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不完美媽媽 文章 嗯哼媽媽 2019-08-12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都喜歡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從不違抗自己命令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父母的命令可大可小,小到是否要穿秋褲,大到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

  • “寶貝,天亮了,褲子裡面加一條秋褲。”
  • “可是媽媽,我感覺現在的溫度剛剛好。”
  • “聽媽媽的永遠沒錯,趕緊穿上。”
  • “那好吧。”……
  • “孩子別在大城市打拼了,那樣的生活太累了,回老家考個公務員才是最穩妥的。”
  • “可是大城市裡有我的夢想,我還想再闖幾年。”
  • “有什麼夢想在家不能實現啊?生活壓力那麼大,媽媽可不捨得讓你受那份苦,聽媽媽的話,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 “那好吧。”……

我們常常聽到好多父母都會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多乖,總是喜歡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相比之下就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差了好多。

在父母眼中,乖孩子如果和父母的意見不一致時總是會向父母妥協。大部分家長都把“乖”認為是好孩子的前提,而不乖、與父母意見相左的孩子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乖孩子和好孩子不是一個概念,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都喜歡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從不違抗自己命令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父母的命令可大可小,小到是否要穿秋褲,大到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

  • “寶貝,天亮了,褲子裡面加一條秋褲。”
  • “可是媽媽,我感覺現在的溫度剛剛好。”
  • “聽媽媽的永遠沒錯,趕緊穿上。”
  • “那好吧。”……
  • “孩子別在大城市打拼了,那樣的生活太累了,回老家考個公務員才是最穩妥的。”
  • “可是大城市裡有我的夢想,我還想再闖幾年。”
  • “有什麼夢想在家不能實現啊?生活壓力那麼大,媽媽可不捨得讓你受那份苦,聽媽媽的話,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 “那好吧。”……

我們常常聽到好多父母都會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多乖,總是喜歡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相比之下就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差了好多。

在父母眼中,乖孩子如果和父母的意見不一致時總是會向父母妥協。大部分家長都把“乖”認為是好孩子的前提,而不乖、與父母意見相左的孩子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乖孩子和好孩子不是一個概念,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很多孩子小時候喜歡一種樂器、喜歡畫畫、熱愛舞蹈。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業也越來越重,父母怕孩子在喜歡的東西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經歷,從而影響到學習,所以就勸孩子放棄了。

但是後來發現有特長的孩子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可以給自身加分,就又給孩子報了幾項比較熱門的特長班,全程完全沒有在意孩子的感受

而通常,家長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往往就是要求孩子對各項成績都達到家長要求的標準。對於在班級裡成績很差的孩子,有些父母就會告誡自己的孩子:“多和成績好的學生在一起玩,不要和成績差的壞孩子一起玩。”好像成績差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已經成了多數家長心中約定俗成的標準。

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所擅長的東西也是與他人不同的,所以,不要把成績作為判定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格素養和行為道德對於評判一個孩子的好壞會更具有信服力。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都喜歡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從不違抗自己命令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父母的命令可大可小,小到是否要穿秋褲,大到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

  • “寶貝,天亮了,褲子裡面加一條秋褲。”
  • “可是媽媽,我感覺現在的溫度剛剛好。”
  • “聽媽媽的永遠沒錯,趕緊穿上。”
  • “那好吧。”……
  • “孩子別在大城市打拼了,那樣的生活太累了,回老家考個公務員才是最穩妥的。”
  • “可是大城市裡有我的夢想,我還想再闖幾年。”
  • “有什麼夢想在家不能實現啊?生活壓力那麼大,媽媽可不捨得讓你受那份苦,聽媽媽的話,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 “那好吧。”……

我們常常聽到好多父母都會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多乖,總是喜歡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相比之下就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差了好多。

在父母眼中,乖孩子如果和父母的意見不一致時總是會向父母妥協。大部分家長都把“乖”認為是好孩子的前提,而不乖、與父母意見相左的孩子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乖孩子和好孩子不是一個概念,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很多孩子小時候喜歡一種樂器、喜歡畫畫、熱愛舞蹈。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業也越來越重,父母怕孩子在喜歡的東西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經歷,從而影響到學習,所以就勸孩子放棄了。

但是後來發現有特長的孩子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可以給自身加分,就又給孩子報了幾項比較熱門的特長班,全程完全沒有在意孩子的感受

而通常,家長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往往就是要求孩子對各項成績都達到家長要求的標準。對於在班級裡成績很差的孩子,有些父母就會告誡自己的孩子:“多和成績好的學生在一起玩,不要和成績差的壞孩子一起玩。”好像成績差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已經成了多數家長心中約定俗成的標準。

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所擅長的東西也是與他人不同的,所以,不要把成績作為判定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格素養和行為道德對於評判一個孩子的好壞會更具有信服力。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們通常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而且從不忤逆父母的意願,這樣近乎完美的孩子是家長們所臆想的呢還是真的存在呢?

現實中當然不乏這樣的孩子,對父母安排的一切都會接受並執行,這樣的孩子只能說是一個遵守父母意願的“乖孩子”。雖然“乖孩子”與“好孩子”只有一字之差,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好孩子一般將來在完成父母期盼的同時也可以實現個人價值,成就一番事業,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然而乖孩子則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嚴重者還會形成心理扭曲。

乖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1.只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並不是真正的乖孩子,他們的“乖”僅展現在父母和大人面前。當有大人在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得很有禮貌,但是一旦脫離了家長的視線,他們就立刻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就會做一些性質很惡劣的事情。

比如: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威脅別人幫自己寫作業等。這樣的孩子一般比較虛偽,小小年紀就懂得察言觀色,善於揣測家長或者老師的心思然後去討好他們。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他們失去了孩童本該有的純真和無邪,背離了一個好孩子的標準,甚至發展成為壞孩子。

一個可以騙過家長和老師的眼睛,戴著“好孩子”面具的壞孩子比人盡皆知的壞孩子更可怕,他們善於製造假象,容易形成比較陰險的性格。比如,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了衝突時,兩人一言不合打了起來,明明自己佔了上風,恰好看到老師在不遠處走了過來,就立刻停止了攻擊開始哭泣。老師所看到的就是他受欺負被打,自然不會責怪他。

2.有問題的乖孩子

父母覺得孩子對大人的話言聽計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從不跟大人提要求,對於大人說的任何話、交代的任何事情從來都不會去辨別對錯,而是全部欣然接受,沒有同齡孩子該有的叛逆和頑皮。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父母先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多聽話,而是要加強對孩子的關注,觀察一下孩子的智商和同齡人有無明顯差距,若是有差距應該馬上去醫院就診。

因為一個智商正常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思維,不會事事都被動地被家長安排,他們會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進行反駁。在孩子特別乖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會判斷孩子的“乖”是否屬於正常。比如:自己讓孩子去做一件對孩子來說稍稍有點難度的事,但是不告訴孩子具體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完成,根據孩子的完成程度來判定。

3.不要給孩子貼上“乖孩子”的標籤

若是給一個孩子貼上了“乖孩子”的標籤,就意味著他們和一般的孩子有了區別,也就會被更嚴格地要求,做錯事時也難以被原諒。就像是你做了99件好事,就做了1件壞事,人們就會以這一件壞事否定你之前做的99件好事。這樣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創傷,給他以後的成長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如果被貼上了“乖孩子”的標籤,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想著怎樣才不會讓大家失望,才能維護好自己在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形象。這樣做事情就會瞻前顧後,限制了自身的思維,想法受到各種禁錮,這對於孩子的智商開發乃至健康思維的形成都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都喜歡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從不違抗自己命令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父母的命令可大可小,小到是否要穿秋褲,大到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

  • “寶貝,天亮了,褲子裡面加一條秋褲。”
  • “可是媽媽,我感覺現在的溫度剛剛好。”
  • “聽媽媽的永遠沒錯,趕緊穿上。”
  • “那好吧。”……
  • “孩子別在大城市打拼了,那樣的生活太累了,回老家考個公務員才是最穩妥的。”
  • “可是大城市裡有我的夢想,我還想再闖幾年。”
  • “有什麼夢想在家不能實現啊?生活壓力那麼大,媽媽可不捨得讓你受那份苦,聽媽媽的話,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 “那好吧。”……

我們常常聽到好多父母都會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多乖,總是喜歡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相比之下就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差了好多。

在父母眼中,乖孩子如果和父母的意見不一致時總是會向父母妥協。大部分家長都把“乖”認為是好孩子的前提,而不乖、與父母意見相左的孩子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乖孩子和好孩子不是一個概念,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很多孩子小時候喜歡一種樂器、喜歡畫畫、熱愛舞蹈。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業也越來越重,父母怕孩子在喜歡的東西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經歷,從而影響到學習,所以就勸孩子放棄了。

但是後來發現有特長的孩子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可以給自身加分,就又給孩子報了幾項比較熱門的特長班,全程完全沒有在意孩子的感受

而通常,家長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往往就是要求孩子對各項成績都達到家長要求的標準。對於在班級裡成績很差的孩子,有些父母就會告誡自己的孩子:“多和成績好的學生在一起玩,不要和成績差的壞孩子一起玩。”好像成績差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已經成了多數家長心中約定俗成的標準。

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所擅長的東西也是與他人不同的,所以,不要把成績作為判定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格素養和行為道德對於評判一個孩子的好壞會更具有信服力。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們通常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而且從不忤逆父母的意願,這樣近乎完美的孩子是家長們所臆想的呢還是真的存在呢?

現實中當然不乏這樣的孩子,對父母安排的一切都會接受並執行,這樣的孩子只能說是一個遵守父母意願的“乖孩子”。雖然“乖孩子”與“好孩子”只有一字之差,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好孩子一般將來在完成父母期盼的同時也可以實現個人價值,成就一番事業,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然而乖孩子則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嚴重者還會形成心理扭曲。

乖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1.只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並不是真正的乖孩子,他們的“乖”僅展現在父母和大人面前。當有大人在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得很有禮貌,但是一旦脫離了家長的視線,他們就立刻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就會做一些性質很惡劣的事情。

比如: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威脅別人幫自己寫作業等。這樣的孩子一般比較虛偽,小小年紀就懂得察言觀色,善於揣測家長或者老師的心思然後去討好他們。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他們失去了孩童本該有的純真和無邪,背離了一個好孩子的標準,甚至發展成為壞孩子。

一個可以騙過家長和老師的眼睛,戴著“好孩子”面具的壞孩子比人盡皆知的壞孩子更可怕,他們善於製造假象,容易形成比較陰險的性格。比如,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了衝突時,兩人一言不合打了起來,明明自己佔了上風,恰好看到老師在不遠處走了過來,就立刻停止了攻擊開始哭泣。老師所看到的就是他受欺負被打,自然不會責怪他。

2.有問題的乖孩子

父母覺得孩子對大人的話言聽計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從不跟大人提要求,對於大人說的任何話、交代的任何事情從來都不會去辨別對錯,而是全部欣然接受,沒有同齡孩子該有的叛逆和頑皮。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父母先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多聽話,而是要加強對孩子的關注,觀察一下孩子的智商和同齡人有無明顯差距,若是有差距應該馬上去醫院就診。

因為一個智商正常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思維,不會事事都被動地被家長安排,他們會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進行反駁。在孩子特別乖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會判斷孩子的“乖”是否屬於正常。比如:自己讓孩子去做一件對孩子來說稍稍有點難度的事,但是不告訴孩子具體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完成,根據孩子的完成程度來判定。

3.不要給孩子貼上“乖孩子”的標籤

若是給一個孩子貼上了“乖孩子”的標籤,就意味著他們和一般的孩子有了區別,也就會被更嚴格地要求,做錯事時也難以被原諒。就像是你做了99件好事,就做了1件壞事,人們就會以這一件壞事否定你之前做的99件好事。這樣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創傷,給他以後的成長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如果被貼上了“乖孩子”的標籤,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想著怎樣才不會讓大家失望,才能維護好自己在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形象。這樣做事情就會瞻前顧後,限制了自身的思維,想法受到各種禁錮,這對於孩子的智商開發乃至健康思維的形成都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應怎樣引導孩子“乖”一點

對於過於頑皮的孩子,家長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引導孩子“乖”一點,但絕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而是有自己的獨立正確的想法。

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想法來把孩子的世界安排得滿滿的,要留給孩子更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經常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總是豐富多彩的,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自然會發脾氣,並不是寶寶不乖了。適當帶孩子到處走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孩子的自然就會“乖”了。

在看待孩子的這一問題,你是否也犯過“乖孩子”理念的錯誤?只有在孩子做對事情時給予鼓勵,不斷地強化孩子對於正確的事情的認識,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收穫一個三觀、品行都很正的好孩子,而不是一個只會執行父母命令的“乖孩子”。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都喜歡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從不違抗自己命令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父母的命令可大可小,小到是否要穿秋褲,大到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

  • “寶貝,天亮了,褲子裡面加一條秋褲。”
  • “可是媽媽,我感覺現在的溫度剛剛好。”
  • “聽媽媽的永遠沒錯,趕緊穿上。”
  • “那好吧。”……
  • “孩子別在大城市打拼了,那樣的生活太累了,回老家考個公務員才是最穩妥的。”
  • “可是大城市裡有我的夢想,我還想再闖幾年。”
  • “有什麼夢想在家不能實現啊?生活壓力那麼大,媽媽可不捨得讓你受那份苦,聽媽媽的話,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 “那好吧。”……

我們常常聽到好多父母都會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多乖,總是喜歡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相比之下就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差了好多。

在父母眼中,乖孩子如果和父母的意見不一致時總是會向父母妥協。大部分家長都把“乖”認為是好孩子的前提,而不乖、與父母意見相左的孩子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乖孩子和好孩子不是一個概念,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很多孩子小時候喜歡一種樂器、喜歡畫畫、熱愛舞蹈。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業也越來越重,父母怕孩子在喜歡的東西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經歷,從而影響到學習,所以就勸孩子放棄了。

但是後來發現有特長的孩子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可以給自身加分,就又給孩子報了幾項比較熱門的特長班,全程完全沒有在意孩子的感受

而通常,家長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往往就是要求孩子對各項成績都達到家長要求的標準。對於在班級裡成績很差的孩子,有些父母就會告誡自己的孩子:“多和成績好的學生在一起玩,不要和成績差的壞孩子一起玩。”好像成績差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已經成了多數家長心中約定俗成的標準。

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所擅長的東西也是與他人不同的,所以,不要把成績作為判定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格素養和行為道德對於評判一個孩子的好壞會更具有信服力。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們通常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而且從不忤逆父母的意願,這樣近乎完美的孩子是家長們所臆想的呢還是真的存在呢?

現實中當然不乏這樣的孩子,對父母安排的一切都會接受並執行,這樣的孩子只能說是一個遵守父母意願的“乖孩子”。雖然“乖孩子”與“好孩子”只有一字之差,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好孩子一般將來在完成父母期盼的同時也可以實現個人價值,成就一番事業,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然而乖孩子則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嚴重者還會形成心理扭曲。

乖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1.只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並不是真正的乖孩子,他們的“乖”僅展現在父母和大人面前。當有大人在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得很有禮貌,但是一旦脫離了家長的視線,他們就立刻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就會做一些性質很惡劣的事情。

比如: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威脅別人幫自己寫作業等。這樣的孩子一般比較虛偽,小小年紀就懂得察言觀色,善於揣測家長或者老師的心思然後去討好他們。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他們失去了孩童本該有的純真和無邪,背離了一個好孩子的標準,甚至發展成為壞孩子。

一個可以騙過家長和老師的眼睛,戴著“好孩子”面具的壞孩子比人盡皆知的壞孩子更可怕,他們善於製造假象,容易形成比較陰險的性格。比如,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了衝突時,兩人一言不合打了起來,明明自己佔了上風,恰好看到老師在不遠處走了過來,就立刻停止了攻擊開始哭泣。老師所看到的就是他受欺負被打,自然不會責怪他。

2.有問題的乖孩子

父母覺得孩子對大人的話言聽計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從不跟大人提要求,對於大人說的任何話、交代的任何事情從來都不會去辨別對錯,而是全部欣然接受,沒有同齡孩子該有的叛逆和頑皮。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父母先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多聽話,而是要加強對孩子的關注,觀察一下孩子的智商和同齡人有無明顯差距,若是有差距應該馬上去醫院就診。

因為一個智商正常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思維,不會事事都被動地被家長安排,他們會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進行反駁。在孩子特別乖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會判斷孩子的“乖”是否屬於正常。比如:自己讓孩子去做一件對孩子來說稍稍有點難度的事,但是不告訴孩子具體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完成,根據孩子的完成程度來判定。

3.不要給孩子貼上“乖孩子”的標籤

若是給一個孩子貼上了“乖孩子”的標籤,就意味著他們和一般的孩子有了區別,也就會被更嚴格地要求,做錯事時也難以被原諒。就像是你做了99件好事,就做了1件壞事,人們就會以這一件壞事否定你之前做的99件好事。這樣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創傷,給他以後的成長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如果被貼上了“乖孩子”的標籤,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想著怎樣才不會讓大家失望,才能維護好自己在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形象。這樣做事情就會瞻前顧後,限制了自身的思維,想法受到各種禁錮,這對於孩子的智商開發乃至健康思維的形成都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家長應怎樣引導孩子“乖”一點

對於過於頑皮的孩子,家長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引導孩子“乖”一點,但絕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而是有自己的獨立正確的想法。

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想法來把孩子的世界安排得滿滿的,要留給孩子更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經常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總是豐富多彩的,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自然會發脾氣,並不是寶寶不乖了。適當帶孩子到處走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孩子的自然就會“乖”了。

在看待孩子的這一問題,你是否也犯過“乖孩子”理念的錯誤?只有在孩子做對事情時給予鼓勵,不斷地強化孩子對於正確的事情的認識,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收穫一個三觀、品行都很正的好孩子,而不是一個只會執行父母命令的“乖孩子”。

表面乖巧的孩子可能有另一幅面孔,家長切忌給孩子貼上專屬標籤

​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好孩子,關鍵取決於父母看待此問題的態度。即使是調皮搗蛋的孩子,若是他們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從中吸取教訓和經驗,也可以稱之為好孩子。不一定只有事事順從父母的乖孩子才是好孩子,每個孩子都不應該被片面定義,也不應該被刻意解讀。家長們應該適當給予孩子獨立做決定的權利,減少對孩子的束縛,才會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今日互動:你的孩子是乖孩子嗎?歡迎評論分享。

————————

學無止境,育兒知識更是需要我們用心,細心的去專研的一門學問。嗯哼媽媽在這裡隨時聆聽並解決各位家長的問題。

關注【嗯哼媽媽】,細心聆聽父母心聲,刻苦專研育兒方式,讓每一個育兒難題都不再是難題。歡迎諮詢,我們共同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