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孟母 睡眠 錢琳 懶媽育兒路 2019-05-09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昨天晚上,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結實了幾個新朋友。幾個孩子居然在昏暗的燈光下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

我家孩子原本就比較怕黑,所以每次藏的時候,要麼找靠近我的地方,要麼就拉著一個小朋友一起躲著。如果輪到他找人,他總是在我周圍不遠處溜達,直到找到一個孩子後一起再去找其他孩子。

我觀察了一下,似乎不僅僅是我家孩子是這種情況,好幾個孩子都是這樣。一方面對黑暗有著本能的恐懼,一方面又覺得這個遊戲很刺激;一邊哆哆嗦嗦地躲在樹叢中,一邊又渴望能隨時能看見家長。

但那個叫琳琳的小女孩卻表現出了超出她年齡的膽大和冷靜。結果就是,只要她藏著,沒有人能找到,只要她找人,所有人都能被她找到。

她敢自己一個人躲在樹叢中一聲不吭,也敢自己跑到遠離媽媽的地方躲著;琳琳說,我能聽見你們的說話聲,所以我就不害怕了。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琳琳為何如此膽大?她媽媽笑著說:哪裡是膽大,這孩子只是不怕黑而已。她以前可超級怕黑的,被我訓練的幾次,現在不害怕了。

這位媽媽的話引起了我的好奇,如何訓練孩子不怕黑呢?我也想給我家孩子試一試,因為這個男孩晚上都不敢自己去廁所。

琳琳媽媽說,以前琳琳特別怕黑,從來不敢一個人呆著。可能是因為有一天晚上,琳琳媽媽見琳琳睡覺了,就關燈出去買東西了。結果回來的時候,琳琳在黑暗中哭得聲嘶裂肺。從那以後,琳琳就特別害怕黑暗。晚上睡覺醒了就哭,不得不摟著睡。晚上更是一步都不敢出門。

後來,琳琳媽媽覺得這樣實在受不了了,決定慢慢培養孩子的耐黑性。(剛聽到這個詞,我噗嗤一聲笑了出來。)為此,琳琳媽媽專門制定了一個計劃,分幾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讓琳琳去適應黑暗。別說,效果還真不錯。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剛開始,琳琳媽媽和琳琳一起在被窩裡呆著,臥室燈是開著的。因為有媽媽陪著,所以琳琳在黑乎乎的被窩裡也不覺得害怕。接著,琳琳媽媽讓琳琳自己在被窩呆著,她在外面和她玩,琳琳也不覺得有問題。

再後來,琳琳媽媽直接關掉房間的燈,開了手機上的手電筒。因為有琳琳媽媽在,所以琳琳也只是表現出來緊緊靠著媽媽。

就這樣玩了幾次後,等琳琳適用了手電筒的光,琳琳媽媽就找藉口出去一會,然後慢慢拉長出去的時間。琳琳有手電筒陪著,也清楚媽媽就在附近,倒也沒有表現出太強烈的抗拒。

過了幾天,琳琳媽媽開始試著晚上帶琳琳出去玩了。因為小區也有路燈,和手電筒的光亮差不多。琳琳剛開始是緊緊拉著媽媽的手,一刻也不放鬆。再後來遇到小朋友,能在媽媽附近玩了。

就這樣玩了差不多一週吧,琳琳媽媽將鍛鍊升級了。她開始引導琳琳在黑暗的房間裡和她一起玩,然後找藉口出去,讓琳琳自己呆一會黑屋子,然後再慢慢拉長琳琳自己呆的時間。就這樣,琳琳逐漸適應了黑暗,在稍微有點亮光的地方,都能安然自處了。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聽了琳琳媽媽的話,我覺得這個媽媽可真有耐心啊。突然就想起來,心理學不是有一個說法:當一個人拒絕接受一件事情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反覆提,反覆提,直到他對這件事情徹底脫敏。

系統脫敏療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沃爾帕認為:

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種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制作用。孩子很容易因為自己的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導致對某些事情的恐懼,這是一種習得性反應。

例如,被狗咬過的孩子,就算以後不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但孩子一旦看見狗,就自然地和被咬聯繫起來,從而產生一種焦慮情緒,表現為就是害怕狗。

通過脫敏治療,一小步一小步讓孩子適應,就能緩解孩子在狗和焦慮反映之間的聯繫,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抗拒。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於是,我問琳琳媽媽,你是使用的脫敏療法嗎?琳琳媽媽聽了,大笑問:什麼是脫敏療法?我簡單給她說了一下,琳琳媽媽搖頭說:我可不懂什麼心理學,這只是我覺得應該這樣教孩子,讓她一點一點適應黑暗,不再害怕黑暗。但是這個過程一定要慢,前進的步子一定要小,讓孩子慢慢適應。

不得不承認,母親的本能很強大,就算沒有任何心理學知識,也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只要一個母親是真的愛孩子的,是發自內心希望孩子好,是不怕麻煩,不怕耗費時間,她都就一定能找到最適合的方法,來幫助她的孩子。

兩百年前,拿破崙有一次在與貢龐夫人交談時問道:“傳統的教育體制似乎一無是處,為了使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缺少什麼呢?”

“母親。”貢龐夫人回答說。

這個回答深深地打動了這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不錯!”他說,“在這一詞裡包含著一種教育體制。”

縱觀古今中外那些偉大的母親們,基本很少有系統學習心理學的機會,但是她們都在平時對孩子的觀察中,在一顆充滿愛意的心的引導下,使用心理學的知識來教育孩子。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母三遷。孟母肯定不懂心理學知識,但是她卻明白一個樸素的道理: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這個理論在心理學上對應的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蒂/阿德勒/瑞典教育家愛倫•凱等人的觀點。

這些心理學家都認為,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處於不利於他成長的環境中,這個孩子也一定無法成才。

心理學家諾爾蒂甚至還說過一段非常出名的話,來形容孩子和環境的關係:

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

如果兒童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

如果兒童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

如果兒童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如果兒童生活在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

如果兒童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如果兒童生活在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

如果兒童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如果兒童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

如果兒童生活在讚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如果兒童生活在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去珍惜愛情。

孟母雖然沒有心理學知識,卻依然明白這個道理,也因此才三次搬家,只為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第二個例子:冰心的母親。

冰心曾講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她有一天問他的母親:“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冰心的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頰,抵住我的前額,溫柔地、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

多麼樸素的道理啊!這不就是美國心理學家道衛迪克·戴依和迪克·戴依在他們的暢銷書《6A的力量》中所闡述的道理嗎?

在這本全球銷量超過50萬的書中,作者明確提出了無條件的愛孩子,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衛迪克·戴依和迪克·戴依認為:

全世界的嬰兒傳遞的首要需求之一就是渴望被擁抱、被撫摸。關愛能夠讓孩子感到快樂。更重要的是,關愛滿足了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需要並不會因此而減少。父母的關愛,在孩子看來就像澆灌在植物上的水、發動機裡的油、飢餓者的飲食一樣。沒有足夠的關愛,孩子長到青少年時,就會用身體來交換愛的感覺。

我想,正是因為冰心母親這種無條件的關愛,冰心才能成為一位充滿柔情的作家,才能讓她即便走過黑暗,依然渴望光明。“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這句話能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足夠她在成長中面對種種困難。

她們從未學過心理學,憑著媽媽直覺,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作為母親,其實都有一種直覺,她們能夠率先清楚孩子的感受,能夠敏感地知曉孩子的反常。網上不是有很多母親,在孩子發生危險的那一刻,就像冥冥中有神靈提示一樣,及時將孩子解救出來。

這些母親,就是大字不識,卻能憑著直覺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這些母親,就算不懂任何心理學,卻能憑著直覺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有一個這樣的母親,孩子一定能夠快樂而幸福的長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