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作者 蒙鵬

1

我常常不經意間回想起那個鄰里守望的年代。

比如看牛,也都是看夥牛。

那時候,寨子裡喂牛的人家多,白天都趕到大圈坡去吃草。起初家家都有人去看牛。後來,大家一合計,一家看一天或幾天的,謂之“看夥牛”。

這“夥”字,多少有點搭夥的意思。這樣,能節省不少人力。

一大早,喂牛的人家便把牛趕到寨中的主路上,和當值的人把牛趕到沙田,便回家來。

當值的人把牛趕到大圈坡,在坡上盤桓一陣子,看著牛都往彎子巖那邊吃去,便回家去幹一陣農活。中午的時候,再來看一眼。

待到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值的人再把牛趕回寨裡。其他的人家看見牛回來了,把牛圍上院門口,關進圈裡。

其實也不用圍,牛是通人性的,時間一長,也知道到了家,徑自往圈邊走。所謂老馬識途,其實老牛也識途。

有時候主人不在家,牛便在圈門邊徘徊,等待主人歸來。

看夥牛,是輪流著看的。要是哪天當值了沒空,你吱一聲,別人家會先看,會理解,不計較。多放一天,少放一天,多大點事情嘛!況且,人家會主動補回來的。

2

那時候時興換工。

所謂“換工”,就是我家耕種的時候,你來幫我家;你家耕種的時候,我去幫你家。

換工,一般是栽包穀、洋芋等比較耗費體力的活路。像薅苞谷、背糞等活路,則換得比較少。

換工也有個先後順序,那得根據備耕情況、天氣情況、土地遠近等來定。比如久旱逢雨,就要先種缺水的田土。總之一句話,“不違農時”。

來換工的人,主人家得好生招待。早餐嘛,多是下面條。午飯呢,包穀米里最好有點大米。家裡有臘肉,臘肉得下鍋。若是有條件,在鄉場上割二斤新鮮豬肉,那就很完美了。

現在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飯菜了。但是在那個“高山冷箐,洋芋當頓,想點米吃,要等痛病”的年代,這算是“豪華配置”了。

換工那天上坡很早。幹到日頭漸高,家庭主婦就要提前回家,準備午飯。午飯是回家來吃的。酒足飯飽,稍事休息,聊幾句乾白話,又上山了。

如果說中午喝酒算是解解乏,那麼晚飯後喝酒,不放翻一兩個是不會罷休的。邊喝邊聊中,不覺便月亮高掛了。喝高了的人,主人家是不放心的。得一路護送到家,交給家裡人,才放心地返回。

那時候的人們,精力似乎很充沛的。風風火火的,這家幾天,那家幾天,這一季的播種就結束了。


3

借東西也是常事。

誰家裡的東西能置辦得那麼齊?偶爾缺點東西,就要借。最常見的是借農具、生活用品等。用好了,得及時還。這是道義,更多的是責任。

我讀小學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一個帆布書包,像郵遞員用的那種。因此,我在一段時間裡,多了個“郵遞員”的雅號。大伯最喜歡借帆布書包去走親戚。裝得多,還結實。

那時候,寨子裡並不是家家戶戶都喂牛。我家喂得一頭母牛,每年出個牛崽。每到農忙時節,隔三差五有人來借牛扯泥溝。

我們是喜歡有人來借牛的,因為這樣可以暫時免除割草,或是放牛的煩惱。

借牛的人家,一大早就煮一鍋草料。草料或是苞穀殼殼,或是穀糠蕎糠,或是蘿蔔白菜。但是,糧食得下重點,牛嘴伸到鍋裡,幾乎不抬頭,一鼓作氣消滅完草料。

還有給父親要糞的。我家因為喂牛,踩的糞多,一季的莊稼栽完,每年都有結餘。父親也沒什麼要求,就是給人家要點包穀草。包穀草多,牛冬天的草料就有保障,踩的糞也多。

除了借用的,還有借吃的。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在青黃不接的時節,沒有借過吃的人家是很少見。

而我記憶深刻的,是借米來解饞。那時候想吃大米飯,就裝病,說是吃不了包穀飯。母親便想辦法借些大米來,淘洗乾淨,裝在碗裡,放在甑子底下。沒多久,甑子底下便散發出米香味來。當然,生病的孩子得得多,其他的孩子也要分一點。

當然也借錢。借得最多的時候是開學的時候。至今我仍記得,父親借錢回來的各種表情。但是,我到現在卻不知道父親是如何借錢的。


"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作者 蒙鵬

1

我常常不經意間回想起那個鄰里守望的年代。

比如看牛,也都是看夥牛。

那時候,寨子裡喂牛的人家多,白天都趕到大圈坡去吃草。起初家家都有人去看牛。後來,大家一合計,一家看一天或幾天的,謂之“看夥牛”。

這“夥”字,多少有點搭夥的意思。這樣,能節省不少人力。

一大早,喂牛的人家便把牛趕到寨中的主路上,和當值的人把牛趕到沙田,便回家來。

當值的人把牛趕到大圈坡,在坡上盤桓一陣子,看著牛都往彎子巖那邊吃去,便回家去幹一陣農活。中午的時候,再來看一眼。

待到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值的人再把牛趕回寨裡。其他的人家看見牛回來了,把牛圍上院門口,關進圈裡。

其實也不用圍,牛是通人性的,時間一長,也知道到了家,徑自往圈邊走。所謂老馬識途,其實老牛也識途。

有時候主人不在家,牛便在圈門邊徘徊,等待主人歸來。

看夥牛,是輪流著看的。要是哪天當值了沒空,你吱一聲,別人家會先看,會理解,不計較。多放一天,少放一天,多大點事情嘛!況且,人家會主動補回來的。

2

那時候時興換工。

所謂“換工”,就是我家耕種的時候,你來幫我家;你家耕種的時候,我去幫你家。

換工,一般是栽包穀、洋芋等比較耗費體力的活路。像薅苞谷、背糞等活路,則換得比較少。

換工也有個先後順序,那得根據備耕情況、天氣情況、土地遠近等來定。比如久旱逢雨,就要先種缺水的田土。總之一句話,“不違農時”。

來換工的人,主人家得好生招待。早餐嘛,多是下面條。午飯呢,包穀米里最好有點大米。家裡有臘肉,臘肉得下鍋。若是有條件,在鄉場上割二斤新鮮豬肉,那就很完美了。

現在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飯菜了。但是在那個“高山冷箐,洋芋當頓,想點米吃,要等痛病”的年代,這算是“豪華配置”了。

換工那天上坡很早。幹到日頭漸高,家庭主婦就要提前回家,準備午飯。午飯是回家來吃的。酒足飯飽,稍事休息,聊幾句乾白話,又上山了。

如果說中午喝酒算是解解乏,那麼晚飯後喝酒,不放翻一兩個是不會罷休的。邊喝邊聊中,不覺便月亮高掛了。喝高了的人,主人家是不放心的。得一路護送到家,交給家裡人,才放心地返回。

那時候的人們,精力似乎很充沛的。風風火火的,這家幾天,那家幾天,這一季的播種就結束了。


3

借東西也是常事。

誰家裡的東西能置辦得那麼齊?偶爾缺點東西,就要借。最常見的是借農具、生活用品等。用好了,得及時還。這是道義,更多的是責任。

我讀小學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一個帆布書包,像郵遞員用的那種。因此,我在一段時間裡,多了個“郵遞員”的雅號。大伯最喜歡借帆布書包去走親戚。裝得多,還結實。

那時候,寨子裡並不是家家戶戶都喂牛。我家喂得一頭母牛,每年出個牛崽。每到農忙時節,隔三差五有人來借牛扯泥溝。

我們是喜歡有人來借牛的,因為這樣可以暫時免除割草,或是放牛的煩惱。

借牛的人家,一大早就煮一鍋草料。草料或是苞穀殼殼,或是穀糠蕎糠,或是蘿蔔白菜。但是,糧食得下重點,牛嘴伸到鍋裡,幾乎不抬頭,一鼓作氣消滅完草料。

還有給父親要糞的。我家因為喂牛,踩的糞多,一季的莊稼栽完,每年都有結餘。父親也沒什麼要求,就是給人家要點包穀草。包穀草多,牛冬天的草料就有保障,踩的糞也多。

除了借用的,還有借吃的。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在青黃不接的時節,沒有借過吃的人家是很少見。

而我記憶深刻的,是借米來解饞。那時候想吃大米飯,就裝病,說是吃不了包穀飯。母親便想辦法借些大米來,淘洗乾淨,裝在碗裡,放在甑子底下。沒多久,甑子底下便散發出米香味來。當然,生病的孩子得得多,其他的孩子也要分一點。

當然也借錢。借得最多的時候是開學的時候。至今我仍記得,父親借錢回來的各種表情。但是,我到現在卻不知道父親是如何借錢的。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4

小時候最喜歡去趕鄉場。看著鄉場上五顏六色的商品,別提有多高興。要是有點餘錢,大人們會買一塊米花、一棵冰棍什麼的,給孩子解饞。要是這樣,心裡三五天都是美滋滋的。

趕場的時候,鄰居們喜歡約起一起去。走路有個伴,背東西也有個照應。一路上說說笑笑,便不覺得無聊。

沒時間去趕場的,便請人帶東西。可以是鐮刀針線,也可以是鋤頭菜種,吱一聲就可以。可以事先給錢,也可買回後再給。

那時候人們喜歡做糯米酒。一進入冬天,人們便陸續開始做米酒。米酒醞釀了一個冬天,便越發醇厚。等到開春耕種的時候,累了一天回到家,舀一碗米酒出來,和水燒開,一口乾下去,相當解乏。

做酒需要酒藥,也叫酒麴。酒藥是土酒藥,有專門的人家做好後,走村串寨兜售。

那時候工業產品少,土東西到處都是。現在工業產品多,土的東西便成了香餑餑,成了招牌,比如土雞,比如土酒藥。因此,大街上常常會傳來“打酒,打酒,土酒藥烤的純包穀酒”的吆喝聲。

農曆七八月份,賣土酒藥的小商販便開始行動了。不止一家,還有幾撥。時間一長,哪家酒藥做的酒好,哪家酒藥做的酒會爛缸,家庭主婦們摸得門清。

鄰里之間還相互詢問,“來了沒有”,生怕錯過了。最後是相互叮囑,要是我來的時候我不在,幫我拿幾個!


"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作者 蒙鵬

1

我常常不經意間回想起那個鄰里守望的年代。

比如看牛,也都是看夥牛。

那時候,寨子裡喂牛的人家多,白天都趕到大圈坡去吃草。起初家家都有人去看牛。後來,大家一合計,一家看一天或幾天的,謂之“看夥牛”。

這“夥”字,多少有點搭夥的意思。這樣,能節省不少人力。

一大早,喂牛的人家便把牛趕到寨中的主路上,和當值的人把牛趕到沙田,便回家來。

當值的人把牛趕到大圈坡,在坡上盤桓一陣子,看著牛都往彎子巖那邊吃去,便回家去幹一陣農活。中午的時候,再來看一眼。

待到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值的人再把牛趕回寨裡。其他的人家看見牛回來了,把牛圍上院門口,關進圈裡。

其實也不用圍,牛是通人性的,時間一長,也知道到了家,徑自往圈邊走。所謂老馬識途,其實老牛也識途。

有時候主人不在家,牛便在圈門邊徘徊,等待主人歸來。

看夥牛,是輪流著看的。要是哪天當值了沒空,你吱一聲,別人家會先看,會理解,不計較。多放一天,少放一天,多大點事情嘛!況且,人家會主動補回來的。

2

那時候時興換工。

所謂“換工”,就是我家耕種的時候,你來幫我家;你家耕種的時候,我去幫你家。

換工,一般是栽包穀、洋芋等比較耗費體力的活路。像薅苞谷、背糞等活路,則換得比較少。

換工也有個先後順序,那得根據備耕情況、天氣情況、土地遠近等來定。比如久旱逢雨,就要先種缺水的田土。總之一句話,“不違農時”。

來換工的人,主人家得好生招待。早餐嘛,多是下面條。午飯呢,包穀米里最好有點大米。家裡有臘肉,臘肉得下鍋。若是有條件,在鄉場上割二斤新鮮豬肉,那就很完美了。

現在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飯菜了。但是在那個“高山冷箐,洋芋當頓,想點米吃,要等痛病”的年代,這算是“豪華配置”了。

換工那天上坡很早。幹到日頭漸高,家庭主婦就要提前回家,準備午飯。午飯是回家來吃的。酒足飯飽,稍事休息,聊幾句乾白話,又上山了。

如果說中午喝酒算是解解乏,那麼晚飯後喝酒,不放翻一兩個是不會罷休的。邊喝邊聊中,不覺便月亮高掛了。喝高了的人,主人家是不放心的。得一路護送到家,交給家裡人,才放心地返回。

那時候的人們,精力似乎很充沛的。風風火火的,這家幾天,那家幾天,這一季的播種就結束了。


3

借東西也是常事。

誰家裡的東西能置辦得那麼齊?偶爾缺點東西,就要借。最常見的是借農具、生活用品等。用好了,得及時還。這是道義,更多的是責任。

我讀小學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一個帆布書包,像郵遞員用的那種。因此,我在一段時間裡,多了個“郵遞員”的雅號。大伯最喜歡借帆布書包去走親戚。裝得多,還結實。

那時候,寨子裡並不是家家戶戶都喂牛。我家喂得一頭母牛,每年出個牛崽。每到農忙時節,隔三差五有人來借牛扯泥溝。

我們是喜歡有人來借牛的,因為這樣可以暫時免除割草,或是放牛的煩惱。

借牛的人家,一大早就煮一鍋草料。草料或是苞穀殼殼,或是穀糠蕎糠,或是蘿蔔白菜。但是,糧食得下重點,牛嘴伸到鍋裡,幾乎不抬頭,一鼓作氣消滅完草料。

還有給父親要糞的。我家因為喂牛,踩的糞多,一季的莊稼栽完,每年都有結餘。父親也沒什麼要求,就是給人家要點包穀草。包穀草多,牛冬天的草料就有保障,踩的糞也多。

除了借用的,還有借吃的。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在青黃不接的時節,沒有借過吃的人家是很少見。

而我記憶深刻的,是借米來解饞。那時候想吃大米飯,就裝病,說是吃不了包穀飯。母親便想辦法借些大米來,淘洗乾淨,裝在碗裡,放在甑子底下。沒多久,甑子底下便散發出米香味來。當然,生病的孩子得得多,其他的孩子也要分一點。

當然也借錢。借得最多的時候是開學的時候。至今我仍記得,父親借錢回來的各種表情。但是,我到現在卻不知道父親是如何借錢的。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4

小時候最喜歡去趕鄉場。看著鄉場上五顏六色的商品,別提有多高興。要是有點餘錢,大人們會買一塊米花、一棵冰棍什麼的,給孩子解饞。要是這樣,心裡三五天都是美滋滋的。

趕場的時候,鄰居們喜歡約起一起去。走路有個伴,背東西也有個照應。一路上說說笑笑,便不覺得無聊。

沒時間去趕場的,便請人帶東西。可以是鐮刀針線,也可以是鋤頭菜種,吱一聲就可以。可以事先給錢,也可買回後再給。

那時候人們喜歡做糯米酒。一進入冬天,人們便陸續開始做米酒。米酒醞釀了一個冬天,便越發醇厚。等到開春耕種的時候,累了一天回到家,舀一碗米酒出來,和水燒開,一口乾下去,相當解乏。

做酒需要酒藥,也叫酒麴。酒藥是土酒藥,有專門的人家做好後,走村串寨兜售。

那時候工業產品少,土東西到處都是。現在工業產品多,土的東西便成了香餑餑,成了招牌,比如土雞,比如土酒藥。因此,大街上常常會傳來“打酒,打酒,土酒藥烤的純包穀酒”的吆喝聲。

農曆七八月份,賣土酒藥的小商販便開始行動了。不止一家,還有幾撥。時間一長,哪家酒藥做的酒好,哪家酒藥做的酒會爛缸,家庭主婦們摸得門清。

鄰里之間還相互詢問,“來了沒有”,生怕錯過了。最後是相互叮囑,要是我來的時候我不在,幫我拿幾個!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5

父親會編竹器,鄰居們便找他幹些修修補補的事。

農村人喜歡用竹子編的甑篦蒸飯。哪家的甑篦壞了,只要人家扛竹子來,父親便會抽閒等空的編好,找人帶信去,或是親自送去。一送去,便要擺上一陣子。

還有編撮箕。也是人家給個撮箕框框,一根竹子,父親也會抽時間編好。編好了,給送過去。

父親編的撮箕,編著編著就編大了。我們父親問什麼會這裡。父親笑了笑說,大了裝的東西多。的確,家裡的幾個大撮箕上糞,我們背一撮箕就有點吃力。父親用那大撮箕放糞,一撮箕就要放了半邊土。

背籮上起支撐作用的寬竹片是最容易壞的。寬竹片壞了,人們便請父親換新的。換過的背籮青褐相見,頗不相宜。人們不在乎這些,能用就好。

姨媽有摸肚皮的手藝。寨子裡吃飯嗝著的小孩,背到姨媽哪裡,在肚皮上推摸幾下,保證手到病除。當然,人家不會空手來,麵條水果什麼的,都要提著點來。

後來我在小城工作。有了孩子,也經常被嗝著,便去找人摸。起初是二十塊一次,後來漲到三十,現在已經是五十了。我聽大哥說,這是算便宜的,他們找摸的那家是一百二十元一次。

每次一大早去,那門口已站滿了人,要等上一陣子。不知道一天下來,摸了多少人。


"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作者 蒙鵬

1

我常常不經意間回想起那個鄰里守望的年代。

比如看牛,也都是看夥牛。

那時候,寨子裡喂牛的人家多,白天都趕到大圈坡去吃草。起初家家都有人去看牛。後來,大家一合計,一家看一天或幾天的,謂之“看夥牛”。

這“夥”字,多少有點搭夥的意思。這樣,能節省不少人力。

一大早,喂牛的人家便把牛趕到寨中的主路上,和當值的人把牛趕到沙田,便回家來。

當值的人把牛趕到大圈坡,在坡上盤桓一陣子,看著牛都往彎子巖那邊吃去,便回家去幹一陣農活。中午的時候,再來看一眼。

待到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值的人再把牛趕回寨裡。其他的人家看見牛回來了,把牛圍上院門口,關進圈裡。

其實也不用圍,牛是通人性的,時間一長,也知道到了家,徑自往圈邊走。所謂老馬識途,其實老牛也識途。

有時候主人不在家,牛便在圈門邊徘徊,等待主人歸來。

看夥牛,是輪流著看的。要是哪天當值了沒空,你吱一聲,別人家會先看,會理解,不計較。多放一天,少放一天,多大點事情嘛!況且,人家會主動補回來的。

2

那時候時興換工。

所謂“換工”,就是我家耕種的時候,你來幫我家;你家耕種的時候,我去幫你家。

換工,一般是栽包穀、洋芋等比較耗費體力的活路。像薅苞谷、背糞等活路,則換得比較少。

換工也有個先後順序,那得根據備耕情況、天氣情況、土地遠近等來定。比如久旱逢雨,就要先種缺水的田土。總之一句話,“不違農時”。

來換工的人,主人家得好生招待。早餐嘛,多是下面條。午飯呢,包穀米里最好有點大米。家裡有臘肉,臘肉得下鍋。若是有條件,在鄉場上割二斤新鮮豬肉,那就很完美了。

現在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飯菜了。但是在那個“高山冷箐,洋芋當頓,想點米吃,要等痛病”的年代,這算是“豪華配置”了。

換工那天上坡很早。幹到日頭漸高,家庭主婦就要提前回家,準備午飯。午飯是回家來吃的。酒足飯飽,稍事休息,聊幾句乾白話,又上山了。

如果說中午喝酒算是解解乏,那麼晚飯後喝酒,不放翻一兩個是不會罷休的。邊喝邊聊中,不覺便月亮高掛了。喝高了的人,主人家是不放心的。得一路護送到家,交給家裡人,才放心地返回。

那時候的人們,精力似乎很充沛的。風風火火的,這家幾天,那家幾天,這一季的播種就結束了。


3

借東西也是常事。

誰家裡的東西能置辦得那麼齊?偶爾缺點東西,就要借。最常見的是借農具、生活用品等。用好了,得及時還。這是道義,更多的是責任。

我讀小學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一個帆布書包,像郵遞員用的那種。因此,我在一段時間裡,多了個“郵遞員”的雅號。大伯最喜歡借帆布書包去走親戚。裝得多,還結實。

那時候,寨子裡並不是家家戶戶都喂牛。我家喂得一頭母牛,每年出個牛崽。每到農忙時節,隔三差五有人來借牛扯泥溝。

我們是喜歡有人來借牛的,因為這樣可以暫時免除割草,或是放牛的煩惱。

借牛的人家,一大早就煮一鍋草料。草料或是苞穀殼殼,或是穀糠蕎糠,或是蘿蔔白菜。但是,糧食得下重點,牛嘴伸到鍋裡,幾乎不抬頭,一鼓作氣消滅完草料。

還有給父親要糞的。我家因為喂牛,踩的糞多,一季的莊稼栽完,每年都有結餘。父親也沒什麼要求,就是給人家要點包穀草。包穀草多,牛冬天的草料就有保障,踩的糞也多。

除了借用的,還有借吃的。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在青黃不接的時節,沒有借過吃的人家是很少見。

而我記憶深刻的,是借米來解饞。那時候想吃大米飯,就裝病,說是吃不了包穀飯。母親便想辦法借些大米來,淘洗乾淨,裝在碗裡,放在甑子底下。沒多久,甑子底下便散發出米香味來。當然,生病的孩子得得多,其他的孩子也要分一點。

當然也借錢。借得最多的時候是開學的時候。至今我仍記得,父親借錢回來的各種表情。但是,我到現在卻不知道父親是如何借錢的。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4

小時候最喜歡去趕鄉場。看著鄉場上五顏六色的商品,別提有多高興。要是有點餘錢,大人們會買一塊米花、一棵冰棍什麼的,給孩子解饞。要是這樣,心裡三五天都是美滋滋的。

趕場的時候,鄰居們喜歡約起一起去。走路有個伴,背東西也有個照應。一路上說說笑笑,便不覺得無聊。

沒時間去趕場的,便請人帶東西。可以是鐮刀針線,也可以是鋤頭菜種,吱一聲就可以。可以事先給錢,也可買回後再給。

那時候人們喜歡做糯米酒。一進入冬天,人們便陸續開始做米酒。米酒醞釀了一個冬天,便越發醇厚。等到開春耕種的時候,累了一天回到家,舀一碗米酒出來,和水燒開,一口乾下去,相當解乏。

做酒需要酒藥,也叫酒麴。酒藥是土酒藥,有專門的人家做好後,走村串寨兜售。

那時候工業產品少,土東西到處都是。現在工業產品多,土的東西便成了香餑餑,成了招牌,比如土雞,比如土酒藥。因此,大街上常常會傳來“打酒,打酒,土酒藥烤的純包穀酒”的吆喝聲。

農曆七八月份,賣土酒藥的小商販便開始行動了。不止一家,還有幾撥。時間一長,哪家酒藥做的酒好,哪家酒藥做的酒會爛缸,家庭主婦們摸得門清。

鄰里之間還相互詢問,“來了沒有”,生怕錯過了。最後是相互叮囑,要是我來的時候我不在,幫我拿幾個!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5

父親會編竹器,鄰居們便找他幹些修修補補的事。

農村人喜歡用竹子編的甑篦蒸飯。哪家的甑篦壞了,只要人家扛竹子來,父親便會抽閒等空的編好,找人帶信去,或是親自送去。一送去,便要擺上一陣子。

還有編撮箕。也是人家給個撮箕框框,一根竹子,父親也會抽時間編好。編好了,給送過去。

父親編的撮箕,編著編著就編大了。我們父親問什麼會這裡。父親笑了笑說,大了裝的東西多。的確,家裡的幾個大撮箕上糞,我們背一撮箕就有點吃力。父親用那大撮箕放糞,一撮箕就要放了半邊土。

背籮上起支撐作用的寬竹片是最容易壞的。寬竹片壞了,人們便請父親換新的。換過的背籮青褐相見,頗不相宜。人們不在乎這些,能用就好。

姨媽有摸肚皮的手藝。寨子裡吃飯嗝著的小孩,背到姨媽哪裡,在肚皮上推摸幾下,保證手到病除。當然,人家不會空手來,麵條水果什麼的,都要提著點來。

後來我在小城工作。有了孩子,也經常被嗝著,便去找人摸。起初是二十塊一次,後來漲到三十,現在已經是五十了。我聽大哥說,這是算便宜的,他們找摸的那家是一百二十元一次。

每次一大早去,那門口已站滿了人,要等上一陣子。不知道一天下來,摸了多少人。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6

春節裡是最熱鬧的。

進入冬月,便有人開始殺年豬。殺豬要請人幫忙,殺完豬要請寨人吃殺豬飯,俗稱“喝旺子”。大人小孩,其樂融融。殺了這家的,又去殺別家的。整個冬天,便不缺旺子湯喝。

過年還要磕點面。面是糯米做的。那時小鋼磨什麼的還沒有,便用碓磕。那時我家有個大碓窩,裝得多,磕得快,拿糯米來磕的人便多。

母親得閒,便給來磕面的鄰居搭把手。多個人就是不一樣。說說笑笑中,面便磕好了。

小時候過年,我家的堂屋裡推豆腐的時候是比較熱鬧的,從臘月十幾,一直鬧騰到臘月二十幾。堂屋裡有兩副石磨,一副是推包穀的,另一副則是推豆腐的。

推豆腐那天,我是被熱鬧吵醒的。堂屋裡石磨下的鍋裡,已經有了不少豆漿。石磨吱吱呀呀地響著,像低吟淺唱的詩人。

人們不自覺地就分工了,推磨的,燒火的,濾豆腐的,點豆腐的,挑水的(那時候還沒自來水)……人們進進出出,各自忙著。從雞叫三遍,一直忙到夜深人靜。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那時候的人民對於置辦年貨,興趣是如此的濃厚,精力是如此的旺盛。


"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作者 蒙鵬

1

我常常不經意間回想起那個鄰里守望的年代。

比如看牛,也都是看夥牛。

那時候,寨子裡喂牛的人家多,白天都趕到大圈坡去吃草。起初家家都有人去看牛。後來,大家一合計,一家看一天或幾天的,謂之“看夥牛”。

這“夥”字,多少有點搭夥的意思。這樣,能節省不少人力。

一大早,喂牛的人家便把牛趕到寨中的主路上,和當值的人把牛趕到沙田,便回家來。

當值的人把牛趕到大圈坡,在坡上盤桓一陣子,看著牛都往彎子巖那邊吃去,便回家去幹一陣農活。中午的時候,再來看一眼。

待到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值的人再把牛趕回寨裡。其他的人家看見牛回來了,把牛圍上院門口,關進圈裡。

其實也不用圍,牛是通人性的,時間一長,也知道到了家,徑自往圈邊走。所謂老馬識途,其實老牛也識途。

有時候主人不在家,牛便在圈門邊徘徊,等待主人歸來。

看夥牛,是輪流著看的。要是哪天當值了沒空,你吱一聲,別人家會先看,會理解,不計較。多放一天,少放一天,多大點事情嘛!況且,人家會主動補回來的。

2

那時候時興換工。

所謂“換工”,就是我家耕種的時候,你來幫我家;你家耕種的時候,我去幫你家。

換工,一般是栽包穀、洋芋等比較耗費體力的活路。像薅苞谷、背糞等活路,則換得比較少。

換工也有個先後順序,那得根據備耕情況、天氣情況、土地遠近等來定。比如久旱逢雨,就要先種缺水的田土。總之一句話,“不違農時”。

來換工的人,主人家得好生招待。早餐嘛,多是下面條。午飯呢,包穀米里最好有點大米。家裡有臘肉,臘肉得下鍋。若是有條件,在鄉場上割二斤新鮮豬肉,那就很完美了。

現在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飯菜了。但是在那個“高山冷箐,洋芋當頓,想點米吃,要等痛病”的年代,這算是“豪華配置”了。

換工那天上坡很早。幹到日頭漸高,家庭主婦就要提前回家,準備午飯。午飯是回家來吃的。酒足飯飽,稍事休息,聊幾句乾白話,又上山了。

如果說中午喝酒算是解解乏,那麼晚飯後喝酒,不放翻一兩個是不會罷休的。邊喝邊聊中,不覺便月亮高掛了。喝高了的人,主人家是不放心的。得一路護送到家,交給家裡人,才放心地返回。

那時候的人們,精力似乎很充沛的。風風火火的,這家幾天,那家幾天,這一季的播種就結束了。


3

借東西也是常事。

誰家裡的東西能置辦得那麼齊?偶爾缺點東西,就要借。最常見的是借農具、生活用品等。用好了,得及時還。這是道義,更多的是責任。

我讀小學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一個帆布書包,像郵遞員用的那種。因此,我在一段時間裡,多了個“郵遞員”的雅號。大伯最喜歡借帆布書包去走親戚。裝得多,還結實。

那時候,寨子裡並不是家家戶戶都喂牛。我家喂得一頭母牛,每年出個牛崽。每到農忙時節,隔三差五有人來借牛扯泥溝。

我們是喜歡有人來借牛的,因為這樣可以暫時免除割草,或是放牛的煩惱。

借牛的人家,一大早就煮一鍋草料。草料或是苞穀殼殼,或是穀糠蕎糠,或是蘿蔔白菜。但是,糧食得下重點,牛嘴伸到鍋裡,幾乎不抬頭,一鼓作氣消滅完草料。

還有給父親要糞的。我家因為喂牛,踩的糞多,一季的莊稼栽完,每年都有結餘。父親也沒什麼要求,就是給人家要點包穀草。包穀草多,牛冬天的草料就有保障,踩的糞也多。

除了借用的,還有借吃的。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在青黃不接的時節,沒有借過吃的人家是很少見。

而我記憶深刻的,是借米來解饞。那時候想吃大米飯,就裝病,說是吃不了包穀飯。母親便想辦法借些大米來,淘洗乾淨,裝在碗裡,放在甑子底下。沒多久,甑子底下便散發出米香味來。當然,生病的孩子得得多,其他的孩子也要分一點。

當然也借錢。借得最多的時候是開學的時候。至今我仍記得,父親借錢回來的各種表情。但是,我到現在卻不知道父親是如何借錢的。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4

小時候最喜歡去趕鄉場。看著鄉場上五顏六色的商品,別提有多高興。要是有點餘錢,大人們會買一塊米花、一棵冰棍什麼的,給孩子解饞。要是這樣,心裡三五天都是美滋滋的。

趕場的時候,鄰居們喜歡約起一起去。走路有個伴,背東西也有個照應。一路上說說笑笑,便不覺得無聊。

沒時間去趕場的,便請人帶東西。可以是鐮刀針線,也可以是鋤頭菜種,吱一聲就可以。可以事先給錢,也可買回後再給。

那時候人們喜歡做糯米酒。一進入冬天,人們便陸續開始做米酒。米酒醞釀了一個冬天,便越發醇厚。等到開春耕種的時候,累了一天回到家,舀一碗米酒出來,和水燒開,一口乾下去,相當解乏。

做酒需要酒藥,也叫酒麴。酒藥是土酒藥,有專門的人家做好後,走村串寨兜售。

那時候工業產品少,土東西到處都是。現在工業產品多,土的東西便成了香餑餑,成了招牌,比如土雞,比如土酒藥。因此,大街上常常會傳來“打酒,打酒,土酒藥烤的純包穀酒”的吆喝聲。

農曆七八月份,賣土酒藥的小商販便開始行動了。不止一家,還有幾撥。時間一長,哪家酒藥做的酒好,哪家酒藥做的酒會爛缸,家庭主婦們摸得門清。

鄰里之間還相互詢問,“來了沒有”,生怕錯過了。最後是相互叮囑,要是我來的時候我不在,幫我拿幾個!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5

父親會編竹器,鄰居們便找他幹些修修補補的事。

農村人喜歡用竹子編的甑篦蒸飯。哪家的甑篦壞了,只要人家扛竹子來,父親便會抽閒等空的編好,找人帶信去,或是親自送去。一送去,便要擺上一陣子。

還有編撮箕。也是人家給個撮箕框框,一根竹子,父親也會抽時間編好。編好了,給送過去。

父親編的撮箕,編著編著就編大了。我們父親問什麼會這裡。父親笑了笑說,大了裝的東西多。的確,家裡的幾個大撮箕上糞,我們背一撮箕就有點吃力。父親用那大撮箕放糞,一撮箕就要放了半邊土。

背籮上起支撐作用的寬竹片是最容易壞的。寬竹片壞了,人們便請父親換新的。換過的背籮青褐相見,頗不相宜。人們不在乎這些,能用就好。

姨媽有摸肚皮的手藝。寨子裡吃飯嗝著的小孩,背到姨媽哪裡,在肚皮上推摸幾下,保證手到病除。當然,人家不會空手來,麵條水果什麼的,都要提著點來。

後來我在小城工作。有了孩子,也經常被嗝著,便去找人摸。起初是二十塊一次,後來漲到三十,現在已經是五十了。我聽大哥說,這是算便宜的,他們找摸的那家是一百二十元一次。

每次一大早去,那門口已站滿了人,要等上一陣子。不知道一天下來,摸了多少人。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6

春節裡是最熱鬧的。

進入冬月,便有人開始殺年豬。殺豬要請人幫忙,殺完豬要請寨人吃殺豬飯,俗稱“喝旺子”。大人小孩,其樂融融。殺了這家的,又去殺別家的。整個冬天,便不缺旺子湯喝。

過年還要磕點面。面是糯米做的。那時小鋼磨什麼的還沒有,便用碓磕。那時我家有個大碓窩,裝得多,磕得快,拿糯米來磕的人便多。

母親得閒,便給來磕面的鄰居搭把手。多個人就是不一樣。說說笑笑中,面便磕好了。

小時候過年,我家的堂屋裡推豆腐的時候是比較熱鬧的,從臘月十幾,一直鬧騰到臘月二十幾。堂屋裡有兩副石磨,一副是推包穀的,另一副則是推豆腐的。

推豆腐那天,我是被熱鬧吵醒的。堂屋裡石磨下的鍋裡,已經有了不少豆漿。石磨吱吱呀呀地響著,像低吟淺唱的詩人。

人們不自覺地就分工了,推磨的,燒火的,濾豆腐的,點豆腐的,挑水的(那時候還沒自來水)……人們進進出出,各自忙著。從雞叫三遍,一直忙到夜深人靜。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那時候的人民對於置辦年貨,興趣是如此的濃厚,精力是如此的旺盛。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7

父親年輕時,在寨鄰和舅舅的幫助下蓋起了老屋。在這過程中,父親學得了制磚造房的手藝。

後來,寨子裡有人家造房,父親必陪起陪落,從挖地基開始,一直幫到蓋瓦打板。

父親砌的磚牆,垂直整齊,比好多專業的泥水匠砌的都要好。此後,父親也有了個習慣——有人家砌房子,他喜歡去看看牆砌得垂直不?而人家也樂於讓父親指點。

除了砌房子,父親還砌熱衷於砌豬圈。

家裡原來有個豬圈的,在房前的右側。泥土夯築的牆身,茅草編就的屋頂。

那泥土的牆身經常被豬拱壞,還拱出小洞來。於是父親決意將豬圈推倒重建,砌成石牆的。

父親雖會砌磚,但不會砌築石頭,便請么姑爹和民生哥來砌磚。兩人砌了一個冬天,才把豬圈砌好。

過了兩年,家裡喂的豬牛多,父親又張羅著在院子前坎砌了一個石圈。石匠呢,仍然是么姑爹和民生哥。

後來,父親聽人說院子前坎那個石圈擋住了大門,影響風水,便把它拆了。

如今,院子右邊的石圈還在。因為沒有喂牲口,父親將它填平硬化,聊作炕包穀的小樓。


"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作者 蒙鵬

1

我常常不經意間回想起那個鄰里守望的年代。

比如看牛,也都是看夥牛。

那時候,寨子裡喂牛的人家多,白天都趕到大圈坡去吃草。起初家家都有人去看牛。後來,大家一合計,一家看一天或幾天的,謂之“看夥牛”。

這“夥”字,多少有點搭夥的意思。這樣,能節省不少人力。

一大早,喂牛的人家便把牛趕到寨中的主路上,和當值的人把牛趕到沙田,便回家來。

當值的人把牛趕到大圈坡,在坡上盤桓一陣子,看著牛都往彎子巖那邊吃去,便回家去幹一陣農活。中午的時候,再來看一眼。

待到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值的人再把牛趕回寨裡。其他的人家看見牛回來了,把牛圍上院門口,關進圈裡。

其實也不用圍,牛是通人性的,時間一長,也知道到了家,徑自往圈邊走。所謂老馬識途,其實老牛也識途。

有時候主人不在家,牛便在圈門邊徘徊,等待主人歸來。

看夥牛,是輪流著看的。要是哪天當值了沒空,你吱一聲,別人家會先看,會理解,不計較。多放一天,少放一天,多大點事情嘛!況且,人家會主動補回來的。

2

那時候時興換工。

所謂“換工”,就是我家耕種的時候,你來幫我家;你家耕種的時候,我去幫你家。

換工,一般是栽包穀、洋芋等比較耗費體力的活路。像薅苞谷、背糞等活路,則換得比較少。

換工也有個先後順序,那得根據備耕情況、天氣情況、土地遠近等來定。比如久旱逢雨,就要先種缺水的田土。總之一句話,“不違農時”。

來換工的人,主人家得好生招待。早餐嘛,多是下面條。午飯呢,包穀米里最好有點大米。家裡有臘肉,臘肉得下鍋。若是有條件,在鄉場上割二斤新鮮豬肉,那就很完美了。

現在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飯菜了。但是在那個“高山冷箐,洋芋當頓,想點米吃,要等痛病”的年代,這算是“豪華配置”了。

換工那天上坡很早。幹到日頭漸高,家庭主婦就要提前回家,準備午飯。午飯是回家來吃的。酒足飯飽,稍事休息,聊幾句乾白話,又上山了。

如果說中午喝酒算是解解乏,那麼晚飯後喝酒,不放翻一兩個是不會罷休的。邊喝邊聊中,不覺便月亮高掛了。喝高了的人,主人家是不放心的。得一路護送到家,交給家裡人,才放心地返回。

那時候的人們,精力似乎很充沛的。風風火火的,這家幾天,那家幾天,這一季的播種就結束了。


3

借東西也是常事。

誰家裡的東西能置辦得那麼齊?偶爾缺點東西,就要借。最常見的是借農具、生活用品等。用好了,得及時還。這是道義,更多的是責任。

我讀小學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一個帆布書包,像郵遞員用的那種。因此,我在一段時間裡,多了個“郵遞員”的雅號。大伯最喜歡借帆布書包去走親戚。裝得多,還結實。

那時候,寨子裡並不是家家戶戶都喂牛。我家喂得一頭母牛,每年出個牛崽。每到農忙時節,隔三差五有人來借牛扯泥溝。

我們是喜歡有人來借牛的,因為這樣可以暫時免除割草,或是放牛的煩惱。

借牛的人家,一大早就煮一鍋草料。草料或是苞穀殼殼,或是穀糠蕎糠,或是蘿蔔白菜。但是,糧食得下重點,牛嘴伸到鍋裡,幾乎不抬頭,一鼓作氣消滅完草料。

還有給父親要糞的。我家因為喂牛,踩的糞多,一季的莊稼栽完,每年都有結餘。父親也沒什麼要求,就是給人家要點包穀草。包穀草多,牛冬天的草料就有保障,踩的糞也多。

除了借用的,還有借吃的。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在青黃不接的時節,沒有借過吃的人家是很少見。

而我記憶深刻的,是借米來解饞。那時候想吃大米飯,就裝病,說是吃不了包穀飯。母親便想辦法借些大米來,淘洗乾淨,裝在碗裡,放在甑子底下。沒多久,甑子底下便散發出米香味來。當然,生病的孩子得得多,其他的孩子也要分一點。

當然也借錢。借得最多的時候是開學的時候。至今我仍記得,父親借錢回來的各種表情。但是,我到現在卻不知道父親是如何借錢的。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4

小時候最喜歡去趕鄉場。看著鄉場上五顏六色的商品,別提有多高興。要是有點餘錢,大人們會買一塊米花、一棵冰棍什麼的,給孩子解饞。要是這樣,心裡三五天都是美滋滋的。

趕場的時候,鄰居們喜歡約起一起去。走路有個伴,背東西也有個照應。一路上說說笑笑,便不覺得無聊。

沒時間去趕場的,便請人帶東西。可以是鐮刀針線,也可以是鋤頭菜種,吱一聲就可以。可以事先給錢,也可買回後再給。

那時候人們喜歡做糯米酒。一進入冬天,人們便陸續開始做米酒。米酒醞釀了一個冬天,便越發醇厚。等到開春耕種的時候,累了一天回到家,舀一碗米酒出來,和水燒開,一口乾下去,相當解乏。

做酒需要酒藥,也叫酒麴。酒藥是土酒藥,有專門的人家做好後,走村串寨兜售。

那時候工業產品少,土東西到處都是。現在工業產品多,土的東西便成了香餑餑,成了招牌,比如土雞,比如土酒藥。因此,大街上常常會傳來“打酒,打酒,土酒藥烤的純包穀酒”的吆喝聲。

農曆七八月份,賣土酒藥的小商販便開始行動了。不止一家,還有幾撥。時間一長,哪家酒藥做的酒好,哪家酒藥做的酒會爛缸,家庭主婦們摸得門清。

鄰里之間還相互詢問,“來了沒有”,生怕錯過了。最後是相互叮囑,要是我來的時候我不在,幫我拿幾個!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5

父親會編竹器,鄰居們便找他幹些修修補補的事。

農村人喜歡用竹子編的甑篦蒸飯。哪家的甑篦壞了,只要人家扛竹子來,父親便會抽閒等空的編好,找人帶信去,或是親自送去。一送去,便要擺上一陣子。

還有編撮箕。也是人家給個撮箕框框,一根竹子,父親也會抽時間編好。編好了,給送過去。

父親編的撮箕,編著編著就編大了。我們父親問什麼會這裡。父親笑了笑說,大了裝的東西多。的確,家裡的幾個大撮箕上糞,我們背一撮箕就有點吃力。父親用那大撮箕放糞,一撮箕就要放了半邊土。

背籮上起支撐作用的寬竹片是最容易壞的。寬竹片壞了,人們便請父親換新的。換過的背籮青褐相見,頗不相宜。人們不在乎這些,能用就好。

姨媽有摸肚皮的手藝。寨子裡吃飯嗝著的小孩,背到姨媽哪裡,在肚皮上推摸幾下,保證手到病除。當然,人家不會空手來,麵條水果什麼的,都要提著點來。

後來我在小城工作。有了孩子,也經常被嗝著,便去找人摸。起初是二十塊一次,後來漲到三十,現在已經是五十了。我聽大哥說,這是算便宜的,他們找摸的那家是一百二十元一次。

每次一大早去,那門口已站滿了人,要等上一陣子。不知道一天下來,摸了多少人。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6

春節裡是最熱鬧的。

進入冬月,便有人開始殺年豬。殺豬要請人幫忙,殺完豬要請寨人吃殺豬飯,俗稱“喝旺子”。大人小孩,其樂融融。殺了這家的,又去殺別家的。整個冬天,便不缺旺子湯喝。

過年還要磕點面。面是糯米做的。那時小鋼磨什麼的還沒有,便用碓磕。那時我家有個大碓窩,裝得多,磕得快,拿糯米來磕的人便多。

母親得閒,便給來磕面的鄰居搭把手。多個人就是不一樣。說說笑笑中,面便磕好了。

小時候過年,我家的堂屋裡推豆腐的時候是比較熱鬧的,從臘月十幾,一直鬧騰到臘月二十幾。堂屋裡有兩副石磨,一副是推包穀的,另一副則是推豆腐的。

推豆腐那天,我是被熱鬧吵醒的。堂屋裡石磨下的鍋裡,已經有了不少豆漿。石磨吱吱呀呀地響著,像低吟淺唱的詩人。

人們不自覺地就分工了,推磨的,燒火的,濾豆腐的,點豆腐的,挑水的(那時候還沒自來水)……人們進進出出,各自忙著。從雞叫三遍,一直忙到夜深人靜。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那時候的人民對於置辦年貨,興趣是如此的濃厚,精力是如此的旺盛。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7

父親年輕時,在寨鄰和舅舅的幫助下蓋起了老屋。在這過程中,父親學得了制磚造房的手藝。

後來,寨子裡有人家造房,父親必陪起陪落,從挖地基開始,一直幫到蓋瓦打板。

父親砌的磚牆,垂直整齊,比好多專業的泥水匠砌的都要好。此後,父親也有了個習慣——有人家砌房子,他喜歡去看看牆砌得垂直不?而人家也樂於讓父親指點。

除了砌房子,父親還砌熱衷於砌豬圈。

家裡原來有個豬圈的,在房前的右側。泥土夯築的牆身,茅草編就的屋頂。

那泥土的牆身經常被豬拱壞,還拱出小洞來。於是父親決意將豬圈推倒重建,砌成石牆的。

父親雖會砌磚,但不會砌築石頭,便請么姑爹和民生哥來砌磚。兩人砌了一個冬天,才把豬圈砌好。

過了兩年,家裡喂的豬牛多,父親又張羅著在院子前坎砌了一個石圈。石匠呢,仍然是么姑爹和民生哥。

後來,父親聽人說院子前坎那個石圈擋住了大門,影響風水,便把它拆了。

如今,院子右邊的石圈還在。因為沒有喂牲口,父親將它填平硬化,聊作炕包穀的小樓。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8

小時候的“老喜”似乎辦得很漫長。

一家有事,全寨出動,人人都有幹不完的活路。

裝棺、扎敬門、扎馬、搭棚子、刷封皮、刷馬、封包、掛包、過奠、下祭、安埋……一臺喪事辦下來,得十天半月。

那時候還不時興外出打工,人們都窩在村子裡,辦一臺喪事,是不成問題的。

管事的把幫忙的人招呼過來,清點一下人數,皺一下眉頭,沉吟片刻,誰適合做什麼,心裡邊就有了數,於是開始派活。

因為人多,每一個小組的都可以輪換著幹,其他的人便偶爾可以湊一下撲克桌或是麻將桌的熱鬧,或是瞅一瞅來弔唁的姑娘裡有沒有心儀的對象。

有時候玩心一稍大,管事的便扯著大嗓門喊:誰誰誰,茶水沒了。當值的是“醒水”的,一邊趕緊跑,一邊大聲說“來了來了”。

對了,那時候沒有話筒和高音喇叭,喊人全靠吼。因此,當管事的前提是要有個大嗓門。


"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作者 蒙鵬

1

我常常不經意間回想起那個鄰里守望的年代。

比如看牛,也都是看夥牛。

那時候,寨子裡喂牛的人家多,白天都趕到大圈坡去吃草。起初家家都有人去看牛。後來,大家一合計,一家看一天或幾天的,謂之“看夥牛”。

這“夥”字,多少有點搭夥的意思。這樣,能節省不少人力。

一大早,喂牛的人家便把牛趕到寨中的主路上,和當值的人把牛趕到沙田,便回家來。

當值的人把牛趕到大圈坡,在坡上盤桓一陣子,看著牛都往彎子巖那邊吃去,便回家去幹一陣農活。中午的時候,再來看一眼。

待到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值的人再把牛趕回寨裡。其他的人家看見牛回來了,把牛圍上院門口,關進圈裡。

其實也不用圍,牛是通人性的,時間一長,也知道到了家,徑自往圈邊走。所謂老馬識途,其實老牛也識途。

有時候主人不在家,牛便在圈門邊徘徊,等待主人歸來。

看夥牛,是輪流著看的。要是哪天當值了沒空,你吱一聲,別人家會先看,會理解,不計較。多放一天,少放一天,多大點事情嘛!況且,人家會主動補回來的。

2

那時候時興換工。

所謂“換工”,就是我家耕種的時候,你來幫我家;你家耕種的時候,我去幫你家。

換工,一般是栽包穀、洋芋等比較耗費體力的活路。像薅苞谷、背糞等活路,則換得比較少。

換工也有個先後順序,那得根據備耕情況、天氣情況、土地遠近等來定。比如久旱逢雨,就要先種缺水的田土。總之一句話,“不違農時”。

來換工的人,主人家得好生招待。早餐嘛,多是下面條。午飯呢,包穀米里最好有點大米。家裡有臘肉,臘肉得下鍋。若是有條件,在鄉場上割二斤新鮮豬肉,那就很完美了。

現在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飯菜了。但是在那個“高山冷箐,洋芋當頓,想點米吃,要等痛病”的年代,這算是“豪華配置”了。

換工那天上坡很早。幹到日頭漸高,家庭主婦就要提前回家,準備午飯。午飯是回家來吃的。酒足飯飽,稍事休息,聊幾句乾白話,又上山了。

如果說中午喝酒算是解解乏,那麼晚飯後喝酒,不放翻一兩個是不會罷休的。邊喝邊聊中,不覺便月亮高掛了。喝高了的人,主人家是不放心的。得一路護送到家,交給家裡人,才放心地返回。

那時候的人們,精力似乎很充沛的。風風火火的,這家幾天,那家幾天,這一季的播種就結束了。


3

借東西也是常事。

誰家裡的東西能置辦得那麼齊?偶爾缺點東西,就要借。最常見的是借農具、生活用品等。用好了,得及時還。這是道義,更多的是責任。

我讀小學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一個帆布書包,像郵遞員用的那種。因此,我在一段時間裡,多了個“郵遞員”的雅號。大伯最喜歡借帆布書包去走親戚。裝得多,還結實。

那時候,寨子裡並不是家家戶戶都喂牛。我家喂得一頭母牛,每年出個牛崽。每到農忙時節,隔三差五有人來借牛扯泥溝。

我們是喜歡有人來借牛的,因為這樣可以暫時免除割草,或是放牛的煩惱。

借牛的人家,一大早就煮一鍋草料。草料或是苞穀殼殼,或是穀糠蕎糠,或是蘿蔔白菜。但是,糧食得下重點,牛嘴伸到鍋裡,幾乎不抬頭,一鼓作氣消滅完草料。

還有給父親要糞的。我家因為喂牛,踩的糞多,一季的莊稼栽完,每年都有結餘。父親也沒什麼要求,就是給人家要點包穀草。包穀草多,牛冬天的草料就有保障,踩的糞也多。

除了借用的,還有借吃的。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在青黃不接的時節,沒有借過吃的人家是很少見。

而我記憶深刻的,是借米來解饞。那時候想吃大米飯,就裝病,說是吃不了包穀飯。母親便想辦法借些大米來,淘洗乾淨,裝在碗裡,放在甑子底下。沒多久,甑子底下便散發出米香味來。當然,生病的孩子得得多,其他的孩子也要分一點。

當然也借錢。借得最多的時候是開學的時候。至今我仍記得,父親借錢回來的各種表情。但是,我到現在卻不知道父親是如何借錢的。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4

小時候最喜歡去趕鄉場。看著鄉場上五顏六色的商品,別提有多高興。要是有點餘錢,大人們會買一塊米花、一棵冰棍什麼的,給孩子解饞。要是這樣,心裡三五天都是美滋滋的。

趕場的時候,鄰居們喜歡約起一起去。走路有個伴,背東西也有個照應。一路上說說笑笑,便不覺得無聊。

沒時間去趕場的,便請人帶東西。可以是鐮刀針線,也可以是鋤頭菜種,吱一聲就可以。可以事先給錢,也可買回後再給。

那時候人們喜歡做糯米酒。一進入冬天,人們便陸續開始做米酒。米酒醞釀了一個冬天,便越發醇厚。等到開春耕種的時候,累了一天回到家,舀一碗米酒出來,和水燒開,一口乾下去,相當解乏。

做酒需要酒藥,也叫酒麴。酒藥是土酒藥,有專門的人家做好後,走村串寨兜售。

那時候工業產品少,土東西到處都是。現在工業產品多,土的東西便成了香餑餑,成了招牌,比如土雞,比如土酒藥。因此,大街上常常會傳來“打酒,打酒,土酒藥烤的純包穀酒”的吆喝聲。

農曆七八月份,賣土酒藥的小商販便開始行動了。不止一家,還有幾撥。時間一長,哪家酒藥做的酒好,哪家酒藥做的酒會爛缸,家庭主婦們摸得門清。

鄰里之間還相互詢問,“來了沒有”,生怕錯過了。最後是相互叮囑,要是我來的時候我不在,幫我拿幾個!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5

父親會編竹器,鄰居們便找他幹些修修補補的事。

農村人喜歡用竹子編的甑篦蒸飯。哪家的甑篦壞了,只要人家扛竹子來,父親便會抽閒等空的編好,找人帶信去,或是親自送去。一送去,便要擺上一陣子。

還有編撮箕。也是人家給個撮箕框框,一根竹子,父親也會抽時間編好。編好了,給送過去。

父親編的撮箕,編著編著就編大了。我們父親問什麼會這裡。父親笑了笑說,大了裝的東西多。的確,家裡的幾個大撮箕上糞,我們背一撮箕就有點吃力。父親用那大撮箕放糞,一撮箕就要放了半邊土。

背籮上起支撐作用的寬竹片是最容易壞的。寬竹片壞了,人們便請父親換新的。換過的背籮青褐相見,頗不相宜。人們不在乎這些,能用就好。

姨媽有摸肚皮的手藝。寨子裡吃飯嗝著的小孩,背到姨媽哪裡,在肚皮上推摸幾下,保證手到病除。當然,人家不會空手來,麵條水果什麼的,都要提著點來。

後來我在小城工作。有了孩子,也經常被嗝著,便去找人摸。起初是二十塊一次,後來漲到三十,現在已經是五十了。我聽大哥說,這是算便宜的,他們找摸的那家是一百二十元一次。

每次一大早去,那門口已站滿了人,要等上一陣子。不知道一天下來,摸了多少人。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6

春節裡是最熱鬧的。

進入冬月,便有人開始殺年豬。殺豬要請人幫忙,殺完豬要請寨人吃殺豬飯,俗稱“喝旺子”。大人小孩,其樂融融。殺了這家的,又去殺別家的。整個冬天,便不缺旺子湯喝。

過年還要磕點面。面是糯米做的。那時小鋼磨什麼的還沒有,便用碓磕。那時我家有個大碓窩,裝得多,磕得快,拿糯米來磕的人便多。

母親得閒,便給來磕面的鄰居搭把手。多個人就是不一樣。說說笑笑中,面便磕好了。

小時候過年,我家的堂屋裡推豆腐的時候是比較熱鬧的,從臘月十幾,一直鬧騰到臘月二十幾。堂屋裡有兩副石磨,一副是推包穀的,另一副則是推豆腐的。

推豆腐那天,我是被熱鬧吵醒的。堂屋裡石磨下的鍋裡,已經有了不少豆漿。石磨吱吱呀呀地響著,像低吟淺唱的詩人。

人們不自覺地就分工了,推磨的,燒火的,濾豆腐的,點豆腐的,挑水的(那時候還沒自來水)……人們進進出出,各自忙著。從雞叫三遍,一直忙到夜深人靜。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那時候的人民對於置辦年貨,興趣是如此的濃厚,精力是如此的旺盛。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7

父親年輕時,在寨鄰和舅舅的幫助下蓋起了老屋。在這過程中,父親學得了制磚造房的手藝。

後來,寨子裡有人家造房,父親必陪起陪落,從挖地基開始,一直幫到蓋瓦打板。

父親砌的磚牆,垂直整齊,比好多專業的泥水匠砌的都要好。此後,父親也有了個習慣——有人家砌房子,他喜歡去看看牆砌得垂直不?而人家也樂於讓父親指點。

除了砌房子,父親還砌熱衷於砌豬圈。

家裡原來有個豬圈的,在房前的右側。泥土夯築的牆身,茅草編就的屋頂。

那泥土的牆身經常被豬拱壞,還拱出小洞來。於是父親決意將豬圈推倒重建,砌成石牆的。

父親雖會砌磚,但不會砌築石頭,便請么姑爹和民生哥來砌磚。兩人砌了一個冬天,才把豬圈砌好。

過了兩年,家裡喂的豬牛多,父親又張羅著在院子前坎砌了一個石圈。石匠呢,仍然是么姑爹和民生哥。

後來,父親聽人說院子前坎那個石圈擋住了大門,影響風水,便把它拆了。

如今,院子右邊的石圈還在。因為沒有喂牲口,父親將它填平硬化,聊作炕包穀的小樓。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8

小時候的“老喜”似乎辦得很漫長。

一家有事,全寨出動,人人都有幹不完的活路。

裝棺、扎敬門、扎馬、搭棚子、刷封皮、刷馬、封包、掛包、過奠、下祭、安埋……一臺喪事辦下來,得十天半月。

那時候還不時興外出打工,人們都窩在村子裡,辦一臺喪事,是不成問題的。

管事的把幫忙的人招呼過來,清點一下人數,皺一下眉頭,沉吟片刻,誰適合做什麼,心裡邊就有了數,於是開始派活。

因為人多,每一個小組的都可以輪換著幹,其他的人便偶爾可以湊一下撲克桌或是麻將桌的熱鬧,或是瞅一瞅來弔唁的姑娘裡有沒有心儀的對象。

有時候玩心一稍大,管事的便扯著大嗓門喊:誰誰誰,茶水沒了。當值的是“醒水”的,一邊趕緊跑,一邊大聲說“來了來了”。

對了,那時候沒有話筒和高音喇叭,喊人全靠吼。因此,當管事的前提是要有個大嗓門。


漸行漸遠的鄰里守望


9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不知什麼時候,鄰里守望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隨著打工潮的興起,人們像候鳥一樣,往來於城市和鄉村間。平時,村子裡只有老人和孩子,靜悄悄的。只有春節期間,外出打工的人回來,村子裡才會熱鬧一陣。

打工賺了錢,人們便回家砌房子。

與以前全靠鄰里幫忙不一樣,現在砌房子是請施工隊。包工亦可,包工包料也行,省時省力。

現在的農村房子越砌越大。砌好了,又出去打工。因此,農村大多數的房子是空著的。老人還在的,老人帶著孩子居住。老人沒了的,一把上鏽的大門鎖著。

雖然外出打工的人大多回家過年,但這年味似乎越發淡了。不知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吃穿等物質追求不是那麼的強烈,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反正總感覺這年味沒有兒時的濃厚。

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子裡遇到“老喜”便是個麻煩事情。尤其是人戶少的村子,更是感覺幫忙的人少。

於是有的寨子立下規矩,其他事情回來不回來都無所謂,“老喜”必須要回來的。別人家有事的時候不回來,那麼你家有事的時候就沒人幫你。

因此,有些人看到了商機,組建起了酒席一條龍的專業服務團隊。租餐具亦可,包工也行,包工包料更是喜歡。方式靈活,自由選擇。據說生意還好得很。

但是,人們是不輕易請專業服務團隊。因為,你請專業服務團隊,說明你在寨子裡沒有人緣。不管你在外面當多大的領導,賺了多少錢,都會被人瞧不起,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

鄰里守望和解決生計,有時候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如何在鄰里守望中實現鄉村振興,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9.09.10

聲明:本文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需徵得作者同意。如惡意轉載,將追究有關責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