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壓力事件的應對,對孩子人生影響深遠,科學方法只需3步

父母對壓力事件的應對,對孩子人生影響深遠,科學方法只需3步

幾乎所有父母都出於本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時候父母卻因為自己的原因,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並不友好,甚至很不恰當。

01

曉菲產後3個月的時候來找我傾訴,說她已經感到心力交瘁。

父母對壓力事件的應對,對孩子人生影響深遠,科學方法只需3步

孩子一出生就被告知需要在醫院照幾天“藍光”。好不容易熬過了極度低落、擔心、以淚洗面的幾天,滿以為可以親自餵養,好好呵護孩子,但孩子已經習慣奶瓶喂,即使餓得哇哇大哭也不吸媽媽奶頭,那個時刻她感到自己很失敗。

曉菲說:“為了刺激母乳的產出,儘量延長母乳餵養時間,我得頻繁的擠奶。一個晚上要起來擠三四次,剛想躺下睡,孩子又醒了,開始餵奶。每天的生活只有擠奶、餵奶、安撫哭鬧的孩子,循環往復……”

除了身體上的疲憊,孩子還有一堆困擾她的問題:每天入睡困難、有時候幾個小時的哭鬧,經常還出現腸絞痛,需要一個晚上抱著睡;有一次去醫院,醫生還責備媽媽餵養不當,這讓她倍感挫折和擔心。

聽說別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睡得好、長得好,她更加自責和無助:不知

道這樣要持續多久,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對孩子好......

“我沒有片刻喘息和平靜,除了累就是焦慮。”

“孩子體檢的時候,醫生說,我應該放鬆,過於焦慮對養育不利。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做。”

02

當父母情緒不好或壓力在身時,能量會被分散甚至耗竭,這時養育的質量就會下降。

父母對壓力事件的應對,對孩子人生影響深遠,科學方法只需3步

有一次1歲的孩子背靠著我,坐在腿彎裡聽我講故事,講著講著她扭過頭。因為發現我語速放慢了,語氣平淡了。確實,我只是嘴裡念著字,正在回覆一條信息。孩子“啊啊”衝我喊。我一邊回信息一邊回答:“媽媽有事要處理,回一下信息,你等一下。”孩子把注意力轉向手機,氣憤地搖頭,揮著小手,用力推掉手機。

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是“心不在焉”,沒法平和專注地陪伴孩子,孩子最終會放棄交流,而他們的內心會感到“情感上的斷聯”,變得焦躁不安

除了情感上的忽視,在我們情緒不佳或者壓力在身的時候,還可能有更具“破壞性”地應對。

比如你下班回家後你還需要加班,孩子總是想請你去欣賞她的作品,不停地喊:“爸爸,你過來聽一下這首曲子彈得怎麼樣?”

你開始不理會,後來就煩躁地朝琴房指揮孩子:“不要老煩我,你就不會自己先彈?你先彈熟練,至少過半小時後再找我。”

這時你聽到孩子生氣地抱怨:“不,我不要再繼續彈,我不想彈了!”

你生氣地衝過去:“你說什麼,不彈就不要下樓玩了!你快點,別耽誤我的時間!”

在你的威逼下,孩子雖然還坐在鋼琴前,但是有一搭沒一搭地“亂彈”,因為積極性早被你趕跑了。

父母對壓力事件的應對,對孩子人生影響深遠,科學方法只需3步

我們常常會覺得,這是孩子的問題,或者外界事情太多,總之是“各種壓力”造成了矛盾和混亂。

但其實,造成問題的不是“壓力事件”本身,而是父母“對壓力的反應”。

可以想象一下,某天你發獎金了,你回到家裡,發生了同樣一件事情:

孩子喊你聽他彈琴,你可能會非常愉快的接受孩子的邀請,耐心地欣賞孩子的音樂,對孩子的彈奏大加讚賞,甚至會非常配合孩子“開一場演唱會”的遊戲,你聲情並茂的當一回主持人。

而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和關注,會興致高昂地練習。

事情依然沒有減少,因為你截然不同的情緒和反應,帶來了不一樣的結果。

所以,不是事件本身的問題,應該反思的是自己的應對方式。

只要父母願意管理好自己,事情是可以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03

你可能會說,當事情多,壓力大的時候,我就會煩躁,我也沒辦法控制。

父母對壓力事件的應對,對孩子人生影響深遠,科學方法只需3步

該怎麼辦?

每個人可以有很多個性化的充電的方法,比如出去逛街、吃好吃的、刷劇,各種買買買……

但是,心理學告訴我們,治本的方法是:承認和接納現實。

外界的環境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會因為你的憤怒或迴避而改變。

正如你不能因為你要睡午覺而要求太陽落山,只能自己買個眼罩戴上一樣,你需要改變的是自己對現狀的反應。

當我們感到煩躁、焦慮或恐懼等負性情緒時,應對的第一步是“暫停”並把注意力放在當下:

不立即對事情進行反應,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讓自己有意識的做幾個深呼吸,然後像旁觀者一樣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

父母對壓力事件的應對,對孩子人生影響深遠,科學方法只需3步

如果我們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一般會習慣性的做出反應,比如大吼大叫、打罵或者冷暴力。

但冷靜下來,我們會發現這是不恰當的,會感到很後悔。

後悔的是之前“那個不冷靜”的時刻所做出的“衝動行為”。

“暫停”就是幫我們從那個“不冷靜的狀態”到“冷靜的狀態”

從腦科學來講,暫停能把情緒氾濫的情緒大腦蓋上,讓負責思考的“理性大腦”恢復工作。只有當“理性大腦”恢復工作的時候,我們才可能做出對雙方都有益的理性行為。

比如,當你的孩子到了該睡覺的9點半,還沒有洗漱,而是在到處找自己明天要用的一把尺。你之前說了很多次要把自己的東西放到該放的地方。但是該放的地方沒有,還不知道要找多長時間。你越想越火大,頭腦和嗓子開始發脹,肌肉開始緊張,呼吸頻率越來越高,眉毛開始緊蹙,嘴角開始緊繃,馬上就要開始咆哮……

感受一下這樣的場景。此時你要做的,是三個深呼吸,或者更多,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呼吸上,讓自己平靜。

同時要做的,是觀察發生的一切,就像看著電視裡放著的一段劇情。

當你和你的情緒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是隨它掌控,你就會發現你的情緒強度就會慢慢減弱,甚至消失。

04

第二步,冷靜下來後,你就有能力去理解孩子,接納現實。

理解,是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特別是當事情發生你沒有料到的變化時,你能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更廣的視角看待問題,並努力看到孩子對你有什麼需求。

如果你對孩子內心世界此刻正在發生什麼真正感興趣,那麼你會擁有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此刻,你的孩子內心在如何變化,他在思考什麼?他需要什麼?

當孩子看見你又要爆發時,他會更加不知所措。他雖然在找著東西,但是因為害怕你隨時可能發脾氣,他心裡正會著“爸爸就要發火了,他會打我嗎,好怕……”所以他找東西無法集中注意力,就像無頭蒼蠅一樣瞎找。

你看到這樣的情況,如果你還是習慣性的反應,那你可能會更惱火。

但是當你冷靜下來之後,你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比如會想到雖然孩子早睡對身體好,但是有時晚點睡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至少比你對孩子打罵的傷害要小;你會想到發脾氣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你著急去做其他事情。

你會想到孩子這麼晚睡並不能全怪孩子,比如可能今天吃飯太晚了;你能理解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把每件東西放回原處;會看到孩子其實在努力地找,但是因為“害怕”不記得尺子在哪裡;你也能看到孩子其實需要你的幫助而不是責備。

05

接下來,承認和接納現實。

接納,就是發自內心願意承認自己和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承認客觀存在的現實,而不試圖改變、排斥或操縱它們。

父母對壓力事件的應對,對孩子人生影響深遠,科學方法只需3步

比如,承認自己的擔心是因為把“睡得晚帶來的危害”想得太絕對;承認太晚睡也不都是孩子的問題;承認自己的憤怒是一部分是因為孩子耽誤了自己的時間。

我們要接納時間有限,而事情就是那麼多;接納自己能力有限,無法分身,只能一件一件做;接納孩子需要我們花時間去教育和訓練;接納孩子這麼大計劃性不會那麼強、效率那麼高;接納他們不可能記住你強調的每件事,他們會犯錯誤;接納已經9點半了還沒有睡覺的現實,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心理學認為,接納,不是忍受一切,不是得過且過。而是當你承認和接納現實的那一刻,壓力即被卸下,你就能用更理性的方式迴應。

之前你可能會咆哮:“你想喊出的話可能是:'你又沒有把東西放回原位,你要因為這個耽誤多少時間,還要不要睡覺,要不要長個子,一個晚上又浪費了……你下次再這樣,你就給我捱打……'”

但現在,你可能會對孩子說:“現在已經9點半該睡覺了。回想一下可能在哪些你經常放在哪裡?”

孩子可能會靜下來想一想,可能會在自己經常待著的書房找到。這時你可以說:“下次放在哪裡才能一下找到,避免浪費時間?”

她可能會說:“嗯,放在文具收納盒裡。”

孩子會記住東西放回原位,並加快接下來洗漱步伐。

當你接納了,不再強求事情不要按照它本來的方式發展,真誠和諧的親子關係就會開啟

06

再看開篇那個自責、焦慮、擔憂的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她現在已經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她說:“在每一個就要被引爆的時刻,我提醒自己不要立即反應,而是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

我知道了孩子因為一出生用的是奶瓶,所以不接受奶頭,這是一種人的本能,不是自己的錯;我也瞭解到每個孩子不一樣,有的孩子是天使寶寶,而有的是高需求寶寶。

我承認自己的孩子比有的孩子難餵養;承認自己以前做的一些養育行為確實不當,自己的焦慮可能影響了孩子;我也接納了孩子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養育,甚至自己的孩子要花的比別的孩子更多……

承認和接納了這些,我的壓力就卸下來了,我不再被情緒困住或牽著走。

我不再只是擔憂,而是面對現實:該找醫生解決的問題就找醫生,餵養方式不好就自己去學習調整,該找家人支持的就找家人支持。

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就抱著安撫,不去想他為什麼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乖;我按照醫生的建議餵養;還學習專門的餵養課程,培養孩子規律的飲食習慣。

我很欣慰孩子的身體狀況有了改善,更讓我安心的是,我找到了方法,讓孩子能在穩定安全的親子環境下成長。”

當我們不能改變壓力環境的時候,改變我們的應對方式,對自己和孩子都是更好的選擇


“有料家庭教育”:提供有價值的養育知識和服務

本文為有料家庭教育(ID:youliaojiating)原創,歡迎轉發和分享!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往期推薦

父母無意間給孩子貼的“標籤”,可能困擾孩子一生

孩子發脾氣時,為什麼講道理沒有用?

如果傷害已經發生,如何幫助孩子療傷

孩子面對欺凌不知道如何應付,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