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不完美媽媽 尹建莉 心理學 橙子 書法 游泳 尹建莉父母學堂 2019-08-16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

  • 你越想指點孩子怎樣做,孩子就表現得越不盡如人意。
  • 你越想讓他大方爽朗點,他就越縮手縮腳、怯生生的。
  • 你越給他輔導作業,苦口婆心一遍遍講題,他卻變得呆若木雞,反應遲鈍。

只看得人火氣竄上來又壓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頓吼。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練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就會降低,做事的動力也不如一個人時強。

因為,當被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錯。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

  • 你越想指點孩子怎樣做,孩子就表現得越不盡如人意。
  • 你越想讓他大方爽朗點,他就越縮手縮腳、怯生生的。
  • 你越給他輔導作業,苦口婆心一遍遍講題,他卻變得呆若木雞,反應遲鈍。

只看得人火氣竄上來又壓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頓吼。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練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就會降低,做事的動力也不如一個人時強。

因為,當被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錯。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

  • 你越想指點孩子怎樣做,孩子就表現得越不盡如人意。
  • 你越想讓他大方爽朗點,他就越縮手縮腳、怯生生的。
  • 你越給他輔導作業,苦口婆心一遍遍講題,他卻變得呆若木雞,反應遲鈍。

只看得人火氣竄上來又壓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頓吼。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練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就會降低,做事的動力也不如一個人時強。

因為,當被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錯。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有一個故事特別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理論。

如果去日本的京碧寺,你會發現山門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第一義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堪稱書法精品,是日本的著名禪師兼書法家洪川所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寫好這塊匾額,洪川禪師足足寫了85遍。

當年,洪川禪師來到京碧寺,廟裡的和尚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禪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正好是個頗具眼力又直言不諱的人。洪川禪師寫的每一筆,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指出來。

洪川禪師寫完第一幅,這位和尚批評道:“這幅寫得不好。”

洪川禪師又寫了一幅:“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

洪川禪師是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人,於是寫了一幅又一幅,足足寫了84幅。

這時,磨墨的和尚因事離開一會兒。洪川禪師不由鬆了一口氣,放鬆下來,揮毫寫下了第85幅“第一義諦”。

等那位和尚回來看到這幅字,連連讚歎道:“神品!”

你瞧,就連這位著名的禪師也會受到社會抑制效應的影響,更何況我們普通人,何況幾歲的孩子了。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

  • 你越想指點孩子怎樣做,孩子就表現得越不盡如人意。
  • 你越想讓他大方爽朗點,他就越縮手縮腳、怯生生的。
  • 你越給他輔導作業,苦口婆心一遍遍講題,他卻變得呆若木雞,反應遲鈍。

只看得人火氣竄上來又壓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頓吼。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練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就會降低,做事的動力也不如一個人時強。

因為,當被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錯。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有一個故事特別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理論。

如果去日本的京碧寺,你會發現山門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第一義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堪稱書法精品,是日本的著名禪師兼書法家洪川所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寫好這塊匾額,洪川禪師足足寫了85遍。

當年,洪川禪師來到京碧寺,廟裡的和尚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禪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正好是個頗具眼力又直言不諱的人。洪川禪師寫的每一筆,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指出來。

洪川禪師寫完第一幅,這位和尚批評道:“這幅寫得不好。”

洪川禪師又寫了一幅:“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

洪川禪師是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人,於是寫了一幅又一幅,足足寫了84幅。

這時,磨墨的和尚因事離開一會兒。洪川禪師不由鬆了一口氣,放鬆下來,揮毫寫下了第85幅“第一義諦”。

等那位和尚回來看到這幅字,連連讚歎道:“神品!”

你瞧,就連這位著名的禪師也會受到社會抑制效應的影響,更何況我們普通人,何況幾歲的孩子了。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我自己也對此深有感觸。

我小時候練游泳,參加游泳比賽時,小夥伴們都希望爸媽來給自己加油,我卻暗暗希望爸媽別來看我比賽。

因為,如果知道爸媽在觀眾席上,我就感覺不自在、放不開,莫名就有些緊張。如果知道爸媽沒來,我就會放鬆很多,反而會發揮得更好。

長大後,我琢磨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發現,因為我擔心如果我發揮得不好,會讓他們失望。

讓他們失望了,他們可能就會覺得我不夠好。

我太看重父母對我的評價了,結果反而束手束腳放不開。

就像橙子在意我的評價一樣,越在意,越緊張。

所以,那些在家長眼裡“越管越差勁”的孩子,你以為他們對做好做壞無所謂?他們不想聽父母的話?

不是的。

他們內心裡其實是非常希望做好的。只是,你的過度介入、你的嚴苛評價反而抑制了他的主動性,影響了他自主的發揮。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

  • 你越想指點孩子怎樣做,孩子就表現得越不盡如人意。
  • 你越想讓他大方爽朗點,他就越縮手縮腳、怯生生的。
  • 你越給他輔導作業,苦口婆心一遍遍講題,他卻變得呆若木雞,反應遲鈍。

只看得人火氣竄上來又壓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頓吼。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練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就會降低,做事的動力也不如一個人時強。

因為,當被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錯。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有一個故事特別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理論。

如果去日本的京碧寺,你會發現山門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第一義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堪稱書法精品,是日本的著名禪師兼書法家洪川所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寫好這塊匾額,洪川禪師足足寫了85遍。

當年,洪川禪師來到京碧寺,廟裡的和尚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禪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正好是個頗具眼力又直言不諱的人。洪川禪師寫的每一筆,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指出來。

洪川禪師寫完第一幅,這位和尚批評道:“這幅寫得不好。”

洪川禪師又寫了一幅:“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

洪川禪師是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人,於是寫了一幅又一幅,足足寫了84幅。

這時,磨墨的和尚因事離開一會兒。洪川禪師不由鬆了一口氣,放鬆下來,揮毫寫下了第85幅“第一義諦”。

等那位和尚回來看到這幅字,連連讚歎道:“神品!”

你瞧,就連這位著名的禪師也會受到社會抑制效應的影響,更何況我們普通人,何況幾歲的孩子了。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我自己也對此深有感觸。

我小時候練游泳,參加游泳比賽時,小夥伴們都希望爸媽來給自己加油,我卻暗暗希望爸媽別來看我比賽。

因為,如果知道爸媽在觀眾席上,我就感覺不自在、放不開,莫名就有些緊張。如果知道爸媽沒來,我就會放鬆很多,反而會發揮得更好。

長大後,我琢磨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發現,因為我擔心如果我發揮得不好,會讓他們失望。

讓他們失望了,他們可能就會覺得我不夠好。

我太看重父母對我的評價了,結果反而束手束腳放不開。

就像橙子在意我的評價一樣,越在意,越緊張。

所以,那些在家長眼裡“越管越差勁”的孩子,你以為他們對做好做壞無所謂?他們不想聽父母的話?

不是的。

他們內心裡其實是非常希望做好的。只是,你的過度介入、你的嚴苛評價反而抑制了他的主動性,影響了他自主的發揮。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

  • 你越想指點孩子怎樣做,孩子就表現得越不盡如人意。
  • 你越想讓他大方爽朗點,他就越縮手縮腳、怯生生的。
  • 你越給他輔導作業,苦口婆心一遍遍講題,他卻變得呆若木雞,反應遲鈍。

只看得人火氣竄上來又壓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頓吼。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練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就會降低,做事的動力也不如一個人時強。

因為,當被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錯。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有一個故事特別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理論。

如果去日本的京碧寺,你會發現山門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第一義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堪稱書法精品,是日本的著名禪師兼書法家洪川所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寫好這塊匾額,洪川禪師足足寫了85遍。

當年,洪川禪師來到京碧寺,廟裡的和尚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禪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正好是個頗具眼力又直言不諱的人。洪川禪師寫的每一筆,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指出來。

洪川禪師寫完第一幅,這位和尚批評道:“這幅寫得不好。”

洪川禪師又寫了一幅:“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

洪川禪師是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人,於是寫了一幅又一幅,足足寫了84幅。

這時,磨墨的和尚因事離開一會兒。洪川禪師不由鬆了一口氣,放鬆下來,揮毫寫下了第85幅“第一義諦”。

等那位和尚回來看到這幅字,連連讚歎道:“神品!”

你瞧,就連這位著名的禪師也會受到社會抑制效應的影響,更何況我們普通人,何況幾歲的孩子了。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我自己也對此深有感觸。

我小時候練游泳,參加游泳比賽時,小夥伴們都希望爸媽來給自己加油,我卻暗暗希望爸媽別來看我比賽。

因為,如果知道爸媽在觀眾席上,我就感覺不自在、放不開,莫名就有些緊張。如果知道爸媽沒來,我就會放鬆很多,反而會發揮得更好。

長大後,我琢磨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發現,因為我擔心如果我發揮得不好,會讓他們失望。

讓他們失望了,他們可能就會覺得我不夠好。

我太看重父母對我的評價了,結果反而束手束腳放不開。

就像橙子在意我的評價一樣,越在意,越緊張。

所以,那些在家長眼裡“越管越差勁”的孩子,你以為他們對做好做壞無所謂?他們不想聽父母的話?

不是的。

他們內心裡其實是非常希望做好的。只是,你的過度介入、你的嚴苛評價反而抑制了他的主動性,影響了他自主的發揮。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該怎麼辦呢?難道不管孩子嗎?

有個很好的辦法。

100多年前,心理學家特里普利特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作社會促進效應。(實際上,社會抑制效應是在社會促進效應的基礎上被總結出來的,這兩個理論彼此關聯。)

簡單說,就是當人們一起做事,或者旁邊有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會比一個人時要高。

你可能會疑惑,這兩個理論不是互相矛盾嗎?

其實不然。

心理學家給出瞭解釋:

  • 當人們做一些熟練的事情,不太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時,就容易產生社會促進效應。

心理學家發現,自行車運動員進行訓練時,一個人騎行的速度要比多人一起訓練的速度慢20%。

  • 當人們做一些不太熟練、不太有把握、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時,如果被別人關注,就會影響發揮,社會抑制效應就會起作用。

另外,

  • 如果人們感受到競爭的樂趣、合作的樂趣時,社會促進效應更能發揮作用。
  • 當人們感受到被評判、迫切希望得到好的評價時,社會抑制效應則更容易發揮作用。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

  • 你越想指點孩子怎樣做,孩子就表現得越不盡如人意。
  • 你越想讓他大方爽朗點,他就越縮手縮腳、怯生生的。
  • 你越給他輔導作業,苦口婆心一遍遍講題,他卻變得呆若木雞,反應遲鈍。

只看得人火氣竄上來又壓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頓吼。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練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就會降低,做事的動力也不如一個人時強。

因為,當被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錯。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有一個故事特別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理論。

如果去日本的京碧寺,你會發現山門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第一義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堪稱書法精品,是日本的著名禪師兼書法家洪川所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寫好這塊匾額,洪川禪師足足寫了85遍。

當年,洪川禪師來到京碧寺,廟裡的和尚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禪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正好是個頗具眼力又直言不諱的人。洪川禪師寫的每一筆,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指出來。

洪川禪師寫完第一幅,這位和尚批評道:“這幅寫得不好。”

洪川禪師又寫了一幅:“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

洪川禪師是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人,於是寫了一幅又一幅,足足寫了84幅。

這時,磨墨的和尚因事離開一會兒。洪川禪師不由鬆了一口氣,放鬆下來,揮毫寫下了第85幅“第一義諦”。

等那位和尚回來看到這幅字,連連讚歎道:“神品!”

你瞧,就連這位著名的禪師也會受到社會抑制效應的影響,更何況我們普通人,何況幾歲的孩子了。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我自己也對此深有感觸。

我小時候練游泳,參加游泳比賽時,小夥伴們都希望爸媽來給自己加油,我卻暗暗希望爸媽別來看我比賽。

因為,如果知道爸媽在觀眾席上,我就感覺不自在、放不開,莫名就有些緊張。如果知道爸媽沒來,我就會放鬆很多,反而會發揮得更好。

長大後,我琢磨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發現,因為我擔心如果我發揮得不好,會讓他們失望。

讓他們失望了,他們可能就會覺得我不夠好。

我太看重父母對我的評價了,結果反而束手束腳放不開。

就像橙子在意我的評價一樣,越在意,越緊張。

所以,那些在家長眼裡“越管越差勁”的孩子,你以為他們對做好做壞無所謂?他們不想聽父母的話?

不是的。

他們內心裡其實是非常希望做好的。只是,你的過度介入、你的嚴苛評價反而抑制了他的主動性,影響了他自主的發揮。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該怎麼辦呢?難道不管孩子嗎?

有個很好的辦法。

100多年前,心理學家特里普利特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作社會促進效應。(實際上,社會抑制效應是在社會促進效應的基礎上被總結出來的,這兩個理論彼此關聯。)

簡單說,就是當人們一起做事,或者旁邊有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會比一個人時要高。

你可能會疑惑,這兩個理論不是互相矛盾嗎?

其實不然。

心理學家給出瞭解釋:

  • 當人們做一些熟練的事情,不太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時,就容易產生社會促進效應。

心理學家發現,自行車運動員進行訓練時,一個人騎行的速度要比多人一起訓練的速度慢20%。

  • 當人們做一些不太熟練、不太有把握、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時,如果被別人關注,就會影響發揮,社會抑制效應就會起作用。

另外,

  • 如果人們感受到競爭的樂趣、合作的樂趣時,社會促進效應更能發揮作用。
  • 當人們感受到被評判、迫切希望得到好的評價時,社會抑制效應則更容易發揮作用。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確實如此。

好幾次我都發現,橙子和同學們在一起時,說話行事就特別郎朗大方,說話做事一板一眼、有理有據的,顯得特別果敢自信。

但是,當橙子和我在一起時,我對他嚴格的關注,又會讓他變成那個怯怯的、舒展不開的小孩。

還有,有時帶橙子去親戚家,難免會讓他表演個節目。橙子就會不情不願、推三阻四,實在推脫不了,就敷衍了事,乾巴巴地唱幾句。

而換個場景,幾個朋友帶著年齡相當的孩子一起吃飯,孩子們玩得興奮了,搶著表演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十八般武藝全亮出來了。

多麼鮮明的對比。

所以,想讓孩子有更好的表現,有更強的動力,我們就要善於利用這其中的規律,多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在同伴中感受到競爭、合作的樂趣,互相帶動,比你在一旁嚴加監督效果要好多了。

另外,當孩子在練習掌握一些新知識、新技能的時候,我們要減少評判,多鼓勵,多欣賞,放手讓他自己去試。

你越心急、越指責,他就會“笨”給你看。

其次,不管是社會促進效應,還是社會抑制效應,其實,這裡面都隱含著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關係。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場”。

人和人之間,只要有互動,都會形成一個場。

我們會感受到對方散發出來的氣息和頻率,以此決定做出怎樣的反應、以什麼樣的姿態和對方相處——是自信,還是拘束,是真誠,還是保留,是平和,還是計較……

這些,我們的頭腦可能都意識不到,潛意識會感受到,自動就做出了反應。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也是如此。

"

馬主任有話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拿捏不好度。尹建莉老師給出瞭如下衡量標準:

1、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做法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

2、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

3、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帶著這樣的檢驗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文中作者的深入思考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前段時間,有幾個週六的早晨,橙子的武術老師會在公園裡輔導幾個孩子練功。

有一次,我也跟著去了,發現橙子還是老問題: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練,但總是少了一些力度,動作不夠乾淨利索。

我想了個主意:“這樣吧,我用手機給你錄下來,你看看你的動作哪些需要改進。”

橙子答應了。

一開始還好,每做完一套動作,我就把錄下來的視頻放給他看,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到位,哪裡需要增加點力度。

這麼做了兩三套,我的火氣漸漸就有點上來了。內心OS是:“能不能別那麼拖泥帶水?能不能有點力度?能不能認真一點?”

當然,好歹也是學了點心理學的人,這些話我沒有說出來。但我明顯感覺到,面對鏡頭的橙子,神情變得有些怯怯的了,動作變得有些放不開了。沒有了一開始的自信、從容勁兒。

他越這樣,我越煩躁,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煩躁:“你就不能怎樣怎樣嗎?”“明明很簡單,你為什麼做不到?”

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情緒好熟悉。

這是我和橙子之間曾經常有的一種狀態。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時,橙子還在上幼兒園,我還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對小小的橙子來說,媽媽有時候是嚴厲的,不夠溫柔。

當看到媽媽的臉色變得陰沉,橙子就變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煩躁,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怎麼這樣?

我和橙子之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場”。

我的評判和強勢加重了橙子的膽怯,橙子的膽怯又印證了我的評判,加重了我的強勢。

一股負面的能量在這個“場”循環往復,不斷加強。

這幾年,隨著我的學習成長,這種場景很少發生了,但偶爾還是會有些殘留的慣性,比如說現在。

當我意識到這些,我就趕緊讓自己從這個“場”裡跳出來。

我說:“你自己練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邊鍛鍊身體。”

等我走開了,彼此都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人家跟著老師也練得挺好。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

  • 你越想指點孩子怎樣做,孩子就表現得越不盡如人意。
  • 你越想讓他大方爽朗點,他就越縮手縮腳、怯生生的。
  • 你越給他輔導作業,苦口婆心一遍遍講題,他卻變得呆若木雞,反應遲鈍。

只看得人火氣竄上來又壓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頓吼。

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練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就會降低,做事的動力也不如一個人時強。

因為,當被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會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錯。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有一個故事特別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理論。

如果去日本的京碧寺,你會發現山門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第一義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堪稱書法精品,是日本的著名禪師兼書法家洪川所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寫好這塊匾額,洪川禪師足足寫了85遍。

當年,洪川禪師來到京碧寺,廟裡的和尚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禪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正好是個頗具眼力又直言不諱的人。洪川禪師寫的每一筆,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指出來。

洪川禪師寫完第一幅,這位和尚批評道:“這幅寫得不好。”

洪川禪師又寫了一幅:“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

洪川禪師是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人,於是寫了一幅又一幅,足足寫了84幅。

這時,磨墨的和尚因事離開一會兒。洪川禪師不由鬆了一口氣,放鬆下來,揮毫寫下了第85幅“第一義諦”。

等那位和尚回來看到這幅字,連連讚歎道:“神品!”

你瞧,就連這位著名的禪師也會受到社會抑制效應的影響,更何況我們普通人,何況幾歲的孩子了。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我自己也對此深有感觸。

我小時候練游泳,參加游泳比賽時,小夥伴們都希望爸媽來給自己加油,我卻暗暗希望爸媽別來看我比賽。

因為,如果知道爸媽在觀眾席上,我就感覺不自在、放不開,莫名就有些緊張。如果知道爸媽沒來,我就會放鬆很多,反而會發揮得更好。

長大後,我琢磨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發現,因為我擔心如果我發揮得不好,會讓他們失望。

讓他們失望了,他們可能就會覺得我不夠好。

我太看重父母對我的評價了,結果反而束手束腳放不開。

就像橙子在意我的評價一樣,越在意,越緊張。

所以,那些在家長眼裡“越管越差勁”的孩子,你以為他們對做好做壞無所謂?他們不想聽父母的話?

不是的。

他們內心裡其實是非常希望做好的。只是,你的過度介入、你的嚴苛評價反而抑制了他的主動性,影響了他自主的發揮。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那該怎麼辦呢?難道不管孩子嗎?

有個很好的辦法。

100多年前,心理學家特里普利特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作社會促進效應。(實際上,社會抑制效應是在社會促進效應的基礎上被總結出來的,這兩個理論彼此關聯。)

簡單說,就是當人們一起做事,或者旁邊有人關注的時候,我們做事的效率和發揮的水平會比一個人時要高。

你可能會疑惑,這兩個理論不是互相矛盾嗎?

其實不然。

心理學家給出瞭解釋:

  • 當人們做一些熟練的事情,不太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時,就容易產生社會促進效應。

心理學家發現,自行車運動員進行訓練時,一個人騎行的速度要比多人一起訓練的速度慢20%。

  • 當人們做一些不太熟練、不太有把握、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時,如果被別人關注,就會影響發揮,社會抑制效應就會起作用。

另外,

  • 如果人們感受到競爭的樂趣、合作的樂趣時,社會促進效應更能發揮作用。
  • 當人們感受到被評判、迫切希望得到好的評價時,社會抑制效應則更容易發揮作用。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確實如此。

好幾次我都發現,橙子和同學們在一起時,說話行事就特別郎朗大方,說話做事一板一眼、有理有據的,顯得特別果敢自信。

但是,當橙子和我在一起時,我對他嚴格的關注,又會讓他變成那個怯怯的、舒展不開的小孩。

還有,有時帶橙子去親戚家,難免會讓他表演個節目。橙子就會不情不願、推三阻四,實在推脫不了,就敷衍了事,乾巴巴地唱幾句。

而換個場景,幾個朋友帶著年齡相當的孩子一起吃飯,孩子們玩得興奮了,搶著表演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十八般武藝全亮出來了。

多麼鮮明的對比。

所以,想讓孩子有更好的表現,有更強的動力,我們就要善於利用這其中的規律,多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在同伴中感受到競爭、合作的樂趣,互相帶動,比你在一旁嚴加監督效果要好多了。

另外,當孩子在練習掌握一些新知識、新技能的時候,我們要減少評判,多鼓勵,多欣賞,放手讓他自己去試。

你越心急、越指責,他就會“笨”給你看。

其次,不管是社會促進效應,還是社會抑制效應,其實,這裡面都隱含著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關係。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場”。

人和人之間,只要有互動,都會形成一個場。

我們會感受到對方散發出來的氣息和頻率,以此決定做出怎樣的反應、以什麼樣的姿態和對方相處——是自信,還是拘束,是真誠,還是保留,是平和,還是計較……

這些,我們的頭腦可能都意識不到,潛意識會感受到,自動就做出了反應。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也是如此。

一篇“作業”寫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家說:這事是真的

所以,當你嫌孩子不夠大方、縮手縮腳、頑劣不馴、哭鬧任性、腦子不開竅……這些讓你頭疼不已的表現,最好先自我反思一下:

  • 你在和孩子的這個“場”是怎樣的?
  • 孩子在這個“場”裡感受到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
  • 是愛還是恐懼?是接納還是控制?
  • 你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促進還是相互抑制的?

關係不對,“場”的頻率不對,孩子的行為就不對。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你是一心一意為孩子好,但實際上卻抑制了孩子的行為。

你的關注,可以是束縛住孩子的牢籠,也可以是支持孩子前進的助推器。

這取決於你以什麼心態來關注。

所以啊,與其盯著孩子的問題不放,不如想想看,你在親子關係中充當的是什麼樣的角色?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看看孩子願不願意讓你參與他的學習和活動。你的加入,是讓孩子發揮得更好,還是變得退縮遲鈍。

你就知道你在孩子心中是個欣賞者,還是苛責者;是支持的力量,還是抑制的力量。

還有啊,不妨經常提醒自己:

千萬別當那個給洪川禪師磨墨的和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