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震後11年,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01

今年的母親節,也是512特大地震災後的第十一個年頭。

512震後11年,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我看了“一條”推送的《死裡逃生的37個四川人》,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進去看了並轉發了朋友圈。

不得不說,這個推送,讓我這段時間心裡一直盤踞的一個重要問題,有了答案。

其實對於512的話題,很少甚至是幾乎沒有出現在我的寫作話題裡。

不知道為什麼,時間越久,我就越不太願意回想2008年的那一天。現在我明白了,很可能是我勇氣不夠,不敢回想。

那種散落在心裡的難過,似乎再也無法打撈。偶爾回想起來,都覺得很沉重。

時間越長,那種感覺反而越難受。但似乎當時,我並沒有現在這樣的感覺。那時我還算年少,是一名文字記者。地震當天,職業的敏感性促使我第一時間寫稿,發回報社。

後來我寫的一組報道中,有一篇震後的深度報道,在2009年獲得了一個國際新聞獎。

回想起來,可能是那場地震帶給人的心理衝擊太大了,能獲獎,可能贏在選題重大上吧。

後來我還因這個獎受邀出國,那次算是我第一次去歐洲。

心裡越久,反而越不願意提及這一切。

成都雖然不是主震區,但地震來得還是太迅猛,強烈的震感,讓我當時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這種危害後續會給人的持續心理衝擊。

回想起來,當時自己還能集中精力在地震棚裡寫稿子,純粹是無知和後知後覺給我的膽量。

512震後11年,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我後來到過北川,才知道這一切有多可怕。加之生活中陸陸續續聽到、看到很多悲傷的人和事,才真正理解到,災難的可怕之處。

在這部名為《初三四班》的紀錄片裡,通過導演陸春橋的拍攝和講述中,我漸漸看到了生命本來的樣子。

512震後11年,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很多時候我們走的太快,其實忘記了很多。

這部片子本來應該在去年的512推出,對於特大地震災害十週年來講,應該是一個傳播更佳的時間節點。

但精益求精的製片人,覺得第一版初剪的片子還需要進一步打磨,陸春橋失落了很久,最終接受了這部紀錄片推遲一年和大家見面的事實。

如今從南廣畢業,在上海一家電影公司工作的陸春橋,很大程度上是拍攝的一些和自己青春記憶緊密相關的片子。

而她,那時和自己的青春,一起處在痛苦和絕望曾最集中的地方。

02

十一年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北川中學轟然倒塌,數千名學生瞬間遇難。

初三(四)班37人,因在操場正上體育課,倖免於難。當時15歲的陸春橋,正是這個班級中的一員。

512震後11年,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在簡陋的土操場上,地震讓操場上塵土飛揚什麼也看不清楚,等到看清楚的時候,才發現,眼前的教學樓已經倒了。

死亡,就這樣毫無徵兆的降臨,很多生活中熟悉的人,從此陰陽兩界。

那一年陸春橋她們沒有中考,這37個孩子全部直升入本校高中就讀。

當時整個學校,大部分老師以及很多同學家裡,都有親人離世。很長時間,對當時的大家來說,學習已經不是什麼主要的事。

能堅強的活下去,一點一點把悲傷從心裡擠出來,都是需要消耗大量情緒的。

記錄片中那個叫母志雪的女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親。原本在家裡,只是照顧她和弟弟的母親,開始自己出門擺小攤賺點錢,做為家用,養育她和弟弟。

堅強的母親,幾乎從來不在孩子們面前掉眼淚。

但是她依然看到母親,在連續幾年的除夕夜,去父親的墳前哭泣。也只有伴著濤濤河水的時候,母親才會放聲哭泣。

擦乾眼淚後,又像沒事的人一樣回家,接著照顧孩子。

母志雪自己本來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女孩,父親去世之後,卻變得非常外向活潑。

後來她才說出變化的真相:“只有自己快樂一點,別人才不會想到自己沒了父親,不會開口問這些問題。”

我相信這種感覺,只有經歷過傷痛的人,才會體會更深。

如今初三四班這群孩子,有的在北京讀書繼續深造,有的則早早的進入社會承擔起養家的重任,但更多的人,則像母志雪這樣,選擇過普通人的生活,珍惜當下的每一天。

如今已經為人妻、為人母的母志雪,原本像一個陽光的女漢子在職場上面帶微笑的打拼,直到遇見自己的丈夫。

她突然覺得做一個溫柔的妻子也挺好。只有在丈夫面前,她才會卸下自己所有的防備。所有的悲傷只會在丈夫面前表現,而這一切,外人無法覺察。

如果不是經歷了特殊的事件,這群孩子今天的命運又是怎樣?

要知道他們高中整整兩年時間,都在活動板房裡度過。

很多時候,地震帶給他們長期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我們是很難體會的。

這一群孩子裡面,在學業上特別出類拔萃的應該不多。但珍惜生命深愛家人,充滿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的能力則是滿分。

紀錄片中,還有一個男孩,家中只有一個母親了。他決定留在北川新縣城陪伴母親。

“北川重建,我也有責任”,是這個男孩對生活的承諾。

曾經是班上最機靈的他,如今走街串巷的打著三份零工,誰知道每天固定時間出來賣涼麵的年輕人,內心裡曾揣著對外界的嚮往,可今天選擇陪伴在家人身邊,依然能享受到生活中腳踏實地的幸福。

過普通人的生活,已經足夠幸福。經歷過傷痛的人,往往更容易看清生命的真相。

03

上週五,我參加了一個成都的國際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活動。

一位來自北大的教授,在演講的最開始,就特別提出了家庭教育中,親子關係最重要的第一課,就是生命教育。

512震後11年,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對於知識學習,應該是在生命教育實施之後完成的。想到北川這群孩子今天生活狀態,我真的覺得,這個排序很科學。

在脆弱的生命隨時可能面臨意外而終結時,其他的東西,其實都沒那麼重要。

這位北大的教授,是全國青少年家庭心理輔導領域的權威。

她經手過太多因為學習成績導致親子關係緊張造成慘劇的案例,也經歷過成績優秀的孩子,突然毫無徵兆的選擇終結生命,最終父母才知道,孩子已經和抑鬱症抗爭了很久,最終精疲力盡。

更多的則是無知無畏,有些孩子連死亡意味著什麼都不知道,甚至覺得就像遊戲裡,這場掛了下一場就能滿血復活。

她強調,通過調查發現,現在有這種思維的孩子,不是少數。

她指出,孩子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應該是學校,而學習生命教育,則是每一個家庭的第一要務。

如果能和漸漸懂事的孩子,一起討論死亡,甚至可以鼓勵孩子,提前思考死亡到來時,自己遺囑的書寫。進行了充分而有效地溝通,孩子能直接感受到死亡離生命並不遙遠,生命極其珍貴。

在美國以及歐洲很多學校,中小學的生命教育課程都是必修課。寫遺囑,也是適齡孩子們要經歷的一次生命體驗。

這樣的生命教育,在目前中國的教育環境下,更多則要依靠家庭來完成,但這也更加考量的父母的智慧。

父母親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最好還是學神。但很多人最終發現,原來這樣的孩子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可能大多數父母都忘記了,自己都是普通人。其實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對整個生命歷程來說都是一種考驗,並不簡單。杜絕各種意外和災害,才能小心翼翼中平安長大。

面對著不可複製的生命,我們為什麼在來之不易的生命面前,不允許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智慧的父母,首先會要求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尊重孩子為前提,在孩子需要幫助時,竭盡全力的盡到父母的職責。

之後,則要學會放下期待,在內心裡接納孩子,未來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

畢竟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享受生活和工作的樂趣,生命的每一天,就已經擁有了豐富的底色。

512震後11年,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如果孩子活成了你期待的樣子,那麼祝賀你。如果孩子終究成為平凡世界中一個普通人,但他(她)成為了一個好公民,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同樣祝賀你。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活成自己喜歡和接納的樣子,很重要。

千萬別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悲傷的感嘆:“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過生命。”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網絡,感謝原圖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