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一點,其實很多博物館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辦法——劃分出“互動展區”。

今年3月份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的時候,就開放了“文化客廳”的互動展區,讓文物“活”起來,給了孩子很多不一樣的虛擬互動體驗,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心。

另外我帶孩子去參觀的當天遇到了“3D打印煎餅”展,孩子品嚐了打印出的煎餅後,竟然饒有興致地聽起來工作人員的講解。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一點,其實很多博物館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辦法——劃分出“互動展區”。

今年3月份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的時候,就開放了“文化客廳”的互動展區,讓文物“活”起來,給了孩子很多不一樣的虛擬互動體驗,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心。

另外我帶孩子去參觀的當天遇到了“3D打印煎餅”展,孩子品嚐了打印出的煎餅後,竟然饒有興致地聽起來工作人員的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我都不敢想象,因為在此之前她是個完全對科技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孩子,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回家後對學習的興趣都增強了,再也不抱怨學習無用。

2.觀後感,體驗文——壓力山大

這一點相信只要有過學習經歷的人都瞭解。明明是想讓孩子發掘興趣的一件事,卻偏偏要揹負一個任務——觀後感。

有家長認為,不安排孩子點寫作內容就有點浪費了一次博物館之行。

“畢竟,誰知道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又發現了哪些興趣點呢?”

也有家長會說:“老師和學校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啊。”

有目的參觀固然重要,但這個目的是家長附加上去的,不應直接丟給孩子,讓他們獨自承受。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一點,其實很多博物館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辦法——劃分出“互動展區”。

今年3月份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的時候,就開放了“文化客廳”的互動展區,讓文物“活”起來,給了孩子很多不一樣的虛擬互動體驗,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心。

另外我帶孩子去參觀的當天遇到了“3D打印煎餅”展,孩子品嚐了打印出的煎餅後,竟然饒有興致地聽起來工作人員的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我都不敢想象,因為在此之前她是個完全對科技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孩子,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回家後對學習的興趣都增強了,再也不抱怨學習無用。

2.觀後感,體驗文——壓力山大

這一點相信只要有過學習經歷的人都瞭解。明明是想讓孩子發掘興趣的一件事,卻偏偏要揹負一個任務——觀後感。

有家長認為,不安排孩子點寫作內容就有點浪費了一次博物館之行。

“畢竟,誰知道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又發現了哪些興趣點呢?”

也有家長會說:“老師和學校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啊。”

有目的參觀固然重要,但這個目的是家長附加上去的,不應直接丟給孩子,讓他們獨自承受。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參觀的時候拿著小本子,或者讓父母幫著拍照記錄。

多數的孩子並不關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的解說,以及重點展品的介紹。他們更關心的是拿到詳細的資料,回去完成“作業”。

一次原本應該妙趣橫生的參觀,到了最後就只能成為“壓力山大”的任務。於是,很多孩子在聽到假期的廠參觀安排時第一個念頭是:又要寫作文了!

3、有問題,無人答——走馬觀花

一次參觀也是一次學習。雖然很多博物館配備瞭解說員,但大多數的解說是付費服務,免費解說有時間限制,錯過了便只能由參觀者自己“走馬觀花”地看。

孩子的求知慾在博物館內得不到滿足,畢竟很多展品和歷史,作為家長也不可能完全瞭解。

於是家長陪同參觀的時候常常是這樣的畫風:

“爸爸,這個化石是什麼啊?”

“等爸爸找找看啊,哦,這裡有介紹……”

“那爸爸什麼是化石呢?”

“額,這裡有講解……”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一點,其實很多博物館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辦法——劃分出“互動展區”。

今年3月份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的時候,就開放了“文化客廳”的互動展區,讓文物“活”起來,給了孩子很多不一樣的虛擬互動體驗,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心。

另外我帶孩子去參觀的當天遇到了“3D打印煎餅”展,孩子品嚐了打印出的煎餅後,竟然饒有興致地聽起來工作人員的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我都不敢想象,因為在此之前她是個完全對科技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孩子,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回家後對學習的興趣都增強了,再也不抱怨學習無用。

2.觀後感,體驗文——壓力山大

這一點相信只要有過學習經歷的人都瞭解。明明是想讓孩子發掘興趣的一件事,卻偏偏要揹負一個任務——觀後感。

有家長認為,不安排孩子點寫作內容就有點浪費了一次博物館之行。

“畢竟,誰知道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又發現了哪些興趣點呢?”

也有家長會說:“老師和學校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啊。”

有目的參觀固然重要,但這個目的是家長附加上去的,不應直接丟給孩子,讓他們獨自承受。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參觀的時候拿著小本子,或者讓父母幫著拍照記錄。

多數的孩子並不關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的解說,以及重點展品的介紹。他們更關心的是拿到詳細的資料,回去完成“作業”。

一次原本應該妙趣橫生的參觀,到了最後就只能成為“壓力山大”的任務。於是,很多孩子在聽到假期的廠參觀安排時第一個念頭是:又要寫作文了!

3、有問題,無人答——走馬觀花

一次參觀也是一次學習。雖然很多博物館配備瞭解說員,但大多數的解說是付費服務,免費解說有時間限制,錯過了便只能由參觀者自己“走馬觀花”地看。

孩子的求知慾在博物館內得不到滿足,畢竟很多展品和歷史,作為家長也不可能完全瞭解。

於是家長陪同參觀的時候常常是這樣的畫風:

“爸爸,這個化石是什麼啊?”

“等爸爸找找看啊,哦,這裡有介紹……”

“那爸爸什麼是化石呢?”

“額,這裡有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試想如果你是孩子,對於這樣的解答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好無趣,還不如在家自己看書來得輕鬆。

尋找屬於孩子的“奇幻博物館”,這三點很重要!

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其實無非是想實現三個目的:讓孩子感興趣、長知識、長見識。

但顯然,這些和孩子眼中體驗的博物館之行是大相徑庭的。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博物館這個奇妙的世界,開啟自己的奇幻之旅並有所收穫呢?

1、全方位體驗式

對孩子來說,與其單一地逛一圈博物館,不如帶他們全方位地體驗一下這些文物的製作工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好多孩子都立下了長大後當“文物醫生”的志向,故宮博物院也在“自然和文化遺產日”的時候,給孩子們開放了傳拓和雕版印刷的體驗課程。

參加活動的孩子們以親子活動的形式共同瞭解雕版印刷的歷史,動手印製木板圖畫,感受雕版印刷的獨特魅力。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一點,其實很多博物館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辦法——劃分出“互動展區”。

今年3月份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的時候,就開放了“文化客廳”的互動展區,讓文物“活”起來,給了孩子很多不一樣的虛擬互動體驗,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心。

另外我帶孩子去參觀的當天遇到了“3D打印煎餅”展,孩子品嚐了打印出的煎餅後,竟然饒有興致地聽起來工作人員的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我都不敢想象,因為在此之前她是個完全對科技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孩子,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回家後對學習的興趣都增強了,再也不抱怨學習無用。

2.觀後感,體驗文——壓力山大

這一點相信只要有過學習經歷的人都瞭解。明明是想讓孩子發掘興趣的一件事,卻偏偏要揹負一個任務——觀後感。

有家長認為,不安排孩子點寫作內容就有點浪費了一次博物館之行。

“畢竟,誰知道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又發現了哪些興趣點呢?”

也有家長會說:“老師和學校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啊。”

有目的參觀固然重要,但這個目的是家長附加上去的,不應直接丟給孩子,讓他們獨自承受。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參觀的時候拿著小本子,或者讓父母幫著拍照記錄。

多數的孩子並不關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的解說,以及重點展品的介紹。他們更關心的是拿到詳細的資料,回去完成“作業”。

一次原本應該妙趣橫生的參觀,到了最後就只能成為“壓力山大”的任務。於是,很多孩子在聽到假期的廠參觀安排時第一個念頭是:又要寫作文了!

3、有問題,無人答——走馬觀花

一次參觀也是一次學習。雖然很多博物館配備瞭解說員,但大多數的解說是付費服務,免費解說有時間限制,錯過了便只能由參觀者自己“走馬觀花”地看。

孩子的求知慾在博物館內得不到滿足,畢竟很多展品和歷史,作為家長也不可能完全瞭解。

於是家長陪同參觀的時候常常是這樣的畫風:

“爸爸,這個化石是什麼啊?”

“等爸爸找找看啊,哦,這裡有介紹……”

“那爸爸什麼是化石呢?”

“額,這裡有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試想如果你是孩子,對於這樣的解答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好無趣,還不如在家自己看書來得輕鬆。

尋找屬於孩子的“奇幻博物館”,這三點很重要!

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其實無非是想實現三個目的:讓孩子感興趣、長知識、長見識。

但顯然,這些和孩子眼中體驗的博物館之行是大相徑庭的。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博物館這個奇妙的世界,開啟自己的奇幻之旅並有所收穫呢?

1、全方位體驗式

對孩子來說,與其單一地逛一圈博物館,不如帶他們全方位地體驗一下這些文物的製作工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好多孩子都立下了長大後當“文物醫生”的志向,故宮博物院也在“自然和文化遺產日”的時候,給孩子們開放了傳拓和雕版印刷的體驗課程。

參加活動的孩子們以親子活動的形式共同瞭解雕版印刷的歷史,動手印製木板圖畫,感受雕版印刷的獨特魅力。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由此,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傳統工藝的理解,甚至讓他們發掘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2、帶著目的去參觀

有目的參觀並不是要求孩子在參觀後寫一篇觀後感,家長在安排這次參觀的時候可以提前徵求孩子的想法,看孩子究竟對什麼更感興趣。

如果喜歡孩子喜歡小蟲子、小動物這種自然科學,那就首選自然博物館,或瞭解人類的起源、物種的變遷,或研究天體的變化,觀測一次星空等等。

順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帶他們體驗自然和科學的奇妙。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一點,其實很多博物館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辦法——劃分出“互動展區”。

今年3月份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的時候,就開放了“文化客廳”的互動展區,讓文物“活”起來,給了孩子很多不一樣的虛擬互動體驗,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心。

另外我帶孩子去參觀的當天遇到了“3D打印煎餅”展,孩子品嚐了打印出的煎餅後,竟然饒有興致地聽起來工作人員的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我都不敢想象,因為在此之前她是個完全對科技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孩子,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回家後對學習的興趣都增強了,再也不抱怨學習無用。

2.觀後感,體驗文——壓力山大

這一點相信只要有過學習經歷的人都瞭解。明明是想讓孩子發掘興趣的一件事,卻偏偏要揹負一個任務——觀後感。

有家長認為,不安排孩子點寫作內容就有點浪費了一次博物館之行。

“畢竟,誰知道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又發現了哪些興趣點呢?”

也有家長會說:“老師和學校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啊。”

有目的參觀固然重要,但這個目的是家長附加上去的,不應直接丟給孩子,讓他們獨自承受。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參觀的時候拿著小本子,或者讓父母幫著拍照記錄。

多數的孩子並不關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的解說,以及重點展品的介紹。他們更關心的是拿到詳細的資料,回去完成“作業”。

一次原本應該妙趣橫生的參觀,到了最後就只能成為“壓力山大”的任務。於是,很多孩子在聽到假期的廠參觀安排時第一個念頭是:又要寫作文了!

3、有問題,無人答——走馬觀花

一次參觀也是一次學習。雖然很多博物館配備瞭解說員,但大多數的解說是付費服務,免費解說有時間限制,錯過了便只能由參觀者自己“走馬觀花”地看。

孩子的求知慾在博物館內得不到滿足,畢竟很多展品和歷史,作為家長也不可能完全瞭解。

於是家長陪同參觀的時候常常是這樣的畫風:

“爸爸,這個化石是什麼啊?”

“等爸爸找找看啊,哦,這裡有介紹……”

“那爸爸什麼是化石呢?”

“額,這裡有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試想如果你是孩子,對於這樣的解答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好無趣,還不如在家自己看書來得輕鬆。

尋找屬於孩子的“奇幻博物館”,這三點很重要!

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其實無非是想實現三個目的:讓孩子感興趣、長知識、長見識。

但顯然,這些和孩子眼中體驗的博物館之行是大相徑庭的。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博物館這個奇妙的世界,開啟自己的奇幻之旅並有所收穫呢?

1、全方位體驗式

對孩子來說,與其單一地逛一圈博物館,不如帶他們全方位地體驗一下這些文物的製作工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好多孩子都立下了長大後當“文物醫生”的志向,故宮博物院也在“自然和文化遺產日”的時候,給孩子們開放了傳拓和雕版印刷的體驗課程。

參加活動的孩子們以親子活動的形式共同瞭解雕版印刷的歷史,動手印製木板圖畫,感受雕版印刷的獨特魅力。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由此,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傳統工藝的理解,甚至讓他們發掘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2、帶著目的去參觀

有目的參觀並不是要求孩子在參觀後寫一篇觀後感,家長在安排這次參觀的時候可以提前徵求孩子的想法,看孩子究竟對什麼更感興趣。

如果喜歡孩子喜歡小蟲子、小動物這種自然科學,那就首選自然博物館,或瞭解人類的起源、物種的變遷,或研究天體的變化,觀測一次星空等等。

順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帶他們體驗自然和科學的奇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又或者為他們設定一個傳統文化主題參觀,或是民族文化主題參觀等主題鮮明的參觀,由此,孩子可以系統地瞭解或學習,引導併發掘他們的興趣點。

3、針對不同年齡段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事物的關注角度和關注點也是不同的。

例如,孩子在3-6歲的時候喜歡主動行動、探索和幻想。那麼,針對這類的孩子,家長可以帶他們去科學博物館一類,可以讓孩子直觀體驗。

在7-12歲的階段,孩子有了邏輯思維能力,明確瞭解事物的動機,甚至可以比較實際地評估自己。那麼此時,博物館參觀的類型可以多樣,甚至可以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

特別是10歲之後,家長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在參觀時看到哪些感興趣的展品,關注的展品有著怎樣的故事,以及觀後感。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一點,其實很多博物館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辦法——劃分出“互動展區”。

今年3月份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的時候,就開放了“文化客廳”的互動展區,讓文物“活”起來,給了孩子很多不一樣的虛擬互動體驗,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心。

另外我帶孩子去參觀的當天遇到了“3D打印煎餅”展,孩子品嚐了打印出的煎餅後,竟然饒有興致地聽起來工作人員的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我都不敢想象,因為在此之前她是個完全對科技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孩子,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回家後對學習的興趣都增強了,再也不抱怨學習無用。

2.觀後感,體驗文——壓力山大

這一點相信只要有過學習經歷的人都瞭解。明明是想讓孩子發掘興趣的一件事,卻偏偏要揹負一個任務——觀後感。

有家長認為,不安排孩子點寫作內容就有點浪費了一次博物館之行。

“畢竟,誰知道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又發現了哪些興趣點呢?”

也有家長會說:“老師和學校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啊。”

有目的參觀固然重要,但這個目的是家長附加上去的,不應直接丟給孩子,讓他們獨自承受。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參觀的時候拿著小本子,或者讓父母幫著拍照記錄。

多數的孩子並不關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的解說,以及重點展品的介紹。他們更關心的是拿到詳細的資料,回去完成“作業”。

一次原本應該妙趣橫生的參觀,到了最後就只能成為“壓力山大”的任務。於是,很多孩子在聽到假期的廠參觀安排時第一個念頭是:又要寫作文了!

3、有問題,無人答——走馬觀花

一次參觀也是一次學習。雖然很多博物館配備瞭解說員,但大多數的解說是付費服務,免費解說有時間限制,錯過了便只能由參觀者自己“走馬觀花”地看。

孩子的求知慾在博物館內得不到滿足,畢竟很多展品和歷史,作為家長也不可能完全瞭解。

於是家長陪同參觀的時候常常是這樣的畫風:

“爸爸,這個化石是什麼啊?”

“等爸爸找找看啊,哦,這裡有介紹……”

“那爸爸什麼是化石呢?”

“額,這裡有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試想如果你是孩子,對於這樣的解答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好無趣,還不如在家自己看書來得輕鬆。

尋找屬於孩子的“奇幻博物館”,這三點很重要!

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其實無非是想實現三個目的:讓孩子感興趣、長知識、長見識。

但顯然,這些和孩子眼中體驗的博物館之行是大相徑庭的。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博物館這個奇妙的世界,開啟自己的奇幻之旅並有所收穫呢?

1、全方位體驗式

對孩子來說,與其單一地逛一圈博物館,不如帶他們全方位地體驗一下這些文物的製作工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好多孩子都立下了長大後當“文物醫生”的志向,故宮博物院也在“自然和文化遺產日”的時候,給孩子們開放了傳拓和雕版印刷的體驗課程。

參加活動的孩子們以親子活動的形式共同瞭解雕版印刷的歷史,動手印製木板圖畫,感受雕版印刷的獨特魅力。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由此,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傳統工藝的理解,甚至讓他們發掘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2、帶著目的去參觀

有目的參觀並不是要求孩子在參觀後寫一篇觀後感,家長在安排這次參觀的時候可以提前徵求孩子的想法,看孩子究竟對什麼更感興趣。

如果喜歡孩子喜歡小蟲子、小動物這種自然科學,那就首選自然博物館,或瞭解人類的起源、物種的變遷,或研究天體的變化,觀測一次星空等等。

順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帶他們體驗自然和科學的奇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又或者為他們設定一個傳統文化主題參觀,或是民族文化主題參觀等主題鮮明的參觀,由此,孩子可以系統地瞭解或學習,引導併發掘他們的興趣點。

3、針對不同年齡段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事物的關注角度和關注點也是不同的。

例如,孩子在3-6歲的時候喜歡主動行動、探索和幻想。那麼,針對這類的孩子,家長可以帶他們去科學博物館一類,可以讓孩子直觀體驗。

在7-12歲的階段,孩子有了邏輯思維能力,明確瞭解事物的動機,甚至可以比較實際地評估自己。那麼此時,博物館參觀的類型可以多樣,甚至可以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

特別是10歲之後,家長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在參觀時看到哪些感興趣的展品,關注的展品有著怎樣的故事,以及觀後感。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4、家長和孩子要提前做好“預習”

出發前一天,家長要首先了解所要參觀的博物館類型,其中的重要展示環節,以及與此次參觀有無餐飲、休息處、開館和閉館時間等。

如果爸媽們對所參觀的博物館也很感興趣,就可以自己提前瞭解博物館內展品的歷史背景,做好孩子的“嚮導”。

如果是家庭出遊的話,也可以選擇博物館的人工講解。

"

“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

“西安吧,那裡博物館應該很有歷史感……”

“故宮博物館暑假人超多,早知道早點團好了!”

“……”

一到寒暑假,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就是如何給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博物館的稀缺性以及其自身特殊的價值屬性,讓它成為不少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甚至開闊孩子視野的首選。

而自從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中小學生寒暑假光顧各大博物館似乎更是成了一項“必修課”。

但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這一堂課屬於“只遊不學”。

走馬觀花的遊覽,即使讓他們根據參觀寫篇觀後感也會寫得像流水賬,沒有重點。一趟參觀下來,家長們錢沒少花,孩子卻興趣索然,甚至將參觀當成了一個不得不應對的“任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孩子逛博物館時的三大“魔咒”

1.不能碰,不能摸——束手束腳

好奇想摸,新鮮感一來想碰,博物館好大想跑,和小夥伴一起想鬧……

好奇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而安排孩子進入博物館更多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未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並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陌生的事物,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觸碰,想要和小朋友分享。但博物館畢竟不是遊樂場,不能打鬧、嬉戲,不能碰,不能拍照等限制,勢必讓孩子感到束手束腳。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一點,其實很多博物館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辦法——劃分出“互動展區”。

今年3月份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的時候,就開放了“文化客廳”的互動展區,讓文物“活”起來,給了孩子很多不一樣的虛擬互動體驗,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心。

另外我帶孩子去參觀的當天遇到了“3D打印煎餅”展,孩子品嚐了打印出的煎餅後,竟然饒有興致地聽起來工作人員的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這我都不敢想象,因為在此之前她是個完全對科技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孩子,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回家後對學習的興趣都增強了,再也不抱怨學習無用。

2.觀後感,體驗文——壓力山大

這一點相信只要有過學習經歷的人都瞭解。明明是想讓孩子發掘興趣的一件事,卻偏偏要揹負一個任務——觀後感。

有家長認為,不安排孩子點寫作內容就有點浪費了一次博物館之行。

“畢竟,誰知道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又發現了哪些興趣點呢?”

也有家長會說:“老師和學校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啊。”

有目的參觀固然重要,但這個目的是家長附加上去的,不應直接丟給孩子,讓他們獨自承受。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參觀的時候拿著小本子,或者讓父母幫著拍照記錄。

多數的孩子並不關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的解說,以及重點展品的介紹。他們更關心的是拿到詳細的資料,回去完成“作業”。

一次原本應該妙趣橫生的參觀,到了最後就只能成為“壓力山大”的任務。於是,很多孩子在聽到假期的廠參觀安排時第一個念頭是:又要寫作文了!

3、有問題,無人答——走馬觀花

一次參觀也是一次學習。雖然很多博物館配備瞭解說員,但大多數的解說是付費服務,免費解說有時間限制,錯過了便只能由參觀者自己“走馬觀花”地看。

孩子的求知慾在博物館內得不到滿足,畢竟很多展品和歷史,作為家長也不可能完全瞭解。

於是家長陪同參觀的時候常常是這樣的畫風:

“爸爸,這個化石是什麼啊?”

“等爸爸找找看啊,哦,這裡有介紹……”

“那爸爸什麼是化石呢?”

“額,這裡有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試想如果你是孩子,對於這樣的解答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好無趣,還不如在家自己看書來得輕鬆。

尋找屬於孩子的“奇幻博物館”,這三點很重要!

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其實無非是想實現三個目的:讓孩子感興趣、長知識、長見識。

但顯然,這些和孩子眼中體驗的博物館之行是大相徑庭的。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博物館這個奇妙的世界,開啟自己的奇幻之旅並有所收穫呢?

1、全方位體驗式

對孩子來說,與其單一地逛一圈博物館,不如帶他們全方位地體驗一下這些文物的製作工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好多孩子都立下了長大後當“文物醫生”的志向,故宮博物院也在“自然和文化遺產日”的時候,給孩子們開放了傳拓和雕版印刷的體驗課程。

參加活動的孩子們以親子活動的形式共同瞭解雕版印刷的歷史,動手印製木板圖畫,感受雕版印刷的獨特魅力。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由此,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傳統工藝的理解,甚至讓他們發掘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2、帶著目的去參觀

有目的參觀並不是要求孩子在參觀後寫一篇觀後感,家長在安排這次參觀的時候可以提前徵求孩子的想法,看孩子究竟對什麼更感興趣。

如果喜歡孩子喜歡小蟲子、小動物這種自然科學,那就首選自然博物館,或瞭解人類的起源、物種的變遷,或研究天體的變化,觀測一次星空等等。

順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帶他們體驗自然和科學的奇妙。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又或者為他們設定一個傳統文化主題參觀,或是民族文化主題參觀等主題鮮明的參觀,由此,孩子可以系統地瞭解或學習,引導併發掘他們的興趣點。

3、針對不同年齡段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事物的關注角度和關注點也是不同的。

例如,孩子在3-6歲的時候喜歡主動行動、探索和幻想。那麼,針對這類的孩子,家長可以帶他們去科學博物館一類,可以讓孩子直觀體驗。

在7-12歲的階段,孩子有了邏輯思維能力,明確瞭解事物的動機,甚至可以比較實際地評估自己。那麼此時,博物館參觀的類型可以多樣,甚至可以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

特別是10歲之後,家長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在參觀時看到哪些感興趣的展品,關注的展品有著怎樣的故事,以及觀後感。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4、家長和孩子要提前做好“預習”

出發前一天,家長要首先了解所要參觀的博物館類型,其中的重要展示環節,以及與此次參觀有無餐飲、休息處、開館和閉館時間等。

如果爸媽們對所參觀的博物館也很感興趣,就可以自己提前瞭解博物館內展品的歷史背景,做好孩子的“嚮導”。

如果是家庭出遊的話,也可以選擇博物館的人工講解。

哪有孩子不愛博物館?主要是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開博物館的方式錯了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中寫道:

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

而我更欣賞愛因斯坦的這句話,也送給各位家長:

我沒有特別的才能,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

孩子對事物產生正面的好奇心就像是擁有了“一把萬能鑰匙”,這把鑰匙可以讓孩子們在知識的世界,甚至未來的人生尋覓更多的“寶藏”。

我們衷心希望,您的孩子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奇幻博物館”,擁有這把開啟“寶藏”的“萬能鑰匙”。


我是CC醬,兒子湯湯剛剛高一,女兒圓圓即將上初中。為了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從他們出生起,我就在努力學習育兒知識。

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孩子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經驗,期待和大家交流育兒經驗,讓我們的孩子茁壯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