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

01

常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得了滿分。你怎麼才考那麼點分?”

“別人家的孩子參加藝術表演獲得了獎狀,你怎麼什麼都學不會?”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你怎麼就那麼無理取鬧?”......

小時候的我們何曾不是被這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給比得沒了自信?每當聽到這樣的話不是變得鴉雀無聲,就是感到無地自容。

以至,在大人的眼裡,無論我們怎樣的努力,怎樣的優秀永遠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出色。

這種對比的傷害和挫敗感,時至今日仍讓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粟。

"

01

常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得了滿分。你怎麼才考那麼點分?”

“別人家的孩子參加藝術表演獲得了獎狀,你怎麼什麼都學不會?”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你怎麼就那麼無理取鬧?”......

小時候的我們何曾不是被這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給比得沒了自信?每當聽到這樣的話不是變得鴉雀無聲,就是感到無地自容。

以至,在大人的眼裡,無論我們怎樣的努力,怎樣的優秀永遠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出色。

這種對比的傷害和挫敗感,時至今日仍讓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粟。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一直很喜歡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裡面說的一句話:孩子們在六歲以前不是靠向別人學習來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據自己對生活和事物的體驗建立概念。

很多父母總想通過這樣的對比來激勵孩子的鬥志,以期讓孩子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但卻忽略了這種不被欣賞和認可的努力,也會無形中刺痛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心。

從而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既然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那我幹嘛還要努力?

一旦孩子產生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那他必定會自暴自棄。

02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女生袁璟頤“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是拿她和班級第一名,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比,卻看不到她的努力,總覺得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勤奮,這讓她心理壓力很大。

面對她的質問,媽媽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其實你要是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她始終認為,如果不打擊女兒,她會驕傲自滿,從而不思進取。

一番話看似很有道理。

實則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姿態。讓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權威下屈就,然後繼續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正如作家易中天所說的那樣: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

"

01

常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得了滿分。你怎麼才考那麼點分?”

“別人家的孩子參加藝術表演獲得了獎狀,你怎麼什麼都學不會?”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你怎麼就那麼無理取鬧?”......

小時候的我們何曾不是被這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給比得沒了自信?每當聽到這樣的話不是變得鴉雀無聲,就是感到無地自容。

以至,在大人的眼裡,無論我們怎樣的努力,怎樣的優秀永遠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出色。

這種對比的傷害和挫敗感,時至今日仍讓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粟。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一直很喜歡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裡面說的一句話:孩子們在六歲以前不是靠向別人學習來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據自己對生活和事物的體驗建立概念。

很多父母總想通過這樣的對比來激勵孩子的鬥志,以期讓孩子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但卻忽略了這種不被欣賞和認可的努力,也會無形中刺痛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心。

從而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既然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那我幹嘛還要努力?

一旦孩子產生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那他必定會自暴自棄。

02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女生袁璟頤“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是拿她和班級第一名,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比,卻看不到她的努力,總覺得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勤奮,這讓她心理壓力很大。

面對她的質問,媽媽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其實你要是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她始終認為,如果不打擊女兒,她會驕傲自滿,從而不思進取。

一番話看似很有道理。

實則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姿態。讓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權威下屈就,然後繼續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正如作家易中天所說的那樣: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很多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香港曾就“兒童壓力指數”做過調查,結果顯示73%的學生認為壓力來自父母期望太高。面對父母的高期望,很多學生表示很難達到要求,從而使自己產生自卑或抑鬱的情緒。

想起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的一段話: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又得不到長大後成人給予的尊重。在紛亂的心緒中,他們孤獨地成長著。

03

深夜,閨蜜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孩子在學校打人了,真操心。

看到這條信息,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閨蜜總喜歡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特別是孩子班上有個多才多藝的小男生,很討人喜歡。

閨蜜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同學圈的佼佼者。工作之後更是公司裡能獨當一面的女強人。自然的,也絕不允許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勁。

可孩子偏偏是個知足常樂的人。

這讓閨蜜很惱火。時不時指著孩子的鼻樑說:你看看你們班的“小全能”多厲害!你有人家一半的好,我都不至於這麼操心。

或許孩子被經常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間長了難免產生羨慕嫉妒恨的情緒。自然的,心理不平衡,在學校為了一點小事就把那孩子打了。

"

01

常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得了滿分。你怎麼才考那麼點分?”

“別人家的孩子參加藝術表演獲得了獎狀,你怎麼什麼都學不會?”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你怎麼就那麼無理取鬧?”......

小時候的我們何曾不是被這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給比得沒了自信?每當聽到這樣的話不是變得鴉雀無聲,就是感到無地自容。

以至,在大人的眼裡,無論我們怎樣的努力,怎樣的優秀永遠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出色。

這種對比的傷害和挫敗感,時至今日仍讓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粟。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一直很喜歡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裡面說的一句話:孩子們在六歲以前不是靠向別人學習來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據自己對生活和事物的體驗建立概念。

很多父母總想通過這樣的對比來激勵孩子的鬥志,以期讓孩子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但卻忽略了這種不被欣賞和認可的努力,也會無形中刺痛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心。

從而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既然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那我幹嘛還要努力?

一旦孩子產生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那他必定會自暴自棄。

02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女生袁璟頤“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是拿她和班級第一名,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比,卻看不到她的努力,總覺得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勤奮,這讓她心理壓力很大。

面對她的質問,媽媽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其實你要是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她始終認為,如果不打擊女兒,她會驕傲自滿,從而不思進取。

一番話看似很有道理。

實則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姿態。讓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權威下屈就,然後繼續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正如作家易中天所說的那樣: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很多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香港曾就“兒童壓力指數”做過調查,結果顯示73%的學生認為壓力來自父母期望太高。面對父母的高期望,很多學生表示很難達到要求,從而使自己產生自卑或抑鬱的情緒。

想起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的一段話: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又得不到長大後成人給予的尊重。在紛亂的心緒中,他們孤獨地成長著。

03

深夜,閨蜜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孩子在學校打人了,真操心。

看到這條信息,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閨蜜總喜歡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特別是孩子班上有個多才多藝的小男生,很討人喜歡。

閨蜜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同學圈的佼佼者。工作之後更是公司裡能獨當一面的女強人。自然的,也絕不允許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勁。

可孩子偏偏是個知足常樂的人。

這讓閨蜜很惱火。時不時指著孩子的鼻樑說:你看看你們班的“小全能”多厲害!你有人家一半的好,我都不至於這麼操心。

或許孩子被經常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間長了難免產生羨慕嫉妒恨的情緒。自然的,心理不平衡,在學校為了一點小事就把那孩子打了。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扎克伯格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重,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拿別的孩子和他們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不可複製的傳奇,更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不要總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

很認同《被討厭的勇氣》裡一句話: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

可是,很多父母自己並不優秀,但是卻有著極強的虛榮心。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的願望,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卻拼命地要孩子努力去奮鬥,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時間長了,孩子內心自然會產生牴觸的情緒,甚至很討厭那些比自己優秀的孩子,從而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要麼打架,要麼報復等陰暗的心理傾向。

而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卻很難察覺,往往是一察覺便已釀成悲劇。

04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無非就是孩子在某些方面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要求,以至讓自己變得焦慮。

然而,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要求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結果,我們的焦慮未必是孩子的憂慮。

我們最先要擺正的是自己的心態。面對不夠優秀的孩子,我們該怎樣做?

(01)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樓下開花店的老闆娘,她的孩子有點智力障礙,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倒數的。可她的孩子心地善良,特別樂於助人。

每次清潔工路過他家門前,他總會摘一朵花送過去。花店的老闆娘看見了,總是開心的說:看看,我的孩子多麼的善良。一句話,說得孩子得意的昂首挺胸,自信得自己彷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愛因斯擔的智慧,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達芬奇的藝術天賦。更多的孩子都是芸芸眾生中的平凡一員。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靠的不是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是努力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從而順勢引導,讓孩子帶著陽光的心態朝著自己最擅長的方面去努力。

"

01

常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得了滿分。你怎麼才考那麼點分?”

“別人家的孩子參加藝術表演獲得了獎狀,你怎麼什麼都學不會?”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你怎麼就那麼無理取鬧?”......

小時候的我們何曾不是被這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給比得沒了自信?每當聽到這樣的話不是變得鴉雀無聲,就是感到無地自容。

以至,在大人的眼裡,無論我們怎樣的努力,怎樣的優秀永遠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出色。

這種對比的傷害和挫敗感,時至今日仍讓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粟。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一直很喜歡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裡面說的一句話:孩子們在六歲以前不是靠向別人學習來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據自己對生活和事物的體驗建立概念。

很多父母總想通過這樣的對比來激勵孩子的鬥志,以期讓孩子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但卻忽略了這種不被欣賞和認可的努力,也會無形中刺痛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心。

從而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既然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那我幹嘛還要努力?

一旦孩子產生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那他必定會自暴自棄。

02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女生袁璟頤“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是拿她和班級第一名,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比,卻看不到她的努力,總覺得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勤奮,這讓她心理壓力很大。

面對她的質問,媽媽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其實你要是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她始終認為,如果不打擊女兒,她會驕傲自滿,從而不思進取。

一番話看似很有道理。

實則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姿態。讓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權威下屈就,然後繼續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正如作家易中天所說的那樣: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很多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香港曾就“兒童壓力指數”做過調查,結果顯示73%的學生認為壓力來自父母期望太高。面對父母的高期望,很多學生表示很難達到要求,從而使自己產生自卑或抑鬱的情緒。

想起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的一段話: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又得不到長大後成人給予的尊重。在紛亂的心緒中,他們孤獨地成長著。

03

深夜,閨蜜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孩子在學校打人了,真操心。

看到這條信息,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閨蜜總喜歡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特別是孩子班上有個多才多藝的小男生,很討人喜歡。

閨蜜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同學圈的佼佼者。工作之後更是公司裡能獨當一面的女強人。自然的,也絕不允許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勁。

可孩子偏偏是個知足常樂的人。

這讓閨蜜很惱火。時不時指著孩子的鼻樑說:你看看你們班的“小全能”多厲害!你有人家一半的好,我都不至於這麼操心。

或許孩子被經常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間長了難免產生羨慕嫉妒恨的情緒。自然的,心理不平衡,在學校為了一點小事就把那孩子打了。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扎克伯格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重,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拿別的孩子和他們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不可複製的傳奇,更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不要總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

很認同《被討厭的勇氣》裡一句話: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

可是,很多父母自己並不優秀,但是卻有著極強的虛榮心。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的願望,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卻拼命地要孩子努力去奮鬥,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時間長了,孩子內心自然會產生牴觸的情緒,甚至很討厭那些比自己優秀的孩子,從而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要麼打架,要麼報復等陰暗的心理傾向。

而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卻很難察覺,往往是一察覺便已釀成悲劇。

04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無非就是孩子在某些方面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要求,以至讓自己變得焦慮。

然而,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要求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結果,我們的焦慮未必是孩子的憂慮。

我們最先要擺正的是自己的心態。面對不夠優秀的孩子,我們該怎樣做?

(01)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樓下開花店的老闆娘,她的孩子有點智力障礙,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倒數的。可她的孩子心地善良,特別樂於助人。

每次清潔工路過他家門前,他總會摘一朵花送過去。花店的老闆娘看見了,總是開心的說:看看,我的孩子多麼的善良。一句話,說得孩子得意的昂首挺胸,自信得自己彷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愛因斯擔的智慧,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達芬奇的藝術天賦。更多的孩子都是芸芸眾生中的平凡一員。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靠的不是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是努力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從而順勢引導,讓孩子帶著陽光的心態朝著自己最擅長的方面去努力。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02)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曾經,在一所學校的門口,聽到一對母子的對話。

媽媽:你再不努力,恐怕連年級一百都排不上號。

男孩:排不上就排不上,反正我已經很努力了。

媽媽:你這也叫努力?都掉到年級九十了。你看看李嬸家的孩子每回都是年級前十!

男孩很不耐煩地說:你總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那你怎麼不拿自己跟別人的家長比?

一席話,說得那位媽媽尷尬不已。

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好的榜樣才能成就孩子好的未來,與其逼著孩子有出息,還不如先逼自己一把,效果反而更好。榜樣,永遠是最好的教育。

有句話說得好:不爭氣的孩子可恨,不爭氣的家長比孩子可恨10倍。

我們總一味地要求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努力成為別人那樣優秀的父母。

孩子的內心自然會有落差。這種心理落差一旦產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人設分量也會消減。

有自信有底氣的父母都知道榜樣的力量,從而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和價值,活成孩子心目中的標杆,給孩子一個堅強的後盾。

"

01

常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得了滿分。你怎麼才考那麼點分?”

“別人家的孩子參加藝術表演獲得了獎狀,你怎麼什麼都學不會?”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你怎麼就那麼無理取鬧?”......

小時候的我們何曾不是被這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給比得沒了自信?每當聽到這樣的話不是變得鴉雀無聲,就是感到無地自容。

以至,在大人的眼裡,無論我們怎樣的努力,怎樣的優秀永遠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出色。

這種對比的傷害和挫敗感,時至今日仍讓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粟。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一直很喜歡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裡面說的一句話:孩子們在六歲以前不是靠向別人學習來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據自己對生活和事物的體驗建立概念。

很多父母總想通過這樣的對比來激勵孩子的鬥志,以期讓孩子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但卻忽略了這種不被欣賞和認可的努力,也會無形中刺痛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心。

從而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既然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那我幹嘛還要努力?

一旦孩子產生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那他必定會自暴自棄。

02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女生袁璟頤“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是拿她和班級第一名,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比,卻看不到她的努力,總覺得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勤奮,這讓她心理壓力很大。

面對她的質問,媽媽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其實你要是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她始終認為,如果不打擊女兒,她會驕傲自滿,從而不思進取。

一番話看似很有道理。

實則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姿態。讓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權威下屈就,然後繼續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正如作家易中天所說的那樣: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很多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香港曾就“兒童壓力指數”做過調查,結果顯示73%的學生認為壓力來自父母期望太高。面對父母的高期望,很多學生表示很難達到要求,從而使自己產生自卑或抑鬱的情緒。

想起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的一段話: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又得不到長大後成人給予的尊重。在紛亂的心緒中,他們孤獨地成長著。

03

深夜,閨蜜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孩子在學校打人了,真操心。

看到這條信息,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閨蜜總喜歡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特別是孩子班上有個多才多藝的小男生,很討人喜歡。

閨蜜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同學圈的佼佼者。工作之後更是公司裡能獨當一面的女強人。自然的,也絕不允許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勁。

可孩子偏偏是個知足常樂的人。

這讓閨蜜很惱火。時不時指著孩子的鼻樑說:你看看你們班的“小全能”多厲害!你有人家一半的好,我都不至於這麼操心。

或許孩子被經常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間長了難免產生羨慕嫉妒恨的情緒。自然的,心理不平衡,在學校為了一點小事就把那孩子打了。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扎克伯格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重,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拿別的孩子和他們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不可複製的傳奇,更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不要總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

很認同《被討厭的勇氣》裡一句話: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

可是,很多父母自己並不優秀,但是卻有著極強的虛榮心。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的願望,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卻拼命地要孩子努力去奮鬥,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時間長了,孩子內心自然會產生牴觸的情緒,甚至很討厭那些比自己優秀的孩子,從而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要麼打架,要麼報復等陰暗的心理傾向。

而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卻很難察覺,往往是一察覺便已釀成悲劇。

04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無非就是孩子在某些方面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要求,以至讓自己變得焦慮。

然而,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要求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結果,我們的焦慮未必是孩子的憂慮。

我們最先要擺正的是自己的心態。面對不夠優秀的孩子,我們該怎樣做?

(01)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樓下開花店的老闆娘,她的孩子有點智力障礙,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倒數的。可她的孩子心地善良,特別樂於助人。

每次清潔工路過他家門前,他總會摘一朵花送過去。花店的老闆娘看見了,總是開心的說:看看,我的孩子多麼的善良。一句話,說得孩子得意的昂首挺胸,自信得自己彷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愛因斯擔的智慧,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達芬奇的藝術天賦。更多的孩子都是芸芸眾生中的平凡一員。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靠的不是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是努力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從而順勢引導,讓孩子帶著陽光的心態朝著自己最擅長的方面去努力。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02)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曾經,在一所學校的門口,聽到一對母子的對話。

媽媽:你再不努力,恐怕連年級一百都排不上號。

男孩:排不上就排不上,反正我已經很努力了。

媽媽:你這也叫努力?都掉到年級九十了。你看看李嬸家的孩子每回都是年級前十!

男孩很不耐煩地說:你總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那你怎麼不拿自己跟別人的家長比?

一席話,說得那位媽媽尷尬不已。

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好的榜樣才能成就孩子好的未來,與其逼著孩子有出息,還不如先逼自己一把,效果反而更好。榜樣,永遠是最好的教育。

有句話說得好:不爭氣的孩子可恨,不爭氣的家長比孩子可恨10倍。

我們總一味地要求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努力成為別人那樣優秀的父母。

孩子的內心自然會有落差。這種心理落差一旦產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人設分量也會消減。

有自信有底氣的父母都知道榜樣的力量,從而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和價值,活成孩子心目中的標杆,給孩子一個堅強的後盾。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03)消除自己的焦慮感

有一種焦慮叫父母的焦慮。中國式家長大底都有這種通病。

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都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束縛。並且喜歡把自己的這種焦慮演化成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讓孩子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中。

"

01

常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得了滿分。你怎麼才考那麼點分?”

“別人家的孩子參加藝術表演獲得了獎狀,你怎麼什麼都學不會?”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你怎麼就那麼無理取鬧?”......

小時候的我們何曾不是被這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給比得沒了自信?每當聽到這樣的話不是變得鴉雀無聲,就是感到無地自容。

以至,在大人的眼裡,無論我們怎樣的努力,怎樣的優秀永遠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出色。

這種對比的傷害和挫敗感,時至今日仍讓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粟。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一直很喜歡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裡面說的一句話:孩子們在六歲以前不是靠向別人學習來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據自己對生活和事物的體驗建立概念。

很多父母總想通過這樣的對比來激勵孩子的鬥志,以期讓孩子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但卻忽略了這種不被欣賞和認可的努力,也會無形中刺痛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心。

從而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既然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那我幹嘛還要努力?

一旦孩子產生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那他必定會自暴自棄。

02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女生袁璟頤“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是拿她和班級第一名,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比,卻看不到她的努力,總覺得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勤奮,這讓她心理壓力很大。

面對她的質問,媽媽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其實你要是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她始終認為,如果不打擊女兒,她會驕傲自滿,從而不思進取。

一番話看似很有道理。

實則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姿態。讓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權威下屈就,然後繼續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正如作家易中天所說的那樣: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很多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香港曾就“兒童壓力指數”做過調查,結果顯示73%的學生認為壓力來自父母期望太高。面對父母的高期望,很多學生表示很難達到要求,從而使自己產生自卑或抑鬱的情緒。

想起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的一段話: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又得不到長大後成人給予的尊重。在紛亂的心緒中,他們孤獨地成長著。

03

深夜,閨蜜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孩子在學校打人了,真操心。

看到這條信息,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閨蜜總喜歡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特別是孩子班上有個多才多藝的小男生,很討人喜歡。

閨蜜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同學圈的佼佼者。工作之後更是公司裡能獨當一面的女強人。自然的,也絕不允許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勁。

可孩子偏偏是個知足常樂的人。

這讓閨蜜很惱火。時不時指著孩子的鼻樑說:你看看你們班的“小全能”多厲害!你有人家一半的好,我都不至於這麼操心。

或許孩子被經常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間長了難免產生羨慕嫉妒恨的情緒。自然的,心理不平衡,在學校為了一點小事就把那孩子打了。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扎克伯格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重,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拿別的孩子和他們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不可複製的傳奇,更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不要總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

很認同《被討厭的勇氣》裡一句話: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

可是,很多父母自己並不優秀,但是卻有著極強的虛榮心。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的願望,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卻拼命地要孩子努力去奮鬥,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時間長了,孩子內心自然會產生牴觸的情緒,甚至很討厭那些比自己優秀的孩子,從而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要麼打架,要麼報復等陰暗的心理傾向。

而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卻很難察覺,往往是一察覺便已釀成悲劇。

04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無非就是孩子在某些方面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要求,以至讓自己變得焦慮。

然而,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要求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結果,我們的焦慮未必是孩子的憂慮。

我們最先要擺正的是自己的心態。面對不夠優秀的孩子,我們該怎樣做?

(01)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樓下開花店的老闆娘,她的孩子有點智力障礙,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倒數的。可她的孩子心地善良,特別樂於助人。

每次清潔工路過他家門前,他總會摘一朵花送過去。花店的老闆娘看見了,總是開心的說:看看,我的孩子多麼的善良。一句話,說得孩子得意的昂首挺胸,自信得自己彷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愛因斯擔的智慧,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達芬奇的藝術天賦。更多的孩子都是芸芸眾生中的平凡一員。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靠的不是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是努力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從而順勢引導,讓孩子帶著陽光的心態朝著自己最擅長的方面去努力。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02)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曾經,在一所學校的門口,聽到一對母子的對話。

媽媽:你再不努力,恐怕連年級一百都排不上號。

男孩:排不上就排不上,反正我已經很努力了。

媽媽:你這也叫努力?都掉到年級九十了。你看看李嬸家的孩子每回都是年級前十!

男孩很不耐煩地說:你總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那你怎麼不拿自己跟別人的家長比?

一席話,說得那位媽媽尷尬不已。

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好的榜樣才能成就孩子好的未來,與其逼著孩子有出息,還不如先逼自己一把,效果反而更好。榜樣,永遠是最好的教育。

有句話說得好:不爭氣的孩子可恨,不爭氣的家長比孩子可恨10倍。

我們總一味地要求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卻沒有努力成為別人那樣優秀的父母。

孩子的內心自然會有落差。這種心理落差一旦產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人設分量也會消減。

有自信有底氣的父母都知道榜樣的力量,從而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和價值,活成孩子心目中的標杆,給孩子一個堅強的後盾。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03)消除自己的焦慮感

有一種焦慮叫父母的焦慮。中國式家長大底都有這種通病。

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都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束縛。並且喜歡把自己的這種焦慮演化成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讓孩子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中。

拿“別人家孩子”來對比,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中更嚴重

心態陽光的父母從不經意給孩子的情緒添堵,更不會讓自己的焦慮情緒左右孩子的心態。

孩子的成長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請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己孩子心靈上的緊箍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