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作者:羅愛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由於工作緣故,我會接觸到很多心理感受痛苦的人。他們的痛苦,有一部分是由於大腦的生物改變、身體的病痛以及一些未明原因導致。而非常明顯,他們的大部分痛苦,來自他們無法對自己表達一種深刻的喜歡,他們無法認同自己、接納自己、信任自己、包容自己——或者說他們無法愛自己。

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這些感受痛苦的人當中,年輕人佔了很大的比例,甚至有年輕到小學的程度。這一方面是一件好事,說明更多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得到了關注;而另一個方面,我覺得需要提醒家長們更加重視,畢竟每一個年輕人的心理問題背後,都有一個最強大的推手——父母(主要撫養人)的養育方式。

1. 你真的會“愛自己”嗎?

一位非常漂亮的女生,高學歷,家境也好,但她在社交場合,總是躲在角落裡。她不讓別人注意到她,因此也就沒有什麼朋友,單位領導不把她當回事,好的工作輪不到她,她感覺非常痛苦。當我們談到她為什麼躲在角落裡,她表達了自己的擔心,“我沒有其他人那麼有話題”、“我不會活躍氣氛”、“我在人多的地方很笨拙”……而這些擔心,都指向“別人將會不喜歡我”、“將會嘲笑我”這樣的結果。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當我問她,“你沒覺得自己長得很漂亮,在社交當中有可能會很吸引人嗎?”她說,“確實有人說過我長得漂亮,不過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在更多的瞭解之後,我明白了其實她是在說:她不相信長得漂亮是她的優點,她應該沒有優點才對。她甚至想過自殺,因為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她認為愛自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不愛自己,會讓人們看不到自己身上閃光的地方,卻會因為一點點不如意而對自己興師問罪,甚至因為一個錯誤而全盤否定自己,這在抑鬱症患者身上很常見;不愛自己,還會讓人們很難信任自己,無法從自己身上獲得安全感,這使得焦慮症有機會發生;不愛自己,還會讓人們從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困難,於是他們必須不斷獲得確定和認可,比如強迫症;不愛自己的人,會苛刻地對待自己,他們也不會深刻地愛別人,也常常苛刻地對待自己周圍的人,尤其是非常親近的人,比如易怒、人際關係緊張等……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前些日子,網絡上報道了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雖然在學業上,吳謝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佼佼者,但他卻殺害了自己的母親。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對母親痛下殺手,還不得而知,但是他在並沒有明顯的精神異常的情況下,做出殺人這種極端危險行為,性格中的缺陷是很可能存在的,甚至可能是病態的。其性格特點的成因,以及對事態的不合理的評價和處理方式,恐怕才是導致這出悲劇的根源。

每個人大概從6歲開始,就逐漸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評價和處理問題的模式,我們稱之為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而一個人的性格、認知模式、行為模式又受到父母的養育方式的絕對影響。吳謝宇雖然成為了一名學霸,卻很可能沒有學會如何“愛自己”。他並沒有形成一種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決斷的機制,因為很顯然,在文明社會,殺人這種做法並不是在幫自己,救自己,而是在毀掉自己。這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單憑智慧和理性是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

我們在婚禮上常常聽到這樣的誓詞:“不論貧窮富貴、健康疾病、順境逆境,我都將永遠愛你。”愛就是這樣一種認同、接納、欣賞、包容,並且永遠不離不棄。如果有人並不理解如何是愛自己,那你不妨試著體會將戀愛的對象換成自己,認同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包容自己,對自己不離不棄。

愛自己的人,當然發自內心地努力為那個自己所愛的自己爭取最好、最利於自己的結果,當然會盡力滿足自己的願望和追求;愛自己的人,當然不會為難自己。而不愛自己的人,會把精力都放在如何跟自己做對,如何發現自己的差錯,如何讓自己不痛快。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比如那位女生,她其實非常羨慕那些在社交當中落落大方的人,她明知道自己躲在角落裡對社交沒有好處,她其實非常想落落大方,但她又強烈地約束自己,不讓自己落落大方。久而久之,她也就真的不會落落大方了,於是她就更有理由不愛自己。

殺死母親的吳謝宇,根據網絡上的描述,他在殺死母親之後隱藏起來的那段時間,“隱姓埋名,對外自稱叫“小龍”,白天在學校(培訓機構)教學,晚上到酒吧兼職陪酒當男模。”對於一個曾經帶著光環的年輕人來說,到酒吧陪酒的落差是不是會有點太大?然而,這可能正是他一直以來都想做的——讓自己成為那個不值得被人讚賞的人,那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不愛自己。

但是,他們真的不可愛嗎?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生,從內到外,就有很多值得被愛的地方。她長得漂亮、很有禮貌、穿著總是很得體、很細心、工作能力強、很孝敬父母等等。

幾乎所有的抑鬱症患者,都是自我要求嚴格的人,這難道不是一個優秀的品質?所有焦慮症的人,都會提前預測風險,這不正是使人類得以延續的一個重要原因?我曾經跟一個有焦慮問題的人開玩笑,我說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來了,你一定是死得最晚的那個,因為你肯定早早就做好了準備。那位曾經帶著光環的吳謝宇的優點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有許多可愛之處,只是他們不愛自己,所以根本意識不到。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2. “愛自己”和“自私”有什麼不同?

你也許會質疑,這麼強調愛自己,為自己活著,會不會變得不愛別人,不再為別人為社會付出?會不會變成自私的人?當然不會!

自私是什麼?百度百科:自私是基於個人利益的需要而做出的反應。

一個愛自己的人,會因為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接納、欣賞和包容,而感覺富有成效、感受到內心安寧、感到滿足。這些積極的感受,會給他帶來努力向上的勇氣和力量。而勇氣和力量,又會讓他更容易成功並獲得更多滿足。而更多的成功,就會讓一個人更愛自己。試想一下,一個在學習中充滿勇氣和力量的人,難道不是那個更容易把學業完成的人,並因此讓老師、父母高興?一個在工作中充滿勇氣和力量的人,難道不是那個更容易獲得事業成功的人,而給親朋好友給社會帶來好處?越滿足的人,就越少對個人利益的需要做出反應,就越發不會自私。顯然,吳謝宇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成功而更愛自己,甚至放棄了自己,那是因為他本來也不愛自己。

一個人只有愛自己,在內心富足的前提下,才有意願和力量愛別人。而別人的反饋又會讓你更愛自己。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談到這裡,我很想提一下曼德拉。

“曼德拉出生在南非算是個貴族家庭。由於父親得罪了統治者,他很小時他們全家搬到一個偏僻的山村生活。還不到5歲的曼德拉已經學會了放牛放羊,他和村裡的夥伴們一起玩耍,大自然簡直就是他們的遊樂場。曼德拉的母親有三個小土屋,分別用來睡覺,做飯和當倉庫。在曼德拉的記憶深處,母親的小房子總是擠滿了小孩子和親戚家的弟弟妹妹。”——《曼德拉自傳》

曼德拉是南非前總統,是南非首位黑人總統,被稱為南非國父。他20多歲起,就投入了為黑人贏得平等權力的鬥爭中,是大愛之人。上面這段這段記錄選自他的自傳。不難看出,曼德拉從小的經歷還是快活的,而且他的媽媽是個很有愛心的人。恐怕這樣的成長背景,對於他今後能夠成就大業,是一個良好的鋪墊。1964年他被當時的統治政府判了終身監禁,之後,他經歷了27年的牢獄生涯。最讓人動容的,是他在漫長的監獄生活中,依然保持著規律生活的習慣:他每天4點30分起床,然後進行體育鍛煉,早睡早起、不吃油膩與甜食等等。是什麼力量能讓一個似乎一生要在監獄中度過的人做到這些?那就是愛自己,不放棄自己的力量。

甚至那些為了國家、為了大眾,為了自己所投身的事業而奉獻出生命的人,更是愛自己的,因為他們那種連死都不怕的勇氣來自於成就自己對自己強烈的期待。我們難道不是越愛誰對他越多期待?當然,這不同於自殺,自殺是對自己完全不愛,完全喪失期待。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3. 教會孩子如何“愛自己”

作為父母,當你的孩子呱呱落地時起,你就註定了要對這個生命的喜怒哀樂負責任,就註定了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給予孩子更多的積極的影響,讓孩子更多快樂更少痛苦,肯定是每個父母的心願。

那麼,把你的孩子養育成會“愛自己”的人吧。他愛自己,就自然而然地想方設法取悅自己,而且再大的困難也壓不倒他,因為就算這個世界放棄了他,他還有自己,他將永遠都不會放棄自己。

關於如何科學地養育孩子,有很多專欄、著作以及別人的經驗,都是父母們可以借鑑的,在這裡沒法都展開來講。我只想強調幾點:

  • 1. 愛的氛圍
  • 2. 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欣賞
  • 3. 會愛

愛的氛圍,顧名思義,父母們要儘量給孩子營造一種充滿愛意的家庭氛圍。充滿愛意,並不是簡單的寵愛,不是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是一種溫暖、平靜、安全,並且家庭成員互相之間欣賞、尊重、信任、愛惜的狀態。你以為孩子們欣賞自己、接納自己是怎麼來的?其實就是從家庭成員之間的態度上、從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上模仿來的。如果你家裡確實沒有這種氛圍,恐怕你需要作一些努力。比如沒孩子的時候,夫妻倆說翻臉就翻臉,那麼有孩子之後恐怕就要有所收斂了。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欣賞,對有些父母來說是比較難的。有這樣的一對夫妻,在孩子還沒出生之前他們就不斷地爭吵,誰也不服誰,孩子出生之後也沒有改善。父親從女兒上幼兒園起就因為女兒不聽話打女兒,女兒到青春期出現了強烈的逆反和厭學的反應。父親用盡了各種軟硬兼施的辦法,都沒見效,於是他對女兒說“你就是個垃圾”、“不如死了算了”……我問他,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不欣賞你的孩子,你怎麼能指望別人尊重和欣賞她?怎麼指望她自己尊重和欣賞自己?

當我建議他們開始試著發自內心地欣賞自己的孩子,他們最初很難做到,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先出現值得他們尊重和欣賞的變化,他們才可以尊重和欣賞。其實,孩子們對於未來的考慮恐怕最遠只到後天,所以,千萬不要跟孩子們比誰狠,如果一定要有變化才能讓事態往好的方向發展的話,不如父母先來變。而當你開始從日常的點點滴滴發現孩子的優秀之處並開始欣賞,你就一定會發現孩子的變化,因為被欣賞是一種愉快的體驗。至於如何欣賞、如何表達欣賞、什麼是尊重等等這些問題,父母們需要自己去惡補。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會愛,其實就是聰明地愛。當別人最需要愛的時候,那個愛就是最珍貴的。比如,你的孩子考試沒考好,其實最難受的是孩子自己,這時候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體諒和支持,對孩子的觸動和影響是更大的,孩子們就能夠感受到父母的認可和接納。有些父母反而會選擇孩子考試不成功的時候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其實你是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

總之,養孩子不容易。我想,父母們與其自己拼命地愛孩子,還不如把他們養育成“愛自己”的人。

心理諮詢師:與其拼命愛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愛自己”

#心理諮詢師說#


如果您想改善焦慮抑鬱,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下載健心家園App。

@健心家園,陪你走出焦慮抑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