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

“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

“誒呀,我都給你說過不讓你吃糖,怎麼還買?”

“讓你幫我打掃房間怎麼這麼難呢?”

……

這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不要晚睡,他每次趁你不注意時醒來玩手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總喜歡跟家長站在對立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

“誒呀,我都給你說過不讓你吃糖,怎麼還買?”

“讓你幫我打掃房間怎麼這麼難呢?”

……

這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不要晚睡,他每次趁你不注意時醒來玩手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總喜歡跟家長站在對立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一、“熊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喜歡就站在家長的對立面?

其實孩子們本身並不是不聽話,一般情況下涉及到孩子利益或者有什麼讓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就會表達反對的意見。

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特徵形成的過程,自我意識的成熟往往標誌著個性的基本形成。也就是我們說小孩到一定年紀會形成叛逆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

1、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們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有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負責的責任,對孩子要去太高,導致孩子不聽話。

小簡是一個很聽話的姑娘,媽媽說什麼她都聽,媽媽想讓她學習好,給她報了奧數班、語言班、作文班……各種各樣的班壓在小簡身上,她覺得很累,她不想上這麼多的班,她告訴媽媽,媽媽沒有理會她,還說“我為你花了這麼多心思你要好好學習。”小簡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開始各種不聽媽媽的話。

"

“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

“誒呀,我都給你說過不讓你吃糖,怎麼還買?”

“讓你幫我打掃房間怎麼這麼難呢?”

……

這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不要晚睡,他每次趁你不注意時醒來玩手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總喜歡跟家長站在對立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一、“熊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喜歡就站在家長的對立面?

其實孩子們本身並不是不聽話,一般情況下涉及到孩子利益或者有什麼讓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就會表達反對的意見。

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特徵形成的過程,自我意識的成熟往往標誌著個性的基本形成。也就是我們說小孩到一定年紀會形成叛逆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

1、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們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有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負責的責任,對孩子要去太高,導致孩子不聽話。

小簡是一個很聽話的姑娘,媽媽說什麼她都聽,媽媽想讓她學習好,給她報了奧數班、語言班、作文班……各種各樣的班壓在小簡身上,她覺得很累,她不想上這麼多的班,她告訴媽媽,媽媽沒有理會她,還說“我為你花了這麼多心思你要好好學習。”小簡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開始各種不聽媽媽的話。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其實如果媽媽不對小簡要求太高,在小簡承受範圍之內,我想小簡也是可以理解媽媽的。

2、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做法

比如文章開頭提過,“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家長認為孩子玩過的玩具亂放,都說過不允許他亂放,可是孩子並沒有聽,這是家長的看法。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對亂沒有什麼概念,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亂,只是覺得自己玩過的東西放在那,我一會還可以繼續去玩,媽媽想說就讓她說吧!孩子和家長想的根本就不是一樣的,所以家長會認為小孩子不聽話。

3、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當孩子1-2歲的時候,無論什麼要求都會答應,買玩具、買想吃的零食、喜歡的衣服,從來都是孩子說一父母不會說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也逐漸消失,父母不在會去跟著孩子走,不在是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是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在意我、不聽我的話,那我也不聽他們的話,他們不讓我幹什麼,我偏要幹什麼”。

孩子已經從小形成了一種被愛、被順從的感覺,正是因為之前的溺愛,導致孩子不聽話,不願意去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心理學上有一種“登門檻效應”,可以幫助家長“對付”這樣的熊孩子。

"

“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

“誒呀,我都給你說過不讓你吃糖,怎麼還買?”

“讓你幫我打掃房間怎麼這麼難呢?”

……

這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不要晚睡,他每次趁你不注意時醒來玩手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總喜歡跟家長站在對立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一、“熊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喜歡就站在家長的對立面?

其實孩子們本身並不是不聽話,一般情況下涉及到孩子利益或者有什麼讓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就會表達反對的意見。

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特徵形成的過程,自我意識的成熟往往標誌著個性的基本形成。也就是我們說小孩到一定年紀會形成叛逆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

1、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們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有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負責的責任,對孩子要去太高,導致孩子不聽話。

小簡是一個很聽話的姑娘,媽媽說什麼她都聽,媽媽想讓她學習好,給她報了奧數班、語言班、作文班……各種各樣的班壓在小簡身上,她覺得很累,她不想上這麼多的班,她告訴媽媽,媽媽沒有理會她,還說“我為你花了這麼多心思你要好好學習。”小簡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開始各種不聽媽媽的話。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其實如果媽媽不對小簡要求太高,在小簡承受範圍之內,我想小簡也是可以理解媽媽的。

2、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做法

比如文章開頭提過,“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家長認為孩子玩過的玩具亂放,都說過不允許他亂放,可是孩子並沒有聽,這是家長的看法。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對亂沒有什麼概念,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亂,只是覺得自己玩過的東西放在那,我一會還可以繼續去玩,媽媽想說就讓她說吧!孩子和家長想的根本就不是一樣的,所以家長會認為小孩子不聽話。

3、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當孩子1-2歲的時候,無論什麼要求都會答應,買玩具、買想吃的零食、喜歡的衣服,從來都是孩子說一父母不會說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也逐漸消失,父母不在會去跟著孩子走,不在是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是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在意我、不聽我的話,那我也不聽他們的話,他們不讓我幹什麼,我偏要幹什麼”。

孩子已經從小形成了一種被愛、被順從的感覺,正是因為之前的溺愛,導致孩子不聽話,不願意去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心理學上有一種“登門檻效應”,可以幫助家長“對付”這樣的熊孩子。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二、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百度百科上對於“登門檻效應”是這樣定義的: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乞丐說:“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一想這又不用給他東西,便讓這個乞丐到廚房火爐旁烤火。

乞丐把衣服烘乾後,便對廚娘說:“我可以借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只想用鍋煮一點兒石頭湯。”“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她爽快地答應了。於是,乞丐到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

"

“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

“誒呀,我都給你說過不讓你吃糖,怎麼還買?”

“讓你幫我打掃房間怎麼這麼難呢?”

……

這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不要晚睡,他每次趁你不注意時醒來玩手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總喜歡跟家長站在對立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一、“熊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喜歡就站在家長的對立面?

其實孩子們本身並不是不聽話,一般情況下涉及到孩子利益或者有什麼讓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就會表達反對的意見。

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特徵形成的過程,自我意識的成熟往往標誌著個性的基本形成。也就是我們說小孩到一定年紀會形成叛逆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

1、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們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有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負責的責任,對孩子要去太高,導致孩子不聽話。

小簡是一個很聽話的姑娘,媽媽說什麼她都聽,媽媽想讓她學習好,給她報了奧數班、語言班、作文班……各種各樣的班壓在小簡身上,她覺得很累,她不想上這麼多的班,她告訴媽媽,媽媽沒有理會她,還說“我為你花了這麼多心思你要好好學習。”小簡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開始各種不聽媽媽的話。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其實如果媽媽不對小簡要求太高,在小簡承受範圍之內,我想小簡也是可以理解媽媽的。

2、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做法

比如文章開頭提過,“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家長認為孩子玩過的玩具亂放,都說過不允許他亂放,可是孩子並沒有聽,這是家長的看法。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對亂沒有什麼概念,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亂,只是覺得自己玩過的東西放在那,我一會還可以繼續去玩,媽媽想說就讓她說吧!孩子和家長想的根本就不是一樣的,所以家長會認為小孩子不聽話。

3、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當孩子1-2歲的時候,無論什麼要求都會答應,買玩具、買想吃的零食、喜歡的衣服,從來都是孩子說一父母不會說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也逐漸消失,父母不在會去跟著孩子走,不在是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是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在意我、不聽我的話,那我也不聽他們的話,他們不讓我幹什麼,我偏要幹什麼”。

孩子已經從小形成了一種被愛、被順從的感覺,正是因為之前的溺愛,導致孩子不聽話,不願意去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心理學上有一種“登門檻效應”,可以幫助家長“對付”這樣的熊孩子。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二、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百度百科上對於“登門檻效應”是這樣定義的: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乞丐說:“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一想這又不用給他東西,便讓這個乞丐到廚房火爐旁烤火。

乞丐把衣服烘乾後,便對廚娘說:“我可以借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只想用鍋煮一點兒石頭湯。”“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她爽快地答應了。於是,乞丐到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可是,我總得放點鹽吧。”他自然地說道。廚娘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後給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著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湯裡。

最後,這個聰明的乞丐把石頭從鍋裡撈出來,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我們可以從這則寓言中,看到乞丐是如何煮出一鍋肉湯的:

烤乾衣服>借鍋>借鹽>豌豆>薄荷>香菜>碎肉>肉湯

我們能從這個故事中看出來,乞丐向富人提出要求的時候是被拒絕的,後來他想著先借一樣小東西,就這樣一步一步把所需要的東西湊齊了。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剛開始不能夠給孩子太高的要求,不然他會不聽你的話,各種給你作對。小孩子經常會不聽家長的話,那到底是為什麼?跟隨豆媽一起探索一下吧。

三、家長如何巧用“登門檻效應”對付不聽話的孩子,讓他變回“小奶狗”?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

“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

“誒呀,我都給你說過不讓你吃糖,怎麼還買?”

“讓你幫我打掃房間怎麼這麼難呢?”

……

這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不要晚睡,他每次趁你不注意時醒來玩手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總喜歡跟家長站在對立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一、“熊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喜歡就站在家長的對立面?

其實孩子們本身並不是不聽話,一般情況下涉及到孩子利益或者有什麼讓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就會表達反對的意見。

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特徵形成的過程,自我意識的成熟往往標誌著個性的基本形成。也就是我們說小孩到一定年紀會形成叛逆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

1、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們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有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負責的責任,對孩子要去太高,導致孩子不聽話。

小簡是一個很聽話的姑娘,媽媽說什麼她都聽,媽媽想讓她學習好,給她報了奧數班、語言班、作文班……各種各樣的班壓在小簡身上,她覺得很累,她不想上這麼多的班,她告訴媽媽,媽媽沒有理會她,還說“我為你花了這麼多心思你要好好學習。”小簡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開始各種不聽媽媽的話。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其實如果媽媽不對小簡要求太高,在小簡承受範圍之內,我想小簡也是可以理解媽媽的。

2、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做法

比如文章開頭提過,“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家長認為孩子玩過的玩具亂放,都說過不允許他亂放,可是孩子並沒有聽,這是家長的看法。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對亂沒有什麼概念,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亂,只是覺得自己玩過的東西放在那,我一會還可以繼續去玩,媽媽想說就讓她說吧!孩子和家長想的根本就不是一樣的,所以家長會認為小孩子不聽話。

3、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當孩子1-2歲的時候,無論什麼要求都會答應,買玩具、買想吃的零食、喜歡的衣服,從來都是孩子說一父母不會說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也逐漸消失,父母不在會去跟著孩子走,不在是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是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在意我、不聽我的話,那我也不聽他們的話,他們不讓我幹什麼,我偏要幹什麼”。

孩子已經從小形成了一種被愛、被順從的感覺,正是因為之前的溺愛,導致孩子不聽話,不願意去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心理學上有一種“登門檻效應”,可以幫助家長“對付”這樣的熊孩子。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二、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百度百科上對於“登門檻效應”是這樣定義的: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乞丐說:“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一想這又不用給他東西,便讓這個乞丐到廚房火爐旁烤火。

乞丐把衣服烘乾後,便對廚娘說:“我可以借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只想用鍋煮一點兒石頭湯。”“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她爽快地答應了。於是,乞丐到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可是,我總得放點鹽吧。”他自然地說道。廚娘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後給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著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湯裡。

最後,這個聰明的乞丐把石頭從鍋裡撈出來,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我們可以從這則寓言中,看到乞丐是如何煮出一鍋肉湯的:

烤乾衣服>借鍋>借鹽>豌豆>薄荷>香菜>碎肉>肉湯

我們能從這個故事中看出來,乞丐向富人提出要求的時候是被拒絕的,後來他想著先借一樣小東西,就這樣一步一步把所需要的東西湊齊了。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剛開始不能夠給孩子太高的要求,不然他會不聽你的話,各種給你作對。小孩子經常會不聽家長的話,那到底是為什麼?跟隨豆媽一起探索一下吧。

三、家長如何巧用“登門檻效應”對付不聽話的孩子,讓他變回“小奶狗”?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1、提前給孩子立好規矩

“媽媽收拾玩具太麻煩了,如果只是玩玩具不收拾玩具就好了。”

“孩子,這種情況只發生在遊樂場和超市啊!不過咱倆可以立個規矩,如果你不收拾玩具,第二天只能玩一個玩具;如果你收拾了玩具,第二天允許你玩兩個。”

“好”寶寶答應了

剛開始的時候一天一個玩具,也不用收拾玩具感覺還挺好,到了第四天,寶寶覺得只玩一個玩具太無聊了,就給媽媽說“今天我收拾玩具,明天可以玩兩個嗎?”媽媽很快的答應了寶寶,時間一長孩子學會了玩具玩完之後收拾好的習慣。

這位媽媽用“登門檻效應”先給孩子頂一個小的目標,然後慢慢的去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對付那個不聽話的孩子。

2、給孩子設定合適的目標和獎勵

“該睡覺了寶寶,你再不睡覺明天就起不來了,起不來就要上課遲到了,上課遲到就會被罰站哦……”

"

“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

“誒呀,我都給你說過不讓你吃糖,怎麼還買?”

“讓你幫我打掃房間怎麼這麼難呢?”

……

這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不要晚睡,他每次趁你不注意時醒來玩手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總喜歡跟家長站在對立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一、“熊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喜歡就站在家長的對立面?

其實孩子們本身並不是不聽話,一般情況下涉及到孩子利益或者有什麼讓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就會表達反對的意見。

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特徵形成的過程,自我意識的成熟往往標誌著個性的基本形成。也就是我們說小孩到一定年紀會形成叛逆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

1、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們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有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負責的責任,對孩子要去太高,導致孩子不聽話。

小簡是一個很聽話的姑娘,媽媽說什麼她都聽,媽媽想讓她學習好,給她報了奧數班、語言班、作文班……各種各樣的班壓在小簡身上,她覺得很累,她不想上這麼多的班,她告訴媽媽,媽媽沒有理會她,還說“我為你花了這麼多心思你要好好學習。”小簡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開始各種不聽媽媽的話。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其實如果媽媽不對小簡要求太高,在小簡承受範圍之內,我想小簡也是可以理解媽媽的。

2、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做法

比如文章開頭提過,“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家長認為孩子玩過的玩具亂放,都說過不允許他亂放,可是孩子並沒有聽,這是家長的看法。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對亂沒有什麼概念,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亂,只是覺得自己玩過的東西放在那,我一會還可以繼續去玩,媽媽想說就讓她說吧!孩子和家長想的根本就不是一樣的,所以家長會認為小孩子不聽話。

3、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當孩子1-2歲的時候,無論什麼要求都會答應,買玩具、買想吃的零食、喜歡的衣服,從來都是孩子說一父母不會說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也逐漸消失,父母不在會去跟著孩子走,不在是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是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在意我、不聽我的話,那我也不聽他們的話,他們不讓我幹什麼,我偏要幹什麼”。

孩子已經從小形成了一種被愛、被順從的感覺,正是因為之前的溺愛,導致孩子不聽話,不願意去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心理學上有一種“登門檻效應”,可以幫助家長“對付”這樣的熊孩子。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二、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百度百科上對於“登門檻效應”是這樣定義的: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乞丐說:“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一想這又不用給他東西,便讓這個乞丐到廚房火爐旁烤火。

乞丐把衣服烘乾後,便對廚娘說:“我可以借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只想用鍋煮一點兒石頭湯。”“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她爽快地答應了。於是,乞丐到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可是,我總得放點鹽吧。”他自然地說道。廚娘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後給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著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湯裡。

最後,這個聰明的乞丐把石頭從鍋裡撈出來,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我們可以從這則寓言中,看到乞丐是如何煮出一鍋肉湯的:

烤乾衣服>借鍋>借鹽>豌豆>薄荷>香菜>碎肉>肉湯

我們能從這個故事中看出來,乞丐向富人提出要求的時候是被拒絕的,後來他想著先借一樣小東西,就這樣一步一步把所需要的東西湊齊了。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剛開始不能夠給孩子太高的要求,不然他會不聽你的話,各種給你作對。小孩子經常會不聽家長的話,那到底是為什麼?跟隨豆媽一起探索一下吧。

三、家長如何巧用“登門檻效應”對付不聽話的孩子,讓他變回“小奶狗”?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1、提前給孩子立好規矩

“媽媽收拾玩具太麻煩了,如果只是玩玩具不收拾玩具就好了。”

“孩子,這種情況只發生在遊樂場和超市啊!不過咱倆可以立個規矩,如果你不收拾玩具,第二天只能玩一個玩具;如果你收拾了玩具,第二天允許你玩兩個。”

“好”寶寶答應了

剛開始的時候一天一個玩具,也不用收拾玩具感覺還挺好,到了第四天,寶寶覺得只玩一個玩具太無聊了,就給媽媽說“今天我收拾玩具,明天可以玩兩個嗎?”媽媽很快的答應了寶寶,時間一長孩子學會了玩具玩完之後收拾好的習慣。

這位媽媽用“登門檻效應”先給孩子頂一個小的目標,然後慢慢的去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對付那個不聽話的孩子。

2、給孩子設定合適的目標和獎勵

“該睡覺了寶寶,你再不睡覺明天就起不來了,起不來就要上課遲到了,上課遲到就會被罰站哦……”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誒媽媽又開始嘮叨了!

後來媽媽換了種不嘮叨的話:“明天還要上課,如果你早睡5分鐘,明天我會讓你看一集《豬豬俠》,以後你沒早睡一會,第二天都會有獎勵。”過了大概一週,每天孩子到十點就開始困,然後一覺睡到第二天,從來沒有說要晚睡一會,漸漸的自己也就養成了習慣。

3、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小孩子都這樣:父母做什麼,孩子就會學著做什麼,有時候還會學父母說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自己玩手機的時候,讓孩子別玩手機了,快去學習,相信這種話的效果不怎麼樣,因為家長自己都沒有做到的事,也很難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做。

其實家長可以給孩子說:“你看媽媽今天要看一會書,那麼寶寶可不可以陪媽媽一起看會書呢?”寶寶看到媽媽在學習,自己也就會跟著學習,不過媽媽要專注點,因為寶寶會偷偷瞄哦。等寶寶堅持和你一起看書半個小時的時候,你可以誇寶寶幾句話,讓寶寶覺得和媽媽一起學習是一件特別開心的事情。

"

“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

“誒呀,我都給你說過不讓你吃糖,怎麼還買?”

“讓你幫我打掃房間怎麼這麼難呢?”

……

這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不聽,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不要晚睡,他每次趁你不注意時醒來玩手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總喜歡跟家長站在對立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一、“熊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喜歡就站在家長的對立面?

其實孩子們本身並不是不聽話,一般情況下涉及到孩子利益或者有什麼讓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就會表達反對的意見。

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特徵形成的過程,自我意識的成熟往往標誌著個性的基本形成。也就是我們說小孩到一定年紀會形成叛逆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

1、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們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有時候正是因為這種負責的責任,對孩子要去太高,導致孩子不聽話。

小簡是一個很聽話的姑娘,媽媽說什麼她都聽,媽媽想讓她學習好,給她報了奧數班、語言班、作文班……各種各樣的班壓在小簡身上,她覺得很累,她不想上這麼多的班,她告訴媽媽,媽媽沒有理會她,還說“我為你花了這麼多心思你要好好學習。”小簡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開始各種不聽媽媽的話。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其實如果媽媽不對小簡要求太高,在小簡承受範圍之內,我想小簡也是可以理解媽媽的。

2、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做法

比如文章開頭提過,“你的東西怎麼又亂放?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家長認為孩子玩過的玩具亂放,都說過不允許他亂放,可是孩子並沒有聽,這是家長的看法。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對亂沒有什麼概念,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亂,只是覺得自己玩過的東西放在那,我一會還可以繼續去玩,媽媽想說就讓她說吧!孩子和家長想的根本就不是一樣的,所以家長會認為小孩子不聽話。

3、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當孩子1-2歲的時候,無論什麼要求都會答應,買玩具、買想吃的零食、喜歡的衣服,從來都是孩子說一父母不會說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也逐漸消失,父母不在會去跟著孩子走,不在是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是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在意我、不聽我的話,那我也不聽他們的話,他們不讓我幹什麼,我偏要幹什麼”。

孩子已經從小形成了一種被愛、被順從的感覺,正是因為之前的溺愛,導致孩子不聽話,不願意去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心理學上有一種“登門檻效應”,可以幫助家長“對付”這樣的熊孩子。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二、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百度百科上對於“登門檻效應”是這樣定義的: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乞丐說:“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一想這又不用給他東西,便讓這個乞丐到廚房火爐旁烤火。

乞丐把衣服烘乾後,便對廚娘說:“我可以借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只想用鍋煮一點兒石頭湯。”“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她爽快地答應了。於是,乞丐到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可是,我總得放點鹽吧。”他自然地說道。廚娘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後給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著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湯裡。

最後,這個聰明的乞丐把石頭從鍋裡撈出來,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我們可以從這則寓言中,看到乞丐是如何煮出一鍋肉湯的:

烤乾衣服>借鍋>借鹽>豌豆>薄荷>香菜>碎肉>肉湯

我們能從這個故事中看出來,乞丐向富人提出要求的時候是被拒絕的,後來他想著先借一樣小東西,就這樣一步一步把所需要的東西湊齊了。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剛開始不能夠給孩子太高的要求,不然他會不聽你的話,各種給你作對。小孩子經常會不聽家長的話,那到底是為什麼?跟隨豆媽一起探索一下吧。

三、家長如何巧用“登門檻效應”對付不聽話的孩子,讓他變回“小奶狗”?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1、提前給孩子立好規矩

“媽媽收拾玩具太麻煩了,如果只是玩玩具不收拾玩具就好了。”

“孩子,這種情況只發生在遊樂場和超市啊!不過咱倆可以立個規矩,如果你不收拾玩具,第二天只能玩一個玩具;如果你收拾了玩具,第二天允許你玩兩個。”

“好”寶寶答應了

剛開始的時候一天一個玩具,也不用收拾玩具感覺還挺好,到了第四天,寶寶覺得只玩一個玩具太無聊了,就給媽媽說“今天我收拾玩具,明天可以玩兩個嗎?”媽媽很快的答應了寶寶,時間一長孩子學會了玩具玩完之後收拾好的習慣。

這位媽媽用“登門檻效應”先給孩子頂一個小的目標,然後慢慢的去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對付那個不聽話的孩子。

2、給孩子設定合適的目標和獎勵

“該睡覺了寶寶,你再不睡覺明天就起不來了,起不來就要上課遲到了,上課遲到就會被罰站哦……”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誒媽媽又開始嘮叨了!

後來媽媽換了種不嘮叨的話:“明天還要上課,如果你早睡5分鐘,明天我會讓你看一集《豬豬俠》,以後你沒早睡一會,第二天都會有獎勵。”過了大概一週,每天孩子到十點就開始困,然後一覺睡到第二天,從來沒有說要晚睡一會,漸漸的自己也就養成了習慣。

3、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小孩子都這樣:父母做什麼,孩子就會學著做什麼,有時候還會學父母說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自己玩手機的時候,讓孩子別玩手機了,快去學習,相信這種話的效果不怎麼樣,因為家長自己都沒有做到的事,也很難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做。

其實家長可以給孩子說:“你看媽媽今天要看一會書,那麼寶寶可不可以陪媽媽一起看會書呢?”寶寶看到媽媽在學習,自己也就會跟著學習,不過媽媽要專注點,因為寶寶會偷偷瞄哦。等寶寶堅持和你一起看書半個小時的時候,你可以誇寶寶幾句話,讓寶寶覺得和媽媽一起學習是一件特別開心的事情。

熊孩子總不聽話?家長巧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變回“小奶狗”

4、父母要學會傾聽

伏爾泰說過“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因此在與孩子交往中,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行為。

好比開頭那個小簡媽媽給小簡報班的故事,媽媽對小簡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小簡想媽媽提出自己看法的時候,小簡媽媽並沒有認真聽孩子說話!如果小簡媽媽已經給小簡報了那麼多班,可以給小簡說“小簡,我知道對你來說壓力有點大,但是你要不要先嚐試著去試試,你不是喜歡看書嗎?對寫作感不感興趣,今天我們先去上寫作課,如果覺得可以的話就再去上其他的課。上完之後帶你去吃漢堡。”這樣聽了孩子的意見,也為孩子定了個小目標,兩個人商量著來事情就沒有那麼複雜了,也不會說不聽家長的話。

心理學上“登門檻效應”用古詩詞來表示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悄無聲息中默默地影響孩子。不過家長要注意在使用的過程中別被孩子反利用了哦!熊孩子可是很聰明的。


我是豆寶麻麻,專注母嬰領域,多平臺原創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分享,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如有育兒問題,歡迎私信或在評論區留言,我將為您一一解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