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睡眠 芭迪熊親幼館 2019-08-17
"

上週逛超市看到這一幕

媽媽推著滿當當的購物車,牽著一個走路搖搖擺擺的小男孩兒,孩子哭著要媽媽抱。

媽媽一邊看著周圍的貨架,一邊說:“寶寶大了,要自己走了。”

小男孩兒完全聽不進去。

媽媽於是看著他又說:“媽媽推著很重的東西,抱不動你了。”

孩子依然不聽,圍著媽媽轉,顯得很急切。

幾個回合下來,媽媽忍不住吼了起來:“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

……

出乎我意料的是,話畢,媽媽真的走了。

小男孩兒一看也著急了,一嗓子哭嚎起來。

媽媽故意小跑了幾步,直接拐進了一個貨架後面。這下小男孩看不到媽媽後,無助地站在原地,撕心裂肺地喊媽媽。

甚至跑到我和朋友的腳邊,拽著我朋友的褲腳,含糊不清的說“看沒看見我媽媽”

我於是看著媽媽躲藏的貨架,莫不做聲,也希望女人能快些過來。而我朋友呢,只能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安慰著男孩兒。

女人大概也是被孩子突然求助的舉動弄得有些意外,怔愣了一會,快步走上前,向我們點頭致謝後,拉走了男孩兒。

一邊走,一邊問小男孩兒,“自己走還是媽媽抱?”

男孩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還是含糊不清地說“自己走。”

看著他們逐漸走遠,耳邊還有男孩兒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奶音。雖然媽媽的初衷沒有惡意,是想跟孩子講道理的,但還是忍不住心疼更多一些,這樣的做法未免太粗暴了。

媽媽的一個轉身離開,父母的當眾呵責或一次疾言威懾,換來的孩子的妥協,是他們真的明白了嗎?使他們真的懂事了嗎?

可能害怕多一點吧,缺失安全感的恐懼。相比於更舒適的待遇,他只能選擇您的陪伴不棄。


"

上週逛超市看到這一幕

媽媽推著滿當當的購物車,牽著一個走路搖搖擺擺的小男孩兒,孩子哭著要媽媽抱。

媽媽一邊看著周圍的貨架,一邊說:“寶寶大了,要自己走了。”

小男孩兒完全聽不進去。

媽媽於是看著他又說:“媽媽推著很重的東西,抱不動你了。”

孩子依然不聽,圍著媽媽轉,顯得很急切。

幾個回合下來,媽媽忍不住吼了起來:“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

……

出乎我意料的是,話畢,媽媽真的走了。

小男孩兒一看也著急了,一嗓子哭嚎起來。

媽媽故意小跑了幾步,直接拐進了一個貨架後面。這下小男孩看不到媽媽後,無助地站在原地,撕心裂肺地喊媽媽。

甚至跑到我和朋友的腳邊,拽著我朋友的褲腳,含糊不清的說“看沒看見我媽媽”

我於是看著媽媽躲藏的貨架,莫不做聲,也希望女人能快些過來。而我朋友呢,只能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安慰著男孩兒。

女人大概也是被孩子突然求助的舉動弄得有些意外,怔愣了一會,快步走上前,向我們點頭致謝後,拉走了男孩兒。

一邊走,一邊問小男孩兒,“自己走還是媽媽抱?”

男孩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還是含糊不清地說“自己走。”

看著他們逐漸走遠,耳邊還有男孩兒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奶音。雖然媽媽的初衷沒有惡意,是想跟孩子講道理的,但還是忍不住心疼更多一些,這樣的做法未免太粗暴了。

媽媽的一個轉身離開,父母的當眾呵責或一次疾言威懾,換來的孩子的妥協,是他們真的明白了嗎?使他們真的懂事了嗎?

可能害怕多一點吧,缺失安全感的恐懼。相比於更舒適的待遇,他只能選擇您的陪伴不棄。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自家姐姐生完孩子後,簡直大變活人!我再次看到她時,曾經神采奕奕的一個女人,現在大大的黑眼圈,鬆散凌亂的髮絲,邋邋遢遢的棉質襯衫。深感我姐不是生了孩子,而是四處流離的難民!

她說,孩子現在特別黏她,晚上睡覺都要她在身邊,手一放下就會大哭,白天基本都掛在身上。這次出來跟我溜達溜達真是大赦一樣。

要知道她生孩子前,覺得有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兒,懷孕的第三個月把孩子無論男女5歲前的玩具、小衣服都安排、佈置的明明白白。現在看來,她家崽崽簡直是個長期炸彈,姐夫上班,家裡沒人能幫她分擔。用她的話講,“孩子就像長在我身上一樣,一放下就哭鬧不止,這麼一直抱下去,我要崩潰了”。

其實這樣的媽媽不止我姐姐一個,孩子就像個累贅一樣。特別是很多新手媽媽,都會吐槽自己越是累,孩子越要鬧,越‘找事兒’。其實孩子黏媽媽只是暫時的,等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媽媽是可靠的,慢慢就會平靜下來,因此只需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即可,而擁抱恰恰可以。

只要一個擁抱,孩子始終向您索取的並不多。


"

上週逛超市看到這一幕

媽媽推著滿當當的購物車,牽著一個走路搖搖擺擺的小男孩兒,孩子哭著要媽媽抱。

媽媽一邊看著周圍的貨架,一邊說:“寶寶大了,要自己走了。”

小男孩兒完全聽不進去。

媽媽於是看著他又說:“媽媽推著很重的東西,抱不動你了。”

孩子依然不聽,圍著媽媽轉,顯得很急切。

幾個回合下來,媽媽忍不住吼了起來:“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

……

出乎我意料的是,話畢,媽媽真的走了。

小男孩兒一看也著急了,一嗓子哭嚎起來。

媽媽故意小跑了幾步,直接拐進了一個貨架後面。這下小男孩看不到媽媽後,無助地站在原地,撕心裂肺地喊媽媽。

甚至跑到我和朋友的腳邊,拽著我朋友的褲腳,含糊不清的說“看沒看見我媽媽”

我於是看著媽媽躲藏的貨架,莫不做聲,也希望女人能快些過來。而我朋友呢,只能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安慰著男孩兒。

女人大概也是被孩子突然求助的舉動弄得有些意外,怔愣了一會,快步走上前,向我們點頭致謝後,拉走了男孩兒。

一邊走,一邊問小男孩兒,“自己走還是媽媽抱?”

男孩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還是含糊不清地說“自己走。”

看著他們逐漸走遠,耳邊還有男孩兒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奶音。雖然媽媽的初衷沒有惡意,是想跟孩子講道理的,但還是忍不住心疼更多一些,這樣的做法未免太粗暴了。

媽媽的一個轉身離開,父母的當眾呵責或一次疾言威懾,換來的孩子的妥協,是他們真的明白了嗎?使他們真的懂事了嗎?

可能害怕多一點吧,缺失安全感的恐懼。相比於更舒適的待遇,他只能選擇您的陪伴不棄。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自家姐姐生完孩子後,簡直大變活人!我再次看到她時,曾經神采奕奕的一個女人,現在大大的黑眼圈,鬆散凌亂的髮絲,邋邋遢遢的棉質襯衫。深感我姐不是生了孩子,而是四處流離的難民!

她說,孩子現在特別黏她,晚上睡覺都要她在身邊,手一放下就會大哭,白天基本都掛在身上。這次出來跟我溜達溜達真是大赦一樣。

要知道她生孩子前,覺得有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兒,懷孕的第三個月把孩子無論男女5歲前的玩具、小衣服都安排、佈置的明明白白。現在看來,她家崽崽簡直是個長期炸彈,姐夫上班,家裡沒人能幫她分擔。用她的話講,“孩子就像長在我身上一樣,一放下就哭鬧不止,這麼一直抱下去,我要崩潰了”。

其實這樣的媽媽不止我姐姐一個,孩子就像個累贅一樣。特別是很多新手媽媽,都會吐槽自己越是累,孩子越要鬧,越‘找事兒’。其實孩子黏媽媽只是暫時的,等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媽媽是可靠的,慢慢就會平靜下來,因此只需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即可,而擁抱恰恰可以。

只要一個擁抱,孩子始終向您索取的並不多。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二胎家庭是不是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大寶帶小寶,媽媽是不是能輕鬆些?

有二胎的媽媽笑著跟我說,“太年輕!”

跟一個二胎寶媽聊天,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大寶再大也還是孩子,面對分享媽媽這件事,再通情達理懂事的大寶也會突然變得愛哭愛鬧不聽話了。同時也跟我分享了,她帶孩子的一些小事。

自從有了二寶,她為了照顧二寶,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寶睡覺,有一天晚上她對大寶說:“今天媽媽和你睡吧”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她:“真的嗎?”。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心裡有根弦好像斷了,有些內疚,或許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其實孩子很少會跟你抱怨,但他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支言片語也會透露出他們的苦惱,他們想得到你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委屈哭鬧可能是尋求你的迴應,求得更多的目光。而您的一個擁抱這時候就像良藥,也最能讓他們感到安心。


"

上週逛超市看到這一幕

媽媽推著滿當當的購物車,牽著一個走路搖搖擺擺的小男孩兒,孩子哭著要媽媽抱。

媽媽一邊看著周圍的貨架,一邊說:“寶寶大了,要自己走了。”

小男孩兒完全聽不進去。

媽媽於是看著他又說:“媽媽推著很重的東西,抱不動你了。”

孩子依然不聽,圍著媽媽轉,顯得很急切。

幾個回合下來,媽媽忍不住吼了起來:“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

……

出乎我意料的是,話畢,媽媽真的走了。

小男孩兒一看也著急了,一嗓子哭嚎起來。

媽媽故意小跑了幾步,直接拐進了一個貨架後面。這下小男孩看不到媽媽後,無助地站在原地,撕心裂肺地喊媽媽。

甚至跑到我和朋友的腳邊,拽著我朋友的褲腳,含糊不清的說“看沒看見我媽媽”

我於是看著媽媽躲藏的貨架,莫不做聲,也希望女人能快些過來。而我朋友呢,只能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安慰著男孩兒。

女人大概也是被孩子突然求助的舉動弄得有些意外,怔愣了一會,快步走上前,向我們點頭致謝後,拉走了男孩兒。

一邊走,一邊問小男孩兒,“自己走還是媽媽抱?”

男孩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還是含糊不清地說“自己走。”

看著他們逐漸走遠,耳邊還有男孩兒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奶音。雖然媽媽的初衷沒有惡意,是想跟孩子講道理的,但還是忍不住心疼更多一些,這樣的做法未免太粗暴了。

媽媽的一個轉身離開,父母的當眾呵責或一次疾言威懾,換來的孩子的妥協,是他們真的明白了嗎?使他們真的懂事了嗎?

可能害怕多一點吧,缺失安全感的恐懼。相比於更舒適的待遇,他只能選擇您的陪伴不棄。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自家姐姐生完孩子後,簡直大變活人!我再次看到她時,曾經神采奕奕的一個女人,現在大大的黑眼圈,鬆散凌亂的髮絲,邋邋遢遢的棉質襯衫。深感我姐不是生了孩子,而是四處流離的難民!

她說,孩子現在特別黏她,晚上睡覺都要她在身邊,手一放下就會大哭,白天基本都掛在身上。這次出來跟我溜達溜達真是大赦一樣。

要知道她生孩子前,覺得有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兒,懷孕的第三個月把孩子無論男女5歲前的玩具、小衣服都安排、佈置的明明白白。現在看來,她家崽崽簡直是個長期炸彈,姐夫上班,家裡沒人能幫她分擔。用她的話講,“孩子就像長在我身上一樣,一放下就哭鬧不止,這麼一直抱下去,我要崩潰了”。

其實這樣的媽媽不止我姐姐一個,孩子就像個累贅一樣。特別是很多新手媽媽,都會吐槽自己越是累,孩子越要鬧,越‘找事兒’。其實孩子黏媽媽只是暫時的,等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媽媽是可靠的,慢慢就會平靜下來,因此只需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即可,而擁抱恰恰可以。

只要一個擁抱,孩子始終向您索取的並不多。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二胎家庭是不是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大寶帶小寶,媽媽是不是能輕鬆些?

有二胎的媽媽笑著跟我說,“太年輕!”

跟一個二胎寶媽聊天,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大寶再大也還是孩子,面對分享媽媽這件事,再通情達理懂事的大寶也會突然變得愛哭愛鬧不聽話了。同時也跟我分享了,她帶孩子的一些小事。

自從有了二寶,她為了照顧二寶,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寶睡覺,有一天晚上她對大寶說:“今天媽媽和你睡吧”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她:“真的嗎?”。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心裡有根弦好像斷了,有些內疚,或許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其實孩子很少會跟你抱怨,但他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支言片語也會透露出他們的苦惱,他們想得到你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委屈哭鬧可能是尋求你的迴應,求得更多的目光。而您的一個擁抱這時候就像良藥,也最能讓他們感到安心。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對於抱不抱,還有些家長會只招,孩子“不哭就抱,哭就不抱”不能助長他們的“歪風邪氣”,不能太寵著他們,寵壞了根本撒不開手。

其實呢,孩子3歲之前,心理上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雖然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與媽媽的身體分離了,但心理臍帶卻要在3歲左右才能被剪斷。在這個時間內,孩子會一直吸收父母給他的安全感,尤其是媽媽。媽媽們要知道在這期間,你的一個擁抱其實是讓孩子最快感受到安全的動作。

媽媽回想一下,當孩子降臨的那一刻,你做給予的第一個動作不也是擁抱嗎?


"

上週逛超市看到這一幕

媽媽推著滿當當的購物車,牽著一個走路搖搖擺擺的小男孩兒,孩子哭著要媽媽抱。

媽媽一邊看著周圍的貨架,一邊說:“寶寶大了,要自己走了。”

小男孩兒完全聽不進去。

媽媽於是看著他又說:“媽媽推著很重的東西,抱不動你了。”

孩子依然不聽,圍著媽媽轉,顯得很急切。

幾個回合下來,媽媽忍不住吼了起來:“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

……

出乎我意料的是,話畢,媽媽真的走了。

小男孩兒一看也著急了,一嗓子哭嚎起來。

媽媽故意小跑了幾步,直接拐進了一個貨架後面。這下小男孩看不到媽媽後,無助地站在原地,撕心裂肺地喊媽媽。

甚至跑到我和朋友的腳邊,拽著我朋友的褲腳,含糊不清的說“看沒看見我媽媽”

我於是看著媽媽躲藏的貨架,莫不做聲,也希望女人能快些過來。而我朋友呢,只能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安慰著男孩兒。

女人大概也是被孩子突然求助的舉動弄得有些意外,怔愣了一會,快步走上前,向我們點頭致謝後,拉走了男孩兒。

一邊走,一邊問小男孩兒,“自己走還是媽媽抱?”

男孩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還是含糊不清地說“自己走。”

看著他們逐漸走遠,耳邊還有男孩兒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奶音。雖然媽媽的初衷沒有惡意,是想跟孩子講道理的,但還是忍不住心疼更多一些,這樣的做法未免太粗暴了。

媽媽的一個轉身離開,父母的當眾呵責或一次疾言威懾,換來的孩子的妥協,是他們真的明白了嗎?使他們真的懂事了嗎?

可能害怕多一點吧,缺失安全感的恐懼。相比於更舒適的待遇,他只能選擇您的陪伴不棄。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自家姐姐生完孩子後,簡直大變活人!我再次看到她時,曾經神采奕奕的一個女人,現在大大的黑眼圈,鬆散凌亂的髮絲,邋邋遢遢的棉質襯衫。深感我姐不是生了孩子,而是四處流離的難民!

她說,孩子現在特別黏她,晚上睡覺都要她在身邊,手一放下就會大哭,白天基本都掛在身上。這次出來跟我溜達溜達真是大赦一樣。

要知道她生孩子前,覺得有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兒,懷孕的第三個月把孩子無論男女5歲前的玩具、小衣服都安排、佈置的明明白白。現在看來,她家崽崽簡直是個長期炸彈,姐夫上班,家裡沒人能幫她分擔。用她的話講,“孩子就像長在我身上一樣,一放下就哭鬧不止,這麼一直抱下去,我要崩潰了”。

其實這樣的媽媽不止我姐姐一個,孩子就像個累贅一樣。特別是很多新手媽媽,都會吐槽自己越是累,孩子越要鬧,越‘找事兒’。其實孩子黏媽媽只是暫時的,等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媽媽是可靠的,慢慢就會平靜下來,因此只需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即可,而擁抱恰恰可以。

只要一個擁抱,孩子始終向您索取的並不多。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二胎家庭是不是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大寶帶小寶,媽媽是不是能輕鬆些?

有二胎的媽媽笑著跟我說,“太年輕!”

跟一個二胎寶媽聊天,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大寶再大也還是孩子,面對分享媽媽這件事,再通情達理懂事的大寶也會突然變得愛哭愛鬧不聽話了。同時也跟我分享了,她帶孩子的一些小事。

自從有了二寶,她為了照顧二寶,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寶睡覺,有一天晚上她對大寶說:“今天媽媽和你睡吧”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她:“真的嗎?”。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心裡有根弦好像斷了,有些內疚,或許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其實孩子很少會跟你抱怨,但他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支言片語也會透露出他們的苦惱,他們想得到你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委屈哭鬧可能是尋求你的迴應,求得更多的目光。而您的一個擁抱這時候就像良藥,也最能讓他們感到安心。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對於抱不抱,還有些家長會只招,孩子“不哭就抱,哭就不抱”不能助長他們的“歪風邪氣”,不能太寵著他們,寵壞了根本撒不開手。

其實呢,孩子3歲之前,心理上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雖然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與媽媽的身體分離了,但心理臍帶卻要在3歲左右才能被剪斷。在這個時間內,孩子會一直吸收父母給他的安全感,尤其是媽媽。媽媽們要知道在這期間,你的一個擁抱其實是讓孩子最快感受到安全的動作。

媽媽回想一下,當孩子降臨的那一刻,你做給予的第一個動作不也是擁抱嗎?


“媽媽抱!”不抱就哭?我該怎麼辦?


說到這裡,您還在苦惱孩子撒不開手麼?

面對孩子索抱,不如就滿足他們,因為這不只是一個擁抱也是一種他們需要的安全感。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