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幸,在劇中,英子媽媽最終有所醒悟。

很多人覺得當了媽媽,就得放棄一部分自我。好媽媽和好女人,兩個角色之間似乎天然相斥。

而從劇中的3個媽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女人,她可以既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也是一個活得漂亮的女人。

01.

不求回報的愛背後

藏著最沉重的期待

心理學家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做到了,比如英子的母親宋倩。

和丈夫離婚後,她再無結婚的打算,並辭掉穩定的工作,原因都是“為英子著想”。

前者是不希望改變家庭結構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後者則是要騰出更多時間給女兒全方位的照顧。

不僅如此,她也口口聲聲說為了女兒,自己做一切都心甘情願,不求回報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幸,在劇中,英子媽媽最終有所醒悟。

很多人覺得當了媽媽,就得放棄一部分自我。好媽媽和好女人,兩個角色之間似乎天然相斥。

而從劇中的3個媽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女人,她可以既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也是一個活得漂亮的女人。

01.

不求回報的愛背後

藏著最沉重的期待

心理學家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做到了,比如英子的母親宋倩。

和丈夫離婚後,她再無結婚的打算,並辭掉穩定的工作,原因都是“為英子著想”。

前者是不希望改變家庭結構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後者則是要騰出更多時間給女兒全方位的照顧。

不僅如此,她也口口聲聲說為了女兒,自己做一切都心甘情願,不求回報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但只要仔細觀察她和英子的互動,就能看出她對英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而且,每當英子的行為不符合她的要求,她的憤怒和失望就噴湧而出。

而著有《零極限》一書的修藍博士說:如果你在養育過程裡,有犧牲自我的表現,那麼你的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愛,而是學會了犧牲。

在英子家裡,媽媽剋制了自己的需要,為女兒付出時,女兒也在隱忍著自己的需要,來回饋媽媽。

因為英子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媽媽隨時會崩潰。

所以,與其說是媽媽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如說是媽媽在脅迫女兒唱一曲雙簧,一曲“愛”的雙簧。在這個雙簧裡,女兒必須隱去自己的真面目,而且全程只能張嘴不能出聲,一切的劇情發展全由背後那個媽媽來操縱

這是多麼可怕的表演。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幸,在劇中,英子媽媽最終有所醒悟。

很多人覺得當了媽媽,就得放棄一部分自我。好媽媽和好女人,兩個角色之間似乎天然相斥。

而從劇中的3個媽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女人,她可以既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也是一個活得漂亮的女人。

01.

不求回報的愛背後

藏著最沉重的期待

心理學家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做到了,比如英子的母親宋倩。

和丈夫離婚後,她再無結婚的打算,並辭掉穩定的工作,原因都是“為英子著想”。

前者是不希望改變家庭結構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後者則是要騰出更多時間給女兒全方位的照顧。

不僅如此,她也口口聲聲說為了女兒,自己做一切都心甘情願,不求回報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但只要仔細觀察她和英子的互動,就能看出她對英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而且,每當英子的行為不符合她的要求,她的憤怒和失望就噴湧而出。

而著有《零極限》一書的修藍博士說:如果你在養育過程裡,有犧牲自我的表現,那麼你的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愛,而是學會了犧牲。

在英子家裡,媽媽剋制了自己的需要,為女兒付出時,女兒也在隱忍著自己的需要,來回饋媽媽。

因為英子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媽媽隨時會崩潰。

所以,與其說是媽媽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如說是媽媽在脅迫女兒唱一曲雙簧,一曲“愛”的雙簧。在這個雙簧裡,女兒必須隱去自己的真面目,而且全程只能張嘴不能出聲,一切的劇情發展全由背後那個媽媽來操縱

這是多麼可怕的表演。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02.

媽媽情感不獨立

女兒被迫來補位

在《母愛的羈絆》這本書裡提到,自戀型的母親往往會成為女兒的羈絆,她們總以為自己有能力給女兒最好的人生,也是女兒最好的榜樣。而這樣的母親,大多誕生在父親缺位和離異家庭裡面。

顯然,英子的家庭就是如此,當父親疑似出軌,母親帶著滿腔怒火和丈夫離婚那天起,母親在情感上有了巨大的空虛。

儘管拼命工作,但彌補不了一個女人對於情感的本能需要。

那麼,這個空洞從何處填補呢?女兒,成了最大的索取捷徑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幸,在劇中,英子媽媽最終有所醒悟。

很多人覺得當了媽媽,就得放棄一部分自我。好媽媽和好女人,兩個角色之間似乎天然相斥。

而從劇中的3個媽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女人,她可以既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也是一個活得漂亮的女人。

01.

不求回報的愛背後

藏著最沉重的期待

心理學家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做到了,比如英子的母親宋倩。

和丈夫離婚後,她再無結婚的打算,並辭掉穩定的工作,原因都是“為英子著想”。

前者是不希望改變家庭結構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後者則是要騰出更多時間給女兒全方位的照顧。

不僅如此,她也口口聲聲說為了女兒,自己做一切都心甘情願,不求回報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但只要仔細觀察她和英子的互動,就能看出她對英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而且,每當英子的行為不符合她的要求,她的憤怒和失望就噴湧而出。

而著有《零極限》一書的修藍博士說:如果你在養育過程裡,有犧牲自我的表現,那麼你的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愛,而是學會了犧牲。

在英子家裡,媽媽剋制了自己的需要,為女兒付出時,女兒也在隱忍著自己的需要,來回饋媽媽。

因為英子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媽媽隨時會崩潰。

所以,與其說是媽媽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如說是媽媽在脅迫女兒唱一曲雙簧,一曲“愛”的雙簧。在這個雙簧裡,女兒必須隱去自己的真面目,而且全程只能張嘴不能出聲,一切的劇情發展全由背後那個媽媽來操縱

這是多麼可怕的表演。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02.

媽媽情感不獨立

女兒被迫來補位

在《母愛的羈絆》這本書裡提到,自戀型的母親往往會成為女兒的羈絆,她們總以為自己有能力給女兒最好的人生,也是女兒最好的榜樣。而這樣的母親,大多誕生在父親缺位和離異家庭裡面。

顯然,英子的家庭就是如此,當父親疑似出軌,母親帶著滿腔怒火和丈夫離婚那天起,母親在情感上有了巨大的空虛。

儘管拼命工作,但彌補不了一個女人對於情感的本能需要。

那麼,這個空洞從何處填補呢?女兒,成了最大的索取捷徑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以從意識層面上,她事無鉅細的照顧著女兒的需要,全方位滿足女兒從生活到學習的需求,但從潛意識裡,她是通過這一系列付出,希望和女兒建立一種羈絆,誰都拆不散,分不開的情感紐帶。

這一點,在劇情多處展露無遺,比如宋倩經常對英子說:媽媽就只有你了,無論什麼時候,媽媽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那個人。

那份既深情又憂心忡忡的表白,已經超越了一個母親的健康表達範疇。

又有一次,當英子疑似和方一凡早戀,童文潔只是擔心時機不對,影響高考,戀愛可以延緩到大學進行,而宋倩則明顯不同,她連女兒大學談戀愛,都仍舊接受不了。

這就是單方面與女兒產生情感糾纏的母親,無法和女兒分離心理表現。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幸,在劇中,英子媽媽最終有所醒悟。

很多人覺得當了媽媽,就得放棄一部分自我。好媽媽和好女人,兩個角色之間似乎天然相斥。

而從劇中的3個媽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女人,她可以既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也是一個活得漂亮的女人。

01.

不求回報的愛背後

藏著最沉重的期待

心理學家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做到了,比如英子的母親宋倩。

和丈夫離婚後,她再無結婚的打算,並辭掉穩定的工作,原因都是“為英子著想”。

前者是不希望改變家庭結構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後者則是要騰出更多時間給女兒全方位的照顧。

不僅如此,她也口口聲聲說為了女兒,自己做一切都心甘情願,不求回報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但只要仔細觀察她和英子的互動,就能看出她對英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而且,每當英子的行為不符合她的要求,她的憤怒和失望就噴湧而出。

而著有《零極限》一書的修藍博士說:如果你在養育過程裡,有犧牲自我的表現,那麼你的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愛,而是學會了犧牲。

在英子家裡,媽媽剋制了自己的需要,為女兒付出時,女兒也在隱忍著自己的需要,來回饋媽媽。

因為英子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媽媽隨時會崩潰。

所以,與其說是媽媽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如說是媽媽在脅迫女兒唱一曲雙簧,一曲“愛”的雙簧。在這個雙簧裡,女兒必須隱去自己的真面目,而且全程只能張嘴不能出聲,一切的劇情發展全由背後那個媽媽來操縱

這是多麼可怕的表演。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02.

媽媽情感不獨立

女兒被迫來補位

在《母愛的羈絆》這本書裡提到,自戀型的母親往往會成為女兒的羈絆,她們總以為自己有能力給女兒最好的人生,也是女兒最好的榜樣。而這樣的母親,大多誕生在父親缺位和離異家庭裡面。

顯然,英子的家庭就是如此,當父親疑似出軌,母親帶著滿腔怒火和丈夫離婚那天起,母親在情感上有了巨大的空虛。

儘管拼命工作,但彌補不了一個女人對於情感的本能需要。

那麼,這個空洞從何處填補呢?女兒,成了最大的索取捷徑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以從意識層面上,她事無鉅細的照顧著女兒的需要,全方位滿足女兒從生活到學習的需求,但從潛意識裡,她是通過這一系列付出,希望和女兒建立一種羈絆,誰都拆不散,分不開的情感紐帶。

這一點,在劇情多處展露無遺,比如宋倩經常對英子說:媽媽就只有你了,無論什麼時候,媽媽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那個人。

那份既深情又憂心忡忡的表白,已經超越了一個母親的健康表達範疇。

又有一次,當英子疑似和方一凡早戀,童文潔只是擔心時機不對,影響高考,戀愛可以延緩到大學進行,而宋倩則明顯不同,她連女兒大學談戀愛,都仍舊接受不了。

這就是單方面與女兒產生情感糾纏的母親,無法和女兒分離心理表現。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對此,連塑造宋倩這個角色的演員陶虹都說:

這個女人就是在離婚後,把女兒當成了戀愛的對象。可憐的是,女兒還多次在母親的情緒和眼淚攻勢下,不斷地自我攻擊:都是我不好,媽媽全都是為了我,而我卻要讓她失望。

甚至為了迴應母親的需要,把唯一能給到她心理營養的父親都從小區請走了。從此,她的自由更加成為了奢望。

著有《原生家庭》一書的蘇珊說:當父母在情感中不能獨立,孩子就會淪為他們情感的奴隸。父母會利用自己的付出,希望換取孩子的依賴,感激和愧疚。這正是病態親子關係的發展過程。

03.

健康的母愛

是放手和成全

有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為了相聚,唯有親子只愛,是為了分離。可是,很多的父母並不能接受這一點,他們從小就給與孩子過度保護,特殊照顧,孩子因此失去獨立的能力,然後父母就認為孩子無法離開自己,就單方面執意要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對此,《一念之轉》的作者拜倫.凱蒂就說:其實不是孩子離不開母親,而是母親離不開孩子。

那麼,健康的母愛是怎樣的呢?

第一:有健康的角色認同

一個女人,她這一生會扮演很多角色,從女兒,妻子,媳婦,媽媽,甚至是奶奶……,看起來,每個角色都代表一種身份,也代表一種責任。

但這些角色相加,都比不過你本人,你的名字更重要。

所以,一個健康的母親她不該把做好某個角色作為追求,比如做一個完美的媽媽。而是首先要認同她自我這個角色,本來就是足夠好的

她既不需要一個所謂完整的家庭來加持,也不需要孩子的好成績來標榜。這樣,她在應對家庭變化時會從容,也會更能夠接納孩子的不同表現和想法。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幸,在劇中,英子媽媽最終有所醒悟。

很多人覺得當了媽媽,就得放棄一部分自我。好媽媽和好女人,兩個角色之間似乎天然相斥。

而從劇中的3個媽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女人,她可以既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也是一個活得漂亮的女人。

01.

不求回報的愛背後

藏著最沉重的期待

心理學家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做到了,比如英子的母親宋倩。

和丈夫離婚後,她再無結婚的打算,並辭掉穩定的工作,原因都是“為英子著想”。

前者是不希望改變家庭結構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後者則是要騰出更多時間給女兒全方位的照顧。

不僅如此,她也口口聲聲說為了女兒,自己做一切都心甘情願,不求回報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但只要仔細觀察她和英子的互動,就能看出她對英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而且,每當英子的行為不符合她的要求,她的憤怒和失望就噴湧而出。

而著有《零極限》一書的修藍博士說:如果你在養育過程裡,有犧牲自我的表現,那麼你的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愛,而是學會了犧牲。

在英子家裡,媽媽剋制了自己的需要,為女兒付出時,女兒也在隱忍著自己的需要,來回饋媽媽。

因為英子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媽媽隨時會崩潰。

所以,與其說是媽媽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如說是媽媽在脅迫女兒唱一曲雙簧,一曲“愛”的雙簧。在這個雙簧裡,女兒必須隱去自己的真面目,而且全程只能張嘴不能出聲,一切的劇情發展全由背後那個媽媽來操縱

這是多麼可怕的表演。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02.

媽媽情感不獨立

女兒被迫來補位

在《母愛的羈絆》這本書裡提到,自戀型的母親往往會成為女兒的羈絆,她們總以為自己有能力給女兒最好的人生,也是女兒最好的榜樣。而這樣的母親,大多誕生在父親缺位和離異家庭裡面。

顯然,英子的家庭就是如此,當父親疑似出軌,母親帶著滿腔怒火和丈夫離婚那天起,母親在情感上有了巨大的空虛。

儘管拼命工作,但彌補不了一個女人對於情感的本能需要。

那麼,這個空洞從何處填補呢?女兒,成了最大的索取捷徑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以從意識層面上,她事無鉅細的照顧著女兒的需要,全方位滿足女兒從生活到學習的需求,但從潛意識裡,她是通過這一系列付出,希望和女兒建立一種羈絆,誰都拆不散,分不開的情感紐帶。

這一點,在劇情多處展露無遺,比如宋倩經常對英子說:媽媽就只有你了,無論什麼時候,媽媽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那個人。

那份既深情又憂心忡忡的表白,已經超越了一個母親的健康表達範疇。

又有一次,當英子疑似和方一凡早戀,童文潔只是擔心時機不對,影響高考,戀愛可以延緩到大學進行,而宋倩則明顯不同,她連女兒大學談戀愛,都仍舊接受不了。

這就是單方面與女兒產生情感糾纏的母親,無法和女兒分離心理表現。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對此,連塑造宋倩這個角色的演員陶虹都說:

這個女人就是在離婚後,把女兒當成了戀愛的對象。可憐的是,女兒還多次在母親的情緒和眼淚攻勢下,不斷地自我攻擊:都是我不好,媽媽全都是為了我,而我卻要讓她失望。

甚至為了迴應母親的需要,把唯一能給到她心理營養的父親都從小區請走了。從此,她的自由更加成為了奢望。

著有《原生家庭》一書的蘇珊說:當父母在情感中不能獨立,孩子就會淪為他們情感的奴隸。父母會利用自己的付出,希望換取孩子的依賴,感激和愧疚。這正是病態親子關係的發展過程。

03.

健康的母愛

是放手和成全

有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為了相聚,唯有親子只愛,是為了分離。可是,很多的父母並不能接受這一點,他們從小就給與孩子過度保護,特殊照顧,孩子因此失去獨立的能力,然後父母就認為孩子無法離開自己,就單方面執意要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對此,《一念之轉》的作者拜倫.凱蒂就說:其實不是孩子離不開母親,而是母親離不開孩子。

那麼,健康的母愛是怎樣的呢?

第一:有健康的角色認同

一個女人,她這一生會扮演很多角色,從女兒,妻子,媳婦,媽媽,甚至是奶奶……,看起來,每個角色都代表一種身份,也代表一種責任。

但這些角色相加,都比不過你本人,你的名字更重要。

所以,一個健康的母親她不該把做好某個角色作為追求,比如做一個完美的媽媽。而是首先要認同她自我這個角色,本來就是足夠好的

她既不需要一個所謂完整的家庭來加持,也不需要孩子的好成績來標榜。這樣,她在應對家庭變化時會從容,也會更能夠接納孩子的不同表現和想法。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第二:有豐富的社交和活動

英子的母親時常情緒失控,是因為她除了方一凡媽媽以外,無任何可以信賴和支持的人。除了上課和做飯,再無其他滋養身心的活動。

這樣就導致她把情緒和情感的壓力全都轉移給女兒,這對女兒來說是很大的傷害。

作家六六說,高中生的父母,與其緊盯孩子學習,不如去豐富自己的生活來自我減壓,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並不需要過多陪伴,他們需要的是自己的空間,和父母精神上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給孩子追求夢想的權利

《小歡喜》劇中跳樓自殺的男孩丁一,最大的痛苦是他的夢想被父母扼殺,從此鬱鬱寡歡,消極厭世。而英子雖一直受著媽媽的控制,但真正讓她走上失眠抑鬱的,就是母親剝奪她考取南大的權利。

丁一父母認為自己才是兒子最好的人生規劃師,而宋倩則是因為無法面對和女兒的分離。這些都是在精神上阻礙孩子成長的表現。

而最好的母親,應該像劉靜那樣,盡力扮演好自己這個角色,遇到痛苦堅強應對,孩子有夢想,她僅提建議,絕不阻擋

"

作者丨週週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和朋友聊起電視劇《小歡喜》,她抱怨:這個劇名明顯誤導人啊,三個家庭各種壓抑和坎坷,哪裡來的小歡喜?

尤其是英子,可謂是從第一集開始憋屈,十幾歲的年齡,不為學業所困,卻屢屢迫於母親愛的壓力,夜不能寐。

幾次三番折騰後,她對自由的追求,對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毀在了堪稱“偉大”的母愛之下,甚至決定要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幸,在劇中,英子媽媽最終有所醒悟。

很多人覺得當了媽媽,就得放棄一部分自我。好媽媽和好女人,兩個角色之間似乎天然相斥。

而從劇中的3個媽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女人,她可以既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也是一個活得漂亮的女人。

01.

不求回報的愛背後

藏著最沉重的期待

心理學家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做到了,比如英子的母親宋倩。

和丈夫離婚後,她再無結婚的打算,並辭掉穩定的工作,原因都是“為英子著想”。

前者是不希望改變家庭結構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後者則是要騰出更多時間給女兒全方位的照顧。

不僅如此,她也口口聲聲說為了女兒,自己做一切都心甘情願,不求回報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但只要仔細觀察她和英子的互動,就能看出她對英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而且,每當英子的行為不符合她的要求,她的憤怒和失望就噴湧而出。

而著有《零極限》一書的修藍博士說:如果你在養育過程裡,有犧牲自我的表現,那麼你的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愛,而是學會了犧牲。

在英子家裡,媽媽剋制了自己的需要,為女兒付出時,女兒也在隱忍著自己的需要,來回饋媽媽。

因為英子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媽媽隨時會崩潰。

所以,與其說是媽媽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如說是媽媽在脅迫女兒唱一曲雙簧,一曲“愛”的雙簧。在這個雙簧裡,女兒必須隱去自己的真面目,而且全程只能張嘴不能出聲,一切的劇情發展全由背後那個媽媽來操縱

這是多麼可怕的表演。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02.

媽媽情感不獨立

女兒被迫來補位

在《母愛的羈絆》這本書裡提到,自戀型的母親往往會成為女兒的羈絆,她們總以為自己有能力給女兒最好的人生,也是女兒最好的榜樣。而這樣的母親,大多誕生在父親缺位和離異家庭裡面。

顯然,英子的家庭就是如此,當父親疑似出軌,母親帶著滿腔怒火和丈夫離婚那天起,母親在情感上有了巨大的空虛。

儘管拼命工作,但彌補不了一個女人對於情感的本能需要。

那麼,這個空洞從何處填補呢?女兒,成了最大的索取捷徑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所以從意識層面上,她事無鉅細的照顧著女兒的需要,全方位滿足女兒從生活到學習的需求,但從潛意識裡,她是通過這一系列付出,希望和女兒建立一種羈絆,誰都拆不散,分不開的情感紐帶。

這一點,在劇情多處展露無遺,比如宋倩經常對英子說:媽媽就只有你了,無論什麼時候,媽媽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那個人。

那份既深情又憂心忡忡的表白,已經超越了一個母親的健康表達範疇。

又有一次,當英子疑似和方一凡早戀,童文潔只是擔心時機不對,影響高考,戀愛可以延緩到大學進行,而宋倩則明顯不同,她連女兒大學談戀愛,都仍舊接受不了。

這就是單方面與女兒產生情感糾纏的母親,無法和女兒分離心理表現。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對此,連塑造宋倩這個角色的演員陶虹都說:

這個女人就是在離婚後,把女兒當成了戀愛的對象。可憐的是,女兒還多次在母親的情緒和眼淚攻勢下,不斷地自我攻擊:都是我不好,媽媽全都是為了我,而我卻要讓她失望。

甚至為了迴應母親的需要,把唯一能給到她心理營養的父親都從小區請走了。從此,她的自由更加成為了奢望。

著有《原生家庭》一書的蘇珊說:當父母在情感中不能獨立,孩子就會淪為他們情感的奴隸。父母會利用自己的付出,希望換取孩子的依賴,感激和愧疚。這正是病態親子關係的發展過程。

03.

健康的母愛

是放手和成全

有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為了相聚,唯有親子只愛,是為了分離。可是,很多的父母並不能接受這一點,他們從小就給與孩子過度保護,特殊照顧,孩子因此失去獨立的能力,然後父母就認為孩子無法離開自己,就單方面執意要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對此,《一念之轉》的作者拜倫.凱蒂就說:其實不是孩子離不開母親,而是母親離不開孩子。

那麼,健康的母愛是怎樣的呢?

第一:有健康的角色認同

一個女人,她這一生會扮演很多角色,從女兒,妻子,媳婦,媽媽,甚至是奶奶……,看起來,每個角色都代表一種身份,也代表一種責任。

但這些角色相加,都比不過你本人,你的名字更重要。

所以,一個健康的母親她不該把做好某個角色作為追求,比如做一個完美的媽媽。而是首先要認同她自我這個角色,本來就是足夠好的

她既不需要一個所謂完整的家庭來加持,也不需要孩子的好成績來標榜。這樣,她在應對家庭變化時會從容,也會更能夠接納孩子的不同表現和想法。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第二:有豐富的社交和活動

英子的母親時常情緒失控,是因為她除了方一凡媽媽以外,無任何可以信賴和支持的人。除了上課和做飯,再無其他滋養身心的活動。

這樣就導致她把情緒和情感的壓力全都轉移給女兒,這對女兒來說是很大的傷害。

作家六六說,高中生的父母,與其緊盯孩子學習,不如去豐富自己的生活來自我減壓,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並不需要過多陪伴,他們需要的是自己的空間,和父母精神上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給孩子追求夢想的權利

《小歡喜》劇中跳樓自殺的男孩丁一,最大的痛苦是他的夢想被父母扼殺,從此鬱鬱寡歡,消極厭世。而英子雖一直受著媽媽的控制,但真正讓她走上失眠抑鬱的,就是母親剝奪她考取南大的權利。

丁一父母認為自己才是兒子最好的人生規劃師,而宋倩則是因為無法面對和女兒的分離。這些都是在精神上阻礙孩子成長的表現。

而最好的母親,應該像劉靜那樣,盡力扮演好自己這個角色,遇到痛苦堅強應對,孩子有夢想,她僅提建議,絕不阻擋

《小歡喜》大結局:能讓一個家越來越有愛的,永遠是這種女人

因為她知道,孩子和父母一樣,是獨立和鮮活的個體,過度干預只會干擾他們的自我判斷,高度控制只會讓他們失去活力,唯有和他們保持平行線,自己去活出有夢想,有活力,自尊和獨立的模樣,孩子就能在不遠處,悄悄模仿,慢慢去綻放出他們的精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