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陪伴和平常心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盧梭 中國家永遠愛你 2019-04-03

作者:張映生

教育需要陪伴和平常心

教育家杜威說過: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是啊!教育就是為了能讓生活更好,通過教育,找到好前途,實現人生價值。教育的責任不僅在老師,家長尤其重要,教育孩子需要陪伴,教育孩子需要平常心。

一、教育孩子需要陪伴

一個人的成長,首先需要家庭教育,然後需要學校教育,只有家庭和學校合力教育,才能塑造出優秀的人才,眾所周知,這兩方面的教育,都需要有人的陪伴。陪伴其實是一種愛的體現,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每一個人來說,家長是第一任老師,是愛的源泉,家庭是第一樂園。“家長能給予的最優質的父母之愛。這種愛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質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處、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圍、良好的榜樣等等這些構成。”

要想得到它,就需要陪伴。若是家長自認很難教好孩子而把他們推給學校,推給他人,無異於告訴孩子家長自己不行。家長不可能成為孩子方方面面的老師,但家長完全可以相信孩子,通過學習,孩子可以學會很多。教育需要陪伴,這種陪伴不是教導,不是限制,不是命令,而是給孩子學習的自由。這就要求教育者除了要有陪伴的意識外,還要陪伴的時間,陪伴的行動。

我們常從媒體中聽到孩子或溺水身亡,或離家出走,或染上惡習的悲劇,看到留守兒童孤獨的面容。這一切都因為家長沒有盡到陪伴教育責任造成的,這樣的後果令人痛心疾首。我們理解家長為生活奔波顧不上孩子的矛盾心情,但不理解這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行為。也許家長會說:我已經要他怎樣了,可他還是不聽。其實,陪伴需要的不是講道理。它需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需要真誠。思想家盧梭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而這正是不少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用到的。我在教育中常會這樣去做,我自認為這三種方式收效真的得聽天由命,也許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就奏效了,比如對一個很聽話的學生。但是更多時候,覺得自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表情,心情十分糟糕。所以,我覺得陪伴,確實得少說多做,儘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去了解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二、教育需要有平常心

相信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孩子過得比他們好,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師希望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希望他們將來有所作為,因為自己吃過苦,所以希望通過捷徑來使孩子達到目的。他們總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習慣來要求孩子,殊不知“習慣的培養如果不是首先基於接納,而是首先急於改造,損害幾乎是必然的。因為人不是物,人是有靈性的,一個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潛藏著無比豐富的獨特性。遵循規則的開發和建設會讓其煥發生機,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亂開採只能導致生態失衡。”

所以教育需要有平常心。不要總想著如何去改變,如何去為孩子的前途做主。世界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並不只是某一方面的人才,希望他們將來好,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這種包辦的心理,作為教育者,我們總覺得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多,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多,有一套人生經驗和哲學,所以希望他們快速成長。可是人不是都一個樣子,有些孩子個性很強,不喜歡被限制。所以要學會體恤他們,讓他們在良性的積極的範圍內去發展,只要他們不做違法的事,不做損人的事,千萬別打壓他們,別冷待他們。

教育需要有平常心,就是不要有包辦心理,要大膽的放手讓他們去學走路。“‘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規範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在這種‘縱容’下,孩子可能損壞一些東西,甚至可能受點小傷,而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軌道上。”

比如你告訴學生要愛護公物,不要隨意損壞桌椅,可他就是不聽,等到椅子壞了,讓他去修理了,花錢了,他才知道原來東西真的會壞的,損壞東西就得承擔責任,往後就吸取教訓了。的確,實踐出真知,等到吃虧了,才明白道理是對的。

當今社會中,教育最關鍵的是不應該有虛榮心。“生活中最大的敵人不是任何具體的對手,是‘虛榮’和‘恐懼’。”信息發達了,人們最喜歡在網上晒什麼,什麼都可以晒,這種晒也許很陽光,但有時難免有炫耀之嫌,也許自己不行了,那麼就比孩子吧,比孩子不是比健康,比快樂,比的是成績。君不見多少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了多少途徑逼迫孩子學這學那,喜歡的,成才了,是鳳毛麟角,隨波逐流,苦不堪言者卻不在少數,很多教育者對某種興趣徹底失去興趣,本來可以成為牛頓,最後卻成為牛倌。這種代價是慘重的。因為虛榮心作怪,所以不管不顧,趕鴨子上架,而一旦孩子不能如自己所願,甚至更糟,就會恐懼不安了。這種虛榮是一種自殘的行為,它強加給孩子的壓力是無形的,它讓孩子喘不過氣,覺得生不如死。想不開的就了結生命,作為報答了。而真正在這種壓力下挺過來的,能健康嗎?恐怕一輩子都會有陰影吧。這樣的結果,恐怕不是我們想要的吧。

因此作為教育者,應該明白:我們的孩子很優秀,但並不一定站在山頂,我們的孩子很平凡,但並不一定不幸福。我們在教育中應該讓他們感到輕鬆快樂,哪怕有壓力,那也是自然可以承受的範圍,而且人會自覺的把這種壓力化作動力,激勵自己奮力向前。這種教育就是一種真誠的愛,一種真誠的陪伴,一種平常心的教育。願我們都善於陪伴,學會用平常心對待孩子,讓他們都自由地呼吸陪伴的空氣,在嚴冬裡也能晒著太陽,感到溫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