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那些偶成的書法


流傳至今的國寶級書法中,很大一部作品源於“偶成”——它們不是來自精心準備的創作,它們是一次悲憤情緒的記錄,一次友人間的書信,甚至是一次病中牢騷...


"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那些偶成的書法


流傳至今的國寶級書法中,很大一部作品源於“偶成”——它們不是來自精心準備的創作,它們是一次悲憤情緒的記錄,一次友人間的書信,甚至是一次病中牢騷...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祭侄文稿 顏真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為大眾熟知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追祭侄子顏季明寫成的文字。它本為一席草稿,卻意外地幾經流傳,保存至今,最終成為了難以超越的書法經典。

處在顏氏一門 30 餘人被殺的情境中,由於情緒所致,僅 234 個字的文字被顏真卿多次塗改。這件記錄了親人罹難始末的書法作品,最大的意義或許不在內容上,而在於顏真卿書寫過程中不由自主的悲慟情緒的流露。

當我們直面這件文稿,它所飽含的真情足以穿越千年,給我們以震撼。


"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那些偶成的書法


流傳至今的國寶級書法中,很大一部作品源於“偶成”——它們不是來自精心準備的創作,它們是一次悲憤情緒的記錄,一次友人間的書信,甚至是一次病中牢騷...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祭侄文稿 顏真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為大眾熟知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追祭侄子顏季明寫成的文字。它本為一席草稿,卻意外地幾經流傳,保存至今,最終成為了難以超越的書法經典。

處在顏氏一門 30 餘人被殺的情境中,由於情緒所致,僅 234 個字的文字被顏真卿多次塗改。這件記錄了親人罹難始末的書法作品,最大的意義或許不在內容上,而在於顏真卿書寫過程中不由自主的悲慟情緒的流露。

當我們直面這件文稿,它所飽含的真情足以穿越千年,給我們以震撼。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祭侄文稿》蘊含的沉重不同,王羲之筆下的《快雪時晴帖》更為輕鬆,但它同樣不是一次“書法創作”,而是遠離官場的王羲之“隨意”寫成的一封問候信,其內容是: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這 28 個字的斷句方式歷來爭論不休,考慮到魏晉時期的詩歌流行四言,或許四字斷句的形式最為合理——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如何斷句只關乎閱讀,並不影響含義,這封信的字面意思是一場快雪之後,天空轉晴,王羲之想將這份喜悅分享給朋友張侯,同時為之前的事略表歉意。

無論是《祭侄文稿》,還是《快雪時晴帖》,都算得上合情合理的文字,但實際上,還有一些“牢騷式”的書法作品,也值得大家去了解:


"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那些偶成的書法


流傳至今的國寶級書法中,很大一部作品源於“偶成”——它們不是來自精心準備的創作,它們是一次悲憤情緒的記錄,一次友人間的書信,甚至是一次病中牢騷...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祭侄文稿 顏真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為大眾熟知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追祭侄子顏季明寫成的文字。它本為一席草稿,卻意外地幾經流傳,保存至今,最終成為了難以超越的書法經典。

處在顏氏一門 30 餘人被殺的情境中,由於情緒所致,僅 234 個字的文字被顏真卿多次塗改。這件記錄了親人罹難始末的書法作品,最大的意義或許不在內容上,而在於顏真卿書寫過程中不由自主的悲慟情緒的流露。

當我們直面這件文稿,它所飽含的真情足以穿越千年,給我們以震撼。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祭侄文稿》蘊含的沉重不同,王羲之筆下的《快雪時晴帖》更為輕鬆,但它同樣不是一次“書法創作”,而是遠離官場的王羲之“隨意”寫成的一封問候信,其內容是: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這 28 個字的斷句方式歷來爭論不休,考慮到魏晉時期的詩歌流行四言,或許四字斷句的形式最為合理——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如何斷句只關乎閱讀,並不影響含義,這封信的字面意思是一場快雪之後,天空轉晴,王羲之想將這份喜悅分享給朋友張侯,同時為之前的事略表歉意。

無論是《祭侄文稿》,還是《快雪時晴帖》,都算得上合情合理的文字,但實際上,還有一些“牢騷式”的書法作品,也值得大家去了解: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乾嘔帖(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 王羲之 天津博物館藏


《乾嘔帖》,又名《如常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簡短信件。全文 4 行 36 個字,主要說了一件事——不舒服...內容如下:

足下各如常。昨還殊頓。胸中淡悶,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乃甚憂之。力不具。王羲之。

從歷史資料可以看出,晚年的王羲之身體不好,或許與魏晉時期盛行的“服食”有關。這是一種以長生為目的修煉方式,主要服用“五石散”,此藥性熱,服後需要吃冷飯、洗冷水浴,在寒冷處休息,所以也被稱作寒食散。

在漢代,五石散以治病為主,因服後禁忌太多,且有併發症狀,因此使用十分謹慎。至魏晉,五石散更多的被用於“健身藥”,而長期服食此藥,顯然對王羲之的身體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在其他信件中,他有時誇讚服用五石散後的益處,但是更經常的是在說各種不適,比如腹瀉、胸悶、耳疾等...


"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那些偶成的書法


流傳至今的國寶級書法中,很大一部作品源於“偶成”——它們不是來自精心準備的創作,它們是一次悲憤情緒的記錄,一次友人間的書信,甚至是一次病中牢騷...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祭侄文稿 顏真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為大眾熟知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追祭侄子顏季明寫成的文字。它本為一席草稿,卻意外地幾經流傳,保存至今,最終成為了難以超越的書法經典。

處在顏氏一門 30 餘人被殺的情境中,由於情緒所致,僅 234 個字的文字被顏真卿多次塗改。這件記錄了親人罹難始末的書法作品,最大的意義或許不在內容上,而在於顏真卿書寫過程中不由自主的悲慟情緒的流露。

當我們直面這件文稿,它所飽含的真情足以穿越千年,給我們以震撼。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祭侄文稿》蘊含的沉重不同,王羲之筆下的《快雪時晴帖》更為輕鬆,但它同樣不是一次“書法創作”,而是遠離官場的王羲之“隨意”寫成的一封問候信,其內容是: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這 28 個字的斷句方式歷來爭論不休,考慮到魏晉時期的詩歌流行四言,或許四字斷句的形式最為合理——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如何斷句只關乎閱讀,並不影響含義,這封信的字面意思是一場快雪之後,天空轉晴,王羲之想將這份喜悅分享給朋友張侯,同時為之前的事略表歉意。

無論是《祭侄文稿》,還是《快雪時晴帖》,都算得上合情合理的文字,但實際上,還有一些“牢騷式”的書法作品,也值得大家去了解: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乾嘔帖(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 王羲之 天津博物館藏


《乾嘔帖》,又名《如常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簡短信件。全文 4 行 36 個字,主要說了一件事——不舒服...內容如下:

足下各如常。昨還殊頓。胸中淡悶,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乃甚憂之。力不具。王羲之。

從歷史資料可以看出,晚年的王羲之身體不好,或許與魏晉時期盛行的“服食”有關。這是一種以長生為目的修煉方式,主要服用“五石散”,此藥性熱,服後需要吃冷飯、洗冷水浴,在寒冷處休息,所以也被稱作寒食散。

在漢代,五石散以治病為主,因服後禁忌太多,且有併發症狀,因此使用十分謹慎。至魏晉,五石散更多的被用於“健身藥”,而長期服食此藥,顯然對王羲之的身體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在其他信件中,他有時誇讚服用五石散後的益處,但是更經常的是在說各種不適,比如腹瀉、胸悶、耳疾等...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腳氣貼 蔡襄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乾嘔帖》同屬一種類型的,是宋代書法家蔡襄的《腳氣貼》,全文如下:

僕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需要注意的是,此腳氣非今腳氣。古人所說的“腳”多數情況下指的是腿,而非足。那時的“腳氣”,是由於缺乏維生素 B1 引起的腿足腫脹。還有一種說法是,此病與服丹食藥(與王羲之相似)有關,長期服食丹砂、制煉水銀導致中毒而引起的神經性炎症,也會帶來“腳氣”。

"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那些偶成的書法


流傳至今的國寶級書法中,很大一部作品源於“偶成”——它們不是來自精心準備的創作,它們是一次悲憤情緒的記錄,一次友人間的書信,甚至是一次病中牢騷...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祭侄文稿 顏真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為大眾熟知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追祭侄子顏季明寫成的文字。它本為一席草稿,卻意外地幾經流傳,保存至今,最終成為了難以超越的書法經典。

處在顏氏一門 30 餘人被殺的情境中,由於情緒所致,僅 234 個字的文字被顏真卿多次塗改。這件記錄了親人罹難始末的書法作品,最大的意義或許不在內容上,而在於顏真卿書寫過程中不由自主的悲慟情緒的流露。

當我們直面這件文稿,它所飽含的真情足以穿越千年,給我們以震撼。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祭侄文稿》蘊含的沉重不同,王羲之筆下的《快雪時晴帖》更為輕鬆,但它同樣不是一次“書法創作”,而是遠離官場的王羲之“隨意”寫成的一封問候信,其內容是: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這 28 個字的斷句方式歷來爭論不休,考慮到魏晉時期的詩歌流行四言,或許四字斷句的形式最為合理——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如何斷句只關乎閱讀,並不影響含義,這封信的字面意思是一場快雪之後,天空轉晴,王羲之想將這份喜悅分享給朋友張侯,同時為之前的事略表歉意。

無論是《祭侄文稿》,還是《快雪時晴帖》,都算得上合情合理的文字,但實際上,還有一些“牢騷式”的書法作品,也值得大家去了解: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乾嘔帖(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 王羲之 天津博物館藏


《乾嘔帖》,又名《如常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簡短信件。全文 4 行 36 個字,主要說了一件事——不舒服...內容如下:

足下各如常。昨還殊頓。胸中淡悶,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乃甚憂之。力不具。王羲之。

從歷史資料可以看出,晚年的王羲之身體不好,或許與魏晉時期盛行的“服食”有關。這是一種以長生為目的修煉方式,主要服用“五石散”,此藥性熱,服後需要吃冷飯、洗冷水浴,在寒冷處休息,所以也被稱作寒食散。

在漢代,五石散以治病為主,因服後禁忌太多,且有併發症狀,因此使用十分謹慎。至魏晉,五石散更多的被用於“健身藥”,而長期服食此藥,顯然對王羲之的身體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在其他信件中,他有時誇讚服用五石散後的益處,但是更經常的是在說各種不適,比如腹瀉、胸悶、耳疾等...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腳氣貼 蔡襄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乾嘔帖》同屬一種類型的,是宋代書法家蔡襄的《腳氣貼》,全文如下:

僕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需要注意的是,此腳氣非今腳氣。古人所說的“腳”多數情況下指的是腿,而非足。那時的“腳氣”,是由於缺乏維生素 B1 引起的腿足腫脹。還有一種說法是,此病與服丹食藥(與王羲之相似)有關,長期服食丹砂、制煉水銀導致中毒而引起的神經性炎症,也會帶來“腳氣”。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大研帖 蔡襄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黃、米、蔡”四大書家中,前三者以行草、行楷見長,蔡襄是個例外,書法大多為正楷(如上圖《大研帖》),其《乾嘔帖》別開生面,為行草書,也許確與“腳氣”帶來的不適有關...不過,此帖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實為蔡襄經典之作。


"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那些偶成的書法


流傳至今的國寶級書法中,很大一部作品源於“偶成”——它們不是來自精心準備的創作,它們是一次悲憤情緒的記錄,一次友人間的書信,甚至是一次病中牢騷...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祭侄文稿 顏真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為大眾熟知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追祭侄子顏季明寫成的文字。它本為一席草稿,卻意外地幾經流傳,保存至今,最終成為了難以超越的書法經典。

處在顏氏一門 30 餘人被殺的情境中,由於情緒所致,僅 234 個字的文字被顏真卿多次塗改。這件記錄了親人罹難始末的書法作品,最大的意義或許不在內容上,而在於顏真卿書寫過程中不由自主的悲慟情緒的流露。

當我們直面這件文稿,它所飽含的真情足以穿越千年,給我們以震撼。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祭侄文稿》蘊含的沉重不同,王羲之筆下的《快雪時晴帖》更為輕鬆,但它同樣不是一次“書法創作”,而是遠離官場的王羲之“隨意”寫成的一封問候信,其內容是: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這 28 個字的斷句方式歷來爭論不休,考慮到魏晉時期的詩歌流行四言,或許四字斷句的形式最為合理——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如何斷句只關乎閱讀,並不影響含義,這封信的字面意思是一場快雪之後,天空轉晴,王羲之想將這份喜悅分享給朋友張侯,同時為之前的事略表歉意。

無論是《祭侄文稿》,還是《快雪時晴帖》,都算得上合情合理的文字,但實際上,還有一些“牢騷式”的書法作品,也值得大家去了解: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乾嘔帖(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 王羲之 天津博物館藏


《乾嘔帖》,又名《如常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簡短信件。全文 4 行 36 個字,主要說了一件事——不舒服...內容如下:

足下各如常。昨還殊頓。胸中淡悶,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乃甚憂之。力不具。王羲之。

從歷史資料可以看出,晚年的王羲之身體不好,或許與魏晉時期盛行的“服食”有關。這是一種以長生為目的修煉方式,主要服用“五石散”,此藥性熱,服後需要吃冷飯、洗冷水浴,在寒冷處休息,所以也被稱作寒食散。

在漢代,五石散以治病為主,因服後禁忌太多,且有併發症狀,因此使用十分謹慎。至魏晉,五石散更多的被用於“健身藥”,而長期服食此藥,顯然對王羲之的身體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在其他信件中,他有時誇讚服用五石散後的益處,但是更經常的是在說各種不適,比如腹瀉、胸悶、耳疾等...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腳氣貼 蔡襄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乾嘔帖》同屬一種類型的,是宋代書法家蔡襄的《腳氣貼》,全文如下:

僕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需要注意的是,此腳氣非今腳氣。古人所說的“腳”多數情況下指的是腿,而非足。那時的“腳氣”,是由於缺乏維生素 B1 引起的腿足腫脹。還有一種說法是,此病與服丹食藥(與王羲之相似)有關,長期服食丹砂、制煉水銀導致中毒而引起的神經性炎症,也會帶來“腳氣”。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大研帖 蔡襄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黃、米、蔡”四大書家中,前三者以行草、行楷見長,蔡襄是個例外,書法大多為正楷(如上圖《大研帖》),其《乾嘔帖》別開生面,為行草書,也許確與“腳氣”帶來的不適有關...不過,此帖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實為蔡襄經典之作。


隨便一寫,竟成了經典

肚痛帖(北宋摹刻) 張旭


相比之下,最會發牢騷的,當屬唐代大書法家張旭。

在《肚痛帖》中,開頭的三個字,寫得比較規正,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從第四字開始,便每行一筆到底,上下映帶,纏綿相連,越寫越快,越寫越狂,越寫越奇,意象迭出,顛味十足...

這是在偶然的一次肚子疼時,張旭記錄下的心路歷程,也許,他是真的很痛: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內容很簡單,大意是:不知怎麼滴,肚子疼得不行了,是冷或是熱的原因?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喝大黃湯應該會有好處,冷的熱的都行。哎,疼死了!我可沒靠在床上...

張旭的習慣是醉後書字,所以世稱“顛張”,唐代甚至將張旭狂草、李白詩歌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肚痛帖》顯然不是酒後完成的文字,但也足見“顛張”的氣勢。有意思的是,疼痛中的張旭仍為自己辯解“非臨床”,可見,“張顛”的名號可不是鬧著玩的。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LCA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