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一:守時

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樂樂做事容易磨蹭,隨著他漸漸地長大,缺少時間觀念這件事情,越來越影響到他。

比如,放小長假,老師佈置了假期作業,樂樂回到家一直沒有做。媽媽催著樂樂做作業,樂樂說,作業很少,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媽媽以為真的是這樣,結果,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樂樂的作業做了好幾個小時,搞得身心疲憊。

不守時的觀念,我們從慌忙追趕著完後事情的當下就可以感受到。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會漸漸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並且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效率低下,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心。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一:守時

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樂樂做事容易磨蹭,隨著他漸漸地長大,缺少時間觀念這件事情,越來越影響到他。

比如,放小長假,老師佈置了假期作業,樂樂回到家一直沒有做。媽媽催著樂樂做作業,樂樂說,作業很少,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媽媽以為真的是這樣,結果,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樂樂的作業做了好幾個小時,搞得身心疲憊。

不守時的觀念,我們從慌忙追趕著完後事情的當下就可以感受到。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會漸漸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並且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效率低下,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心。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自然決定成績。

有句話說: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守時代表著有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所以,英國一些學校會向經常遲到的學生的家長收罰款,希望能引起對守時的重視。

守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修養。

細節,永遠決定成敗,請讓孩子從認識時間的那天起,就學會守時。

第二:整理

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他的情緒就會比較穩定;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房間整潔、安靜,在學習中能夠避免外物的干擾,才能夠很自然的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他們會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這種能力成為可以終身受益的品質。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一:守時

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樂樂做事容易磨蹭,隨著他漸漸地長大,缺少時間觀念這件事情,越來越影響到他。

比如,放小長假,老師佈置了假期作業,樂樂回到家一直沒有做。媽媽催著樂樂做作業,樂樂說,作業很少,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媽媽以為真的是這樣,結果,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樂樂的作業做了好幾個小時,搞得身心疲憊。

不守時的觀念,我們從慌忙追趕著完後事情的當下就可以感受到。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會漸漸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並且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效率低下,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心。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自然決定成績。

有句話說: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守時代表著有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所以,英國一些學校會向經常遲到的學生的家長收罰款,希望能引起對守時的重視。

守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修養。

細節,永遠決定成敗,請讓孩子從認識時間的那天起,就學會守時。

第二:整理

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他的情緒就會比較穩定;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房間整潔、安靜,在學習中能夠避免外物的干擾,才能夠很自然的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他們會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這種能力成為可以終身受益的品質。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孩子媽媽抱怨:「整天逼著他讀書,就是不愛讀,唉,沒辦法!」

在倉庫一樣的房間裡,孩子怎麼可能靜下心讀書呢?

哈佛商學院調查發現,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

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整理的好習慣:

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培養秩序感;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書包,出門前更從容; 及時清理書桌和房間的雜物,在整潔的環境裡學習,效率更高。

可不要小瞧孩子做這些事的力量!

整理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律能力,還在潛意識中整理內心的情緒垃圾。孩子會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識;規劃好空間,才能規劃好人生。

第三:閱讀

終身受益的財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聽起來嚇人,但不無道理。爸爸媽媽們,你會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嗎?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那些家中藏書超過500冊家庭的孩子,從高中畢業以及大學畢業的機率,要比沒有藏書或者較少藏書家庭的孩子分別高出36%和19%。

普林斯頓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說:“孩子們更多地通過我們的行為來了解我們,而不是我們的所言所語。熱愛閱讀的父母向孩子們表明,閱讀是有趣的、令人愉悅且富有價值的。”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一:守時

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樂樂做事容易磨蹭,隨著他漸漸地長大,缺少時間觀念這件事情,越來越影響到他。

比如,放小長假,老師佈置了假期作業,樂樂回到家一直沒有做。媽媽催著樂樂做作業,樂樂說,作業很少,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媽媽以為真的是這樣,結果,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樂樂的作業做了好幾個小時,搞得身心疲憊。

不守時的觀念,我們從慌忙追趕著完後事情的當下就可以感受到。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會漸漸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並且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效率低下,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心。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自然決定成績。

有句話說: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守時代表著有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所以,英國一些學校會向經常遲到的學生的家長收罰款,希望能引起對守時的重視。

守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修養。

細節,永遠決定成敗,請讓孩子從認識時間的那天起,就學會守時。

第二:整理

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他的情緒就會比較穩定;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房間整潔、安靜,在學習中能夠避免外物的干擾,才能夠很自然的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他們會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這種能力成為可以終身受益的品質。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孩子媽媽抱怨:「整天逼著他讀書,就是不愛讀,唉,沒辦法!」

在倉庫一樣的房間裡,孩子怎麼可能靜下心讀書呢?

哈佛商學院調查發現,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

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整理的好習慣:

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培養秩序感;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書包,出門前更從容; 及時清理書桌和房間的雜物,在整潔的環境裡學習,效率更高。

可不要小瞧孩子做這些事的力量!

整理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律能力,還在潛意識中整理內心的情緒垃圾。孩子會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識;規劃好空間,才能規劃好人生。

第三:閱讀

終身受益的財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聽起來嚇人,但不無道理。爸爸媽媽們,你會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嗎?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那些家中藏書超過500冊家庭的孩子,從高中畢業以及大學畢業的機率,要比沒有藏書或者較少藏書家庭的孩子分別高出36%和19%。

普林斯頓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說:“孩子們更多地通過我們的行為來了解我們,而不是我們的所言所語。熱愛閱讀的父母向孩子們表明,閱讀是有趣的、令人愉悅且富有價值的。”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尹建莉說,一個孩子的智力與其他孩子拉開距離,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

愛讀書的孩子思想更豐富、成熟,不容易陷入偏見和固執中;愛讀書的孩子人格獨立,見解獨到,不容易盲從。

有位朋友,每當他覺得壓力大的時候,就去書店轉轉,一杯咖啡,一本好書,片刻安寧,感覺力量又一點點回到身上。

閱讀不僅是一個好習慣,更是孩子洞察內心、感知生活的儀式感。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一:守時

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樂樂做事容易磨蹭,隨著他漸漸地長大,缺少時間觀念這件事情,越來越影響到他。

比如,放小長假,老師佈置了假期作業,樂樂回到家一直沒有做。媽媽催著樂樂做作業,樂樂說,作業很少,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媽媽以為真的是這樣,結果,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樂樂的作業做了好幾個小時,搞得身心疲憊。

不守時的觀念,我們從慌忙追趕著完後事情的當下就可以感受到。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會漸漸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並且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效率低下,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心。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自然決定成績。

有句話說: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守時代表著有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所以,英國一些學校會向經常遲到的學生的家長收罰款,希望能引起對守時的重視。

守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修養。

細節,永遠決定成敗,請讓孩子從認識時間的那天起,就學會守時。

第二:整理

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他的情緒就會比較穩定;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房間整潔、安靜,在學習中能夠避免外物的干擾,才能夠很自然的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他們會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這種能力成為可以終身受益的品質。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孩子媽媽抱怨:「整天逼著他讀書,就是不愛讀,唉,沒辦法!」

在倉庫一樣的房間裡,孩子怎麼可能靜下心讀書呢?

哈佛商學院調查發現,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

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整理的好習慣:

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培養秩序感;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書包,出門前更從容; 及時清理書桌和房間的雜物,在整潔的環境裡學習,效率更高。

可不要小瞧孩子做這些事的力量!

整理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律能力,還在潛意識中整理內心的情緒垃圾。孩子會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識;規劃好空間,才能規劃好人生。

第三:閱讀

終身受益的財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聽起來嚇人,但不無道理。爸爸媽媽們,你會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嗎?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那些家中藏書超過500冊家庭的孩子,從高中畢業以及大學畢業的機率,要比沒有藏書或者較少藏書家庭的孩子分別高出36%和19%。

普林斯頓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說:“孩子們更多地通過我們的行為來了解我們,而不是我們的所言所語。熱愛閱讀的父母向孩子們表明,閱讀是有趣的、令人愉悅且富有價值的。”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尹建莉說,一個孩子的智力與其他孩子拉開距離,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

愛讀書的孩子思想更豐富、成熟,不容易陷入偏見和固執中;愛讀書的孩子人格獨立,見解獨到,不容易盲從。

有位朋友,每當他覺得壓力大的時候,就去書店轉轉,一杯咖啡,一本好書,片刻安寧,感覺力量又一點點回到身上。

閱讀不僅是一個好習慣,更是孩子洞察內心、感知生活的儀式感。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四:運動

激發孩子的「體能自尊」

孩子們天生就喜歡運動,美國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說:“鼓勵孩子進行積極運動的生活方式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意味著把‘魔獸世界’扔得遠遠的。”

帶著孩子多運動,讓孩子遠離電子遊戲、電腦等等。

同時,學生時期孩子體能好,可以讓他自信積極地和同學交流。在運動會上,更容易獲得出色的成績,獲得同學和老師的關注。

孩子證明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起了在群體中的自尊和自信,這就是運動的魅力!

讓孩子愛上運動,還你一個健康又聰明孩子!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

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提升智力發展! 孩子的思維能力、自控力、耐力、競爭力、合作力也隨之提高。

西方學校把體育運動視為精英教育,英國專家指出,對於1.5-5歲的孩子,要求每天運動或者活動至少3個小時,就是因為發現了運動的祕密作用。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一:守時

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樂樂做事容易磨蹭,隨著他漸漸地長大,缺少時間觀念這件事情,越來越影響到他。

比如,放小長假,老師佈置了假期作業,樂樂回到家一直沒有做。媽媽催著樂樂做作業,樂樂說,作業很少,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媽媽以為真的是這樣,結果,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樂樂的作業做了好幾個小時,搞得身心疲憊。

不守時的觀念,我們從慌忙追趕著完後事情的當下就可以感受到。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會漸漸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並且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效率低下,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心。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自然決定成績。

有句話說: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守時代表著有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所以,英國一些學校會向經常遲到的學生的家長收罰款,希望能引起對守時的重視。

守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修養。

細節,永遠決定成敗,請讓孩子從認識時間的那天起,就學會守時。

第二:整理

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他的情緒就會比較穩定;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房間整潔、安靜,在學習中能夠避免外物的干擾,才能夠很自然的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他們會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這種能力成為可以終身受益的品質。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孩子媽媽抱怨:「整天逼著他讀書,就是不愛讀,唉,沒辦法!」

在倉庫一樣的房間裡,孩子怎麼可能靜下心讀書呢?

哈佛商學院調查發現,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

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整理的好習慣:

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培養秩序感;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書包,出門前更從容; 及時清理書桌和房間的雜物,在整潔的環境裡學習,效率更高。

可不要小瞧孩子做這些事的力量!

整理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律能力,還在潛意識中整理內心的情緒垃圾。孩子會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識;規劃好空間,才能規劃好人生。

第三:閱讀

終身受益的財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聽起來嚇人,但不無道理。爸爸媽媽們,你會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嗎?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那些家中藏書超過500冊家庭的孩子,從高中畢業以及大學畢業的機率,要比沒有藏書或者較少藏書家庭的孩子分別高出36%和19%。

普林斯頓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說:“孩子們更多地通過我們的行為來了解我們,而不是我們的所言所語。熱愛閱讀的父母向孩子們表明,閱讀是有趣的、令人愉悅且富有價值的。”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尹建莉說,一個孩子的智力與其他孩子拉開距離,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

愛讀書的孩子思想更豐富、成熟,不容易陷入偏見和固執中;愛讀書的孩子人格獨立,見解獨到,不容易盲從。

有位朋友,每當他覺得壓力大的時候,就去書店轉轉,一杯咖啡,一本好書,片刻安寧,感覺力量又一點點回到身上。

閱讀不僅是一個好習慣,更是孩子洞察內心、感知生活的儀式感。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四:運動

激發孩子的「體能自尊」

孩子們天生就喜歡運動,美國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說:“鼓勵孩子進行積極運動的生活方式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意味著把‘魔獸世界’扔得遠遠的。”

帶著孩子多運動,讓孩子遠離電子遊戲、電腦等等。

同時,學生時期孩子體能好,可以讓他自信積極地和同學交流。在運動會上,更容易獲得出色的成績,獲得同學和老師的關注。

孩子證明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起了在群體中的自尊和自信,這就是運動的魅力!

讓孩子愛上運動,還你一個健康又聰明孩子!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

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提升智力發展! 孩子的思維能力、自控力、耐力、競爭力、合作力也隨之提高。

西方學校把體育運動視為精英教育,英國專家指出,對於1.5-5歲的孩子,要求每天運動或者活動至少3個小時,就是因為發現了運動的祕密作用。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如果允許,可以讓孩子從小堅持一種單項運動或團體運動。

放學後不要急著讓他埋頭寫作業,可以跳繩、打羽毛球、拍球等,盡情地活動、宣洩,不僅能釋放壓力,還有助於長高,預防近視等。

作家村上春樹說:

正是幾十年的長跑塑造了現在的我。運動中產生的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東西,肉眼無法看到,但心靈可以感覺到。

別讓我們的孩子做悶在室內的「塑料兒童」,讓他們盡情流汗吧!

第五:做家務

培養自理能力和責任心

曾有一份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做家務的時間不超過12分鐘。

其實並不難理解,在獨生子女偏多的今天,大部分家長都捨不得讓孩子動手做家務。

覺得讓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學習,還是學習為重;

認為孩子還小,幹不了家務,只會越幫越忙;

孩子小,做家務容易弄髒衣物,也容易傷到自己;

所以,家長往往選擇將孩子保護起來,只要認真學習就好,其它都不用操心。

家長所認為的為了孩子好,實則是在斷孩子成長的後路。

誰都不願養育出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但是出於保護孩子的本能,很多父母卻在犯同一個錯誤,對孩子過度保護。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一:守時

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樂樂做事容易磨蹭,隨著他漸漸地長大,缺少時間觀念這件事情,越來越影響到他。

比如,放小長假,老師佈置了假期作業,樂樂回到家一直沒有做。媽媽催著樂樂做作業,樂樂說,作業很少,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媽媽以為真的是這樣,結果,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樂樂的作業做了好幾個小時,搞得身心疲憊。

不守時的觀念,我們從慌忙追趕著完後事情的當下就可以感受到。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會漸漸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並且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效率低下,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心。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自然決定成績。

有句話說: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守時代表著有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所以,英國一些學校會向經常遲到的學生的家長收罰款,希望能引起對守時的重視。

守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修養。

細節,永遠決定成敗,請讓孩子從認識時間的那天起,就學會守時。

第二:整理

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他的情緒就會比較穩定;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房間整潔、安靜,在學習中能夠避免外物的干擾,才能夠很自然的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他們會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這種能力成為可以終身受益的品質。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孩子媽媽抱怨:「整天逼著他讀書,就是不愛讀,唉,沒辦法!」

在倉庫一樣的房間裡,孩子怎麼可能靜下心讀書呢?

哈佛商學院調查發現,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

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整理的好習慣:

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培養秩序感;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書包,出門前更從容; 及時清理書桌和房間的雜物,在整潔的環境裡學習,效率更高。

可不要小瞧孩子做這些事的力量!

整理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律能力,還在潛意識中整理內心的情緒垃圾。孩子會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識;規劃好空間,才能規劃好人生。

第三:閱讀

終身受益的財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聽起來嚇人,但不無道理。爸爸媽媽們,你會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嗎?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那些家中藏書超過500冊家庭的孩子,從高中畢業以及大學畢業的機率,要比沒有藏書或者較少藏書家庭的孩子分別高出36%和19%。

普林斯頓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說:“孩子們更多地通過我們的行為來了解我們,而不是我們的所言所語。熱愛閱讀的父母向孩子們表明,閱讀是有趣的、令人愉悅且富有價值的。”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尹建莉說,一個孩子的智力與其他孩子拉開距離,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

愛讀書的孩子思想更豐富、成熟,不容易陷入偏見和固執中;愛讀書的孩子人格獨立,見解獨到,不容易盲從。

有位朋友,每當他覺得壓力大的時候,就去書店轉轉,一杯咖啡,一本好書,片刻安寧,感覺力量又一點點回到身上。

閱讀不僅是一個好習慣,更是孩子洞察內心、感知生活的儀式感。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四:運動

激發孩子的「體能自尊」

孩子們天生就喜歡運動,美國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說:“鼓勵孩子進行積極運動的生活方式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意味著把‘魔獸世界’扔得遠遠的。”

帶著孩子多運動,讓孩子遠離電子遊戲、電腦等等。

同時,學生時期孩子體能好,可以讓他自信積極地和同學交流。在運動會上,更容易獲得出色的成績,獲得同學和老師的關注。

孩子證明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起了在群體中的自尊和自信,這就是運動的魅力!

讓孩子愛上運動,還你一個健康又聰明孩子!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

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提升智力發展! 孩子的思維能力、自控力、耐力、競爭力、合作力也隨之提高。

西方學校把體育運動視為精英教育,英國專家指出,對於1.5-5歲的孩子,要求每天運動或者活動至少3個小時,就是因為發現了運動的祕密作用。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如果允許,可以讓孩子從小堅持一種單項運動或團體運動。

放學後不要急著讓他埋頭寫作業,可以跳繩、打羽毛球、拍球等,盡情地活動、宣洩,不僅能釋放壓力,還有助於長高,預防近視等。

作家村上春樹說:

正是幾十年的長跑塑造了現在的我。運動中產生的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東西,肉眼無法看到,但心靈可以感覺到。

別讓我們的孩子做悶在室內的「塑料兒童」,讓他們盡情流汗吧!

第五:做家務

培養自理能力和責任心

曾有一份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做家務的時間不超過12分鐘。

其實並不難理解,在獨生子女偏多的今天,大部分家長都捨不得讓孩子動手做家務。

覺得讓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學習,還是學習為重;

認為孩子還小,幹不了家務,只會越幫越忙;

孩子小,做家務容易弄髒衣物,也容易傷到自己;

所以,家長往往選擇將孩子保護起來,只要認真學習就好,其它都不用操心。

家長所認為的為了孩子好,實則是在斷孩子成長的後路。

誰都不願養育出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但是出於保護孩子的本能,很多父母卻在犯同一個錯誤,對孩子過度保護。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家庭歸屬感,往往做事很難有擔當。同樣,只有懂得替父母分擔家務的孩子,才會懂得什麼叫承擔,什麼叫責任。

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那就要有相應的家庭責任感,懂得如何為父母分憂。

讓孩子從家務中,慢慢體會到自己作為家庭小主人的身份,鍛鍊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父母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實則是在為孩子的將來添磚加瓦,帶來更多的幫助。

懂得幫父母做家務的孩子,更能與人共情,體會他人的不易,並懂得如何去珍惜這份不易;

懂得幫父母做家務的孩子,會更加有擔當,有責任感。

因為,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懂得做家務的人,才懂得如何去生活。

"

不少孩子們總會有這樣的表現:臨到出門上學才發現物品都沒有備齊,不是少帶了文具,就是落下了課本。以至於出門慌慌張張,總是耽誤不少事情。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因為孩子 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暑假階段,孩子暫時脫離了學校的固定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陷入無序管理狀態。如果能在假期依舊要求孩子維持好正常作息規律和習慣,那麼孩子講可以受益終生。

習慣要一點一點培養,這個假期,我們先幫助孩子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一:守時

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樂樂做事容易磨蹭,隨著他漸漸地長大,缺少時間觀念這件事情,越來越影響到他。

比如,放小長假,老師佈置了假期作業,樂樂回到家一直沒有做。媽媽催著樂樂做作業,樂樂說,作業很少,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媽媽以為真的是這樣,結果,到了假期最後一天的晚上,樂樂的作業做了好幾個小時,搞得身心疲憊。

不守時的觀念,我們從慌忙追趕著完後事情的當下就可以感受到。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會漸漸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並且會因為完不成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效率低下,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心。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自然決定成績。

有句話說: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守時代表著有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所以,英國一些學校會向經常遲到的學生的家長收罰款,希望能引起對守時的重視。

守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修養。

細節,永遠決定成敗,請讓孩子從認識時間的那天起,就學會守時。

第二:整理

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他的情緒就會比較穩定;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房間整潔、安靜,在學習中能夠避免外物的干擾,才能夠很自然的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他們會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這種能力成為可以終身受益的品質。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孩子媽媽抱怨:「整天逼著他讀書,就是不愛讀,唉,沒辦法!」

在倉庫一樣的房間裡,孩子怎麼可能靜下心讀書呢?

哈佛商學院調查發現,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

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整理的好習慣:

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培養秩序感;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書包,出門前更從容; 及時清理書桌和房間的雜物,在整潔的環境裡學習,效率更高。

可不要小瞧孩子做這些事的力量!

整理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律能力,還在潛意識中整理內心的情緒垃圾。孩子會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識;規劃好空間,才能規劃好人生。

第三:閱讀

終身受益的財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聽起來嚇人,但不無道理。爸爸媽媽們,你會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嗎?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那些家中藏書超過500冊家庭的孩子,從高中畢業以及大學畢業的機率,要比沒有藏書或者較少藏書家庭的孩子分別高出36%和19%。

普林斯頓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說:“孩子們更多地通過我們的行為來了解我們,而不是我們的所言所語。熱愛閱讀的父母向孩子們表明,閱讀是有趣的、令人愉悅且富有價值的。”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尹建莉說,一個孩子的智力與其他孩子拉開距離,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

愛讀書的孩子思想更豐富、成熟,不容易陷入偏見和固執中;愛讀書的孩子人格獨立,見解獨到,不容易盲從。

有位朋友,每當他覺得壓力大的時候,就去書店轉轉,一杯咖啡,一本好書,片刻安寧,感覺力量又一點點回到身上。

閱讀不僅是一個好習慣,更是孩子洞察內心、感知生活的儀式感。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第四:運動

激發孩子的「體能自尊」

孩子們天生就喜歡運動,美國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說:“鼓勵孩子進行積極運動的生活方式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意味著把‘魔獸世界’扔得遠遠的。”

帶著孩子多運動,讓孩子遠離電子遊戲、電腦等等。

同時,學生時期孩子體能好,可以讓他自信積極地和同學交流。在運動會上,更容易獲得出色的成績,獲得同學和老師的關注。

孩子證明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起了在群體中的自尊和自信,這就是運動的魅力!

讓孩子愛上運動,還你一個健康又聰明孩子!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

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提升智力發展! 孩子的思維能力、自控力、耐力、競爭力、合作力也隨之提高。

西方學校把體育運動視為精英教育,英國專家指出,對於1.5-5歲的孩子,要求每天運動或者活動至少3個小時,就是因為發現了運動的祕密作用。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如果允許,可以讓孩子從小堅持一種單項運動或團體運動。

放學後不要急著讓他埋頭寫作業,可以跳繩、打羽毛球、拍球等,盡情地活動、宣洩,不僅能釋放壓力,還有助於長高,預防近視等。

作家村上春樹說:

正是幾十年的長跑塑造了現在的我。運動中產生的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東西,肉眼無法看到,但心靈可以感覺到。

別讓我們的孩子做悶在室內的「塑料兒童」,讓他們盡情流汗吧!

第五:做家務

培養自理能力和責任心

曾有一份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做家務的時間不超過12分鐘。

其實並不難理解,在獨生子女偏多的今天,大部分家長都捨不得讓孩子動手做家務。

覺得讓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學習,還是學習為重;

認為孩子還小,幹不了家務,只會越幫越忙;

孩子小,做家務容易弄髒衣物,也容易傷到自己;

所以,家長往往選擇將孩子保護起來,只要認真學習就好,其它都不用操心。

家長所認為的為了孩子好,實則是在斷孩子成長的後路。

誰都不願養育出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但是出於保護孩子的本能,很多父母卻在犯同一個錯誤,對孩子過度保護。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家庭歸屬感,往往做事很難有擔當。同樣,只有懂得替父母分擔家務的孩子,才會懂得什麼叫承擔,什麼叫責任。

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那就要有相應的家庭責任感,懂得如何為父母分憂。

讓孩子從家務中,慢慢體會到自己作為家庭小主人的身份,鍛鍊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父母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實則是在為孩子的將來添磚加瓦,帶來更多的幫助。

懂得幫父母做家務的孩子,更能與人共情,體會他人的不易,並懂得如何去珍惜這份不易;

懂得幫父母做家務的孩子,會更加有擔當,有責任感。

因為,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懂得做家務的人,才懂得如何去生活。

相比智商,讓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才是真的受益終生

曾國藩有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只有用勤儉的教育,才能培養出一個有志向、有意志、有愛心的孩子。捨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父母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教他養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從小養成這些好習慣的孩子,會有獨立的思想,健康的體魄,能夠珍視豐盈的內心,也能體察他人,長大後成為一個自信而有力量的人。有能力的孩子會飛得高,有好習慣的孩子才會飛得遠!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