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不完美媽媽 慈善 心理學 育兒小當家KING 2019-09-09
"
"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都學不會!"

"你怎麼這麼害羞啊!"

"你這個豬頭,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

"笨"、"害羞"、"豬頭"……,這些標籤被父母無情地貼在了孩子的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帶光環",但這種給孩子亂貼標籤的行為是不是就與最初對孩子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了呢?

父母殊不知亂貼標籤產生的"標籤效應"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啊!父母對孩子亂貼標籤,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還會讓孩子在"標籤效應"的作用下,不斷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


"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都學不會!"

"你怎麼這麼害羞啊!"

"你這個豬頭,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

"笨"、"害羞"、"豬頭"……,這些標籤被父母無情地貼在了孩子的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帶光環",但這種給孩子亂貼標籤的行為是不是就與最初對孩子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了呢?

父母殊不知亂貼標籤產生的"標籤效應"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啊!父母對孩子亂貼標籤,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還會讓孩子在"標籤效應"的作用下,不斷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1

什麼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

"標籤效應"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它是指:當一個人被他人用一種定性詞語貼上標籤時,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或看法),而最後所產生的效應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斷趨向於所貼標籤內容的定性方向。人的這種變化趨向是由於貼標籤引起的,所以稱為"標籤效應"。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標籤效應"的實驗:實驗分為了兩次,第一次實驗中克勞特召集了一群人,並要求這些人給慈善事業捐款,當然有的人捐了款,有的人沒有捐款。然後克勞特再根據這群人的捐款行為,把他們分成了三類。一類人被說成是"有慈善心的人",另一類人則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最後一類人是"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克勞特對這些人的定性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實驗的開始。

一段時間之後,克勞特重新召集這三類人再次為慈善事業捐款。當捐款結束後,克勞特發現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最多,"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捐款第二多,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沒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數量最少。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充分說明了"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結果的多樣性。"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作為衡量的標準,也就是正常情況下的人,沒有被貼標籤的人。"有慈善心的人"和"沒有慈善心的人"被貼上了相反的標籤,最後由於"標籤效應"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都學不會!"

"你怎麼這麼害羞啊!"

"你這個豬頭,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

"笨"、"害羞"、"豬頭"……,這些標籤被父母無情地貼在了孩子的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帶光環",但這種給孩子亂貼標籤的行為是不是就與最初對孩子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了呢?

父母殊不知亂貼標籤產生的"標籤效應"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啊!父母對孩子亂貼標籤,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還會讓孩子在"標籤效應"的作用下,不斷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1

什麼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

"標籤效應"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它是指:當一個人被他人用一種定性詞語貼上標籤時,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或看法),而最後所產生的效應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斷趨向於所貼標籤內容的定性方向。人的這種變化趨向是由於貼標籤引起的,所以稱為"標籤效應"。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標籤效應"的實驗:實驗分為了兩次,第一次實驗中克勞特召集了一群人,並要求這些人給慈善事業捐款,當然有的人捐了款,有的人沒有捐款。然後克勞特再根據這群人的捐款行為,把他們分成了三類。一類人被說成是"有慈善心的人",另一類人則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最後一類人是"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克勞特對這些人的定性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實驗的開始。

一段時間之後,克勞特重新召集這三類人再次為慈善事業捐款。當捐款結束後,克勞特發現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最多,"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捐款第二多,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沒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數量最少。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充分說明了"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結果的多樣性。"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作為衡量的標準,也就是正常情況下的人,沒有被貼標籤的人。"有慈善心的人"和"沒有慈善心的人"被貼上了相反的標籤,最後由於"標籤效應"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孩子的“標籤效應”

那麼"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呢?

心理學認為"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標籤"對人的定性導向作用,不管定性是"好"還是"壞",人都可能通過"標籤"來重新認識自己,並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而重新定位自己。

由於"標籤效應"的雙向性,所以父母如何給孩子貼標籤決定了其對孩子的導向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父母給孩子貼標籤沒錯,但要懂得如何貼,不能亂貼。


"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都學不會!"

"你怎麼這麼害羞啊!"

"你這個豬頭,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

"笨"、"害羞"、"豬頭"……,這些標籤被父母無情地貼在了孩子的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帶光環",但這種給孩子亂貼標籤的行為是不是就與最初對孩子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了呢?

父母殊不知亂貼標籤產生的"標籤效應"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啊!父母對孩子亂貼標籤,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還會讓孩子在"標籤效應"的作用下,不斷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1

什麼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

"標籤效應"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它是指:當一個人被他人用一種定性詞語貼上標籤時,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或看法),而最後所產生的效應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斷趨向於所貼標籤內容的定性方向。人的這種變化趨向是由於貼標籤引起的,所以稱為"標籤效應"。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標籤效應"的實驗:實驗分為了兩次,第一次實驗中克勞特召集了一群人,並要求這些人給慈善事業捐款,當然有的人捐了款,有的人沒有捐款。然後克勞特再根據這群人的捐款行為,把他們分成了三類。一類人被說成是"有慈善心的人",另一類人則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最後一類人是"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克勞特對這些人的定性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實驗的開始。

一段時間之後,克勞特重新召集這三類人再次為慈善事業捐款。當捐款結束後,克勞特發現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最多,"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捐款第二多,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沒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數量最少。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充分說明了"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結果的多樣性。"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作為衡量的標準,也就是正常情況下的人,沒有被貼標籤的人。"有慈善心的人"和"沒有慈善心的人"被貼上了相反的標籤,最後由於"標籤效應"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孩子的“標籤效應”

那麼"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呢?

心理學認為"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標籤"對人的定性導向作用,不管定性是"好"還是"壞",人都可能通過"標籤"來重新認識自己,並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而重新定位自己。

由於"標籤效應"的雙向性,所以父母如何給孩子貼標籤決定了其對孩子的導向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父母給孩子貼標籤沒錯,但要懂得如何貼,不能亂貼。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2

父母要正確認識"貼標籤"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從"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機理我們可以知道,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有積極作用,也可能會有消極作用。父母只有正確認識了"標籤效應"之後,才能更好地為孩子貼標籤,並以此不斷促進孩子的成長。

一、標籤"以點概全"的片面性

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往往是根據孩子表現最差、最突出的一面。比如給孩子貼上"笨蛋"、"豬頭"、"懶惰"、"內向"等。而這些標籤只是孩子的某個"點"的特徵,但往往卻把孩子其他好的品質掩蓋了,甚至是孩子的優點也被埋沒。對孩子來講,總是被某個標籤所籠罩,其他特徵被限制,而無法自由發展。同時,也容易讓其他人對孩子產生"偏見"。比如,這個孩子除了"笨"就沒什麼了,除了"懶惰"就沒什麼了,除了"內向"就沒什麼了……,這樣下去,好孩子都會變成壞孩子

二、"破罐子破摔"的效應

"貼標籤"表現在孩子身上的最大消極作用就是"破罐子破摔"。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渴望被別人在乎和尊重。但是一旦被貼上不好的標籤時,孩子的內心是飽受打擊的,會認為曾今的努力和表現都將化為虛有。孩子擺脫不了不好標籤帶給自己的困擾,只能選擇自暴自棄,而不想再洗心革面,改變自己

三、標籤的"暗示"效應

孩子在"標籤效應"下,往往會產生自我暗示。當孩子被"空投"的標籤貼上時,也就是之前孩子身上並沒有標籤上的特徵,那麼孩子也會進行自我暗示,然後趨向這個標籤。當然,這個標籤是積極的,那麼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若是這個標籤是消極的,那麼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父母應該好好把握標籤的"暗示"效應,給孩子貼上有利的標籤,讓孩子不斷暗示自己要變得更好。


"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都學不會!"

"你怎麼這麼害羞啊!"

"你這個豬頭,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

"笨"、"害羞"、"豬頭"……,這些標籤被父母無情地貼在了孩子的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帶光環",但這種給孩子亂貼標籤的行為是不是就與最初對孩子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了呢?

父母殊不知亂貼標籤產生的"標籤效應"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啊!父母對孩子亂貼標籤,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還會讓孩子在"標籤效應"的作用下,不斷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1

什麼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

"標籤效應"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它是指:當一個人被他人用一種定性詞語貼上標籤時,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或看法),而最後所產生的效應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斷趨向於所貼標籤內容的定性方向。人的這種變化趨向是由於貼標籤引起的,所以稱為"標籤效應"。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標籤效應"的實驗:實驗分為了兩次,第一次實驗中克勞特召集了一群人,並要求這些人給慈善事業捐款,當然有的人捐了款,有的人沒有捐款。然後克勞特再根據這群人的捐款行為,把他們分成了三類。一類人被說成是"有慈善心的人",另一類人則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最後一類人是"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克勞特對這些人的定性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實驗的開始。

一段時間之後,克勞特重新召集這三類人再次為慈善事業捐款。當捐款結束後,克勞特發現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最多,"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捐款第二多,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沒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數量最少。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充分說明了"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結果的多樣性。"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作為衡量的標準,也就是正常情況下的人,沒有被貼標籤的人。"有慈善心的人"和"沒有慈善心的人"被貼上了相反的標籤,最後由於"標籤效應"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孩子的“標籤效應”

那麼"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呢?

心理學認為"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標籤"對人的定性導向作用,不管定性是"好"還是"壞",人都可能通過"標籤"來重新認識自己,並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而重新定位自己。

由於"標籤效應"的雙向性,所以父母如何給孩子貼標籤決定了其對孩子的導向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父母給孩子貼標籤沒錯,但要懂得如何貼,不能亂貼。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2

父母要正確認識"貼標籤"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從"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機理我們可以知道,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有積極作用,也可能會有消極作用。父母只有正確認識了"標籤效應"之後,才能更好地為孩子貼標籤,並以此不斷促進孩子的成長。

一、標籤"以點概全"的片面性

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往往是根據孩子表現最差、最突出的一面。比如給孩子貼上"笨蛋"、"豬頭"、"懶惰"、"內向"等。而這些標籤只是孩子的某個"點"的特徵,但往往卻把孩子其他好的品質掩蓋了,甚至是孩子的優點也被埋沒。對孩子來講,總是被某個標籤所籠罩,其他特徵被限制,而無法自由發展。同時,也容易讓其他人對孩子產生"偏見"。比如,這個孩子除了"笨"就沒什麼了,除了"懶惰"就沒什麼了,除了"內向"就沒什麼了……,這樣下去,好孩子都會變成壞孩子

二、"破罐子破摔"的效應

"貼標籤"表現在孩子身上的最大消極作用就是"破罐子破摔"。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渴望被別人在乎和尊重。但是一旦被貼上不好的標籤時,孩子的內心是飽受打擊的,會認為曾今的努力和表現都將化為虛有。孩子擺脫不了不好標籤帶給自己的困擾,只能選擇自暴自棄,而不想再洗心革面,改變自己

三、標籤的"暗示"效應

孩子在"標籤效應"下,往往會產生自我暗示。當孩子被"空投"的標籤貼上時,也就是之前孩子身上並沒有標籤上的特徵,那麼孩子也會進行自我暗示,然後趨向這個標籤。當然,這個標籤是積極的,那麼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若是這個標籤是消極的,那麼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父母應該好好把握標籤的"暗示"效應,給孩子貼上有利的標籤,讓孩子不斷暗示自己要變得更好。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3

給孩子貼標籤,父母要做好選擇題,合理利用"標籤效應",助力孩子不斷成長

"標籤效應"具有雙面向,到底是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就要看父母給孩子貼的是什麼標籤,怎樣貼的標籤。父母要合理利用"標籤效應",讓標籤助力孩子不斷成長,就要抓住"三個關鍵點"

關鍵點一:孩子的缺點需要父母的包容,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不強,存在缺點和犯錯誤再正常不過了。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缺點就想著給孩子定性,貼上標籤。而是應該學會包容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父母要知道,你都不能包容孩子的缺點,那別人還能包容嗎?肯定不能。所以父母教育孩子,要從學會包容孩子的缺點開始,從不給孩子亂貼標籤開始。

關鍵點二:父母要善於運用標籤來鼓勵孩子。

鼓勵是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的常用且有效的方式,將鼓勵以標籤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激勵。"標籤效應"促進人發生變化,就在於其給人的一種自我暗示作用。所以父母應該適當地給孩子貼上有正向導向作用的標籤,以此達到孩子自我激勵,不斷趨向標籤的效果。

"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都學不會!"

"你怎麼這麼害羞啊!"

"你這個豬頭,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

"笨"、"害羞"、"豬頭"……,這些標籤被父母無情地貼在了孩子的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帶光環",但這種給孩子亂貼標籤的行為是不是就與最初對孩子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了呢?

父母殊不知亂貼標籤產生的"標籤效應"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啊!父母對孩子亂貼標籤,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還會讓孩子在"標籤效應"的作用下,不斷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1

什麼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

"標籤效應"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它是指:當一個人被他人用一種定性詞語貼上標籤時,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或看法),而最後所產生的效應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斷趨向於所貼標籤內容的定性方向。人的這種變化趨向是由於貼標籤引起的,所以稱為"標籤效應"。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標籤效應"的實驗:實驗分為了兩次,第一次實驗中克勞特召集了一群人,並要求這些人給慈善事業捐款,當然有的人捐了款,有的人沒有捐款。然後克勞特再根據這群人的捐款行為,把他們分成了三類。一類人被說成是"有慈善心的人",另一類人則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最後一類人是"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克勞特對這些人的定性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實驗的開始。

一段時間之後,克勞特重新召集這三類人再次為慈善事業捐款。當捐款結束後,克勞特發現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最多,"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捐款第二多,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沒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數量最少。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充分說明了"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結果的多樣性。"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作為衡量的標準,也就是正常情況下的人,沒有被貼標籤的人。"有慈善心的人"和"沒有慈善心的人"被貼上了相反的標籤,最後由於"標籤效應"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孩子的“標籤效應”

那麼"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呢?

心理學認為"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標籤"對人的定性導向作用,不管定性是"好"還是"壞",人都可能通過"標籤"來重新認識自己,並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而重新定位自己。

由於"標籤效應"的雙向性,所以父母如何給孩子貼標籤決定了其對孩子的導向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父母給孩子貼標籤沒錯,但要懂得如何貼,不能亂貼。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2

父母要正確認識"貼標籤"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從"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機理我們可以知道,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有積極作用,也可能會有消極作用。父母只有正確認識了"標籤效應"之後,才能更好地為孩子貼標籤,並以此不斷促進孩子的成長。

一、標籤"以點概全"的片面性

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往往是根據孩子表現最差、最突出的一面。比如給孩子貼上"笨蛋"、"豬頭"、"懶惰"、"內向"等。而這些標籤只是孩子的某個"點"的特徵,但往往卻把孩子其他好的品質掩蓋了,甚至是孩子的優點也被埋沒。對孩子來講,總是被某個標籤所籠罩,其他特徵被限制,而無法自由發展。同時,也容易讓其他人對孩子產生"偏見"。比如,這個孩子除了"笨"就沒什麼了,除了"懶惰"就沒什麼了,除了"內向"就沒什麼了……,這樣下去,好孩子都會變成壞孩子

二、"破罐子破摔"的效應

"貼標籤"表現在孩子身上的最大消極作用就是"破罐子破摔"。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渴望被別人在乎和尊重。但是一旦被貼上不好的標籤時,孩子的內心是飽受打擊的,會認為曾今的努力和表現都將化為虛有。孩子擺脫不了不好標籤帶給自己的困擾,只能選擇自暴自棄,而不想再洗心革面,改變自己

三、標籤的"暗示"效應

孩子在"標籤效應"下,往往會產生自我暗示。當孩子被"空投"的標籤貼上時,也就是之前孩子身上並沒有標籤上的特徵,那麼孩子也會進行自我暗示,然後趨向這個標籤。當然,這個標籤是積極的,那麼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若是這個標籤是消極的,那麼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父母應該好好把握標籤的"暗示"效應,給孩子貼上有利的標籤,讓孩子不斷暗示自己要變得更好。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3

給孩子貼標籤,父母要做好選擇題,合理利用"標籤效應",助力孩子不斷成長

"標籤效應"具有雙面向,到底是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就要看父母給孩子貼的是什麼標籤,怎樣貼的標籤。父母要合理利用"標籤效應",讓標籤助力孩子不斷成長,就要抓住"三個關鍵點"

關鍵點一:孩子的缺點需要父母的包容,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不強,存在缺點和犯錯誤再正常不過了。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缺點就想著給孩子定性,貼上標籤。而是應該學會包容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父母要知道,你都不能包容孩子的缺點,那別人還能包容嗎?肯定不能。所以父母教育孩子,要從學會包容孩子的缺點開始,從不給孩子亂貼標籤開始。

關鍵點二:父母要善於運用標籤來鼓勵孩子。

鼓勵是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的常用且有效的方式,將鼓勵以標籤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激勵。"標籤效應"促進人發生變化,就在於其給人的一種自我暗示作用。所以父母應該適當地給孩子貼上有正向導向作用的標籤,以此達到孩子自我激勵,不斷趨向標籤的效果。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點三:父母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標籤,消除不良標籤的影響。

人,生而不同,特徵不一,都存在優點和缺點。父母要引導孩子從多方面認識自身,既要看到自身好的一面,也要認識到自身不足的一面,自己身上有好的標籤,也可能會有不好的標籤。

當然,除了父母會給孩子貼標籤,其他人也可能會給孩子貼標籤,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消除不良標籤的影響。父母要引導孩子不要太固化自己身上的標籤,不要始終活在別人的標籤中,要敢於挑戰自我。父母要告訴孩子,別人口中的你不一定就是真實的你,不要因為別人對你的偏見就改變自己,而是要以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擁有一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寬闊胸襟。


"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都學不會!"

"你怎麼這麼害羞啊!"

"你這個豬頭,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

……

"笨"、"害羞"、"豬頭"……,這些標籤被父母無情地貼在了孩子的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帶光環",但這種給孩子亂貼標籤的行為是不是就與最初對孩子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了呢?

父母殊不知亂貼標籤產生的"標籤效應"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啊!父母對孩子亂貼標籤,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還會讓孩子在"標籤效應"的作用下,不斷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1

什麼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

"標籤效應"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它是指:當一個人被他人用一種定性詞語貼上標籤時,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或看法),而最後所產生的效應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斷趨向於所貼標籤內容的定性方向。人的這種變化趨向是由於貼標籤引起的,所以稱為"標籤效應"。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標籤效應"的實驗:實驗分為了兩次,第一次實驗中克勞特召集了一群人,並要求這些人給慈善事業捐款,當然有的人捐了款,有的人沒有捐款。然後克勞特再根據這群人的捐款行為,把他們分成了三類。一類人被說成是"有慈善心的人",另一類人則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最後一類人是"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克勞特對這些人的定性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實驗的開始。

一段時間之後,克勞特重新召集這三類人再次為慈善事業捐款。當捐款結束後,克勞特發現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最多,"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捐款第二多,第一次實驗中被定性為"沒有慈善心的人"捐款數量最少。

克勞特的"慈善人"實驗充分說明了"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結果的多樣性。"沒有被下過任何結論的人"作為衡量的標準,也就是正常情況下的人,沒有被貼標籤的人。"有慈善心的人"和"沒有慈善心的人"被貼上了相反的標籤,最後由於"標籤效應"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孩子的“標籤效應”

那麼"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呢?

心理學認為"標籤效應"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標籤"對人的定性導向作用,不管定性是"好"還是"壞",人都可能通過"標籤"來重新認識自己,並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趨向於標籤的定性方向而重新定位自己。

由於"標籤效應"的雙向性,所以父母如何給孩子貼標籤決定了其對孩子的導向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父母給孩子貼標籤沒錯,但要懂得如何貼,不能亂貼。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2

父母要正確認識"貼標籤"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從"標籤效應"的產生和作用機理我們可以知道,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有積極作用,也可能會有消極作用。父母只有正確認識了"標籤效應"之後,才能更好地為孩子貼標籤,並以此不斷促進孩子的成長。

一、標籤"以點概全"的片面性

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往往是根據孩子表現最差、最突出的一面。比如給孩子貼上"笨蛋"、"豬頭"、"懶惰"、"內向"等。而這些標籤只是孩子的某個"點"的特徵,但往往卻把孩子其他好的品質掩蓋了,甚至是孩子的優點也被埋沒。對孩子來講,總是被某個標籤所籠罩,其他特徵被限制,而無法自由發展。同時,也容易讓其他人對孩子產生"偏見"。比如,這個孩子除了"笨"就沒什麼了,除了"懶惰"就沒什麼了,除了"內向"就沒什麼了……,這樣下去,好孩子都會變成壞孩子

二、"破罐子破摔"的效應

"貼標籤"表現在孩子身上的最大消極作用就是"破罐子破摔"。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渴望被別人在乎和尊重。但是一旦被貼上不好的標籤時,孩子的內心是飽受打擊的,會認為曾今的努力和表現都將化為虛有。孩子擺脫不了不好標籤帶給自己的困擾,只能選擇自暴自棄,而不想再洗心革面,改變自己

三、標籤的"暗示"效應

孩子在"標籤效應"下,往往會產生自我暗示。當孩子被"空投"的標籤貼上時,也就是之前孩子身上並沒有標籤上的特徵,那麼孩子也會進行自我暗示,然後趨向這個標籤。當然,這個標籤是積極的,那麼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若是這個標籤是消極的,那麼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父母應該好好把握標籤的"暗示"效應,給孩子貼上有利的標籤,讓孩子不斷暗示自己要變得更好。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03

給孩子貼標籤,父母要做好選擇題,合理利用"標籤效應",助力孩子不斷成長

"標籤效應"具有雙面向,到底是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就要看父母給孩子貼的是什麼標籤,怎樣貼的標籤。父母要合理利用"標籤效應",讓標籤助力孩子不斷成長,就要抓住"三個關鍵點"

關鍵點一:孩子的缺點需要父母的包容,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不強,存在缺點和犯錯誤再正常不過了。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缺點就想著給孩子定性,貼上標籤。而是應該學會包容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父母要知道,你都不能包容孩子的缺點,那別人還能包容嗎?肯定不能。所以父母教育孩子,要從學會包容孩子的缺點開始,從不給孩子亂貼標籤開始。

關鍵點二:父母要善於運用標籤來鼓勵孩子。

鼓勵是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的常用且有效的方式,將鼓勵以標籤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激勵。"標籤效應"促進人發生變化,就在於其給人的一種自我暗示作用。所以父母應該適當地給孩子貼上有正向導向作用的標籤,以此達到孩子自我激勵,不斷趨向標籤的效果。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點三:父母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標籤,消除不良標籤的影響。

人,生而不同,特徵不一,都存在優點和缺點。父母要引導孩子從多方面認識自身,既要看到自身好的一面,也要認識到自身不足的一面,自己身上有好的標籤,也可能會有不好的標籤。

當然,除了父母會給孩子貼標籤,其他人也可能會給孩子貼標籤,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消除不良標籤的影響。父母要引導孩子不要太固化自己身上的標籤,不要始終活在別人的標籤中,要敢於挑戰自我。父母要告訴孩子,別人口中的你不一定就是真實的你,不要因為別人對你的偏見就改變自己,而是要以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擁有一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寬闊胸襟。


為何孩子越來越不像話?被父母亂貼標籤的孩子比你想的還糟糕

圖片來自網絡

結束語:孩子的世界是單純和美好的,父母切忌給孩子亂貼標籤,而是要合理利用"標籤效應"來激勵孩子自我暗示,不斷趨向好的標籤,從而變得美好如初。


※我是育兒小當家KING,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在教育我的學生。在育兒的道路上,有很多感受,希望可以與您一起分享,在育兒能力上的"本領恐慌",也讓我迫切向您學習,希望您關注和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和學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