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罵了幾句,孩子便直接從6樓跳下,醫生曝光其原因!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玩具 文章 新聞 醫路向前巍子 2019-04-12

文章來源:三甲傳真

作者:辛志宇

家人罵了幾句,孩子便直接從6樓跳下,醫生曝光其原因!

圖片來源網絡,與內容無關

新聞摘要——

一個夜班,兩條人命。希望這些病例能引起家長們的重視。急診收治了一個14歲的男孩,就是被父母罵兩句後拿菜刀在左腕留下6道深深的傷口。讓人心痛!然而悲劇並沒有就此結束。就在急診夜班快結束時,又有另外一個10歲的小男孩被家長哭喊著送到醫院,起因也是家人罵了孩子幾句,孩子便直接從6樓跳下,極力搶救後還是沒能搶救回來!

家人罵了幾句,孩子便直接從6樓跳下,醫生曝光其原因!

圖片來源網絡,與內容無關


我是一名心理科醫生,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痛心不已。在我日常的診療工作中,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

叮噹,今年剛升入小學一年級,他看到老師總是很嚴格的批評其他小朋友,因此他很擔心自己也被批評。最近,他常常感到噁心、想吐。

然然,5歲女童,總是緊貼著媽媽,一旦和媽媽分離,她就會哭鬧不止。此前,她經常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打架,而且打得很凶,後來她的爸爸就經常不回家,所以她非常擔心媽媽也會離開她。

棒棒今年7歲,他很害怕去學校,尤其害怕上數學課,對他來說要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很困難,如果他能完成他當然願意完成,可是他的確不會。現在一上數學課,他常常會手心冒汗。

雖然叮噹、然然和棒棒,在年齡、性別、生活環境等許多方面有所差異,但他們在童年時期所遭受到的壓力卻大致相同。我們需要對這類日益嚴重的童年期壓力現象予以重視,並且關注兒童在應對壓力時的不同反應。

無論是考試成績較差,活動選拔落選,還是在表演中失誤,和同伴發生矛盾,其實,童年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不同的是,有的孩子可以有效地應對挑戰,從而擺脫壓力,繼續前進;而另一些孩子在這方面則相對欠缺一點,導致他們產生困擾和壓抑,從而無法適應學校的環境。

明白韌性的重要性——

什麼是韌性?它定義為一種在壓力下恢復和成長的心理機制,指的是在面對困難、逆境中,奮起應對和適應的能力。它不僅能使我們在這個不那麼完美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還能讓我們在遇到挫折時依然樂觀、自信地前行。

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將來能夠獲得韌性,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在逆境中崛起的實力。培養韌性和樂觀態度可以讓孩子從容地應對壓力和各種不利環境。那為什麼有些家長在韌性的培養方面做得很好,而其他人卻覺得很難呢?

幫助兒童發展培養韌性的技巧——

幸運的是,心理韌性並非來自於先天遺傳,而是通過後天學習和培養出來的。

1.給兒童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做事。

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髮育的不斷完善。等孩子再稍大點後,可以讓他試著去照顧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並且也在身體上力行地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獨立去做。

2.教會兒童在遇到挫折後儘快恢復地方法。

讓兒童明白沒有誰可以無堅不摧,但是卻可以學會盡快從困難和逆境中恢復過來的能力。

對於小年齡段的孩子可以準備一些名言警句,年齡大點則可以指導應該怎樣處理,教會孩子合理運用一些心理防禦機制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比如孩子長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長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膚黑代表著健康!” 家長要幫助兒童獲得戰勝困難的成功體驗,從而他們的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心。

3.幫助兒童學會重新看待產生煩惱的經歷。

比如,兒童正在經歷父母吵架、分居的事件。就要向他們解釋清楚,這絕對是成年人自己的問題,並安慰兒童不要為此自責,要讓他們相信,即使父母分開生活了,他們仍然是一家人。

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鍛鍊,讓孩子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在體驗中學會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4.及時干預兒童出現的壓力過大跡象。

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差異,尤其是那些沉默寡言和明顯表現出消極情緒、負面行為的孩子。一定要非常有耐心的幫助他們。

如果選擇忽視,或者批評,只會加重他們的不安全感。應結合孩子當前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發揮更大的潛能,克服壓力、困難。

5.培養兒童應對壓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和兒童一起討論,如果在遭遇可怕情形或者意外情況下而產生的壓力風險以及解決方法。或者藉助玩具、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拓展他們積極應對的意識,讓他們從思想上做好為可能發生的事,而做好準備。

同時,也要有要培養他們的求知慾,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刨根問底的提問,這就是求知慾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不要打破孩子的好奇心。

6.鼓勵兒童積極看待和認知自我。

如果發現孩子對自己形成了消極的認知,或者在描述自己時總是使用負面的語言(比如,“沒人喜歡我”、 “我很笨” 、“大家都在笑我” 、“我是個壞孩子”),此時,家長要採用積極的語言去糾正,鼓勵兒童產生積極的行為。

注意不要否定兒童的情緒(如,不要說“你不應該那麼想” “胡說八道”)。相反,家長應當向兒童指出事件中潛在的益處或好的一面,同時鼓勵兒童在面對困境時儘量不要使用“笨 ”“傻” “沒用” 等詞語來形容自己。

7.尊重兒童對事件的看法。

教育心理學家馬卡連柯說:要想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同時也要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尊重兒童的看法,並不是讓你總是贊同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而是為了體現你與他們的共情,在瞭解了兒童的需求後,家長才能夠對他們面對的壓力有更全面的認識,從而避免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

家人罵了幾句,孩子便直接從6樓跳下,醫生曝光其原因!


結語——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 無論是來自自身的,還是來自外界的, 都在所難免。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勇敢面對逆境,在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但是這也需要具備去積極面對的勇氣,這需要不斷地鍛鍊才能做到,也要求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適當的進行韌性教育,只有經歷過逆境,才能使他們不斷成長。願為葵子,向陽而生,只為燦爛,砥礪前行。(本文作者:韶關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 心理衛生專科碩士 辛志宇)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所有家長看到


最後,我還想提醒所有家長朋友,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醫路向前巍子,每天鎖定這裡,藉助醫學的力量,三甲醫院兒科醫生面對面教您科學健康育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