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不完美媽媽 哪吒 英國 聰明孩子養成記 小燦親子教育 2019-09-16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這種感受,不是我們大人所獨有的,孩子也同樣會經歷。特別是那些很乖巧、懂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導致自己的心態崩潰。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小事,裡面隱藏著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但是,這些深層次的需求,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和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喋喋不休,事後才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是一個道理。

而且,就算有時候孩子意識到了,也會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結果,發脾氣、哭鬧,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這種感受,不是我們大人所獨有的,孩子也同樣會經歷。特別是那些很乖巧、懂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導致自己的心態崩潰。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小事,裡面隱藏著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但是,這些深層次的需求,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和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喋喋不休,事後才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是一個道理。

而且,就算有時候孩子意識到了,也會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結果,發脾氣、哭鬧,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越乖巧的孩子,越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心態崩潰。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抱持永遠優於教孩子管理情緒

的確,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理智,避免被情緒控制。即使偶爾出現情緒崩潰,也能很快調整好。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做到這一點,就能真正幫到孩子。因為,教孩子情緒管理只是治標,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治本。

這件事,在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在哪吒父母李靖夫婦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就是——抱持。

儘管從一出生,魔丸的惡就導致哪吒開始闖禍,被大家當做妖怪,遭受著世俗的偏見,也讓哪吒破罐子破摔,自嘲“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但是母親的包容,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父親的以命換命,激發了他的勇氣。最終,哪吒逆天改命。而李靖夫婦的做法,就是“抱持”。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這種感受,不是我們大人所獨有的,孩子也同樣會經歷。特別是那些很乖巧、懂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導致自己的心態崩潰。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小事,裡面隱藏著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但是,這些深層次的需求,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和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喋喋不休,事後才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是一個道理。

而且,就算有時候孩子意識到了,也會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結果,發脾氣、哭鬧,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越乖巧的孩子,越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心態崩潰。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抱持永遠優於教孩子管理情緒

的確,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理智,避免被情緒控制。即使偶爾出現情緒崩潰,也能很快調整好。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做到這一點,就能真正幫到孩子。因為,教孩子情緒管理只是治標,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治本。

這件事,在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在哪吒父母李靖夫婦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就是——抱持。

儘管從一出生,魔丸的惡就導致哪吒開始闖禍,被大家當做妖怪,遭受著世俗的偏見,也讓哪吒破罐子破摔,自嘲“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但是母親的包容,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父親的以命換命,激發了他的勇氣。最終,哪吒逆天改命。而李靖夫婦的做法,就是“抱持”。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父母的抱持,讓哪吒逆天改命。

什麼是抱持?抱持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抱持,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最早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英文被稱為holding,字母意思是把孩子抱在懷裡,不讓孩子掉下來,即滿足孩子的各種生理需求。除此以外,抱持更是指父母要努力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在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時,父母能“hold”住,並且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可以說,判斷父母合不合格的一個重要標誌,就看能否抱持住孩子。孩子聽話時,自不必說;孩子情緒激動,甚至出現攻擊性語言或行為時,父母更要抱持住。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發展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孩子在這段關係中也能體驗被無條件接納的感覺,從而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以後無論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困境中,他都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的支持。同時,抱持也給了他自尊和自信,讓他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更加相信自己。

反之,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體會過抱持的感覺,他以後就容易問題重重,內心力量也會不足,缺少探索世界的勇氣。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這種感受,不是我們大人所獨有的,孩子也同樣會經歷。特別是那些很乖巧、懂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導致自己的心態崩潰。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小事,裡面隱藏著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但是,這些深層次的需求,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和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喋喋不休,事後才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是一個道理。

而且,就算有時候孩子意識到了,也會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結果,發脾氣、哭鬧,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越乖巧的孩子,越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心態崩潰。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抱持永遠優於教孩子管理情緒

的確,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理智,避免被情緒控制。即使偶爾出現情緒崩潰,也能很快調整好。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做到這一點,就能真正幫到孩子。因為,教孩子情緒管理只是治標,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治本。

這件事,在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在哪吒父母李靖夫婦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就是——抱持。

儘管從一出生,魔丸的惡就導致哪吒開始闖禍,被大家當做妖怪,遭受著世俗的偏見,也讓哪吒破罐子破摔,自嘲“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但是母親的包容,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父親的以命換命,激發了他的勇氣。最終,哪吒逆天改命。而李靖夫婦的做法,就是“抱持”。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父母的抱持,讓哪吒逆天改命。

什麼是抱持?抱持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抱持,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最早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英文被稱為holding,字母意思是把孩子抱在懷裡,不讓孩子掉下來,即滿足孩子的各種生理需求。除此以外,抱持更是指父母要努力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在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時,父母能“hold”住,並且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可以說,判斷父母合不合格的一個重要標誌,就看能否抱持住孩子。孩子聽話時,自不必說;孩子情緒激動,甚至出現攻擊性語言或行為時,父母更要抱持住。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發展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孩子在這段關係中也能體驗被無條件接納的感覺,從而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以後無論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困境中,他都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的支持。同時,抱持也給了他自尊和自信,讓他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更加相信自己。

反之,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體會過抱持的感覺,他以後就容易問題重重,內心力量也會不足,缺少探索世界的勇氣。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抱持,讓孩子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

抱持這麼重要,父母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想要在孩子情緒崩潰、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時候,做到抱持,確實需要父母有很強的內功。但是,想做到也不難,記住 “看、信、穩” 這個三字祕訣即可。

一、看: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看清孩子的訴求。

當孩子調皮不聽話時,當孩子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時,當孩子一被拒絕就大哭大鬧時,當孩子毫無理由地對父母大吼大叫時,我們要先去看,看到孩子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看清楚他的內心有什麼樣的需求。

通常來說,這背後的訴求主要有兩點,一是借題發揮,發洩堆積在心裡的情緒,一般這些情緒是由挫折引起的;二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愛和陪伴。

舉個例子,當孩子初次接觸未知的事物時,由於不熟練,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比如,剛學習寫字的孩子會氣得扔下筆,剛學習社交的孩子會突然掉眼淚。

所以,當孩子毫無徵兆地出現發脾氣等反常行為時,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在其他方面遇到了挫折。

因為所有人都是討厭挫敗感的,而且也羞於向別人說起自己的失敗經歷,別看孩子人小,這種羞恥心更重,所以才會故意借題發揮,把這種挫敗感給發洩出來。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這種感受,不是我們大人所獨有的,孩子也同樣會經歷。特別是那些很乖巧、懂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導致自己的心態崩潰。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小事,裡面隱藏著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但是,這些深層次的需求,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和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喋喋不休,事後才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是一個道理。

而且,就算有時候孩子意識到了,也會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結果,發脾氣、哭鬧,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越乖巧的孩子,越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心態崩潰。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抱持永遠優於教孩子管理情緒

的確,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理智,避免被情緒控制。即使偶爾出現情緒崩潰,也能很快調整好。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做到這一點,就能真正幫到孩子。因為,教孩子情緒管理只是治標,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治本。

這件事,在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在哪吒父母李靖夫婦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就是——抱持。

儘管從一出生,魔丸的惡就導致哪吒開始闖禍,被大家當做妖怪,遭受著世俗的偏見,也讓哪吒破罐子破摔,自嘲“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但是母親的包容,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父親的以命換命,激發了他的勇氣。最終,哪吒逆天改命。而李靖夫婦的做法,就是“抱持”。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父母的抱持,讓哪吒逆天改命。

什麼是抱持?抱持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抱持,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最早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英文被稱為holding,字母意思是把孩子抱在懷裡,不讓孩子掉下來,即滿足孩子的各種生理需求。除此以外,抱持更是指父母要努力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在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時,父母能“hold”住,並且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可以說,判斷父母合不合格的一個重要標誌,就看能否抱持住孩子。孩子聽話時,自不必說;孩子情緒激動,甚至出現攻擊性語言或行為時,父母更要抱持住。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發展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孩子在這段關係中也能體驗被無條件接納的感覺,從而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以後無論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困境中,他都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的支持。同時,抱持也給了他自尊和自信,讓他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更加相信自己。

反之,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體會過抱持的感覺,他以後就容易問題重重,內心力量也會不足,缺少探索世界的勇氣。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抱持,讓孩子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

抱持這麼重要,父母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想要在孩子情緒崩潰、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時候,做到抱持,確實需要父母有很強的內功。但是,想做到也不難,記住 “看、信、穩” 這個三字祕訣即可。

一、看: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看清孩子的訴求。

當孩子調皮不聽話時,當孩子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時,當孩子一被拒絕就大哭大鬧時,當孩子毫無理由地對父母大吼大叫時,我們要先去看,看到孩子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看清楚他的內心有什麼樣的需求。

通常來說,這背後的訴求主要有兩點,一是借題發揮,發洩堆積在心裡的情緒,一般這些情緒是由挫折引起的;二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愛和陪伴。

舉個例子,當孩子初次接觸未知的事物時,由於不熟練,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比如,剛學習寫字的孩子會氣得扔下筆,剛學習社交的孩子會突然掉眼淚。

所以,當孩子毫無徵兆地出現發脾氣等反常行為時,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在其他方面遇到了挫折。

因為所有人都是討厭挫敗感的,而且也羞於向別人說起自己的失敗經歷,別看孩子人小,這種羞恥心更重,所以才會故意借題發揮,把這種挫敗感給發洩出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是這方面的原因,那很可能是孩子在用這種手段尋求父母的關注,希望父母能陪伴自己,或者是填滿自己愛的水杯。

像前面提到的,朋友的孩子哭著要買家裡有的奇趣蛋,顯然,孩子是在“沒事找事”,因為媽媽離開了他半個月,讓他感覺到了不安,便故意無理取鬧,就是想向媽媽傳達一個信息:“媽媽,我好想你,你怎麼讓我等了這麼久?”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孩子累了,生病了,身體上需要照顧;生活中有了大的變化,如父母離婚、換了學校;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覺得沒有掌控感等。只要我們細心去看,就都能看出這些具體的訴求。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這種感受,不是我們大人所獨有的,孩子也同樣會經歷。特別是那些很乖巧、懂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導致自己的心態崩潰。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小事,裡面隱藏著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但是,這些深層次的需求,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和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喋喋不休,事後才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是一個道理。

而且,就算有時候孩子意識到了,也會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結果,發脾氣、哭鬧,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越乖巧的孩子,越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心態崩潰。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抱持永遠優於教孩子管理情緒

的確,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理智,避免被情緒控制。即使偶爾出現情緒崩潰,也能很快調整好。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做到這一點,就能真正幫到孩子。因為,教孩子情緒管理只是治標,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治本。

這件事,在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在哪吒父母李靖夫婦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就是——抱持。

儘管從一出生,魔丸的惡就導致哪吒開始闖禍,被大家當做妖怪,遭受著世俗的偏見,也讓哪吒破罐子破摔,自嘲“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但是母親的包容,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父親的以命換命,激發了他的勇氣。最終,哪吒逆天改命。而李靖夫婦的做法,就是“抱持”。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父母的抱持,讓哪吒逆天改命。

什麼是抱持?抱持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抱持,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最早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英文被稱為holding,字母意思是把孩子抱在懷裡,不讓孩子掉下來,即滿足孩子的各種生理需求。除此以外,抱持更是指父母要努力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在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時,父母能“hold”住,並且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可以說,判斷父母合不合格的一個重要標誌,就看能否抱持住孩子。孩子聽話時,自不必說;孩子情緒激動,甚至出現攻擊性語言或行為時,父母更要抱持住。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發展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孩子在這段關係中也能體驗被無條件接納的感覺,從而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以後無論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困境中,他都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的支持。同時,抱持也給了他自尊和自信,讓他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更加相信自己。

反之,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體會過抱持的感覺,他以後就容易問題重重,內心力量也會不足,缺少探索世界的勇氣。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抱持,讓孩子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

抱持這麼重要,父母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想要在孩子情緒崩潰、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時候,做到抱持,確實需要父母有很強的內功。但是,想做到也不難,記住 “看、信、穩” 這個三字祕訣即可。

一、看: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看清孩子的訴求。

當孩子調皮不聽話時,當孩子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時,當孩子一被拒絕就大哭大鬧時,當孩子毫無理由地對父母大吼大叫時,我們要先去看,看到孩子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看清楚他的內心有什麼樣的需求。

通常來說,這背後的訴求主要有兩點,一是借題發揮,發洩堆積在心裡的情緒,一般這些情緒是由挫折引起的;二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愛和陪伴。

舉個例子,當孩子初次接觸未知的事物時,由於不熟練,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比如,剛學習寫字的孩子會氣得扔下筆,剛學習社交的孩子會突然掉眼淚。

所以,當孩子毫無徵兆地出現發脾氣等反常行為時,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在其他方面遇到了挫折。

因為所有人都是討厭挫敗感的,而且也羞於向別人說起自己的失敗經歷,別看孩子人小,這種羞恥心更重,所以才會故意借題發揮,把這種挫敗感給發洩出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是這方面的原因,那很可能是孩子在用這種手段尋求父母的關注,希望父母能陪伴自己,或者是填滿自己愛的水杯。

像前面提到的,朋友的孩子哭著要買家裡有的奇趣蛋,顯然,孩子是在“沒事找事”,因為媽媽離開了他半個月,讓他感覺到了不安,便故意無理取鬧,就是想向媽媽傳達一個信息:“媽媽,我好想你,你怎麼讓我等了這麼久?”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孩子累了,生病了,身體上需要照顧;生活中有了大的變化,如父母離婚、換了學校;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覺得沒有掌控感等。只要我們細心去看,就都能看出這些具體的訴求。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的無理取鬧,背後可能是對父母愛的渴望。

二、信:相信孩子有內在生長力,這份信任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孩子的內在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他成長得更好。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就永遠不會對孩子失去信心,而且不論孩子做什麼事情,總能從孩子的行為中找到亮點。

因為有了這份信任,父母會變得更加從容,會不由自主地和孩子一起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幫助孩子。

這,是父母的重要功課。

與此同時,父母是和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語言決定著孩子的發展。所以,我們不僅要在心裡相信孩子,還要把這份信任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我們很信任你”,“我們對你有信心”,“你可以做到”,“我們一起努力,一定可以解決問題”等。

如果我們總是向孩子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孩子就能把這份信心內化成自我認知,並且不斷地肯定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這種感受,不是我們大人所獨有的,孩子也同樣會經歷。特別是那些很乖巧、懂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導致自己的心態崩潰。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小事,裡面隱藏著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但是,這些深層次的需求,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和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喋喋不休,事後才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是一個道理。

而且,就算有時候孩子意識到了,也會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結果,發脾氣、哭鬧,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越乖巧的孩子,越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心態崩潰。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抱持永遠優於教孩子管理情緒

的確,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理智,避免被情緒控制。即使偶爾出現情緒崩潰,也能很快調整好。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做到這一點,就能真正幫到孩子。因為,教孩子情緒管理只是治標,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治本。

這件事,在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在哪吒父母李靖夫婦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就是——抱持。

儘管從一出生,魔丸的惡就導致哪吒開始闖禍,被大家當做妖怪,遭受著世俗的偏見,也讓哪吒破罐子破摔,自嘲“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但是母親的包容,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父親的以命換命,激發了他的勇氣。最終,哪吒逆天改命。而李靖夫婦的做法,就是“抱持”。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父母的抱持,讓哪吒逆天改命。

什麼是抱持?抱持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抱持,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最早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英文被稱為holding,字母意思是把孩子抱在懷裡,不讓孩子掉下來,即滿足孩子的各種生理需求。除此以外,抱持更是指父母要努力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在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時,父母能“hold”住,並且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可以說,判斷父母合不合格的一個重要標誌,就看能否抱持住孩子。孩子聽話時,自不必說;孩子情緒激動,甚至出現攻擊性語言或行為時,父母更要抱持住。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發展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孩子在這段關係中也能體驗被無條件接納的感覺,從而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以後無論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困境中,他都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的支持。同時,抱持也給了他自尊和自信,讓他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更加相信自己。

反之,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體會過抱持的感覺,他以後就容易問題重重,內心力量也會不足,缺少探索世界的勇氣。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抱持,讓孩子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

抱持這麼重要,父母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想要在孩子情緒崩潰、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時候,做到抱持,確實需要父母有很強的內功。但是,想做到也不難,記住 “看、信、穩” 這個三字祕訣即可。

一、看: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看清孩子的訴求。

當孩子調皮不聽話時,當孩子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時,當孩子一被拒絕就大哭大鬧時,當孩子毫無理由地對父母大吼大叫時,我們要先去看,看到孩子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看清楚他的內心有什麼樣的需求。

通常來說,這背後的訴求主要有兩點,一是借題發揮,發洩堆積在心裡的情緒,一般這些情緒是由挫折引起的;二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愛和陪伴。

舉個例子,當孩子初次接觸未知的事物時,由於不熟練,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比如,剛學習寫字的孩子會氣得扔下筆,剛學習社交的孩子會突然掉眼淚。

所以,當孩子毫無徵兆地出現發脾氣等反常行為時,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在其他方面遇到了挫折。

因為所有人都是討厭挫敗感的,而且也羞於向別人說起自己的失敗經歷,別看孩子人小,這種羞恥心更重,所以才會故意借題發揮,把這種挫敗感給發洩出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是這方面的原因,那很可能是孩子在用這種手段尋求父母的關注,希望父母能陪伴自己,或者是填滿自己愛的水杯。

像前面提到的,朋友的孩子哭著要買家裡有的奇趣蛋,顯然,孩子是在“沒事找事”,因為媽媽離開了他半個月,讓他感覺到了不安,便故意無理取鬧,就是想向媽媽傳達一個信息:“媽媽,我好想你,你怎麼讓我等了這麼久?”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孩子累了,生病了,身體上需要照顧;生活中有了大的變化,如父母離婚、換了學校;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覺得沒有掌控感等。只要我們細心去看,就都能看出這些具體的訴求。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的無理取鬧,背後可能是對父母愛的渴望。

二、信:相信孩子有內在生長力,這份信任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孩子的內在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他成長得更好。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就永遠不會對孩子失去信心,而且不論孩子做什麼事情,總能從孩子的行為中找到亮點。

因為有了這份信任,父母會變得更加從容,會不由自主地和孩子一起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幫助孩子。

這,是父母的重要功課。

與此同時,父母是和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語言決定著孩子的發展。所以,我們不僅要在心裡相信孩子,還要把這份信任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我們很信任你”,“我們對你有信心”,“你可以做到”,“我們一起努力,一定可以解決問題”等。

如果我們總是向孩子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孩子就能把這份信心內化成自我認知,並且不斷地肯定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相信孩子的內在力量,可以幫助他成長得更好。

三、穩:正視自己的心結和焦慮,讓自己面對各種情況更能穩住。

如果父母本身是在抱持的關係中長大,那麼想穩住並不難。可是如果父母自己的內心都有各種心結和焦慮,就需要先花一些功夫梳理自己的內在力量,才能有能力去應對孩子出現的各種情況。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衝著我們無理取鬧,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通常而言,一個人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有可能毫不掩飾、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願意對著我們表達自己的情緒,說明他還信任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提供幫助。如果孩子不敢表達,那才糟糕呢。

其次,我們要正視,真正讓我們難以接受的,並非孩子的哭鬧,而是我們內心的焦慮。比如,我們會擔心孩子在外面哭太丟人,會顯得很沒家教;或者,哄不好孩子時,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自己心裡也會感到挫敗;或者,擔心孩子因此變得不理性等。

所以,當孩子因為一些小事大發脾氣時,父母要先別急著焦慮,也不要把問題想得太複雜,心裡默唸“穩住”,然後再開始行動。

"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訴苦,前段時間她出差,孩子沒人帶,就送回老家待了半個月。結果接回來後,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

昨天,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孩子要買一個奇趣蛋,她拒絕了。結果,孩子立刻就開始大哭大鬧。

看到孩子突然崩潰的樣子,朋友很頭疼,可還是耐心安慰:

  • “媽媽知道你想買奇趣蛋,可是家裡還有新的呀。”——沒用;
  • “我們回去後,一起玩家裡的奇趣蛋,好不好?”—— 沒用;
  • “我們不買奇趣蛋,給你買一包餅乾吧?”——依然沒用。

到了最後,朋友沒辦法,只好給孩子買了一個奇趣蛋。回來後,她就問我:“孩子是怎麼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太讓人心煩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第一種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特別溺愛,導致孩子被慣壞了,沒有建立起規矩意識。

比如有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分是否必要,全部給予滿足。有時就算想要拒絕,孩子一哭鬧,就沒了底線,立刻滿足。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爸媽不同意,我就可以用哭來解決。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只要我哭得夠厲害,他們就一定能滿足我。

這種情況很多。但是還有一些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並不溺愛孩子,孩子也很乖、很懂事,也遵守各種規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突然發脾氣,怎麼勸都沒有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孩子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情緒崩潰,看來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教育了。

但是,原因真的是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哭,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嗎?

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原因不一定是眼前的小事

我先說一個同事王姐的故事。

王姐是單親媽媽,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和兒子玩遊戲時,兒子輕輕地打了她一下,王姐則裝哭逗孩子。

沒想到,裝著裝著,王姐就真的哭了。一開始,她只是小聲的啜泣,兒子以為她是裝的,就樂得咯咯直笑。

過了一會兒,兒子發現媽媽是真的哭了,就趕緊抱住媽媽。後來,兩個人一起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王姐感覺特別放鬆。

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平時遇到大的困難時,我們都很堅強,能堅持得很好。但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王姐哭,當然不是因為兒子打了她一下,而是假哭引發了她的真實情緒,讓她積壓很久的情緒被重新喚起,所以就突然崩潰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讓我們心態崩潰。

這種感受,不是我們大人所獨有的,孩子也同樣會經歷。特別是那些很乖巧、懂規矩的孩子,更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導致自己的心態崩潰。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輕易糊弄過去的小事,裡面隱藏著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但是,這些深層次的需求,孩子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和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喋喋不休,事後才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是一個道理。

而且,就算有時候孩子意識到了,也會因為年齡小,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結果,發脾氣、哭鬧,就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越乖巧的孩子,越容易因為過多的壓抑而心態崩潰。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抱持永遠優於教孩子管理情緒

的確,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理智,避免被情緒控制。即使偶爾出現情緒崩潰,也能很快調整好。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做到這一點,就能真正幫到孩子。因為,教孩子情緒管理只是治標,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治本。

這件事,在最近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在哪吒父母李靖夫婦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就是——抱持。

儘管從一出生,魔丸的惡就導致哪吒開始闖禍,被大家當做妖怪,遭受著世俗的偏見,也讓哪吒破罐子破摔,自嘲“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但是母親的包容,讓他感受到了溫暖;父親的以命換命,激發了他的勇氣。最終,哪吒逆天改命。而李靖夫婦的做法,就是“抱持”。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父母的抱持,讓哪吒逆天改命。

什麼是抱持?抱持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抱持,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最早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英文被稱為holding,字母意思是把孩子抱在懷裡,不讓孩子掉下來,即滿足孩子的各種生理需求。除此以外,抱持更是指父母要努力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在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時,父母能“hold”住,並且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可以說,判斷父母合不合格的一個重要標誌,就看能否抱持住孩子。孩子聽話時,自不必說;孩子情緒激動,甚至出現攻擊性語言或行為時,父母更要抱持住。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發展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孩子在這段關係中也能體驗被無條件接納的感覺,從而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以後無論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困境中,他都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的支持。同時,抱持也給了他自尊和自信,讓他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更加相信自己。

反之,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體會過抱持的感覺,他以後就容易問題重重,內心力量也會不足,缺少探索世界的勇氣。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抱持,讓孩子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

抱持這麼重要,父母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想要在孩子情緒崩潰、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時候,做到抱持,確實需要父母有很強的內功。但是,想做到也不難,記住 “看、信、穩” 這個三字祕訣即可。

一、看: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看清孩子的訴求。

當孩子調皮不聽話時,當孩子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時,當孩子一被拒絕就大哭大鬧時,當孩子毫無理由地對父母大吼大叫時,我們要先去看,看到孩子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看清楚他的內心有什麼樣的需求。

通常來說,這背後的訴求主要有兩點,一是借題發揮,發洩堆積在心裡的情緒,一般這些情緒是由挫折引起的;二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愛和陪伴。

舉個例子,當孩子初次接觸未知的事物時,由於不熟練,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比如,剛學習寫字的孩子會氣得扔下筆,剛學習社交的孩子會突然掉眼淚。

所以,當孩子毫無徵兆地出現發脾氣等反常行為時,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在其他方面遇到了挫折。

因為所有人都是討厭挫敗感的,而且也羞於向別人說起自己的失敗經歷,別看孩子人小,這種羞恥心更重,所以才會故意借題發揮,把這種挫敗感給發洩出來。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是這方面的原因,那很可能是孩子在用這種手段尋求父母的關注,希望父母能陪伴自己,或者是填滿自己愛的水杯。

像前面提到的,朋友的孩子哭著要買家裡有的奇趣蛋,顯然,孩子是在“沒事找事”,因為媽媽離開了他半個月,讓他感覺到了不安,便故意無理取鬧,就是想向媽媽傳達一個信息:“媽媽,我好想你,你怎麼讓我等了這麼久?”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孩子累了,生病了,身體上需要照顧;生活中有了大的變化,如父母離婚、換了學校;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覺得沒有掌控感等。只要我們細心去看,就都能看出這些具體的訴求。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孩子的無理取鬧,背後可能是對父母愛的渴望。

二、信:相信孩子有內在生長力,這份信任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孩子的內在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他成長得更好。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就永遠不會對孩子失去信心,而且不論孩子做什麼事情,總能從孩子的行為中找到亮點。

因為有了這份信任,父母會變得更加從容,會不由自主地和孩子一起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幫助孩子。

這,是父母的重要功課。

與此同時,父母是和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語言決定著孩子的發展。所以,我們不僅要在心裡相信孩子,還要把這份信任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我們很信任你”,“我們對你有信心”,“你可以做到”,“我們一起努力,一定可以解決問題”等。

如果我們總是向孩子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孩子就能把這份信心內化成自我認知,並且不斷地肯定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相信孩子的內在力量,可以幫助他成長得更好。

三、穩:正視自己的心結和焦慮,讓自己面對各種情況更能穩住。

如果父母本身是在抱持的關係中長大,那麼想穩住並不難。可是如果父母自己的內心都有各種心結和焦慮,就需要先花一些功夫梳理自己的內在力量,才能有能力去應對孩子出現的各種情況。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衝著我們無理取鬧,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通常而言,一個人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有可能毫不掩飾、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願意對著我們表達自己的情緒,說明他還信任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提供幫助。如果孩子不敢表達,那才糟糕呢。

其次,我們要正視,真正讓我們難以接受的,並非孩子的哭鬧,而是我們內心的焦慮。比如,我們會擔心孩子在外面哭太丟人,會顯得很沒家教;或者,哄不好孩子時,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自己心裡也會感到挫敗;或者,擔心孩子因此變得不理性等。

所以,當孩子因為一些小事大發脾氣時,父母要先別急著焦慮,也不要把問題想得太複雜,心裡默唸“穩住”,然後再開始行動。

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不一定是被慣壞了!這兩個字幫你解決問題

正視心結和焦慮,讓自己面對各種情況更能穩住。

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大發脾氣,未必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小事,而很可能只是借題發揮,找機會發洩心中的情緒,或者尋求關注。

此時,我們要做的,不是責備孩子無理取鬧,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而是要抱持住孩子,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