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

作者|蔡丹(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經常聽到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遺憾的是,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根起跑線在哪裡,也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個跑步的終點究竟是在何方?

而且看目前的發展趨勢,這根起跑線有越來越往前移的傾向。問題是,這樣的奔跑,適合我們的小學生嗎?

"

作者|蔡丹(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經常聽到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遺憾的是,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根起跑線在哪裡,也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個跑步的終點究竟是在何方?

而且看目前的發展趨勢,這根起跑線有越來越往前移的傾向。問題是,這樣的奔跑,適合我們的小學生嗎?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影響小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太多, 包括孩子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想象、問題解決和創造力等認知能力,也包括孩子諸如學習動力、學業情緒、學生性格、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等非認知因素。

任何一個因素都有可能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狀態。或許兒童早期過早的奔跑,反而錯過了父母親慢慢陪著走、甚至是抱著走的機會,損失大量親子親密接觸互動、親子游戲活動來發展學生情感與認知能力的機會。

我們發現,幫助孩子學習進步,不僅僅只有通過過早開發,反覆做題一種方式。有意思的是,有的孩子天天補課,或許在短時間內提高了學習成績,但並沒有改善學生背後的學習能力。而有的校長著力於改善師生關係、家庭環境等,發現也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這裡談到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的區別。學習成績,簡而言之就是考試分數,它可以通過考試前反覆練習或者強行背誦提高,但學習背後所涉及到的數學能力,閱讀能力, 以及大腦的加工過程,並不是短時間刷題就能提高的。

"

作者|蔡丹(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經常聽到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遺憾的是,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根起跑線在哪裡,也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個跑步的終點究竟是在何方?

而且看目前的發展趨勢,這根起跑線有越來越往前移的傾向。問題是,這樣的奔跑,適合我們的小學生嗎?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影響小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太多, 包括孩子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想象、問題解決和創造力等認知能力,也包括孩子諸如學習動力、學業情緒、學生性格、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等非認知因素。

任何一個因素都有可能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狀態。或許兒童早期過早的奔跑,反而錯過了父母親慢慢陪著走、甚至是抱著走的機會,損失大量親子親密接觸互動、親子游戲活動來發展學生情感與認知能力的機會。

我們發現,幫助孩子學習進步,不僅僅只有通過過早開發,反覆做題一種方式。有意思的是,有的孩子天天補課,或許在短時間內提高了學習成績,但並沒有改善學生背後的學習能力。而有的校長著力於改善師生關係、家庭環境等,發現也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這裡談到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的區別。學習成績,簡而言之就是考試分數,它可以通過考試前反覆練習或者強行背誦提高,但學習背後所涉及到的數學能力,閱讀能力, 以及大腦的加工過程,並不是短時間刷題就能提高的。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學習是大腦發展的結果,大腦發展同時也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學習過程中的注意、記憶,語言學習、數學學習、閱讀、道德行為規範等,都有相應的大腦的基礎。

小學生的大腦發育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同學生大腦發育狀態會有快慢與程度的差異。

經常有老師和父母說自己的學生或孩子上課總好動、坐不住,小事分心,控制不住的走神,自控能力比較弱,做題目粗心、馬虎,做事拖沓、磨蹭, 容易發呆,還有時候容易發脾氣⋯⋯

這些行為的背後都表明孩子的大腦處於發育狀態,還不夠完善,這也是小學生正常的水平和特點。反覆提醒或者獎勵懲罰雖然短時間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其實並不能促進大腦更快的發展。說了很多次,效果仍然不好,老師和父母都會覺得很辛苦。

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與認知發展規律。比如,對小學低年級孩子而言,感知覺和注意的發展遠遠重要于思維(甚至是抽象思維)的發展。抽象的運算及問題解決能力,要依靠兒童基礎認知能力的發展。

通過手眼協調等身體活動,加強學生視知覺的發育,從而促進視覺注意和視覺空間記憶能力。通過閱讀和言語交流,加強學生聽知覺的發育,從而促進聽覺注意以及語音記憶水平。這是今後兒童發展高級思維能力、創造力、抽象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和前提。

"

作者|蔡丹(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經常聽到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遺憾的是,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根起跑線在哪裡,也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個跑步的終點究竟是在何方?

而且看目前的發展趨勢,這根起跑線有越來越往前移的傾向。問題是,這樣的奔跑,適合我們的小學生嗎?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影響小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太多, 包括孩子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想象、問題解決和創造力等認知能力,也包括孩子諸如學習動力、學業情緒、學生性格、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等非認知因素。

任何一個因素都有可能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狀態。或許兒童早期過早的奔跑,反而錯過了父母親慢慢陪著走、甚至是抱著走的機會,損失大量親子親密接觸互動、親子游戲活動來發展學生情感與認知能力的機會。

我們發現,幫助孩子學習進步,不僅僅只有通過過早開發,反覆做題一種方式。有意思的是,有的孩子天天補課,或許在短時間內提高了學習成績,但並沒有改善學生背後的學習能力。而有的校長著力於改善師生關係、家庭環境等,發現也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這裡談到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的區別。學習成績,簡而言之就是考試分數,它可以通過考試前反覆練習或者強行背誦提高,但學習背後所涉及到的數學能力,閱讀能力, 以及大腦的加工過程,並不是短時間刷題就能提高的。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學習是大腦發展的結果,大腦發展同時也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學習過程中的注意、記憶,語言學習、數學學習、閱讀、道德行為規範等,都有相應的大腦的基礎。

小學生的大腦發育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同學生大腦發育狀態會有快慢與程度的差異。

經常有老師和父母說自己的學生或孩子上課總好動、坐不住,小事分心,控制不住的走神,自控能力比較弱,做題目粗心、馬虎,做事拖沓、磨蹭, 容易發呆,還有時候容易發脾氣⋯⋯

這些行為的背後都表明孩子的大腦處於發育狀態,還不夠完善,這也是小學生正常的水平和特點。反覆提醒或者獎勵懲罰雖然短時間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其實並不能促進大腦更快的發展。說了很多次,效果仍然不好,老師和父母都會覺得很辛苦。

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與認知發展規律。比如,對小學低年級孩子而言,感知覺和注意的發展遠遠重要于思維(甚至是抽象思維)的發展。抽象的運算及問題解決能力,要依靠兒童基礎認知能力的發展。

通過手眼協調等身體活動,加強學生視知覺的發育,從而促進視覺注意和視覺空間記憶能力。通過閱讀和言語交流,加強學生聽知覺的發育,從而促進聽覺注意以及語音記憶水平。這是今後兒童發展高級思維能力、創造力、抽象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和前提。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此外,充足的睡眠,甚至發呆,也是兒童大腦逐步發育的重要保障!

基於此,我們建議對小學生開展更為科學和完整的評價方案,除了傳統的語文和數學成績的指標外,我們要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看待。他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動力、有智慧的小學生,一個完整人格的小學生。

我們要了解小學生的認知與腦功能發育,知道他目前的“學不會” 不代表他今後的不行,知道他已經很努力,但也可能暫時學不會。

我們想要評價小學生的學科素養,而不僅是語文和數學成績,更多的是數感、閱讀等能力和興趣。我們知道小學生對各個學科的情緒感受、動機與興趣。

此外,學校環境,譬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家庭環境,譬如親子關係和家長支架性功能,小學生與別人交往的能力等都能夠更為真實地表現這個人的各個方面。

基於上述理念,我們選取一些小學開展了學生認知與學習的綜合評估以及小組輔導,同時收集了有關學生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資料。

在幾年的跟蹤研究後,我們初步發現注意力是小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通過注意力的小組訓練,可以改善大部分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

作者|蔡丹(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經常聽到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遺憾的是,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根起跑線在哪裡,也沒有人準確地告訴我們這個跑步的終點究竟是在何方?

而且看目前的發展趨勢,這根起跑線有越來越往前移的傾向。問題是,這樣的奔跑,適合我們的小學生嗎?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影響小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太多, 包括孩子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想象、問題解決和創造力等認知能力,也包括孩子諸如學習動力、學業情緒、學生性格、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等非認知因素。

任何一個因素都有可能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狀態。或許兒童早期過早的奔跑,反而錯過了父母親慢慢陪著走、甚至是抱著走的機會,損失大量親子親密接觸互動、親子游戲活動來發展學生情感與認知能力的機會。

我們發現,幫助孩子學習進步,不僅僅只有通過過早開發,反覆做題一種方式。有意思的是,有的孩子天天補課,或許在短時間內提高了學習成績,但並沒有改善學生背後的學習能力。而有的校長著力於改善師生關係、家庭環境等,發現也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這裡談到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的區別。學習成績,簡而言之就是考試分數,它可以通過考試前反覆練習或者強行背誦提高,但學習背後所涉及到的數學能力,閱讀能力, 以及大腦的加工過程,並不是短時間刷題就能提高的。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學習是大腦發展的結果,大腦發展同時也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學習過程中的注意、記憶,語言學習、數學學習、閱讀、道德行為規範等,都有相應的大腦的基礎。

小學生的大腦發育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同學生大腦發育狀態會有快慢與程度的差異。

經常有老師和父母說自己的學生或孩子上課總好動、坐不住,小事分心,控制不住的走神,自控能力比較弱,做題目粗心、馬虎,做事拖沓、磨蹭, 容易發呆,還有時候容易發脾氣⋯⋯

這些行為的背後都表明孩子的大腦處於發育狀態,還不夠完善,這也是小學生正常的水平和特點。反覆提醒或者獎勵懲罰雖然短時間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其實並不能促進大腦更快的發展。說了很多次,效果仍然不好,老師和父母都會覺得很辛苦。

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與認知發展規律。比如,對小學低年級孩子而言,感知覺和注意的發展遠遠重要于思維(甚至是抽象思維)的發展。抽象的運算及問題解決能力,要依靠兒童基礎認知能力的發展。

通過手眼協調等身體活動,加強學生視知覺的發育,從而促進視覺注意和視覺空間記憶能力。通過閱讀和言語交流,加強學生聽知覺的發育,從而促進聽覺注意以及語音記憶水平。這是今後兒童發展高級思維能力、創造力、抽象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和前提。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此外,充足的睡眠,甚至發呆,也是兒童大腦逐步發育的重要保障!

基於此,我們建議對小學生開展更為科學和完整的評價方案,除了傳統的語文和數學成績的指標外,我們要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看待。他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動力、有智慧的小學生,一個完整人格的小學生。

我們要了解小學生的認知與腦功能發育,知道他目前的“學不會” 不代表他今後的不行,知道他已經很努力,但也可能暫時學不會。

我們想要評價小學生的學科素養,而不僅是語文和數學成績,更多的是數感、閱讀等能力和興趣。我們知道小學生對各個學科的情緒感受、動機與興趣。

此外,學校環境,譬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家庭環境,譬如親子關係和家長支架性功能,小學生與別人交往的能力等都能夠更為真實地表現這個人的各個方面。

基於上述理念,我們選取一些小學開展了學生認知與學習的綜合評估以及小組輔導,同時收集了有關學生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資料。

在幾年的跟蹤研究後,我們初步發現注意力是小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通過注意力的小組訓練,可以改善大部分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專家談教育」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評價

童年時期豐富的家庭活動、親子互動,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小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們對兒童進行注意力、工作記憶、認知加工的小組輔導訓練,同時通過家長講座或者工作坊,對學生家長進行兒童發展、教育心理學的科學普及。

建議母親和父親在家裡給孩子更多溫暖與支持,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是經常拒絕,給予孩子必要的身體接觸(撫摸、擁抱)的教育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發展。

我經常跟老師和父母說,如果你跟孩子講了三遍,他仍然不知道或發呆,停一下,因為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 的理論表明這個任務目前可能還不適合他。

而且我知道, 這種情況講第四遍,情緒就不好了。

今天不會,下週再講,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孩子就會了。

(文章作者:蔡丹,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教授。文章來源:《上海教育》雜誌2019年05月B刊。)

— END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