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不完美媽媽 大學 不死鳥飛飛飛 2019-09-16
"
"
人生,就是一場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別離,這個詞,提起來就很感傷,很多久違的往事浮上心頭,發現原來很多人已經很久很久沒見過面了,除了親人之間必須維繫的密切之外,好多人在不知不覺之間遠離了。

小學畢業時候,想著要和這些朝夕相處的同學分開,就不太相信,不知不覺一起學習,嬉戲六年,這時光多麼美好,從懵懂無知的孩子長成有自己想法的小小少年,友情多珍貴啊。於是我們在留言本里,寫下了永遠,可是這個永遠大多數不是友誼的永遠,而是別離的漸行漸遠,甚至最後就是永遠。

大學睡不著的夜晚,宿舍幾個人總是臥談聊天,也不知道怎麼會有那麼多說不完道不盡的話,往往聊到兩三點才盡興;傍晚閒暇時候,幾個人吃過晚飯,也是繞著學校的人工湖,邊散步邊聊天。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真的是無憂無慮,可是人往往身在幸福之中而不自知,言語之間感慨的都是煩惱居多,但是這樣的話題是那階段彼此的共鳴。

我們在期待畢業,也在懼怕別離,但大家都相信我們有衝破現實的毅力,會保持今日的種種熱忱。但事實是,畢業後第一年還時不時在群裡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那年我們三個人聚了一次,其他幾個人就已經因為其他原因聚不成了。離別時,舍友感慨說,我們又要分開了,我安慰道:“沒事的,有機會多聚,離得又不遠。”

曾經約定的婚禮要到場,可是最後都是聚不齊,大家結婚生娃,各自忙碌,話題也不一致了,大家也把群都淡忘了。我就知道,我們不會有多少聚了,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大家已經不需要那種機會了,況且現實有太多牽絆和猶豫。有一個晚上,突然做了一個關於大學的夢,醒來發現已經畢業很久了,記憶裡很多人,很多事似乎都成了一個稱號而已,想想都很悵然,但也無力改變。

原來長大後的我們圈子反而這樣越來越小,到最後只剩下家庭,工作兩個圈子,能走進心裡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也或許大家都長大了,也羞於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在一遍遍刷朋友圈時,或隱藏著,或點個贊,這種淡淡的關係,點贊即是一種禮貌,一種維繫,所以開始感動於那些勇於表達自己的人,或者說是一種感謝!其實成人的世界是這樣孤獨。

我們越來越不擅長表達自己,反而有些陌生人可以讓我們敞開心扉,不用懼怕他會了解你的全部,所有的社交圈只展示你生活最精彩的部分,但你還是不會說孤獨。

所以,我們和周圍的人就是這樣從陌生到熟悉,又從熟悉又漸行漸遠。

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如此,其實和家人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很粘著父母,恨不得時刻掛在父母身上。我記得自己很小時候,經常有那種轉眼就被母親甩開的事,大人總有各種各樣的事要忙,不可能時時刻刻陪著孩子,甩不開時就是簡單粗暴地騙,躲。每次就是巴巴地哭了很久,然後接受事實,自己去玩,後面往往也發現自己玩也沒那麼糟糕。

而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感興趣的事物,父母失去了吸引力,父母又該悵然了。看過無數次送別的場景,父母眼裡那種不捨與眷念,與孩子攔著不讓爸爸媽媽走並無差別,只是成人多了懂事與隱忍。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那年姐姐18歲,去外面廠裡打工,母親端著飯碗快送到村口,被鄰居笑話一番,可是她似乎忘了自己手裡的早餐,我也在心裡想,都那麼大了,沒啥吧,而且感覺姐姐也沒那麼不捨。但後來的無數次離別我都在想,如果母親在,她送我時是不是也會忘了手裡那個碗?

以前在家裡上學的時候,我很不喜歡春節結束的日子,熱鬧的生活一下子又靜悄悄,人們日常打招呼從“今年賺多少錢”變成了“你什麼要出去?”後來,上大學,工作,結婚,生娃,帶娃,那個被送別的人成了我自己。那片土地於我而言,變得既熟悉又陌生,我所有的情感在那裡產生,可是如今又似乎沒了歸宿。我屬於那裡,卻又不屬於那裡。

或許,在時光的無言裡,我們也都習慣了這一場場別離,大多時候,不過收拾收拾心情,來日又是新的開始!

"
人生,就是一場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別離,這個詞,提起來就很感傷,很多久違的往事浮上心頭,發現原來很多人已經很久很久沒見過面了,除了親人之間必須維繫的密切之外,好多人在不知不覺之間遠離了。

小學畢業時候,想著要和這些朝夕相處的同學分開,就不太相信,不知不覺一起學習,嬉戲六年,這時光多麼美好,從懵懂無知的孩子長成有自己想法的小小少年,友情多珍貴啊。於是我們在留言本里,寫下了永遠,可是這個永遠大多數不是友誼的永遠,而是別離的漸行漸遠,甚至最後就是永遠。

大學睡不著的夜晚,宿舍幾個人總是臥談聊天,也不知道怎麼會有那麼多說不完道不盡的話,往往聊到兩三點才盡興;傍晚閒暇時候,幾個人吃過晚飯,也是繞著學校的人工湖,邊散步邊聊天。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真的是無憂無慮,可是人往往身在幸福之中而不自知,言語之間感慨的都是煩惱居多,但是這樣的話題是那階段彼此的共鳴。

我們在期待畢業,也在懼怕別離,但大家都相信我們有衝破現實的毅力,會保持今日的種種熱忱。但事實是,畢業後第一年還時不時在群裡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那年我們三個人聚了一次,其他幾個人就已經因為其他原因聚不成了。離別時,舍友感慨說,我們又要分開了,我安慰道:“沒事的,有機會多聚,離得又不遠。”

曾經約定的婚禮要到場,可是最後都是聚不齊,大家結婚生娃,各自忙碌,話題也不一致了,大家也把群都淡忘了。我就知道,我們不會有多少聚了,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大家已經不需要那種機會了,況且現實有太多牽絆和猶豫。有一個晚上,突然做了一個關於大學的夢,醒來發現已經畢業很久了,記憶裡很多人,很多事似乎都成了一個稱號而已,想想都很悵然,但也無力改變。

原來長大後的我們圈子反而這樣越來越小,到最後只剩下家庭,工作兩個圈子,能走進心裡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也或許大家都長大了,也羞於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在一遍遍刷朋友圈時,或隱藏著,或點個贊,這種淡淡的關係,點贊即是一種禮貌,一種維繫,所以開始感動於那些勇於表達自己的人,或者說是一種感謝!其實成人的世界是這樣孤獨。

我們越來越不擅長表達自己,反而有些陌生人可以讓我們敞開心扉,不用懼怕他會了解你的全部,所有的社交圈只展示你生活最精彩的部分,但你還是不會說孤獨。

所以,我們和周圍的人就是這樣從陌生到熟悉,又從熟悉又漸行漸遠。

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如此,其實和家人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很粘著父母,恨不得時刻掛在父母身上。我記得自己很小時候,經常有那種轉眼就被母親甩開的事,大人總有各種各樣的事要忙,不可能時時刻刻陪著孩子,甩不開時就是簡單粗暴地騙,躲。每次就是巴巴地哭了很久,然後接受事實,自己去玩,後面往往也發現自己玩也沒那麼糟糕。

而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感興趣的事物,父母失去了吸引力,父母又該悵然了。看過無數次送別的場景,父母眼裡那種不捨與眷念,與孩子攔著不讓爸爸媽媽走並無差別,只是成人多了懂事與隱忍。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那年姐姐18歲,去外面廠裡打工,母親端著飯碗快送到村口,被鄰居笑話一番,可是她似乎忘了自己手裡的早餐,我也在心裡想,都那麼大了,沒啥吧,而且感覺姐姐也沒那麼不捨。但後來的無數次離別我都在想,如果母親在,她送我時是不是也會忘了手裡那個碗?

以前在家裡上學的時候,我很不喜歡春節結束的日子,熱鬧的生活一下子又靜悄悄,人們日常打招呼從“今年賺多少錢”變成了“你什麼要出去?”後來,上大學,工作,結婚,生娃,帶娃,那個被送別的人成了我自己。那片土地於我而言,變得既熟悉又陌生,我所有的情感在那裡產生,可是如今又似乎沒了歸宿。我屬於那裡,卻又不屬於那裡。

或許,在時光的無言裡,我們也都習慣了這一場場別離,大多時候,不過收拾收拾心情,來日又是新的開始!

人生,就是一場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