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不完美媽媽 服裝 幼兒園 發現佩奇 我是積極媽媽 2019-09-17
"

“不要刷牙!”

“不要吃早飯!”

“不要穿這個褲子,我要穿裙子!”

“不要整理書包!”

在一個忙碌的週一的早上,當我還在準備早飯,接著還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還要上班等等,一堆事情等著我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動手打了孩子,女兒哭得更凶了,反而讓我更生氣,吼出來的剎那間,我就後悔了。我先生出來和我說,難道沒有比打罵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

“不要刷牙!”

“不要吃早飯!”

“不要穿這個褲子,我要穿裙子!”

“不要整理書包!”

在一個忙碌的週一的早上,當我還在準備早飯,接著還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還要上班等等,一堆事情等著我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動手打了孩子,女兒哭得更凶了,反而讓我更生氣,吼出來的剎那間,我就後悔了。我先生出來和我說,難道沒有比打罵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的確,打罵孩子一點實際用處也沒有,孩子還在那裡哭。我深呼吸了一下,然後走過去,抱了一下女兒,拍拍她的背,她感受到了媽媽,然後哭得更加傷心,接著就冷靜下來了。調整了一下自己的語氣,早上的時間很寶貴,週一要升國旗,不能遲到的。我們加快速度,可以嗎?女兒含著淚水,但是拿起了牙刷。接下來,穿好衣服,吃好早餐,出門。

在路上,我:你覺得你今天哪裡做錯了?

女兒:不知道

我:早上時間很寶貴,要動作快,不能動不動就哭。

女兒點點頭。

我:媽媽今天打你,是不對的,我和你說對不起。

在幼兒園門口,抱了抱女兒,看她走進大門。

這個是個很平常的早上,也是一個特別小的事情。但是在親子溝通上,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可能有家長也會和我一樣,孩子不乖的時候,一頓胖揍。但是其實家長的打罵或者是大聲指責,並不會讓孩子加深對這個事件的認識,反而他們只記住了媽媽在發脾氣。若干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你和他們說的人生道理,嚴厲吼出來的話都被忽略掉了。

"

“不要刷牙!”

“不要吃早飯!”

“不要穿這個褲子,我要穿裙子!”

“不要整理書包!”

在一個忙碌的週一的早上,當我還在準備早飯,接著還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還要上班等等,一堆事情等著我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動手打了孩子,女兒哭得更凶了,反而讓我更生氣,吼出來的剎那間,我就後悔了。我先生出來和我說,難道沒有比打罵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的確,打罵孩子一點實際用處也沒有,孩子還在那裡哭。我深呼吸了一下,然後走過去,抱了一下女兒,拍拍她的背,她感受到了媽媽,然後哭得更加傷心,接著就冷靜下來了。調整了一下自己的語氣,早上的時間很寶貴,週一要升國旗,不能遲到的。我們加快速度,可以嗎?女兒含著淚水,但是拿起了牙刷。接下來,穿好衣服,吃好早餐,出門。

在路上,我:你覺得你今天哪裡做錯了?

女兒:不知道

我:早上時間很寶貴,要動作快,不能動不動就哭。

女兒點點頭。

我:媽媽今天打你,是不對的,我和你說對不起。

在幼兒園門口,抱了抱女兒,看她走進大門。

這個是個很平常的早上,也是一個特別小的事情。但是在親子溝通上,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可能有家長也會和我一樣,孩子不乖的時候,一頓胖揍。但是其實家長的打罵或者是大聲指責,並不會讓孩子加深對這個事件的認識,反而他們只記住了媽媽在發脾氣。若干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你和他們說的人生道理,嚴厲吼出來的話都被忽略掉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來反觀一下,為什麼這麼小的事情,會讓你這麼生氣,責罵孩子呢?

家長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其實讓你情緒奔潰的並不是當下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是前因後果帶來的負面的情緒。就如週一早上,我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的腦海裡是,之前週末2天女兒各種不乖的表現,當然還有現在沒做好的早飯,還沒洗的衣服,後期自己的工作,還有自己未完成的學習作業,這些都是負面情緒。換個場景,假如週末女兒表現很好,我們剛完成一個短途的親子游,當下爸爸已經買了早飯,週末抽空自己也完成了作業。還是同樣的場景,我應該會耐心的和女兒安撫和解釋。

"

“不要刷牙!”

“不要吃早飯!”

“不要穿這個褲子,我要穿裙子!”

“不要整理書包!”

在一個忙碌的週一的早上,當我還在準備早飯,接著還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還要上班等等,一堆事情等著我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動手打了孩子,女兒哭得更凶了,反而讓我更生氣,吼出來的剎那間,我就後悔了。我先生出來和我說,難道沒有比打罵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的確,打罵孩子一點實際用處也沒有,孩子還在那裡哭。我深呼吸了一下,然後走過去,抱了一下女兒,拍拍她的背,她感受到了媽媽,然後哭得更加傷心,接著就冷靜下來了。調整了一下自己的語氣,早上的時間很寶貴,週一要升國旗,不能遲到的。我們加快速度,可以嗎?女兒含著淚水,但是拿起了牙刷。接下來,穿好衣服,吃好早餐,出門。

在路上,我:你覺得你今天哪裡做錯了?

女兒:不知道

我:早上時間很寶貴,要動作快,不能動不動就哭。

女兒點點頭。

我:媽媽今天打你,是不對的,我和你說對不起。

在幼兒園門口,抱了抱女兒,看她走進大門。

這個是個很平常的早上,也是一個特別小的事情。但是在親子溝通上,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可能有家長也會和我一樣,孩子不乖的時候,一頓胖揍。但是其實家長的打罵或者是大聲指責,並不會讓孩子加深對這個事件的認識,反而他們只記住了媽媽在發脾氣。若干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你和他們說的人生道理,嚴厲吼出來的話都被忽略掉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來反觀一下,為什麼這麼小的事情,會讓你這麼生氣,責罵孩子呢?

家長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其實讓你情緒奔潰的並不是當下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是前因後果帶來的負面的情緒。就如週一早上,我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的腦海裡是,之前週末2天女兒各種不乖的表現,當然還有現在沒做好的早飯,還沒洗的衣服,後期自己的工作,還有自己未完成的學習作業,這些都是負面情緒。換個場景,假如週末女兒表現很好,我們剛完成一個短途的親子游,當下爸爸已經買了早飯,週末抽空自己也完成了作業。還是同樣的場景,我應該會耐心的和女兒安撫和解釋。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2.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著固化的思想。

在讀liliane的【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中,她提到:我們期待孩子靈動鮮活,但是我們卻把他們固定為鬧中的刻板印象,然後,用這個刻板印象去假定他們的未來。我們可能會說,孩子內向膽小,但是他會在課上舉手發言。孩子專注力不夠,在課程上玩書,但是他確能拼積木好幾個小時。我們在指責孩子的時候,喜歡用“總是”,“老是”,“都是”等否定的詞彙來評判孩子,不是用實事求是,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小時候我們學的課文,刻舟求劍,大家都知道了這個道理,楚人是多麼愚蠢,舟是在行進的,把定位刻在舟上,肯定是錯誤的。

"

“不要刷牙!”

“不要吃早飯!”

“不要穿這個褲子,我要穿裙子!”

“不要整理書包!”

在一個忙碌的週一的早上,當我還在準備早飯,接著還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還要上班等等,一堆事情等著我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動手打了孩子,女兒哭得更凶了,反而讓我更生氣,吼出來的剎那間,我就後悔了。我先生出來和我說,難道沒有比打罵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的確,打罵孩子一點實際用處也沒有,孩子還在那裡哭。我深呼吸了一下,然後走過去,抱了一下女兒,拍拍她的背,她感受到了媽媽,然後哭得更加傷心,接著就冷靜下來了。調整了一下自己的語氣,早上的時間很寶貴,週一要升國旗,不能遲到的。我們加快速度,可以嗎?女兒含著淚水,但是拿起了牙刷。接下來,穿好衣服,吃好早餐,出門。

在路上,我:你覺得你今天哪裡做錯了?

女兒:不知道

我:早上時間很寶貴,要動作快,不能動不動就哭。

女兒點點頭。

我:媽媽今天打你,是不對的,我和你說對不起。

在幼兒園門口,抱了抱女兒,看她走進大門。

這個是個很平常的早上,也是一個特別小的事情。但是在親子溝通上,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可能有家長也會和我一樣,孩子不乖的時候,一頓胖揍。但是其實家長的打罵或者是大聲指責,並不會讓孩子加深對這個事件的認識,反而他們只記住了媽媽在發脾氣。若干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你和他們說的人生道理,嚴厲吼出來的話都被忽略掉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來反觀一下,為什麼這麼小的事情,會讓你這麼生氣,責罵孩子呢?

家長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其實讓你情緒奔潰的並不是當下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是前因後果帶來的負面的情緒。就如週一早上,我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的腦海裡是,之前週末2天女兒各種不乖的表現,當然還有現在沒做好的早飯,還沒洗的衣服,後期自己的工作,還有自己未完成的學習作業,這些都是負面情緒。換個場景,假如週末女兒表現很好,我們剛完成一個短途的親子游,當下爸爸已經買了早飯,週末抽空自己也完成了作業。還是同樣的場景,我應該會耐心的和女兒安撫和解釋。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2.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著固化的思想。

在讀liliane的【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中,她提到:我們期待孩子靈動鮮活,但是我們卻把他們固定為鬧中的刻板印象,然後,用這個刻板印象去假定他們的未來。我們可能會說,孩子內向膽小,但是他會在課上舉手發言。孩子專注力不夠,在課程上玩書,但是他確能拼積木好幾個小時。我們在指責孩子的時候,喜歡用“總是”,“老是”,“都是”等否定的詞彙來評判孩子,不是用實事求是,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小時候我們學的課文,刻舟求劍,大家都知道了這個道理,楚人是多麼愚蠢,舟是在行進的,把定位刻在舟上,肯定是錯誤的。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3.家長守著自己信奉的“教條”,不懂變通。

後來靜下來,先生和我說,其實刷牙,穿衣服這種小事情,女兒都應該獨立會做了,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就好了。有時候家長的大包大攬,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讓孩子產生依懶性,感覺媽媽什麼都可以給我做,不做就哭鬧,哭鬧久了,媽媽會發脾氣,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家長基本都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但是往往又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管教孩子,老人有時候也會說,孩子要嚴厲一點,立好規矩。但是其實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的態度才是決定因素。所以家長自己的情緒是第一位.

  • 轉化情緒,解決掉當下的消極情緒。

都說不要把負面和消極的情緒帶回家,那怎麼做呢?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方法。遇到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又感覺沒地方發洩的時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拿手機打開錄音功能,把所有的抱怨都錄音,手機不會和你吵架爭辯,你可以盡情的宣洩。然後再深呼吸,抱一抱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等過了情緒之後,你會發現抱怨和指責都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你會給自己找一條更好的解決路徑。積極的情緒就會回來了。隨時舒緩是最好的方式。

"

“不要刷牙!”

“不要吃早飯!”

“不要穿這個褲子,我要穿裙子!”

“不要整理書包!”

在一個忙碌的週一的早上,當我還在準備早飯,接著還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還要上班等等,一堆事情等著我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動手打了孩子,女兒哭得更凶了,反而讓我更生氣,吼出來的剎那間,我就後悔了。我先生出來和我說,難道沒有比打罵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的確,打罵孩子一點實際用處也沒有,孩子還在那裡哭。我深呼吸了一下,然後走過去,抱了一下女兒,拍拍她的背,她感受到了媽媽,然後哭得更加傷心,接著就冷靜下來了。調整了一下自己的語氣,早上的時間很寶貴,週一要升國旗,不能遲到的。我們加快速度,可以嗎?女兒含著淚水,但是拿起了牙刷。接下來,穿好衣服,吃好早餐,出門。

在路上,我:你覺得你今天哪裡做錯了?

女兒:不知道

我:早上時間很寶貴,要動作快,不能動不動就哭。

女兒點點頭。

我:媽媽今天打你,是不對的,我和你說對不起。

在幼兒園門口,抱了抱女兒,看她走進大門。

這個是個很平常的早上,也是一個特別小的事情。但是在親子溝通上,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可能有家長也會和我一樣,孩子不乖的時候,一頓胖揍。但是其實家長的打罵或者是大聲指責,並不會讓孩子加深對這個事件的認識,反而他們只記住了媽媽在發脾氣。若干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你和他們說的人生道理,嚴厲吼出來的話都被忽略掉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來反觀一下,為什麼這麼小的事情,會讓你這麼生氣,責罵孩子呢?

家長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其實讓你情緒奔潰的並不是當下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是前因後果帶來的負面的情緒。就如週一早上,我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的腦海裡是,之前週末2天女兒各種不乖的表現,當然還有現在沒做好的早飯,還沒洗的衣服,後期自己的工作,還有自己未完成的學習作業,這些都是負面情緒。換個場景,假如週末女兒表現很好,我們剛完成一個短途的親子游,當下爸爸已經買了早飯,週末抽空自己也完成了作業。還是同樣的場景,我應該會耐心的和女兒安撫和解釋。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2.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著固化的思想。

在讀liliane的【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中,她提到:我們期待孩子靈動鮮活,但是我們卻把他們固定為鬧中的刻板印象,然後,用這個刻板印象去假定他們的未來。我們可能會說,孩子內向膽小,但是他會在課上舉手發言。孩子專注力不夠,在課程上玩書,但是他確能拼積木好幾個小時。我們在指責孩子的時候,喜歡用“總是”,“老是”,“都是”等否定的詞彙來評判孩子,不是用實事求是,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小時候我們學的課文,刻舟求劍,大家都知道了這個道理,楚人是多麼愚蠢,舟是在行進的,把定位刻在舟上,肯定是錯誤的。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3.家長守著自己信奉的“教條”,不懂變通。

後來靜下來,先生和我說,其實刷牙,穿衣服這種小事情,女兒都應該獨立會做了,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就好了。有時候家長的大包大攬,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讓孩子產生依懶性,感覺媽媽什麼都可以給我做,不做就哭鬧,哭鬧久了,媽媽會發脾氣,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家長基本都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但是往往又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管教孩子,老人有時候也會說,孩子要嚴厲一點,立好規矩。但是其實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的態度才是決定因素。所以家長自己的情緒是第一位.

  • 轉化情緒,解決掉當下的消極情緒。

都說不要把負面和消極的情緒帶回家,那怎麼做呢?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方法。遇到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又感覺沒地方發洩的時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拿手機打開錄音功能,把所有的抱怨都錄音,手機不會和你吵架爭辯,你可以盡情的宣洩。然後再深呼吸,抱一抱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等過了情緒之後,你會發現抱怨和指責都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你會給自己找一條更好的解決路徑。積極的情緒就會回來了。隨時舒緩是最好的方式。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 看到孩子好的一面,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和孩子平時的溝通中,不要用“總是”“都是”等等詞彙來否定孩子。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看我們自己小時候也一樣,也經常被父母打罵,也記不住父母那些為我們好的話。然而我們卻把這 一套照搬給了我們的孩子。比如,我很討厭我媽媽小時候和我說,這麼辛苦,養你有什麼用?當我情緒奔潰的時候,腦海裡跳出來的竟然就是這句傷人的話。比如,我女兒,平時不愛叫長輩等,有點內向,但是她在課堂上會舉手發言。所以反過來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優點。多誇誇優點,孩子就會更有自信,在誇完優點的時候,再來指出她的小缺點,希望他下次改進。這樣的方式,孩子更願意接受。

"

“不要刷牙!”

“不要吃早飯!”

“不要穿這個褲子,我要穿裙子!”

“不要整理書包!”

在一個忙碌的週一的早上,當我還在準備早飯,接著還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還要上班等等,一堆事情等著我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動手打了孩子,女兒哭得更凶了,反而讓我更生氣,吼出來的剎那間,我就後悔了。我先生出來和我說,難道沒有比打罵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的確,打罵孩子一點實際用處也沒有,孩子還在那裡哭。我深呼吸了一下,然後走過去,抱了一下女兒,拍拍她的背,她感受到了媽媽,然後哭得更加傷心,接著就冷靜下來了。調整了一下自己的語氣,早上的時間很寶貴,週一要升國旗,不能遲到的。我們加快速度,可以嗎?女兒含著淚水,但是拿起了牙刷。接下來,穿好衣服,吃好早餐,出門。

在路上,我:你覺得你今天哪裡做錯了?

女兒:不知道

我:早上時間很寶貴,要動作快,不能動不動就哭。

女兒點點頭。

我:媽媽今天打你,是不對的,我和你說對不起。

在幼兒園門口,抱了抱女兒,看她走進大門。

這個是個很平常的早上,也是一個特別小的事情。但是在親子溝通上,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可能有家長也會和我一樣,孩子不乖的時候,一頓胖揍。但是其實家長的打罵或者是大聲指責,並不會讓孩子加深對這個事件的認識,反而他們只記住了媽媽在發脾氣。若干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你和他們說的人生道理,嚴厲吼出來的話都被忽略掉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來反觀一下,為什麼這麼小的事情,會讓你這麼生氣,責罵孩子呢?

家長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其實讓你情緒奔潰的並不是當下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是前因後果帶來的負面的情緒。就如週一早上,我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的腦海裡是,之前週末2天女兒各種不乖的表現,當然還有現在沒做好的早飯,還沒洗的衣服,後期自己的工作,還有自己未完成的學習作業,這些都是負面情緒。換個場景,假如週末女兒表現很好,我們剛完成一個短途的親子游,當下爸爸已經買了早飯,週末抽空自己也完成了作業。還是同樣的場景,我應該會耐心的和女兒安撫和解釋。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2.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著固化的思想。

在讀liliane的【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中,她提到:我們期待孩子靈動鮮活,但是我們卻把他們固定為鬧中的刻板印象,然後,用這個刻板印象去假定他們的未來。我們可能會說,孩子內向膽小,但是他會在課上舉手發言。孩子專注力不夠,在課程上玩書,但是他確能拼積木好幾個小時。我們在指責孩子的時候,喜歡用“總是”,“老是”,“都是”等否定的詞彙來評判孩子,不是用實事求是,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小時候我們學的課文,刻舟求劍,大家都知道了這個道理,楚人是多麼愚蠢,舟是在行進的,把定位刻在舟上,肯定是錯誤的。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3.家長守著自己信奉的“教條”,不懂變通。

後來靜下來,先生和我說,其實刷牙,穿衣服這種小事情,女兒都應該獨立會做了,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就好了。有時候家長的大包大攬,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讓孩子產生依懶性,感覺媽媽什麼都可以給我做,不做就哭鬧,哭鬧久了,媽媽會發脾氣,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家長基本都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但是往往又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管教孩子,老人有時候也會說,孩子要嚴厲一點,立好規矩。但是其實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的態度才是決定因素。所以家長自己的情緒是第一位.

  • 轉化情緒,解決掉當下的消極情緒。

都說不要把負面和消極的情緒帶回家,那怎麼做呢?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方法。遇到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又感覺沒地方發洩的時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拿手機打開錄音功能,把所有的抱怨都錄音,手機不會和你吵架爭辯,你可以盡情的宣洩。然後再深呼吸,抱一抱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等過了情緒之後,你會發現抱怨和指責都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你會給自己找一條更好的解決路徑。積極的情緒就會回來了。隨時舒緩是最好的方式。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 看到孩子好的一面,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和孩子平時的溝通中,不要用“總是”“都是”等等詞彙來否定孩子。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看我們自己小時候也一樣,也經常被父母打罵,也記不住父母那些為我們好的話。然而我們卻把這 一套照搬給了我們的孩子。比如,我很討厭我媽媽小時候和我說,這麼辛苦,養你有什麼用?當我情緒奔潰的時候,腦海裡跳出來的竟然就是這句傷人的話。比如,我女兒,平時不愛叫長輩等,有點內向,但是她在課堂上會舉手發言。所以反過來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優點。多誇誇優點,孩子就會更有自信,在誇完優點的時候,再來指出她的小缺點,希望他下次改進。這樣的方式,孩子更願意接受。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 家長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

現在很多家長,喜歡大包大攬,快速幫孩子做好事情,從小的刷牙洗臉生活小事到家庭作業等等。漸漸你會發現孩子很依賴你,遇到問題也不會處理了,等著你來處理。其實我們不需要什麼事情都給孩子準備好,學會示弱,讓孩子自己來處理,可能過程會慢一點,會辛苦一點,但是他會在過程中成長,你教他做事情的時候,其實孩子是很願意的。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我們可以說:媽媽上了一天班,太累了,你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嗎?或者有些時候,你幫媽媽拿一下紙巾好嗎?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也不是全能型的,無論多能控制情緒或者是多能幹,總有時間會感到疲憊,適當在孩子面前示弱,讓孩子做主導,反而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以後慢慢在外面也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

“不要刷牙!”

“不要吃早飯!”

“不要穿這個褲子,我要穿裙子!”

“不要整理書包!”

在一個忙碌的週一的早上,當我還在準備早飯,接著還要送孩子上幼兒園,還要上班等等,一堆事情等著我的時候,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動手打了孩子,女兒哭得更凶了,反而讓我更生氣,吼出來的剎那間,我就後悔了。我先生出來和我說,難道沒有比打罵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的確,打罵孩子一點實際用處也沒有,孩子還在那裡哭。我深呼吸了一下,然後走過去,抱了一下女兒,拍拍她的背,她感受到了媽媽,然後哭得更加傷心,接著就冷靜下來了。調整了一下自己的語氣,早上的時間很寶貴,週一要升國旗,不能遲到的。我們加快速度,可以嗎?女兒含著淚水,但是拿起了牙刷。接下來,穿好衣服,吃好早餐,出門。

在路上,我:你覺得你今天哪裡做錯了?

女兒:不知道

我:早上時間很寶貴,要動作快,不能動不動就哭。

女兒點點頭。

我:媽媽今天打你,是不對的,我和你說對不起。

在幼兒園門口,抱了抱女兒,看她走進大門。

這個是個很平常的早上,也是一個特別小的事情。但是在親子溝通上,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可能有家長也會和我一樣,孩子不乖的時候,一頓胖揍。但是其實家長的打罵或者是大聲指責,並不會讓孩子加深對這個事件的認識,反而他們只記住了媽媽在發脾氣。若干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你和他們說的人生道理,嚴厲吼出來的話都被忽略掉了。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來反觀一下,為什麼這麼小的事情,會讓你這麼生氣,責罵孩子呢?

家長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其實讓你情緒奔潰的並不是當下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是前因後果帶來的負面的情緒。就如週一早上,我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的腦海裡是,之前週末2天女兒各種不乖的表現,當然還有現在沒做好的早飯,還沒洗的衣服,後期自己的工作,還有自己未完成的學習作業,這些都是負面情緒。換個場景,假如週末女兒表現很好,我們剛完成一個短途的親子游,當下爸爸已經買了早飯,週末抽空自己也完成了作業。還是同樣的場景,我應該會耐心的和女兒安撫和解釋。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2.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著固化的思想。

在讀liliane的【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中,她提到:我們期待孩子靈動鮮活,但是我們卻把他們固定為鬧中的刻板印象,然後,用這個刻板印象去假定他們的未來。我們可能會說,孩子內向膽小,但是他會在課上舉手發言。孩子專注力不夠,在課程上玩書,但是他確能拼積木好幾個小時。我們在指責孩子的時候,喜歡用“總是”,“老是”,“都是”等否定的詞彙來評判孩子,不是用實事求是,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小時候我們學的課文,刻舟求劍,大家都知道了這個道理,楚人是多麼愚蠢,舟是在行進的,把定位刻在舟上,肯定是錯誤的。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3.家長守著自己信奉的“教條”,不懂變通。

後來靜下來,先生和我說,其實刷牙,穿衣服這種小事情,女兒都應該獨立會做了,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就好了。有時候家長的大包大攬,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讓孩子產生依懶性,感覺媽媽什麼都可以給我做,不做就哭鬧,哭鬧久了,媽媽會發脾氣,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家長基本都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但是往往又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管教孩子,老人有時候也會說,孩子要嚴厲一點,立好規矩。但是其實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的態度才是決定因素。所以家長自己的情緒是第一位.

  • 轉化情緒,解決掉當下的消極情緒。

都說不要把負面和消極的情緒帶回家,那怎麼做呢?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方法。遇到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又感覺沒地方發洩的時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拿手機打開錄音功能,把所有的抱怨都錄音,手機不會和你吵架爭辯,你可以盡情的宣洩。然後再深呼吸,抱一抱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等過了情緒之後,你會發現抱怨和指責都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你會給自己找一條更好的解決路徑。積極的情緒就會回來了。隨時舒緩是最好的方式。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 看到孩子好的一面,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和孩子平時的溝通中,不要用“總是”“都是”等等詞彙來否定孩子。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看我們自己小時候也一樣,也經常被父母打罵,也記不住父母那些為我們好的話。然而我們卻把這 一套照搬給了我們的孩子。比如,我很討厭我媽媽小時候和我說,這麼辛苦,養你有什麼用?當我情緒奔潰的時候,腦海裡跳出來的竟然就是這句傷人的話。比如,我女兒,平時不愛叫長輩等,有點內向,但是她在課堂上會舉手發言。所以反過來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優點。多誇誇優點,孩子就會更有自信,在誇完優點的時候,再來指出她的小缺點,希望他下次改進。這樣的方式,孩子更願意接受。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 家長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

現在很多家長,喜歡大包大攬,快速幫孩子做好事情,從小的刷牙洗臉生活小事到家庭作業等等。漸漸你會發現孩子很依賴你,遇到問題也不會處理了,等著你來處理。其實我們不需要什麼事情都給孩子準備好,學會示弱,讓孩子自己來處理,可能過程會慢一點,會辛苦一點,但是他會在過程中成長,你教他做事情的時候,其實孩子是很願意的。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我們可以說:媽媽上了一天班,太累了,你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嗎?或者有些時候,你幫媽媽拿一下紙巾好嗎?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也不是全能型的,無論多能控制情緒或者是多能幹,總有時間會感到疲憊,適當在孩子面前示弱,讓孩子做主導,反而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以後慢慢在外面也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我動手打了孩子,她的反應讓我更生氣。專家:這樣的溝通無效

對於孩子,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不要急著否定他們,要看到孩子的有點去讚美他,家長學會疏導負面情緒,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面貌,在生活中,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做回自己,給孩子機會去成長,相信孩子也會給你一個驚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