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批評孩子。“你知道錯了嗎?”媽媽聲音嚴厲地問道。

“我知道錯了。”小兒子委屈地說。

“錯在哪裡了?說說看。”

“我不知道。”小兒子越發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認什麼錯?”媽媽繼續責問道。

“我也不知道。“兒子聲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繼續追問:”這鞋子是你亂扔的吧?我剛在沙發底子拾到的襪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為什麼要亂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的連珠炮彈下,小兒子哭了起來。

“你什麼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是你知道的?”看到兒子抽泣著,媽媽也沒有心軟。

“我知道錯了。”兒子哭著點頭。

“那你願意改正嗎?”

“我願意改。”兒子拼命點頭。

視頻在兒子的連連點頭和媽媽勝利的笑容中結束了。視頻中的兒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媽媽嚴厲的責問下,步步後退。明明不知道錯在哪,卻依然“積極”認錯,讓網友們覺得小兒子既可愛又可憐。而媽媽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壓倒性地戰勝了兒子,最後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視頻中的媽媽看似是“取勝”了,但事實是“戰敗”了,因為媽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導和培育孩子,讓孩子在教育中獲得成長。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是哪一方戰勝哪一方。

"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批評孩子。“你知道錯了嗎?”媽媽聲音嚴厲地問道。

“我知道錯了。”小兒子委屈地說。

“錯在哪裡了?說說看。”

“我不知道。”小兒子越發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認什麼錯?”媽媽繼續責問道。

“我也不知道。“兒子聲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繼續追問:”這鞋子是你亂扔的吧?我剛在沙發底子拾到的襪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為什麼要亂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的連珠炮彈下,小兒子哭了起來。

“你什麼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是你知道的?”看到兒子抽泣著,媽媽也沒有心軟。

“我知道錯了。”兒子哭著點頭。

“那你願意改正嗎?”

“我願意改。”兒子拼命點頭。

視頻在兒子的連連點頭和媽媽勝利的笑容中結束了。視頻中的兒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媽媽嚴厲的責問下,步步後退。明明不知道錯在哪,卻依然“積極”認錯,讓網友們覺得小兒子既可愛又可憐。而媽媽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壓倒性地戰勝了兒子,最後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視頻中的媽媽看似是“取勝”了,但事實是“戰敗”了,因為媽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導和培育孩子,讓孩子在教育中獲得成長。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是哪一方戰勝哪一方。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媽媽連珠炮彈式的責問是不對的,因為孩子並沒有在責問中認識到錯誤,反而因為恐懼而不知所以然地認錯。其實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提問技巧”,不但可以讓提問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能讓“提問”成為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讓孩子主動和父母說心裡話。

父母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01、責問式提問VS啟發式提問

  • l 責問式提問,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因為憤怒而習慣性地責問孩子,從而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如如在和布娃娃玩過家家,玩著玩著,不小心把顏料滴到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衣服髒了。於是如如找來自己新買的裙子,用剪刀從裙子上剪了一塊佈下來,打算給布娃娃製作一件新衣服。

媽媽發現後,如臨大敵,一把從如如手中搶過剪刀,並厲聲責問:“我不是說過不許你玩剪刀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好好的裙子也讓你剪爛了!”

“娃娃的衣服弄髒了,我要為她做一件新衣服。”如如怯怯地說。

“把新衣服剪爛去給娃娃做新衣服,你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衣服,我以後也不給你買新衣服了!”媽媽生氣地說。

如如委屈地退到牆角,不敢再說話。孩子們沒有生活經驗,所以才需要父母們的循循教導,讓孩子們去了解生活,並逐漸掌握生活技能。而媽媽習慣性地使用責問式的提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害怕犯錯,從而不敢向前;同時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變得膽小無能。

"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批評孩子。“你知道錯了嗎?”媽媽聲音嚴厲地問道。

“我知道錯了。”小兒子委屈地說。

“錯在哪裡了?說說看。”

“我不知道。”小兒子越發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認什麼錯?”媽媽繼續責問道。

“我也不知道。“兒子聲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繼續追問:”這鞋子是你亂扔的吧?我剛在沙發底子拾到的襪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為什麼要亂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的連珠炮彈下,小兒子哭了起來。

“你什麼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是你知道的?”看到兒子抽泣著,媽媽也沒有心軟。

“我知道錯了。”兒子哭著點頭。

“那你願意改正嗎?”

“我願意改。”兒子拼命點頭。

視頻在兒子的連連點頭和媽媽勝利的笑容中結束了。視頻中的兒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媽媽嚴厲的責問下,步步後退。明明不知道錯在哪,卻依然“積極”認錯,讓網友們覺得小兒子既可愛又可憐。而媽媽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壓倒性地戰勝了兒子,最後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視頻中的媽媽看似是“取勝”了,但事實是“戰敗”了,因為媽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導和培育孩子,讓孩子在教育中獲得成長。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是哪一方戰勝哪一方。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媽媽連珠炮彈式的責問是不對的,因為孩子並沒有在責問中認識到錯誤,反而因為恐懼而不知所以然地認錯。其實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提問技巧”,不但可以讓提問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能讓“提問”成為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讓孩子主動和父母說心裡話。

父母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01、責問式提問VS啟發式提問

  • l 責問式提問,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因為憤怒而習慣性地責問孩子,從而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如如在和布娃娃玩過家家,玩著玩著,不小心把顏料滴到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衣服髒了。於是如如找來自己新買的裙子,用剪刀從裙子上剪了一塊佈下來,打算給布娃娃製作一件新衣服。

媽媽發現後,如臨大敵,一把從如如手中搶過剪刀,並厲聲責問:“我不是說過不許你玩剪刀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好好的裙子也讓你剪爛了!”

“娃娃的衣服弄髒了,我要為她做一件新衣服。”如如怯怯地說。

“把新衣服剪爛去給娃娃做新衣服,你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衣服,我以後也不給你買新衣服了!”媽媽生氣地說。

如如委屈地退到牆角,不敢再說話。孩子們沒有生活經驗,所以才需要父母們的循循教導,讓孩子們去了解生活,並逐漸掌握生活技能。而媽媽習慣性地使用責問式的提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害怕犯錯,從而不敢向前;同時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變得膽小無能。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啟發式提問,保護孩子的探索潛能。

同樣是把新衣服剪爛了,小雅媽媽的處理方法卻不一樣。媽媽看到後關心地問:“小雅怎麼把新衣服剪了?你不喜歡這件衣服嗎?”

“娃娃的衣服舊了,我想為她做新衣服。”小雅天真地說。

“這樣啊!小雅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那媽媽來教小雅怎麼做新衣服好嗎?”

“太好了!謝謝媽媽!”小雅興奮地說。

“剪刀是這樣拿的。碎布條給娃娃做衣服更適合,你看媽媽這裡有很多碎布條,我們一起來給娃娃做新衣服。”

啟發式的提問,不但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孩子犯錯的動機與誘因;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探索潛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掌握生活技能,獲得成長。

"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批評孩子。“你知道錯了嗎?”媽媽聲音嚴厲地問道。

“我知道錯了。”小兒子委屈地說。

“錯在哪裡了?說說看。”

“我不知道。”小兒子越發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認什麼錯?”媽媽繼續責問道。

“我也不知道。“兒子聲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繼續追問:”這鞋子是你亂扔的吧?我剛在沙發底子拾到的襪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為什麼要亂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的連珠炮彈下,小兒子哭了起來。

“你什麼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是你知道的?”看到兒子抽泣著,媽媽也沒有心軟。

“我知道錯了。”兒子哭著點頭。

“那你願意改正嗎?”

“我願意改。”兒子拼命點頭。

視頻在兒子的連連點頭和媽媽勝利的笑容中結束了。視頻中的兒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媽媽嚴厲的責問下,步步後退。明明不知道錯在哪,卻依然“積極”認錯,讓網友們覺得小兒子既可愛又可憐。而媽媽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壓倒性地戰勝了兒子,最後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視頻中的媽媽看似是“取勝”了,但事實是“戰敗”了,因為媽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導和培育孩子,讓孩子在教育中獲得成長。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是哪一方戰勝哪一方。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媽媽連珠炮彈式的責問是不對的,因為孩子並沒有在責問中認識到錯誤,反而因為恐懼而不知所以然地認錯。其實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提問技巧”,不但可以讓提問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能讓“提問”成為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讓孩子主動和父母說心裡話。

父母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01、責問式提問VS啟發式提問

  • l 責問式提問,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因為憤怒而習慣性地責問孩子,從而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如如在和布娃娃玩過家家,玩著玩著,不小心把顏料滴到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衣服髒了。於是如如找來自己新買的裙子,用剪刀從裙子上剪了一塊佈下來,打算給布娃娃製作一件新衣服。

媽媽發現後,如臨大敵,一把從如如手中搶過剪刀,並厲聲責問:“我不是說過不許你玩剪刀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好好的裙子也讓你剪爛了!”

“娃娃的衣服弄髒了,我要為她做一件新衣服。”如如怯怯地說。

“把新衣服剪爛去給娃娃做新衣服,你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衣服,我以後也不給你買新衣服了!”媽媽生氣地說。

如如委屈地退到牆角,不敢再說話。孩子們沒有生活經驗,所以才需要父母們的循循教導,讓孩子們去了解生活,並逐漸掌握生活技能。而媽媽習慣性地使用責問式的提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害怕犯錯,從而不敢向前;同時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變得膽小無能。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啟發式提問,保護孩子的探索潛能。

同樣是把新衣服剪爛了,小雅媽媽的處理方法卻不一樣。媽媽看到後關心地問:“小雅怎麼把新衣服剪了?你不喜歡這件衣服嗎?”

“娃娃的衣服舊了,我想為她做新衣服。”小雅天真地說。

“這樣啊!小雅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那媽媽來教小雅怎麼做新衣服好嗎?”

“太好了!謝謝媽媽!”小雅興奮地說。

“剪刀是這樣拿的。碎布條給娃娃做衣服更適合,你看媽媽這裡有很多碎布條,我們一起來給娃娃做新衣服。”

啟發式的提問,不但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孩子犯錯的動機與誘因;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探索潛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掌握生活技能,獲得成長。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02、破壞式提問VS建設性提問。

  • l 破壞式提問,打擊孩子的自信

看到兒子作業本上歪歪倒倒的字跡和老師大大的改錯圈圈,媽媽的一股氣就打心頭湧了上來:“你就不能把字寫得端正的嗎?都四年級了,字還寫得這麼差勁!”

兒子聽了很難過,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我已經很認真在寫了,但還是寫不好。”

媽媽破壞性的提問,不但對解決問題起不到半點兒作用,貶低式的語氣還重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掉入了自卑的漩渦中。

"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批評孩子。“你知道錯了嗎?”媽媽聲音嚴厲地問道。

“我知道錯了。”小兒子委屈地說。

“錯在哪裡了?說說看。”

“我不知道。”小兒子越發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認什麼錯?”媽媽繼續責問道。

“我也不知道。“兒子聲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繼續追問:”這鞋子是你亂扔的吧?我剛在沙發底子拾到的襪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為什麼要亂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的連珠炮彈下,小兒子哭了起來。

“你什麼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是你知道的?”看到兒子抽泣著,媽媽也沒有心軟。

“我知道錯了。”兒子哭著點頭。

“那你願意改正嗎?”

“我願意改。”兒子拼命點頭。

視頻在兒子的連連點頭和媽媽勝利的笑容中結束了。視頻中的兒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媽媽嚴厲的責問下,步步後退。明明不知道錯在哪,卻依然“積極”認錯,讓網友們覺得小兒子既可愛又可憐。而媽媽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壓倒性地戰勝了兒子,最後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視頻中的媽媽看似是“取勝”了,但事實是“戰敗”了,因為媽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導和培育孩子,讓孩子在教育中獲得成長。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是哪一方戰勝哪一方。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媽媽連珠炮彈式的責問是不對的,因為孩子並沒有在責問中認識到錯誤,反而因為恐懼而不知所以然地認錯。其實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提問技巧”,不但可以讓提問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能讓“提問”成為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讓孩子主動和父母說心裡話。

父母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01、責問式提問VS啟發式提問

  • l 責問式提問,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因為憤怒而習慣性地責問孩子,從而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如如在和布娃娃玩過家家,玩著玩著,不小心把顏料滴到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衣服髒了。於是如如找來自己新買的裙子,用剪刀從裙子上剪了一塊佈下來,打算給布娃娃製作一件新衣服。

媽媽發現後,如臨大敵,一把從如如手中搶過剪刀,並厲聲責問:“我不是說過不許你玩剪刀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好好的裙子也讓你剪爛了!”

“娃娃的衣服弄髒了,我要為她做一件新衣服。”如如怯怯地說。

“把新衣服剪爛去給娃娃做新衣服,你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衣服,我以後也不給你買新衣服了!”媽媽生氣地說。

如如委屈地退到牆角,不敢再說話。孩子們沒有生活經驗,所以才需要父母們的循循教導,讓孩子們去了解生活,並逐漸掌握生活技能。而媽媽習慣性地使用責問式的提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害怕犯錯,從而不敢向前;同時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變得膽小無能。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啟發式提問,保護孩子的探索潛能。

同樣是把新衣服剪爛了,小雅媽媽的處理方法卻不一樣。媽媽看到後關心地問:“小雅怎麼把新衣服剪了?你不喜歡這件衣服嗎?”

“娃娃的衣服舊了,我想為她做新衣服。”小雅天真地說。

“這樣啊!小雅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那媽媽來教小雅怎麼做新衣服好嗎?”

“太好了!謝謝媽媽!”小雅興奮地說。

“剪刀是這樣拿的。碎布條給娃娃做衣服更適合,你看媽媽這裡有很多碎布條,我們一起來給娃娃做新衣服。”

啟發式的提問,不但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孩子犯錯的動機與誘因;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探索潛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掌握生活技能,獲得成長。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02、破壞式提問VS建設性提問。

  • l 破壞式提問,打擊孩子的自信

看到兒子作業本上歪歪倒倒的字跡和老師大大的改錯圈圈,媽媽的一股氣就打心頭湧了上來:“你就不能把字寫得端正的嗎?都四年級了,字還寫得這麼差勁!”

兒子聽了很難過,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我已經很認真在寫了,但還是寫不好。”

媽媽破壞性的提問,不但對解決問題起不到半點兒作用,貶低式的語氣還重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掉入了自卑的漩渦中。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建設性提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看到兒子寫到歪歪倒倒的字體,媽媽可以這樣問:“你的字寫得有點歪了,如果寫端正的,作業就好看多了。你知道怎樣把字寫端正嗎?”

兒子聽了,歪得腦袋想了一會,說:“我們班的瑤瑤寫字很好看,我可以跟她學習。媽媽買一本給我練習也可以,我一定會認真練習的。”

責問不是目的,打擊性的提問要不得,唯有建設性提問,才是助孩子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家長建議式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從不如意的事中解脫出來,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思考上,練就解決問題的能力。

"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批評孩子。“你知道錯了嗎?”媽媽聲音嚴厲地問道。

“我知道錯了。”小兒子委屈地說。

“錯在哪裡了?說說看。”

“我不知道。”小兒子越發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認什麼錯?”媽媽繼續責問道。

“我也不知道。“兒子聲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繼續追問:”這鞋子是你亂扔的吧?我剛在沙發底子拾到的襪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為什麼要亂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的連珠炮彈下,小兒子哭了起來。

“你什麼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是你知道的?”看到兒子抽泣著,媽媽也沒有心軟。

“我知道錯了。”兒子哭著點頭。

“那你願意改正嗎?”

“我願意改。”兒子拼命點頭。

視頻在兒子的連連點頭和媽媽勝利的笑容中結束了。視頻中的兒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媽媽嚴厲的責問下,步步後退。明明不知道錯在哪,卻依然“積極”認錯,讓網友們覺得小兒子既可愛又可憐。而媽媽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壓倒性地戰勝了兒子,最後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視頻中的媽媽看似是“取勝”了,但事實是“戰敗”了,因為媽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導和培育孩子,讓孩子在教育中獲得成長。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是哪一方戰勝哪一方。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媽媽連珠炮彈式的責問是不對的,因為孩子並沒有在責問中認識到錯誤,反而因為恐懼而不知所以然地認錯。其實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提問技巧”,不但可以讓提問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能讓“提問”成為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讓孩子主動和父母說心裡話。

父母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01、責問式提問VS啟發式提問

  • l 責問式提問,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因為憤怒而習慣性地責問孩子,從而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如如在和布娃娃玩過家家,玩著玩著,不小心把顏料滴到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衣服髒了。於是如如找來自己新買的裙子,用剪刀從裙子上剪了一塊佈下來,打算給布娃娃製作一件新衣服。

媽媽發現後,如臨大敵,一把從如如手中搶過剪刀,並厲聲責問:“我不是說過不許你玩剪刀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好好的裙子也讓你剪爛了!”

“娃娃的衣服弄髒了,我要為她做一件新衣服。”如如怯怯地說。

“把新衣服剪爛去給娃娃做新衣服,你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衣服,我以後也不給你買新衣服了!”媽媽生氣地說。

如如委屈地退到牆角,不敢再說話。孩子們沒有生活經驗,所以才需要父母們的循循教導,讓孩子們去了解生活,並逐漸掌握生活技能。而媽媽習慣性地使用責問式的提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害怕犯錯,從而不敢向前;同時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變得膽小無能。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啟發式提問,保護孩子的探索潛能。

同樣是把新衣服剪爛了,小雅媽媽的處理方法卻不一樣。媽媽看到後關心地問:“小雅怎麼把新衣服剪了?你不喜歡這件衣服嗎?”

“娃娃的衣服舊了,我想為她做新衣服。”小雅天真地說。

“這樣啊!小雅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那媽媽來教小雅怎麼做新衣服好嗎?”

“太好了!謝謝媽媽!”小雅興奮地說。

“剪刀是這樣拿的。碎布條給娃娃做衣服更適合,你看媽媽這裡有很多碎布條,我們一起來給娃娃做新衣服。”

啟發式的提問,不但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孩子犯錯的動機與誘因;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探索潛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掌握生活技能,獲得成長。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02、破壞式提問VS建設性提問。

  • l 破壞式提問,打擊孩子的自信

看到兒子作業本上歪歪倒倒的字跡和老師大大的改錯圈圈,媽媽的一股氣就打心頭湧了上來:“你就不能把字寫得端正的嗎?都四年級了,字還寫得這麼差勁!”

兒子聽了很難過,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我已經很認真在寫了,但還是寫不好。”

媽媽破壞性的提問,不但對解決問題起不到半點兒作用,貶低式的語氣還重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掉入了自卑的漩渦中。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建設性提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看到兒子寫到歪歪倒倒的字體,媽媽可以這樣問:“你的字寫得有點歪了,如果寫端正的,作業就好看多了。你知道怎樣把字寫端正嗎?”

兒子聽了,歪得腦袋想了一會,說:“我們班的瑤瑤寫字很好看,我可以跟她學習。媽媽買一本給我練習也可以,我一定會認真練習的。”

責問不是目的,打擊性的提問要不得,唯有建設性提問,才是助孩子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家長建議式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從不如意的事中解脫出來,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思考上,練就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父母在教育中該怎樣提問,才能讓“提問”成為開啟孩子心扉的鑰匙呢?

有人說父母提問題的品質,決定了孩子回答問題的品質,也決定了孩子成長的品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父母只有懂得怎樣去“問”,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有效回答”,並從中學會成長。

1、提問不是“討伐”孩子的工具,平和式的提問可以開啟孩子的內心世界。

像開篇例子中,兒子因為把鞋子和襪子亂扔,而被媽媽一連串靈魂式的拷問逼得節節後退,最後在不知“錯在哪”的情況下也連連認錯。

有些家長明知孩子錯誤的原因,卻不是把精力放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上,而是非要興師問罪,逼孩子承認錯誤。從而鬧個兩敗俱傷,不僅沒有起到教導孩子的作用,反而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傷害了親子關係。

其實媽媽以平和的心態問孩子,孩子更願意敞開心扉。比如媽媽可以這樣問孩子:“兒子,你把襪子放進沙發底真不好找,媽媽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了。你覺得把它放在哪裡,我們要穿的時候找起來更方便呢?”

兒子這時就會思考怎樣放才會更容易找了:“媽媽,我把它放櫃子裡,下次我就可以找到它了。”

以平和的心態向孩子提問,意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責問。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護,也在媽媽的引導下漸漸養成有條理的習慣。親子關係好了,媽媽愛問也“會問”,孩子自然也樂意向媽媽敞開心扉了。

"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批評孩子。“你知道錯了嗎?”媽媽聲音嚴厲地問道。

“我知道錯了。”小兒子委屈地說。

“錯在哪裡了?說說看。”

“我不知道。”小兒子越發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認什麼錯?”媽媽繼續責問道。

“我也不知道。“兒子聲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繼續追問:”這鞋子是你亂扔的吧?我剛在沙發底子拾到的襪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為什麼要亂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的連珠炮彈下,小兒子哭了起來。

“你什麼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是你知道的?”看到兒子抽泣著,媽媽也沒有心軟。

“我知道錯了。”兒子哭著點頭。

“那你願意改正嗎?”

“我願意改。”兒子拼命點頭。

視頻在兒子的連連點頭和媽媽勝利的笑容中結束了。視頻中的兒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媽媽嚴厲的責問下,步步後退。明明不知道錯在哪,卻依然“積極”認錯,讓網友們覺得小兒子既可愛又可憐。而媽媽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壓倒性地戰勝了兒子,最後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視頻中的媽媽看似是“取勝”了,但事實是“戰敗”了,因為媽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導和培育孩子,讓孩子在教育中獲得成長。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是哪一方戰勝哪一方。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媽媽連珠炮彈式的責問是不對的,因為孩子並沒有在責問中認識到錯誤,反而因為恐懼而不知所以然地認錯。其實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提問技巧”,不但可以讓提問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能讓“提問”成為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讓孩子主動和父母說心裡話。

父母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01、責問式提問VS啟發式提問

  • l 責問式提問,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因為憤怒而習慣性地責問孩子,從而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如如在和布娃娃玩過家家,玩著玩著,不小心把顏料滴到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衣服髒了。於是如如找來自己新買的裙子,用剪刀從裙子上剪了一塊佈下來,打算給布娃娃製作一件新衣服。

媽媽發現後,如臨大敵,一把從如如手中搶過剪刀,並厲聲責問:“我不是說過不許你玩剪刀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好好的裙子也讓你剪爛了!”

“娃娃的衣服弄髒了,我要為她做一件新衣服。”如如怯怯地說。

“把新衣服剪爛去給娃娃做新衣服,你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衣服,我以後也不給你買新衣服了!”媽媽生氣地說。

如如委屈地退到牆角,不敢再說話。孩子們沒有生活經驗,所以才需要父母們的循循教導,讓孩子們去了解生活,並逐漸掌握生活技能。而媽媽習慣性地使用責問式的提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害怕犯錯,從而不敢向前;同時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變得膽小無能。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啟發式提問,保護孩子的探索潛能。

同樣是把新衣服剪爛了,小雅媽媽的處理方法卻不一樣。媽媽看到後關心地問:“小雅怎麼把新衣服剪了?你不喜歡這件衣服嗎?”

“娃娃的衣服舊了,我想為她做新衣服。”小雅天真地說。

“這樣啊!小雅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那媽媽來教小雅怎麼做新衣服好嗎?”

“太好了!謝謝媽媽!”小雅興奮地說。

“剪刀是這樣拿的。碎布條給娃娃做衣服更適合,你看媽媽這裡有很多碎布條,我們一起來給娃娃做新衣服。”

啟發式的提問,不但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孩子犯錯的動機與誘因;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探索潛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掌握生活技能,獲得成長。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02、破壞式提問VS建設性提問。

  • l 破壞式提問,打擊孩子的自信

看到兒子作業本上歪歪倒倒的字跡和老師大大的改錯圈圈,媽媽的一股氣就打心頭湧了上來:“你就不能把字寫得端正的嗎?都四年級了,字還寫得這麼差勁!”

兒子聽了很難過,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我已經很認真在寫了,但還是寫不好。”

媽媽破壞性的提問,不但對解決問題起不到半點兒作用,貶低式的語氣還重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掉入了自卑的漩渦中。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建設性提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看到兒子寫到歪歪倒倒的字體,媽媽可以這樣問:“你的字寫得有點歪了,如果寫端正的,作業就好看多了。你知道怎樣把字寫端正嗎?”

兒子聽了,歪得腦袋想了一會,說:“我們班的瑤瑤寫字很好看,我可以跟她學習。媽媽買一本給我練習也可以,我一定會認真練習的。”

責問不是目的,打擊性的提問要不得,唯有建設性提問,才是助孩子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家長建議式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從不如意的事中解脫出來,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思考上,練就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父母在教育中該怎樣提問,才能讓“提問”成為開啟孩子心扉的鑰匙呢?

有人說父母提問題的品質,決定了孩子回答問題的品質,也決定了孩子成長的品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父母只有懂得怎樣去“問”,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有效回答”,並從中學會成長。

1、提問不是“討伐”孩子的工具,平和式的提問可以開啟孩子的內心世界。

像開篇例子中,兒子因為把鞋子和襪子亂扔,而被媽媽一連串靈魂式的拷問逼得節節後退,最後在不知“錯在哪”的情況下也連連認錯。

有些家長明知孩子錯誤的原因,卻不是把精力放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上,而是非要興師問罪,逼孩子承認錯誤。從而鬧個兩敗俱傷,不僅沒有起到教導孩子的作用,反而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傷害了親子關係。

其實媽媽以平和的心態問孩子,孩子更願意敞開心扉。比如媽媽可以這樣問孩子:“兒子,你把襪子放進沙發底真不好找,媽媽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了。你覺得把它放在哪裡,我們要穿的時候找起來更方便呢?”

兒子這時就會思考怎樣放才會更容易找了:“媽媽,我把它放櫃子裡,下次我就可以找到它了。”

以平和的心態向孩子提問,意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責問。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護,也在媽媽的引導下漸漸養成有條理的習慣。親子關係好了,媽媽愛問也“會問”,孩子自然也樂意向媽媽敞開心扉了。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2、給提問增加選項,讓孩子在尊重中學會選擇。

在親子教育中,我們有時會遇到與孩子意見相左的時候,如果強行逼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但是如果我們給提問增加選項,學會尊重孩子,孩子會更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

六年級的兒子約了同學一起外出遊玩,準備出門時,天空下起了驟雨。但兒子為了準時赴約,堅持要在大雨中出門。

面對態度堅決的兒子,媽媽採用了增項提問式和兒子溝通:“兒子,你看,下這麼大雨,如果你現在出門肯定會被淋溼衣服而不能好好玩了,而且也容易著涼感冒。你看,讓爸爸開車送你到集合地點好?還是讓同學們推遲一會等雨停了再出門,這樣大家都不會淋溼了。”

因為這次是和同學們單獨出遊,所以兒子不想讓爸爸送,於是便接受了媽媽推遲出門的建議。面對選擇題,人的思維總是會習慣性地選擇其中一項,而這個慣性思維在親子教育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父母把心目中的選項增加到提問中,孩子就會自自然然地選擇其中的一項。

總的來說,親子溝通始於問答,父母學會“問”,並引導孩子學會“答”。從而讓問答成為親子溝通的工具,成為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的“鑰匙”。

"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批評孩子。“你知道錯了嗎?”媽媽聲音嚴厲地問道。

“我知道錯了。”小兒子委屈地說。

“錯在哪裡了?說說看。”

“我不知道。”小兒子越發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認什麼錯?”媽媽繼續責問道。

“我也不知道。“兒子聲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繼續追問:”這鞋子是你亂扔的吧?我剛在沙發底子拾到的襪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為什麼要亂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的連珠炮彈下,小兒子哭了起來。

“你什麼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是你知道的?”看到兒子抽泣著,媽媽也沒有心軟。

“我知道錯了。”兒子哭著點頭。

“那你願意改正嗎?”

“我願意改。”兒子拼命點頭。

視頻在兒子的連連點頭和媽媽勝利的笑容中結束了。視頻中的兒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媽媽嚴厲的責問下,步步後退。明明不知道錯在哪,卻依然“積極”認錯,讓網友們覺得小兒子既可愛又可憐。而媽媽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壓倒性地戰勝了兒子,最後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視頻中的媽媽看似是“取勝”了,但事實是“戰敗”了,因為媽媽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導和培育孩子,讓孩子在教育中獲得成長。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是哪一方戰勝哪一方。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媽媽連珠炮彈式的責問是不對的,因為孩子並沒有在責問中認識到錯誤,反而因為恐懼而不知所以然地認錯。其實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提問技巧”,不但可以讓提問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能讓“提問”成為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讓孩子主動和父母說心裡話。

父母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01、責問式提問VS啟發式提問

  • l 責問式提問,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因為憤怒而習慣性地責問孩子,從而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如如在和布娃娃玩過家家,玩著玩著,不小心把顏料滴到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衣服髒了。於是如如找來自己新買的裙子,用剪刀從裙子上剪了一塊佈下來,打算給布娃娃製作一件新衣服。

媽媽發現後,如臨大敵,一把從如如手中搶過剪刀,並厲聲責問:“我不是說過不許你玩剪刀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好好的裙子也讓你剪爛了!”

“娃娃的衣服弄髒了,我要為她做一件新衣服。”如如怯怯地說。

“把新衣服剪爛去給娃娃做新衣服,你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衣服,我以後也不給你買新衣服了!”媽媽生氣地說。

如如委屈地退到牆角,不敢再說話。孩子們沒有生活經驗,所以才需要父母們的循循教導,讓孩子們去了解生活,並逐漸掌握生活技能。而媽媽習慣性地使用責問式的提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害怕犯錯,從而不敢向前;同時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變得膽小無能。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啟發式提問,保護孩子的探索潛能。

同樣是把新衣服剪爛了,小雅媽媽的處理方法卻不一樣。媽媽看到後關心地問:“小雅怎麼把新衣服剪了?你不喜歡這件衣服嗎?”

“娃娃的衣服舊了,我想為她做新衣服。”小雅天真地說。

“這樣啊!小雅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那媽媽來教小雅怎麼做新衣服好嗎?”

“太好了!謝謝媽媽!”小雅興奮地說。

“剪刀是這樣拿的。碎布條給娃娃做衣服更適合,你看媽媽這裡有很多碎布條,我們一起來給娃娃做新衣服。”

啟發式的提問,不但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孩子犯錯的動機與誘因;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探索潛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掌握生活技能,獲得成長。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02、破壞式提問VS建設性提問。

  • l 破壞式提問,打擊孩子的自信

看到兒子作業本上歪歪倒倒的字跡和老師大大的改錯圈圈,媽媽的一股氣就打心頭湧了上來:“你就不能把字寫得端正的嗎?都四年級了,字還寫得這麼差勁!”

兒子聽了很難過,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我已經很認真在寫了,但還是寫不好。”

媽媽破壞性的提問,不但對解決問題起不到半點兒作用,貶低式的語氣還重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掉入了自卑的漩渦中。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l 建設性提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看到兒子寫到歪歪倒倒的字體,媽媽可以這樣問:“你的字寫得有點歪了,如果寫端正的,作業就好看多了。你知道怎樣把字寫端正嗎?”

兒子聽了,歪得腦袋想了一會,說:“我們班的瑤瑤寫字很好看,我可以跟她學習。媽媽買一本給我練習也可以,我一定會認真練習的。”

責問不是目的,打擊性的提問要不得,唯有建設性提問,才是助孩子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家長建議式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從不如意的事中解脫出來,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思考上,練就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父母在教育中該怎樣提問,才能讓“提問”成為開啟孩子心扉的鑰匙呢?

有人說父母提問題的品質,決定了孩子回答問題的品質,也決定了孩子成長的品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父母只有懂得怎樣去“問”,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有效回答”,並從中學會成長。

1、提問不是“討伐”孩子的工具,平和式的提問可以開啟孩子的內心世界。

像開篇例子中,兒子因為把鞋子和襪子亂扔,而被媽媽一連串靈魂式的拷問逼得節節後退,最後在不知“錯在哪”的情況下也連連認錯。

有些家長明知孩子錯誤的原因,卻不是把精力放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上,而是非要興師問罪,逼孩子承認錯誤。從而鬧個兩敗俱傷,不僅沒有起到教導孩子的作用,反而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傷害了親子關係。

其實媽媽以平和的心態問孩子,孩子更願意敞開心扉。比如媽媽可以這樣問孩子:“兒子,你把襪子放進沙發底真不好找,媽媽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了。你覺得把它放在哪裡,我們要穿的時候找起來更方便呢?”

兒子這時就會思考怎樣放才會更容易找了:“媽媽,我把它放櫃子裡,下次我就可以找到它了。”

以平和的心態向孩子提問,意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責問。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護,也在媽媽的引導下漸漸養成有條理的習慣。親子關係好了,媽媽愛問也“會問”,孩子自然也樂意向媽媽敞開心扉了。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2、給提問增加選項,讓孩子在尊重中學會選擇。

在親子教育中,我們有時會遇到與孩子意見相左的時候,如果強行逼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但是如果我們給提問增加選項,學會尊重孩子,孩子會更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

六年級的兒子約了同學一起外出遊玩,準備出門時,天空下起了驟雨。但兒子為了準時赴約,堅持要在大雨中出門。

面對態度堅決的兒子,媽媽採用了增項提問式和兒子溝通:“兒子,你看,下這麼大雨,如果你現在出門肯定會被淋溼衣服而不能好好玩了,而且也容易著涼感冒。你看,讓爸爸開車送你到集合地點好?還是讓同學們推遲一會等雨停了再出門,這樣大家都不會淋溼了。”

因為這次是和同學們單獨出遊,所以兒子不想讓爸爸送,於是便接受了媽媽推遲出門的建議。面對選擇題,人的思維總是會習慣性地選擇其中一項,而這個慣性思維在親子教育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父母把心目中的選項增加到提問中,孩子就會自自然然地選擇其中的一項。

總的來說,親子溝通始於問答,父母學會“問”,並引導孩子學會“答”。從而讓問答成為親子溝通的工具,成為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的“鑰匙”。

孩子不願和您說心裡話?用這2個方法提問,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