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

核心提示:八十多年過去了,鬥雞臺車站已蹤跡無存,但隆隆的火車聲、鏗鏘的列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儘管車站已關閉全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常常唸叨的鬥雞臺車站和附近的“票房後”,都沉澱在幾代鬥雞人的記憶裡。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

核心提示:八十多年過去了,鬥雞臺車站已蹤跡無存,但隆隆的火車聲、鏗鏘的列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儘管車站已關閉全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常常唸叨的鬥雞臺車站和附近的“票房後”,都沉澱在幾代鬥雞人的記憶裡。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秦人的鐵路之夢清末風氣漸開,天下皆知鐵路之益。當時,修建開封至洛陽鐵路,當局向比利時借貸2500萬法郎,準允比利時公司把鐵路接展至西安府。這一重大新聞傳出,各界大為震驚,紛紛醞釀上議。因為向外人借款,陝西人就失去鐵路控制權。1905年末,陝西巡撫曹鴻勳按照三秦父老的意願,奏請朝廷,陝西鐵路由陝人自己修建。當時陝西承擔著部分辛丑賠款,實在難以籌集修築鐵路的鉅額經費。在此情況下,陝西依然決定開徵“鐵路捐”,計劃徵收白銀三百萬兩。此時正逢關中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農民逃亡。鐵路捐難以籌措,秦人鐵路之夢未能實現。民國始建,陝西一直動盪不安。白朗入陝震動關中,靖國軍大舉攻州奪縣,劉鎮華暴虐秦地,緊接著民國18年(1929年)大旱,秦人更是餓死近三百萬。故此隴海鐵路陝西段修築異常艱難。民國十九年,鐵路通到潼關,土方工程築止華陰,因資金匱乏受阻而被擱置。中原大戰之後,陝西相對穩定下來。楊虎城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他對修築境內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慷慨疾呼:“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適逢財政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楊虎城趁機與其協商築修鐵路的資金問題。民國政府鐵道部撥款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津浦、正太各鐵路管理局撥款140萬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等銀行借款450萬元;另由鐵道部撥借50萬英鎊,隨著款源逐步落實到位,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展築。1935年元旦舉行通車典禮,5月,交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隴海鐵路西寶段於1935年6月開工,1936年12月7日鋪軌到寶雞,1937年3月,正式交付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

鬥雞臺車站位於寶雞縣陳寶鄉境內。東鄰臥龍寺站5公里,西距寶雞車站5公里。民國時期為三等站,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長安車務段,1942年後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寶雞車務段。鬥雞臺因有陳寶祠祭祀陳寶而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陳寶祠於南崖壁下,殿前掛有“祀雞臺”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雞臺”等銘文字樣的鐵香爐,上有東社西社字樣,這些物件都是當地老人親眼所見。後人們忌諱“祀”,且與“死”諧音,陰陽差錯將祀雞臺叫成鬥雞臺,延續至今。鬥雞臺車站遂以地名命名之。


"

核心提示:八十多年過去了,鬥雞臺車站已蹤跡無存,但隆隆的火車聲、鏗鏘的列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儘管車站已關閉全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常常唸叨的鬥雞臺車站和附近的“票房後”,都沉澱在幾代鬥雞人的記憶裡。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秦人的鐵路之夢清末風氣漸開,天下皆知鐵路之益。當時,修建開封至洛陽鐵路,當局向比利時借貸2500萬法郎,準允比利時公司把鐵路接展至西安府。這一重大新聞傳出,各界大為震驚,紛紛醞釀上議。因為向外人借款,陝西人就失去鐵路控制權。1905年末,陝西巡撫曹鴻勳按照三秦父老的意願,奏請朝廷,陝西鐵路由陝人自己修建。當時陝西承擔著部分辛丑賠款,實在難以籌集修築鐵路的鉅額經費。在此情況下,陝西依然決定開徵“鐵路捐”,計劃徵收白銀三百萬兩。此時正逢關中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農民逃亡。鐵路捐難以籌措,秦人鐵路之夢未能實現。民國始建,陝西一直動盪不安。白朗入陝震動關中,靖國軍大舉攻州奪縣,劉鎮華暴虐秦地,緊接著民國18年(1929年)大旱,秦人更是餓死近三百萬。故此隴海鐵路陝西段修築異常艱難。民國十九年,鐵路通到潼關,土方工程築止華陰,因資金匱乏受阻而被擱置。中原大戰之後,陝西相對穩定下來。楊虎城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他對修築境內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慷慨疾呼:“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適逢財政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楊虎城趁機與其協商築修鐵路的資金問題。民國政府鐵道部撥款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津浦、正太各鐵路管理局撥款140萬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等銀行借款450萬元;另由鐵道部撥借50萬英鎊,隨著款源逐步落實到位,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展築。1935年元旦舉行通車典禮,5月,交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隴海鐵路西寶段於1935年6月開工,1936年12月7日鋪軌到寶雞,1937年3月,正式交付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

鬥雞臺車站位於寶雞縣陳寶鄉境內。東鄰臥龍寺站5公里,西距寶雞車站5公里。民國時期為三等站,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長安車務段,1942年後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寶雞車務段。鬥雞臺因有陳寶祠祭祀陳寶而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陳寶祠於南崖壁下,殿前掛有“祀雞臺”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雞臺”等銘文字樣的鐵香爐,上有東社西社字樣,這些物件都是當地老人親眼所見。後人們忌諱“祀”,且與“死”諧音,陰陽差錯將祀雞臺叫成鬥雞臺,延續至今。鬥雞臺車站遂以地名命名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民國23年(1934),蘇秉琦先生在發掘鬥雞臺戴家灣遺址時還見到“神龕前有祀雞臺等字樣銘文的鐵香爐”。可見直到解放前這裡仍稱“祀雞臺”,但鬥雞臺地名亦也流行開來。併為官方所沿用,如楊虎城、邵力子題寫“鬥雞臺隧道”石匾,蘇秉琦考古報告也採用鬥雞臺地名。

秦文公設在陳倉古城內的祀雞臺遺址,在修築隴海鐵路時已夷為平地,城垣亦無蹤可覓,但於城址內考古發現有糧倉遺址和屯糧遺蹟。20世紀30年代修建隴海鐵路時,恰逢北平研究院在此考古發掘,特殊的時代背景促使陝西地方軍政長官楊虎城和邵力子審慎行事,隴海鐵路管理局西段工程局為了保護“祀雞臺”文物,摒棄大斷面開挖方案,確保臺地遺址結構完整的情況下,在遺址下方開鑿通過。此隧道稱為“鬥雞臺隧道”,為西寶段唯一的一座隧道。設車站稱為“鬥雞臺車站”。1936年,時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的楊虎城和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分別親自為鬥雞臺隧道東西兩端題名,鬥雞臺才漸漸成名。

隴海鐵路西寶段設站時本未設立鬥雞臺車站,1938年8月,為適應東部工廠內遷,擬建十里鋪秦寶工業區,隴海鐵路管理局遂在寶雞臥龍寺兩站間增設鬥雞臺車站。初時的票房僅為3間居民的簡陋茅草屋,後來才建起正規的站房。車站當時為兩股道,地勢較高,上票房還要跨上幾步臺階。票房與站房連在一起,票房位於正中,面積不大,但比較高。票房北側大門正上方題寫有漢隸“鬥雞臺車站”的站名牌,站名系申新紡織廠書法家張子岐撰寫,筆法質樸、自然。靠南側是歐式圓拱門外廊建築,開有3個拱門,在西北地區非常少見。1939年夏,藉助申新紗廠的發電機,鬥雞臺車站安裝了電燈,這在隴海鐵路管理局管內車站都是極為罕見的。站內有兩股道,兩座土站臺,還有貨場、倉庫。車站北側是申新公司的貨棧和織布場,依次是西棧房、煤院、織布場、晒花場、麥棧。票房後(巷)是一條東西彎曲狹窄的土街道,票房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向巷子連接主要街道,雨時泥濘不堪,晴時坎坷不平。街道兩旁住滿了住戶,還有商店、飯館、旅館、茶館,進出站旅客較多,票房外停有人力黃包車接送旅客。票房後(巷)東西兩端與東閘口和集貿市場連成街市。


"

核心提示:八十多年過去了,鬥雞臺車站已蹤跡無存,但隆隆的火車聲、鏗鏘的列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儘管車站已關閉全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常常唸叨的鬥雞臺車站和附近的“票房後”,都沉澱在幾代鬥雞人的記憶裡。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秦人的鐵路之夢清末風氣漸開,天下皆知鐵路之益。當時,修建開封至洛陽鐵路,當局向比利時借貸2500萬法郎,準允比利時公司把鐵路接展至西安府。這一重大新聞傳出,各界大為震驚,紛紛醞釀上議。因為向外人借款,陝西人就失去鐵路控制權。1905年末,陝西巡撫曹鴻勳按照三秦父老的意願,奏請朝廷,陝西鐵路由陝人自己修建。當時陝西承擔著部分辛丑賠款,實在難以籌集修築鐵路的鉅額經費。在此情況下,陝西依然決定開徵“鐵路捐”,計劃徵收白銀三百萬兩。此時正逢關中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農民逃亡。鐵路捐難以籌措,秦人鐵路之夢未能實現。民國始建,陝西一直動盪不安。白朗入陝震動關中,靖國軍大舉攻州奪縣,劉鎮華暴虐秦地,緊接著民國18年(1929年)大旱,秦人更是餓死近三百萬。故此隴海鐵路陝西段修築異常艱難。民國十九年,鐵路通到潼關,土方工程築止華陰,因資金匱乏受阻而被擱置。中原大戰之後,陝西相對穩定下來。楊虎城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他對修築境內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慷慨疾呼:“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適逢財政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楊虎城趁機與其協商築修鐵路的資金問題。民國政府鐵道部撥款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津浦、正太各鐵路管理局撥款140萬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等銀行借款450萬元;另由鐵道部撥借50萬英鎊,隨著款源逐步落實到位,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展築。1935年元旦舉行通車典禮,5月,交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隴海鐵路西寶段於1935年6月開工,1936年12月7日鋪軌到寶雞,1937年3月,正式交付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

鬥雞臺車站位於寶雞縣陳寶鄉境內。東鄰臥龍寺站5公里,西距寶雞車站5公里。民國時期為三等站,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長安車務段,1942年後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寶雞車務段。鬥雞臺因有陳寶祠祭祀陳寶而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陳寶祠於南崖壁下,殿前掛有“祀雞臺”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雞臺”等銘文字樣的鐵香爐,上有東社西社字樣,這些物件都是當地老人親眼所見。後人們忌諱“祀”,且與“死”諧音,陰陽差錯將祀雞臺叫成鬥雞臺,延續至今。鬥雞臺車站遂以地名命名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民國23年(1934),蘇秉琦先生在發掘鬥雞臺戴家灣遺址時還見到“神龕前有祀雞臺等字樣銘文的鐵香爐”。可見直到解放前這裡仍稱“祀雞臺”,但鬥雞臺地名亦也流行開來。併為官方所沿用,如楊虎城、邵力子題寫“鬥雞臺隧道”石匾,蘇秉琦考古報告也採用鬥雞臺地名。

秦文公設在陳倉古城內的祀雞臺遺址,在修築隴海鐵路時已夷為平地,城垣亦無蹤可覓,但於城址內考古發現有糧倉遺址和屯糧遺蹟。20世紀30年代修建隴海鐵路時,恰逢北平研究院在此考古發掘,特殊的時代背景促使陝西地方軍政長官楊虎城和邵力子審慎行事,隴海鐵路管理局西段工程局為了保護“祀雞臺”文物,摒棄大斷面開挖方案,確保臺地遺址結構完整的情況下,在遺址下方開鑿通過。此隧道稱為“鬥雞臺隧道”,為西寶段唯一的一座隧道。設車站稱為“鬥雞臺車站”。1936年,時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的楊虎城和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分別親自為鬥雞臺隧道東西兩端題名,鬥雞臺才漸漸成名。

隴海鐵路西寶段設站時本未設立鬥雞臺車站,1938年8月,為適應東部工廠內遷,擬建十里鋪秦寶工業區,隴海鐵路管理局遂在寶雞臥龍寺兩站間增設鬥雞臺車站。初時的票房僅為3間居民的簡陋茅草屋,後來才建起正規的站房。車站當時為兩股道,地勢較高,上票房還要跨上幾步臺階。票房與站房連在一起,票房位於正中,面積不大,但比較高。票房北側大門正上方題寫有漢隸“鬥雞臺車站”的站名牌,站名系申新紡織廠書法家張子岐撰寫,筆法質樸、自然。靠南側是歐式圓拱門外廊建築,開有3個拱門,在西北地區非常少見。1939年夏,藉助申新紗廠的發電機,鬥雞臺車站安裝了電燈,這在隴海鐵路管理局管內車站都是極為罕見的。站內有兩股道,兩座土站臺,還有貨場、倉庫。車站北側是申新公司的貨棧和織布場,依次是西棧房、煤院、織布場、晒花場、麥棧。票房後(巷)是一條東西彎曲狹窄的土街道,票房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向巷子連接主要街道,雨時泥濘不堪,晴時坎坷不平。街道兩旁住滿了住戶,還有商店、飯館、旅館、茶館,進出站旅客較多,票房外停有人力黃包車接送旅客。票房後(巷)東西兩端與東閘口和集貿市場連成街市。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申新紗廠搬運工在窯洞前搬運貨物

車站以東約200米是東閘口申新商業區,這裡有申新員工消費合作社,理髮店,商店、飯館居多,晝夜服務,為進出廠區主要道路,人流眾多。車站以西約200米是十里鋪糧食街集貿市場。在隴海鐵路運營的十餘年間,鬥雞臺車站客運繁忙,十里鋪及周圍渭河南、蟠龍塬上的人都在此坐車,貨運量也佔據著相當地位,甚至比寶雞車站貨運量還大。抗日戰爭爆發,寶雞已是東西要道之樞紐,南北通衢之匯點。抗戰期間,鬥雞臺火車站更承擔煤炭、棉花、紗、麵粉、紙等物資的運輸和物資搬運,這裡雲集著寶雞最早的人力搬運工人群體,逃至寶雞的河南部分難民為謀生餬口,出賣苦力在寶雞和十里鋪為工廠、商行和火車站裝卸搬運貨物,初有數百人,至寶雞解放增至千餘人。隴海鐵路通達寶雞後,寶雞成為關中西部的物資集散地。隴海鐵路未達寶雞之前,關中西部及陝南、隴東等地商貨,以公路運抵西安火車站再轉鐵路東運,東路商貨則在寶雞落地,再行發送川甘、新等地。全面抗戰爆發後,寶雞更成為軍需民用物資的重要中轉站。“寶縣及鄰縣鳳縣、兩當、徽成兩縣,清水、張家川、佛香等地之羊毛、皮革、火柴、麻、藥材、煤、鐵、木料、石膏等,均由天寶路可以運出,故寶雞為戰時後方輸出物品一集中地”。同時,寶雞作為“隴海路之終點,川陝出入之要道。自武漢淪陷後,所有陝甘川農工商所需要之物品,亦均由寶出入。如花布、洋貨、火柴、紙菸、捲菸、構紙、黃表、水煙、洋油、燭、白糖、藥材及日用物品皆是”。


"

核心提示:八十多年過去了,鬥雞臺車站已蹤跡無存,但隆隆的火車聲、鏗鏘的列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儘管車站已關閉全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常常唸叨的鬥雞臺車站和附近的“票房後”,都沉澱在幾代鬥雞人的記憶裡。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秦人的鐵路之夢清末風氣漸開,天下皆知鐵路之益。當時,修建開封至洛陽鐵路,當局向比利時借貸2500萬法郎,準允比利時公司把鐵路接展至西安府。這一重大新聞傳出,各界大為震驚,紛紛醞釀上議。因為向外人借款,陝西人就失去鐵路控制權。1905年末,陝西巡撫曹鴻勳按照三秦父老的意願,奏請朝廷,陝西鐵路由陝人自己修建。當時陝西承擔著部分辛丑賠款,實在難以籌集修築鐵路的鉅額經費。在此情況下,陝西依然決定開徵“鐵路捐”,計劃徵收白銀三百萬兩。此時正逢關中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農民逃亡。鐵路捐難以籌措,秦人鐵路之夢未能實現。民國始建,陝西一直動盪不安。白朗入陝震動關中,靖國軍大舉攻州奪縣,劉鎮華暴虐秦地,緊接著民國18年(1929年)大旱,秦人更是餓死近三百萬。故此隴海鐵路陝西段修築異常艱難。民國十九年,鐵路通到潼關,土方工程築止華陰,因資金匱乏受阻而被擱置。中原大戰之後,陝西相對穩定下來。楊虎城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他對修築境內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慷慨疾呼:“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適逢財政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楊虎城趁機與其協商築修鐵路的資金問題。民國政府鐵道部撥款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津浦、正太各鐵路管理局撥款140萬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等銀行借款450萬元;另由鐵道部撥借50萬英鎊,隨著款源逐步落實到位,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展築。1935年元旦舉行通車典禮,5月,交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隴海鐵路西寶段於1935年6月開工,1936年12月7日鋪軌到寶雞,1937年3月,正式交付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

鬥雞臺車站位於寶雞縣陳寶鄉境內。東鄰臥龍寺站5公里,西距寶雞車站5公里。民國時期為三等站,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長安車務段,1942年後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寶雞車務段。鬥雞臺因有陳寶祠祭祀陳寶而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陳寶祠於南崖壁下,殿前掛有“祀雞臺”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雞臺”等銘文字樣的鐵香爐,上有東社西社字樣,這些物件都是當地老人親眼所見。後人們忌諱“祀”,且與“死”諧音,陰陽差錯將祀雞臺叫成鬥雞臺,延續至今。鬥雞臺車站遂以地名命名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民國23年(1934),蘇秉琦先生在發掘鬥雞臺戴家灣遺址時還見到“神龕前有祀雞臺等字樣銘文的鐵香爐”。可見直到解放前這裡仍稱“祀雞臺”,但鬥雞臺地名亦也流行開來。併為官方所沿用,如楊虎城、邵力子題寫“鬥雞臺隧道”石匾,蘇秉琦考古報告也採用鬥雞臺地名。

秦文公設在陳倉古城內的祀雞臺遺址,在修築隴海鐵路時已夷為平地,城垣亦無蹤可覓,但於城址內考古發現有糧倉遺址和屯糧遺蹟。20世紀30年代修建隴海鐵路時,恰逢北平研究院在此考古發掘,特殊的時代背景促使陝西地方軍政長官楊虎城和邵力子審慎行事,隴海鐵路管理局西段工程局為了保護“祀雞臺”文物,摒棄大斷面開挖方案,確保臺地遺址結構完整的情況下,在遺址下方開鑿通過。此隧道稱為“鬥雞臺隧道”,為西寶段唯一的一座隧道。設車站稱為“鬥雞臺車站”。1936年,時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的楊虎城和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分別親自為鬥雞臺隧道東西兩端題名,鬥雞臺才漸漸成名。

隴海鐵路西寶段設站時本未設立鬥雞臺車站,1938年8月,為適應東部工廠內遷,擬建十里鋪秦寶工業區,隴海鐵路管理局遂在寶雞臥龍寺兩站間增設鬥雞臺車站。初時的票房僅為3間居民的簡陋茅草屋,後來才建起正規的站房。車站當時為兩股道,地勢較高,上票房還要跨上幾步臺階。票房與站房連在一起,票房位於正中,面積不大,但比較高。票房北側大門正上方題寫有漢隸“鬥雞臺車站”的站名牌,站名系申新紡織廠書法家張子岐撰寫,筆法質樸、自然。靠南側是歐式圓拱門外廊建築,開有3個拱門,在西北地區非常少見。1939年夏,藉助申新紗廠的發電機,鬥雞臺車站安裝了電燈,這在隴海鐵路管理局管內車站都是極為罕見的。站內有兩股道,兩座土站臺,還有貨場、倉庫。車站北側是申新公司的貨棧和織布場,依次是西棧房、煤院、織布場、晒花場、麥棧。票房後(巷)是一條東西彎曲狹窄的土街道,票房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向巷子連接主要街道,雨時泥濘不堪,晴時坎坷不平。街道兩旁住滿了住戶,還有商店、飯館、旅館、茶館,進出站旅客較多,票房外停有人力黃包車接送旅客。票房後(巷)東西兩端與東閘口和集貿市場連成街市。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申新紗廠搬運工在窯洞前搬運貨物

車站以東約200米是東閘口申新商業區,這裡有申新員工消費合作社,理髮店,商店、飯館居多,晝夜服務,為進出廠區主要道路,人流眾多。車站以西約200米是十里鋪糧食街集貿市場。在隴海鐵路運營的十餘年間,鬥雞臺車站客運繁忙,十里鋪及周圍渭河南、蟠龍塬上的人都在此坐車,貨運量也佔據著相當地位,甚至比寶雞車站貨運量還大。抗日戰爭爆發,寶雞已是東西要道之樞紐,南北通衢之匯點。抗戰期間,鬥雞臺火車站更承擔煤炭、棉花、紗、麵粉、紙等物資的運輸和物資搬運,這裡雲集著寶雞最早的人力搬運工人群體,逃至寶雞的河南部分難民為謀生餬口,出賣苦力在寶雞和十里鋪為工廠、商行和火車站裝卸搬運貨物,初有數百人,至寶雞解放增至千餘人。隴海鐵路通達寶雞後,寶雞成為關中西部的物資集散地。隴海鐵路未達寶雞之前,關中西部及陝南、隴東等地商貨,以公路運抵西安火車站再轉鐵路東運,東路商貨則在寶雞落地,再行發送川甘、新等地。全面抗戰爆發後,寶雞更成為軍需民用物資的重要中轉站。“寶縣及鄰縣鳳縣、兩當、徽成兩縣,清水、張家川、佛香等地之羊毛、皮革、火柴、麻、藥材、煤、鐵、木料、石膏等,均由天寶路可以運出,故寶雞為戰時後方輸出物品一集中地”。同時,寶雞作為“隴海路之終點,川陝出入之要道。自武漢淪陷後,所有陝甘川農工商所需要之物品,亦均由寶出入。如花布、洋貨、火柴、紙菸、捲菸、構紙、黃表、水煙、洋油、燭、白糖、藥材及日用物品皆是”。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戴家灣遺址考古人員

1937年抗戰爆發後,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集中全國近70%的工廠的上海淪陷,工廠機器設備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武漢告急之時榮氏集團,將漢口申新紗廠設備拆卸搬遷寶雞十里鋪,建立起寶雞申新紗廠。與此同時,福新麵粉廠也從漢口遷十里鋪;大新麵粉廠亦從河南漯河遷十里鋪;寶雞機車修理廠由連雲港、徐州等地拆遷來寶組建。寶雞十里鋪又籌建容量3300千瓦的發電廠,其後並陸續建起了宏文造紙廠、申新機械廠、太華紗廠、維勤紗管廠、振興染織廠等大機器生產工廠。抗戰期間遷入寶雞的大工廠達24家。曾經狼狐出沒、荒蕪千載的十里鋪,變成電燈日夜閃爍,機器轟鳴的秦寶工業區,人口達到2萬餘,超過原縣城人口的兩倍。形成了繁華的街市。這裡不僅有了小學、中學,而且有晝夜營業的醫院、商店和其他服務業。遷寶工廠的投產,首先為解決抗戰急需及民用工業品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1945年公佈的資料表明,當年十里鋪地區遷寶工廠,生產棉紗14000件,布60萬匹,麵粉50萬袋,紙5300令,鑄鐵170噸。發電廠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十里鋪地區的生產用電,還為寶雞城區提供了能源。寶雞的用電照明,也從這時開始。

“票房後”承載著寶雞市民,尤其是十里鋪居民的歷史記憶?

“票房後”的故事隨著鬥雞臺火車站的設立逐漸多起來,先是紗廠職工,其後是其他廠職工、鐵路職工、小商小販開始聚集此地。尤其是大批河南人沿著隴海線來到這裡。為了逃避戰亂和自然災害,大批河南人離開自己的家園,一路逃荒流落到關中鐵路沿線各城鎮。多少年來他們鄉音未改,糊辣湯、燴餅依舊是他們熱愛的美食。他們各自的後代,以及他們與陝西人共同的後代,早已和寶雞這座城市融為一體。自謀生路、生兒育女,落地生根。

當時的鬥雞臺火車站剛剛設立,車站周圍都是荒地,這些河南人便依附鐵路兩邊,看到申新紗廠的職工在車站票房以南建起幾間小青瓦房住,不少河南難民學樣也跟著在周圍臨時搭建草屋落腳。空荒地上建房,誰蓋起來就是誰家的,有的人為了省工省料,能很快住人,建地窩子,在地上挖個坑,用挖出的土拌上麥草摔成泥塊乾打壘成矮牆,搭上人字形麥草頂先住進去,在矮牆上留兩個通風洞,住處問題就解決了。大傢伙蓋屋建房,房屋之間的空隙就成通道。不長時間,蓋起來的麥草房連成片,房與房之間的通道就成衚衕,衚衕又多又亂又雜,拐來繞去如同走進迷宮裡,外面來的人不識路進去後轉來轉去,不問路,都走不出來。只有住在這裡的人熟悉路,知道往那走能走出去。人們將他們聚居的棚戶區喚作“票房後”。後面人越來越多,房子也一間一間蓋起來,逐漸形成了以後的“票房巷”。票房後面積約2.5萬多平方米,東西長140餘米,南北寬約170餘米。由票房後棚戶區引伸,十里鋪陸續形成新市巷、張家村、菜市街、劉家灣、張家底等多處棚戶片區。


"

核心提示:八十多年過去了,鬥雞臺車站已蹤跡無存,但隆隆的火車聲、鏗鏘的列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儘管車站已關閉全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常常唸叨的鬥雞臺車站和附近的“票房後”,都沉澱在幾代鬥雞人的記憶裡。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秦人的鐵路之夢清末風氣漸開,天下皆知鐵路之益。當時,修建開封至洛陽鐵路,當局向比利時借貸2500萬法郎,準允比利時公司把鐵路接展至西安府。這一重大新聞傳出,各界大為震驚,紛紛醞釀上議。因為向外人借款,陝西人就失去鐵路控制權。1905年末,陝西巡撫曹鴻勳按照三秦父老的意願,奏請朝廷,陝西鐵路由陝人自己修建。當時陝西承擔著部分辛丑賠款,實在難以籌集修築鐵路的鉅額經費。在此情況下,陝西依然決定開徵“鐵路捐”,計劃徵收白銀三百萬兩。此時正逢關中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農民逃亡。鐵路捐難以籌措,秦人鐵路之夢未能實現。民國始建,陝西一直動盪不安。白朗入陝震動關中,靖國軍大舉攻州奪縣,劉鎮華暴虐秦地,緊接著民國18年(1929年)大旱,秦人更是餓死近三百萬。故此隴海鐵路陝西段修築異常艱難。民國十九年,鐵路通到潼關,土方工程築止華陰,因資金匱乏受阻而被擱置。中原大戰之後,陝西相對穩定下來。楊虎城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他對修築境內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慷慨疾呼:“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適逢財政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楊虎城趁機與其協商築修鐵路的資金問題。民國政府鐵道部撥款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津浦、正太各鐵路管理局撥款140萬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等銀行借款450萬元;另由鐵道部撥借50萬英鎊,隨著款源逐步落實到位,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展築。1935年元旦舉行通車典禮,5月,交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隴海鐵路西寶段於1935年6月開工,1936年12月7日鋪軌到寶雞,1937年3月,正式交付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

鬥雞臺車站位於寶雞縣陳寶鄉境內。東鄰臥龍寺站5公里,西距寶雞車站5公里。民國時期為三等站,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長安車務段,1942年後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寶雞車務段。鬥雞臺因有陳寶祠祭祀陳寶而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陳寶祠於南崖壁下,殿前掛有“祀雞臺”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雞臺”等銘文字樣的鐵香爐,上有東社西社字樣,這些物件都是當地老人親眼所見。後人們忌諱“祀”,且與“死”諧音,陰陽差錯將祀雞臺叫成鬥雞臺,延續至今。鬥雞臺車站遂以地名命名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民國23年(1934),蘇秉琦先生在發掘鬥雞臺戴家灣遺址時還見到“神龕前有祀雞臺等字樣銘文的鐵香爐”。可見直到解放前這裡仍稱“祀雞臺”,但鬥雞臺地名亦也流行開來。併為官方所沿用,如楊虎城、邵力子題寫“鬥雞臺隧道”石匾,蘇秉琦考古報告也採用鬥雞臺地名。

秦文公設在陳倉古城內的祀雞臺遺址,在修築隴海鐵路時已夷為平地,城垣亦無蹤可覓,但於城址內考古發現有糧倉遺址和屯糧遺蹟。20世紀30年代修建隴海鐵路時,恰逢北平研究院在此考古發掘,特殊的時代背景促使陝西地方軍政長官楊虎城和邵力子審慎行事,隴海鐵路管理局西段工程局為了保護“祀雞臺”文物,摒棄大斷面開挖方案,確保臺地遺址結構完整的情況下,在遺址下方開鑿通過。此隧道稱為“鬥雞臺隧道”,為西寶段唯一的一座隧道。設車站稱為“鬥雞臺車站”。1936年,時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的楊虎城和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分別親自為鬥雞臺隧道東西兩端題名,鬥雞臺才漸漸成名。

隴海鐵路西寶段設站時本未設立鬥雞臺車站,1938年8月,為適應東部工廠內遷,擬建十里鋪秦寶工業區,隴海鐵路管理局遂在寶雞臥龍寺兩站間增設鬥雞臺車站。初時的票房僅為3間居民的簡陋茅草屋,後來才建起正規的站房。車站當時為兩股道,地勢較高,上票房還要跨上幾步臺階。票房與站房連在一起,票房位於正中,面積不大,但比較高。票房北側大門正上方題寫有漢隸“鬥雞臺車站”的站名牌,站名系申新紡織廠書法家張子岐撰寫,筆法質樸、自然。靠南側是歐式圓拱門外廊建築,開有3個拱門,在西北地區非常少見。1939年夏,藉助申新紗廠的發電機,鬥雞臺車站安裝了電燈,這在隴海鐵路管理局管內車站都是極為罕見的。站內有兩股道,兩座土站臺,還有貨場、倉庫。車站北側是申新公司的貨棧和織布場,依次是西棧房、煤院、織布場、晒花場、麥棧。票房後(巷)是一條東西彎曲狹窄的土街道,票房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向巷子連接主要街道,雨時泥濘不堪,晴時坎坷不平。街道兩旁住滿了住戶,還有商店、飯館、旅館、茶館,進出站旅客較多,票房外停有人力黃包車接送旅客。票房後(巷)東西兩端與東閘口和集貿市場連成街市。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申新紗廠搬運工在窯洞前搬運貨物

車站以東約200米是東閘口申新商業區,這裡有申新員工消費合作社,理髮店,商店、飯館居多,晝夜服務,為進出廠區主要道路,人流眾多。車站以西約200米是十里鋪糧食街集貿市場。在隴海鐵路運營的十餘年間,鬥雞臺車站客運繁忙,十里鋪及周圍渭河南、蟠龍塬上的人都在此坐車,貨運量也佔據著相當地位,甚至比寶雞車站貨運量還大。抗日戰爭爆發,寶雞已是東西要道之樞紐,南北通衢之匯點。抗戰期間,鬥雞臺火車站更承擔煤炭、棉花、紗、麵粉、紙等物資的運輸和物資搬運,這裡雲集著寶雞最早的人力搬運工人群體,逃至寶雞的河南部分難民為謀生餬口,出賣苦力在寶雞和十里鋪為工廠、商行和火車站裝卸搬運貨物,初有數百人,至寶雞解放增至千餘人。隴海鐵路通達寶雞後,寶雞成為關中西部的物資集散地。隴海鐵路未達寶雞之前,關中西部及陝南、隴東等地商貨,以公路運抵西安火車站再轉鐵路東運,東路商貨則在寶雞落地,再行發送川甘、新等地。全面抗戰爆發後,寶雞更成為軍需民用物資的重要中轉站。“寶縣及鄰縣鳳縣、兩當、徽成兩縣,清水、張家川、佛香等地之羊毛、皮革、火柴、麻、藥材、煤、鐵、木料、石膏等,均由天寶路可以運出,故寶雞為戰時後方輸出物品一集中地”。同時,寶雞作為“隴海路之終點,川陝出入之要道。自武漢淪陷後,所有陝甘川農工商所需要之物品,亦均由寶出入。如花布、洋貨、火柴、紙菸、捲菸、構紙、黃表、水煙、洋油、燭、白糖、藥材及日用物品皆是”。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戴家灣遺址考古人員

1937年抗戰爆發後,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集中全國近70%的工廠的上海淪陷,工廠機器設備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武漢告急之時榮氏集團,將漢口申新紗廠設備拆卸搬遷寶雞十里鋪,建立起寶雞申新紗廠。與此同時,福新麵粉廠也從漢口遷十里鋪;大新麵粉廠亦從河南漯河遷十里鋪;寶雞機車修理廠由連雲港、徐州等地拆遷來寶組建。寶雞十里鋪又籌建容量3300千瓦的發電廠,其後並陸續建起了宏文造紙廠、申新機械廠、太華紗廠、維勤紗管廠、振興染織廠等大機器生產工廠。抗戰期間遷入寶雞的大工廠達24家。曾經狼狐出沒、荒蕪千載的十里鋪,變成電燈日夜閃爍,機器轟鳴的秦寶工業區,人口達到2萬餘,超過原縣城人口的兩倍。形成了繁華的街市。這裡不僅有了小學、中學,而且有晝夜營業的醫院、商店和其他服務業。遷寶工廠的投產,首先為解決抗戰急需及民用工業品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1945年公佈的資料表明,當年十里鋪地區遷寶工廠,生產棉紗14000件,布60萬匹,麵粉50萬袋,紙5300令,鑄鐵170噸。發電廠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十里鋪地區的生產用電,還為寶雞城區提供了能源。寶雞的用電照明,也從這時開始。

“票房後”承載著寶雞市民,尤其是十里鋪居民的歷史記憶?

“票房後”的故事隨著鬥雞臺火車站的設立逐漸多起來,先是紗廠職工,其後是其他廠職工、鐵路職工、小商小販開始聚集此地。尤其是大批河南人沿著隴海線來到這裡。為了逃避戰亂和自然災害,大批河南人離開自己的家園,一路逃荒流落到關中鐵路沿線各城鎮。多少年來他們鄉音未改,糊辣湯、燴餅依舊是他們熱愛的美食。他們各自的後代,以及他們與陝西人共同的後代,早已和寶雞這座城市融為一體。自謀生路、生兒育女,落地生根。

當時的鬥雞臺火車站剛剛設立,車站周圍都是荒地,這些河南人便依附鐵路兩邊,看到申新紗廠的職工在車站票房以南建起幾間小青瓦房住,不少河南難民學樣也跟著在周圍臨時搭建草屋落腳。空荒地上建房,誰蓋起來就是誰家的,有的人為了省工省料,能很快住人,建地窩子,在地上挖個坑,用挖出的土拌上麥草摔成泥塊乾打壘成矮牆,搭上人字形麥草頂先住進去,在矮牆上留兩個通風洞,住處問題就解決了。大傢伙蓋屋建房,房屋之間的空隙就成通道。不長時間,蓋起來的麥草房連成片,房與房之間的通道就成衚衕,衚衕又多又亂又雜,拐來繞去如同走進迷宮裡,外面來的人不識路進去後轉來轉去,不問路,都走不出來。只有住在這裡的人熟悉路,知道往那走能走出去。人們將他們聚居的棚戶區喚作“票房後”。後面人越來越多,房子也一間一間蓋起來,逐漸形成了以後的“票房巷”。票房後面積約2.5萬多平方米,東西長140餘米,南北寬約170餘米。由票房後棚戶區引伸,十里鋪陸續形成新市巷、張家村、菜市街、劉家灣、張家底等多處棚戶片區。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解放初期票房後居民住宅區,照片中部煙筒以東那3孔拱門便是鬥雞臺車站票房

票房後及周邊地區由於歷史的緣故形成以河南等地逃難民眾的聚集地。票房後的意思,就是火車站賣車票票房後的地方,因位於鬥雞臺火車站票房後而得名。1938年,隴海鐵路管理局在鬥雞臺設立火車站。1947年後,以車站俗稱票房演變為“票房後”。建國後,鬥雞臺車站直屬鄭州鐵路管理局西安分局,期間短暫交付寶雞運輸段管轄;1955年2月,鬥雞臺車站成立裝卸作業分所,1965年8月撤銷;1961年9月歸屬西安鐵路局咸陽車務段管轄;1973年12月,鬥雞臺車站劃歸寶雞東站。1978年,票房後更名為票房巷。過去管叫票房,現在一般叫售票處。叫的時間長了,票房後成了地名。票房後都是棚戶區,無公廁無下水道,白天還好說,到了夜裡,為解決小便之急,棚戶區住戶家家都有陶瓦尿盆,一大早把倒淨的尿盆放在家門口,有人據此起了一個不雅的地名,把這裡叫“尿盆街”。“尿盆街”叫響後,住在票房後的人們倒也不在乎。但是老叫尿盆街也總不是個辦法,於是,有人想到大上海,上海繁華熱鬧,街道龐雜,去上海也易迷路,票房後衚衕多道路雜,進來也易迷路,跟上海一樣,何不也叫上海,但這地小乾脆,就叫“小上海”吧。“小上海” 雅號的確好聽多了。


"

核心提示:八十多年過去了,鬥雞臺車站已蹤跡無存,但隆隆的火車聲、鏗鏘的列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儘管車站已關閉全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常常唸叨的鬥雞臺車站和附近的“票房後”,都沉澱在幾代鬥雞人的記憶裡。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秦人的鐵路之夢清末風氣漸開,天下皆知鐵路之益。當時,修建開封至洛陽鐵路,當局向比利時借貸2500萬法郎,準允比利時公司把鐵路接展至西安府。這一重大新聞傳出,各界大為震驚,紛紛醞釀上議。因為向外人借款,陝西人就失去鐵路控制權。1905年末,陝西巡撫曹鴻勳按照三秦父老的意願,奏請朝廷,陝西鐵路由陝人自己修建。當時陝西承擔著部分辛丑賠款,實在難以籌集修築鐵路的鉅額經費。在此情況下,陝西依然決定開徵“鐵路捐”,計劃徵收白銀三百萬兩。此時正逢關中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農民逃亡。鐵路捐難以籌措,秦人鐵路之夢未能實現。民國始建,陝西一直動盪不安。白朗入陝震動關中,靖國軍大舉攻州奪縣,劉鎮華暴虐秦地,緊接著民國18年(1929年)大旱,秦人更是餓死近三百萬。故此隴海鐵路陝西段修築異常艱難。民國十九年,鐵路通到潼關,土方工程築止華陰,因資金匱乏受阻而被擱置。中原大戰之後,陝西相對穩定下來。楊虎城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他對修築境內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慷慨疾呼:“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適逢財政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楊虎城趁機與其協商築修鐵路的資金問題。民國政府鐵道部撥款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津浦、正太各鐵路管理局撥款140萬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等銀行借款450萬元;另由鐵道部撥借50萬英鎊,隨著款源逐步落實到位,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展築。1935年元旦舉行通車典禮,5月,交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隴海鐵路西寶段於1935年6月開工,1936年12月7日鋪軌到寶雞,1937年3月,正式交付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

鬥雞臺車站位於寶雞縣陳寶鄉境內。東鄰臥龍寺站5公里,西距寶雞車站5公里。民國時期為三等站,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長安車務段,1942年後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寶雞車務段。鬥雞臺因有陳寶祠祭祀陳寶而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陳寶祠於南崖壁下,殿前掛有“祀雞臺”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雞臺”等銘文字樣的鐵香爐,上有東社西社字樣,這些物件都是當地老人親眼所見。後人們忌諱“祀”,且與“死”諧音,陰陽差錯將祀雞臺叫成鬥雞臺,延續至今。鬥雞臺車站遂以地名命名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民國23年(1934),蘇秉琦先生在發掘鬥雞臺戴家灣遺址時還見到“神龕前有祀雞臺等字樣銘文的鐵香爐”。可見直到解放前這裡仍稱“祀雞臺”,但鬥雞臺地名亦也流行開來。併為官方所沿用,如楊虎城、邵力子題寫“鬥雞臺隧道”石匾,蘇秉琦考古報告也採用鬥雞臺地名。

秦文公設在陳倉古城內的祀雞臺遺址,在修築隴海鐵路時已夷為平地,城垣亦無蹤可覓,但於城址內考古發現有糧倉遺址和屯糧遺蹟。20世紀30年代修建隴海鐵路時,恰逢北平研究院在此考古發掘,特殊的時代背景促使陝西地方軍政長官楊虎城和邵力子審慎行事,隴海鐵路管理局西段工程局為了保護“祀雞臺”文物,摒棄大斷面開挖方案,確保臺地遺址結構完整的情況下,在遺址下方開鑿通過。此隧道稱為“鬥雞臺隧道”,為西寶段唯一的一座隧道。設車站稱為“鬥雞臺車站”。1936年,時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的楊虎城和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分別親自為鬥雞臺隧道東西兩端題名,鬥雞臺才漸漸成名。

隴海鐵路西寶段設站時本未設立鬥雞臺車站,1938年8月,為適應東部工廠內遷,擬建十里鋪秦寶工業區,隴海鐵路管理局遂在寶雞臥龍寺兩站間增設鬥雞臺車站。初時的票房僅為3間居民的簡陋茅草屋,後來才建起正規的站房。車站當時為兩股道,地勢較高,上票房還要跨上幾步臺階。票房與站房連在一起,票房位於正中,面積不大,但比較高。票房北側大門正上方題寫有漢隸“鬥雞臺車站”的站名牌,站名系申新紡織廠書法家張子岐撰寫,筆法質樸、自然。靠南側是歐式圓拱門外廊建築,開有3個拱門,在西北地區非常少見。1939年夏,藉助申新紗廠的發電機,鬥雞臺車站安裝了電燈,這在隴海鐵路管理局管內車站都是極為罕見的。站內有兩股道,兩座土站臺,還有貨場、倉庫。車站北側是申新公司的貨棧和織布場,依次是西棧房、煤院、織布場、晒花場、麥棧。票房後(巷)是一條東西彎曲狹窄的土街道,票房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向巷子連接主要街道,雨時泥濘不堪,晴時坎坷不平。街道兩旁住滿了住戶,還有商店、飯館、旅館、茶館,進出站旅客較多,票房外停有人力黃包車接送旅客。票房後(巷)東西兩端與東閘口和集貿市場連成街市。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申新紗廠搬運工在窯洞前搬運貨物

車站以東約200米是東閘口申新商業區,這裡有申新員工消費合作社,理髮店,商店、飯館居多,晝夜服務,為進出廠區主要道路,人流眾多。車站以西約200米是十里鋪糧食街集貿市場。在隴海鐵路運營的十餘年間,鬥雞臺車站客運繁忙,十里鋪及周圍渭河南、蟠龍塬上的人都在此坐車,貨運量也佔據著相當地位,甚至比寶雞車站貨運量還大。抗日戰爭爆發,寶雞已是東西要道之樞紐,南北通衢之匯點。抗戰期間,鬥雞臺火車站更承擔煤炭、棉花、紗、麵粉、紙等物資的運輸和物資搬運,這裡雲集著寶雞最早的人力搬運工人群體,逃至寶雞的河南部分難民為謀生餬口,出賣苦力在寶雞和十里鋪為工廠、商行和火車站裝卸搬運貨物,初有數百人,至寶雞解放增至千餘人。隴海鐵路通達寶雞後,寶雞成為關中西部的物資集散地。隴海鐵路未達寶雞之前,關中西部及陝南、隴東等地商貨,以公路運抵西安火車站再轉鐵路東運,東路商貨則在寶雞落地,再行發送川甘、新等地。全面抗戰爆發後,寶雞更成為軍需民用物資的重要中轉站。“寶縣及鄰縣鳳縣、兩當、徽成兩縣,清水、張家川、佛香等地之羊毛、皮革、火柴、麻、藥材、煤、鐵、木料、石膏等,均由天寶路可以運出,故寶雞為戰時後方輸出物品一集中地”。同時,寶雞作為“隴海路之終點,川陝出入之要道。自武漢淪陷後,所有陝甘川農工商所需要之物品,亦均由寶出入。如花布、洋貨、火柴、紙菸、捲菸、構紙、黃表、水煙、洋油、燭、白糖、藥材及日用物品皆是”。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戴家灣遺址考古人員

1937年抗戰爆發後,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集中全國近70%的工廠的上海淪陷,工廠機器設備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武漢告急之時榮氏集團,將漢口申新紗廠設備拆卸搬遷寶雞十里鋪,建立起寶雞申新紗廠。與此同時,福新麵粉廠也從漢口遷十里鋪;大新麵粉廠亦從河南漯河遷十里鋪;寶雞機車修理廠由連雲港、徐州等地拆遷來寶組建。寶雞十里鋪又籌建容量3300千瓦的發電廠,其後並陸續建起了宏文造紙廠、申新機械廠、太華紗廠、維勤紗管廠、振興染織廠等大機器生產工廠。抗戰期間遷入寶雞的大工廠達24家。曾經狼狐出沒、荒蕪千載的十里鋪,變成電燈日夜閃爍,機器轟鳴的秦寶工業區,人口達到2萬餘,超過原縣城人口的兩倍。形成了繁華的街市。這裡不僅有了小學、中學,而且有晝夜營業的醫院、商店和其他服務業。遷寶工廠的投產,首先為解決抗戰急需及民用工業品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1945年公佈的資料表明,當年十里鋪地區遷寶工廠,生產棉紗14000件,布60萬匹,麵粉50萬袋,紙5300令,鑄鐵170噸。發電廠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十里鋪地區的生產用電,還為寶雞城區提供了能源。寶雞的用電照明,也從這時開始。

“票房後”承載著寶雞市民,尤其是十里鋪居民的歷史記憶?

“票房後”的故事隨著鬥雞臺火車站的設立逐漸多起來,先是紗廠職工,其後是其他廠職工、鐵路職工、小商小販開始聚集此地。尤其是大批河南人沿著隴海線來到這裡。為了逃避戰亂和自然災害,大批河南人離開自己的家園,一路逃荒流落到關中鐵路沿線各城鎮。多少年來他們鄉音未改,糊辣湯、燴餅依舊是他們熱愛的美食。他們各自的後代,以及他們與陝西人共同的後代,早已和寶雞這座城市融為一體。自謀生路、生兒育女,落地生根。

當時的鬥雞臺火車站剛剛設立,車站周圍都是荒地,這些河南人便依附鐵路兩邊,看到申新紗廠的職工在車站票房以南建起幾間小青瓦房住,不少河南難民學樣也跟著在周圍臨時搭建草屋落腳。空荒地上建房,誰蓋起來就是誰家的,有的人為了省工省料,能很快住人,建地窩子,在地上挖個坑,用挖出的土拌上麥草摔成泥塊乾打壘成矮牆,搭上人字形麥草頂先住進去,在矮牆上留兩個通風洞,住處問題就解決了。大傢伙蓋屋建房,房屋之間的空隙就成通道。不長時間,蓋起來的麥草房連成片,房與房之間的通道就成衚衕,衚衕又多又亂又雜,拐來繞去如同走進迷宮裡,外面來的人不識路進去後轉來轉去,不問路,都走不出來。只有住在這裡的人熟悉路,知道往那走能走出去。人們將他們聚居的棚戶區喚作“票房後”。後面人越來越多,房子也一間一間蓋起來,逐漸形成了以後的“票房巷”。票房後面積約2.5萬多平方米,東西長140餘米,南北寬約170餘米。由票房後棚戶區引伸,十里鋪陸續形成新市巷、張家村、菜市街、劉家灣、張家底等多處棚戶片區。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解放初期票房後居民住宅區,照片中部煙筒以東那3孔拱門便是鬥雞臺車站票房

票房後及周邊地區由於歷史的緣故形成以河南等地逃難民眾的聚集地。票房後的意思,就是火車站賣車票票房後的地方,因位於鬥雞臺火車站票房後而得名。1938年,隴海鐵路管理局在鬥雞臺設立火車站。1947年後,以車站俗稱票房演變為“票房後”。建國後,鬥雞臺車站直屬鄭州鐵路管理局西安分局,期間短暫交付寶雞運輸段管轄;1955年2月,鬥雞臺車站成立裝卸作業分所,1965年8月撤銷;1961年9月歸屬西安鐵路局咸陽車務段管轄;1973年12月,鬥雞臺車站劃歸寶雞東站。1978年,票房後更名為票房巷。過去管叫票房,現在一般叫售票處。叫的時間長了,票房後成了地名。票房後都是棚戶區,無公廁無下水道,白天還好說,到了夜裡,為解決小便之急,棚戶區住戶家家都有陶瓦尿盆,一大早把倒淨的尿盆放在家門口,有人據此起了一個不雅的地名,把這裡叫“尿盆街”。“尿盆街”叫響後,住在票房後的人們倒也不在乎。但是老叫尿盆街也總不是個辦法,於是,有人想到大上海,上海繁華熱鬧,街道龐雜,去上海也易迷路,票房後衚衕多道路雜,進來也易迷路,跟上海一樣,何不也叫上海,但這地小乾脆,就叫“小上海”吧。“小上海” 雅號的確好聽多了。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鬥雞臺貨車到達場附近的居民區

鬥雞臺車站票房後附近房屋大多為簡陋的棚戶區,年久失修,環境較差,形成了十里鋪最為集中的棚戶區。草房條件更差,天長日久,遇雨小尚可,雨大屋漏如篩,苦不堪言。後來屋頂換上油毛氈,漏水問題基本解決了,但屋內潮溼的問題始終難以解決。排水、排汙只能依靠片區中的大土坑,一點點滲到地下。到了夏天,這裡臭氣熏天,蚊蠅滋生,因此有了“臭水坑”的諢名。歲月流淌,隨著鬥雞臺車站的消失,附近棚戶區成了重點改造區域。鬥雞臺車站老票房周圍的房屋、貨場、票房均已拆除,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寬闊的街道橫貫東西。1984年3月15日,經歷了40多年的風雨滄桑,存續46年的鬥雞臺火車站客運停運,終於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遂後車站被拆除,改建為寶雞東站貨車到達場。涅槃中的鬥雞臺車站浴火重生,成為寶雞東站一場,在這裡,貨車將被推送至駝峰進行解體,而後重新進行編組,編成列車繼續前行,鬥雞臺車站續寫著新的輝煌。

昔日的火車站、票房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下票房後這處地名,仍然記憶著那一段歷史曾經發生的故事。1997年,票房後原址被中鐵一局新運處建設住宅,成為職工住宅小區,昔日的棚戶區被拔地而起的樓房所替代,面貌煥然一新。

鬥雞臺車站所在的十里鋪在抗戰中的作用不可小視,這裡凝聚了寶雞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是寶雞工業肇始之根之源。申新紗廠是寶雞現代工業的鼻祖,是一部真正的工業發展史書。也是寶雞這座城市的工業文化的起源和精髓。這裡為寶雞城市的形成和擴展奠定了基礎。打開歷史塵封的往事,觸摸那段歲月的歷史滄桑,感受先輩們在戰爭年代烽火歲月工業交通報國的實業救國的孜孜情懷,主要是對後一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昭示未來的時代。當我們推開這扇厚重的歷史之門時,尋覓先輩們創業的足跡,留給我們的是心靈的敬畏。

八十多年的風塵、千里遷徙、祖孫數代、起落沉浮、悲歡離合、國仇家恨、快意恩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寫成一本書,每本書都可以冠名《票房後》!

——於世宏寫於 2019年7月4日


"

核心提示:八十多年過去了,鬥雞臺車站已蹤跡無存,但隆隆的火車聲、鏗鏘的列車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儘管車站已關閉全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常常唸叨的鬥雞臺車站和附近的“票房後”,都沉澱在幾代鬥雞人的記憶裡。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秦人的鐵路之夢清末風氣漸開,天下皆知鐵路之益。當時,修建開封至洛陽鐵路,當局向比利時借貸2500萬法郎,準允比利時公司把鐵路接展至西安府。這一重大新聞傳出,各界大為震驚,紛紛醞釀上議。因為向外人借款,陝西人就失去鐵路控制權。1905年末,陝西巡撫曹鴻勳按照三秦父老的意願,奏請朝廷,陝西鐵路由陝人自己修建。當時陝西承擔著部分辛丑賠款,實在難以籌集修築鐵路的鉅額經費。在此情況下,陝西依然決定開徵“鐵路捐”,計劃徵收白銀三百萬兩。此時正逢關中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農民逃亡。鐵路捐難以籌措,秦人鐵路之夢未能實現。民國始建,陝西一直動盪不安。白朗入陝震動關中,靖國軍大舉攻州奪縣,劉鎮華暴虐秦地,緊接著民國18年(1929年)大旱,秦人更是餓死近三百萬。故此隴海鐵路陝西段修築異常艱難。民國十九年,鐵路通到潼關,土方工程築止華陰,因資金匱乏受阻而被擱置。中原大戰之後,陝西相對穩定下來。楊虎城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他對修築境內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慷慨疾呼:“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適逢財政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楊虎城趁機與其協商築修鐵路的資金問題。民國政府鐵道部撥款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津浦、正太各鐵路管理局撥款140萬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等銀行借款450萬元;另由鐵道部撥借50萬英鎊,隨著款源逐步落實到位,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展築。1935年元旦舉行通車典禮,5月,交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隴海鐵路西寶段於1935年6月開工,1936年12月7日鋪軌到寶雞,1937年3月,正式交付隴海鐵路管理局運營。

鬥雞臺車站位於寶雞縣陳寶鄉境內。東鄰臥龍寺站5公里,西距寶雞車站5公里。民國時期為三等站,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長安車務段,1942年後隸屬於隴海鐵路管理局寶雞車務段。鬥雞臺因有陳寶祠祭祀陳寶而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陳寶祠於南崖壁下,殿前掛有“祀雞臺”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雞臺”等銘文字樣的鐵香爐,上有東社西社字樣,這些物件都是當地老人親眼所見。後人們忌諱“祀”,且與“死”諧音,陰陽差錯將祀雞臺叫成鬥雞臺,延續至今。鬥雞臺車站遂以地名命名之。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民國23年(1934),蘇秉琦先生在發掘鬥雞臺戴家灣遺址時還見到“神龕前有祀雞臺等字樣銘文的鐵香爐”。可見直到解放前這裡仍稱“祀雞臺”,但鬥雞臺地名亦也流行開來。併為官方所沿用,如楊虎城、邵力子題寫“鬥雞臺隧道”石匾,蘇秉琦考古報告也採用鬥雞臺地名。

秦文公設在陳倉古城內的祀雞臺遺址,在修築隴海鐵路時已夷為平地,城垣亦無蹤可覓,但於城址內考古發現有糧倉遺址和屯糧遺蹟。20世紀30年代修建隴海鐵路時,恰逢北平研究院在此考古發掘,特殊的時代背景促使陝西地方軍政長官楊虎城和邵力子審慎行事,隴海鐵路管理局西段工程局為了保護“祀雞臺”文物,摒棄大斷面開挖方案,確保臺地遺址結構完整的情況下,在遺址下方開鑿通過。此隧道稱為“鬥雞臺隧道”,為西寶段唯一的一座隧道。設車站稱為“鬥雞臺車站”。1936年,時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的楊虎城和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分別親自為鬥雞臺隧道東西兩端題名,鬥雞臺才漸漸成名。

隴海鐵路西寶段設站時本未設立鬥雞臺車站,1938年8月,為適應東部工廠內遷,擬建十里鋪秦寶工業區,隴海鐵路管理局遂在寶雞臥龍寺兩站間增設鬥雞臺車站。初時的票房僅為3間居民的簡陋茅草屋,後來才建起正規的站房。車站當時為兩股道,地勢較高,上票房還要跨上幾步臺階。票房與站房連在一起,票房位於正中,面積不大,但比較高。票房北側大門正上方題寫有漢隸“鬥雞臺車站”的站名牌,站名系申新紡織廠書法家張子岐撰寫,筆法質樸、自然。靠南側是歐式圓拱門外廊建築,開有3個拱門,在西北地區非常少見。1939年夏,藉助申新紗廠的發電機,鬥雞臺車站安裝了電燈,這在隴海鐵路管理局管內車站都是極為罕見的。站內有兩股道,兩座土站臺,還有貨場、倉庫。車站北側是申新公司的貨棧和織布場,依次是西棧房、煤院、織布場、晒花場、麥棧。票房後(巷)是一條東西彎曲狹窄的土街道,票房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向巷子連接主要街道,雨時泥濘不堪,晴時坎坷不平。街道兩旁住滿了住戶,還有商店、飯館、旅館、茶館,進出站旅客較多,票房外停有人力黃包車接送旅客。票房後(巷)東西兩端與東閘口和集貿市場連成街市。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申新紗廠搬運工在窯洞前搬運貨物

車站以東約200米是東閘口申新商業區,這裡有申新員工消費合作社,理髮店,商店、飯館居多,晝夜服務,為進出廠區主要道路,人流眾多。車站以西約200米是十里鋪糧食街集貿市場。在隴海鐵路運營的十餘年間,鬥雞臺車站客運繁忙,十里鋪及周圍渭河南、蟠龍塬上的人都在此坐車,貨運量也佔據著相當地位,甚至比寶雞車站貨運量還大。抗日戰爭爆發,寶雞已是東西要道之樞紐,南北通衢之匯點。抗戰期間,鬥雞臺火車站更承擔煤炭、棉花、紗、麵粉、紙等物資的運輸和物資搬運,這裡雲集著寶雞最早的人力搬運工人群體,逃至寶雞的河南部分難民為謀生餬口,出賣苦力在寶雞和十里鋪為工廠、商行和火車站裝卸搬運貨物,初有數百人,至寶雞解放增至千餘人。隴海鐵路通達寶雞後,寶雞成為關中西部的物資集散地。隴海鐵路未達寶雞之前,關中西部及陝南、隴東等地商貨,以公路運抵西安火車站再轉鐵路東運,東路商貨則在寶雞落地,再行發送川甘、新等地。全面抗戰爆發後,寶雞更成為軍需民用物資的重要中轉站。“寶縣及鄰縣鳳縣、兩當、徽成兩縣,清水、張家川、佛香等地之羊毛、皮革、火柴、麻、藥材、煤、鐵、木料、石膏等,均由天寶路可以運出,故寶雞為戰時後方輸出物品一集中地”。同時,寶雞作為“隴海路之終點,川陝出入之要道。自武漢淪陷後,所有陝甘川農工商所需要之物品,亦均由寶出入。如花布、洋貨、火柴、紙菸、捲菸、構紙、黃表、水煙、洋油、燭、白糖、藥材及日用物品皆是”。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戴家灣遺址考古人員

1937年抗戰爆發後,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集中全國近70%的工廠的上海淪陷,工廠機器設備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武漢告急之時榮氏集團,將漢口申新紗廠設備拆卸搬遷寶雞十里鋪,建立起寶雞申新紗廠。與此同時,福新麵粉廠也從漢口遷十里鋪;大新麵粉廠亦從河南漯河遷十里鋪;寶雞機車修理廠由連雲港、徐州等地拆遷來寶組建。寶雞十里鋪又籌建容量3300千瓦的發電廠,其後並陸續建起了宏文造紙廠、申新機械廠、太華紗廠、維勤紗管廠、振興染織廠等大機器生產工廠。抗戰期間遷入寶雞的大工廠達24家。曾經狼狐出沒、荒蕪千載的十里鋪,變成電燈日夜閃爍,機器轟鳴的秦寶工業區,人口達到2萬餘,超過原縣城人口的兩倍。形成了繁華的街市。這裡不僅有了小學、中學,而且有晝夜營業的醫院、商店和其他服務業。遷寶工廠的投產,首先為解決抗戰急需及民用工業品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1945年公佈的資料表明,當年十里鋪地區遷寶工廠,生產棉紗14000件,布60萬匹,麵粉50萬袋,紙5300令,鑄鐵170噸。發電廠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十里鋪地區的生產用電,還為寶雞城區提供了能源。寶雞的用電照明,也從這時開始。

“票房後”承載著寶雞市民,尤其是十里鋪居民的歷史記憶?

“票房後”的故事隨著鬥雞臺火車站的設立逐漸多起來,先是紗廠職工,其後是其他廠職工、鐵路職工、小商小販開始聚集此地。尤其是大批河南人沿著隴海線來到這裡。為了逃避戰亂和自然災害,大批河南人離開自己的家園,一路逃荒流落到關中鐵路沿線各城鎮。多少年來他們鄉音未改,糊辣湯、燴餅依舊是他們熱愛的美食。他們各自的後代,以及他們與陝西人共同的後代,早已和寶雞這座城市融為一體。自謀生路、生兒育女,落地生根。

當時的鬥雞臺火車站剛剛設立,車站周圍都是荒地,這些河南人便依附鐵路兩邊,看到申新紗廠的職工在車站票房以南建起幾間小青瓦房住,不少河南難民學樣也跟著在周圍臨時搭建草屋落腳。空荒地上建房,誰蓋起來就是誰家的,有的人為了省工省料,能很快住人,建地窩子,在地上挖個坑,用挖出的土拌上麥草摔成泥塊乾打壘成矮牆,搭上人字形麥草頂先住進去,在矮牆上留兩個通風洞,住處問題就解決了。大傢伙蓋屋建房,房屋之間的空隙就成通道。不長時間,蓋起來的麥草房連成片,房與房之間的通道就成衚衕,衚衕又多又亂又雜,拐來繞去如同走進迷宮裡,外面來的人不識路進去後轉來轉去,不問路,都走不出來。只有住在這裡的人熟悉路,知道往那走能走出去。人們將他們聚居的棚戶區喚作“票房後”。後面人越來越多,房子也一間一間蓋起來,逐漸形成了以後的“票房巷”。票房後面積約2.5萬多平方米,東西長140餘米,南北寬約170餘米。由票房後棚戶區引伸,十里鋪陸續形成新市巷、張家村、菜市街、劉家灣、張家底等多處棚戶片區。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解放初期票房後居民住宅區,照片中部煙筒以東那3孔拱門便是鬥雞臺車站票房

票房後及周邊地區由於歷史的緣故形成以河南等地逃難民眾的聚集地。票房後的意思,就是火車站賣車票票房後的地方,因位於鬥雞臺火車站票房後而得名。1938年,隴海鐵路管理局在鬥雞臺設立火車站。1947年後,以車站俗稱票房演變為“票房後”。建國後,鬥雞臺車站直屬鄭州鐵路管理局西安分局,期間短暫交付寶雞運輸段管轄;1955年2月,鬥雞臺車站成立裝卸作業分所,1965年8月撤銷;1961年9月歸屬西安鐵路局咸陽車務段管轄;1973年12月,鬥雞臺車站劃歸寶雞東站。1978年,票房後更名為票房巷。過去管叫票房,現在一般叫售票處。叫的時間長了,票房後成了地名。票房後都是棚戶區,無公廁無下水道,白天還好說,到了夜裡,為解決小便之急,棚戶區住戶家家都有陶瓦尿盆,一大早把倒淨的尿盆放在家門口,有人據此起了一個不雅的地名,把這裡叫“尿盆街”。“尿盆街”叫響後,住在票房後的人們倒也不在乎。但是老叫尿盆街也總不是個辦法,於是,有人想到大上海,上海繁華熱鬧,街道龐雜,去上海也易迷路,票房後衚衕多道路雜,進來也易迷路,跟上海一樣,何不也叫上海,但這地小乾脆,就叫“小上海”吧。“小上海” 雅號的確好聽多了。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鬥雞臺貨車到達場附近的居民區

鬥雞臺車站票房後附近房屋大多為簡陋的棚戶區,年久失修,環境較差,形成了十里鋪最為集中的棚戶區。草房條件更差,天長日久,遇雨小尚可,雨大屋漏如篩,苦不堪言。後來屋頂換上油毛氈,漏水問題基本解決了,但屋內潮溼的問題始終難以解決。排水、排汙只能依靠片區中的大土坑,一點點滲到地下。到了夏天,這裡臭氣熏天,蚊蠅滋生,因此有了“臭水坑”的諢名。歲月流淌,隨著鬥雞臺車站的消失,附近棚戶區成了重點改造區域。鬥雞臺車站老票房周圍的房屋、貨場、票房均已拆除,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寬闊的街道橫貫東西。1984年3月15日,經歷了40多年的風雨滄桑,存續46年的鬥雞臺火車站客運停運,終於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遂後車站被拆除,改建為寶雞東站貨車到達場。涅槃中的鬥雞臺車站浴火重生,成為寶雞東站一場,在這裡,貨車將被推送至駝峰進行解體,而後重新進行編組,編成列車繼續前行,鬥雞臺車站續寫著新的輝煌。

昔日的火車站、票房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下票房後這處地名,仍然記憶著那一段歷史曾經發生的故事。1997年,票房後原址被中鐵一局新運處建設住宅,成為職工住宅小區,昔日的棚戶區被拔地而起的樓房所替代,面貌煥然一新。

鬥雞臺車站所在的十里鋪在抗戰中的作用不可小視,這裡凝聚了寶雞近代工業的發展史,是寶雞工業肇始之根之源。申新紗廠是寶雞現代工業的鼻祖,是一部真正的工業發展史書。也是寶雞這座城市的工業文化的起源和精髓。這裡為寶雞城市的形成和擴展奠定了基礎。打開歷史塵封的往事,觸摸那段歲月的歷史滄桑,感受先輩們在戰爭年代烽火歲月工業交通報國的實業救國的孜孜情懷,主要是對後一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昭示未來的時代。當我們推開這扇厚重的歷史之門時,尋覓先輩們創業的足跡,留給我們的是心靈的敬畏。

八十多年的風塵、千里遷徙、祖孫數代、起落沉浮、悲歡離合、國仇家恨、快意恩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寫成一本書,每本書都可以冠名《票房後》!

——於世宏寫於 2019年7月4日


「寶雞記憶」:鬥雞臺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本文圖源:網絡

轉自:仙台國學天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