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
"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文/夏莫

愛,猶如捕風捉影,終其一生,空如風。

婚姻如船,即便這艘船隻上,有鮮花和美酒,有未來與光明,但是如若內心沒有安全感,那麼這一生依然會漂泊不定。

內心的安全感,一方面是靠自己爭取,另一方面是靠別人給予。女人,因為愛而獲得安全感,猶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當一個女人在童年所收穫到的愛不夠時,那麼她的一生都有可能內心貧瘠,無法充盈的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無法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為,她會覺得不配得到愛,不值得被愛。對於“缺乏愛”的女人,一生都在追逐愛,一生都在取悅他人,為了得到認可,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所以,有一部分女人,邁入婚姻脫離了原生家庭之後,依然無法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她會用自己的行動力,一次次去喚醒父母,以此換取愛與認可。

說到底,缺乏愛與認可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治癒自我。

當婚姻與原生家庭有過多的牽扯時,婚姻的邊界會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婚姻主軸成員不明確,會令婚姻失重。

"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文/夏莫

愛,猶如捕風捉影,終其一生,空如風。

婚姻如船,即便這艘船隻上,有鮮花和美酒,有未來與光明,但是如若內心沒有安全感,那麼這一生依然會漂泊不定。

內心的安全感,一方面是靠自己爭取,另一方面是靠別人給予。女人,因為愛而獲得安全感,猶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當一個女人在童年所收穫到的愛不夠時,那麼她的一生都有可能內心貧瘠,無法充盈的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無法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為,她會覺得不配得到愛,不值得被愛。對於“缺乏愛”的女人,一生都在追逐愛,一生都在取悅他人,為了得到認可,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所以,有一部分女人,邁入婚姻脫離了原生家庭之後,依然無法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她會用自己的行動力,一次次去喚醒父母,以此換取愛與認可。

說到底,缺乏愛與認可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治癒自我。

當婚姻與原生家庭有過多的牽扯時,婚姻的邊界會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婚姻主軸成員不明確,會令婚姻失重。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前不久,一個老鄉,突然請我吃飯,她說她離婚了。據我所知,她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從小就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之中。

父母一直十分偏愛小兒子,從小家裡的好吃的、好喝的,都得留給兒子。再苦、再窮,都要給兒子買品牌衣服、鞋子,而女兒則是穿別人家穿過的衣服。

在她上高中時,她成績在班上排名前三,但是父母卻流著淚勸她退學。老鄉自然不依,但是卻被父母關在了家裡半個月,錯過了報考時機。後來的她,只能去念了一所職高,一年之後就參加了工作。

父母為什麼會偏愛兒子,而對女兒卻不盡心呵護呢?對於父母而言,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理應都是心頭肉,都應該是掌心裡的珍珠。

老鄉的父母之所以十分偏愛兒子,是因為她母親說:“女兒家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將來不都是要嫁人的嗎?你弟弟將來要養家餬口,不多讀點書,哪來的能力養活孩子?”

更令老鄉無法接受的是,父母一直認為,女兒將來是要嫁到別人家去的,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爸媽對她再好,都沒有辦法為他們養老。

生活上的苦,老鄉從來沒有因此而心痛過,唯獨每次在家,心裡總是會被父母傷到。

"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文/夏莫

愛,猶如捕風捉影,終其一生,空如風。

婚姻如船,即便這艘船隻上,有鮮花和美酒,有未來與光明,但是如若內心沒有安全感,那麼這一生依然會漂泊不定。

內心的安全感,一方面是靠自己爭取,另一方面是靠別人給予。女人,因為愛而獲得安全感,猶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當一個女人在童年所收穫到的愛不夠時,那麼她的一生都有可能內心貧瘠,無法充盈的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無法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為,她會覺得不配得到愛,不值得被愛。對於“缺乏愛”的女人,一生都在追逐愛,一生都在取悅他人,為了得到認可,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所以,有一部分女人,邁入婚姻脫離了原生家庭之後,依然無法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她會用自己的行動力,一次次去喚醒父母,以此換取愛與認可。

說到底,缺乏愛與認可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治癒自我。

當婚姻與原生家庭有過多的牽扯時,婚姻的邊界會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婚姻主軸成員不明確,會令婚姻失重。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前不久,一個老鄉,突然請我吃飯,她說她離婚了。據我所知,她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從小就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之中。

父母一直十分偏愛小兒子,從小家裡的好吃的、好喝的,都得留給兒子。再苦、再窮,都要給兒子買品牌衣服、鞋子,而女兒則是穿別人家穿過的衣服。

在她上高中時,她成績在班上排名前三,但是父母卻流著淚勸她退學。老鄉自然不依,但是卻被父母關在了家裡半個月,錯過了報考時機。後來的她,只能去念了一所職高,一年之後就參加了工作。

父母為什麼會偏愛兒子,而對女兒卻不盡心呵護呢?對於父母而言,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理應都是心頭肉,都應該是掌心裡的珍珠。

老鄉的父母之所以十分偏愛兒子,是因為她母親說:“女兒家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將來不都是要嫁人的嗎?你弟弟將來要養家餬口,不多讀點書,哪來的能力養活孩子?”

更令老鄉無法接受的是,父母一直認為,女兒將來是要嫁到別人家去的,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爸媽對她再好,都沒有辦法為他們養老。

生活上的苦,老鄉從來沒有因此而心痛過,唯獨每次在家,心裡總是會被父母傷到。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她職高畢業,進了一家做牛仔褲的廠裡上班,工資還過得去,可是工作時間長,皮膚嚴重過敏,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媽,我想換一份工作,這個廠裡工作環境太差了,我身上皮膚都已經爛掉了。”

當時她母親不同意,就因為兒子在上大學,就一句話迴應了她:“你要是辭職了,你弟弟怎麼辦,他不上學了?不準換。”

老鄉回想這些點滴過去,她心裡很酸。她爸媽是我們鎮上出了名“重男輕女”的,就連她結婚時,向男方要彩禮時說:“親家,你放心,彩禮錢我們只走個過場,一定會作為陪嫁,給我女兒。”

當時,老鄉的八萬彩禮,直接被她的父母給扣留了,說是幫她存著。無奈之下,老鄉只得將這件事,告知丈夫。

那時,老鄉結婚後,沒日沒夜的工作,就是為了努力將這八萬塊錢的缺口補上。因為,婆婆聽說她父母扣留了八萬塊錢,對她並不友好,一直覺得她父母不講誠信,就是家風不好。

結婚後,老鄉也因為母親多次找她借錢,而導致她在婚姻裡寸步難行。她已經很努力工作了,可是她總覺得孃家就是一個無底洞,沒法滿足父母一次次的要求。

"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文/夏莫

愛,猶如捕風捉影,終其一生,空如風。

婚姻如船,即便這艘船隻上,有鮮花和美酒,有未來與光明,但是如若內心沒有安全感,那麼這一生依然會漂泊不定。

內心的安全感,一方面是靠自己爭取,另一方面是靠別人給予。女人,因為愛而獲得安全感,猶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當一個女人在童年所收穫到的愛不夠時,那麼她的一生都有可能內心貧瘠,無法充盈的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無法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為,她會覺得不配得到愛,不值得被愛。對於“缺乏愛”的女人,一生都在追逐愛,一生都在取悅他人,為了得到認可,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所以,有一部分女人,邁入婚姻脫離了原生家庭之後,依然無法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她會用自己的行動力,一次次去喚醒父母,以此換取愛與認可。

說到底,缺乏愛與認可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治癒自我。

當婚姻與原生家庭有過多的牽扯時,婚姻的邊界會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婚姻主軸成員不明確,會令婚姻失重。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前不久,一個老鄉,突然請我吃飯,她說她離婚了。據我所知,她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從小就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之中。

父母一直十分偏愛小兒子,從小家裡的好吃的、好喝的,都得留給兒子。再苦、再窮,都要給兒子買品牌衣服、鞋子,而女兒則是穿別人家穿過的衣服。

在她上高中時,她成績在班上排名前三,但是父母卻流著淚勸她退學。老鄉自然不依,但是卻被父母關在了家裡半個月,錯過了報考時機。後來的她,只能去念了一所職高,一年之後就參加了工作。

父母為什麼會偏愛兒子,而對女兒卻不盡心呵護呢?對於父母而言,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理應都是心頭肉,都應該是掌心裡的珍珠。

老鄉的父母之所以十分偏愛兒子,是因為她母親說:“女兒家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將來不都是要嫁人的嗎?你弟弟將來要養家餬口,不多讀點書,哪來的能力養活孩子?”

更令老鄉無法接受的是,父母一直認為,女兒將來是要嫁到別人家去的,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爸媽對她再好,都沒有辦法為他們養老。

生活上的苦,老鄉從來沒有因此而心痛過,唯獨每次在家,心裡總是會被父母傷到。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她職高畢業,進了一家做牛仔褲的廠裡上班,工資還過得去,可是工作時間長,皮膚嚴重過敏,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媽,我想換一份工作,這個廠裡工作環境太差了,我身上皮膚都已經爛掉了。”

當時她母親不同意,就因為兒子在上大學,就一句話迴應了她:“你要是辭職了,你弟弟怎麼辦,他不上學了?不準換。”

老鄉回想這些點滴過去,她心裡很酸。她爸媽是我們鎮上出了名“重男輕女”的,就連她結婚時,向男方要彩禮時說:“親家,你放心,彩禮錢我們只走個過場,一定會作為陪嫁,給我女兒。”

當時,老鄉的八萬彩禮,直接被她的父母給扣留了,說是幫她存著。無奈之下,老鄉只得將這件事,告知丈夫。

那時,老鄉結婚後,沒日沒夜的工作,就是為了努力將這八萬塊錢的缺口補上。因為,婆婆聽說她父母扣留了八萬塊錢,對她並不友好,一直覺得她父母不講誠信,就是家風不好。

結婚後,老鄉也因為母親多次找她借錢,而導致她在婚姻裡寸步難行。她已經很努力工作了,可是她總覺得孃家就是一個無底洞,沒法滿足父母一次次的要求。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對於父母對她一次次的索取,其實她也想過拒絕,可是她不想傷害父母的心。一直以來,她希望得到爸媽的認可,希望他們有一天也能正視她。所以,有時明知父母的要求令她很為難,可是她還是會選擇妥協。

後來,她的婚姻也因為她一次次幫助孃家,導致丈夫和她離婚了。儘管,她幫助孃家的錢,都是她自己賺的,但是丈夫卻說:“你的心不在我家,這日子我們沒法過下去。

真正令老鄉心寒的,不在於因為幫助了孃家而導致離婚了,而在於她離婚之後,孃家的弟弟依然還在搜刮她的彩禮錢。

離婚之後,老鄉回到了孃家,和爸媽重新生活到了一起。也因為弟弟已經結婚,顧及到弟媳的感受,她在家很勤快,給一大家子人做飯、洗衣服,甚至幫助弟媳帶孩子。

但是,在某天夜裡,她聽到弟弟對母親說:“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媽,你看我上班遠,真的很想買輛車。”

誰知,母親當時就回了一句:“兒子,這是你姐的錢,你想都別想。”聽到這裡,老鄉覺得自己的母親,多年來“重男輕女”,終於在她離婚之後,“愛”了她一次。那一刻,她的心裡居然有一些溫暖。

父母的愛,對於孩子而言,如若童年獲取得太少,那麼她很容易變成“取悅式”的付出型人格,通過不斷討好他們,而獲得更多的愛與認可。

後來,老鄉決定搬出去生活,並且想自己開家小店,自己創業。於是,便開口找父母索要那八萬塊錢的彩禮。

誰知,母親說:“我養了你二十多年,這八萬塊錢你還惦記著,這錢沒有,就當給爸媽養老了。”

"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文/夏莫

愛,猶如捕風捉影,終其一生,空如風。

婚姻如船,即便這艘船隻上,有鮮花和美酒,有未來與光明,但是如若內心沒有安全感,那麼這一生依然會漂泊不定。

內心的安全感,一方面是靠自己爭取,另一方面是靠別人給予。女人,因為愛而獲得安全感,猶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當一個女人在童年所收穫到的愛不夠時,那麼她的一生都有可能內心貧瘠,無法充盈的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無法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為,她會覺得不配得到愛,不值得被愛。對於“缺乏愛”的女人,一生都在追逐愛,一生都在取悅他人,為了得到認可,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所以,有一部分女人,邁入婚姻脫離了原生家庭之後,依然無法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她會用自己的行動力,一次次去喚醒父母,以此換取愛與認可。

說到底,缺乏愛與認可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治癒自我。

當婚姻與原生家庭有過多的牽扯時,婚姻的邊界會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婚姻主軸成員不明確,會令婚姻失重。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前不久,一個老鄉,突然請我吃飯,她說她離婚了。據我所知,她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從小就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之中。

父母一直十分偏愛小兒子,從小家裡的好吃的、好喝的,都得留給兒子。再苦、再窮,都要給兒子買品牌衣服、鞋子,而女兒則是穿別人家穿過的衣服。

在她上高中時,她成績在班上排名前三,但是父母卻流著淚勸她退學。老鄉自然不依,但是卻被父母關在了家裡半個月,錯過了報考時機。後來的她,只能去念了一所職高,一年之後就參加了工作。

父母為什麼會偏愛兒子,而對女兒卻不盡心呵護呢?對於父母而言,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理應都是心頭肉,都應該是掌心裡的珍珠。

老鄉的父母之所以十分偏愛兒子,是因為她母親說:“女兒家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將來不都是要嫁人的嗎?你弟弟將來要養家餬口,不多讀點書,哪來的能力養活孩子?”

更令老鄉無法接受的是,父母一直認為,女兒將來是要嫁到別人家去的,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爸媽對她再好,都沒有辦法為他們養老。

生活上的苦,老鄉從來沒有因此而心痛過,唯獨每次在家,心裡總是會被父母傷到。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她職高畢業,進了一家做牛仔褲的廠裡上班,工資還過得去,可是工作時間長,皮膚嚴重過敏,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媽,我想換一份工作,這個廠裡工作環境太差了,我身上皮膚都已經爛掉了。”

當時她母親不同意,就因為兒子在上大學,就一句話迴應了她:“你要是辭職了,你弟弟怎麼辦,他不上學了?不準換。”

老鄉回想這些點滴過去,她心裡很酸。她爸媽是我們鎮上出了名“重男輕女”的,就連她結婚時,向男方要彩禮時說:“親家,你放心,彩禮錢我們只走個過場,一定會作為陪嫁,給我女兒。”

當時,老鄉的八萬彩禮,直接被她的父母給扣留了,說是幫她存著。無奈之下,老鄉只得將這件事,告知丈夫。

那時,老鄉結婚後,沒日沒夜的工作,就是為了努力將這八萬塊錢的缺口補上。因為,婆婆聽說她父母扣留了八萬塊錢,對她並不友好,一直覺得她父母不講誠信,就是家風不好。

結婚後,老鄉也因為母親多次找她借錢,而導致她在婚姻裡寸步難行。她已經很努力工作了,可是她總覺得孃家就是一個無底洞,沒法滿足父母一次次的要求。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對於父母對她一次次的索取,其實她也想過拒絕,可是她不想傷害父母的心。一直以來,她希望得到爸媽的認可,希望他們有一天也能正視她。所以,有時明知父母的要求令她很為難,可是她還是會選擇妥協。

後來,她的婚姻也因為她一次次幫助孃家,導致丈夫和她離婚了。儘管,她幫助孃家的錢,都是她自己賺的,但是丈夫卻說:“你的心不在我家,這日子我們沒法過下去。

真正令老鄉心寒的,不在於因為幫助了孃家而導致離婚了,而在於她離婚之後,孃家的弟弟依然還在搜刮她的彩禮錢。

離婚之後,老鄉回到了孃家,和爸媽重新生活到了一起。也因為弟弟已經結婚,顧及到弟媳的感受,她在家很勤快,給一大家子人做飯、洗衣服,甚至幫助弟媳帶孩子。

但是,在某天夜裡,她聽到弟弟對母親說:“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媽,你看我上班遠,真的很想買輛車。”

誰知,母親當時就回了一句:“兒子,這是你姐的錢,你想都別想。”聽到這裡,老鄉覺得自己的母親,多年來“重男輕女”,終於在她離婚之後,“愛”了她一次。那一刻,她的心裡居然有一些溫暖。

父母的愛,對於孩子而言,如若童年獲取得太少,那麼她很容易變成“取悅式”的付出型人格,通過不斷討好他們,而獲得更多的愛與認可。

後來,老鄉決定搬出去生活,並且想自己開家小店,自己創業。於是,便開口找父母索要那八萬塊錢的彩禮。

誰知,母親說:“我養了你二十多年,這八萬塊錢你還惦記著,這錢沒有,就當給爸媽養老了。”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老鄉說,她和父母吵了一架,然後負氣離開了那個沒有溫暖的家。我們鎮上都知道她已經幾年沒有回家了,而且她也和父母斷絕了聯繫。

付出型人格的人,往往對待工作很認真,老鄉離開父母的這幾年,反倒是過得很輕鬆,而且還攢下了一筆錢。

前不久,她決定和追求自己已久的一個男人結婚,回家拿戶口本時,她爸媽對她一直冷眼相待。這一次,她的母親又提出了要六萬塊錢的彩禮,但是被老鄉一口回絕了。

經歷過一次婚姻的失敗,她不想再重蹈覆轍。而且,她和丈夫已經領證,並且決定不擺酒。父母覺得她太傻了,擺酒會有一次人情“收入”,又因此和她吵了一架。

隨著親情關係的惡化,老鄉也漸漸意識到了將婚姻與孃家劃分開來,十分有必要。只是,前陣子弟弟給她打電話說父親腦梗住院,他沒有那麼多錢……

那天,她在電話那頭,沉默了許久說:“以後,別再找我要錢了,否則我這輩子都不會再見你們。”

掛了電話之後,她還是給母親匯款了十萬元,那是她手頭所有的積蓄。之後,她掩面痛哭,她說她感覺自己又一次跌入了父母過度“索取”的漩渦之中。

"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文/夏莫

愛,猶如捕風捉影,終其一生,空如風。

婚姻如船,即便這艘船隻上,有鮮花和美酒,有未來與光明,但是如若內心沒有安全感,那麼這一生依然會漂泊不定。

內心的安全感,一方面是靠自己爭取,另一方面是靠別人給予。女人,因為愛而獲得安全感,猶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當一個女人在童年所收穫到的愛不夠時,那麼她的一生都有可能內心貧瘠,無法充盈的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無法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為,她會覺得不配得到愛,不值得被愛。對於“缺乏愛”的女人,一生都在追逐愛,一生都在取悅他人,為了得到認可,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所以,有一部分女人,邁入婚姻脫離了原生家庭之後,依然無法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她會用自己的行動力,一次次去喚醒父母,以此換取愛與認可。

說到底,缺乏愛與認可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治癒自我。

當婚姻與原生家庭有過多的牽扯時,婚姻的邊界會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婚姻主軸成員不明確,會令婚姻失重。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前不久,一個老鄉,突然請我吃飯,她說她離婚了。據我所知,她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從小就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之中。

父母一直十分偏愛小兒子,從小家裡的好吃的、好喝的,都得留給兒子。再苦、再窮,都要給兒子買品牌衣服、鞋子,而女兒則是穿別人家穿過的衣服。

在她上高中時,她成績在班上排名前三,但是父母卻流著淚勸她退學。老鄉自然不依,但是卻被父母關在了家裡半個月,錯過了報考時機。後來的她,只能去念了一所職高,一年之後就參加了工作。

父母為什麼會偏愛兒子,而對女兒卻不盡心呵護呢?對於父母而言,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理應都是心頭肉,都應該是掌心裡的珍珠。

老鄉的父母之所以十分偏愛兒子,是因為她母親說:“女兒家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將來不都是要嫁人的嗎?你弟弟將來要養家餬口,不多讀點書,哪來的能力養活孩子?”

更令老鄉無法接受的是,父母一直認為,女兒將來是要嫁到別人家去的,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爸媽對她再好,都沒有辦法為他們養老。

生活上的苦,老鄉從來沒有因此而心痛過,唯獨每次在家,心裡總是會被父母傷到。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她職高畢業,進了一家做牛仔褲的廠裡上班,工資還過得去,可是工作時間長,皮膚嚴重過敏,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媽,我想換一份工作,這個廠裡工作環境太差了,我身上皮膚都已經爛掉了。”

當時她母親不同意,就因為兒子在上大學,就一句話迴應了她:“你要是辭職了,你弟弟怎麼辦,他不上學了?不準換。”

老鄉回想這些點滴過去,她心裡很酸。她爸媽是我們鎮上出了名“重男輕女”的,就連她結婚時,向男方要彩禮時說:“親家,你放心,彩禮錢我們只走個過場,一定會作為陪嫁,給我女兒。”

當時,老鄉的八萬彩禮,直接被她的父母給扣留了,說是幫她存著。無奈之下,老鄉只得將這件事,告知丈夫。

那時,老鄉結婚後,沒日沒夜的工作,就是為了努力將這八萬塊錢的缺口補上。因為,婆婆聽說她父母扣留了八萬塊錢,對她並不友好,一直覺得她父母不講誠信,就是家風不好。

結婚後,老鄉也因為母親多次找她借錢,而導致她在婚姻裡寸步難行。她已經很努力工作了,可是她總覺得孃家就是一個無底洞,沒法滿足父母一次次的要求。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對於父母對她一次次的索取,其實她也想過拒絕,可是她不想傷害父母的心。一直以來,她希望得到爸媽的認可,希望他們有一天也能正視她。所以,有時明知父母的要求令她很為難,可是她還是會選擇妥協。

後來,她的婚姻也因為她一次次幫助孃家,導致丈夫和她離婚了。儘管,她幫助孃家的錢,都是她自己賺的,但是丈夫卻說:“你的心不在我家,這日子我們沒法過下去。

真正令老鄉心寒的,不在於因為幫助了孃家而導致離婚了,而在於她離婚之後,孃家的弟弟依然還在搜刮她的彩禮錢。

離婚之後,老鄉回到了孃家,和爸媽重新生活到了一起。也因為弟弟已經結婚,顧及到弟媳的感受,她在家很勤快,給一大家子人做飯、洗衣服,甚至幫助弟媳帶孩子。

但是,在某天夜裡,她聽到弟弟對母親說:“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媽,你看我上班遠,真的很想買輛車。”

誰知,母親當時就回了一句:“兒子,這是你姐的錢,你想都別想。”聽到這裡,老鄉覺得自己的母親,多年來“重男輕女”,終於在她離婚之後,“愛”了她一次。那一刻,她的心裡居然有一些溫暖。

父母的愛,對於孩子而言,如若童年獲取得太少,那麼她很容易變成“取悅式”的付出型人格,通過不斷討好他們,而獲得更多的愛與認可。

後來,老鄉決定搬出去生活,並且想自己開家小店,自己創業。於是,便開口找父母索要那八萬塊錢的彩禮。

誰知,母親說:“我養了你二十多年,這八萬塊錢你還惦記著,這錢沒有,就當給爸媽養老了。”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老鄉說,她和父母吵了一架,然後負氣離開了那個沒有溫暖的家。我們鎮上都知道她已經幾年沒有回家了,而且她也和父母斷絕了聯繫。

付出型人格的人,往往對待工作很認真,老鄉離開父母的這幾年,反倒是過得很輕鬆,而且還攢下了一筆錢。

前不久,她決定和追求自己已久的一個男人結婚,回家拿戶口本時,她爸媽對她一直冷眼相待。這一次,她的母親又提出了要六萬塊錢的彩禮,但是被老鄉一口回絕了。

經歷過一次婚姻的失敗,她不想再重蹈覆轍。而且,她和丈夫已經領證,並且決定不擺酒。父母覺得她太傻了,擺酒會有一次人情“收入”,又因此和她吵了一架。

隨著親情關係的惡化,老鄉也漸漸意識到了將婚姻與孃家劃分開來,十分有必要。只是,前陣子弟弟給她打電話說父親腦梗住院,他沒有那麼多錢……

那天,她在電話那頭,沉默了許久說:“以後,別再找我要錢了,否則我這輩子都不會再見你們。”

掛了電話之後,她還是給母親匯款了十萬元,那是她手頭所有的積蓄。之後,她掩面痛哭,她說她感覺自己又一次跌入了父母過度“索取”的漩渦之中。

“媽,大姐離婚了,她存你那的彩禮,是不是給我”“想都別想”

聽完她的故事,讓我覺得她的一生有太多的悲哀,我理解她所受的苦,但是我並不同情她。因為,別人如何待她,往往是她的因和果。

如若從一開始,老鄉懂得適度的拒絕,而不是一味地取悅父母,一味地滿足父母的要求,那麼她也不會因此而一次次被父母“壓榨”。

人與人之間,絕不是因為付出而被尊重,被認可。相反,人與人之間是因為懂得拒絕,而產生價值。

學會拒絕,永遠是人生中一堂重要的課程。因為,它就是一副能護你周全的盔甲。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可以是一生的。但是,在成年之後,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漸漸削弱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通過不斷提升自己,豐富自我的內心,讓自己的人生漸漸變得豐盈而有趣,才能漸漸減弱原生家庭的影響。當一個人變得越強,她便越有能力減弱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生活影響。

心理上的影響,只能通過時間,一點點去消化、修正、重生那些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創傷,重新塑造出新的情感。

愛,猶如捕風捉影,終其一生,空如風。與其取悅他人而活,不如精彩為自己而活。

-END-

今日話題:

你會不斷的取悅自己的父母嗎?對你的生活造成過影響嗎?

歡迎留言討論。

看完文章,希望您幫莫莫點個贊,十分感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