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孩子的不良習慣像蛀蟲一樣侵蝕著孩子的生活,面對孩子的“毛病”,你都是怎麼解決的?

鄰居小美是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平常在我們眼裡都是小女神級別的人物,興許是學過小主持人課程,這孩子走路的時候總覺得和別人不一樣一些。可是外表光鮮亮麗的小美,有些小習慣便顯得有些不符合氣質了。

有一次到小美家做客,和她的媽媽一起做手工水餃,因為關係不錯,兩家人也沒有怎麼拘束,兩個孩子一見面就玩兒起來了。我們一邊包著水餃,有說有笑的,這倆小傢伙也沒給我們省心,一堆的玩具擺在那兒,等到吃飯了也沒有收拾好。

我喊著孩子要把朋友的玩具收好,她卻告訴我,自己已經收好了玩具,是小美沒有收拾她自己的,也不知道東西放哪裡。小美的媽媽說道,平常太寵孩子了,自己的東西隨便亂丟,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脾氣發完了東西便也不要了,這不愛收拾房間、玩具的毛病,一直沒有改過來,以至於這麼大了還是喜歡丟三落四,亂七八糟的。

小美的父母苦惱孩子的不良習慣一直得不到解決,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破窗效應”正在一點點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家長們是否瞭解?

"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孩子的不良習慣像蛀蟲一樣侵蝕著孩子的生活,面對孩子的“毛病”,你都是怎麼解決的?

鄰居小美是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平常在我們眼裡都是小女神級別的人物,興許是學過小主持人課程,這孩子走路的時候總覺得和別人不一樣一些。可是外表光鮮亮麗的小美,有些小習慣便顯得有些不符合氣質了。

有一次到小美家做客,和她的媽媽一起做手工水餃,因為關係不錯,兩家人也沒有怎麼拘束,兩個孩子一見面就玩兒起來了。我們一邊包著水餃,有說有笑的,這倆小傢伙也沒給我們省心,一堆的玩具擺在那兒,等到吃飯了也沒有收拾好。

我喊著孩子要把朋友的玩具收好,她卻告訴我,自己已經收好了玩具,是小美沒有收拾她自己的,也不知道東西放哪裡。小美的媽媽說道,平常太寵孩子了,自己的東西隨便亂丟,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脾氣發完了東西便也不要了,這不愛收拾房間、玩具的毛病,一直沒有改過來,以至於這麼大了還是喜歡丟三落四,亂七八糟的。

小美的父母苦惱孩子的不良習慣一直得不到解決,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破窗效應”正在一點點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家長們是否瞭解?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1、什麼是“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來自於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它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的時候最早提出實驗,通過一項測試完成了設想。

他找來了兩臺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社區環境比較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假設這個是1號社區,另一輛停在整體狀況比較雜亂的社區,假設為2號社區。

實驗者把停在雜亂的2號社區的車牌摘掉,打開了頂棚,結果不出意料,這個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1號社區的車沒有做任何破壞的行為,結果是,一個星期過去了,也沒有人關注到它。

緊接著,實驗者把原先沒有被“發現”的車子,用錘子把車玻璃敲了一個大洞,同樣的,在幾個小時後,這個車也不見了。

政治學家威爾遜犯罪學家凱琳以這個實驗為基礎,提出了經典的“破窗效應”理論。

在實驗中,破窗理論體現在人們的一種自我暗示心理。如果這個車是壞的,那麼也就意味著它的主人比較不在意,或者自己可以更加隨意一些,比如開走、拿走裡面值錢的東西等。然而,如果車輛是完好無損的,那麼我們自動地認為它是有歸屬者的,不能隨意侵犯。

"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孩子的不良習慣像蛀蟲一樣侵蝕著孩子的生活,面對孩子的“毛病”,你都是怎麼解決的?

鄰居小美是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平常在我們眼裡都是小女神級別的人物,興許是學過小主持人課程,這孩子走路的時候總覺得和別人不一樣一些。可是外表光鮮亮麗的小美,有些小習慣便顯得有些不符合氣質了。

有一次到小美家做客,和她的媽媽一起做手工水餃,因為關係不錯,兩家人也沒有怎麼拘束,兩個孩子一見面就玩兒起來了。我們一邊包著水餃,有說有笑的,這倆小傢伙也沒給我們省心,一堆的玩具擺在那兒,等到吃飯了也沒有收拾好。

我喊著孩子要把朋友的玩具收好,她卻告訴我,自己已經收好了玩具,是小美沒有收拾她自己的,也不知道東西放哪裡。小美的媽媽說道,平常太寵孩子了,自己的東西隨便亂丟,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脾氣發完了東西便也不要了,這不愛收拾房間、玩具的毛病,一直沒有改過來,以至於這麼大了還是喜歡丟三落四,亂七八糟的。

小美的父母苦惱孩子的不良習慣一直得不到解決,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破窗效應”正在一點點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家長們是否瞭解?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1、什麼是“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來自於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它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的時候最早提出實驗,通過一項測試完成了設想。

他找來了兩臺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社區環境比較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假設這個是1號社區,另一輛停在整體狀況比較雜亂的社區,假設為2號社區。

實驗者把停在雜亂的2號社區的車牌摘掉,打開了頂棚,結果不出意料,這個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1號社區的車沒有做任何破壞的行為,結果是,一個星期過去了,也沒有人關注到它。

緊接著,實驗者把原先沒有被“發現”的車子,用錘子把車玻璃敲了一個大洞,同樣的,在幾個小時後,這個車也不見了。

政治學家威爾遜犯罪學家凱琳以這個實驗為基礎,提出了經典的“破窗效應”理論。

在實驗中,破窗理論體現在人們的一種自我暗示心理。如果這個車是壞的,那麼也就意味著它的主人比較不在意,或者自己可以更加隨意一些,比如開走、拿走裡面值錢的東西等。然而,如果車輛是完好無損的,那麼我們自動地認為它是有歸屬者的,不能隨意侵犯。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破窗效應

把“破窗理論”放到孩子的行為習慣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理論:一次兩次的錯誤不在意、沒有改正,那麼孩子會習慣這樣的行為,並且不以為然,在思想意識裡會默許自己的行為。同樣的,如果家長提出了異議並改正,原先在萌發的肯定思想會被否定,自己的行為也得到了糾正。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直有著一些壞習慣,家長不知道從何產生,也不知道如何改變。

“破窗理論”是一種心理暗示,同時,也告訴著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

2、“破窗理論”對孩子的影響

“破窗理論”看似簡單,利用了人們“自我放縱”等心理自己周邊環境的影響作用,那麼,在孩子身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習慣父母為自己收拾殘局,成為現實中的“廢人”。比如玩完了的玩具隨便丟,穿過和沒有穿的衣服隨意的放在旁邊,不加整理等,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通常會以“包容”的態度來接納孩子,並且會覺得“孩子太小,他不懂”“這些事都是因為年紀小,才不會,長大了就好了”。未曾想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年齡的增長其實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

"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孩子的不良習慣像蛀蟲一樣侵蝕著孩子的生活,面對孩子的“毛病”,你都是怎麼解決的?

鄰居小美是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平常在我們眼裡都是小女神級別的人物,興許是學過小主持人課程,這孩子走路的時候總覺得和別人不一樣一些。可是外表光鮮亮麗的小美,有些小習慣便顯得有些不符合氣質了。

有一次到小美家做客,和她的媽媽一起做手工水餃,因為關係不錯,兩家人也沒有怎麼拘束,兩個孩子一見面就玩兒起來了。我們一邊包著水餃,有說有笑的,這倆小傢伙也沒給我們省心,一堆的玩具擺在那兒,等到吃飯了也沒有收拾好。

我喊著孩子要把朋友的玩具收好,她卻告訴我,自己已經收好了玩具,是小美沒有收拾她自己的,也不知道東西放哪裡。小美的媽媽說道,平常太寵孩子了,自己的東西隨便亂丟,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脾氣發完了東西便也不要了,這不愛收拾房間、玩具的毛病,一直沒有改過來,以至於這麼大了還是喜歡丟三落四,亂七八糟的。

小美的父母苦惱孩子的不良習慣一直得不到解決,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破窗效應”正在一點點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家長們是否瞭解?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1、什麼是“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來自於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它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的時候最早提出實驗,通過一項測試完成了設想。

他找來了兩臺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社區環境比較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假設這個是1號社區,另一輛停在整體狀況比較雜亂的社區,假設為2號社區。

實驗者把停在雜亂的2號社區的車牌摘掉,打開了頂棚,結果不出意料,這個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1號社區的車沒有做任何破壞的行為,結果是,一個星期過去了,也沒有人關注到它。

緊接著,實驗者把原先沒有被“發現”的車子,用錘子把車玻璃敲了一個大洞,同樣的,在幾個小時後,這個車也不見了。

政治學家威爾遜犯罪學家凱琳以這個實驗為基礎,提出了經典的“破窗效應”理論。

在實驗中,破窗理論體現在人們的一種自我暗示心理。如果這個車是壞的,那麼也就意味著它的主人比較不在意,或者自己可以更加隨意一些,比如開走、拿走裡面值錢的東西等。然而,如果車輛是完好無損的,那麼我們自動地認為它是有歸屬者的,不能隨意侵犯。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破窗效應

把“破窗理論”放到孩子的行為習慣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理論:一次兩次的錯誤不在意、沒有改正,那麼孩子會習慣這樣的行為,並且不以為然,在思想意識裡會默許自己的行為。同樣的,如果家長提出了異議並改正,原先在萌發的肯定思想會被否定,自己的行為也得到了糾正。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直有著一些壞習慣,家長不知道從何產生,也不知道如何改變。

“破窗理論”是一種心理暗示,同時,也告訴著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

2、“破窗理論”對孩子的影響

“破窗理論”看似簡單,利用了人們“自我放縱”等心理自己周邊環境的影響作用,那麼,在孩子身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習慣父母為自己收拾殘局,成為現實中的“廢人”。比如玩完了的玩具隨便丟,穿過和沒有穿的衣服隨意的放在旁邊,不加整理等,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通常會以“包容”的態度來接納孩子,並且會覺得“孩子太小,他不懂”“這些事都是因為年紀小,才不會,長大了就好了”。未曾想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年齡的增長其實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喜歡用年齡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懂事、獨立的人群,通常以老人為主。有一次在家裡過節的時候,孩子沒吃幾口飯就說自己吃不下了,想下去玩,其實我們知道這是因為有很多的水果和麵包擺在那兒,吸引了孩子。

我不讓孩子吃,婆婆還不高興,覺得自己虧待了孩子,我說這是習慣問題,不吃飯吃零食,長身體的時候最不應該這樣。婆婆不屑了甩給我一句:“孩子還小,都這樣,長大了就好了。”

事實證明,孩子的習慣是日漸形成的,“長大”並不能讓他人大幅度的改變自己。當然,還有許多的父母也會用同樣的藉口來說服自己原諒孩子

2、喜歡推卸責任。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孩子都沒有承擔錯誤的勇氣和能力,遇事就知道找家長或者用謊言來規避自己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家庭教育中,疏忽了對孩子承擔責任能力的培養。

一次逃脫責任,會讓人覺得意外和興奮,這次可以這樣,那麼下一次是不是也可以呢?因而,孩子在犯錯的時候沒有得到及時的教育和更正,便容易習慣這樣的方式,久而久之,推卸責任的性格特點產生。

"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孩子的不良習慣像蛀蟲一樣侵蝕著孩子的生活,面對孩子的“毛病”,你都是怎麼解決的?

鄰居小美是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平常在我們眼裡都是小女神級別的人物,興許是學過小主持人課程,這孩子走路的時候總覺得和別人不一樣一些。可是外表光鮮亮麗的小美,有些小習慣便顯得有些不符合氣質了。

有一次到小美家做客,和她的媽媽一起做手工水餃,因為關係不錯,兩家人也沒有怎麼拘束,兩個孩子一見面就玩兒起來了。我們一邊包著水餃,有說有笑的,這倆小傢伙也沒給我們省心,一堆的玩具擺在那兒,等到吃飯了也沒有收拾好。

我喊著孩子要把朋友的玩具收好,她卻告訴我,自己已經收好了玩具,是小美沒有收拾她自己的,也不知道東西放哪裡。小美的媽媽說道,平常太寵孩子了,自己的東西隨便亂丟,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脾氣發完了東西便也不要了,這不愛收拾房間、玩具的毛病,一直沒有改過來,以至於這麼大了還是喜歡丟三落四,亂七八糟的。

小美的父母苦惱孩子的不良習慣一直得不到解決,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破窗效應”正在一點點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家長們是否瞭解?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1、什麼是“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來自於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它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的時候最早提出實驗,通過一項測試完成了設想。

他找來了兩臺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社區環境比較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假設這個是1號社區,另一輛停在整體狀況比較雜亂的社區,假設為2號社區。

實驗者把停在雜亂的2號社區的車牌摘掉,打開了頂棚,結果不出意料,這個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1號社區的車沒有做任何破壞的行為,結果是,一個星期過去了,也沒有人關注到它。

緊接著,實驗者把原先沒有被“發現”的車子,用錘子把車玻璃敲了一個大洞,同樣的,在幾個小時後,這個車也不見了。

政治學家威爾遜犯罪學家凱琳以這個實驗為基礎,提出了經典的“破窗效應”理論。

在實驗中,破窗理論體現在人們的一種自我暗示心理。如果這個車是壞的,那麼也就意味著它的主人比較不在意,或者自己可以更加隨意一些,比如開走、拿走裡面值錢的東西等。然而,如果車輛是完好無損的,那麼我們自動地認為它是有歸屬者的,不能隨意侵犯。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破窗效應

把“破窗理論”放到孩子的行為習慣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理論:一次兩次的錯誤不在意、沒有改正,那麼孩子會習慣這樣的行為,並且不以為然,在思想意識裡會默許自己的行為。同樣的,如果家長提出了異議並改正,原先在萌發的肯定思想會被否定,自己的行為也得到了糾正。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直有著一些壞習慣,家長不知道從何產生,也不知道如何改變。

“破窗理論”是一種心理暗示,同時,也告訴著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

2、“破窗理論”對孩子的影響

“破窗理論”看似簡單,利用了人們“自我放縱”等心理自己周邊環境的影響作用,那麼,在孩子身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習慣父母為自己收拾殘局,成為現實中的“廢人”。比如玩完了的玩具隨便丟,穿過和沒有穿的衣服隨意的放在旁邊,不加整理等,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通常會以“包容”的態度來接納孩子,並且會覺得“孩子太小,他不懂”“這些事都是因為年紀小,才不會,長大了就好了”。未曾想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年齡的增長其實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喜歡用年齡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懂事、獨立的人群,通常以老人為主。有一次在家裡過節的時候,孩子沒吃幾口飯就說自己吃不下了,想下去玩,其實我們知道這是因為有很多的水果和麵包擺在那兒,吸引了孩子。

我不讓孩子吃,婆婆還不高興,覺得自己虧待了孩子,我說這是習慣問題,不吃飯吃零食,長身體的時候最不應該這樣。婆婆不屑了甩給我一句:“孩子還小,都這樣,長大了就好了。”

事實證明,孩子的習慣是日漸形成的,“長大”並不能讓他人大幅度的改變自己。當然,還有許多的父母也會用同樣的藉口來說服自己原諒孩子

2、喜歡推卸責任。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孩子都沒有承擔錯誤的勇氣和能力,遇事就知道找家長或者用謊言來規避自己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家庭教育中,疏忽了對孩子承擔責任能力的培養。

一次逃脫責任,會讓人覺得意外和興奮,這次可以這樣,那麼下一次是不是也可以呢?因而,孩子在犯錯的時候沒有得到及時的教育和更正,便容易習慣這樣的方式,久而久之,推卸責任的性格特點產生。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破窗理論”讓孩子習慣於錯誤行為的舒適圈,不需要自己動手、不需要承擔責任、不需要面對生活等等。成長的過程就是在教孩子如何面對世界,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生活上的種種事情。

3、利用“破窗理論”為孩子創造舒適空間

有效利用“破窗理論”,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1.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2.學會引導孩子自己動手

3.教育孩子承擔的重要性

應對“破窗理論”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困難的挑戰,和孩子一起克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破窗成為孩子成長的有力“武器”。

"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孩子的不良習慣像蛀蟲一樣侵蝕著孩子的生活,面對孩子的“毛病”,你都是怎麼解決的?

鄰居小美是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平常在我們眼裡都是小女神級別的人物,興許是學過小主持人課程,這孩子走路的時候總覺得和別人不一樣一些。可是外表光鮮亮麗的小美,有些小習慣便顯得有些不符合氣質了。

有一次到小美家做客,和她的媽媽一起做手工水餃,因為關係不錯,兩家人也沒有怎麼拘束,兩個孩子一見面就玩兒起來了。我們一邊包著水餃,有說有笑的,這倆小傢伙也沒給我們省心,一堆的玩具擺在那兒,等到吃飯了也沒有收拾好。

我喊著孩子要把朋友的玩具收好,她卻告訴我,自己已經收好了玩具,是小美沒有收拾她自己的,也不知道東西放哪裡。小美的媽媽說道,平常太寵孩子了,自己的東西隨便亂丟,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脾氣發完了東西便也不要了,這不愛收拾房間、玩具的毛病,一直沒有改過來,以至於這麼大了還是喜歡丟三落四,亂七八糟的。

小美的父母苦惱孩子的不良習慣一直得不到解決,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破窗效應”正在一點點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家長們是否瞭解?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1、什麼是“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來自於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它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的時候最早提出實驗,通過一項測試完成了設想。

他找來了兩臺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社區環境比較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假設這個是1號社區,另一輛停在整體狀況比較雜亂的社區,假設為2號社區。

實驗者把停在雜亂的2號社區的車牌摘掉,打開了頂棚,結果不出意料,這個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1號社區的車沒有做任何破壞的行為,結果是,一個星期過去了,也沒有人關注到它。

緊接著,實驗者把原先沒有被“發現”的車子,用錘子把車玻璃敲了一個大洞,同樣的,在幾個小時後,這個車也不見了。

政治學家威爾遜犯罪學家凱琳以這個實驗為基礎,提出了經典的“破窗效應”理論。

在實驗中,破窗理論體現在人們的一種自我暗示心理。如果這個車是壞的,那麼也就意味著它的主人比較不在意,或者自己可以更加隨意一些,比如開走、拿走裡面值錢的東西等。然而,如果車輛是完好無損的,那麼我們自動地認為它是有歸屬者的,不能隨意侵犯。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破窗效應

把“破窗理論”放到孩子的行為習慣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理論:一次兩次的錯誤不在意、沒有改正,那麼孩子會習慣這樣的行為,並且不以為然,在思想意識裡會默許自己的行為。同樣的,如果家長提出了異議並改正,原先在萌發的肯定思想會被否定,自己的行為也得到了糾正。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直有著一些壞習慣,家長不知道從何產生,也不知道如何改變。

“破窗理論”是一種心理暗示,同時,也告訴著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

2、“破窗理論”對孩子的影響

“破窗理論”看似簡單,利用了人們“自我放縱”等心理自己周邊環境的影響作用,那麼,在孩子身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習慣父母為自己收拾殘局,成為現實中的“廢人”。比如玩完了的玩具隨便丟,穿過和沒有穿的衣服隨意的放在旁邊,不加整理等,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通常會以“包容”的態度來接納孩子,並且會覺得“孩子太小,他不懂”“這些事都是因為年紀小,才不會,長大了就好了”。未曾想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年齡的增長其實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喜歡用年齡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懂事、獨立的人群,通常以老人為主。有一次在家裡過節的時候,孩子沒吃幾口飯就說自己吃不下了,想下去玩,其實我們知道這是因為有很多的水果和麵包擺在那兒,吸引了孩子。

我不讓孩子吃,婆婆還不高興,覺得自己虧待了孩子,我說這是習慣問題,不吃飯吃零食,長身體的時候最不應該這樣。婆婆不屑了甩給我一句:“孩子還小,都這樣,長大了就好了。”

事實證明,孩子的習慣是日漸形成的,“長大”並不能讓他人大幅度的改變自己。當然,還有許多的父母也會用同樣的藉口來說服自己原諒孩子

2、喜歡推卸責任。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孩子都沒有承擔錯誤的勇氣和能力,遇事就知道找家長或者用謊言來規避自己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家庭教育中,疏忽了對孩子承擔責任能力的培養。

一次逃脫責任,會讓人覺得意外和興奮,這次可以這樣,那麼下一次是不是也可以呢?因而,孩子在犯錯的時候沒有得到及時的教育和更正,便容易習慣這樣的方式,久而久之,推卸責任的性格特點產生。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破窗理論”讓孩子習慣於錯誤行為的舒適圈,不需要自己動手、不需要承擔責任、不需要面對生活等等。成長的過程就是在教孩子如何面對世界,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生活上的種種事情。

3、利用“破窗理論”為孩子創造舒適空間

有效利用“破窗理論”,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1.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2.學會引導孩子自己動手

3.教育孩子承擔的重要性

應對“破窗理論”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困難的挑戰,和孩子一起克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破窗成為孩子成長的有力“武器”。

“破窗理論”:給予孩子優良的環境很重要,家長千萬別忽視


關於這個話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