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不完美媽媽 玩具 父母世界 2019-09-16
"

帶孩子出門,如果遇到熟人,孩子多數會成為大家的焦點,這個時候,有很多大人會想盡辦法逗孩子,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有些做法真的很過分。對於那些會威脅到孩子的生命的行為,就不能算“善意”的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孩子的一切。

“媽媽沒了”,或者“媽媽不愛你了”,其嚴重程度相當於天崩地裂。不僅僅是難過,簡直就是絕望。或許那只是你的一句玩笑話,孩子卻會當真,會傷心,語言的力量遠遠比你想象的大。

對孩子來說,沒有“玩笑話”,他們會信以為真,會恐懼,會沒有安全感。

"

帶孩子出門,如果遇到熟人,孩子多數會成為大家的焦點,這個時候,有很多大人會想盡辦法逗孩子,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有些做法真的很過分。對於那些會威脅到孩子的生命的行為,就不能算“善意”的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孩子的一切。

“媽媽沒了”,或者“媽媽不愛你了”,其嚴重程度相當於天崩地裂。不僅僅是難過,簡直就是絕望。或許那只是你的一句玩笑話,孩子卻會當真,會傷心,語言的力量遠遠比你想象的大。

對孩子來說,沒有“玩笑話”,他們會信以為真,會恐懼,會沒有安全感。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1,逗孩子一下真的不算什麼嗎?不是的!

喜歡“逗”孩子的大人覺得自己並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喜愛才去“逗”孩子。真是難以想象,他們當真不知道,這樣的“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嗎?

大人覺得這是玩笑,但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就會當真。

荒謬的“逗”讓孩子惶恐不安,出爾反爾的“逗”讓孩子思維混亂,這些不妥當的“逗”都會讓一個孩子感到被欺騙,不被尊重,心靈受到傷害。

孩子幼年時所接觸到的對他們一生影響重大。有時,對大人來說,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逗笑;對孩子來說,卻可能變成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

原本,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用客觀理性的言論去守護他們真實、純真的心靈,而不是把年長當作特權,去消耗孩子的“真”。可還是有那麼多大人,反其道而行之!

中國社會重關係、重面子的特點也導致孩子的父母很難站出來制止“逗”的行為。

當熟人擺出一副“我和你孩子親才逗他,逗是看得起你”的姿態時,礙於面子,孩子的父母往往選擇默許甚至附和。

2,逗小孩並非一定錯

很多大人逗小孩也是覺得小孩可愛,想和孩子玩耍。但這“逗”,應以使孩子快樂為目的,只是有些時候,逗小孩往往不是這樣的。

“叫爸爸,壓歲錢就是你的了。”

“你是你爸媽撿來的,不信你去問。”

“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愛你了。”

“小胖墩,再胖下去你爸媽就不要了。”

“你嚐嚐,這酒是甜的。”

大人普遍喜歡和小孩開玩笑,這玩笑,通常是大人笑得不亦樂乎,孩子卻莫名其妙。在很多人眼中,是因為喜歡孩子才會逗他玩,是對於孩子友善的表現。

然而,這“逗”法合適麼?小孩真的喜歡這樣的“逗”法麼?“逗小孩”,一個“逗”字,掩蓋了太多“壞”大人對孩子的殘忍。因為是“逗”,所以孩子就必須承受大人的語言暴力,孩子的難過、窘迫或恐慌都不重要,大人們的歡樂才是主要的。

如果父母制止,就要被人笑話太護著孩子,小題大做。而孩子如果生氣就是不禁“逗”,不高興就是太嬌氣,反駁就是不懂事。

彷彿,孩子唯有開開心心被“逗”才是懂事的孩子。可是那些“逗小孩”的大人,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其實一點都不“懂事”。

總是不自覺地拿寶寶跟別人的寶寶比較……當寶寶在別人那裡遭到這樣的打擊,媽媽們該怎麼辦?

跟我走吧,你媽媽不要你了!

寶寶剛2歲,帶他參加朋友聚會、串親戚,總會遇到喜歡逗他的,跟他說:“你跟我走吧,你媽媽不要你了。”“你吃什麼呢,給我吃一口吧?不給啊,真小氣,那我以後讓你媽媽不給你吃了!”“你都不讓叔叔抱,叔叔就把你的玩具拿走了。”……我知道這樣逗寶寶不好,寶寶也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可是都是親戚朋友我也不好當即制止,而且有些人沒有結婚生孩子,跟他們解釋,他們也不能理解,只能把寶寶抱開或岔開話題。

Parents: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為媽媽我應該怎麼迴應那些逗孩子的大人呢?寶寶因此產生的焦慮我該怎麼安撫呢?

羅玲:這種現象很常見,很多成年人平時跟幼兒接觸少,不知如何與寶寶交流,又想表現得親近,就做出各種“拙劣”的互動。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父母可以直接插話,跟寶寶說:“叔叔是說著玩呢,不是真的那個意思。可能,叔叔只是想跟你聊天但不知該怎樣說。來,我們遞給他一顆糖……”這樣,既給寶寶消除了疑慮,也給對方一個提示。如果對方沒有領會這個暗示,那的確我們就應該把寶寶帶離開。

大一些的寶寶,有可能領會到對方是在故意開玩笑,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叔叔說的是真話還是玩笑話,或者讓他給叔叔示範一下,可以怎樣得體地跟別人聊天、交朋友。

如果父母沒來得及當時直接澄清,事後發現寶寶為此困擾,那就應該找機會,跟寶寶把當時的情況複述一遍。如果寶寶太小說不清楚,父母可以說,讓寶寶點頭或搖頭來確認。把令寶寶困擾的情境再現出來,這本身就可以幫助寶寶在心理上處理這些困擾,讓他不再困在記憶裡的煩惱中。複述後,父母再給寶寶做些解釋就可以了。

"

帶孩子出門,如果遇到熟人,孩子多數會成為大家的焦點,這個時候,有很多大人會想盡辦法逗孩子,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有些做法真的很過分。對於那些會威脅到孩子的生命的行為,就不能算“善意”的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孩子的一切。

“媽媽沒了”,或者“媽媽不愛你了”,其嚴重程度相當於天崩地裂。不僅僅是難過,簡直就是絕望。或許那只是你的一句玩笑話,孩子卻會當真,會傷心,語言的力量遠遠比你想象的大。

對孩子來說,沒有“玩笑話”,他們會信以為真,會恐懼,會沒有安全感。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1,逗孩子一下真的不算什麼嗎?不是的!

喜歡“逗”孩子的大人覺得自己並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喜愛才去“逗”孩子。真是難以想象,他們當真不知道,這樣的“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嗎?

大人覺得這是玩笑,但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就會當真。

荒謬的“逗”讓孩子惶恐不安,出爾反爾的“逗”讓孩子思維混亂,這些不妥當的“逗”都會讓一個孩子感到被欺騙,不被尊重,心靈受到傷害。

孩子幼年時所接觸到的對他們一生影響重大。有時,對大人來說,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逗笑;對孩子來說,卻可能變成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

原本,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用客觀理性的言論去守護他們真實、純真的心靈,而不是把年長當作特權,去消耗孩子的“真”。可還是有那麼多大人,反其道而行之!

中國社會重關係、重面子的特點也導致孩子的父母很難站出來制止“逗”的行為。

當熟人擺出一副“我和你孩子親才逗他,逗是看得起你”的姿態時,礙於面子,孩子的父母往往選擇默許甚至附和。

2,逗小孩並非一定錯

很多大人逗小孩也是覺得小孩可愛,想和孩子玩耍。但這“逗”,應以使孩子快樂為目的,只是有些時候,逗小孩往往不是這樣的。

“叫爸爸,壓歲錢就是你的了。”

“你是你爸媽撿來的,不信你去問。”

“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愛你了。”

“小胖墩,再胖下去你爸媽就不要了。”

“你嚐嚐,這酒是甜的。”

大人普遍喜歡和小孩開玩笑,這玩笑,通常是大人笑得不亦樂乎,孩子卻莫名其妙。在很多人眼中,是因為喜歡孩子才會逗他玩,是對於孩子友善的表現。

然而,這“逗”法合適麼?小孩真的喜歡這樣的“逗”法麼?“逗小孩”,一個“逗”字,掩蓋了太多“壞”大人對孩子的殘忍。因為是“逗”,所以孩子就必須承受大人的語言暴力,孩子的難過、窘迫或恐慌都不重要,大人們的歡樂才是主要的。

如果父母制止,就要被人笑話太護著孩子,小題大做。而孩子如果生氣就是不禁“逗”,不高興就是太嬌氣,反駁就是不懂事。

彷彿,孩子唯有開開心心被“逗”才是懂事的孩子。可是那些“逗小孩”的大人,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其實一點都不“懂事”。

總是不自覺地拿寶寶跟別人的寶寶比較……當寶寶在別人那裡遭到這樣的打擊,媽媽們該怎麼辦?

跟我走吧,你媽媽不要你了!

寶寶剛2歲,帶他參加朋友聚會、串親戚,總會遇到喜歡逗他的,跟他說:“你跟我走吧,你媽媽不要你了。”“你吃什麼呢,給我吃一口吧?不給啊,真小氣,那我以後讓你媽媽不給你吃了!”“你都不讓叔叔抱,叔叔就把你的玩具拿走了。”……我知道這樣逗寶寶不好,寶寶也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可是都是親戚朋友我也不好當即制止,而且有些人沒有結婚生孩子,跟他們解釋,他們也不能理解,只能把寶寶抱開或岔開話題。

Parents: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為媽媽我應該怎麼迴應那些逗孩子的大人呢?寶寶因此產生的焦慮我該怎麼安撫呢?

羅玲:這種現象很常見,很多成年人平時跟幼兒接觸少,不知如何與寶寶交流,又想表現得親近,就做出各種“拙劣”的互動。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父母可以直接插話,跟寶寶說:“叔叔是說著玩呢,不是真的那個意思。可能,叔叔只是想跟你聊天但不知該怎樣說。來,我們遞給他一顆糖……”這樣,既給寶寶消除了疑慮,也給對方一個提示。如果對方沒有領會這個暗示,那的確我們就應該把寶寶帶離開。

大一些的寶寶,有可能領會到對方是在故意開玩笑,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叔叔說的是真話還是玩笑話,或者讓他給叔叔示範一下,可以怎樣得體地跟別人聊天、交朋友。

如果父母沒來得及當時直接澄清,事後發現寶寶為此困擾,那就應該找機會,跟寶寶把當時的情況複述一遍。如果寶寶太小說不清楚,父母可以說,讓寶寶點頭或搖頭來確認。把令寶寶困擾的情境再現出來,這本身就可以幫助寶寶在心理上處理這些困擾,讓他不再困在記憶裡的煩惱中。複述後,父母再給寶寶做些解釋就可以了。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奶奶們逼著寶寶打招呼

我家寶寶3歲了,性格內向,比較認生,不愛叫人。我們帶她出去,知道她不願意,所以,從來不逼著她叫人,我覺得,寶寶自己主動跟人打招呼,她總有一天會學會的。但我婆婆和媽媽都持不同觀點,覺得禮貌是教出來的,每次都逼她跟人打招呼,有時寶寶不肯,就直接說:“你這孩子怎麼那麼沒禮貌啊!一點都不乖!”

Parents:寶寶不愛跟人打招呼正常嗎?需要這樣糾正嗎?我婆婆、媽媽這麼說寶寶,會給她的心理上造成什麼影響?我該怎麼委婉地勸阻老人的做法?如何做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懂禮貌呢?

羅玲:禮貌的確是教養出來的,關鍵是,我們要根據寶寶的年齡,在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好這個教育。

3歲寶寶見到外人不打招呼當然很正常。在寶寶4歲以下的階段,父母可以做這些來幫助寶寶學習禮貌、做到打招呼:

1、示範。父母用孩子的稱呼開心地跟對方打招呼。

2、儘量多介紹對方,幫助寶寶理解對方跟我們的關係,比如可以回顧上次見面的情景,或者去對方家裡做客的事件。

3、鼓勵寶寶做真實交流,比如,我們告訴王姥姥你這個小白兔叫什麼名字好嗎?這樣的交流寶寶比較容易接受,而對方的熱情反饋又會給寶寶更多鼓勵。

4、在寶寶沒有打招呼說話時,不要當他的面說他內向,而是多抓住寶寶做得好的時候,積極肯定,分享交往的樂趣。

當然,除了性格原因,其他很多方面也都跟寶寶的表現有關,比如,寶寶是否有機會接觸比較多的家人,平時在家是否得到尊重,親子關係如何,父母是否常常跟寶寶正面溝通等。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寶寶發展對外人際關係的基礎。

對於4歲以上的寶寶,如果在我們的帶動下孩子仍然不能主動打招呼,那我們有必要跟他坐下來,談一次,聊聊為什麼人們見面要問候,禮儀禮貌究竟有什麼意義,並且明確告訴他,這是我們要求他要做的事情。

對於其他家人,我們可以儘量多溝通,首先要認同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放心,我們會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但要找到方式,慢慢來。

"

帶孩子出門,如果遇到熟人,孩子多數會成為大家的焦點,這個時候,有很多大人會想盡辦法逗孩子,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有些做法真的很過分。對於那些會威脅到孩子的生命的行為,就不能算“善意”的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孩子的一切。

“媽媽沒了”,或者“媽媽不愛你了”,其嚴重程度相當於天崩地裂。不僅僅是難過,簡直就是絕望。或許那只是你的一句玩笑話,孩子卻會當真,會傷心,語言的力量遠遠比你想象的大。

對孩子來說,沒有“玩笑話”,他們會信以為真,會恐懼,會沒有安全感。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1,逗孩子一下真的不算什麼嗎?不是的!

喜歡“逗”孩子的大人覺得自己並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喜愛才去“逗”孩子。真是難以想象,他們當真不知道,這樣的“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嗎?

大人覺得這是玩笑,但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就會當真。

荒謬的“逗”讓孩子惶恐不安,出爾反爾的“逗”讓孩子思維混亂,這些不妥當的“逗”都會讓一個孩子感到被欺騙,不被尊重,心靈受到傷害。

孩子幼年時所接觸到的對他們一生影響重大。有時,對大人來說,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逗笑;對孩子來說,卻可能變成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

原本,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用客觀理性的言論去守護他們真實、純真的心靈,而不是把年長當作特權,去消耗孩子的“真”。可還是有那麼多大人,反其道而行之!

中國社會重關係、重面子的特點也導致孩子的父母很難站出來制止“逗”的行為。

當熟人擺出一副“我和你孩子親才逗他,逗是看得起你”的姿態時,礙於面子,孩子的父母往往選擇默許甚至附和。

2,逗小孩並非一定錯

很多大人逗小孩也是覺得小孩可愛,想和孩子玩耍。但這“逗”,應以使孩子快樂為目的,只是有些時候,逗小孩往往不是這樣的。

“叫爸爸,壓歲錢就是你的了。”

“你是你爸媽撿來的,不信你去問。”

“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愛你了。”

“小胖墩,再胖下去你爸媽就不要了。”

“你嚐嚐,這酒是甜的。”

大人普遍喜歡和小孩開玩笑,這玩笑,通常是大人笑得不亦樂乎,孩子卻莫名其妙。在很多人眼中,是因為喜歡孩子才會逗他玩,是對於孩子友善的表現。

然而,這“逗”法合適麼?小孩真的喜歡這樣的“逗”法麼?“逗小孩”,一個“逗”字,掩蓋了太多“壞”大人對孩子的殘忍。因為是“逗”,所以孩子就必須承受大人的語言暴力,孩子的難過、窘迫或恐慌都不重要,大人們的歡樂才是主要的。

如果父母制止,就要被人笑話太護著孩子,小題大做。而孩子如果生氣就是不禁“逗”,不高興就是太嬌氣,反駁就是不懂事。

彷彿,孩子唯有開開心心被“逗”才是懂事的孩子。可是那些“逗小孩”的大人,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其實一點都不“懂事”。

總是不自覺地拿寶寶跟別人的寶寶比較……當寶寶在別人那裡遭到這樣的打擊,媽媽們該怎麼辦?

跟我走吧,你媽媽不要你了!

寶寶剛2歲,帶他參加朋友聚會、串親戚,總會遇到喜歡逗他的,跟他說:“你跟我走吧,你媽媽不要你了。”“你吃什麼呢,給我吃一口吧?不給啊,真小氣,那我以後讓你媽媽不給你吃了!”“你都不讓叔叔抱,叔叔就把你的玩具拿走了。”……我知道這樣逗寶寶不好,寶寶也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可是都是親戚朋友我也不好當即制止,而且有些人沒有結婚生孩子,跟他們解釋,他們也不能理解,只能把寶寶抱開或岔開話題。

Parents: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為媽媽我應該怎麼迴應那些逗孩子的大人呢?寶寶因此產生的焦慮我該怎麼安撫呢?

羅玲:這種現象很常見,很多成年人平時跟幼兒接觸少,不知如何與寶寶交流,又想表現得親近,就做出各種“拙劣”的互動。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父母可以直接插話,跟寶寶說:“叔叔是說著玩呢,不是真的那個意思。可能,叔叔只是想跟你聊天但不知該怎樣說。來,我們遞給他一顆糖……”這樣,既給寶寶消除了疑慮,也給對方一個提示。如果對方沒有領會這個暗示,那的確我們就應該把寶寶帶離開。

大一些的寶寶,有可能領會到對方是在故意開玩笑,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叔叔說的是真話還是玩笑話,或者讓他給叔叔示範一下,可以怎樣得體地跟別人聊天、交朋友。

如果父母沒來得及當時直接澄清,事後發現寶寶為此困擾,那就應該找機會,跟寶寶把當時的情況複述一遍。如果寶寶太小說不清楚,父母可以說,讓寶寶點頭或搖頭來確認。把令寶寶困擾的情境再現出來,這本身就可以幫助寶寶在心理上處理這些困擾,讓他不再困在記憶裡的煩惱中。複述後,父母再給寶寶做些解釋就可以了。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奶奶們逼著寶寶打招呼

我家寶寶3歲了,性格內向,比較認生,不愛叫人。我們帶她出去,知道她不願意,所以,從來不逼著她叫人,我覺得,寶寶自己主動跟人打招呼,她總有一天會學會的。但我婆婆和媽媽都持不同觀點,覺得禮貌是教出來的,每次都逼她跟人打招呼,有時寶寶不肯,就直接說:“你這孩子怎麼那麼沒禮貌啊!一點都不乖!”

Parents:寶寶不愛跟人打招呼正常嗎?需要這樣糾正嗎?我婆婆、媽媽這麼說寶寶,會給她的心理上造成什麼影響?我該怎麼委婉地勸阻老人的做法?如何做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懂禮貌呢?

羅玲:禮貌的確是教養出來的,關鍵是,我們要根據寶寶的年齡,在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好這個教育。

3歲寶寶見到外人不打招呼當然很正常。在寶寶4歲以下的階段,父母可以做這些來幫助寶寶學習禮貌、做到打招呼:

1、示範。父母用孩子的稱呼開心地跟對方打招呼。

2、儘量多介紹對方,幫助寶寶理解對方跟我們的關係,比如可以回顧上次見面的情景,或者去對方家裡做客的事件。

3、鼓勵寶寶做真實交流,比如,我們告訴王姥姥你這個小白兔叫什麼名字好嗎?這樣的交流寶寶比較容易接受,而對方的熱情反饋又會給寶寶更多鼓勵。

4、在寶寶沒有打招呼說話時,不要當他的面說他內向,而是多抓住寶寶做得好的時候,積極肯定,分享交往的樂趣。

當然,除了性格原因,其他很多方面也都跟寶寶的表現有關,比如,寶寶是否有機會接觸比較多的家人,平時在家是否得到尊重,親子關係如何,父母是否常常跟寶寶正面溝通等。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寶寶發展對外人際關係的基礎。

對於4歲以上的寶寶,如果在我們的帶動下孩子仍然不能主動打招呼,那我們有必要跟他坐下來,談一次,聊聊為什麼人們見面要問候,禮儀禮貌究竟有什麼意義,並且明確告訴他,這是我們要求他要做的事情。

對於其他家人,我們可以儘量多溝通,首先要認同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放心,我們會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但要找到方式,慢慢來。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拿寶寶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寶寶5歲了,平時家裡老人很喜歡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有時是真心覺得寶寶有缺點,例如寶寶不想跟小朋友分享玩具,老人就會說:“你看隔壁的東東多大方,你就這麼小氣!”有時是客套,例如有客人來家裡,誇寶寶會彈琴,老人會說:“嗨,這算什麼,他們幼兒園裡有個孩子都考過二級了。”寶寶現在變得有些逆反,老人說他的時候,他會裝作沒聽見,或是在客人面前偏偏就不表演。

Parents:寶寶表現出的逆反,跟這些批評有關嗎?我該怎麼開導孩子?又該怎麼說服老人?

羅玲:當然有關。

如果是小寶寶,那我們只有自己盡力增加帶寶寶的時間。

對於5歲以上的寶寶,我們可以通過溝通,幫他正確看待這些。比較好的方式是,跟寶寶和老人分別單線溝通。當老人這樣說時,你可以把寶寶叫到屋裡,問問他的想法:

首先,明確認知,問問他覺得老人說的是不是真實的情況。如果不是,那麼,別人說的話,是否改變了真實的情況。這樣引導寶寶,獨立思考,逐漸有自己的判斷。教寶寶凡事多自省,並依據自己內心的準則來行事。

其次,跟他說說,如何理解老人,比如,他們都是希望你好,他們認為,指出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可以讓你檢查自己、改進自己。他們或許對你瞭解不夠,不知道很多具體情況,有時說的不一定對。但無論怎樣,他們都很愛你,這就是他們愛你的方式。而我們愛他們的方式,就是尊重他們。

對於老人,也可以嘗試溝通,但我個人認為,我們的接納、包容應該大於想改變老人的企圖,越是對年紀大的老人,越要如此。隨著孩子長大,我們會越來越覺得,教育孩子處理好這些問題,比改變老人更容易、更可行,也更有意義。

如果一定想說服改變,那麼或許效果比較好的做法是,我們多多感謝、讚美他們。我們通過給老人心裡愛的油罐加油,幫助他們更多處於心理能量充盈的狀態,來幫助他們做得更好。


搜索微信號 13027279630 進“父母世界-學習積分群”,和2000媽媽一起在線打卡學習育兒知識還能得積分,換爆款禮物哦。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