開始用墨,我常想,為什麼古人用筆那麼好。近年分析古人寫字都是研墨,他們沒有現在我們所用的一得閣墨汁。我現在寫字全用研墨,不用一得閣墨汁及其其他別的墨汁,用宿墨(老墨塊)滲點墨汁效果也佳,因宿墨解膠質。(注:墨汁中含有膠質,寫字容易滯筆)對於用墨之法,我認為筆內含水不宜太多,這樣用筆則蒼潤,行筆澀重而不浮滑,同時將筆內的水分慢慢擠出,用筆則潤。方法是:找些舊報紙用於擦筆,留80%的飽成墨即可。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不精此道的書家,用墨漫漶,漂浮於紙上,浮煙漲墨,用古人的話講,善筆者多骨,不善筆者多肉。古人這話是用筆,但在用墨上掌握得不好同樣會犯這個毛病。書法中的墨法,全在用水,墨法之妙全靠水的作用。蘸墨先後,是有講究的。或先蘸墨,而後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或先墨後水再墨,或先水後墨再水,技法是多樣的,盡在每一個人對墨法的領悟之中。

"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成忠臣

好的書作講究筋骨血親,所謂筋骨、血親,是有形質可指,因筋骨出自筆力,血肉出於水墨。這兩者處理好了,掌握的到位,書作才有神韻。打個最簡單的比方講,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有病,就有跡象,他的精神氣色,肯定不會和健康人一樣。書法上的神脈,也是一望而知。我們見那些偽作,仿冒別人的東西,為何法眼一看便知?原來當他一心作偽時,心中有人,眼前有物,戰戰兢兢,唯恐寫得不像,在落墨動筆時,氣脈不貫暢,自然不能像自家字那樣隨便,神采便沒有了。由此可見,書法中的用墨是很講究的,墨運用的不到位就像人一樣,易出現病態。病態由來都是筆不正,鋒不聚,鋒不能逆入,用力不均,頓太重、過太滑、提太速、收太緩,這些掌握的不好都是用墨用的不到位決定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一件成功的草書作品,不僅是線條筆力的關係,同樣要求墨色在燥潤濃渴之間的變化。古人用筆之妙,無不幹溼互用者。善於用墨的書家,淡中能沉厚,濃中不滯板,枯筆之中不浮澀,溼筆之中不漫漶,能在淡中求濃,濃中求韻,達到水和墨的交融。黃賓虹老先生講的“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溼潤中求蒼勁,是對立之統一,歷來不易。

在這方面,林散之老先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是用墨高手。我在掌握筆力筆法的基礎上,今年開始用墨,我常想,為什麼古人用筆那麼好。近年分析古人寫字都是研墨,他們沒有現在我們所用的一得閣墨汁。我現在寫字全用研墨,不用一得閣墨汁及其其他別的墨汁,用宿墨(老墨塊)滲點墨汁效果也佳,因宿墨解膠質。(注:墨汁中含有膠質,寫字容易滯筆)對於用墨之法,我認為筆內含水不宜太多,這樣用筆則蒼潤,行筆澀重而不浮滑,同時將筆內的水分慢慢擠出,用筆則潤。方法是:找些舊報紙用於擦筆,留80%的飽成墨即可。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不精此道的書家,用墨漫漶,漂浮於紙上,浮煙漲墨,用古人的話講,善筆者多骨,不善筆者多肉。古人這話是用筆,但在用墨上掌握得不好同樣會犯這個毛病。書法中的墨法,全在用水,墨法之妙全靠水的作用。蘸墨先後,是有講究的。或先蘸墨,而後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或先墨後水再墨,或先水後墨再水,技法是多樣的,盡在每一個人對墨法的領悟之中。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畫家李琦先生生前我們討論過墨法問題,他用大筆在墨中蘸了很多清水寫了個大字“壽”,這種寫法儘管字有特色,但我覺不可取,這屬方法而不是技法。與畫家張仁芝談論墨法,他用了作畫的方法,即筆筆用墨多變,忽淡忽濃,我覺既“花”而且“亂”,沒有整體感,不是書法的效果,在筆走龍蛇之中墨法有一種變幻微妙的流動美和陽剛大氣之美。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書家懂得用墨之法很少,都是現成的墨汁書作,寫出的東西烏黑一片,板滯之氣氾濫,天然韻味淅失,可謂悲矣。這種現象在當今書壇屬普遍現象,都是一些農村民辦教師寫春聯的方式,用現成的墨汁兌水書寫。有人曾問我中國有多少書法家,我說用傳統的要求來衡量沒有200個書法家,眾人很驚,我說我是認真的,也是實話實講的。

"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成忠臣

好的書作講究筋骨血親,所謂筋骨、血親,是有形質可指,因筋骨出自筆力,血肉出於水墨。這兩者處理好了,掌握的到位,書作才有神韻。打個最簡單的比方講,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有病,就有跡象,他的精神氣色,肯定不會和健康人一樣。書法上的神脈,也是一望而知。我們見那些偽作,仿冒別人的東西,為何法眼一看便知?原來當他一心作偽時,心中有人,眼前有物,戰戰兢兢,唯恐寫得不像,在落墨動筆時,氣脈不貫暢,自然不能像自家字那樣隨便,神采便沒有了。由此可見,書法中的用墨是很講究的,墨運用的不到位就像人一樣,易出現病態。病態由來都是筆不正,鋒不聚,鋒不能逆入,用力不均,頓太重、過太滑、提太速、收太緩,這些掌握的不好都是用墨用的不到位決定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一件成功的草書作品,不僅是線條筆力的關係,同樣要求墨色在燥潤濃渴之間的變化。古人用筆之妙,無不幹溼互用者。善於用墨的書家,淡中能沉厚,濃中不滯板,枯筆之中不浮澀,溼筆之中不漫漶,能在淡中求濃,濃中求韻,達到水和墨的交融。黃賓虹老先生講的“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溼潤中求蒼勁,是對立之統一,歷來不易。

在這方面,林散之老先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是用墨高手。我在掌握筆力筆法的基礎上,今年開始用墨,我常想,為什麼古人用筆那麼好。近年分析古人寫字都是研墨,他們沒有現在我們所用的一得閣墨汁。我現在寫字全用研墨,不用一得閣墨汁及其其他別的墨汁,用宿墨(老墨塊)滲點墨汁效果也佳,因宿墨解膠質。(注:墨汁中含有膠質,寫字容易滯筆)對於用墨之法,我認為筆內含水不宜太多,這樣用筆則蒼潤,行筆澀重而不浮滑,同時將筆內的水分慢慢擠出,用筆則潤。方法是:找些舊報紙用於擦筆,留80%的飽成墨即可。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不精此道的書家,用墨漫漶,漂浮於紙上,浮煙漲墨,用古人的話講,善筆者多骨,不善筆者多肉。古人這話是用筆,但在用墨上掌握得不好同樣會犯這個毛病。書法中的墨法,全在用水,墨法之妙全靠水的作用。蘸墨先後,是有講究的。或先蘸墨,而後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或先墨後水再墨,或先水後墨再水,技法是多樣的,盡在每一個人對墨法的領悟之中。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畫家李琦先生生前我們討論過墨法問題,他用大筆在墨中蘸了很多清水寫了個大字“壽”,這種寫法儘管字有特色,但我覺不可取,這屬方法而不是技法。與畫家張仁芝談論墨法,他用了作畫的方法,即筆筆用墨多變,忽淡忽濃,我覺既“花”而且“亂”,沒有整體感,不是書法的效果,在筆走龍蛇之中墨法有一種變幻微妙的流動美和陽剛大氣之美。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書家懂得用墨之法很少,都是現成的墨汁書作,寫出的東西烏黑一片,板滯之氣氾濫,天然韻味淅失,可謂悲矣。這種現象在當今書壇屬普遍現象,都是一些農村民辦教師寫春聯的方式,用現成的墨汁兌水書寫。有人曾問我中國有多少書法家,我說用傳統的要求來衡量沒有200個書法家,眾人很驚,我說我是認真的,也是實話實講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現在那些寫字的不叫書法家,我不知道應該叫什麼,你翻開當今書壇上的那些字,包括有些所謂“大家”的字,似字非字,似畫非畫,橫塗豎抹,狼目滿籍,讓人看了呼吸急促,神經緊張,我不知這應該叫什麼。這些人不是在休養書藝,而是些利慾薰心之徒的張牙舞爪,裝腔作勢。還有更多的是根本就不明白什麼是書法、筆墨,寫字一漆黑,就是農村老先生寫春聯的水平,都是些幕已誇能的淺薄庸俗之輩,成天痴說痴道,皆是“我是歐***的關門弟子”“我是沈*最得意門生”。當今書壇有這麼多的書家,是說明俗眼太多,何謂俗眼,對書法一知半解,說穿了是功力不到,在藝術上缺乏休養。正因為有俗眼,有俗眼權威,有俗眼專家,有俗眼評論家,才會出現草率為流麗,板滯為規矩,裝綴為功夫,歪斜為姿態,浮滑為活潑這些書壇狀況。

"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成忠臣

好的書作講究筋骨血親,所謂筋骨、血親,是有形質可指,因筋骨出自筆力,血肉出於水墨。這兩者處理好了,掌握的到位,書作才有神韻。打個最簡單的比方講,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有病,就有跡象,他的精神氣色,肯定不會和健康人一樣。書法上的神脈,也是一望而知。我們見那些偽作,仿冒別人的東西,為何法眼一看便知?原來當他一心作偽時,心中有人,眼前有物,戰戰兢兢,唯恐寫得不像,在落墨動筆時,氣脈不貫暢,自然不能像自家字那樣隨便,神采便沒有了。由此可見,書法中的用墨是很講究的,墨運用的不到位就像人一樣,易出現病態。病態由來都是筆不正,鋒不聚,鋒不能逆入,用力不均,頓太重、過太滑、提太速、收太緩,這些掌握的不好都是用墨用的不到位決定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一件成功的草書作品,不僅是線條筆力的關係,同樣要求墨色在燥潤濃渴之間的變化。古人用筆之妙,無不幹溼互用者。善於用墨的書家,淡中能沉厚,濃中不滯板,枯筆之中不浮澀,溼筆之中不漫漶,能在淡中求濃,濃中求韻,達到水和墨的交融。黃賓虹老先生講的“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溼潤中求蒼勁,是對立之統一,歷來不易。

在這方面,林散之老先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是用墨高手。我在掌握筆力筆法的基礎上,今年開始用墨,我常想,為什麼古人用筆那麼好。近年分析古人寫字都是研墨,他們沒有現在我們所用的一得閣墨汁。我現在寫字全用研墨,不用一得閣墨汁及其其他別的墨汁,用宿墨(老墨塊)滲點墨汁效果也佳,因宿墨解膠質。(注:墨汁中含有膠質,寫字容易滯筆)對於用墨之法,我認為筆內含水不宜太多,這樣用筆則蒼潤,行筆澀重而不浮滑,同時將筆內的水分慢慢擠出,用筆則潤。方法是:找些舊報紙用於擦筆,留80%的飽成墨即可。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不精此道的書家,用墨漫漶,漂浮於紙上,浮煙漲墨,用古人的話講,善筆者多骨,不善筆者多肉。古人這話是用筆,但在用墨上掌握得不好同樣會犯這個毛病。書法中的墨法,全在用水,墨法之妙全靠水的作用。蘸墨先後,是有講究的。或先蘸墨,而後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或先墨後水再墨,或先水後墨再水,技法是多樣的,盡在每一個人對墨法的領悟之中。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畫家李琦先生生前我們討論過墨法問題,他用大筆在墨中蘸了很多清水寫了個大字“壽”,這種寫法儘管字有特色,但我覺不可取,這屬方法而不是技法。與畫家張仁芝談論墨法,他用了作畫的方法,即筆筆用墨多變,忽淡忽濃,我覺既“花”而且“亂”,沒有整體感,不是書法的效果,在筆走龍蛇之中墨法有一種變幻微妙的流動美和陽剛大氣之美。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書家懂得用墨之法很少,都是現成的墨汁書作,寫出的東西烏黑一片,板滯之氣氾濫,天然韻味淅失,可謂悲矣。這種現象在當今書壇屬普遍現象,都是一些農村民辦教師寫春聯的方式,用現成的墨汁兌水書寫。有人曾問我中國有多少書法家,我說用傳統的要求來衡量沒有200個書法家,眾人很驚,我說我是認真的,也是實話實講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現在那些寫字的不叫書法家,我不知道應該叫什麼,你翻開當今書壇上的那些字,包括有些所謂“大家”的字,似字非字,似畫非畫,橫塗豎抹,狼目滿籍,讓人看了呼吸急促,神經緊張,我不知這應該叫什麼。這些人不是在休養書藝,而是些利慾薰心之徒的張牙舞爪,裝腔作勢。還有更多的是根本就不明白什麼是書法、筆墨,寫字一漆黑,就是農村老先生寫春聯的水平,都是些幕已誇能的淺薄庸俗之輩,成天痴說痴道,皆是“我是歐***的關門弟子”“我是沈*最得意門生”。當今書壇有這麼多的書家,是說明俗眼太多,何謂俗眼,對書法一知半解,說穿了是功力不到,在藝術上缺乏休養。正因為有俗眼,有俗眼權威,有俗眼專家,有俗眼評論家,才會出現草率為流麗,板滯為規矩,裝綴為功夫,歪斜為姿態,浮滑為活潑這些書壇狀況。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全國書壇有多少精通書法、墨法的書家我們不去論,但就山東而言,我也就發現剛去世的魏啟後老先生筆法,墨法研習的較到位。當今書壇的那些所謂頂級大師、大家到底水平如何,你只要把他們的作品拿來與沙孟海、沈尹默、林散之這些老前輩書家的作品一對照,他們之“輕”即一目瞭然。

成忠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在人格及道德沒落的中國藝術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氣節。以一己之力挑戰邪惡,拉開了作品會說話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吳冠中、史樹青譽為最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成忠臣

好的書作講究筋骨血親,所謂筋骨、血親,是有形質可指,因筋骨出自筆力,血肉出於水墨。這兩者處理好了,掌握的到位,書作才有神韻。打個最簡單的比方講,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有病,就有跡象,他的精神氣色,肯定不會和健康人一樣。書法上的神脈,也是一望而知。我們見那些偽作,仿冒別人的東西,為何法眼一看便知?原來當他一心作偽時,心中有人,眼前有物,戰戰兢兢,唯恐寫得不像,在落墨動筆時,氣脈不貫暢,自然不能像自家字那樣隨便,神采便沒有了。由此可見,書法中的用墨是很講究的,墨運用的不到位就像人一樣,易出現病態。病態由來都是筆不正,鋒不聚,鋒不能逆入,用力不均,頓太重、過太滑、提太速、收太緩,這些掌握的不好都是用墨用的不到位決定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一件成功的草書作品,不僅是線條筆力的關係,同樣要求墨色在燥潤濃渴之間的變化。古人用筆之妙,無不幹溼互用者。善於用墨的書家,淡中能沉厚,濃中不滯板,枯筆之中不浮澀,溼筆之中不漫漶,能在淡中求濃,濃中求韻,達到水和墨的交融。黃賓虹老先生講的“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溼潤中求蒼勁,是對立之統一,歷來不易。

在這方面,林散之老先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是用墨高手。我在掌握筆力筆法的基礎上,今年開始用墨,我常想,為什麼古人用筆那麼好。近年分析古人寫字都是研墨,他們沒有現在我們所用的一得閣墨汁。我現在寫字全用研墨,不用一得閣墨汁及其其他別的墨汁,用宿墨(老墨塊)滲點墨汁效果也佳,因宿墨解膠質。(注:墨汁中含有膠質,寫字容易滯筆)對於用墨之法,我認為筆內含水不宜太多,這樣用筆則蒼潤,行筆澀重而不浮滑,同時將筆內的水分慢慢擠出,用筆則潤。方法是:找些舊報紙用於擦筆,留80%的飽成墨即可。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不精此道的書家,用墨漫漶,漂浮於紙上,浮煙漲墨,用古人的話講,善筆者多骨,不善筆者多肉。古人這話是用筆,但在用墨上掌握得不好同樣會犯這個毛病。書法中的墨法,全在用水,墨法之妙全靠水的作用。蘸墨先後,是有講究的。或先蘸墨,而後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或先墨後水再墨,或先水後墨再水,技法是多樣的,盡在每一個人對墨法的領悟之中。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畫家李琦先生生前我們討論過墨法問題,他用大筆在墨中蘸了很多清水寫了個大字“壽”,這種寫法儘管字有特色,但我覺不可取,這屬方法而不是技法。與畫家張仁芝談論墨法,他用了作畫的方法,即筆筆用墨多變,忽淡忽濃,我覺既“花”而且“亂”,沒有整體感,不是書法的效果,在筆走龍蛇之中墨法有一種變幻微妙的流動美和陽剛大氣之美。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書家懂得用墨之法很少,都是現成的墨汁書作,寫出的東西烏黑一片,板滯之氣氾濫,天然韻味淅失,可謂悲矣。這種現象在當今書壇屬普遍現象,都是一些農村民辦教師寫春聯的方式,用現成的墨汁兌水書寫。有人曾問我中國有多少書法家,我說用傳統的要求來衡量沒有200個書法家,眾人很驚,我說我是認真的,也是實話實講的。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現在那些寫字的不叫書法家,我不知道應該叫什麼,你翻開當今書壇上的那些字,包括有些所謂“大家”的字,似字非字,似畫非畫,橫塗豎抹,狼目滿籍,讓人看了呼吸急促,神經緊張,我不知這應該叫什麼。這些人不是在休養書藝,而是些利慾薰心之徒的張牙舞爪,裝腔作勢。還有更多的是根本就不明白什麼是書法、筆墨,寫字一漆黑,就是農村老先生寫春聯的水平,都是些幕已誇能的淺薄庸俗之輩,成天痴說痴道,皆是“我是歐***的關門弟子”“我是沈*最得意門生”。當今書壇有這麼多的書家,是說明俗眼太多,何謂俗眼,對書法一知半解,說穿了是功力不到,在藝術上缺乏休養。正因為有俗眼,有俗眼權威,有俗眼專家,有俗眼評論家,才會出現草率為流麗,板滯為規矩,裝綴為功夫,歪斜為姿態,浮滑為活潑這些書壇狀況。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全國書壇有多少精通書法、墨法的書家我們不去論,但就山東而言,我也就發現剛去世的魏啟後老先生筆法,墨法研習的較到位。當今書壇的那些所謂頂級大師、大家到底水平如何,你只要把他們的作品拿來與沙孟海、沈尹默、林散之這些老前輩書家的作品一對照,他們之“輕”即一目瞭然。

成忠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在人格及道德沒落的中國藝術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氣節。以一己之力挑戰邪惡,拉開了作品會說話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吳冠中、史樹青譽為最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淺談草書的墨法之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