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
"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來源 | meiya

ID:OneStepUp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一家人旅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因為陪孩子玩噴泉,我的褲子被水弄溼了。

冷風吹著時格外的冷,便問老公大衛,我要不要找一個地方換褲子。


有讀者留言說:如果是我,不會在褲子溼了需要更換的時候,問別人我是否需要換褲子。

我會直接告訴其他人,我需要找一個地方更換褲子,電話聯繫。


我回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為什麼會在自己褲子溼了需要換的時候還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呢?因為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覺是,我如果去換褲子,老公大衛就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會讓他比較辛苦,比較累。

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損傷到別人的利益。這樣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他要為滿足我,而付出和承擔一些對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內心其實對老公大衛是有一點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徵求他的同意。


這就是我“太過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改變和學習的方向。


表面看來是我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太過懂事,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深層講就是內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覺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滿足,自己這個人不值得別人的付出,對我好。


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我?


這就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講起了。

"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來源 | meiya

ID:OneStepUp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一家人旅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因為陪孩子玩噴泉,我的褲子被水弄溼了。

冷風吹著時格外的冷,便問老公大衛,我要不要找一個地方換褲子。


有讀者留言說:如果是我,不會在褲子溼了需要更換的時候,問別人我是否需要換褲子。

我會直接告訴其他人,我需要找一個地方更換褲子,電話聯繫。


我回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為什麼會在自己褲子溼了需要換的時候還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呢?因為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覺是,我如果去換褲子,老公大衛就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會讓他比較辛苦,比較累。

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損傷到別人的利益。這樣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他要為滿足我,而付出和承擔一些對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內心其實對老公大衛是有一點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徵求他的同意。


這就是我“太過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改變和學習的方向。


表面看來是我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太過懂事,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深層講就是內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覺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滿足,自己這個人不值得別人的付出,對我好。


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我?


這就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講起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因為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文化,要養育兩個孩子生活就比較辛苦。


印象中,童年少年時期家裡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錢。雖然上學的學費總是能交上的,但是常常不是借的錢,就是拖延到最後的期限才交上。

因為父母忙於生計,自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和能量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比較忽視和忽略的狀態。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總是和我們強調,他們幹活很累,賺錢很辛苦,養育我們不容易。

也總是對我們兩個孩子強調要懂事,要懂得關懷父母,不要再增添父母的負擔,懂事的表現就是乖巧聽話,分擔家務,不要提自己的需要。


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時候我對書籍就有很深的渴求,我也不會和父母提買書的要求。對於零食、玩具、水果、新衣服,我更是不會去提要求。

心裡想的是“父母都這麼難了,你怎麼還想要這些呢?”於是,這些需要都被壓抑下去了,壓抑久了就感覺可有可無。


我猜想,在我很小的時候,也許在嬰幼兒時期,我就已經學會去壓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顧和滿足父母的需要,去體諒他們的情緒了。


當然這個也和我自身敏感的特質有關。

也許換一個人,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就算父母工作辛苦,我也會最大限度地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要求父母重視自己,她可能就不會那麼壓抑,不會有那麼深的不配得感了。

同樣的父母,也可以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為孩子並非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也有自己的性格特質。

"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來源 | meiya

ID:OneStepUp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一家人旅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因為陪孩子玩噴泉,我的褲子被水弄溼了。

冷風吹著時格外的冷,便問老公大衛,我要不要找一個地方換褲子。


有讀者留言說:如果是我,不會在褲子溼了需要更換的時候,問別人我是否需要換褲子。

我會直接告訴其他人,我需要找一個地方更換褲子,電話聯繫。


我回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為什麼會在自己褲子溼了需要換的時候還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呢?因為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覺是,我如果去換褲子,老公大衛就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會讓他比較辛苦,比較累。

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損傷到別人的利益。這樣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他要為滿足我,而付出和承擔一些對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內心其實對老公大衛是有一點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徵求他的同意。


這就是我“太過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改變和學習的方向。


表面看來是我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太過懂事,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深層講就是內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覺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滿足,自己這個人不值得別人的付出,對我好。


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我?


這就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講起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因為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文化,要養育兩個孩子生活就比較辛苦。


印象中,童年少年時期家裡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錢。雖然上學的學費總是能交上的,但是常常不是借的錢,就是拖延到最後的期限才交上。

因為父母忙於生計,自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和能量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比較忽視和忽略的狀態。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總是和我們強調,他們幹活很累,賺錢很辛苦,養育我們不容易。

也總是對我們兩個孩子強調要懂事,要懂得關懷父母,不要再增添父母的負擔,懂事的表現就是乖巧聽話,分擔家務,不要提自己的需要。


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時候我對書籍就有很深的渴求,我也不會和父母提買書的要求。對於零食、玩具、水果、新衣服,我更是不會去提要求。

心裡想的是“父母都這麼難了,你怎麼還想要這些呢?”於是,這些需要都被壓抑下去了,壓抑久了就感覺可有可無。


我猜想,在我很小的時候,也許在嬰幼兒時期,我就已經學會去壓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顧和滿足父母的需要,去體諒他們的情緒了。


當然這個也和我自身敏感的特質有關。

也許換一個人,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就算父母工作辛苦,我也會最大限度地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要求父母重視自己,她可能就不會那麼壓抑,不會有那麼深的不配得感了。

同樣的父母,也可以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為孩子並非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也有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記得,上大學的第一年,需要跟父母要錢買第一臺電腦和手機時,我的心裡總有一種虧欠感,覺得自己給父母添麻煩、添負擔了。

雖然,所有的同學都會在這個時候向父母要錢買電腦買手機。但是我心裡就有我的需要過分了,對不起父母的感覺。


我從小就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活著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我如果想要在這個家庭立足,就要提供自己的價值,比如乖巧聽話,分擔家務,努力學習。


那種需要用自己的價值交換自己生存的感覺,是我在原生家庭中一直都有的內心感受。


就是說,我所獲得的一切東西,父母的愛啊,關心啊,都不用說了,是必須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價值去交換的,哪怕是在家裡吃的一頓飯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交換而來的。


這個可能就構成了我“辛苦的人生”“淡淡哀愁的人生”的底色。


我記得很清楚,上大學放假回到家的一天,我一邊做家務,一邊有一種隱隱的擔心,我要是不幹家務,我在這個家就呆不下去,我就會沒有飯吃(也許現實並非如此,可是現實怎麼樣不重要,一個人感覺到的現實是怎麼樣才重要)。


"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來源 | meiya

ID:OneStepUp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一家人旅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因為陪孩子玩噴泉,我的褲子被水弄溼了。

冷風吹著時格外的冷,便問老公大衛,我要不要找一個地方換褲子。


有讀者留言說:如果是我,不會在褲子溼了需要更換的時候,問別人我是否需要換褲子。

我會直接告訴其他人,我需要找一個地方更換褲子,電話聯繫。


我回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為什麼會在自己褲子溼了需要換的時候還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呢?因為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覺是,我如果去換褲子,老公大衛就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會讓他比較辛苦,比較累。

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損傷到別人的利益。這樣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他要為滿足我,而付出和承擔一些對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內心其實對老公大衛是有一點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徵求他的同意。


這就是我“太過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改變和學習的方向。


表面看來是我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太過懂事,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深層講就是內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覺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滿足,自己這個人不值得別人的付出,對我好。


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我?


這就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講起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因為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文化,要養育兩個孩子生活就比較辛苦。


印象中,童年少年時期家裡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錢。雖然上學的學費總是能交上的,但是常常不是借的錢,就是拖延到最後的期限才交上。

因為父母忙於生計,自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和能量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比較忽視和忽略的狀態。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總是和我們強調,他們幹活很累,賺錢很辛苦,養育我們不容易。

也總是對我們兩個孩子強調要懂事,要懂得關懷父母,不要再增添父母的負擔,懂事的表現就是乖巧聽話,分擔家務,不要提自己的需要。


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時候我對書籍就有很深的渴求,我也不會和父母提買書的要求。對於零食、玩具、水果、新衣服,我更是不會去提要求。

心裡想的是“父母都這麼難了,你怎麼還想要這些呢?”於是,這些需要都被壓抑下去了,壓抑久了就感覺可有可無。


我猜想,在我很小的時候,也許在嬰幼兒時期,我就已經學會去壓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顧和滿足父母的需要,去體諒他們的情緒了。


當然這個也和我自身敏感的特質有關。

也許換一個人,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就算父母工作辛苦,我也會最大限度地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要求父母重視自己,她可能就不會那麼壓抑,不會有那麼深的不配得感了。

同樣的父母,也可以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為孩子並非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也有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記得,上大學的第一年,需要跟父母要錢買第一臺電腦和手機時,我的心裡總有一種虧欠感,覺得自己給父母添麻煩、添負擔了。

雖然,所有的同學都會在這個時候向父母要錢買電腦買手機。但是我心裡就有我的需要過分了,對不起父母的感覺。


我從小就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活著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我如果想要在這個家庭立足,就要提供自己的價值,比如乖巧聽話,分擔家務,努力學習。


那種需要用自己的價值交換自己生存的感覺,是我在原生家庭中一直都有的內心感受。


就是說,我所獲得的一切東西,父母的愛啊,關心啊,都不用說了,是必須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價值去交換的,哪怕是在家裡吃的一頓飯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交換而來的。


這個可能就構成了我“辛苦的人生”“淡淡哀愁的人生”的底色。


我記得很清楚,上大學放假回到家的一天,我一邊做家務,一邊有一種隱隱的擔心,我要是不幹家務,我在這個家就呆不下去,我就會沒有飯吃(也許現實並非如此,可是現實怎麼樣不重要,一個人感覺到的現實是怎麼樣才重要)。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告訴我:

一切都是有條件的,一切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勞動換取的。

所以,什麼無條件的愛啊,對不起,我是一點都沒有體會到的,也不相信的。


這樣的原生家庭給我帶來了一些壞處:

1. 不配得感,不值得感。


不敢提要求讓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總擔心自己的需要會給別人添麻煩和負擔。

特別符合太宰治說的那句話:“生而為人,對不起”的感覺。

2. 生存焦慮太強,總擔心自己活不下去,活得比較累。

從高中就開始在親戚的店裡打暑假工,大學除了學習拿獎學金也是各種兼職,畢業後做廣告策劃的同時還做了好幾份工作。

努力賺錢、攢錢是緩解我生存焦慮的方法。

但是這樣真的很累。這樣很累的生存狀態,伴隨我一直到30歲左右,通過閱讀、寫作、做心理諮詢,我內心的匱乏和生存焦慮緩解一些,加上現實生活中也買了房,攢了一些錢,所以,生存焦慮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這一點的好處是:我事業發展得不錯,一直以來好像挺能掙錢的,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夠我買房買車。

3. 對父母沒有多少感激之情,感情也比較疏離一些。

覺得自己所擁有的都是靠自己努力交換來的,養育之恩,我從小就一直在還,也沒有向他們索取什麼,所以長大之後也就還清了,不欠他們什麼。

從傳統的角度講,這樣想多少有點自大和忘本,我知道。但是,這就是我真實的感覺,我不能騙自己。


所以,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樣的感覺給孩子:

1. 孩子是你極大的負擔和麻煩;

2. 你給予孩子的一切都是有條件的,都是需要它用自己的東西來交換的。

因為這會讓孩子有“人而為人,對不起”的不配得感,也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離,不親密。

"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來源 | meiya

ID:OneStepUp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一家人旅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因為陪孩子玩噴泉,我的褲子被水弄溼了。

冷風吹著時格外的冷,便問老公大衛,我要不要找一個地方換褲子。


有讀者留言說:如果是我,不會在褲子溼了需要更換的時候,問別人我是否需要換褲子。

我會直接告訴其他人,我需要找一個地方更換褲子,電話聯繫。


我回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為什麼會在自己褲子溼了需要換的時候還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呢?因為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覺是,我如果去換褲子,老公大衛就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會讓他比較辛苦,比較累。

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損傷到別人的利益。這樣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他要為滿足我,而付出和承擔一些對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內心其實對老公大衛是有一點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徵求他的同意。


這就是我“太過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改變和學習的方向。


表面看來是我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太過懂事,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深層講就是內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覺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滿足,自己這個人不值得別人的付出,對我好。


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我?


這就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講起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因為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文化,要養育兩個孩子生活就比較辛苦。


印象中,童年少年時期家裡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錢。雖然上學的學費總是能交上的,但是常常不是借的錢,就是拖延到最後的期限才交上。

因為父母忙於生計,自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和能量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比較忽視和忽略的狀態。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總是和我們強調,他們幹活很累,賺錢很辛苦,養育我們不容易。

也總是對我們兩個孩子強調要懂事,要懂得關懷父母,不要再增添父母的負擔,懂事的表現就是乖巧聽話,分擔家務,不要提自己的需要。


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時候我對書籍就有很深的渴求,我也不會和父母提買書的要求。對於零食、玩具、水果、新衣服,我更是不會去提要求。

心裡想的是“父母都這麼難了,你怎麼還想要這些呢?”於是,這些需要都被壓抑下去了,壓抑久了就感覺可有可無。


我猜想,在我很小的時候,也許在嬰幼兒時期,我就已經學會去壓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顧和滿足父母的需要,去體諒他們的情緒了。


當然這個也和我自身敏感的特質有關。

也許換一個人,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就算父母工作辛苦,我也會最大限度地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要求父母重視自己,她可能就不會那麼壓抑,不會有那麼深的不配得感了。

同樣的父母,也可以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為孩子並非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也有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記得,上大學的第一年,需要跟父母要錢買第一臺電腦和手機時,我的心裡總有一種虧欠感,覺得自己給父母添麻煩、添負擔了。

雖然,所有的同學都會在這個時候向父母要錢買電腦買手機。但是我心裡就有我的需要過分了,對不起父母的感覺。


我從小就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活著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我如果想要在這個家庭立足,就要提供自己的價值,比如乖巧聽話,分擔家務,努力學習。


那種需要用自己的價值交換自己生存的感覺,是我在原生家庭中一直都有的內心感受。


就是說,我所獲得的一切東西,父母的愛啊,關心啊,都不用說了,是必須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價值去交換的,哪怕是在家裡吃的一頓飯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交換而來的。


這個可能就構成了我“辛苦的人生”“淡淡哀愁的人生”的底色。


我記得很清楚,上大學放假回到家的一天,我一邊做家務,一邊有一種隱隱的擔心,我要是不幹家務,我在這個家就呆不下去,我就會沒有飯吃(也許現實並非如此,可是現實怎麼樣不重要,一個人感覺到的現實是怎麼樣才重要)。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告訴我:

一切都是有條件的,一切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勞動換取的。

所以,什麼無條件的愛啊,對不起,我是一點都沒有體會到的,也不相信的。


這樣的原生家庭給我帶來了一些壞處:

1. 不配得感,不值得感。


不敢提要求讓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總擔心自己的需要會給別人添麻煩和負擔。

特別符合太宰治說的那句話:“生而為人,對不起”的感覺。

2. 生存焦慮太強,總擔心自己活不下去,活得比較累。

從高中就開始在親戚的店裡打暑假工,大學除了學習拿獎學金也是各種兼職,畢業後做廣告策劃的同時還做了好幾份工作。

努力賺錢、攢錢是緩解我生存焦慮的方法。

但是這樣真的很累。這樣很累的生存狀態,伴隨我一直到30歲左右,通過閱讀、寫作、做心理諮詢,我內心的匱乏和生存焦慮緩解一些,加上現實生活中也買了房,攢了一些錢,所以,生存焦慮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這一點的好處是:我事業發展得不錯,一直以來好像挺能掙錢的,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夠我買房買車。

3. 對父母沒有多少感激之情,感情也比較疏離一些。

覺得自己所擁有的都是靠自己努力交換來的,養育之恩,我從小就一直在還,也沒有向他們索取什麼,所以長大之後也就還清了,不欠他們什麼。

從傳統的角度講,這樣想多少有點自大和忘本,我知道。但是,這就是我真實的感覺,我不能騙自己。


所以,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樣的感覺給孩子:

1. 孩子是你極大的負擔和麻煩;

2. 你給予孩子的一切都是有條件的,都是需要它用自己的東西來交換的。

因為這會讓孩子有“人而為人,對不起”的不配得感,也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離,不親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什麼東西都有兩面性,這樣的原生家庭模式也帶來了一些好處(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需要的一個關鍵步驟,就是更客觀地看待我們的成長經歷)。


比如:

1. 更有現實感。

我從來就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哪怕我窮,我也不會被外界的物質誘惑。

因為我覺得人家給你買包,送你禮物,一定是要你回報和付出什麼的。所以我不容易被誘惑,不容易受騙。

2. 做事比較踏實。

不會想著走捷徑,凡事喜歡一步一步地努力。

3. 比較獨立。

喜歡靠自己,相信自己,不依附於他人,不容易去崇拜和追隨他人。

4. 比較能幹。(不帶這樣誇自己的)

工作、學習、做飯、做家務、帶孩子、交朋友、和別人相處,我好像都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5.很容易感動。

任何一點人間的真情、愛都會讓我很感動得流淚。

"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來源 | meiya

ID:OneStepUp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一家人旅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因為陪孩子玩噴泉,我的褲子被水弄溼了。

冷風吹著時格外的冷,便問老公大衛,我要不要找一個地方換褲子。


有讀者留言說:如果是我,不會在褲子溼了需要更換的時候,問別人我是否需要換褲子。

我會直接告訴其他人,我需要找一個地方更換褲子,電話聯繫。


我回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為什麼會在自己褲子溼了需要換的時候還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呢?因為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覺是,我如果去換褲子,老公大衛就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會讓他比較辛苦,比較累。

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損傷到別人的利益。這樣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他要為滿足我,而付出和承擔一些對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內心其實對老公大衛是有一點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徵求他的同意。


這就是我“太過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改變和學習的方向。


表面看來是我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太過懂事,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深層講就是內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覺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滿足,自己這個人不值得別人的付出,對我好。


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我?


這就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講起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因為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文化,要養育兩個孩子生活就比較辛苦。


印象中,童年少年時期家裡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錢。雖然上學的學費總是能交上的,但是常常不是借的錢,就是拖延到最後的期限才交上。

因為父母忙於生計,自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和能量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比較忽視和忽略的狀態。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總是和我們強調,他們幹活很累,賺錢很辛苦,養育我們不容易。

也總是對我們兩個孩子強調要懂事,要懂得關懷父母,不要再增添父母的負擔,懂事的表現就是乖巧聽話,分擔家務,不要提自己的需要。


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時候我對書籍就有很深的渴求,我也不會和父母提買書的要求。對於零食、玩具、水果、新衣服,我更是不會去提要求。

心裡想的是“父母都這麼難了,你怎麼還想要這些呢?”於是,這些需要都被壓抑下去了,壓抑久了就感覺可有可無。


我猜想,在我很小的時候,也許在嬰幼兒時期,我就已經學會去壓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顧和滿足父母的需要,去體諒他們的情緒了。


當然這個也和我自身敏感的特質有關。

也許換一個人,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就算父母工作辛苦,我也會最大限度地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要求父母重視自己,她可能就不會那麼壓抑,不會有那麼深的不配得感了。

同樣的父母,也可以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為孩子並非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也有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記得,上大學的第一年,需要跟父母要錢買第一臺電腦和手機時,我的心裡總有一種虧欠感,覺得自己給父母添麻煩、添負擔了。

雖然,所有的同學都會在這個時候向父母要錢買電腦買手機。但是我心裡就有我的需要過分了,對不起父母的感覺。


我從小就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活著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我如果想要在這個家庭立足,就要提供自己的價值,比如乖巧聽話,分擔家務,努力學習。


那種需要用自己的價值交換自己生存的感覺,是我在原生家庭中一直都有的內心感受。


就是說,我所獲得的一切東西,父母的愛啊,關心啊,都不用說了,是必須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價值去交換的,哪怕是在家裡吃的一頓飯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交換而來的。


這個可能就構成了我“辛苦的人生”“淡淡哀愁的人生”的底色。


我記得很清楚,上大學放假回到家的一天,我一邊做家務,一邊有一種隱隱的擔心,我要是不幹家務,我在這個家就呆不下去,我就會沒有飯吃(也許現實並非如此,可是現實怎麼樣不重要,一個人感覺到的現實是怎麼樣才重要)。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告訴我:

一切都是有條件的,一切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勞動換取的。

所以,什麼無條件的愛啊,對不起,我是一點都沒有體會到的,也不相信的。


這樣的原生家庭給我帶來了一些壞處:

1. 不配得感,不值得感。


不敢提要求讓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總擔心自己的需要會給別人添麻煩和負擔。

特別符合太宰治說的那句話:“生而為人,對不起”的感覺。

2. 生存焦慮太強,總擔心自己活不下去,活得比較累。

從高中就開始在親戚的店裡打暑假工,大學除了學習拿獎學金也是各種兼職,畢業後做廣告策劃的同時還做了好幾份工作。

努力賺錢、攢錢是緩解我生存焦慮的方法。

但是這樣真的很累。這樣很累的生存狀態,伴隨我一直到30歲左右,通過閱讀、寫作、做心理諮詢,我內心的匱乏和生存焦慮緩解一些,加上現實生活中也買了房,攢了一些錢,所以,生存焦慮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這一點的好處是:我事業發展得不錯,一直以來好像挺能掙錢的,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夠我買房買車。

3. 對父母沒有多少感激之情,感情也比較疏離一些。

覺得自己所擁有的都是靠自己努力交換來的,養育之恩,我從小就一直在還,也沒有向他們索取什麼,所以長大之後也就還清了,不欠他們什麼。

從傳統的角度講,這樣想多少有點自大和忘本,我知道。但是,這就是我真實的感覺,我不能騙自己。


所以,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樣的感覺給孩子:

1. 孩子是你極大的負擔和麻煩;

2. 你給予孩子的一切都是有條件的,都是需要它用自己的東西來交換的。

因為這會讓孩子有“人而為人,對不起”的不配得感,也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離,不親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什麼東西都有兩面性,這樣的原生家庭模式也帶來了一些好處(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需要的一個關鍵步驟,就是更客觀地看待我們的成長經歷)。


比如:

1. 更有現實感。

我從來就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哪怕我窮,我也不會被外界的物質誘惑。

因為我覺得人家給你買包,送你禮物,一定是要你回報和付出什麼的。所以我不容易被誘惑,不容易受騙。

2. 做事比較踏實。

不會想著走捷徑,凡事喜歡一步一步地努力。

3. 比較獨立。

喜歡靠自己,相信自己,不依附於他人,不容易去崇拜和追隨他人。

4. 比較能幹。(不帶這樣誇自己的)

工作、學習、做飯、做家務、帶孩子、交朋友、和別人相處,我好像都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5.很容易感動。

任何一點人間的真情、愛都會讓我很感動得流淚。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你看,我的故事再次證明,即使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依然可以去創造屬於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麼多年,我通過各種方式,讀書、寫作、學習心理學,做心理諮詢,進行個人成長,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發揚和傳承原生家庭帶來的好處,克服或改善它帶來的壞處。


甚至說,那些好處有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一些調整,壞處也可以得以保留。

比如獨立好不好,當然好,但是過分獨立,不懂得依賴不懂得求助也比較累,不太好。可以讓自己獨立中又有依賴。

不值得不配得感好不好,當然不好,但是有一點不值得感不配得感,也挺好,人就不容易膨脹,不容易覺得什麼都是該自己的,活得謙遜一些,容易對所得心懷感恩。


總之,就是活得更靈活,更自由一些,不過度,不僵化。


無論外在,還是內在都活得更自由一些,這是我追尋的人生目標。

"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來源 | meiya

ID:OneStepUp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一家人旅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因為陪孩子玩噴泉,我的褲子被水弄溼了。

冷風吹著時格外的冷,便問老公大衛,我要不要找一個地方換褲子。


有讀者留言說:如果是我,不會在褲子溼了需要更換的時候,問別人我是否需要換褲子。

我會直接告訴其他人,我需要找一個地方更換褲子,電話聯繫。


我回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為什麼會在自己褲子溼了需要換的時候還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呢?因為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覺是,我如果去換褲子,老公大衛就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會讓他比較辛苦,比較累。

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損傷到別人的利益。這樣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他要為滿足我,而付出和承擔一些對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內心其實對老公大衛是有一點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徵求他的同意。


這就是我“太過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改變和學習的方向。


表面看來是我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太過懂事,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深層講就是內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覺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滿足,自己這個人不值得別人的付出,對我好。


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我?


這就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講起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因為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文化,要養育兩個孩子生活就比較辛苦。


印象中,童年少年時期家裡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錢。雖然上學的學費總是能交上的,但是常常不是借的錢,就是拖延到最後的期限才交上。

因為父母忙於生計,自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和能量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比較忽視和忽略的狀態。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總是和我們強調,他們幹活很累,賺錢很辛苦,養育我們不容易。

也總是對我們兩個孩子強調要懂事,要懂得關懷父母,不要再增添父母的負擔,懂事的表現就是乖巧聽話,分擔家務,不要提自己的需要。


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時候我對書籍就有很深的渴求,我也不會和父母提買書的要求。對於零食、玩具、水果、新衣服,我更是不會去提要求。

心裡想的是“父母都這麼難了,你怎麼還想要這些呢?”於是,這些需要都被壓抑下去了,壓抑久了就感覺可有可無。


我猜想,在我很小的時候,也許在嬰幼兒時期,我就已經學會去壓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顧和滿足父母的需要,去體諒他們的情緒了。


當然這個也和我自身敏感的特質有關。

也許換一個人,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就算父母工作辛苦,我也會最大限度地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要求父母重視自己,她可能就不會那麼壓抑,不會有那麼深的不配得感了。

同樣的父母,也可以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為孩子並非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也有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記得,上大學的第一年,需要跟父母要錢買第一臺電腦和手機時,我的心裡總有一種虧欠感,覺得自己給父母添麻煩、添負擔了。

雖然,所有的同學都會在這個時候向父母要錢買電腦買手機。但是我心裡就有我的需要過分了,對不起父母的感覺。


我從小就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活著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我如果想要在這個家庭立足,就要提供自己的價值,比如乖巧聽話,分擔家務,努力學習。


那種需要用自己的價值交換自己生存的感覺,是我在原生家庭中一直都有的內心感受。


就是說,我所獲得的一切東西,父母的愛啊,關心啊,都不用說了,是必須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價值去交換的,哪怕是在家裡吃的一頓飯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交換而來的。


這個可能就構成了我“辛苦的人生”“淡淡哀愁的人生”的底色。


我記得很清楚,上大學放假回到家的一天,我一邊做家務,一邊有一種隱隱的擔心,我要是不幹家務,我在這個家就呆不下去,我就會沒有飯吃(也許現實並非如此,可是現實怎麼樣不重要,一個人感覺到的現實是怎麼樣才重要)。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告訴我:

一切都是有條件的,一切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勞動換取的。

所以,什麼無條件的愛啊,對不起,我是一點都沒有體會到的,也不相信的。


這樣的原生家庭給我帶來了一些壞處:

1. 不配得感,不值得感。


不敢提要求讓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總擔心自己的需要會給別人添麻煩和負擔。

特別符合太宰治說的那句話:“生而為人,對不起”的感覺。

2. 生存焦慮太強,總擔心自己活不下去,活得比較累。

從高中就開始在親戚的店裡打暑假工,大學除了學習拿獎學金也是各種兼職,畢業後做廣告策劃的同時還做了好幾份工作。

努力賺錢、攢錢是緩解我生存焦慮的方法。

但是這樣真的很累。這樣很累的生存狀態,伴隨我一直到30歲左右,通過閱讀、寫作、做心理諮詢,我內心的匱乏和生存焦慮緩解一些,加上現實生活中也買了房,攢了一些錢,所以,生存焦慮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這一點的好處是:我事業發展得不錯,一直以來好像挺能掙錢的,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夠我買房買車。

3. 對父母沒有多少感激之情,感情也比較疏離一些。

覺得自己所擁有的都是靠自己努力交換來的,養育之恩,我從小就一直在還,也沒有向他們索取什麼,所以長大之後也就還清了,不欠他們什麼。

從傳統的角度講,這樣想多少有點自大和忘本,我知道。但是,這就是我真實的感覺,我不能騙自己。


所以,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樣的感覺給孩子:

1. 孩子是你極大的負擔和麻煩;

2. 你給予孩子的一切都是有條件的,都是需要它用自己的東西來交換的。

因為這會讓孩子有“人而為人,對不起”的不配得感,也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離,不親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什麼東西都有兩面性,這樣的原生家庭模式也帶來了一些好處(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需要的一個關鍵步驟,就是更客觀地看待我們的成長經歷)。


比如:

1. 更有現實感。

我從來就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哪怕我窮,我也不會被外界的物質誘惑。

因為我覺得人家給你買包,送你禮物,一定是要你回報和付出什麼的。所以我不容易被誘惑,不容易受騙。

2. 做事比較踏實。

不會想著走捷徑,凡事喜歡一步一步地努力。

3. 比較獨立。

喜歡靠自己,相信自己,不依附於他人,不容易去崇拜和追隨他人。

4. 比較能幹。(不帶這樣誇自己的)

工作、學習、做飯、做家務、帶孩子、交朋友、和別人相處,我好像都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5.很容易感動。

任何一點人間的真情、愛都會讓我很感動得流淚。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你看,我的故事再次證明,即使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依然可以去創造屬於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麼多年,我通過各種方式,讀書、寫作、學習心理學,做心理諮詢,進行個人成長,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發揚和傳承原生家庭帶來的好處,克服或改善它帶來的壞處。


甚至說,那些好處有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一些調整,壞處也可以得以保留。

比如獨立好不好,當然好,但是過分獨立,不懂得依賴不懂得求助也比較累,不太好。可以讓自己獨立中又有依賴。

不值得不配得感好不好,當然不好,但是有一點不值得感不配得感,也挺好,人就不容易膨脹,不容易覺得什麼都是該自己的,活得謙遜一些,容易對所得心懷感恩。


總之,就是活得更靈活,更自由一些,不過度,不僵化。


無論外在,還是內在都活得更自由一些,這是我追尋的人生目標。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當我審視原生家庭時,我學會將好的保留和繼承,壞的斬斷和終結。那些傷害就在我這裡終結,不要一代代傳遞下去就是一種成功。


所以,我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鼓勵她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不會給她過多限制。

也努力發展和提升自己,給她創造不匱乏的現實環境,儘量給予她無條件的愛,同時不對她灌輸,養孩子多麼辛苦,多麼不容易的觀點。

我也盡力不給她傳遞,她是父母的負擔和麻煩的感覺,而是傳遞,她帶給父母很多的快樂和滿足。


養育孩子當然會有勞累和辛苦,它需要父母的付出和承擔責任。

但是,我更願意把它視為一種個人的選擇,以及個人成長和發展的一種形式,幫助我在未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種負擔。

最後,願你我都可以活得更自由。

"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來源 | meiya

ID:OneStepUp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一家人旅行過程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因為陪孩子玩噴泉,我的褲子被水弄溼了。

冷風吹著時格外的冷,便問老公大衛,我要不要找一個地方換褲子。


有讀者留言說:如果是我,不會在褲子溼了需要更換的時候,問別人我是否需要換褲子。

我會直接告訴其他人,我需要找一個地方更換褲子,電話聯繫。


我回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為什麼會在自己褲子溼了需要換的時候還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呢?因為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覺是,我如果去換褲子,老公大衛就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會讓他比較辛苦,比較累。

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損傷到別人的利益。這樣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他要為滿足我,而付出和承擔一些對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內心其實對老公大衛是有一點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徵求他的同意。


這就是我“太過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改變和學習的方向。


表面看來是我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太過懂事,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深層講就是內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覺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滿足,自己這個人不值得別人的付出,對我好。


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我?


這就要從我的原生家庭講起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因為父母都是農民,沒有文化,要養育兩個孩子生活就比較辛苦。


印象中,童年少年時期家裡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錢。雖然上學的學費總是能交上的,但是常常不是借的錢,就是拖延到最後的期限才交上。

因為父母忙於生計,自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和能量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比較忽視和忽略的狀態。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總是和我們強調,他們幹活很累,賺錢很辛苦,養育我們不容易。

也總是對我們兩個孩子強調要懂事,要懂得關懷父母,不要再增添父母的負擔,懂事的表現就是乖巧聽話,分擔家務,不要提自己的需要。


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時候我對書籍就有很深的渴求,我也不會和父母提買書的要求。對於零食、玩具、水果、新衣服,我更是不會去提要求。

心裡想的是“父母都這麼難了,你怎麼還想要這些呢?”於是,這些需要都被壓抑下去了,壓抑久了就感覺可有可無。


我猜想,在我很小的時候,也許在嬰幼兒時期,我就已經學會去壓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顧和滿足父母的需要,去體諒他們的情緒了。


當然這個也和我自身敏感的特質有關。

也許換一個人,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就算父母工作辛苦,我也會最大限度地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要求父母重視自己,她可能就不會那麼壓抑,不會有那麼深的不配得感了。

同樣的父母,也可以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為孩子並非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也有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記得,上大學的第一年,需要跟父母要錢買第一臺電腦和手機時,我的心裡總有一種虧欠感,覺得自己給父母添麻煩、添負擔了。

雖然,所有的同學都會在這個時候向父母要錢買電腦買手機。但是我心裡就有我的需要過分了,對不起父母的感覺。


我從小就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活著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我如果想要在這個家庭立足,就要提供自己的價值,比如乖巧聽話,分擔家務,努力學習。


那種需要用自己的價值交換自己生存的感覺,是我在原生家庭中一直都有的內心感受。


就是說,我所獲得的一切東西,父母的愛啊,關心啊,都不用說了,是必須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價值去交換的,哪怕是在家裡吃的一頓飯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交換而來的。


這個可能就構成了我“辛苦的人生”“淡淡哀愁的人生”的底色。


我記得很清楚,上大學放假回到家的一天,我一邊做家務,一邊有一種隱隱的擔心,我要是不幹家務,我在這個家就呆不下去,我就會沒有飯吃(也許現實並非如此,可是現實怎麼樣不重要,一個人感覺到的現實是怎麼樣才重要)。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告訴我:

一切都是有條件的,一切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勞動換取的。

所以,什麼無條件的愛啊,對不起,我是一點都沒有體會到的,也不相信的。


這樣的原生家庭給我帶來了一些壞處:

1. 不配得感,不值得感。


不敢提要求讓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總擔心自己的需要會給別人添麻煩和負擔。

特別符合太宰治說的那句話:“生而為人,對不起”的感覺。

2. 生存焦慮太強,總擔心自己活不下去,活得比較累。

從高中就開始在親戚的店裡打暑假工,大學除了學習拿獎學金也是各種兼職,畢業後做廣告策劃的同時還做了好幾份工作。

努力賺錢、攢錢是緩解我生存焦慮的方法。

但是這樣真的很累。這樣很累的生存狀態,伴隨我一直到30歲左右,通過閱讀、寫作、做心理諮詢,我內心的匱乏和生存焦慮緩解一些,加上現實生活中也買了房,攢了一些錢,所以,生存焦慮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這一點的好處是:我事業發展得不錯,一直以來好像挺能掙錢的,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夠我買房買車。

3. 對父母沒有多少感激之情,感情也比較疏離一些。

覺得自己所擁有的都是靠自己努力交換來的,養育之恩,我從小就一直在還,也沒有向他們索取什麼,所以長大之後也就還清了,不欠他們什麼。

從傳統的角度講,這樣想多少有點自大和忘本,我知道。但是,這就是我真實的感覺,我不能騙自己。


所以,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樣的感覺給孩子:

1. 孩子是你極大的負擔和麻煩;

2. 你給予孩子的一切都是有條件的,都是需要它用自己的東西來交換的。

因為這會讓孩子有“人而為人,對不起”的不配得感,也會讓你們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離,不親密。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什麼東西都有兩面性,這樣的原生家庭模式也帶來了一些好處(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需要的一個關鍵步驟,就是更客觀地看待我們的成長經歷)。


比如:

1. 更有現實感。

我從來就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哪怕我窮,我也不會被外界的物質誘惑。

因為我覺得人家給你買包,送你禮物,一定是要你回報和付出什麼的。所以我不容易被誘惑,不容易受騙。

2. 做事比較踏實。

不會想著走捷徑,凡事喜歡一步一步地努力。

3. 比較獨立。

喜歡靠自己,相信自己,不依附於他人,不容易去崇拜和追隨他人。

4. 比較能幹。(不帶這樣誇自己的)

工作、學習、做飯、做家務、帶孩子、交朋友、和別人相處,我好像都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5.很容易感動。

任何一點人間的真情、愛都會讓我很感動得流淚。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你看,我的故事再次證明,即使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依然可以去創造屬於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麼多年,我通過各種方式,讀書、寫作、學習心理學,做心理諮詢,進行個人成長,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發揚和傳承原生家庭帶來的好處,克服或改善它帶來的壞處。


甚至說,那些好處有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一些調整,壞處也可以得以保留。

比如獨立好不好,當然好,但是過分獨立,不懂得依賴不懂得求助也比較累,不太好。可以讓自己獨立中又有依賴。

不值得不配得感好不好,當然不好,但是有一點不值得感不配得感,也挺好,人就不容易膨脹,不容易覺得什麼都是該自己的,活得謙遜一些,容易對所得心懷感恩。


總之,就是活得更靈活,更自由一些,不過度,不僵化。


無論外在,還是內在都活得更自由一些,這是我追尋的人生目標。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當我審視原生家庭時,我學會將好的保留和繼承,壞的斬斷和終結。那些傷害就在我這裡終結,不要一代代傳遞下去就是一種成功。


所以,我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鼓勵她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不會給她過多限制。

也努力發展和提升自己,給她創造不匱乏的現實環境,儘量給予她無條件的愛,同時不對她灌輸,養孩子多麼辛苦,多麼不容易的觀點。

我也盡力不給她傳遞,她是父母的負擔和麻煩的感覺,而是傳遞,她帶給父母很多的快樂和滿足。


養育孩子當然會有勞累和辛苦,它需要父母的付出和承擔責任。

但是,我更願意把它視為一種個人的選擇,以及個人成長和發展的一種形式,幫助我在未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種負擔。

最後,願你我都可以活得更自由。

當父母的,請儘量不要傳遞這種感覺給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