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答應了,相比曾經以為兩人都要死在遊戲上,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

亞洲遊戲市場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公佈了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手遊玩家總數已經幾乎達到6億了,而這一數字仍在增長。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超10%每天玩4小時以上。

沉迷遊戲已經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現象了,導致孩子成績下降,浪費金錢和時間,而家長們往往採取的措施是強制孩子不準玩手機。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沒錯的,但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

2018年8月28日,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重慶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天天沉迷遊戲,作業不寫,補習班也不上,勸說訓斥無果後,果斷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竟然離家出走,還揚言說“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回家”。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答應了,相比曾經以為兩人都要死在遊戲上,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

亞洲遊戲市場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公佈了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手遊玩家總數已經幾乎達到6億了,而這一數字仍在增長。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超10%每天玩4小時以上。

沉迷遊戲已經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現象了,導致孩子成績下降,浪費金錢和時間,而家長們往往採取的措施是強制孩子不準玩手機。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沒錯的,但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

2018年8月28日,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重慶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天天沉迷遊戲,作業不寫,補習班也不上,勸說訓斥無果後,果斷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竟然離家出走,還揚言說“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回家”。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可以看出,家長如果只會用沒收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等手段,往往只會起反作用,將孩子越推越遠。

根本原因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遊戲能帶給他什麼,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不可忽視

客觀因素:

1、覺得遊戲好玩

現在的遊戲那麼多,吸引孩子玩也不足為奇;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差,在休息時就動不動想著玩手機遊戲。

2、家長也在玩手機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玩手機,甚至是玩遊戲,最後導致孩子也喜歡上玩手機,這都是家長的“功勞”。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答應了,相比曾經以為兩人都要死在遊戲上,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

亞洲遊戲市場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公佈了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手遊玩家總數已經幾乎達到6億了,而這一數字仍在增長。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超10%每天玩4小時以上。

沉迷遊戲已經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現象了,導致孩子成績下降,浪費金錢和時間,而家長們往往採取的措施是強制孩子不準玩手機。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沒錯的,但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

2018年8月28日,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重慶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天天沉迷遊戲,作業不寫,補習班也不上,勸說訓斥無果後,果斷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竟然離家出走,還揚言說“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回家”。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可以看出,家長如果只會用沒收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等手段,往往只會起反作用,將孩子越推越遠。

根本原因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遊戲能帶給他什麼,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不可忽視

客觀因素:

1、覺得遊戲好玩

現在的遊戲那麼多,吸引孩子玩也不足為奇;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差,在休息時就動不動想著玩手機遊戲。

2、家長也在玩手機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玩手機,甚至是玩遊戲,最後導致孩子也喜歡上玩手機,這都是家長的“功勞”。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心理因素:

尋找存在感

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由於成績差,而得不到家長和老師們的認同,得不到關注,存在感極低。

但是遊戲玩的好,別人都誇他技術好,他感覺自己很厲害,找回了那可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覺得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

就像上文中的楊陽一樣,他說在遊戲裡,“打得好的話,他們就會需要我,我很開心”。

這類的孩子對遊戲很信任,痴迷程度很深,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兩敗俱傷。

釋放情緒

現實中的壓力大,怎麼釋放情緒呢?那就是遊戲了,在遊戲中,吐槽、說髒話等都沒有人在意。

包括我們大人有壓力時,也會去玩上兩把遊戲,來釋放不滿,更何況孩子呢,所以家長要做好陪伴工作。

被允許犯錯

孩子常被教導不能犯錯,尤其是成績好的孩子,一直名列前茅,偶爾一兩次的失敗就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責罵,耿耿於懷。

而在遊戲中犯了錯可以重來,感覺輕鬆自在。

這就是將不滿情緒轉移的過程,從現實轉移到虛擬世界,表達自己的不滿。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答應了,相比曾經以為兩人都要死在遊戲上,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

亞洲遊戲市場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公佈了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手遊玩家總數已經幾乎達到6億了,而這一數字仍在增長。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超10%每天玩4小時以上。

沉迷遊戲已經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現象了,導致孩子成績下降,浪費金錢和時間,而家長們往往採取的措施是強制孩子不準玩手機。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沒錯的,但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

2018年8月28日,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重慶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天天沉迷遊戲,作業不寫,補習班也不上,勸說訓斥無果後,果斷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竟然離家出走,還揚言說“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回家”。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可以看出,家長如果只會用沒收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等手段,往往只會起反作用,將孩子越推越遠。

根本原因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遊戲能帶給他什麼,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不可忽視

客觀因素:

1、覺得遊戲好玩

現在的遊戲那麼多,吸引孩子玩也不足為奇;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差,在休息時就動不動想著玩手機遊戲。

2、家長也在玩手機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玩手機,甚至是玩遊戲,最後導致孩子也喜歡上玩手機,這都是家長的“功勞”。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心理因素:

尋找存在感

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由於成績差,而得不到家長和老師們的認同,得不到關注,存在感極低。

但是遊戲玩的好,別人都誇他技術好,他感覺自己很厲害,找回了那可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覺得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

就像上文中的楊陽一樣,他說在遊戲裡,“打得好的話,他們就會需要我,我很開心”。

這類的孩子對遊戲很信任,痴迷程度很深,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兩敗俱傷。

釋放情緒

現實中的壓力大,怎麼釋放情緒呢?那就是遊戲了,在遊戲中,吐槽、說髒話等都沒有人在意。

包括我們大人有壓力時,也會去玩上兩把遊戲,來釋放不滿,更何況孩子呢,所以家長要做好陪伴工作。

被允許犯錯

孩子常被教導不能犯錯,尤其是成績好的孩子,一直名列前茅,偶爾一兩次的失敗就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責罵,耿耿於懷。

而在遊戲中犯了錯可以重來,感覺輕鬆自在。

這就是將不滿情緒轉移的過程,從現實轉移到虛擬世界,表達自己的不滿。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不少媽媽將“網絡遊戲”當成天敵,你對待它的方式,往往會決定孩子的反抗程度。


強制不玩遊戲,永遠不是最好的方法

就像治水一樣,堵有用嗎?反而會氾濫,不如疏通,讓孩子自願放棄,這需要家長的智慧和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也許會有收穫。

1、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天天也是個遊戲迷,還聲稱自己是個有天賦的人,長大了要當職業選手。

張亮面對這種情況,不敢強制他戒遊戲,他說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答應了,相比曾經以為兩人都要死在遊戲上,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

亞洲遊戲市場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公佈了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手遊玩家總數已經幾乎達到6億了,而這一數字仍在增長。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超10%每天玩4小時以上。

沉迷遊戲已經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現象了,導致孩子成績下降,浪費金錢和時間,而家長們往往採取的措施是強制孩子不準玩手機。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沒錯的,但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

2018年8月28日,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重慶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天天沉迷遊戲,作業不寫,補習班也不上,勸說訓斥無果後,果斷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竟然離家出走,還揚言說“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回家”。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可以看出,家長如果只會用沒收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等手段,往往只會起反作用,將孩子越推越遠。

根本原因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遊戲能帶給他什麼,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不可忽視

客觀因素:

1、覺得遊戲好玩

現在的遊戲那麼多,吸引孩子玩也不足為奇;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差,在休息時就動不動想著玩手機遊戲。

2、家長也在玩手機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玩手機,甚至是玩遊戲,最後導致孩子也喜歡上玩手機,這都是家長的“功勞”。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心理因素:

尋找存在感

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由於成績差,而得不到家長和老師們的認同,得不到關注,存在感極低。

但是遊戲玩的好,別人都誇他技術好,他感覺自己很厲害,找回了那可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覺得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

就像上文中的楊陽一樣,他說在遊戲裡,“打得好的話,他們就會需要我,我很開心”。

這類的孩子對遊戲很信任,痴迷程度很深,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兩敗俱傷。

釋放情緒

現實中的壓力大,怎麼釋放情緒呢?那就是遊戲了,在遊戲中,吐槽、說髒話等都沒有人在意。

包括我們大人有壓力時,也會去玩上兩把遊戲,來釋放不滿,更何況孩子呢,所以家長要做好陪伴工作。

被允許犯錯

孩子常被教導不能犯錯,尤其是成績好的孩子,一直名列前茅,偶爾一兩次的失敗就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責罵,耿耿於懷。

而在遊戲中犯了錯可以重來,感覺輕鬆自在。

這就是將不滿情緒轉移的過程,從現實轉移到虛擬世界,表達自己的不滿。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不少媽媽將“網絡遊戲”當成天敵,你對待它的方式,往往會決定孩子的反抗程度。


強制不玩遊戲,永遠不是最好的方法

就像治水一樣,堵有用嗎?反而會氾濫,不如疏通,讓孩子自願放棄,這需要家長的智慧和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也許會有收穫。

1、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天天也是個遊戲迷,還聲稱自己是個有天賦的人,長大了要當職業選手。

張亮面對這種情況,不敢強制他戒遊戲,他說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他對天天說“好,我跟你玩上五局,如果你能贏三局,我就答應培養你”。

結果,天天在前三局就輸了,自己乖乖回屋寫作業了。

張亮這種做法就是順著孩子捋毛,越捋越順。

禁止意味著好奇,這就是潘多拉的“禁果效應”,你越禁止,他越覺得好奇,並覺得格外地好。

所以,“圍追堵截”反而會激發孩子更多的樂趣。

2、讓他一次玩個夠

馬雲在談到自己的兒子時,也曾說過自己兒子有沉迷遊戲的時候,那時候他忙,沒時間管孩子,導致他沉迷上網絡遊戲。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答應了,相比曾經以為兩人都要死在遊戲上,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

亞洲遊戲市場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公佈了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手遊玩家總數已經幾乎達到6億了,而這一數字仍在增長。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超10%每天玩4小時以上。

沉迷遊戲已經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現象了,導致孩子成績下降,浪費金錢和時間,而家長們往往採取的措施是強制孩子不準玩手機。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沒錯的,但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

2018年8月28日,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重慶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天天沉迷遊戲,作業不寫,補習班也不上,勸說訓斥無果後,果斷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竟然離家出走,還揚言說“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回家”。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可以看出,家長如果只會用沒收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等手段,往往只會起反作用,將孩子越推越遠。

根本原因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遊戲能帶給他什麼,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不可忽視

客觀因素:

1、覺得遊戲好玩

現在的遊戲那麼多,吸引孩子玩也不足為奇;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差,在休息時就動不動想著玩手機遊戲。

2、家長也在玩手機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玩手機,甚至是玩遊戲,最後導致孩子也喜歡上玩手機,這都是家長的“功勞”。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心理因素:

尋找存在感

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由於成績差,而得不到家長和老師們的認同,得不到關注,存在感極低。

但是遊戲玩的好,別人都誇他技術好,他感覺自己很厲害,找回了那可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覺得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

就像上文中的楊陽一樣,他說在遊戲裡,“打得好的話,他們就會需要我,我很開心”。

這類的孩子對遊戲很信任,痴迷程度很深,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兩敗俱傷。

釋放情緒

現實中的壓力大,怎麼釋放情緒呢?那就是遊戲了,在遊戲中,吐槽、說髒話等都沒有人在意。

包括我們大人有壓力時,也會去玩上兩把遊戲,來釋放不滿,更何況孩子呢,所以家長要做好陪伴工作。

被允許犯錯

孩子常被教導不能犯錯,尤其是成績好的孩子,一直名列前茅,偶爾一兩次的失敗就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責罵,耿耿於懷。

而在遊戲中犯了錯可以重來,感覺輕鬆自在。

這就是將不滿情緒轉移的過程,從現實轉移到虛擬世界,表達自己的不滿。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不少媽媽將“網絡遊戲”當成天敵,你對待它的方式,往往會決定孩子的反抗程度。


強制不玩遊戲,永遠不是最好的方法

就像治水一樣,堵有用嗎?反而會氾濫,不如疏通,讓孩子自願放棄,這需要家長的智慧和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也許會有收穫。

1、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天天也是個遊戲迷,還聲稱自己是個有天賦的人,長大了要當職業選手。

張亮面對這種情況,不敢強制他戒遊戲,他說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他對天天說“好,我跟你玩上五局,如果你能贏三局,我就答應培養你”。

結果,天天在前三局就輸了,自己乖乖回屋寫作業了。

張亮這種做法就是順著孩子捋毛,越捋越順。

禁止意味著好奇,這就是潘多拉的“禁果效應”,你越禁止,他越覺得好奇,並覺得格外地好。

所以,“圍追堵截”反而會激發孩子更多的樂趣。

2、讓他一次玩個夠

馬雲在談到自己的兒子時,也曾說過自己兒子有沉迷遊戲的時候,那時候他忙,沒時間管孩子,導致他沉迷上網絡遊戲。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他的做法是讓他玩,給了他200塊錢,讓他玩個夠,後來他真去了,最後玩的想吐,說再也不想玩了。

讓孩子討厭一件事,那就是不斷地讓他重複那件事,直到他覺得沒意思為止。

下次,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3、正確看待遊戲這件事

當你把遊戲當成洪水猛獸,如臨大敵時,往往會使自己採取過激的方法,得不償失,不如正確地看待遊戲這件事。

玩遊戲沒那麼可怕,做個反應過度的家長不如做個開明的家長。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答應了,相比曾經以為兩人都要死在遊戲上,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

亞洲遊戲市場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公佈了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手遊玩家總數已經幾乎達到6億了,而這一數字仍在增長。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超10%每天玩4小時以上。

沉迷遊戲已經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現象了,導致孩子成績下降,浪費金錢和時間,而家長們往往採取的措施是強制孩子不準玩手機。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沒錯的,但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

2018年8月28日,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重慶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天天沉迷遊戲,作業不寫,補習班也不上,勸說訓斥無果後,果斷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竟然離家出走,還揚言說“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回家”。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可以看出,家長如果只會用沒收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等手段,往往只會起反作用,將孩子越推越遠。

根本原因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遊戲能帶給他什麼,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不可忽視

客觀因素:

1、覺得遊戲好玩

現在的遊戲那麼多,吸引孩子玩也不足為奇;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差,在休息時就動不動想著玩手機遊戲。

2、家長也在玩手機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玩手機,甚至是玩遊戲,最後導致孩子也喜歡上玩手機,這都是家長的“功勞”。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心理因素:

尋找存在感

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由於成績差,而得不到家長和老師們的認同,得不到關注,存在感極低。

但是遊戲玩的好,別人都誇他技術好,他感覺自己很厲害,找回了那可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覺得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

就像上文中的楊陽一樣,他說在遊戲裡,“打得好的話,他們就會需要我,我很開心”。

這類的孩子對遊戲很信任,痴迷程度很深,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兩敗俱傷。

釋放情緒

現實中的壓力大,怎麼釋放情緒呢?那就是遊戲了,在遊戲中,吐槽、說髒話等都沒有人在意。

包括我們大人有壓力時,也會去玩上兩把遊戲,來釋放不滿,更何況孩子呢,所以家長要做好陪伴工作。

被允許犯錯

孩子常被教導不能犯錯,尤其是成績好的孩子,一直名列前茅,偶爾一兩次的失敗就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責罵,耿耿於懷。

而在遊戲中犯了錯可以重來,感覺輕鬆自在。

這就是將不滿情緒轉移的過程,從現實轉移到虛擬世界,表達自己的不滿。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不少媽媽將“網絡遊戲”當成天敵,你對待它的方式,往往會決定孩子的反抗程度。


強制不玩遊戲,永遠不是最好的方法

就像治水一樣,堵有用嗎?反而會氾濫,不如疏通,讓孩子自願放棄,這需要家長的智慧和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也許會有收穫。

1、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天天也是個遊戲迷,還聲稱自己是個有天賦的人,長大了要當職業選手。

張亮面對這種情況,不敢強制他戒遊戲,他說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他對天天說“好,我跟你玩上五局,如果你能贏三局,我就答應培養你”。

結果,天天在前三局就輸了,自己乖乖回屋寫作業了。

張亮這種做法就是順著孩子捋毛,越捋越順。

禁止意味著好奇,這就是潘多拉的“禁果效應”,你越禁止,他越覺得好奇,並覺得格外地好。

所以,“圍追堵截”反而會激發孩子更多的樂趣。

2、讓他一次玩個夠

馬雲在談到自己的兒子時,也曾說過自己兒子有沉迷遊戲的時候,那時候他忙,沒時間管孩子,導致他沉迷上網絡遊戲。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他的做法是讓他玩,給了他200塊錢,讓他玩個夠,後來他真去了,最後玩的想吐,說再也不想玩了。

讓孩子討厭一件事,那就是不斷地讓他重複那件事,直到他覺得沒意思為止。

下次,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3、正確看待遊戲這件事

當你把遊戲當成洪水猛獸,如臨大敵時,往往會使自己採取過激的方法,得不償失,不如正確地看待遊戲這件事。

玩遊戲沒那麼可怕,做個反應過度的家長不如做個開明的家長。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今年高考學霸王希來喜歡玩遊戲,但是高三了,最後衝刺階段是怎麼都不能再玩了,而他很在意遊戲的等級,不肯放棄。

他媽媽的做法是,她幫兒子打遊戲,練級,他好好學習,等高考結束再交還給他。

最後,王希來考上北大,而媽媽的遊戲玩得比他還溜。

所以,家長的做法往往會決定孩子的做法,你越堵他越好奇,你讓他玩,他反而不好意思了。

4、玩遊戲也可以學習

市面上那麼多的遊戲,也有很多是可以邊學習邊玩的。

例如猜成語,數獨等遊戲,既滿足孩子的遊戲心理,還能幫助孩子學習。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

這是2017年上半年,兒子楊陽(化名)和媽媽林悅(化名)說的最多的話。

讀初中的楊陽為了玩遊戲,天天逃課去網吧,沒錢就問同學借,費用高達近千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是各種“圍追堵截”的手段都用上了,把孩子接回家,各種看管,斷家裡的網,上班時就把他鎖在家裡不準出門,然而越堵他,他反而變本加厲,直言不想去上學。

林悅氣急敗壞地說“那我陪你去死好了”,楊陽冷笑著說“你不讓我玩兒,反正我也不想活”

林悅這才意識到嚴重性,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的建議是不要強制他,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自己。

於是,林悅讓楊陽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孩子玩遊戲時,她在旁邊陪著,好在情況慢慢好轉。

最近一個多月來,林悅和楊陽商量好了,今年9月份繼續去上學,而楊陽的條件是:我要走讀,放學後可以玩一個小時,週末玩三個小時。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林悅答應了,相比曾經以為兩人都要死在遊戲上,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

亞洲遊戲市場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公佈了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手遊玩家總數已經幾乎達到6億了,而這一數字仍在增長。其中,超7成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超10%每天玩4小時以上。

沉迷遊戲已經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現象了,導致孩子成績下降,浪費金錢和時間,而家長們往往採取的措施是強制孩子不準玩手機。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沒錯的,但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

2018年8月28日,南京市一初中生小浩因沉迷手機不願寫作業而和父母起爭執,父親為了教訓他,把手機砸壞,結果小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重慶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天天沉迷遊戲,作業不寫,補習班也不上,勸說訓斥無果後,果斷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竟然離家出走,還揚言說“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回家”。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可以看出,家長如果只會用沒收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等手段,往往只會起反作用,將孩子越推越遠。

根本原因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遊戲能帶給他什麼,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不可忽視

客觀因素:

1、覺得遊戲好玩

現在的遊戲那麼多,吸引孩子玩也不足為奇;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差,在休息時就動不動想著玩手機遊戲。

2、家長也在玩手機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玩手機,甚至是玩遊戲,最後導致孩子也喜歡上玩手機,這都是家長的“功勞”。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心理因素:

尋找存在感

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由於成績差,而得不到家長和老師們的認同,得不到關注,存在感極低。

但是遊戲玩的好,別人都誇他技術好,他感覺自己很厲害,找回了那可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覺得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

就像上文中的楊陽一樣,他說在遊戲裡,“打得好的話,他們就會需要我,我很開心”。

這類的孩子對遊戲很信任,痴迷程度很深,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兩敗俱傷。

釋放情緒

現實中的壓力大,怎麼釋放情緒呢?那就是遊戲了,在遊戲中,吐槽、說髒話等都沒有人在意。

包括我們大人有壓力時,也會去玩上兩把遊戲,來釋放不滿,更何況孩子呢,所以家長要做好陪伴工作。

被允許犯錯

孩子常被教導不能犯錯,尤其是成績好的孩子,一直名列前茅,偶爾一兩次的失敗就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責罵,耿耿於懷。

而在遊戲中犯了錯可以重來,感覺輕鬆自在。

這就是將不滿情緒轉移的過程,從現實轉移到虛擬世界,表達自己的不滿。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不少媽媽將“網絡遊戲”當成天敵,你對待它的方式,往往會決定孩子的反抗程度。


強制不玩遊戲,永遠不是最好的方法

就像治水一樣,堵有用嗎?反而會氾濫,不如疏通,讓孩子自願放棄,這需要家長的智慧和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也許會有收穫。

1、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天天也是個遊戲迷,還聲稱自己是個有天賦的人,長大了要當職業選手。

張亮面對這種情況,不敢強制他戒遊戲,他說給孩子一個贏的機會。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他對天天說“好,我跟你玩上五局,如果你能贏三局,我就答應培養你”。

結果,天天在前三局就輸了,自己乖乖回屋寫作業了。

張亮這種做法就是順著孩子捋毛,越捋越順。

禁止意味著好奇,這就是潘多拉的“禁果效應”,你越禁止,他越覺得好奇,並覺得格外地好。

所以,“圍追堵截”反而會激發孩子更多的樂趣。

2、讓他一次玩個夠

馬雲在談到自己的兒子時,也曾說過自己兒子有沉迷遊戲的時候,那時候他忙,沒時間管孩子,導致他沉迷上網絡遊戲。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他的做法是讓他玩,給了他200塊錢,讓他玩個夠,後來他真去了,最後玩的想吐,說再也不想玩了。

讓孩子討厭一件事,那就是不斷地讓他重複那件事,直到他覺得沒意思為止。

下次,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3、正確看待遊戲這件事

當你把遊戲當成洪水猛獸,如臨大敵時,往往會使自己採取過激的方法,得不償失,不如正確地看待遊戲這件事。

玩遊戲沒那麼可怕,做個反應過度的家長不如做個開明的家長。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今年高考學霸王希來喜歡玩遊戲,但是高三了,最後衝刺階段是怎麼都不能再玩了,而他很在意遊戲的等級,不肯放棄。

他媽媽的做法是,她幫兒子打遊戲,練級,他好好學習,等高考結束再交還給他。

最後,王希來考上北大,而媽媽的遊戲玩得比他還溜。

所以,家長的做法往往會決定孩子的做法,你越堵他越好奇,你讓他玩,他反而不好意思了。

4、玩遊戲也可以學習

市面上那麼多的遊戲,也有很多是可以邊學習邊玩的。

例如猜成語,數獨等遊戲,既滿足孩子的遊戲心理,還能幫助孩子學習。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遊戲時,堵不如疏

寓教於樂是孩子快樂接受知識最好的方式,這個適合年齡小的孩子。

最後,你發現沒有,那些離家出走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家長的做法不當,一時間刺激到了孩子,使他做出蠢事。

而那些心平氣和的家長,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心平氣和的引導,是家庭教育唯一正確的方式。專橫、憤怒、叫喊、央告、懇求,只會讓你遠離初衷。”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如是說。

所以,沉迷遊戲的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們偏激的做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