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不完美媽媽 餘晟以為 2019-09-16
"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了教育的話題,零散有些想法,整理在這裡和大家共享。

我很反感所謂為人父母者擺出“我好歹也是985/211,難道還教不好孩子?”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當下,不必總是惦念過去的成績。即便畢業於985/211,後來不努力,也很容易被同齡人超過。更何況,教育是一回專門的事情,不是你成績好,就一定教得好的。沒有放空自己、努力學習的心態,多半做不好教育者。

"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了教育的話題,零散有些想法,整理在這裡和大家共享。

我很反感所謂為人父母者擺出“我好歹也是985/211,難道還教不好孩子?”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當下,不必總是惦念過去的成績。即便畢業於985/211,後來不努力,也很容易被同齡人超過。更何況,教育是一回專門的事情,不是你成績好,就一定教得好的。沒有放空自己、努力學習的心態,多半做不好教育者。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為什麼教育往往看起來很難?“一點簡單的東西怎麼教也不會”。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許多時候是思維定勢導致。教育者腦子裡是存量思維,以為把自己懂的東西“搬運”到被教育者腦子裡就可以。殊不知,被教育者是增量思維,直接“搬運”來的東西未必能落地,未必能與之前的知識結合起來。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家長拔下自己的一根頭髮很容易,但這與讓孩子長出一根新的頭髮完全不是一回事。

"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了教育的話題,零散有些想法,整理在這裡和大家共享。

我很反感所謂為人父母者擺出“我好歹也是985/211,難道還教不好孩子?”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當下,不必總是惦念過去的成績。即便畢業於985/211,後來不努力,也很容易被同齡人超過。更何況,教育是一回專門的事情,不是你成績好,就一定教得好的。沒有放空自己、努力學習的心態,多半做不好教育者。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為什麼教育往往看起來很難?“一點簡單的東西怎麼教也不會”。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許多時候是思維定勢導致。教育者腦子裡是存量思維,以為把自己懂的東西“搬運”到被教育者腦子裡就可以。殊不知,被教育者是增量思維,直接“搬運”來的東西未必能落地,未必能與之前的知識結合起來。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家長拔下自己的一根頭髮很容易,但這與讓孩子長出一根新的頭髮完全不是一回事。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許多人以為講道理很容易,其實講道理一點也不容易。陳嘉映有一個說法很經典:講道理不是打開禮盒拿出人蔘的過程;講道理是從石材裡一點點打磨出雕塑的過程。領悟了這一點,就會看穿許多名不副實的老師。他們看起來說的頭頭是道,通曉各種道理,其實那些道理都是事先準備好的人蔘。你真的給他一塊石材,他其實什麼也打磨不出來。

"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了教育的話題,零散有些想法,整理在這裡和大家共享。

我很反感所謂為人父母者擺出“我好歹也是985/211,難道還教不好孩子?”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當下,不必總是惦念過去的成績。即便畢業於985/211,後來不努力,也很容易被同齡人超過。更何況,教育是一回專門的事情,不是你成績好,就一定教得好的。沒有放空自己、努力學習的心態,多半做不好教育者。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為什麼教育往往看起來很難?“一點簡單的東西怎麼教也不會”。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許多時候是思維定勢導致。教育者腦子裡是存量思維,以為把自己懂的東西“搬運”到被教育者腦子裡就可以。殊不知,被教育者是增量思維,直接“搬運”來的東西未必能落地,未必能與之前的知識結合起來。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家長拔下自己的一根頭髮很容易,但這與讓孩子長出一根新的頭髮完全不是一回事。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許多人以為講道理很容易,其實講道理一點也不容易。陳嘉映有一個說法很經典:講道理不是打開禮盒拿出人蔘的過程;講道理是從石材裡一點點打磨出雕塑的過程。領悟了這一點,就會看穿許多名不副實的老師。他們看起來說的頭頭是道,通曉各種道理,其實那些道理都是事先準備好的人蔘。你真的給他一塊石材,他其實什麼也打磨不出來。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與孩子溝通是一門需要認真學習的功課,傾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據我觀察,許多家長之所以認為孩子不好溝通,就在於時常把自己設定在“說服者”的角色,以為自己所做的就是讓孩子朝某個完美的模式靠攏。所以即便是“傾聽”,也無非是偽裝傾聽。孩子每講出一點真實想法,就立刻會被家長從各個角度反駁,還美其名曰“苦口婆心”。如此一來,孩子根本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家長了解到的想法也是支離破碎的,溝通當然會很麻煩。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句話已經成為濫俗了,但是我不贊成。家長是樹,小孩未必也會變成樹;家長是雲,小孩未必也會變成雲;家長有這樣的靈魂,小孩未必也有同樣的靈魂。而且,教育也不是單向的搖動、推動、喚醒。我的看法是,家長不必成為孩子的模板,教育是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經由在教育中的互動,大家都變成了更好的自己——儘管可能是沒想到的,未知的自己。

"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了教育的話題,零散有些想法,整理在這裡和大家共享。

我很反感所謂為人父母者擺出“我好歹也是985/211,難道還教不好孩子?”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當下,不必總是惦念過去的成績。即便畢業於985/211,後來不努力,也很容易被同齡人超過。更何況,教育是一回專門的事情,不是你成績好,就一定教得好的。沒有放空自己、努力學習的心態,多半做不好教育者。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為什麼教育往往看起來很難?“一點簡單的東西怎麼教也不會”。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許多時候是思維定勢導致。教育者腦子裡是存量思維,以為把自己懂的東西“搬運”到被教育者腦子裡就可以。殊不知,被教育者是增量思維,直接“搬運”來的東西未必能落地,未必能與之前的知識結合起來。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家長拔下自己的一根頭髮很容易,但這與讓孩子長出一根新的頭髮完全不是一回事。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許多人以為講道理很容易,其實講道理一點也不容易。陳嘉映有一個說法很經典:講道理不是打開禮盒拿出人蔘的過程;講道理是從石材裡一點點打磨出雕塑的過程。領悟了這一點,就會看穿許多名不副實的老師。他們看起來說的頭頭是道,通曉各種道理,其實那些道理都是事先準備好的人蔘。你真的給他一塊石材,他其實什麼也打磨不出來。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與孩子溝通是一門需要認真學習的功課,傾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據我觀察,許多家長之所以認為孩子不好溝通,就在於時常把自己設定在“說服者”的角色,以為自己所做的就是讓孩子朝某個完美的模式靠攏。所以即便是“傾聽”,也無非是偽裝傾聽。孩子每講出一點真實想法,就立刻會被家長從各個角度反駁,還美其名曰“苦口婆心”。如此一來,孩子根本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家長了解到的想法也是支離破碎的,溝通當然會很麻煩。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句話已經成為濫俗了,但是我不贊成。家長是樹,小孩未必也會變成樹;家長是雲,小孩未必也會變成雲;家長有這樣的靈魂,小孩未必也有同樣的靈魂。而且,教育也不是單向的搖動、推動、喚醒。我的看法是,家長不必成為孩子的模板,教育是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經由在教育中的互動,大家都變成了更好的自己——儘管可能是沒想到的,未知的自己。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有種教育方法是很省力的,就是學生對老師產生了超越理性的崇敬和膜拜,所以對於老師講的東西,即便暫時不能理解,也會認真對待。這樣的老師大概有兩類,一類是掌握了蠱惑人心的手段,一類是修煉出了足夠的人格魅力。前一類比較容易做到,但也容易穿幫。後一類很難做到,但後續威力無窮。無論如何,如果你是老師,已經收穫了學生足夠的崇敬和膜拜,希望你傳遞給學生的是善意健康的能量。

"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了教育的話題,零散有些想法,整理在這裡和大家共享。

我很反感所謂為人父母者擺出“我好歹也是985/211,難道還教不好孩子?”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當下,不必總是惦念過去的成績。即便畢業於985/211,後來不努力,也很容易被同齡人超過。更何況,教育是一回專門的事情,不是你成績好,就一定教得好的。沒有放空自己、努力學習的心態,多半做不好教育者。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為什麼教育往往看起來很難?“一點簡單的東西怎麼教也不會”。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許多時候是思維定勢導致。教育者腦子裡是存量思維,以為把自己懂的東西“搬運”到被教育者腦子裡就可以。殊不知,被教育者是增量思維,直接“搬運”來的東西未必能落地,未必能與之前的知識結合起來。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家長拔下自己的一根頭髮很容易,但這與讓孩子長出一根新的頭髮完全不是一回事。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許多人以為講道理很容易,其實講道理一點也不容易。陳嘉映有一個說法很經典:講道理不是打開禮盒拿出人蔘的過程;講道理是從石材裡一點點打磨出雕塑的過程。領悟了這一點,就會看穿許多名不副實的老師。他們看起來說的頭頭是道,通曉各種道理,其實那些道理都是事先準備好的人蔘。你真的給他一塊石材,他其實什麼也打磨不出來。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與孩子溝通是一門需要認真學習的功課,傾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據我觀察,許多家長之所以認為孩子不好溝通,就在於時常把自己設定在“說服者”的角色,以為自己所做的就是讓孩子朝某個完美的模式靠攏。所以即便是“傾聽”,也無非是偽裝傾聽。孩子每講出一點真實想法,就立刻會被家長從各個角度反駁,還美其名曰“苦口婆心”。如此一來,孩子根本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家長了解到的想法也是支離破碎的,溝通當然會很麻煩。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句話已經成為濫俗了,但是我不贊成。家長是樹,小孩未必也會變成樹;家長是雲,小孩未必也會變成雲;家長有這樣的靈魂,小孩未必也有同樣的靈魂。而且,教育也不是單向的搖動、推動、喚醒。我的看法是,家長不必成為孩子的模板,教育是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經由在教育中的互動,大家都變成了更好的自己——儘管可能是沒想到的,未知的自己。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有種教育方法是很省力的,就是學生對老師產生了超越理性的崇敬和膜拜,所以對於老師講的東西,即便暫時不能理解,也會認真對待。這樣的老師大概有兩類,一類是掌握了蠱惑人心的手段,一類是修煉出了足夠的人格魅力。前一類比較容易做到,但也容易穿幫。後一類很難做到,但後續威力無窮。無論如何,如果你是老師,已經收穫了學生足夠的崇敬和膜拜,希望你傳遞給學生的是善意健康的能量。

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家長,關於教育的碎碎念

成年人同樣需要學習,儘管這種“學習”未必是正襟危坐的形式。以我的經驗,成年人的學習往往要面臨兩大困難:第一是有足夠的意志力,與整天忙著立這種目標定那種計劃的人相比,戒菸時能夠“說不抽就不抽”的人,更有意志力,也更容易學到真東西。第二是有足夠的韌性,時常承認“我可能錯了”,遇到不同意見有耐心去了解“你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會這麼想”。可惜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工作之外已經沒有任何硬性約束,所以意志力和韌性已經成為奢侈品。

我理解如今許多家長的焦慮感,但是焦慮的出路不是滿足,而是從容。焦慮感越強,就越需要家長有足夠強的心理能量和足夠平穩的心理狀態,才能從容面對。即便是上培訓課,家長不能判斷孩子是否真的有興趣,不能判斷老師講的是否靠譜,只是一味認定“去培訓了總比沒培訓好”,多半隻能收穫虛幻的安慰。另一方面,與其一門心思比拼經濟投入,不如分一點精力去培養孩子的品格。經濟投入永遠會有“不夠”的時候,但品格不會。

理想狀況下,一個人受的教育越多,就越能平等對人,尤其是對待狀況不如自己的人;一個人受到的教育越多,也就越能寬容對待不同的想法,尤其是與自己相差迥異的想法。那種對弱者只勝嫌棄毫無同情的做派,對不同訴求大扣帽子喊打喊殺的態度,實在是教育的失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