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如果家長經常粗暴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慾望的想法就會被扼殺,失去表達的興趣,變成個沉默的鋸嘴葫蘆。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如果家長經常粗暴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慾望的想法就會被扼殺,失去表達的興趣,變成個沉默的鋸嘴葫蘆。
家長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1、孩子會變得內向
家長總是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在家裡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在父母發洩情緒時內心是感到特別恐懼的,好像時刻會因為做錯事被父母罵一頓,活得惶恐不安,又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在家長面前戰戰兢兢,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不愛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如果家長經常粗暴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慾望的想法就會被扼殺,失去表達的興趣,變成個沉默的鋸嘴葫蘆。
家長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1、孩子會變得內向
家長總是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在家裡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在父母發洩情緒時內心是感到特別恐懼的,好像時刻會因為做錯事被父母罵一頓,活得惶恐不安,又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在家長面前戰戰兢兢,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不愛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
2、孩子性格會暴躁
美國家庭暴力研究專家施特勞斯對32個國家近2萬名學生做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對孩子發洩不滿情緒甚至打罵孩子的家庭,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孩子容易形成偏執的性格。
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暴力傾向,比如那些在小學階段喜歡與人爭執、打架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平時總是被父母打罵,孩子模仿父母的暴力手段,出去欺負比他們弱的人發洩自己的不快。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如果家長經常粗暴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慾望的想法就會被扼殺,失去表達的興趣,變成個沉默的鋸嘴葫蘆。
家長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1、孩子會變得內向
家長總是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在家裡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在父母發洩情緒時內心是感到特別恐懼的,好像時刻會因為做錯事被父母罵一頓,活得惶恐不安,又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在家長面前戰戰兢兢,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不愛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
2、孩子性格會暴躁
美國家庭暴力研究專家施特勞斯對32個國家近2萬名學生做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對孩子發洩不滿情緒甚至打罵孩子的家庭,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孩子容易形成偏執的性格。
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暴力傾向,比如那些在小學階段喜歡與人爭執、打架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平時總是被父母打罵,孩子模仿父母的暴力手段,出去欺負比他們弱的人發洩自己的不快。
3、孩子意志會消沉
有的家長總是把“要不是生了你我們過得很逍遙的”,“我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辛苦……”這一類抱怨的話掛在嘴邊。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如果家長經常粗暴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慾望的想法就會被扼殺,失去表達的興趣,變成個沉默的鋸嘴葫蘆。
家長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1、孩子會變得內向
家長總是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在家裡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在父母發洩情緒時內心是感到特別恐懼的,好像時刻會因為做錯事被父母罵一頓,活得惶恐不安,又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在家長面前戰戰兢兢,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不愛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
2、孩子性格會暴躁
美國家庭暴力研究專家施特勞斯對32個國家近2萬名學生做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對孩子發洩不滿情緒甚至打罵孩子的家庭,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孩子容易形成偏執的性格。
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暴力傾向,比如那些在小學階段喜歡與人爭執、打架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平時總是被父母打罵,孩子模仿父母的暴力手段,出去欺負比他們弱的人發洩自己的不快。
3、孩子意志會消沉
有的家長總是把“要不是生了你我們過得很逍遙的”,“我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辛苦……”這一類抱怨的話掛在嘴邊。
孩子會把父母生活的苦難歸罪在自己的身上,可是大人沒法解決的事情,未成年的孩子也是力所不及的,他們會猜想是自己做事不夠完美,父母才對自己暴躁、不耐煩,對自己不間斷的質疑會讓他們深深地陷入自卑之中,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沒什麼未來的。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如果家長經常粗暴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慾望的想法就會被扼殺,失去表達的興趣,變成個沉默的鋸嘴葫蘆。
家長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1、孩子會變得內向
家長總是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在家裡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在父母發洩情緒時內心是感到特別恐懼的,好像時刻會因為做錯事被父母罵一頓,活得惶恐不安,又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在家長面前戰戰兢兢,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不愛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
2、孩子性格會暴躁
美國家庭暴力研究專家施特勞斯對32個國家近2萬名學生做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對孩子發洩不滿情緒甚至打罵孩子的家庭,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孩子容易形成偏執的性格。
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暴力傾向,比如那些在小學階段喜歡與人爭執、打架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平時總是被父母打罵,孩子模仿父母的暴力手段,出去欺負比他們弱的人發洩自己的不快。
3、孩子意志會消沉
有的家長總是把“要不是生了你我們過得很逍遙的”,“我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辛苦……”這一類抱怨的話掛在嘴邊。
孩子會把父母生活的苦難歸罪在自己的身上,可是大人沒法解決的事情,未成年的孩子也是力所不及的,他們會猜想是自己做事不夠完美,父母才對自己暴躁、不耐煩,對自己不間斷的質疑會讓他們深深地陷入自卑之中,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沒什麼未來的。
養娃路上那些給孩子神助攻的家長是怎樣做的?
1、待人接物,大方有理
周到的待人接物是父母給孩子有涵養的示範,會潛移默化地讓孩子也變成一個大方得體、有教養的人,那些成功人士,往往是令人如沐春風,在人際交往中讓他人感到心裡舒坦的人。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經在《痛快日記》這本書寫到自己的父親在家中宴請賓客時,會細心地根據客人的喜好點菜,而不是隻點貴的食物,還會努力講很多讓客人們開心的笑話,就是希望客人好好享受,感到賓至如歸,因此朋友們都稱讚父親是個真誠、有修養的人,甚至很多人願意提攜他的子女們。
可見,父母大方有理的待人接物,是給孩子的巨大財富。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如果家長經常粗暴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慾望的想法就會被扼殺,失去表達的興趣,變成個沉默的鋸嘴葫蘆。
家長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1、孩子會變得內向
家長總是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在家裡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在父母發洩情緒時內心是感到特別恐懼的,好像時刻會因為做錯事被父母罵一頓,活得惶恐不安,又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在家長面前戰戰兢兢,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不愛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
2、孩子性格會暴躁
美國家庭暴力研究專家施特勞斯對32個國家近2萬名學生做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對孩子發洩不滿情緒甚至打罵孩子的家庭,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孩子容易形成偏執的性格。
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暴力傾向,比如那些在小學階段喜歡與人爭執、打架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平時總是被父母打罵,孩子模仿父母的暴力手段,出去欺負比他們弱的人發洩自己的不快。
3、孩子意志會消沉
有的家長總是把“要不是生了你我們過得很逍遙的”,“我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辛苦……”這一類抱怨的話掛在嘴邊。
孩子會把父母生活的苦難歸罪在自己的身上,可是大人沒法解決的事情,未成年的孩子也是力所不及的,他們會猜想是自己做事不夠完美,父母才對自己暴躁、不耐煩,對自己不間斷的質疑會讓他們深深地陷入自卑之中,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沒什麼未來的。
養娃路上那些給孩子神助攻的家長是怎樣做的?
1、待人接物,大方有理
周到的待人接物是父母給孩子有涵養的示範,會潛移默化地讓孩子也變成一個大方得體、有教養的人,那些成功人士,往往是令人如沐春風,在人際交往中讓他人感到心裡舒坦的人。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經在《痛快日記》這本書寫到自己的父親在家中宴請賓客時,會細心地根據客人的喜好點菜,而不是隻點貴的食物,還會努力講很多讓客人們開心的笑話,就是希望客人好好享受,感到賓至如歸,因此朋友們都稱讚父親是個真誠、有修養的人,甚至很多人願意提攜他的子女們。
可見,父母大方有理的待人接物,是給孩子的巨大財富。
2、不急不躁,情緒穩定
想要孩子有樂觀向上的性格,前提是家長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起碼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穩定的情緒。
陳小春和應採兒在娛樂圈裡是出了名的暴躁夫婦,可他們卻養出了一個軟萌溫暖的兒子Jasper,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在《三個院子》這檔綜藝節目中,夫妻倆原本正在激烈地吵架,這時兒子要和他們視頻,二人對著手機和兒子視頻時,一秒鐘變臉,馬上笑逐顏開,表現出一副非常溫和、彼此恩愛的模樣,還一直笑著對兒子說“I love you”,不露出一點點壞情緒。
由此可見,當父母給孩子傳遞的是快樂的正能量時,孩子接受愛的滋養,一直生活在情緒積極的家庭環境裡,性格是溫和的,心裡裝著真、善、美,對待他人是謙和有禮的。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教育通常受家長的很多習慣影響特別大,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無意間流露的很多情緒決定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基調。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做過一個令人驚訝的靜止臉實驗:當爸爸媽媽和一歲的寶寶面對面開心玩耍時,爸爸媽媽積極地用笑臉給寶寶反饋時,寶寶的是非常開心的;當大人不再對寶寶做出任何反應,而是一副撲克臉對著寶寶時,寶寶就慌了,一開始是使出吃奶的力氣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大人仍然繼續冷眼看著他,他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最後嚎啕大哭。
實驗監測到,在寶寶得不到積極地反饋時,寶寶體內的壓力激素持續增加,假如保持這個狀態,關鍵性的腦細胞會死亡。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積極向上的情緒反饋,而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會煩躁不安甚至崩潰。
瀟瀟最近換了工作,下班後總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老闆還總是要求她在家加班。這天,兒子拿著他的繪本想讓媽媽給他講故事,她正在做數據表格,本來就很煩躁了,兒子一再纏著她,硬要把繪本塞到她手裡,於是她不耐煩地把繪本扔到一邊,於是兒子哭鬧起來,她在氣頭上打了孩子幾下,就讓兒子自己去一邊反省。
過了一段時間,她完全適應了新工作,打算好好補償兒子,她主動問兒子想去哪裡玩,兒子說去哪裡都行,問兒子逛街想買什麼,兒子說都聽媽媽的。
她覺得很不對勁,以往兒子一定會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興奮地和她討論怎麼玩的事情,可現在不管她怎麼追問,兒子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開心的樣子,她開始反思,是不是之前不陪孩子玩讓孩子太難過了?她後悔那樣對待兒子了。
家長的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1、不耐煩
家長們在工作中對領導畢恭畢敬,對客戶笑臉相迎,回到家終於卸下自己的偽裝面具,有時會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煩躁情緒展露給孩子。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踢貓效應”,就是指這種煩躁情緒會從金字塔的塔尖傳遞到“貓”的身上,“貓”是最弱小的受害者,孩子作為“貓”,要麼是把壞情緒“踢”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同齡夥伴或是小動物身上,恃強凌弱,要麼無處可“踢”黯然神傷。
2、經常性抱怨
通常抱怨表達的是對別人的不滿,愛抱怨的人只是習慣性地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逃避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思自己,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失去的東西會更多。孩子總聽到父母收入太低、生活太累這些話,也會有樣學樣,愛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卻指責別人,不愛反思自己可以從哪裡改進,故步自封。
3、經常和別人爭執
孩子看到家長和別人吵架,一是擔心家長會受到傷害,二是擔心這種傷害會波及到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會感到沒有特別安全感。吵架一定會用到各種尖酸刻薄和偏激的言語,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家長經常說過於偏激的話,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偏激的性格,對別人苛刻,很難維護好人際關係。
4、愛打斷別人
傾訴是每個人的權利,生硬地打斷別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被別人認為是沒家教,家長總愛打斷別人,孩子會效仿這種討人嫌的行為,和別人交流時不管不顧地打斷人家的話,別人就會說他沒有教養,不愛和他來往。
如果家長經常粗暴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慾望的想法就會被扼殺,失去表達的興趣,變成個沉默的鋸嘴葫蘆。
家長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1、孩子會變得內向
家長總是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在家裡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在父母發洩情緒時內心是感到特別恐懼的,好像時刻會因為做錯事被父母罵一頓,活得惶恐不安,又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在家長面前戰戰兢兢,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不愛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
2、孩子性格會暴躁
美國家庭暴力研究專家施特勞斯對32個國家近2萬名學生做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對孩子發洩不滿情緒甚至打罵孩子的家庭,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孩子容易形成偏執的性格。
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暴力傾向,比如那些在小學階段喜歡與人爭執、打架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平時總是被父母打罵,孩子模仿父母的暴力手段,出去欺負比他們弱的人發洩自己的不快。
3、孩子意志會消沉
有的家長總是把“要不是生了你我們過得很逍遙的”,“我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辛苦……”這一類抱怨的話掛在嘴邊。
孩子會把父母生活的苦難歸罪在自己的身上,可是大人沒法解決的事情,未成年的孩子也是力所不及的,他們會猜想是自己做事不夠完美,父母才對自己暴躁、不耐煩,對自己不間斷的質疑會讓他們深深地陷入自卑之中,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沒什麼未來的。
養娃路上那些給孩子神助攻的家長是怎樣做的?
1、待人接物,大方有理
周到的待人接物是父母給孩子有涵養的示範,會潛移默化地讓孩子也變成一個大方得體、有教養的人,那些成功人士,往往是令人如沐春風,在人際交往中讓他人感到心裡舒坦的人。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經在《痛快日記》這本書寫到自己的父親在家中宴請賓客時,會細心地根據客人的喜好點菜,而不是隻點貴的食物,還會努力講很多讓客人們開心的笑話,就是希望客人好好享受,感到賓至如歸,因此朋友們都稱讚父親是個真誠、有修養的人,甚至很多人願意提攜他的子女們。
可見,父母大方有理的待人接物,是給孩子的巨大財富。
2、不急不躁,情緒穩定
想要孩子有樂觀向上的性格,前提是家長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起碼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穩定的情緒。
陳小春和應採兒在娛樂圈裡是出了名的暴躁夫婦,可他們卻養出了一個軟萌溫暖的兒子Jasper,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在《三個院子》這檔綜藝節目中,夫妻倆原本正在激烈地吵架,這時兒子要和他們視頻,二人對著手機和兒子視頻時,一秒鐘變臉,馬上笑逐顏開,表現出一副非常溫和、彼此恩愛的模樣,還一直笑著對兒子說“I love you”,不露出一點點壞情緒。
由此可見,當父母給孩子傳遞的是快樂的正能量時,孩子接受愛的滋養,一直生活在情緒積極的家庭環境裡,性格是溫和的,心裡裝著真、善、美,對待他人是謙和有禮的。
3、耐心傾聽,積極反饋
傾聽是孩子最早學習語言的手段,有利於孩子獲取來自外界的信息,更是尊重、理解、與他人交流的基礎,家長想讓孩子學會傾聽別人,首先自己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繪聲繪色地向家長描述某件事時,他不僅僅是在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還是在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孩子不斷表達的過程是訓練他邏輯思維的過程,一旦被大人打斷,他的思路就不再具有連續性和邏輯性。
而家長適時地回饋孩子,是對孩子表達自我的鼓勵和讚賞。家長耐心傾聽和積極反饋會讓孩子的思維發展更連貫,還會給孩子樹立一個懂禮貌的榜樣,對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時候,但家長不應該把壞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在家長的負面情緒前是無辜的,孩子不能像成年人那樣可以自己消化負面情緒,發洩的方式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感,導致孩子疏離父母,形成怪異的性格。成功的家庭教育,基礎就是父母要學會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