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先會爬,再會走”對嗎?“發育里程碑”給你帶來的焦慮'

不完美媽媽 體育 光明網 2019-08-25
""寶寶“先會爬,再會走”對嗎?“發育里程碑”給你帶來的焦慮

關於寶寶學習走路,我先講2個故事,故事中的孩子都曾經或現在依然是我的患者。

故事一,

一對親兄妹,男孩在9個月的時候就學會了走路, 10個月的就可以跑的很好,但是妹妹在16個月才開始走路, 在30個月才會跑。

兄妹倆的區別在於,哥哥在學會走路之前,非常喜歡動,他媽媽的話說:“一秒鐘都不閒著,總是在爬呀,滾呀,要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你和他說話,他毫無興趣。”大概在兩歲多,要去幼兒園的時候,才剛剛開始說話。

相反妹妹非常願意說話, 8個月左右就會說話, 在15個月左右就可以交流了,但她不願意動,總是讓她哥哥幫她拿來她想要的東西。

故事二

另外一對兄妹的媽媽告訴我,她自己小時候很早就學會了走路,所以她的女兒在7個月的時候就會走路,說話也很早。 但是現在三歲的兒子,是9個月會走路,說話比一般孩子晚。

第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們最先掌握的是他們喜歡的東西。對於不喜歡的方面,就需要相對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掌握。

第二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們的發育和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發育的里程碑

很多家長或多或少地讀過有關嬰兒生長髮育的書,一般書中對抬頭,翻身,爬,走,規定了時間,稱為“發育的里程碑” (developing milestone)。例如,有的書提出,幼兒學會走路應該在10-12個月之間,其實這只是一個參考,但是卻給家長帶來很多焦慮。關於嬰幼兒的發育要全面看,即使孩子在這個時間階段裡沒有學會走路,當你看到孩子的其它運動能力都發育正常,可以獨立站立,自己扶著東西可以站起來,扶著他時,還有蹦跳的動作等,應該說它運動能力正在按自己節奏發育, 很快就會看到他邁出第一步了。

當然如果你發現,除了不會走路以外,其它的運動機能也存在問題,例如:不能獨立站,不能扶著的東西站起來等等,就要和醫生聯繫了。

“先會爬,再會走”是“理論”,不是事實!

再有一個關於走路的誤區,就是孩子一定是“先會爬再會走”,這個說法的影響力非常大, 它背後隱含的一個道理, 就是隻有“把基礎打好才能繼續前進”。很多家長把孩子走路晚的原因歸結到爬上。

非常有趣的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爬和走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也不是一個固定的先後發育的過程。有些孩子從來沒有爬過,就學會了走路。

一般孩子在6-10個月之間會找到一個自己的辦法來讓自己動起來,不一定是傳統的四肢著地爬行,有的是晃晃悠悠的疾走, 有的是扶著低矮的傢俱來回“巡航”,有的像一個下半身受傷的戰士那樣匍匐前行。 家長不要試圖強迫孩子採用哪種固定過程來學習走路,孩子會根據自己情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幼兒學會走路的時間範圍很寬

嬰兒發育的有關書籍告訴父母,走路,這個大運動里程碑通常是在12個月之前完成的。 對於孩子滿了一歲時還沒有邁出第一步的父母們,就會引起很大的恐慌。 但所謂的“里程碑”也存在問題:兒童認知和身體各個階段發育的完成,不會發生在固定時間裡。 成長髮育並不是書本所能規定。 事實上,絕大多數孩子學會走路是在9到16個月之間。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的進程和速度。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自身的發育節奏,不要將他們與“普通”嬰兒發育(這個“普通”嬰兒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存在的)進行比較。

運動能力的發展, 既取決於孩子的身體的發育,更取決於他們天生的性格。例如,一個喜歡冒險的孩子可能會有動力去探索各種新事物。他們會想盡一切,努力去把看上去“非常好吃”的一段電線搞到手,然後放到嘴裡嚼。顯然將有助於鍛鍊他們的需要的運動能力。然而,一個謹慎的嬰兒可能更願意從父母身邊近看世界。這並不是說他們有什麼不好,只是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出發。

此外,“走路的里程碑”不僅是不同家庭的孩子不一樣,同一個家庭的孩子也不一樣,深層次的還有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差異的影響。所以父母不應該太擔心孩子學會走路的早與晚,而是在孩子學走路時多讚揚,多鼓勵。一旦孩子學會走路了,隆重的祝賀孩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