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不完美媽媽 文化 育到你 2019-07-23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1、認識生命的週期性變化

在幼兒與生命的關係上,要引導幼兒瞭解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命現象,使幼兒在感受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自然過程。

同時使幼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貴,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尤其是關於死亡的教育要慎重,既要給與幼兒合理的解答,又要避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過度焦慮和恐懼。

2、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與自我的關係上,幫助幼兒認識自己,增進自信心,展現幼兒的優勢能力,積極建立幼兒正向的自我概念。

幼兒在形成初步自我概念認知的同時,要引導幼兒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自己、尊重自己。

要注意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兒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

3、培養感恩的生命態度

在幼兒與他人的關係上,要培養幼兒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生命態度,積極面對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幼兒溝通的技巧,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使幼兒意識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教育幼兒遵守所在群體的基本規範,使幼兒學會感恩,激發助人、回饋的意念。

4、瞭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關係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上,帶領幼兒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共存共在的關係。

注重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幼兒不攀折花木,不蹂躪小草,不欺負小動物。

家長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1、認識生命的週期性變化

在幼兒與生命的關係上,要引導幼兒瞭解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命現象,使幼兒在感受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自然過程。

同時使幼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貴,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尤其是關於死亡的教育要慎重,既要給與幼兒合理的解答,又要避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過度焦慮和恐懼。

2、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與自我的關係上,幫助幼兒認識自己,增進自信心,展現幼兒的優勢能力,積極建立幼兒正向的自我概念。

幼兒在形成初步自我概念認知的同時,要引導幼兒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自己、尊重自己。

要注意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兒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

3、培養感恩的生命態度

在幼兒與他人的關係上,要培養幼兒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生命態度,積極面對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幼兒溝通的技巧,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使幼兒意識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教育幼兒遵守所在群體的基本規範,使幼兒學會感恩,激發助人、回饋的意念。

4、瞭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關係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上,帶領幼兒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共存共在的關係。

注重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幼兒不攀折花木,不蹂躪小草,不欺負小動物。

家長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3歲起幼兒建立生命觀,6歲理解死亡概念

心理學家將兒童生命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相互關聯的,並層層遞進。

1、第一階段(3-5 歲):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主觀認知,死亡往往等同於具體行為的表現

如人如果躺著不動閉上眼睛就永遠睜不開了,人死了就是去了遠方等等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看來,死亡的狀態是暫時的且可逆的;

2、第二階段(5-8 歲):具體運算階段

此階段的幼兒的認知水平獲得發展,能夠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能夠理解生物死亡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

對於死亡的因果關係,他們大多會認為造成死亡的結果是外部因素所導致,即車禍、災害。

對造成死亡的內部的、自然的生命原因的理解還比較少,如老了是因為細胞老化、細菌會侵蝕身體等等。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1、認識生命的週期性變化

在幼兒與生命的關係上,要引導幼兒瞭解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命現象,使幼兒在感受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自然過程。

同時使幼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貴,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尤其是關於死亡的教育要慎重,既要給與幼兒合理的解答,又要避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過度焦慮和恐懼。

2、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與自我的關係上,幫助幼兒認識自己,增進自信心,展現幼兒的優勢能力,積極建立幼兒正向的自我概念。

幼兒在形成初步自我概念認知的同時,要引導幼兒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自己、尊重自己。

要注意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兒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

3、培養感恩的生命態度

在幼兒與他人的關係上,要培養幼兒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生命態度,積極面對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幼兒溝通的技巧,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使幼兒意識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教育幼兒遵守所在群體的基本規範,使幼兒學會感恩,激發助人、回饋的意念。

4、瞭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關係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上,帶領幼兒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共存共在的關係。

注重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幼兒不攀折花木,不蹂躪小草,不欺負小動物。

家長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3歲起幼兒建立生命觀,6歲理解死亡概念

心理學家將兒童生命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相互關聯的,並層層遞進。

1、第一階段(3-5 歲):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主觀認知,死亡往往等同於具體行為的表現

如人如果躺著不動閉上眼睛就永遠睜不開了,人死了就是去了遠方等等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看來,死亡的狀態是暫時的且可逆的;

2、第二階段(5-8 歲):具體運算階段

此階段的幼兒的認知水平獲得發展,能夠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能夠理解生物死亡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

對於死亡的因果關係,他們大多會認為造成死亡的結果是外部因素所導致,即車禍、災害。

對造成死亡的內部的、自然的生命原因的理解還比較少,如老了是因為細胞老化、細菌會侵蝕身體等等。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雖然幼兒能夠知道一些關於死亡的原因解釋,但是卻大多歸因於外部原因;

第三階段(9 歲以上):形式運算階段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已經有了相對成熟和全面的理解,能夠正確的認知到死亡的次概念,如死亡的普遍性、必然性等。

總之,幼兒對於生命的來源、繁殖、衰老等基本生命現象是有所認識的,而且幼兒對這些現象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多數研究發現,教育條件和後天知識經驗在幼兒相關認知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這些為幼兒生命認知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1、認識生命的週期性變化

在幼兒與生命的關係上,要引導幼兒瞭解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命現象,使幼兒在感受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自然過程。

同時使幼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貴,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尤其是關於死亡的教育要慎重,既要給與幼兒合理的解答,又要避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過度焦慮和恐懼。

2、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與自我的關係上,幫助幼兒認識自己,增進自信心,展現幼兒的優勢能力,積極建立幼兒正向的自我概念。

幼兒在形成初步自我概念認知的同時,要引導幼兒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自己、尊重自己。

要注意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兒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

3、培養感恩的生命態度

在幼兒與他人的關係上,要培養幼兒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生命態度,積極面對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幼兒溝通的技巧,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使幼兒意識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教育幼兒遵守所在群體的基本規範,使幼兒學會感恩,激發助人、回饋的意念。

4、瞭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關係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上,帶領幼兒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共存共在的關係。

注重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幼兒不攀折花木,不蹂躪小草,不欺負小動物。

家長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3歲起幼兒建立生命觀,6歲理解死亡概念

心理學家將兒童生命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相互關聯的,並層層遞進。

1、第一階段(3-5 歲):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主觀認知,死亡往往等同於具體行為的表現

如人如果躺著不動閉上眼睛就永遠睜不開了,人死了就是去了遠方等等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看來,死亡的狀態是暫時的且可逆的;

2、第二階段(5-8 歲):具體運算階段

此階段的幼兒的認知水平獲得發展,能夠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能夠理解生物死亡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

對於死亡的因果關係,他們大多會認為造成死亡的結果是外部因素所導致,即車禍、災害。

對造成死亡的內部的、自然的生命原因的理解還比較少,如老了是因為細胞老化、細菌會侵蝕身體等等。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雖然幼兒能夠知道一些關於死亡的原因解釋,但是卻大多歸因於外部原因;

第三階段(9 歲以上):形式運算階段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已經有了相對成熟和全面的理解,能夠正確的認知到死亡的次概念,如死亡的普遍性、必然性等。

總之,幼兒對於生命的來源、繁殖、衰老等基本生命現象是有所認識的,而且幼兒對這些現象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多數研究發現,教育條件和後天知識經驗在幼兒相關認知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這些為幼兒生命認知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小孩談生死不吉利,三大誤區不利於兒童建立生命觀

傳統文化中對死亡問題的忌諱、現實教育的過度功利化、人們對幼兒生命教育的無知等誤區都對幼兒生命認識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1、“牛奶去世了”,生命教育方法的欠缺

案例一:

孩子:媽媽,我從哪裡來呀?

家長支支吾吾:你呀,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於是,孩子去垃圾桶扔垃圾的時候,認真地在那守著,等著,以為能撿到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

案例二:

孩子的奶奶去世了。

媽媽:奶奶去世了。

孩子:什麼是“去世”?

媽媽:就是不在了。

有一天,孩子把杯子裡的牛奶喝完了,孩子對我說:媽媽,牛奶去世了。

從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死話題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對於生命的好奇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恐懼在幼兒身上是客觀存在的。

成人採取一些應對方式往往有失偏頗,缺乏科學性,容易對幼兒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在處理幼兒關於生死的問題上,採取迴避的態度或不恰當的言詞為死亡蒙上了一層神祕感。

而採取恐嚇的教育方式,則會讓孩子受到驚嚇並對死亡產生恐懼,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和陰影。

還有些成人用浪漫的方式來解釋死亡,把死亡描述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兒遠離對死亡的傷心和焦慮,但是卻會阻礙幼兒正確的理解生死,更為嚴重的是孩子有可能在這些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做出有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來。

2、傳統文化影響,對小孩談生死不吉利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死亡比較忌諱,認為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談“死”色變, 恐懼死亡、忌諱死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正是受這種重生忌死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力圖迴避死亡話題。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1、認識生命的週期性變化

在幼兒與生命的關係上,要引導幼兒瞭解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命現象,使幼兒在感受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自然過程。

同時使幼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貴,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尤其是關於死亡的教育要慎重,既要給與幼兒合理的解答,又要避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過度焦慮和恐懼。

2、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與自我的關係上,幫助幼兒認識自己,增進自信心,展現幼兒的優勢能力,積極建立幼兒正向的自我概念。

幼兒在形成初步自我概念認知的同時,要引導幼兒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自己、尊重自己。

要注意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兒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

3、培養感恩的生命態度

在幼兒與他人的關係上,要培養幼兒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生命態度,積極面對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幼兒溝通的技巧,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使幼兒意識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教育幼兒遵守所在群體的基本規範,使幼兒學會感恩,激發助人、回饋的意念。

4、瞭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關係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上,帶領幼兒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共存共在的關係。

注重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幼兒不攀折花木,不蹂躪小草,不欺負小動物。

家長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3歲起幼兒建立生命觀,6歲理解死亡概念

心理學家將兒童生命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相互關聯的,並層層遞進。

1、第一階段(3-5 歲):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主觀認知,死亡往往等同於具體行為的表現

如人如果躺著不動閉上眼睛就永遠睜不開了,人死了就是去了遠方等等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看來,死亡的狀態是暫時的且可逆的;

2、第二階段(5-8 歲):具體運算階段

此階段的幼兒的認知水平獲得發展,能夠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能夠理解生物死亡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

對於死亡的因果關係,他們大多會認為造成死亡的結果是外部因素所導致,即車禍、災害。

對造成死亡的內部的、自然的生命原因的理解還比較少,如老了是因為細胞老化、細菌會侵蝕身體等等。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雖然幼兒能夠知道一些關於死亡的原因解釋,但是卻大多歸因於外部原因;

第三階段(9 歲以上):形式運算階段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已經有了相對成熟和全面的理解,能夠正確的認知到死亡的次概念,如死亡的普遍性、必然性等。

總之,幼兒對於生命的來源、繁殖、衰老等基本生命現象是有所認識的,而且幼兒對這些現象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多數研究發現,教育條件和後天知識經驗在幼兒相關認知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這些為幼兒生命認知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小孩談生死不吉利,三大誤區不利於兒童建立生命觀

傳統文化中對死亡問題的忌諱、現實教育的過度功利化、人們對幼兒生命教育的無知等誤區都對幼兒生命認識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1、“牛奶去世了”,生命教育方法的欠缺

案例一:

孩子:媽媽,我從哪裡來呀?

家長支支吾吾:你呀,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於是,孩子去垃圾桶扔垃圾的時候,認真地在那守著,等著,以為能撿到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

案例二:

孩子的奶奶去世了。

媽媽:奶奶去世了。

孩子:什麼是“去世”?

媽媽:就是不在了。

有一天,孩子把杯子裡的牛奶喝完了,孩子對我說:媽媽,牛奶去世了。

從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死話題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對於生命的好奇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恐懼在幼兒身上是客觀存在的。

成人採取一些應對方式往往有失偏頗,缺乏科學性,容易對幼兒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在處理幼兒關於生死的問題上,採取迴避的態度或不恰當的言詞為死亡蒙上了一層神祕感。

而採取恐嚇的教育方式,則會讓孩子受到驚嚇並對死亡產生恐懼,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和陰影。

還有些成人用浪漫的方式來解釋死亡,把死亡描述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兒遠離對死亡的傷心和焦慮,但是卻會阻礙幼兒正確的理解生死,更為嚴重的是孩子有可能在這些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做出有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來。

2、傳統文化影響,對小孩談生死不吉利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死亡比較忌諱,認為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談“死”色變, 恐懼死亡、忌諱死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正是受這種重生忌死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力圖迴避死亡話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除了對“死”字敏感,就連相近的諧音“四”也要避得遠遠的。

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將“生”作為兒童教育的重點,而對死的問題則避而不談。

對於死亡的迴避模糊了死亡的事實,給兒童帶來了負面影響,讓他們感覺死亡是神祕的、可怕的。這種傳統當然也會影響生命教育的開展。

3、過於關注分數,對完整生命的忽視

教育功利傾向在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兒階段已然出現,高考的壓力也已從中小學延伸到幼兒教育。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在家庭教育中功利心更為嚴重。

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早教班、特長班等,早早的逼迫孩子識字、背古詩, 唯恐孩子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落後於他人。

幼兒教育的這種功利傾向會成為以情感體驗為主要特徵的幼兒生命教育的重大阻礙。

幼兒教育的這種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情感的教育目標忽視了幼兒生命的完整性,使教育內容遠離了幼兒的生活世界。

泯滅了幼兒好奇心、探究欲,幼兒的自然生命就會受到壓抑,自我精神生命無法激發。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1、認識生命的週期性變化

在幼兒與生命的關係上,要引導幼兒瞭解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命現象,使幼兒在感受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自然過程。

同時使幼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貴,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尤其是關於死亡的教育要慎重,既要給與幼兒合理的解答,又要避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過度焦慮和恐懼。

2、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與自我的關係上,幫助幼兒認識自己,增進自信心,展現幼兒的優勢能力,積極建立幼兒正向的自我概念。

幼兒在形成初步自我概念認知的同時,要引導幼兒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自己、尊重自己。

要注意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兒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

3、培養感恩的生命態度

在幼兒與他人的關係上,要培養幼兒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生命態度,積極面對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幼兒溝通的技巧,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使幼兒意識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教育幼兒遵守所在群體的基本規範,使幼兒學會感恩,激發助人、回饋的意念。

4、瞭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關係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上,帶領幼兒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共存共在的關係。

注重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幼兒不攀折花木,不蹂躪小草,不欺負小動物。

家長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3歲起幼兒建立生命觀,6歲理解死亡概念

心理學家將兒童生命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相互關聯的,並層層遞進。

1、第一階段(3-5 歲):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主觀認知,死亡往往等同於具體行為的表現

如人如果躺著不動閉上眼睛就永遠睜不開了,人死了就是去了遠方等等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看來,死亡的狀態是暫時的且可逆的;

2、第二階段(5-8 歲):具體運算階段

此階段的幼兒的認知水平獲得發展,能夠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能夠理解生物死亡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

對於死亡的因果關係,他們大多會認為造成死亡的結果是外部因素所導致,即車禍、災害。

對造成死亡的內部的、自然的生命原因的理解還比較少,如老了是因為細胞老化、細菌會侵蝕身體等等。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雖然幼兒能夠知道一些關於死亡的原因解釋,但是卻大多歸因於外部原因;

第三階段(9 歲以上):形式運算階段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已經有了相對成熟和全面的理解,能夠正確的認知到死亡的次概念,如死亡的普遍性、必然性等。

總之,幼兒對於生命的來源、繁殖、衰老等基本生命現象是有所認識的,而且幼兒對這些現象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多數研究發現,教育條件和後天知識經驗在幼兒相關認知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這些為幼兒生命認知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小孩談生死不吉利,三大誤區不利於兒童建立生命觀

傳統文化中對死亡問題的忌諱、現實教育的過度功利化、人們對幼兒生命教育的無知等誤區都對幼兒生命認識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1、“牛奶去世了”,生命教育方法的欠缺

案例一:

孩子:媽媽,我從哪裡來呀?

家長支支吾吾:你呀,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於是,孩子去垃圾桶扔垃圾的時候,認真地在那守著,等著,以為能撿到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

案例二:

孩子的奶奶去世了。

媽媽:奶奶去世了。

孩子:什麼是“去世”?

媽媽:就是不在了。

有一天,孩子把杯子裡的牛奶喝完了,孩子對我說:媽媽,牛奶去世了。

從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死話題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對於生命的好奇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恐懼在幼兒身上是客觀存在的。

成人採取一些應對方式往往有失偏頗,缺乏科學性,容易對幼兒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在處理幼兒關於生死的問題上,採取迴避的態度或不恰當的言詞為死亡蒙上了一層神祕感。

而採取恐嚇的教育方式,則會讓孩子受到驚嚇並對死亡產生恐懼,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和陰影。

還有些成人用浪漫的方式來解釋死亡,把死亡描述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兒遠離對死亡的傷心和焦慮,但是卻會阻礙幼兒正確的理解生死,更為嚴重的是孩子有可能在這些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做出有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來。

2、傳統文化影響,對小孩談生死不吉利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死亡比較忌諱,認為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談“死”色變, 恐懼死亡、忌諱死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正是受這種重生忌死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力圖迴避死亡話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除了對“死”字敏感,就連相近的諧音“四”也要避得遠遠的。

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將“生”作為兒童教育的重點,而對死的問題則避而不談。

對於死亡的迴避模糊了死亡的事實,給兒童帶來了負面影響,讓他們感覺死亡是神祕的、可怕的。這種傳統當然也會影響生命教育的開展。

3、過於關注分數,對完整生命的忽視

教育功利傾向在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兒階段已然出現,高考的壓力也已從中小學延伸到幼兒教育。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在家庭教育中功利心更為嚴重。

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早教班、特長班等,早早的逼迫孩子識字、背古詩, 唯恐孩子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落後於他人。

幼兒教育的這種功利傾向會成為以情感體驗為主要特徵的幼兒生命教育的重大阻礙。

幼兒教育的這種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情感的教育目標忽視了幼兒生命的完整性,使教育內容遠離了幼兒的生活世界。

泯滅了幼兒好奇心、探究欲,幼兒的自然生命就會受到壓抑,自我精神生命無法激發。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植物養育認識生命發展,滲透教育樹立正確生命觀

生命教育是以兒童為主體,它要貼近兒童的生活,探索自然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愛護生命的好習慣。

父母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要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大自然的規律性,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

而3 ~ 5歲的幼兒喜歡種植種子,並樂於照顧這些植物。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1、認識生命的週期性變化

在幼兒與生命的關係上,要引導幼兒瞭解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命現象,使幼兒在感受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自然過程。

同時使幼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貴,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尤其是關於死亡的教育要慎重,既要給與幼兒合理的解答,又要避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過度焦慮和恐懼。

2、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與自我的關係上,幫助幼兒認識自己,增進自信心,展現幼兒的優勢能力,積極建立幼兒正向的自我概念。

幼兒在形成初步自我概念認知的同時,要引導幼兒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自己、尊重自己。

要注意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兒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

3、培養感恩的生命態度

在幼兒與他人的關係上,要培養幼兒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生命態度,積極面對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幼兒溝通的技巧,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使幼兒意識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教育幼兒遵守所在群體的基本規範,使幼兒學會感恩,激發助人、回饋的意念。

4、瞭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關係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上,帶領幼兒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共存共在的關係。

注重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幼兒不攀折花木,不蹂躪小草,不欺負小動物。

家長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3歲起幼兒建立生命觀,6歲理解死亡概念

心理學家將兒童生命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相互關聯的,並層層遞進。

1、第一階段(3-5 歲):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主觀認知,死亡往往等同於具體行為的表現

如人如果躺著不動閉上眼睛就永遠睜不開了,人死了就是去了遠方等等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看來,死亡的狀態是暫時的且可逆的;

2、第二階段(5-8 歲):具體運算階段

此階段的幼兒的認知水平獲得發展,能夠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能夠理解生物死亡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

對於死亡的因果關係,他們大多會認為造成死亡的結果是外部因素所導致,即車禍、災害。

對造成死亡的內部的、自然的生命原因的理解還比較少,如老了是因為細胞老化、細菌會侵蝕身體等等。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雖然幼兒能夠知道一些關於死亡的原因解釋,但是卻大多歸因於外部原因;

第三階段(9 歲以上):形式運算階段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已經有了相對成熟和全面的理解,能夠正確的認知到死亡的次概念,如死亡的普遍性、必然性等。

總之,幼兒對於生命的來源、繁殖、衰老等基本生命現象是有所認識的,而且幼兒對這些現象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多數研究發現,教育條件和後天知識經驗在幼兒相關認知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這些為幼兒生命認知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小孩談生死不吉利,三大誤區不利於兒童建立生命觀

傳統文化中對死亡問題的忌諱、現實教育的過度功利化、人們對幼兒生命教育的無知等誤區都對幼兒生命認識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1、“牛奶去世了”,生命教育方法的欠缺

案例一:

孩子:媽媽,我從哪裡來呀?

家長支支吾吾:你呀,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於是,孩子去垃圾桶扔垃圾的時候,認真地在那守著,等著,以為能撿到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

案例二:

孩子的奶奶去世了。

媽媽:奶奶去世了。

孩子:什麼是“去世”?

媽媽:就是不在了。

有一天,孩子把杯子裡的牛奶喝完了,孩子對我說:媽媽,牛奶去世了。

從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死話題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對於生命的好奇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恐懼在幼兒身上是客觀存在的。

成人採取一些應對方式往往有失偏頗,缺乏科學性,容易對幼兒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在處理幼兒關於生死的問題上,採取迴避的態度或不恰當的言詞為死亡蒙上了一層神祕感。

而採取恐嚇的教育方式,則會讓孩子受到驚嚇並對死亡產生恐懼,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和陰影。

還有些成人用浪漫的方式來解釋死亡,把死亡描述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兒遠離對死亡的傷心和焦慮,但是卻會阻礙幼兒正確的理解生死,更為嚴重的是孩子有可能在這些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做出有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來。

2、傳統文化影響,對小孩談生死不吉利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死亡比較忌諱,認為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談“死”色變, 恐懼死亡、忌諱死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正是受這種重生忌死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力圖迴避死亡話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除了對“死”字敏感,就連相近的諧音“四”也要避得遠遠的。

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將“生”作為兒童教育的重點,而對死的問題則避而不談。

對於死亡的迴避模糊了死亡的事實,給兒童帶來了負面影響,讓他們感覺死亡是神祕的、可怕的。這種傳統當然也會影響生命教育的開展。

3、過於關注分數,對完整生命的忽視

教育功利傾向在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兒階段已然出現,高考的壓力也已從中小學延伸到幼兒教育。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在家庭教育中功利心更為嚴重。

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早教班、特長班等,早早的逼迫孩子識字、背古詩, 唯恐孩子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落後於他人。

幼兒教育的這種功利傾向會成為以情感體驗為主要特徵的幼兒生命教育的重大阻礙。

幼兒教育的這種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情感的教育目標忽視了幼兒生命的完整性,使教育內容遠離了幼兒的生活世界。

泯滅了幼兒好奇心、探究欲,幼兒的自然生命就會受到壓抑,自我精神生命無法激發。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植物養育認識生命發展,滲透教育樹立正確生命觀

生命教育是以兒童為主體,它要貼近兒童的生活,探索自然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愛護生命的好習慣。

父母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要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大自然的規律性,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

而3 ~ 5歲的幼兒喜歡種植種子,並樂於照顧這些植物。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通過在室內種植各種植物,能夠幫助幼兒認識生命的發展規律,培養其對生命的敬畏感。

1、與幼兒討論植物種植的方法

通過給幼兒提供灑水壺、水壺、花瓶、盆栽土等材料,向幼兒介紹他們作為植物照顧者的角色。可以通過下列提問讓幼兒分享他們使用這些工具的經驗:

  • 你見過別人使用這些工具嗎?
  • 你覺得它是做什麼用的?
  • 別人都用它來幹什麼?

通過下列提問,幫助幼兒思考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具來照顧他們的植物。

2、引導幼兒種植植物

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要種植的種子。

詢問他們種植這些東西需要什麼條件,應該怎樣種植。即使他們的觀點與你相去甚遠,也不妨讓他們去試驗一下。

"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何告訴2-5歲的兒童,是一個被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

下面的這個案例,也許能反應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共性錯誤。

菲菲今年4歲,她的爺爺去世。看著女兒那傷心的樣子,媽媽不願意告訴她“死亡”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所以就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媽媽:“爺爺死了以後,他就會到天上去,在那裡有大片的草地,在那裡會玩得更高興的。”

菲菲:“那人死了以後都會到那裡去嗎?”

媽媽:“是的。”

菲菲:“那我也要死了,我要到天上去找爺爺玩。”

面對幼齡兒童,爸爸媽媽會選擇避談生死,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孩子小,不懂這些。

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讓父母認為談論這些話題不吉利,特別是對小孩子。

殊不知,孩子在3歲時就已逐漸發展出對生和死的概念,而且正是由於對生命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熊孩子幹出了嚇人的事情。

7月17日,朋友圈一則的視頻看了讓人揪心。

陝西三名兒童在34層高層樓頂玩耍,甚至翻到欄杆外,貼著牆站在樓頂外沿,所幸孩子未發生意外。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生命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且也會危及他人的生命。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不是安全教育, 它包含4項內容

幼兒生命認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生命的神聖敬意和積極的生命態度傳遞給孩子

因此,生命認知教育的目標是:

  • 在認識層面要讓孩子具備關於生命本體的知識;
  • 在情感層面上要激發孩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學會責任與感恩;
  • 在實踐層面上提高生存能力,學會自我保護和與人相處。

同時,幼兒生命認知教育並不等同於安全教育,它的內容更為豐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1、認識生命的週期性變化

在幼兒與生命的關係上,要引導幼兒瞭解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生命現象,使幼兒在感受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自然過程。

同時使幼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貴,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尤其是關於死亡的教育要慎重,既要給與幼兒合理的解答,又要避免給他造成心理上的過度焦慮和恐懼。

2、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與自我的關係上,幫助幼兒認識自己,增進自信心,展現幼兒的優勢能力,積極建立幼兒正向的自我概念。

幼兒在形成初步自我概念認知的同時,要引導幼兒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自己、尊重自己。

要注意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幼兒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

3、培養感恩的生命態度

在幼兒與他人的關係上,要培養幼兒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生命態度,積極面對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幼兒溝通的技巧,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使幼兒意識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教育幼兒遵守所在群體的基本規範,使幼兒學會感恩,激發助人、回饋的意念。

4、瞭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關係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上,帶領幼兒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共存共在的關係。

注重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幼兒不攀折花木,不蹂躪小草,不欺負小動物。

家長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3歲起幼兒建立生命觀,6歲理解死亡概念

心理學家將兒童生命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相互關聯的,並層層遞進。

1、第一階段(3-5 歲):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的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主觀認知,死亡往往等同於具體行為的表現

如人如果躺著不動閉上眼睛就永遠睜不開了,人死了就是去了遠方等等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看來,死亡的狀態是暫時的且可逆的;

2、第二階段(5-8 歲):具體運算階段

此階段的幼兒的認知水平獲得發展,能夠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能夠理解生物死亡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

對於死亡的因果關係,他們大多會認為造成死亡的結果是外部因素所導致,即車禍、災害。

對造成死亡的內部的、自然的生命原因的理解還比較少,如老了是因為細胞老化、細菌會侵蝕身體等等。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雖然幼兒能夠知道一些關於死亡的原因解釋,但是卻大多歸因於外部原因;

第三階段(9 歲以上):形式運算階段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已經有了相對成熟和全面的理解,能夠正確的認知到死亡的次概念,如死亡的普遍性、必然性等。

總之,幼兒對於生命的來源、繁殖、衰老等基本生命現象是有所認識的,而且幼兒對這些現象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多數研究發現,教育條件和後天知識經驗在幼兒相關認知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這些為幼兒生命認知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小孩談生死不吉利,三大誤區不利於兒童建立生命觀

傳統文化中對死亡問題的忌諱、現實教育的過度功利化、人們對幼兒生命教育的無知等誤區都對幼兒生命認識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1、“牛奶去世了”,生命教育方法的欠缺

案例一:

孩子:媽媽,我從哪裡來呀?

家長支支吾吾:你呀,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於是,孩子去垃圾桶扔垃圾的時候,認真地在那守著,等著,以為能撿到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

案例二:

孩子的奶奶去世了。

媽媽:奶奶去世了。

孩子:什麼是“去世”?

媽媽:就是不在了。

有一天,孩子把杯子裡的牛奶喝完了,孩子對我說:媽媽,牛奶去世了。

從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死話題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對於生命的好奇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恐懼在幼兒身上是客觀存在的。

成人採取一些應對方式往往有失偏頗,缺乏科學性,容易對幼兒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在處理幼兒關於生死的問題上,採取迴避的態度或不恰當的言詞為死亡蒙上了一層神祕感。

而採取恐嚇的教育方式,則會讓孩子受到驚嚇並對死亡產生恐懼,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和陰影。

還有些成人用浪漫的方式來解釋死亡,把死亡描述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兒遠離對死亡的傷心和焦慮,但是卻會阻礙幼兒正確的理解生死,更為嚴重的是孩子有可能在這些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做出有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來。

2、傳統文化影響,對小孩談生死不吉利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死亡比較忌諱,認為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談“死”色變, 恐懼死亡、忌諱死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正是受這種重生忌死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力圖迴避死亡話題。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除了對“死”字敏感,就連相近的諧音“四”也要避得遠遠的。

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將“生”作為兒童教育的重點,而對死的問題則避而不談。

對於死亡的迴避模糊了死亡的事實,給兒童帶來了負面影響,讓他們感覺死亡是神祕的、可怕的。這種傳統當然也會影響生命教育的開展。

3、過於關注分數,對完整生命的忽視

教育功利傾向在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兒階段已然出現,高考的壓力也已從中小學延伸到幼兒教育。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在家庭教育中功利心更為嚴重。

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早教班、特長班等,早早的逼迫孩子識字、背古詩, 唯恐孩子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落後於他人。

幼兒教育的這種功利傾向會成為以情感體驗為主要特徵的幼兒生命教育的重大阻礙。

幼兒教育的這種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情感的教育目標忽視了幼兒生命的完整性,使教育內容遠離了幼兒的生活世界。

泯滅了幼兒好奇心、探究欲,幼兒的自然生命就會受到壓抑,自我精神生命無法激發。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植物養育認識生命發展,滲透教育樹立正確生命觀

生命教育是以兒童為主體,它要貼近兒童的生活,探索自然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在探索自然生物奧祕的同時,引導其懂得尊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愛護生命的好習慣。

父母要使幼兒認識到每個生物體都有存在的權利,要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大自然的規律性,發現生命並欣賞自然。

而3 ~ 5歲的幼兒喜歡種植種子,並樂於照顧這些植物。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通過在室內種植各種植物,能夠幫助幼兒認識生命的發展規律,培養其對生命的敬畏感。

1、與幼兒討論植物種植的方法

通過給幼兒提供灑水壺、水壺、花瓶、盆栽土等材料,向幼兒介紹他們作為植物照顧者的角色。可以通過下列提問讓幼兒分享他們使用這些工具的經驗:

  • 你見過別人使用這些工具嗎?
  • 你覺得它是做什麼用的?
  • 別人都用它來幹什麼?

通過下列提問,幫助幼兒思考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具來照顧他們的植物。

2、引導幼兒種植植物

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要種植的種子。

詢問他們種植這些東西需要什麼條件,應該怎樣種植。即使他們的觀點與你相去甚遠,也不妨讓他們去試驗一下。

媽媽說爺爺去天上了,4歲孩子:我也要去!生命教育比早教更重要

當你發現用幼兒的方法無法使植物生長時,讓幼兒在你的指導下另外再種一次。

如果他只種一粒種子,父母就要建議他至少種3 ~4粒同一種類的種子,以保證盆裡的種子至少能有一粒可以長出健康的秧苗。

3、幫助幼兒擬定照顧植物的計劃

  • 我們怎樣確保這些植物得到了它所需要的東西?
  • 我們怎樣判斷它們需要更多或更少的水?
  • 誰負責為植物澆水?
  • 有什麼好的辦法來給植物的種子澆水呢?

4、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

  • 每天和孩子一起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 讓孩子觀察植物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並做好記錄;
  • 鼓勵孩子使用拍照或畫畫的方式,記錄每週植物的變化;
  • 植物破土而出後,讓孩子說出心中的感受。

5、分享有關植物生長的想法

通過下列提問,幫助他們思考種子在生長中的變化。

  • 在你種植它的時候,它是什麼樣子的?
  • 長大後它變成了什麼樣子?
  • 它能長多大呢?
  • 它的生命是不是特別神奇?
  • 是誰賦予了它的生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