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因為做一個“乖孩子”被表揚,不是你本來就很好,而是因為你的做法符合家長的期待,而真實的你一直被壓抑著,不敢有所洩露。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因為做一個“乖孩子”被表揚,不是你本來就很好,而是因為你的做法符合家長的期待,而真實的你一直被壓抑著,不敢有所洩露。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是什麼樣子的

在我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鄰居有個姐姐,高中復讀了幾次,後來成了我學姐,我高一她上高三。每次放假,只要是我們倆同時回家的日子,就是我被說的日子。

那個姐姐超級喜歡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只要有時間就是學習。我呢,只要有時間就是玩,要不就是坐在電視前嘻嘻哈哈。

媽媽每次串門回家,我就被說一次。你看人家那個姐姐,雖然人家現在高三了學習壓力比較重,但你回來就不能學習一下麼……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因為做一個“乖孩子”被表揚,不是你本來就很好,而是因為你的做法符合家長的期待,而真實的你一直被壓抑著,不敢有所洩露。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是什麼樣子的

在我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鄰居有個姐姐,高中復讀了幾次,後來成了我學姐,我高一她上高三。每次放假,只要是我們倆同時回家的日子,就是我被說的日子。

那個姐姐超級喜歡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只要有時間就是學習。我呢,只要有時間就是玩,要不就是坐在電視前嘻嘻哈哈。

媽媽每次串門回家,我就被說一次。你看人家那個姐姐,雖然人家現在高三了學習壓力比較重,但你回來就不能學習一下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後來,我學乖了,回家拿本書,在媽媽面前裝著一副好好學習的樣子。因為我媽媽會覺得在學校已經很辛苦了,回家學習一會就好了,應該多休息。

所以,我發現這個“套路”後,就每次認真學習1小時左右,然後就可以不受約束的看電視、玩了。

加藤諦三在《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書中寫到: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歷經各種嘗試,找出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

那個姐姐想要的是成為父母眼中刻苦努力的孩子,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而我的目的是實現能夠在休息天看電視、玩耍的目的,所以假裝學習。

但是,乖小孩,真的和看起來一樣乖麼?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因為做一個“乖孩子”被表揚,不是你本來就很好,而是因為你的做法符合家長的期待,而真實的你一直被壓抑著,不敢有所洩露。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是什麼樣子的

在我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鄰居有個姐姐,高中復讀了幾次,後來成了我學姐,我高一她上高三。每次放假,只要是我們倆同時回家的日子,就是我被說的日子。

那個姐姐超級喜歡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只要有時間就是學習。我呢,只要有時間就是玩,要不就是坐在電視前嘻嘻哈哈。

媽媽每次串門回家,我就被說一次。你看人家那個姐姐,雖然人家現在高三了學習壓力比較重,但你回來就不能學習一下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後來,我學乖了,回家拿本書,在媽媽面前裝著一副好好學習的樣子。因為我媽媽會覺得在學校已經很辛苦了,回家學習一會就好了,應該多休息。

所以,我發現這個“套路”後,就每次認真學習1小時左右,然後就可以不受約束的看電視、玩了。

加藤諦三在《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書中寫到: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歷經各種嘗試,找出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

那個姐姐想要的是成為父母眼中刻苦努力的孩子,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而我的目的是實現能夠在休息天看電視、玩耍的目的,所以假裝學習。

但是,乖小孩,真的和看起來一樣乖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真實的模樣

接著說回那個刻苦努力學習的小姐姐。等我們都開始工作後,有一年回家在一起聊天,就聊起我因為回家不學習被媽媽講的事情。那個姐姐就說,雖然我是在那裡學習,但其實腦子想的根本不是書上的內容,而是周圍人在說的事情,電視里正在播的內容……

她為什麼不能放下筆,認真的加入談話,或者看電視的行列裡呢?

因為家長不喜歡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因為做一個“乖孩子”被表揚,不是你本來就很好,而是因為你的做法符合家長的期待,而真實的你一直被壓抑著,不敢有所洩露。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是什麼樣子的

在我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鄰居有個姐姐,高中復讀了幾次,後來成了我學姐,我高一她上高三。每次放假,只要是我們倆同時回家的日子,就是我被說的日子。

那個姐姐超級喜歡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只要有時間就是學習。我呢,只要有時間就是玩,要不就是坐在電視前嘻嘻哈哈。

媽媽每次串門回家,我就被說一次。你看人家那個姐姐,雖然人家現在高三了學習壓力比較重,但你回來就不能學習一下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後來,我學乖了,回家拿本書,在媽媽面前裝著一副好好學習的樣子。因為我媽媽會覺得在學校已經很辛苦了,回家學習一會就好了,應該多休息。

所以,我發現這個“套路”後,就每次認真學習1小時左右,然後就可以不受約束的看電視、玩了。

加藤諦三在《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書中寫到: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歷經各種嘗試,找出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

那個姐姐想要的是成為父母眼中刻苦努力的孩子,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而我的目的是實現能夠在休息天看電視、玩耍的目的,所以假裝學習。

但是,乖小孩,真的和看起來一樣乖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真實的模樣

接著說回那個刻苦努力學習的小姐姐。等我們都開始工作後,有一年回家在一起聊天,就聊起我因為回家不學習被媽媽講的事情。那個姐姐就說,雖然我是在那裡學習,但其實腦子想的根本不是書上的內容,而是周圍人在說的事情,電視里正在播的內容……

她為什麼不能放下筆,認真的加入談話,或者看電視的行列裡呢?

因為家長不喜歡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弗洛伊德說過:“所謂人類的成長,就是自我滿足,就是面對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時,是否能心平氣和。”這不僅是人類的成長,還可說是自我的確立。當自我完整了,就不會因他人的一舉一動,動搖不安。

而這些乖孩子,他們對父母充滿著畏懼,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家長的關係,所以只能用自己所認為的乖巧姿態去迎合父母的喜好。

作為孩子的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不好表現被父母責備,也害怕自己因為看電視或者談話,最後成績不理想,被父母說,所以假裝自己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因為即便最後成績還是不理想,但自己已經表現的很好學了,所以家長也不會過多責備。

這些乖孩子,壓抑著真實的自己,不敢讓它洩露出來一點點,唯恐真實的自己被父母不喜愛。

對人類來說,從孩提時代養成的形態是很容易維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成人後也不會改變。

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後,不會處理與同事、上級的關係,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人云亦云。在他們看來不表態就是最好的表現,而在別人看來,這個人毫無主見。

他們表面上對於上級、同事的每一個安排都很滿意,實際上心裡卻各種鄙視、謾罵。當這些負面的情緒不斷累積,終有一天會衝破那個乖小孩的面具。面具下,真實的樣子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因為做一個“乖孩子”被表揚,不是你本來就很好,而是因為你的做法符合家長的期待,而真實的你一直被壓抑著,不敢有所洩露。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是什麼樣子的

在我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鄰居有個姐姐,高中復讀了幾次,後來成了我學姐,我高一她上高三。每次放假,只要是我們倆同時回家的日子,就是我被說的日子。

那個姐姐超級喜歡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只要有時間就是學習。我呢,只要有時間就是玩,要不就是坐在電視前嘻嘻哈哈。

媽媽每次串門回家,我就被說一次。你看人家那個姐姐,雖然人家現在高三了學習壓力比較重,但你回來就不能學習一下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後來,我學乖了,回家拿本書,在媽媽面前裝著一副好好學習的樣子。因為我媽媽會覺得在學校已經很辛苦了,回家學習一會就好了,應該多休息。

所以,我發現這個“套路”後,就每次認真學習1小時左右,然後就可以不受約束的看電視、玩了。

加藤諦三在《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書中寫到: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歷經各種嘗試,找出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

那個姐姐想要的是成為父母眼中刻苦努力的孩子,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而我的目的是實現能夠在休息天看電視、玩耍的目的,所以假裝學習。

但是,乖小孩,真的和看起來一樣乖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真實的模樣

接著說回那個刻苦努力學習的小姐姐。等我們都開始工作後,有一年回家在一起聊天,就聊起我因為回家不學習被媽媽講的事情。那個姐姐就說,雖然我是在那裡學習,但其實腦子想的根本不是書上的內容,而是周圍人在說的事情,電視里正在播的內容……

她為什麼不能放下筆,認真的加入談話,或者看電視的行列裡呢?

因為家長不喜歡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弗洛伊德說過:“所謂人類的成長,就是自我滿足,就是面對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時,是否能心平氣和。”這不僅是人類的成長,還可說是自我的確立。當自我完整了,就不會因他人的一舉一動,動搖不安。

而這些乖孩子,他們對父母充滿著畏懼,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家長的關係,所以只能用自己所認為的乖巧姿態去迎合父母的喜好。

作為孩子的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不好表現被父母責備,也害怕自己因為看電視或者談話,最後成績不理想,被父母說,所以假裝自己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因為即便最後成績還是不理想,但自己已經表現的很好學了,所以家長也不會過多責備。

這些乖孩子,壓抑著真實的自己,不敢讓它洩露出來一點點,唯恐真實的自己被父母不喜愛。

對人類來說,從孩提時代養成的形態是很容易維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成人後也不會改變。

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後,不會處理與同事、上級的關係,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人云亦云。在他們看來不表態就是最好的表現,而在別人看來,這個人毫無主見。

他們表面上對於上級、同事的每一個安排都很滿意,實際上心裡卻各種鄙視、謾罵。當這些負面的情緒不斷累積,終有一天會衝破那個乖小孩的面具。面具下,真實的樣子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當乖小孩撕開偽裝的面具

被愛的思想與攻擊性情緒糾結在一起,最典型的呈現就是“家暴”。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因為做一個“乖孩子”被表揚,不是你本來就很好,而是因為你的做法符合家長的期待,而真實的你一直被壓抑著,不敢有所洩露。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是什麼樣子的

在我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鄰居有個姐姐,高中復讀了幾次,後來成了我學姐,我高一她上高三。每次放假,只要是我們倆同時回家的日子,就是我被說的日子。

那個姐姐超級喜歡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只要有時間就是學習。我呢,只要有時間就是玩,要不就是坐在電視前嘻嘻哈哈。

媽媽每次串門回家,我就被說一次。你看人家那個姐姐,雖然人家現在高三了學習壓力比較重,但你回來就不能學習一下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後來,我學乖了,回家拿本書,在媽媽面前裝著一副好好學習的樣子。因為我媽媽會覺得在學校已經很辛苦了,回家學習一會就好了,應該多休息。

所以,我發現這個“套路”後,就每次認真學習1小時左右,然後就可以不受約束的看電視、玩了。

加藤諦三在《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書中寫到: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歷經各種嘗試,找出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

那個姐姐想要的是成為父母眼中刻苦努力的孩子,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而我的目的是實現能夠在休息天看電視、玩耍的目的,所以假裝學習。

但是,乖小孩,真的和看起來一樣乖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真實的模樣

接著說回那個刻苦努力學習的小姐姐。等我們都開始工作後,有一年回家在一起聊天,就聊起我因為回家不學習被媽媽講的事情。那個姐姐就說,雖然我是在那裡學習,但其實腦子想的根本不是書上的內容,而是周圍人在說的事情,電視里正在播的內容……

她為什麼不能放下筆,認真的加入談話,或者看電視的行列裡呢?

因為家長不喜歡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弗洛伊德說過:“所謂人類的成長,就是自我滿足,就是面對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時,是否能心平氣和。”這不僅是人類的成長,還可說是自我的確立。當自我完整了,就不會因他人的一舉一動,動搖不安。

而這些乖孩子,他們對父母充滿著畏懼,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家長的關係,所以只能用自己所認為的乖巧姿態去迎合父母的喜好。

作為孩子的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不好表現被父母責備,也害怕自己因為看電視或者談話,最後成績不理想,被父母說,所以假裝自己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因為即便最後成績還是不理想,但自己已經表現的很好學了,所以家長也不會過多責備。

這些乖孩子,壓抑著真實的自己,不敢讓它洩露出來一點點,唯恐真實的自己被父母不喜愛。

對人類來說,從孩提時代養成的形態是很容易維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成人後也不會改變。

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後,不會處理與同事、上級的關係,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人云亦云。在他們看來不表態就是最好的表現,而在別人看來,這個人毫無主見。

他們表面上對於上級、同事的每一個安排都很滿意,實際上心裡卻各種鄙視、謾罵。當這些負面的情緒不斷累積,終有一天會衝破那個乖小孩的面具。面具下,真實的樣子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當乖小孩撕開偽裝的面具

被愛的思想與攻擊性情緒糾結在一起,最典型的呈現就是“家暴”。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鄰居的小姐姐,長大之後沒有變得那麼極端暴力攻擊自己的父母,但是她跟她父母說話的語氣和神態完全不再是之前那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了,有時候還會出言不遜。

這幾年,好幾例弒母案件發生,無一例外這些弒母的孩子們,在周圍人、老師的眼中都是乖小孩,但是為什麼,他們還會做出這種令人髮指的事情?

因為缺愛

父親常年不在家,或者有的已經不在人世。母親一人肩負起掙錢養家的責任,難免對孩子關注不夠。而這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表面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主動幫忙分擔家務、照顧好自己;內心卻早已對這個自己無止境付出而又毫無改變的家恨透了。

表面的乖巧、真實的陰暗,長時間的並存已經讓這個人變得心理扭曲,即便弒母、暴力傷害父母,仍舊無法擺脫,因為他們一直以來渴求的來自父母的愛,一直都沒有被滿足。

很多人,長大之後,不想再讓自己陷入這種扭曲的狀態。可是因為從小養成的已經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總是會在他想改變時,又一次把他打回原形。

難道乖小孩的面具,永遠都摘不掉了麼?

"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記憶當中個,我父母對我管教一直很嚴,大概因為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吧。

小時候,別人家的小孩都乖乖聽媽媽的話,在家學習、幫忙做點家務,就我大中午不睡覺,爬山、玩水,各種不消停。

主要我還是個很又帶動力的小頭頭,啥時候屁股後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說結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長親自出來“請”,才能把我的“小兵”們一個個帶走。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說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說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可能擔心我會誤入歧途,所以在我們姐們中,媽媽對我超級嚴格。

我們家是“慈父嚴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媽媽一個眼神,就會讓我們內心惶恐不安。所以,當她很嚴厲制止我某些很執著但不好的行為時,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牆去摘點兒別人家樹上的蘋果或者順手牽羊的摘幾個人家的玉米……有時候我會不顧場合,對一些長輩出言不遜,這個是我媽媽最討厭的行為,沒有之一。

我媽媽最看中禮節問題,所以最不能忍受我們姐們對人沒有禮貌,尤其是我。

我從小很有“打抱不平”的愛好,遇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無論真相是怎樣的,總會自以為是的為所謂的弱者強出頭,結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尷尬。當然回家之後就是一頓挨批。像我媽媽那種一個眼神可以殺掉我們的角色,一頓臭罵完全可以讓我不敢再犯。

但其實,造成我是個“刺頭兒”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個性外,還有我父母的“縱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從小就喜歡拿著粉筆或者其他可以寫出字的工具在我們家牆上亂寫亂畫,但是從來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煩我這個毛病,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說我了。我媽媽聽見後,就跟我說,我這個亂寫的毛病確實不太好,然後專門給我弄了一大塊的水泥板,說是那塊地方就專屬我了,可以隨意讓我塗畫,但是其他不屬於我的地方就不能這樣做了。

還有我有一段時間超級喜歡拆東西,把我爸爸抽菸要用的好打火機一個個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訓了幾次,我媽媽說她喜歡就讓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沒意思不就不拆了。諸如此類在別人家裡早被“男女混合雙打”的事情,在我們家總是被我媽“縱容”,所以我這“刺頭兒”就越來越嚴重,到現在還沒改。

當然,我這個“刺頭兒”也從來沒得到過啥表揚。無論在媽媽嘴裡,還是鄰居阿姨嘴裡,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XXX上課聽話被表揚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回來,自己主動做完作業都不用家長操心,XX家孩子可聽話了,每天幫著大人做XXX……

這種“乖寶寶”從小我就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變成個“刺頭兒”;另一方面是,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實在太無聊,感覺沒半點激情

在看過日本作家加藤諦三《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這本書之後,終於讓我對“乖寶寶”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加確認,我當個“刺頭兒”還是很正確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因為做一個“乖孩子”被表揚,不是你本來就很好,而是因為你的做法符合家長的期待,而真實的你一直被壓抑著,不敢有所洩露。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是什麼樣子的

在我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鄰居有個姐姐,高中復讀了幾次,後來成了我學姐,我高一她上高三。每次放假,只要是我們倆同時回家的日子,就是我被說的日子。

那個姐姐超級喜歡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只要有時間就是學習。我呢,只要有時間就是玩,要不就是坐在電視前嘻嘻哈哈。

媽媽每次串門回家,我就被說一次。你看人家那個姐姐,雖然人家現在高三了學習壓力比較重,但你回來就不能學習一下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後來,我學乖了,回家拿本書,在媽媽面前裝著一副好好學習的樣子。因為我媽媽會覺得在學校已經很辛苦了,回家學習一會就好了,應該多休息。

所以,我發現這個“套路”後,就每次認真學習1小時左右,然後就可以不受約束的看電視、玩了。

加藤諦三在《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書中寫到: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歷經各種嘗試,找出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

那個姐姐想要的是成為父母眼中刻苦努力的孩子,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而我的目的是實現能夠在休息天看電視、玩耍的目的,所以假裝學習。

但是,乖小孩,真的和看起來一樣乖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乖小孩真實的模樣

接著說回那個刻苦努力學習的小姐姐。等我們都開始工作後,有一年回家在一起聊天,就聊起我因為回家不學習被媽媽講的事情。那個姐姐就說,雖然我是在那裡學習,但其實腦子想的根本不是書上的內容,而是周圍人在說的事情,電視里正在播的內容……

她為什麼不能放下筆,認真的加入談話,或者看電視的行列裡呢?

因為家長不喜歡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弗洛伊德說過:“所謂人類的成長,就是自我滿足,就是面對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時,是否能心平氣和。”這不僅是人類的成長,還可說是自我的確立。當自我完整了,就不會因他人的一舉一動,動搖不安。

而這些乖孩子,他們對父母充滿著畏懼,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家長的關係,所以只能用自己所認為的乖巧姿態去迎合父母的喜好。

作為孩子的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不好表現被父母責備,也害怕自己因為看電視或者談話,最後成績不理想,被父母說,所以假裝自己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因為即便最後成績還是不理想,但自己已經表現的很好學了,所以家長也不會過多責備。

這些乖孩子,壓抑著真實的自己,不敢讓它洩露出來一點點,唯恐真實的自己被父母不喜愛。

對人類來說,從孩提時代養成的形態是很容易維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成人後也不會改變。

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後,不會處理與同事、上級的關係,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人云亦云。在他們看來不表態就是最好的表現,而在別人看來,這個人毫無主見。

他們表面上對於上級、同事的每一個安排都很滿意,實際上心裡卻各種鄙視、謾罵。當這些負面的情緒不斷累積,終有一天會衝破那個乖小孩的面具。面具下,真實的樣子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當乖小孩撕開偽裝的面具

被愛的思想與攻擊性情緒糾結在一起,最典型的呈現就是“家暴”。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我鄰居的小姐姐,長大之後沒有變得那麼極端暴力攻擊自己的父母,但是她跟她父母說話的語氣和神態完全不再是之前那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了,有時候還會出言不遜。

這幾年,好幾例弒母案件發生,無一例外這些弒母的孩子們,在周圍人、老師的眼中都是乖小孩,但是為什麼,他們還會做出這種令人髮指的事情?

因為缺愛

父親常年不在家,或者有的已經不在人世。母親一人肩負起掙錢養家的責任,難免對孩子關注不夠。而這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表面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主動幫忙分擔家務、照顧好自己;內心卻早已對這個自己無止境付出而又毫無改變的家恨透了。

表面的乖巧、真實的陰暗,長時間的並存已經讓這個人變得心理扭曲,即便弒母、暴力傷害父母,仍舊無法擺脫,因為他們一直以來渴求的來自父母的愛,一直都沒有被滿足。

很多人,長大之後,不想再讓自己陷入這種扭曲的狀態。可是因為從小養成的已經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總是會在他想改變時,又一次把他打回原形。

難道乖小孩的面具,永遠都摘不掉了麼?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你做個“不乖”的小孩


怎麼擺脫乖小孩的面具

無法擺脫乖小孩,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願意承認曾經的自己那麼諂媚、阿諛奉承,那麼不堪。

但其實,無論是“乖小孩”,還是“刺頭兒”,哪一個不是從不堪一步步走過來的?

沒有過去自己的付出,無論是讓你感到自豪的付出,還是羞恥的付出,又怎麼會有現在的自己?

我若盛開,蝴蝶自來。與其竭力遮掩自己的缺點,不如大大方方展示出來。刻意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只會讓人覺得虛偽和做作,真實的人格反而能吸引到與你興趣相投的人。

把耗費在譴責自己的精力,用去發展自己,提升自己,這不僅能讓自己更有自信面對他人,還會對人際關係有很大幫助。

加藤諦三在《不乖,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的末尾告訴我們:

請大家記住:無論生在何種家庭,在哪顆星的看顧下,你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於不幸的環境,還是要思考如何活得幸福。

生於不幸的環境,我們無法再做出改變,但是以後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依舊可以選擇。

曾經的不幸,曾經的迎合,只能說明我們遭受過苦難,明天的幸福需要我們親自去創造。

“乖小孩”的歷史已成過去,現在可以拋開這個面具,做那個“不乖”的真實的自己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