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孩子哭了,要不要哄哄她,要不要抱”這個話題,從來都是爭議不斷。

一些媽媽覺得:孩子小,要哄的,先考慮他們的情緒。然後再講道理或者再做別的事情;

另一派媽媽覺得:怕把孩子慣壞了,越哭越不能哄,不哭了乖的時候才能哄,不然以後一哭就必須哄。

兩派媽媽說的都似乎有些道理。那麼,到底怎麼做更好呢?

孩子哭了,哄不哄?

一哭就哄會變得嬌生慣養?

哭的時候不哄,孩子會受傷嗎?

不同的孩子,怎麼哄最適合……

今天我們就用2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為您揭祕!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被這樣對待的孩子,長大後都很慘!

美國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曾經提出一種"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他認為這些方法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大概要義就是:任由其哭泣,讓他覺得哭解決不了問題,等到孩子不哭了,才去抱她,讓孩子明白,不哭,才能得到父母的擁抱。

華生主張,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從而難以獨立。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哭聲免疫法”曾經在美國也是風靡一時,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段時間內孩子基本不哭。後來有傳入我國,被不少媽媽效仿和使用,因為短期來看,確實奏效,看似媽媽輕鬆了不少,實則危險隱患重重。

事實證明,哭聲免疫法是一個失敗的觀念。,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就連華生自己的子女,在爸爸這樣的教育觀念下,後來也過得非常慘。

大兒子在而立之年自殺身亡。女兒也多次試圖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生活。倡導並踐行“哭聲免疫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是酒精成癮者,多次自殺……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可以說,“哭聲免疫法”真的是以犧牲了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幸福為代價後,才被歐美媽媽們所摒棄。但遺憾的是,至今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媽媽對於“哭聲免疫法”“從小分房睡培養獨立性”等教育理念深信不疑,追捧、執行著。

很多媽媽都覺得,不太親近會更能獨立。其實不然!

明星馬伊琍,因為相信“哭聲免疫法”,流著眼淚聽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不管他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既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行不通

那麼面對哭鬧不停的寶寶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同樣也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讓我們看到了寶寶小時候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

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迴應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獨立探索

這就要說到心理學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了,這個實驗雖然有些殘忍,說明啦孩子從小都想要得到母愛。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用猴子進行實驗後發現,身體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是愛最重要的元素。要讓嬰兒身心得到健全發展,必須給予足夠的擁抱和愛撫。這個發現推翻了華生的觀點。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絨布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但它卻更願同絨布媽媽呆在一起。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哭了不抱”!美國人為此付出慘重代價,很多中國媽媽還在用……

嬰猴寧願不喝奶也要跟絨布媽媽在一起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上,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但絕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為,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適用。

哈洛還在曠場試驗中證明,安全感來源於母愛。

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房間裡放滿了幼猴喜歡的東西。然後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

房間裡僅有絨布媽媽;

房間裡僅有鐵絲媽媽;

房間裡一個媽媽也沒有。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結果發現:

當房間裡僅有鐵絲媽媽,或者沒有任何媽媽的時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緊張,或是抱著頭縮在牆角,或是蜷縮在毯子上,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當房子裡有絨布媽媽時,幼猴會立刻衝過去,緊緊抱住絨布媽媽。過了一會兒以後,幼猴會把絨布媽媽當作安全之源,大著膽子去觸碰那些玩具,輕輕摸一下掏一下,然後迅速返回絨布媽媽懷裡。然後又試著去觸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環往復。當哈洛將絨布媽媽拿走後,幼猴就會抱頭縮在牆角,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給再多玩具也不要。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由此哈洛得出了兩個結論:獨立並不是簡單孤立與狠心培訓出來的,恰恰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迴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每個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之初,他會認為自己是和這個世界、和母親渾然一體。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既是充滿期待又是迷茫無,哭鬧沒人迴應,就會對環境、對母親失去信任,被無助感包圍。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最絕望的。

聽到嬰兒的哭聲便立即行動,無論是人類還是在動物界,這都是母性的本能。最好的育兒方法就是母性本能和順其自然,多給予孩子關愛。請不要吝嗇,無迴應的哭泣,即是絕境!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那麼具體到孩子哭的時候

媽媽該怎麼做呢?

分齡解決方案奉上

↓↓↓

孩子哭,是好事

不同年齡段

化解技巧大不同

面對孩子的哭鬧,不少媽媽會感到心煩氣躁、或無助無奈。苦惱的情緒爆發,如果我們試著去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或許不是想的那樣糟糕。

一週未滿的孩子:我需要,就知道哭。媽媽應該及時迴應

完全不用擔心會寵壞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除了用哭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別無他法。所以,對於1對以內的小寶寶來說,哭是一種語言,是在告訴父母,我需要……

比如在嬰兒熟睡的時候,突然放聲大哭,睡夢中的媽媽也被驚醒,此時您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尿布太溼了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是寶寶餓了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隨著媽媽從頭到腳的查看,孩子從最開始吭吭唧唧到逐漸放聲大哭,寶寶已經很不耐煩了。一番折騰後,媽媽終於找對了原因,原來寶寶是被尿憋醒的,抱起來感覺尿布一熱, 隨後寶寶又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以上種種需求,小寶寶都只能用哭聲來告訴媽媽。所以,媽媽能做的就是,在平時要多和孩子接觸、多觀察孩子,當你足夠了解寶貝的時候,就會解讀哭鬧,從問題上去解決。

消除了寶寶不舒服的因素,並且讓他們感到關愛,逐漸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這就是最初的母嬰依戀。將來更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人際關係也比較良好。

Tips:

人總是容易情緒化:很多父母心情好的時候,愛的抱抱隨時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忽略他們。這些孩子,反而更容易哭,而且一旦哭了也不容易被安撫下來。

這個階段,完全不用擔心孩子一哭就滿足,會不會把孩子慣壞,對於1歲以內的小寶寶,再怎麼寵愛和滿足都不過分,盡情去愛他就好了,畢竟童年就很短暫。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1-2歲寶們通過哭表達:我要被關注

在給孩子更多關注和陪伴的基礎上

媽媽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止哭

1歲後的寶寶,哭聲的含義發生了變化,生理需要方面的哭聲逐步減少,而社交需要的哭聲逐步上升,孩子們們學會用哭來找媽媽,尋求關懷。

這個階段,寶寶一哭我們就飛速去抱,就會像很多媽媽抱怨的那樣,他們會越來越頻繁地利用哭來讓父母抱。但是如果孩子哭,我們故意不理會,又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所以,這個階段應對孩子哭,就需要點技巧了。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平時,給夠孩子陪伴。跟他講話,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如果我們能夠安排寶寶各種有趣的遊戲,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樹立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很無聊,而且經常能保持良好的情緒,就不會一天到晚總愛哭。

對於已經哭起來的孩子,2歲內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很管用。當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用孩子最感興趣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當孩子想要摸危險物品,被禁止,而開始大哭的時候,媽媽可以帶孩子出去玩一會兒,或去看看汽車,講個故事等,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未滿三週的孩子通過哭表示:我抗議

媽媽需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適度放權,並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2-3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段時期,孩子會很反抗對外界強加給他的東西,你如果質疑這樣,希望孩子能夠按照大人給出的方向去成長,孩子一定會跟你對抗到底,他們不會說:”不“就只能用哭鬧來表達抗議了。

比如,一個3歲的小姑娘很愛美,就喜歡穿裙子,不分四季、冷暖,只穿裙子。但是媽媽覺得閨女是跟幼兒園其他孩子學的愛臭美了,不能慣她這毛病。奶奶覺得,冬天那麼冷,絕對不能穿裙子,會生病。就這樣,在這個家庭裡,每天早上,大人都跟孩子鬧著穿衣大戰,各種哭鬧和拉扯;大人各種理由不同意,並試圖讓孩子放棄堅持,大人都是為她好,必須聽大人的。

在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件中,孩子在用哭表達:我抗議,我要為自己做主。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哭鬧,通常是自我意識發展不被滿足後的結果。

所以,請不要一味的以為只有大人需要心理需求。對於孩子的哭,我們先不要忽略他們。更不能一味的發脾氣。

比如上面那件女孩非要穿裙子的事來說,我們可以讓他們自己決定,如果因為自己的執拗感覺冷啦,他下次就知道多穿,必要了,孩子就是在模仿中習得成長經驗的。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更大一點的孩子表示:我很無助

敏感接收孩子的求助信號

同時鼓勵或陪伴孩子一起解決困難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在遇到挫折事件或是通過努力仍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求助或者不能表達他們需要幫助,所以只能大哭大鬧來發洩了。

比如,孩子好不容易畫好的一幅畫,不小心被別人弄髒了:也拼不出一個拼圖;又或者爸爸教孩子騎自行車,孩子鼓足勇氣嘗試了很久,摔了很多次仍然沒學會……

媽媽對於愛哭的孩子。或許可以換種方式,當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感到委屈”諸如此類理解孩子的話語,大人都需要發洩情緒,況且是孩子,媽媽可以問問孩子:“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或者“你願意跟媽媽說說你遇到的問題嗎?”諸如此類有利於深入瞭解孩子的問話。

引導他們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孩子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媽媽可以提出1-2個解決方案供孩子參考,讓孩子選擇要怎樣解決。如果孩子偏於膽怯,媽媽可以帶領孩子一起解決孩子遇到的困難。

另外,我們要仔細觀察,及時覺察到孩子的求助信號,告訴孩子“如果要媽媽幫忙,不用哭,可以告訴媽媽你遇到了什麼困難。”讓孩子有請媽媽幫忙這個概念,在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孩子就會優先選擇使用語言,而不是哭鬧情緒來表達了。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哭了不抱”!美國人為此付出慘重代價,很多中國媽媽還在用……

雖然我們今天不可能把所有孩子哭的情況一一列舉下來給出答案,但我們想表達的是:不管孩子因何而哭,都不能故意冷淡不理會,或上來就盲目斥責制止。我們先要理解他們的情緒,並且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然後再談是講道理,還是放權,或是轉移注意力……這些都是技巧。慢慢循序漸進,難道會比一味的發脾氣效果差。那樣只會變本加厲。

上一秒家長不管孩子哭鬧,下一秒就傳來噩耗!

情緒需要釋放,而不是堆積”,家長越是不理睬、越是禁止孩子哭,越是在為下一次更大的情緒爆發做積累!請多一點耐心,因為他們正在悄悄長大。你的愛會被他們深深記在心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