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了怎麼辦?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

不完美媽媽 同一 2019-08-11
"

以下內容摘自《遊戲力.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勞倫斯·科恩/著

"

以下內容摘自《遊戲力.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勞倫斯·科恩/著

孩子發脾氣了怎麼辦?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

喬格森夫婦來向我諮詢,他們家有4個男孩,最小的5歲,這個孩子在最近兩年裡經常會發很大的脾氣,而且情況越來越糟。

每次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情況我都會問父母幾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也發脾氣,請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你認為孩子發牌氣時,實際是想表達些什麼?

喬格森夫婦不太確定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他們認為孩子是在找麻煩,或者已經養成了壞習慣。當我堅持請他們把孩子發脾氣解讀為某種信息時,他們認為孩子是在表達受挫的感覺,因為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們。這就對了:看到別人能毫不費力地完成一件事情,而自己卻無法做到,這的確令人沮喪。這也就是為什麼還在學走路的孩子有那麼多的脾氣要發。但喬格森家的男孩已經過了這個年齡,他都已經5歲了。5歲的好處是,父母可以直接問他:“你想要告訴我們什麼?”當然,這個年齡的孩子也許還不能用語言表達,但還是值得嘗試去問他。

發完脾氣後,孩子會比較快樂和輕鬆嗎?是否感到更多的自信和聯結?能否有更多的合作和參與?

很多父母都會忘記問自己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孩子發脾氣實在令人煩惱,所以很多成人已經預先把它視為一個問題行為(更別提在零食店裡還可能遭到別人的白眼)。不過,孩子常常在發了一通脾氣後,就又變回原來的自己,就像我們吐完苦水後感到輕鬆一樣。

發牌氣是孩子表達及釋放情緒的方式。一旦發洩完,孩子就會繼續前進。有時,孩子在做手工、寫作業、玩電腦遊戲的過程中遇到挫折,自然就會發脾氣。而發完脾氣後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孩子忽然間更加理解了眼前的任務,從而發揮出更多創造力,並取得更多成就。孩子發脾氣時確實像是暴風雨來臨,但是,這場暴風雨卻衝開了無力感的大門。如果他們不能表達受挫的沮喪情緒,或者因為發脾氣而受到處罰,那麼挫折感就會繼續幹擾他們的快樂,以及合作和取得成就的能力。

李伯曼( Alicia lieberman)算得上是應對孩子發脾氣的專家。她在一本關於幼兒的書中寫道:“當孩子發現他的意願被更大力量阻礙而無法實現時,他別無選擇,只能發脾氣。他還能做什麼?他的語言能力還不能明確地表述自己和說服對方;他在家庭中所掌控的資源極其有限,無法以威脅手段(‘不聽話就不給零花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發脾氣,在地上一邊打滾一邊撕心裂肺地哭叫,是幼兒最有說服力的表達方式,雖然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賞他這種對內心感受的訴說。”

對於大一點兒的孩子,如果經常發脾氣,或者發過脾氣後反而情緒更糟,而不是比先前好,那麼說明他的挫折感並沒有消除。儘管發了很大一通脾氣,但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並沒有得到充分表達,因為根本沒有人真正傾聽他們的表達,家人想方設法地制止他們,結果下次發脾氣時又得從頭再來。他們發脾氣時,可能會被命令回到自己的房間,被孤單一人地隔離開,因而那些深層感受根本無人分擔,事後也無人與他們重建聯結。信不信由你,很多時候我們只要讓孩子自然地把脾氣發完,從頭到尾不去打斷就可以了。孩子會自行停止,因為他覺得自己終於被認真地傾聽了。

讓孩子自然地把氣發完,需要我們做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邊(或者附近)認真傾聽,而不是轉身離去或者命令他走開,又或喋喋不休地問問題和指手畫腳地出主意。正如李伯曼所說:“孩子發脾氣時,如果父母能夠用理解的態度陪伴孩子,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那麼即使是要堅決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也仍然會知道:在心靈經歷黑暗的時刻,自已是不會孤單一人的。”

"

以下內容摘自《遊戲力.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勞倫斯·科恩/著

孩子發脾氣了怎麼辦?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

喬格森夫婦來向我諮詢,他們家有4個男孩,最小的5歲,這個孩子在最近兩年裡經常會發很大的脾氣,而且情況越來越糟。

每次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情況我都會問父母幾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也發脾氣,請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你認為孩子發牌氣時,實際是想表達些什麼?

喬格森夫婦不太確定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他們認為孩子是在找麻煩,或者已經養成了壞習慣。當我堅持請他們把孩子發脾氣解讀為某種信息時,他們認為孩子是在表達受挫的感覺,因為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們。這就對了:看到別人能毫不費力地完成一件事情,而自己卻無法做到,這的確令人沮喪。這也就是為什麼還在學走路的孩子有那麼多的脾氣要發。但喬格森家的男孩已經過了這個年齡,他都已經5歲了。5歲的好處是,父母可以直接問他:“你想要告訴我們什麼?”當然,這個年齡的孩子也許還不能用語言表達,但還是值得嘗試去問他。

發完脾氣後,孩子會比較快樂和輕鬆嗎?是否感到更多的自信和聯結?能否有更多的合作和參與?

很多父母都會忘記問自己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孩子發脾氣實在令人煩惱,所以很多成人已經預先把它視為一個問題行為(更別提在零食店裡還可能遭到別人的白眼)。不過,孩子常常在發了一通脾氣後,就又變回原來的自己,就像我們吐完苦水後感到輕鬆一樣。

發牌氣是孩子表達及釋放情緒的方式。一旦發洩完,孩子就會繼續前進。有時,孩子在做手工、寫作業、玩電腦遊戲的過程中遇到挫折,自然就會發脾氣。而發完脾氣後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孩子忽然間更加理解了眼前的任務,從而發揮出更多創造力,並取得更多成就。孩子發脾氣時確實像是暴風雨來臨,但是,這場暴風雨卻衝開了無力感的大門。如果他們不能表達受挫的沮喪情緒,或者因為發脾氣而受到處罰,那麼挫折感就會繼續幹擾他們的快樂,以及合作和取得成就的能力。

李伯曼( Alicia lieberman)算得上是應對孩子發脾氣的專家。她在一本關於幼兒的書中寫道:“當孩子發現他的意願被更大力量阻礙而無法實現時,他別無選擇,只能發脾氣。他還能做什麼?他的語言能力還不能明確地表述自己和說服對方;他在家庭中所掌控的資源極其有限,無法以威脅手段(‘不聽話就不給零花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發脾氣,在地上一邊打滾一邊撕心裂肺地哭叫,是幼兒最有說服力的表達方式,雖然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賞他這種對內心感受的訴說。”

對於大一點兒的孩子,如果經常發脾氣,或者發過脾氣後反而情緒更糟,而不是比先前好,那麼說明他的挫折感並沒有消除。儘管發了很大一通脾氣,但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並沒有得到充分表達,因為根本沒有人真正傾聽他們的表達,家人想方設法地制止他們,結果下次發脾氣時又得從頭再來。他們發脾氣時,可能會被命令回到自己的房間,被孤單一人地隔離開,因而那些深層感受根本無人分擔,事後也無人與他們重建聯結。信不信由你,很多時候我們只要讓孩子自然地把脾氣發完,從頭到尾不去打斷就可以了。孩子會自行停止,因為他覺得自己終於被認真地傾聽了。

讓孩子自然地把氣發完,需要我們做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邊(或者附近)認真傾聽,而不是轉身離去或者命令他走開,又或喋喋不休地問問題和指手畫腳地出主意。正如李伯曼所說:“孩子發脾氣時,如果父母能夠用理解的態度陪伴孩子,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那麼即使是要堅決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也仍然會知道:在心靈經歷黑暗的時刻,自已是不會孤單一人的。”

孩子發脾氣了怎麼辦?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

孩子發牌氣時,你們家通常的反應是什麼?

大多數家庭的反應,要麼是妥協,要麼是絕不妥協(因為不想獎賞所謂的負面行為)。這兩種反應通常都會導致孩子的脾氣變大,而不是就此終結。對於第一種反應,我們稱之為投降。這裡需要討論的問題,可能不是孩子發脾氣,而是我們習慣性地說“不”。我們習慣了說“不”,因為這能讓我們少費很多心。但是當孩子開始哼哼唧唧時,我們突然發現:只要說“好吧”,就能讓眼前的麻煩消失。然而,這給孩子的印象是我們的“不”並沒有多大意義,結果就是他會更經常地發脾氣,因為他發現這樣可以達到目的。因此,如果你要說“不”,請認真考慮清楚,一旦說出就要堅持到底;而如果你覺得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不能繼續堅持,那麼當初就不要輕易說“不”。

另一種情況是,由於孩子發了脾氣,我們因而也意識到當初說“不”的理由並不充分。但是我們進退兩難,因為不想在孩子的壞脾氣前屈服。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錯了,那麼就應該勇於認錯並作出相應的調整。你是因為害怕哭鬧而妥協,還是經過思考而作出調整,孩子完全能夠區分清楚。做出決定就不能改,並不是真正的始終如一,而只不過是拒絕接受不同觀點,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敢面對自己匆忙中做出的判斷。這可不是我們希望孩子效仿的行為。

許多孩子在發脾氣時會被命令回到自己的房間,或者被以其他方式隔離。更槽糕的情況是,孩子還會受到嘲諷或責罵。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發脾氣,我們會覺得丟臉;如果在家裡,我們則會感到非常無奈。發脾氣的時候,孩子完全被情緒淹沒了,沒有自制能力。這時候,他們身邊需要一個愛他們的人(最好在他們踢不到的地方)。我們也許需要先到門外去休息一下,等冷靜下來後再回來。我們希望孩子能知道,他們的強烈情緒並沒有把自己與世界隔絕開來,他們內心中任何可怕的感覺都可以與別人分擔,什麼都可以,多強烈都可以。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麼孩子將不得不獨自面對惡劣的感受,而結果通常只有兩種。第一種結果:孩子陷入發脾氣的惡性循環,因為還抱有一線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來傾聽和理解自己。顯然,這種情況通常會使家庭陷入更多的煩擾。而另一種結果就更可怕:孩子從教訓中終於明白,自己在生活中是孤獨的世界是冷酷無情的,遇到困難時不能指望任何人的幫助。於是,孩子徹底退回到孤獨感的堡壘,並將自己反鎖在裡面。因此,陪伴孩子吧,尤其當他們經歷情緒的暴風雨時。

在喬格森的家庭中,小男孩發脾氣時不是被哥哥們忽視,就是被嘲笑。這對他來說實在太痛苦了,他只是希望哥哥們能夠視自己為他們中的一員,能夠稍稍等一等他,讓他能夠趕上他們一點兒。可是,哥哥們卻不太能安慰和支持這個愛發脾氣的小弟弟。

"

以下內容摘自《遊戲力.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勞倫斯·科恩/著

孩子發脾氣了怎麼辦?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

喬格森夫婦來向我諮詢,他們家有4個男孩,最小的5歲,這個孩子在最近兩年裡經常會發很大的脾氣,而且情況越來越糟。

每次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情況我都會問父母幾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也發脾氣,請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你認為孩子發牌氣時,實際是想表達些什麼?

喬格森夫婦不太確定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他們認為孩子是在找麻煩,或者已經養成了壞習慣。當我堅持請他們把孩子發脾氣解讀為某種信息時,他們認為孩子是在表達受挫的感覺,因為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們。這就對了:看到別人能毫不費力地完成一件事情,而自己卻無法做到,這的確令人沮喪。這也就是為什麼還在學走路的孩子有那麼多的脾氣要發。但喬格森家的男孩已經過了這個年齡,他都已經5歲了。5歲的好處是,父母可以直接問他:“你想要告訴我們什麼?”當然,這個年齡的孩子也許還不能用語言表達,但還是值得嘗試去問他。

發完脾氣後,孩子會比較快樂和輕鬆嗎?是否感到更多的自信和聯結?能否有更多的合作和參與?

很多父母都會忘記問自己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孩子發脾氣實在令人煩惱,所以很多成人已經預先把它視為一個問題行為(更別提在零食店裡還可能遭到別人的白眼)。不過,孩子常常在發了一通脾氣後,就又變回原來的自己,就像我們吐完苦水後感到輕鬆一樣。

發牌氣是孩子表達及釋放情緒的方式。一旦發洩完,孩子就會繼續前進。有時,孩子在做手工、寫作業、玩電腦遊戲的過程中遇到挫折,自然就會發脾氣。而發完脾氣後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孩子忽然間更加理解了眼前的任務,從而發揮出更多創造力,並取得更多成就。孩子發脾氣時確實像是暴風雨來臨,但是,這場暴風雨卻衝開了無力感的大門。如果他們不能表達受挫的沮喪情緒,或者因為發脾氣而受到處罰,那麼挫折感就會繼續幹擾他們的快樂,以及合作和取得成就的能力。

李伯曼( Alicia lieberman)算得上是應對孩子發脾氣的專家。她在一本關於幼兒的書中寫道:“當孩子發現他的意願被更大力量阻礙而無法實現時,他別無選擇,只能發脾氣。他還能做什麼?他的語言能力還不能明確地表述自己和說服對方;他在家庭中所掌控的資源極其有限,無法以威脅手段(‘不聽話就不給零花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發脾氣,在地上一邊打滾一邊撕心裂肺地哭叫,是幼兒最有說服力的表達方式,雖然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賞他這種對內心感受的訴說。”

對於大一點兒的孩子,如果經常發脾氣,或者發過脾氣後反而情緒更糟,而不是比先前好,那麼說明他的挫折感並沒有消除。儘管發了很大一通脾氣,但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並沒有得到充分表達,因為根本沒有人真正傾聽他們的表達,家人想方設法地制止他們,結果下次發脾氣時又得從頭再來。他們發脾氣時,可能會被命令回到自己的房間,被孤單一人地隔離開,因而那些深層感受根本無人分擔,事後也無人與他們重建聯結。信不信由你,很多時候我們只要讓孩子自然地把脾氣發完,從頭到尾不去打斷就可以了。孩子會自行停止,因為他覺得自己終於被認真地傾聽了。

讓孩子自然地把氣發完,需要我們做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邊(或者附近)認真傾聽,而不是轉身離去或者命令他走開,又或喋喋不休地問問題和指手畫腳地出主意。正如李伯曼所說:“孩子發脾氣時,如果父母能夠用理解的態度陪伴孩子,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那麼即使是要堅決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也仍然會知道:在心靈經歷黑暗的時刻,自已是不會孤單一人的。”

孩子發脾氣了怎麼辦?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

孩子發牌氣時,你們家通常的反應是什麼?

大多數家庭的反應,要麼是妥協,要麼是絕不妥協(因為不想獎賞所謂的負面行為)。這兩種反應通常都會導致孩子的脾氣變大,而不是就此終結。對於第一種反應,我們稱之為投降。這裡需要討論的問題,可能不是孩子發脾氣,而是我們習慣性地說“不”。我們習慣了說“不”,因為這能讓我們少費很多心。但是當孩子開始哼哼唧唧時,我們突然發現:只要說“好吧”,就能讓眼前的麻煩消失。然而,這給孩子的印象是我們的“不”並沒有多大意義,結果就是他會更經常地發脾氣,因為他發現這樣可以達到目的。因此,如果你要說“不”,請認真考慮清楚,一旦說出就要堅持到底;而如果你覺得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不能繼續堅持,那麼當初就不要輕易說“不”。

另一種情況是,由於孩子發了脾氣,我們因而也意識到當初說“不”的理由並不充分。但是我們進退兩難,因為不想在孩子的壞脾氣前屈服。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錯了,那麼就應該勇於認錯並作出相應的調整。你是因為害怕哭鬧而妥協,還是經過思考而作出調整,孩子完全能夠區分清楚。做出決定就不能改,並不是真正的始終如一,而只不過是拒絕接受不同觀點,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敢面對自己匆忙中做出的判斷。這可不是我們希望孩子效仿的行為。

許多孩子在發脾氣時會被命令回到自己的房間,或者被以其他方式隔離。更槽糕的情況是,孩子還會受到嘲諷或責罵。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發脾氣,我們會覺得丟臉;如果在家裡,我們則會感到非常無奈。發脾氣的時候,孩子完全被情緒淹沒了,沒有自制能力。這時候,他們身邊需要一個愛他們的人(最好在他們踢不到的地方)。我們也許需要先到門外去休息一下,等冷靜下來後再回來。我們希望孩子能知道,他們的強烈情緒並沒有把自己與世界隔絕開來,他們內心中任何可怕的感覺都可以與別人分擔,什麼都可以,多強烈都可以。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麼孩子將不得不獨自面對惡劣的感受,而結果通常只有兩種。第一種結果:孩子陷入發脾氣的惡性循環,因為還抱有一線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來傾聽和理解自己。顯然,這種情況通常會使家庭陷入更多的煩擾。而另一種結果就更可怕:孩子從教訓中終於明白,自己在生活中是孤獨的世界是冷酷無情的,遇到困難時不能指望任何人的幫助。於是,孩子徹底退回到孤獨感的堡壘,並將自己反鎖在裡面。因此,陪伴孩子吧,尤其當他們經歷情緒的暴風雨時。

在喬格森的家庭中,小男孩發脾氣時不是被哥哥們忽視,就是被嘲笑。這對他來說實在太痛苦了,他只是希望哥哥們能夠視自己為他們中的一員,能夠稍稍等一等他,讓他能夠趕上他們一點兒。可是,哥哥們卻不太能安慰和支持這個愛發脾氣的小弟弟。

孩子發脾氣了怎麼辦?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

你是如何讓孩子停止發脾氣的?

這個問題的目的不是批評,雖然它會讓父母意識到以前的做法有不少是無效的。回答這個問題時,父母既能發現自己經常重複使用無效手段,又能發現有時候的方法卻是對症良策。喬格森夫婦在之前已經與每個孩子都單獨安排了一對的遊戲,甚至還為5歲的小弟弟安排了父母同時參與的“遊戲時光”。這也是我會對大家庭給出的建議,儘管我能理解大家在時間安排上的困難。

聽完喬格森夫婦所嘗試的方法之後,我提出了一些建議。除了讓孩子玩他想玩的任何遊戲之外,在遊戲時光中專門安排針對挫折感的遊戲。例如:“誰來領路”這個遊戲可以使他有機會成為領路人,也可以讓他在跟隨別人時放心地感到不會被領路者丟棄(而哥哥們卻經常丟棄他)。另外,安排某一個哥哥跟他單獨遊戲,因為一對一的時候,哥哥會比大夥在一起時更照顧弟弟。

由於大部分發脾氣的情況都發生在全家外出時,因此我建議他們出門前問問孩子:“你今天希望怎麼進行?”語氣要隨意輕鬆,而不要帶有諷刺。“我們要回家的時候,你覺得我怎麼做比較好?”“哥哥們想要做你不能做的事情時,你希望我們怎麼幫忙?”5歲的男孩可能無法回答所有的問題,但至少他可以從中知道,你在考慮他的處境並且在努力讓他一起來解決問題。

我自己經常用這樣的方法來防止孩子發脾氣:在情況即將失控時,我就興致勃勃地說:“看來現在必須要有人尖叫才行。是我來,還是你來?”或者:“大家都有點不開心了,我們來開個‘哈哈大會’吧!”“哈哈大會”是大家先假裝笑,後來就會真的笑出來。或者:“你敢跟我來一場“拇指決鬥嗎?”類似這些傻乎乎的話可以幫助大家恢復心情。

孩子發牌氣,有沒有固定的規律?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發現很多困擾我們的問題都有規律可循。我們常常被最後爆發的脾氣搞得心煩意亂,而忘了追究它的原因。我記得女兒還是嬰兒時,很討厭吃完東西要擦嘴這件事。她掙扎反抗,而我則火冒三丈。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她並不是每次都會這樣,因此我決定觀察一下,看看到底有什麼規律可循。還真的有。只要你足夠仔細,通常都能發現規律。我家的規律是:如果是在艾瑪和我“聊天”時,大家相互看著對方,我拿出紙巾等她,那麼她就會用1歲小孩的可愛方式把臉伸過來,一切順利;但是,如果我急於結束用餐,抓起紙巾,沒有聯結就往她臉上擦,她就會大呼小叫。一旦弄清問題的規律,解決起來就容易很多了:我只需要先跟她做好聯結。

如果說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受了太多挫折,那麼令人驚訝的是,在比較寬鬆的家庭裡,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為什麼呢?我認為,孩子受到限制而發脾氣,客觀上也釋放了在其他地方積累的挫折感。而如果孩子很少受到限制,那麼他們會把挫折感長期儲藏起來,當限制終於出現時,它們就會隨之爆發。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在遊戲時光中,編造一些好笑的“不行”,讓孩子與這些假裝的限制一同遊戲。我同一個名叫喬安娜的小女孩做遊戲時,編造了很多“不可以”:不可以笑,不可以兩腳站立,不可以呼吸。當她破壞了規則,我就會氣得連路都看不清,因此抓她時總是摔倒。

文:勞倫斯·科恩

編輯:同一

圖片: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