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強調了益州的戰略意義。

對於赤壁戰後,剛剛在荊州有一席之地的劉備來說,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放眼望去,北方已經是強大的曹操統治區,不可爭鋒;東邊則是孫權的地盤,而孫權又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盟友。能夠進取的地方,也就只有益州了。可以說益州既是劉備集團早就已經鎖定的目標,也是剩下為數不多可以去爭取的地方了。沒有益州作為基業的話,劉備不僅無法對抗曹操,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理想,甚至還很可能會淪為孫權的附庸。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強調了益州的戰略意義。

對於赤壁戰後,剛剛在荊州有一席之地的劉備來說,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放眼望去,北方已經是強大的曹操統治區,不可爭鋒;東邊則是孫權的地盤,而孫權又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盟友。能夠進取的地方,也就只有益州了。可以說益州既是劉備集團早就已經鎖定的目標,也是剩下為數不多可以去爭取的地方了。沒有益州作為基業的話,劉備不僅無法對抗曹操,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理想,甚至還很可能會淪為孫權的附庸。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益州在中國版圖的位置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強調了益州的戰略意義。

對於赤壁戰後,剛剛在荊州有一席之地的劉備來說,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放眼望去,北方已經是強大的曹操統治區,不可爭鋒;東邊則是孫權的地盤,而孫權又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盟友。能夠進取的地方,也就只有益州了。可以說益州既是劉備集團早就已經鎖定的目標,也是剩下為數不多可以去爭取的地方了。沒有益州作為基業的話,劉備不僅無法對抗曹操,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理想,甚至還很可能會淪為孫權的附庸。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益州在中國版圖的位置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赤壁戰後孫劉瓜分荊州形勢圖。

而對於孫權來說,益州在江東集團事業裡的地位,經歷一個從張紘張昭時期,到周瑜魯肅時期,再到呂蒙時期的一個變化過程,重要性是所有起伏的。兩張時期,江東的事業定位於保據江東的“桓文之業”,主要還是開拓江東,保據江東,並以此匡扶漢室,那個時候益州顯然還沒出現在江東的事業規劃中,所以也談不上什麼重要性了。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強調了益州的戰略意義。

對於赤壁戰後,剛剛在荊州有一席之地的劉備來說,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放眼望去,北方已經是強大的曹操統治區,不可爭鋒;東邊則是孫權的地盤,而孫權又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盟友。能夠進取的地方,也就只有益州了。可以說益州既是劉備集團早就已經鎖定的目標,也是剩下為數不多可以去爭取的地方了。沒有益州作為基業的話,劉備不僅無法對抗曹操,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理想,甚至還很可能會淪為孫權的附庸。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益州在中國版圖的位置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赤壁戰後孫劉瓜分荊州形勢圖。

而對於孫權來說,益州在江東集團事業裡的地位,經歷一個從張紘張昭時期,到周瑜魯肅時期,再到呂蒙時期的一個變化過程,重要性是所有起伏的。兩張時期,江東的事業定位於保據江東的“桓文之業”,主要還是開拓江東,保據江東,並以此匡扶漢室,那個時候益州顯然還沒出現在江東的事業規劃中,所以也談不上什麼重要性了。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孫策死後,孫權接手江東。

到了周瑜主導的時候,他認為江東將會興起一種新的帝業。魯肅也提出了“竟長江之所極”的的戰略,這個時期周瑜和魯肅都認識到了長江在中國地理大勢中的地位,並由此把益州囊括進去了。而在赤壁戰後,周瑜提出了一個更加具體的方案,那就是“與奮威俱進取蜀”,然後結援馬超以對抗北方的曹操。這個時候取益州已經被明確地提到東吳的議事日程上來了。對於魯肅和周瑜來說,不同點是魯肅認為需要通過維持和劉備的聯盟來實現這一目標,而周瑜覺得江東可以獨立完成。和周瑜對待孫劉聯盟的態度一樣的是呂蒙,但是呂蒙對於江東的事業定位又回到了保據江東的霸業上來,在這個定位中,當務之急是荊州,益州又變成了一個遠景。所以益州對於東吳的意義,出現過起伏。反觀劉備集團對於益州的渴望,則是一慣性的,是沒有任何搖擺的。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強調了益州的戰略意義。

對於赤壁戰後,剛剛在荊州有一席之地的劉備來說,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放眼望去,北方已經是強大的曹操統治區,不可爭鋒;東邊則是孫權的地盤,而孫權又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盟友。能夠進取的地方,也就只有益州了。可以說益州既是劉備集團早就已經鎖定的目標,也是剩下為數不多可以去爭取的地方了。沒有益州作為基業的話,劉備不僅無法對抗曹操,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理想,甚至還很可能會淪為孫權的附庸。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益州在中國版圖的位置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赤壁戰後孫劉瓜分荊州形勢圖。

而對於孫權來說,益州在江東集團事業裡的地位,經歷一個從張紘張昭時期,到周瑜魯肅時期,再到呂蒙時期的一個變化過程,重要性是所有起伏的。兩張時期,江東的事業定位於保據江東的“桓文之業”,主要還是開拓江東,保據江東,並以此匡扶漢室,那個時候益州顯然還沒出現在江東的事業規劃中,所以也談不上什麼重要性了。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孫策死後,孫權接手江東。

到了周瑜主導的時候,他認為江東將會興起一種新的帝業。魯肅也提出了“竟長江之所極”的的戰略,這個時期周瑜和魯肅都認識到了長江在中國地理大勢中的地位,並由此把益州囊括進去了。而在赤壁戰後,周瑜提出了一個更加具體的方案,那就是“與奮威俱進取蜀”,然後結援馬超以對抗北方的曹操。這個時候取益州已經被明確地提到東吳的議事日程上來了。對於魯肅和周瑜來說,不同點是魯肅認為需要通過維持和劉備的聯盟來實現這一目標,而周瑜覺得江東可以獨立完成。和周瑜對待孫劉聯盟的態度一樣的是呂蒙,但是呂蒙對於江東的事業定位又回到了保據江東的霸業上來,在這個定位中,當務之急是荊州,益州又變成了一個遠景。所以益州對於東吳的意義,出現過起伏。反觀劉備集團對於益州的渴望,則是一慣性的,是沒有任何搖擺的。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在孫策的主導下,益州開始進入江東的視野。

相對於孫劉兩家對益州的看重,益州對曹操來說,暫時就沒有那麼關鍵了。這和曹操已經佔據了中原,統一了當時居於中國最發達地區的整個北方有比較大的關係,益州對於曹操來說,屬於統一全國道路上的一個例行公事,益州對曹操來說,不像孫劉一樣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曹操在奪取荊州後,並沒有揮師向益州,而是先著眼於解決劉備和孫權的問題。而且曹操在西部的精力一直被涼州的馬超和韓遂所牽制,奪取益州並非他的當務之急。曹操曾經有兩次機會解決益州問題,一是赤壁之戰前,劉璋主動結好曹操;另一次是平定張魯奪取漢中之後。但是這兩次機會曹操都沒有把握住。恰好這兩次契機都被劉備積極地抓住了,第一次因為曹操輕慢張鬆,而劉備此時對張鬆極盡殷勤,導致張鬆棄曹操投劉備;第二次則是曹操沒有抓住劉備在益州立足未穩的時機,反而被劉備舉全力攆出了漢中,劉備由此鞏固了對益州的佔領。

縱觀曹孫劉三家對益州的態度,劉備是最為堅決的,這是劉備最終全據益州的一個主觀條件。

二、劉備在益州取得了內應,盡知益州虛實,並藉此輕易地跨過了三峽天險。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強調了益州的戰略意義。

對於赤壁戰後,剛剛在荊州有一席之地的劉備來說,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放眼望去,北方已經是強大的曹操統治區,不可爭鋒;東邊則是孫權的地盤,而孫權又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盟友。能夠進取的地方,也就只有益州了。可以說益州既是劉備集團早就已經鎖定的目標,也是剩下為數不多可以去爭取的地方了。沒有益州作為基業的話,劉備不僅無法對抗曹操,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理想,甚至還很可能會淪為孫權的附庸。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益州在中國版圖的位置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赤壁戰後孫劉瓜分荊州形勢圖。

而對於孫權來說,益州在江東集團事業裡的地位,經歷一個從張紘張昭時期,到周瑜魯肅時期,再到呂蒙時期的一個變化過程,重要性是所有起伏的。兩張時期,江東的事業定位於保據江東的“桓文之業”,主要還是開拓江東,保據江東,並以此匡扶漢室,那個時候益州顯然還沒出現在江東的事業規劃中,所以也談不上什麼重要性了。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孫策死後,孫權接手江東。

到了周瑜主導的時候,他認為江東將會興起一種新的帝業。魯肅也提出了“竟長江之所極”的的戰略,這個時期周瑜和魯肅都認識到了長江在中國地理大勢中的地位,並由此把益州囊括進去了。而在赤壁戰後,周瑜提出了一個更加具體的方案,那就是“與奮威俱進取蜀”,然後結援馬超以對抗北方的曹操。這個時候取益州已經被明確地提到東吳的議事日程上來了。對於魯肅和周瑜來說,不同點是魯肅認為需要通過維持和劉備的聯盟來實現這一目標,而周瑜覺得江東可以獨立完成。和周瑜對待孫劉聯盟的態度一樣的是呂蒙,但是呂蒙對於江東的事業定位又回到了保據江東的霸業上來,在這個定位中,當務之急是荊州,益州又變成了一個遠景。所以益州對於東吳的意義,出現過起伏。反觀劉備集團對於益州的渴望,則是一慣性的,是沒有任何搖擺的。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在孫策的主導下,益州開始進入江東的視野。

相對於孫劉兩家對益州的看重,益州對曹操來說,暫時就沒有那麼關鍵了。這和曹操已經佔據了中原,統一了當時居於中國最發達地區的整個北方有比較大的關係,益州對於曹操來說,屬於統一全國道路上的一個例行公事,益州對曹操來說,不像孫劉一樣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曹操在奪取荊州後,並沒有揮師向益州,而是先著眼於解決劉備和孫權的問題。而且曹操在西部的精力一直被涼州的馬超和韓遂所牽制,奪取益州並非他的當務之急。曹操曾經有兩次機會解決益州問題,一是赤壁之戰前,劉璋主動結好曹操;另一次是平定張魯奪取漢中之後。但是這兩次機會曹操都沒有把握住。恰好這兩次契機都被劉備積極地抓住了,第一次因為曹操輕慢張鬆,而劉備此時對張鬆極盡殷勤,導致張鬆棄曹操投劉備;第二次則是曹操沒有抓住劉備在益州立足未穩的時機,反而被劉備舉全力攆出了漢中,劉備由此鞏固了對益州的佔領。

縱觀曹孫劉三家對益州的態度,劉備是最為堅決的,這是劉備最終全據益州的一個主觀條件。

二、劉備在益州取得了內應,盡知益州虛實,並藉此輕易地跨過了三峽天險。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張鬆成為劉備入主益州的關鍵性人物。

隆中對裡說益州的統治者“劉璋闇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一語中的道出了益州上層統治的實際情況。劉璋在益州很不穩固地統治著,他依靠外來流民組成的東州兵統治益州本地人。這些東州人仗著自己對劉璋統治有功,平時侵暴本地人,在劉璋上位不久就爆發了益州本地人趙韙的激烈反抗,並最終形成了一次波及益州大部(蜀郡,廣漢,犍為)的叛亂,《英雄記》說“韙因民怨謀叛,乃厚賂荊州請和,陰結州中大姓,與俱起兵,還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應韙。”這一次東州人害怕被秋後算賬,拼死力保衛劉璋,“皆殊死戰,遂破反者”,最終平息了這場暴亂,趙韙兵敗被殺。另外,張魯佔據漢中以後和劉璋反目,他的勢力深入到了巴郡地區,對劉璋形成了很大威脅。劉璋通過支持他的龐羲做巴郡太守來對付張魯,但是又因為龐羲擴充兵力的事,對他產生了懷疑,雙方遂生嫌隙。劉璋的這種統治危機,被張鬆形容為“敵攻其外,民攻其內”,這種形勢讓劉璋一直想結交一個外部勢力來增強自己在益州的統治。這本來是曹操的一個機會,劉璋曾經兩次派人去結好曹操,當時曹操正全力準備解決荊州的問題,對劉璋的輸誠表示了認可。不過後來曹操犯了一個大錯,當劉璋第三次去結好曹操的時候,這個時候曹操因為兵不血刃解決了荊州,正志得意滿地準備一鼓作氣消滅劉備,拿下江東,所以對這次被派去的張鬆非常輕慢,結果導致張鬆仇恨曹操,加上沒過多久曹操就在赤壁大敗,張鬆轉而倒向劉備,曹操的這個行為,史家非議很多,習鑿齒把這件事和春秋時齊桓公驕傲自負,導致九諸侯叛亂的事相提並論,“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認為曹操這次傲士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劉備入蜀,隨後天下三分。我覺得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強調了益州的戰略意義。

對於赤壁戰後,剛剛在荊州有一席之地的劉備來說,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放眼望去,北方已經是強大的曹操統治區,不可爭鋒;東邊則是孫權的地盤,而孫權又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盟友。能夠進取的地方,也就只有益州了。可以說益州既是劉備集團早就已經鎖定的目標,也是剩下為數不多可以去爭取的地方了。沒有益州作為基業的話,劉備不僅無法對抗曹操,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理想,甚至還很可能會淪為孫權的附庸。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益州在中國版圖的位置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赤壁戰後孫劉瓜分荊州形勢圖。

而對於孫權來說,益州在江東集團事業裡的地位,經歷一個從張紘張昭時期,到周瑜魯肅時期,再到呂蒙時期的一個變化過程,重要性是所有起伏的。兩張時期,江東的事業定位於保據江東的“桓文之業”,主要還是開拓江東,保據江東,並以此匡扶漢室,那個時候益州顯然還沒出現在江東的事業規劃中,所以也談不上什麼重要性了。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孫策死後,孫權接手江東。

到了周瑜主導的時候,他認為江東將會興起一種新的帝業。魯肅也提出了“竟長江之所極”的的戰略,這個時期周瑜和魯肅都認識到了長江在中國地理大勢中的地位,並由此把益州囊括進去了。而在赤壁戰後,周瑜提出了一個更加具體的方案,那就是“與奮威俱進取蜀”,然後結援馬超以對抗北方的曹操。這個時候取益州已經被明確地提到東吳的議事日程上來了。對於魯肅和周瑜來說,不同點是魯肅認為需要通過維持和劉備的聯盟來實現這一目標,而周瑜覺得江東可以獨立完成。和周瑜對待孫劉聯盟的態度一樣的是呂蒙,但是呂蒙對於江東的事業定位又回到了保據江東的霸業上來,在這個定位中,當務之急是荊州,益州又變成了一個遠景。所以益州對於東吳的意義,出現過起伏。反觀劉備集團對於益州的渴望,則是一慣性的,是沒有任何搖擺的。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在孫策的主導下,益州開始進入江東的視野。

相對於孫劉兩家對益州的看重,益州對曹操來說,暫時就沒有那麼關鍵了。這和曹操已經佔據了中原,統一了當時居於中國最發達地區的整個北方有比較大的關係,益州對於曹操來說,屬於統一全國道路上的一個例行公事,益州對曹操來說,不像孫劉一樣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曹操在奪取荊州後,並沒有揮師向益州,而是先著眼於解決劉備和孫權的問題。而且曹操在西部的精力一直被涼州的馬超和韓遂所牽制,奪取益州並非他的當務之急。曹操曾經有兩次機會解決益州問題,一是赤壁之戰前,劉璋主動結好曹操;另一次是平定張魯奪取漢中之後。但是這兩次機會曹操都沒有把握住。恰好這兩次契機都被劉備積極地抓住了,第一次因為曹操輕慢張鬆,而劉備此時對張鬆極盡殷勤,導致張鬆棄曹操投劉備;第二次則是曹操沒有抓住劉備在益州立足未穩的時機,反而被劉備舉全力攆出了漢中,劉備由此鞏固了對益州的佔領。

縱觀曹孫劉三家對益州的態度,劉備是最為堅決的,這是劉備最終全據益州的一個主觀條件。

二、劉備在益州取得了內應,盡知益州虛實,並藉此輕易地跨過了三峽天險。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張鬆成為劉備入主益州的關鍵性人物。

隆中對裡說益州的統治者“劉璋闇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一語中的道出了益州上層統治的實際情況。劉璋在益州很不穩固地統治著,他依靠外來流民組成的東州兵統治益州本地人。這些東州人仗著自己對劉璋統治有功,平時侵暴本地人,在劉璋上位不久就爆發了益州本地人趙韙的激烈反抗,並最終形成了一次波及益州大部(蜀郡,廣漢,犍為)的叛亂,《英雄記》說“韙因民怨謀叛,乃厚賂荊州請和,陰結州中大姓,與俱起兵,還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應韙。”這一次東州人害怕被秋後算賬,拼死力保衛劉璋,“皆殊死戰,遂破反者”,最終平息了這場暴亂,趙韙兵敗被殺。另外,張魯佔據漢中以後和劉璋反目,他的勢力深入到了巴郡地區,對劉璋形成了很大威脅。劉璋通過支持他的龐羲做巴郡太守來對付張魯,但是又因為龐羲擴充兵力的事,對他產生了懷疑,雙方遂生嫌隙。劉璋的這種統治危機,被張鬆形容為“敵攻其外,民攻其內”,這種形勢讓劉璋一直想結交一個外部勢力來增強自己在益州的統治。這本來是曹操的一個機會,劉璋曾經兩次派人去結好曹操,當時曹操正全力準備解決荊州的問題,對劉璋的輸誠表示了認可。不過後來曹操犯了一個大錯,當劉璋第三次去結好曹操的時候,這個時候曹操因為兵不血刃解決了荊州,正志得意滿地準備一鼓作氣消滅劉備,拿下江東,所以對這次被派去的張鬆非常輕慢,結果導致張鬆仇恨曹操,加上沒過多久曹操就在赤壁大敗,張鬆轉而倒向劉備,曹操的這個行為,史家非議很多,習鑿齒把這件事和春秋時齊桓公驕傲自負,導致九諸侯叛亂的事相提並論,“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認為曹操這次傲士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劉備入蜀,隨後天下三分。我覺得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劉備曾經駐紮在葭萌關

張鬆回到益州後,拼命詆譭曹操,《三國志》的說法是張鬆“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在此基礎上,張鬆進一步勸說劉璋把結交的對象從曹操變成劉備,張鬆跟璋說:“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在曹操赤壁受挫,無力南下的現實情況下,劉璋想利用曹操來鞏固自己在益州的地位已經不太可能。所以環顧四周,劉備確實成了一個較為現實的人選。加上劉備當時的政治聲望也還不錯,在張鬆的影響下,在現實的條件下,劉璋就轉而結好劉備,並派法正出使荊州。法正本來在益州不得志,在荊州見過劉備回來以後,和張鬆有過一次密談,這兩人一拍即合,下決心擁戴劉備為益州之主。於是劉備就擁有了在益州的內應,而這兩人給劉備提供了很多益州的情況,“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鬆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這成為劉備進取益州的一大優勢,而這是又是孫曹兩家根本不具備的。

而劉備在益州的這種內應,到後來還進一步轉化為軍事行動上的實際優勢。在討張魯的名義下,劉璋邀請劉備入川,這使得劉備輕易跨過了長江三峽天險,直接深入到了益州腹地,並且還在益州境內得到了極大的補充,這無疑是劉備最終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

三、劉備相比孫權,有很大的地緣優勢。

赤壁戰後,孫劉兩家瓜分荊州,劉備獲得了荊南四郡。隨後孫權又在魯肅的勸說下,把南郡也讓借給了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就居於江東和益州之間,扼控了三峽通道。孫權的軍隊想要去益州,先必須得經過劉備的地盤,這樣一來就處於很不利的位置。劉備手下的荊州主簿殷觀曾經說:“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在我。可以收吳、蜀之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孫權想要奪取益州的戰略軟肋。孫權曾經兩次跟劉備提議去取益州,都被劉備拒絕了,除了劉備信誓旦旦用自己政治信用做擔保以外(《華陽國志》: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更重要的是劉備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在軍事上設置了很多障礙,他讓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自己駐屯潺陵。這樣一個軍事安排,確實讓孫權很難受,如果孫權獨立進軍益州,不管戰事開展的順利不順利,因為自己的進軍路線和補給線被劉備所扼控,最終都將陷於被動。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不得不放棄取益州的想法。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統治,曹孫劉三家都參與過益州的激烈爭奪。最終劉備脫穎而出,成功地佔領了益州,而且是獨佔,既驅除了曹操的勢力,又成功地沒讓孫權染指。在取得益州以及益州屬下的漢中後,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最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可以說益州是劉備帝業的基礎。那麼劉備是憑藉哪些優勢戰勝了另外兩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益州對劉備最為重要,劉備在三家中最重視益州。

益州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更有“高祖因之而成帝業”的歷史經驗。在劉備集團的帝業規劃中,益州是必須取得的立足之本,更是日後兩路向秦川北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可以說既是堅實經濟基礎,又是軍事行動策源地;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裡益州就是劉備集團的既定目標。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隆中對強調了益州的戰略意義。

對於赤壁戰後,剛剛在荊州有一席之地的劉備來說,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放眼望去,北方已經是強大的曹操統治區,不可爭鋒;東邊則是孫權的地盤,而孫權又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盟友。能夠進取的地方,也就只有益州了。可以說益州既是劉備集團早就已經鎖定的目標,也是剩下為數不多可以去爭取的地方了。沒有益州作為基業的話,劉備不僅無法對抗曹操,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理想,甚至還很可能會淪為孫權的附庸。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益州在中國版圖的位置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赤壁戰後孫劉瓜分荊州形勢圖。

而對於孫權來說,益州在江東集團事業裡的地位,經歷一個從張紘張昭時期,到周瑜魯肅時期,再到呂蒙時期的一個變化過程,重要性是所有起伏的。兩張時期,江東的事業定位於保據江東的“桓文之業”,主要還是開拓江東,保據江東,並以此匡扶漢室,那個時候益州顯然還沒出現在江東的事業規劃中,所以也談不上什麼重要性了。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孫策死後,孫權接手江東。

到了周瑜主導的時候,他認為江東將會興起一種新的帝業。魯肅也提出了“竟長江之所極”的的戰略,這個時期周瑜和魯肅都認識到了長江在中國地理大勢中的地位,並由此把益州囊括進去了。而在赤壁戰後,周瑜提出了一個更加具體的方案,那就是“與奮威俱進取蜀”,然後結援馬超以對抗北方的曹操。這個時候取益州已經被明確地提到東吳的議事日程上來了。對於魯肅和周瑜來說,不同點是魯肅認為需要通過維持和劉備的聯盟來實現這一目標,而周瑜覺得江東可以獨立完成。和周瑜對待孫劉聯盟的態度一樣的是呂蒙,但是呂蒙對於江東的事業定位又回到了保據江東的霸業上來,在這個定位中,當務之急是荊州,益州又變成了一個遠景。所以益州對於東吳的意義,出現過起伏。反觀劉備集團對於益州的渴望,則是一慣性的,是沒有任何搖擺的。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在孫策的主導下,益州開始進入江東的視野。

相對於孫劉兩家對益州的看重,益州對曹操來說,暫時就沒有那麼關鍵了。這和曹操已經佔據了中原,統一了當時居於中國最發達地區的整個北方有比較大的關係,益州對於曹操來說,屬於統一全國道路上的一個例行公事,益州對曹操來說,不像孫劉一樣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曹操在奪取荊州後,並沒有揮師向益州,而是先著眼於解決劉備和孫權的問題。而且曹操在西部的精力一直被涼州的馬超和韓遂所牽制,奪取益州並非他的當務之急。曹操曾經有兩次機會解決益州問題,一是赤壁之戰前,劉璋主動結好曹操;另一次是平定張魯奪取漢中之後。但是這兩次機會曹操都沒有把握住。恰好這兩次契機都被劉備積極地抓住了,第一次因為曹操輕慢張鬆,而劉備此時對張鬆極盡殷勤,導致張鬆棄曹操投劉備;第二次則是曹操沒有抓住劉備在益州立足未穩的時機,反而被劉備舉全力攆出了漢中,劉備由此鞏固了對益州的佔領。

縱觀曹孫劉三家對益州的態度,劉備是最為堅決的,這是劉備最終全據益州的一個主觀條件。

二、劉備在益州取得了內應,盡知益州虛實,並藉此輕易地跨過了三峽天險。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張鬆成為劉備入主益州的關鍵性人物。

隆中對裡說益州的統治者“劉璋闇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一語中的道出了益州上層統治的實際情況。劉璋在益州很不穩固地統治著,他依靠外來流民組成的東州兵統治益州本地人。這些東州人仗著自己對劉璋統治有功,平時侵暴本地人,在劉璋上位不久就爆發了益州本地人趙韙的激烈反抗,並最終形成了一次波及益州大部(蜀郡,廣漢,犍為)的叛亂,《英雄記》說“韙因民怨謀叛,乃厚賂荊州請和,陰結州中大姓,與俱起兵,還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應韙。”這一次東州人害怕被秋後算賬,拼死力保衛劉璋,“皆殊死戰,遂破反者”,最終平息了這場暴亂,趙韙兵敗被殺。另外,張魯佔據漢中以後和劉璋反目,他的勢力深入到了巴郡地區,對劉璋形成了很大威脅。劉璋通過支持他的龐羲做巴郡太守來對付張魯,但是又因為龐羲擴充兵力的事,對他產生了懷疑,雙方遂生嫌隙。劉璋的這種統治危機,被張鬆形容為“敵攻其外,民攻其內”,這種形勢讓劉璋一直想結交一個外部勢力來增強自己在益州的統治。這本來是曹操的一個機會,劉璋曾經兩次派人去結好曹操,當時曹操正全力準備解決荊州的問題,對劉璋的輸誠表示了認可。不過後來曹操犯了一個大錯,當劉璋第三次去結好曹操的時候,這個時候曹操因為兵不血刃解決了荊州,正志得意滿地準備一鼓作氣消滅劉備,拿下江東,所以對這次被派去的張鬆非常輕慢,結果導致張鬆仇恨曹操,加上沒過多久曹操就在赤壁大敗,張鬆轉而倒向劉備,曹操的這個行為,史家非議很多,習鑿齒把這件事和春秋時齊桓公驕傲自負,導致九諸侯叛亂的事相提並論,“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認為曹操這次傲士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劉備入蜀,隨後天下三分。我覺得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劉備曾經駐紮在葭萌關

張鬆回到益州後,拼命詆譭曹操,《三國志》的說法是張鬆“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在此基礎上,張鬆進一步勸說劉璋把結交的對象從曹操變成劉備,張鬆跟璋說:“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在曹操赤壁受挫,無力南下的現實情況下,劉璋想利用曹操來鞏固自己在益州的地位已經不太可能。所以環顧四周,劉備確實成了一個較為現實的人選。加上劉備當時的政治聲望也還不錯,在張鬆的影響下,在現實的條件下,劉璋就轉而結好劉備,並派法正出使荊州。法正本來在益州不得志,在荊州見過劉備回來以後,和張鬆有過一次密談,這兩人一拍即合,下決心擁戴劉備為益州之主。於是劉備就擁有了在益州的內應,而這兩人給劉備提供了很多益州的情況,“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鬆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這成為劉備進取益州的一大優勢,而這是又是孫曹兩家根本不具備的。

而劉備在益州的這種內應,到後來還進一步轉化為軍事行動上的實際優勢。在討張魯的名義下,劉璋邀請劉備入川,這使得劉備輕易跨過了長江三峽天險,直接深入到了益州腹地,並且還在益州境內得到了極大的補充,這無疑是劉備最終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

三、劉備相比孫權,有很大的地緣優勢。

赤壁戰後,孫劉兩家瓜分荊州,劉備獲得了荊南四郡。隨後孫權又在魯肅的勸說下,把南郡也讓借給了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就居於江東和益州之間,扼控了三峽通道。孫權的軍隊想要去益州,先必須得經過劉備的地盤,這樣一來就處於很不利的位置。劉備手下的荊州主簿殷觀曾經說:“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在我。可以收吳、蜀之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孫權想要奪取益州的戰略軟肋。孫權曾經兩次跟劉備提議去取益州,都被劉備拒絕了,除了劉備信誓旦旦用自己政治信用做擔保以外(《華陽國志》: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更重要的是劉備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在軍事上設置了很多障礙,他讓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自己駐屯潺陵。這樣一個軍事安排,確實讓孫權很難受,如果孫權獨立進軍益州,不管戰事開展的順利不順利,因為自己的進軍路線和補給線被劉備所扼控,最終都將陷於被動。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不得不放棄取益州的想法。

曹孫劉三家爭益州 為什麼是劉備成功獨佔 原來憑藉的是這三大優勢

劉備取益州路線示意圖

所以說,劉備赤壁戰後所處的地理位置,讓本來積打算極進取益州的孫權沒辦法單獨進軍益州,在取益州這件事情上,基本喪失了主動性,只能看劉備的臉色行事,最後眼睜睜地看著劉備獨佔益州。

益州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可以說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劉備幾乎傾注了全部的力量來奪取益州,除了關羽留鎮荊州以外,龐統、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等悉數入川,加上又有張鬆和法正作為內應占得先機;劉備還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地緣優勢,把孫權進軍益州的企圖擋在門外,最終實現了獨佔益州的局面,在成就帝業的進程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