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前兩天跟朋友聊天,她說總覺得兒子有點怪:

我每次帶孩子去早教中心上課,別的孩子都在認真的聽老師的指令,只有自己家孩子總是‘開小差’。突然滾過去的一個球,甚至飛進來一隻蒼蠅,都能輕易的把孩子注意力吸引走。但有時候又能一個人看螞蟻搬家一個多小時,怎麼拉都不肯回家。他總是和別的小孩不一樣,真不知道我是不是該帶他去看醫生……

朋友這番話讓我突然想起以前聽過的“科學怪咖”達爾文的一個故事:

達爾文是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有一天他在樹林裡發現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蠕動,於是他剝開樹皮看到2只奇怪的甲蟲正要逃跑。達爾文馬上把它們抓在手裡興奮的看了起來。正在這時樹皮裡又跳出一隻甲蟲,他措手不及迅速把一隻甲蟲塞進嘴裡,伸手又把第三隻甲蟲抓在手裡。看著這隻奇怪的甲蟲,達爾文愛不釋手,只顧得觀察手裡的甲蟲,早把嘴裡的甲蟲給忘掉了。嘴裡的那隻甲蟲憋得受不了,便放出了一股辛辣的毒汁,把達爾文的舌頭蟄得又麻又疼。後來,人們把達爾文首先發現的這種甲蟲命名為“達爾文”……

每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或發明家,在小的時候都容易被周圍的人不理解,覺得他很怪。比如我朋友的兒子,其實並不是孩子怪,而這恰恰說明了孩子的觀察力非常好。

很多父母可能都忽略了,甚至不知不覺間做了一些破壞孩子觀察力的事兒。但觀察力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很重要!這種能力關乎到孩子未來一生的學習和工作成就,更是奠定想象力、創造力、邏輯思維等能力發展的基礎。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觀察力特別好的表現時,千萬別錯怪了孩子!

今天,我們就邀請到

中科院幼兒園教研主任 鄒麗娜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給媽媽們講講

↓↓↓

☞ 這些“怪癖”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觀察力好的表現,父母千萬不要錯怪他;

☞ 父母常做的2件事,最容易破壞孩子的觀察力,別再繼續了;

☞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陪孩子做這6件事,成就未來偉大的觀察家……

總之,這又是一篇滿滿乾貨的文章,媽媽們快準備好筆和小本記起來!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這些“怪癖”不是孩子有問題

而是觀察力好的表現

父母千萬不要錯怪他

1

喜歡新穎和移動的東西

經常被這些吸引注意力


就像文前說的那個朋友家的孩子,有些表面看起來可能我們都覺得這個孩子的專注力不好,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觀察力好的孩子,更容易注意到新穎的、移動的東西,也更易被這些新鮮事件吸引。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2

喜歡觀察細小的東西

或觀察事情的細節

倩倩媽媽在給女兒讀繪本講的津津有味的時候,女兒突然間叫住媽媽說:“媽媽你看,這裡有只蝴蝶,好漂亮啊”。倩倩媽媽找了好幾分鐘才看到倩倩所說的蝴蝶,原來就只有針尖那麼大小……


路路媽媽發現兒子有個小本領。路路特別喜歡玩小汽車,還經常把小汽車排成隊,如果媽媽把其中一個小汽車拿走,或變換了某輛小汽車的位置,路路一眼就能發現“不對”了,再把小汽車重新排好……


這兩個孩子都屬於對事物的細微末節具有很強觀察力的孩子,是孩子觀察力好的一種表現。與大人不同,大人對於事物的觀察,往往具有“以面代點”的特徵;而孩子對於事物的觀察,更具有“以點代面”的特徵。比如:

一副畫裡,畫了一顆蘋果樹,還畫了一個伸手去摘蘋果的人。如果問一個成年人畫上畫了什麼,多半會回答“一個人在摘蘋果”;如果問一個孩子畫上畫了什麼,可能給出的答案是“蘋果上有個小黑點”。這就是孩子觀察力的特點,先從細節處觀察。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沒能按照大人的思維給出正確答案,就否定了孩子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反而,我們該慶幸,孩子的觀察力很棒呦~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3

只觀察感興趣的東西

總是盯著一個事物發呆

我上週去朋友家玩,發現他兒子一直蹲在下水道旁,聽著下水道里嘩啦啦的流水聲,時不時的還往裡看看,就這樣在下水道旁蹲了大半個小時……


這也是孩子觀察力的一個特點:格外喜歡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甚至盯著它發呆。

其實,早在新生兒期,孩子就會觀察人臉了。孩子在清醒的時候,不管是誰的臉湊近他,他都會好奇地看著這張臉。而隨著孩子視覺的發育,他對越來越多的事物產生了興趣,如果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盯著某個東西“發呆”,或對某一件事格外著迷,也說明孩子的觀察力好。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4

對陌生的環境和人,比較敏感

觀察,是人類(乃至所有生命)出生後的一種本能,也是賴以生存的能力之一。比如:

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去到陌生的地方,或者搬家到新的房子,孩子可能會更容易哭鬧,變得比以往更黏人等。


當孩子身邊突然出現陌生人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表現出緊張、害怕,往大人身後躲,不愛叫人等表現。


這些,並不是孩子膽小、怕生、愛哭鬧,反而可以說明孩子的觀察力還不錯,孩子對於環境的改變觀察力較強,觀察到和熟悉的事物不一樣,本能的警戒感讓他們表現出來的一些反應。

5


偶爾搞些小破壞

總有些媽媽抱怨:“養娃太累!”一個不留神,可能家裡什麼東西就被弄壞了。比如杯子被打碎、遙控器的按鍵全被摳掉、剛收拾好的玩具又被散落一地……

隨著孩子的成長,當小手變得越來越靈活之後,他會拿起他喜歡的某個玩具或者小手觸及的其他物品,放在眼前翻過來倒過去地看,並時不時地將這個物品放進嘴裡啃啃,在周圍的物體上敲敲,或者將這個東西扔到地上,撿起來,繼續扔,樂此不疲。

其實,這不是孩子鬧騰,而是觀察力發展的需要,這也正說明了孩子對於觀察的渴望度極高,而且觀察力不錯呢。

父母常做的2件事

最容易破壞孩子的觀察力

別再繼續了


1

當孩子饒有興趣的時候

父母隨意打斷

我們是不是經常在孩子饒有興趣的時候這樣做:

“來,寶貝,喝點水”

“別玩了,該吃飯了”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溫蒂摩爾講述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她去登山,當所有人都氣喘吁吁卻又魚貫前行時,有一個小女孩忽然蹲下來。她那樣“不合適宜”地蹲在了地上,饒有興趣地撿起地上的小石子。彷彿,那些小石頭猶如一塊塊珍寶,吸引了她。 她的媽媽安靜地站在一旁,既沒有催促她趕緊走,也沒有鼓勵說“孩子你真棒”,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守護著孩子。 溫蒂摩爾認為,小女孩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樂於觀察和發現,專注自己感興趣的事,難能可貴。更可貴的是她媽媽的表現,她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願意讓她花點時間停留。這樣的耐心,保護了孩子敏銳的觀察力。


對於父母來說,做到不打擾,就很難能可貴了,我們總是有意無意間打擾了孩子正在專注於觀察的事情。但孩子觀察一個事物的時間,保持在15分鐘以上,最有利於觀察力的發展。

所以,在這段時間內,一定不要打擾孩子的觀察行為,比如叫孩子吃飯喝水、呵斥孩子觀察的時候弄髒了衣服等。這時打擾的不僅僅是孩子的遊戲,更是打擾到了孩子觀察力、專注力的發育關鍵!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2

禁止孩子的觀察“怪癖好”

扼殺孩子的觀察力

像小石子、枯樹枝、沙粒等一些小東西都是天然的最好的觀察品,尋找和把玩這些小物品,是鍛鍊孩子觀察力非常好的一種方式。

比如,當孩子手裡握著一個小石子的時候,他可以觀察到這個石子不同側面的形狀,它的顏色、質地、粗糙度,它在不同光線背景下的反光……這些不同的特性都可能被孩子輕易地觀察到。

所以,與其禁止他接觸這些“髒兮兮”的東西,不如尊重孩子發現和收集這些東西的愛好,滿足孩子對觀察的需求。而不是“這個髒不許動”“那是垃圾快放下”。

有遠見的父母

都會陪孩子做這6件事

成就未來偉大的觀察家

孩子觀察的習慣從他一出生就開始養成了,只是很多時候被我們忽略了,所以從現在開始著手培養、保護孩子的觀察力還不晚:

1


在遊戲中,促進孩子的觀察

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做的事情了,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的事情,在遊戲中促進孩子的觀察。比如:

陪孩子玩搭積木的時候,孩子起初壘到第三塊就塌了,大人卻可以壘得更高,這個時候就可以抓住時機,提示孩子好好觀察一下,為什麼大人能壘得更高呢?是越靠下越寬,還是上面的積木壘得更整齊,還是有什麼更好的方法……

如果孩子喜歡撿拾小石子,我們不妨跟隨他的這種興趣,在外出的時候跟他一起去撿小石子:“寶貝!看看,我撿到一顆圓圓的小石子呢!你能找到比我這顆還小的石子嗎?”

總之,利用孩子最喜歡的遊戲和活動,在遊戲中引導孩子觀察細節和不同,來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市面上還有一些促進孩子觀察力發展的繪本,比如“找不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

2


給孩子製造更多的觀察機會和場所

如果每天孩子的活動範圍非常有限,他看到新鮮事物的機會就相對比較少,但如果父母經常帶孩子去一些新的地方,比如博物館、海邊、草原等,孩子接觸到新鮮事物的機會對了,可供觀察的素材也就多了。

所以我們建議,有時間要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可以去海洋館、動物園、公園等,也可以在家養些小金魚、小烏龜、不同的花花草草等動植物。引導孩子觀察這些動植物和風景的不同,而且隨著季節的交迭,觀察的事物也會發生變化,觀察的機會和素材越多,孩子的觀察力就越能夠得到提升。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3


提示孩子去觀察一些他還沒有看到的細節

並用開放型提問的方式,引發孩子觀察思考

在給孩子創造了更多觀察機會、觀察素材的同時,父母的提示也很關鍵。比如提醒孩子去看一些他還沒有注意到的東西。

比如帶孩子在公園玩的時候,孩子只關注到了地上的一個井蓋或一小灘水,這固然是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但在孩子觀察好這些之後,我們還可以提醒孩子觀察別的,比如“看,這兩片葉子的顏色不一樣的”“這個小亭子和那個小亭子哪裡不同嗎”“(秋天樹葉落了)為什麼這棵樹的樹葉落了,那棵樹的葉子沒有落呢”等。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對孩子說一些開放型的問題,比如“你覺得我們這樣做,它會怎麼樣呢?”提示孩子自發的嘗試、思考和觀察。

而不是總問封閉式的問題,比如“你看是這個大,還是那個大?”這種答案二選一非你即我的問話方式,就此封閉住了孩子的思考和繼續觀察下一步的慾望。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4

創造不同的觀察法,鼓勵孩子嘗試

小孩子嘛,總是3分鐘熱度,想讓寶寶愛上觀察,我們就要調動孩子的多個感覺器官,多種感受方式去更有意思、更有新鮮感的觀察。比如讓孩子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舌頭去嘗、用鼻子去聞、用手去觸摸等,不一樣的刺激,就有不一樣的樂趣。

孩子總是對變化著的事物更興奮、更感興趣的。如果總是這樣引導孩子去觀察,他觀察的動力就不會消失,而他觀察的習慣也會永久保持下去了。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5

熱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

怎麼培養觀察力

可能有的父母會問:“我的孩子只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愛觀察,這也算觀察嗎,也不需要干預嗎?

其實,孩子專注於手機遊戲、電視動畫片的觀察,也可以叫做觀察。但這樣的觀察不能時間太長,因為會對孩子的視力發育有危害。

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是在被動接受各種信息,所以建議父母陪伴孩子一起看,在看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去觀察,比如問問孩子這個人物和那個人物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在做什麼呀……如此引導孩子去觀察,而不僅僅是在看動畫片。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6

教孩子學會記錄觀察所得

只是當時觀察到了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教孩子學會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

小一些的寶寶,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回憶。比如引導孩子想一想“昨天我們去公園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呀”“上次媽媽帶你去博物館,我們學到了什麼呀”等。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鼓勵他用畫畫、拍照、寫字的方式記錄下這些觀察後的所得、所感、所想。

記錄、整理、回憶的過程,也是在幫助孩子理清思路、總結經驗、獲得成長,讓觀察更有成就感,孩子也會收穫更多生活和學習的經驗,更有觀察的動力,同時孩子的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也獲得了提升!

有這5種“怪癖”的孩子,說明他這種能力特別突出,卻一直被誤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