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上教師不停的灌,學生不停的聽,長此以往,課堂失去光彩,學生失去興趣,學習效率就會越來越低。喚醒才是教育的真諦,我們該喚醒學生什麼?

作為一名老師,我時刻踐行著這樣的座右銘。下面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

某天突然在網上看到外國舉行枕頭大戰的新聞,突發靈感,覺得讓咱們的孩子也來一次枕頭大戰估計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想法有了,接下來就讓他發生吧!

課上,我饒有興致地跟孩子們分享了枕頭大戰的新聞,讓孩子們分享一下感受。

“我覺得枕頭上面不能有拉鍊,不然砸到別人會很疼的。”這孩子心裡有別人。

“外國人是喜歡在街道上舉行枕頭大戰的,我覺得在室內舉行會更好。這樣我們的枕頭就不會掉到地上了。”考慮周全的孩子總會想得更多。

“在外面玩的話不就會把枕頭弄髒了嗎?好浪費枕頭啊!”

“我覺得枕頭大戰可以讓平時工作很累的人得到放鬆。”

“要不我們也來舉行一次枕頭大戰吧!”總算等到與我心有靈犀的孩子了。

此語一出,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去。

“好啊,好啊,我想玩。”

“我以前在宿舍也玩過。”

“我家有一個超大超軟的枕頭,打到人也不會很疼的。”

“老師,我們什麼時候舉行啊?”

孩子們,這個提議非常好,我從來沒有玩過枕頭大戰,我也很期待。但是任何一次活動的舉行都需要詳細計劃一下的,也就是說枕頭大戰的方案出來了,我們才能進行活動的安排,既然你們提議舉行枕頭大戰,那方案的策劃者就是你們了,你們想怎麼策劃這次枕頭大戰就怎麼策劃。到時,我們再從方案中選出你們最喜歡的方案進行枕頭大戰。

“老師,活動方案怎麼寫啊?”

很多孩子已經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對於方案的一些設想。

“我覺得要寫時間、地點、活動規則。”

“還要寫上活動的目的,活動的內容。”

“還要寫上怎麼分組。”

眾人拾柴火焰高,孩子們之間迸發出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集體裡相互學習,相互分享正是我們不告訴的教育裡面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隨著孩子們的分享,我把他們想到的都板書在黑板上,意在給孩子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

孩子們,那這個週六日的作業就是回去準備一下枕頭大戰的方案吧,孩子們躍躍欲試。

週一收到了孩子們交上來的方案,孩子們先分享一下是怎麼樣的一個思路。

“我策劃的枕頭大戰的時間是在星期四下午的第一節課,因為我們玩完了枕頭大戰,接下來就可以總結,然後還有一節課寫作文。”

“我定的規則是不能打別人的頭,只能打別人的手和腳,而且還要帶一個很軟的枕頭。”

“我的活動目的是讓每一個同學和老師得到放鬆,我們還可以邀請全校的老師和同學來參加我們的枕頭大戰。”

孩子們,你們策劃的方案都很有自己的想法,還有人想到去邀請其他同學和老師來參加的,說說你想邀請誰,為什麼?

“我想邀請劉老師,因為劉老師一年級時教過我們,我想讓她參加枕頭大戰放鬆一下。”

“我想邀請我們家族的族長和董事長,因為他們給了我很多的幫助。”

“我要邀請生活老師,因為他們平時管理我們的生活很累,可以趁著枕頭大戰放鬆一下。”

“我要邀請每天在學校門口迎接我們的胡老師、谷老師,他們的工作很辛苦,玩一下枕頭大戰應該很開心。”

“我還要邀請陳老師、樑老師、李老師、金老師……”

孩子們小手舉得高高,想要邀請的人越來越多,孩子們的感恩之心也在這一次次的邀請中得到昇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時刻銘記別人對你的付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一刻,課室裡湧動著感恩的正能量,我看了看課室後面的感恩樹,彷彿開出了一朵朵燦爛的花兒。

孩子們最終以投票的形式選出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後來經過討論後修改了規則:我們枕頭大戰的時候不去碰對方的身體,我們用枕頭去打對方的枕頭,以打落對方的枕頭為勝。

令人激動的枕頭大戰正式開始了,我們迎來了學校的老師們,四年級的學長學姐們,經過夾枕頭的熱身後,我們便開始了枕頭大戰的激烈混戰中。我們拿起自己的枕頭用力地打向對方的枕頭,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沒有男生和女生的區分,也沒有老師和學生的區分,我們都盡情地享受著枕頭與枕頭的撞擊中。

枕頭大戰過後,孩子們一個個精疲力盡,汗流浹背,紛紛訴說著在這次活動中的感受。

“這次枕頭大戰很好玩,我成功打掉了五個枕頭。”

“我在這次枕頭大戰中發脾氣了,因為別人打到了我的鼻子,我覺得很疼,我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下次要好好調整。”

“我也被別人打到頭了,但是我覺得沒有關係,因為在枕頭大戰的過程中肯定會有碰撞的,你不要那麼在意就好了。”

“四年級的學長太厲害了,我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是我覺得友誼第一,遊戲第二。”

“我覺得撕名牌比枕頭大戰好玩,枕頭大戰打得好累啊!”

“我現在很想寫一篇枕頭大戰的作文,我都已經想好怎麼寫了。”

……

給予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教育從來不是無端端就生髮出來的,來自於孩子親身的體驗而出來的感悟或者成長才是植根於孩子內心的養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