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那些奮鬥史……

談及那個年代的“奮鬥史”,雷代華說,“那個時候廠子裡面有夜校,市裡面也有社會職工學校、文化宮,我們每天下班就背個包包騎個自行車往學校趕,這個時候讀書學習也就成為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慢慢的我就考初中考高中,由於自身基礎比較好,當時統考的時候還獲得了成都市的優秀學員。……後來,我還學了日語、俄語……”

現在,在和《城市觀察者》編輯聊天間隙,近古稀之年的雷代華阿姨非常嫻熟地使用微信發著說說、發著語音。感覺從來沒有“落伍”這個新的時代。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那些奮鬥史……

談及那個年代的“奮鬥史”,雷代華說,“那個時候廠子裡面有夜校,市裡面也有社會職工學校、文化宮,我們每天下班就背個包包騎個自行車往學校趕,這個時候讀書學習也就成為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慢慢的我就考初中考高中,由於自身基礎比較好,當時統考的時候還獲得了成都市的優秀學員。……後來,我還學了日語、俄語……”

現在,在和《城市觀察者》編輯聊天間隙,近古稀之年的雷代華阿姨非常嫻熟地使用微信發著說說、發著語音。感覺從來沒有“落伍”這個新的時代。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現場採訪圖

“腹有詩書,山川皆可。” 雷代華激動地講到,“那個時候一家幾口,擠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晚上為了不打擾孩子睡覺,要麼就跑到過道衛生間,藉著衛生間微弱的燈光學習;要麼就把燈放在地上,把書本扣過來讀,時時刻刻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奮鬥貫穿自己的一生! ”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那些奮鬥史……

談及那個年代的“奮鬥史”,雷代華說,“那個時候廠子裡面有夜校,市裡面也有社會職工學校、文化宮,我們每天下班就背個包包騎個自行車往學校趕,這個時候讀書學習也就成為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慢慢的我就考初中考高中,由於自身基礎比較好,當時統考的時候還獲得了成都市的優秀學員。……後來,我還學了日語、俄語……”

現在,在和《城市觀察者》編輯聊天間隙,近古稀之年的雷代華阿姨非常嫻熟地使用微信發著說說、發著語音。感覺從來沒有“落伍”這個新的時代。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現場採訪圖

“腹有詩書,山川皆可。” 雷代華激動地講到,“那個時候一家幾口,擠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晚上為了不打擾孩子睡覺,要麼就跑到過道衛生間,藉著衛生間微弱的燈光學習;要麼就把燈放在地上,把書本扣過來讀,時時刻刻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奮鬥貫穿自己的一生!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成都東郊,舊時光新風采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那些奮鬥史……

談及那個年代的“奮鬥史”,雷代華說,“那個時候廠子裡面有夜校,市裡面也有社會職工學校、文化宮,我們每天下班就背個包包騎個自行車往學校趕,這個時候讀書學習也就成為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慢慢的我就考初中考高中,由於自身基礎比較好,當時統考的時候還獲得了成都市的優秀學員。……後來,我還學了日語、俄語……”

現在,在和《城市觀察者》編輯聊天間隙,近古稀之年的雷代華阿姨非常嫻熟地使用微信發著說說、發著語音。感覺從來沒有“落伍”這個新的時代。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現場採訪圖

“腹有詩書,山川皆可。” 雷代華激動地講到,“那個時候一家幾口,擠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晚上為了不打擾孩子睡覺,要麼就跑到過道衛生間,藉著衛生間微弱的燈光學習;要麼就把燈放在地上,把書本扣過來讀,時時刻刻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奮鬥貫穿自己的一生!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成都東郊,舊時光新風采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處角落都承載了太多的人生百態,時代更替,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青春,它們伴隨著我們成長。紀伯倫曾說:“用記憶擁抱過去,用希望擁抱未來”。在有情有味的成都,總有人會將美好的過往保留、記錄下來,讓你回味、讓你沉醉。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那些奮鬥史……

談及那個年代的“奮鬥史”,雷代華說,“那個時候廠子裡面有夜校,市裡面也有社會職工學校、文化宮,我們每天下班就背個包包騎個自行車往學校趕,這個時候讀書學習也就成為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慢慢的我就考初中考高中,由於自身基礎比較好,當時統考的時候還獲得了成都市的優秀學員。……後來,我還學了日語、俄語……”

現在,在和《城市觀察者》編輯聊天間隙,近古稀之年的雷代華阿姨非常嫻熟地使用微信發著說說、發著語音。感覺從來沒有“落伍”這個新的時代。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現場採訪圖

“腹有詩書,山川皆可。” 雷代華激動地講到,“那個時候一家幾口,擠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晚上為了不打擾孩子睡覺,要麼就跑到過道衛生間,藉著衛生間微弱的燈光學習;要麼就把燈放在地上,把書本扣過來讀,時時刻刻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奮鬥貫穿自己的一生!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成都東郊,舊時光新風采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處角落都承載了太多的人生百態,時代更替,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青春,它們伴隨著我們成長。紀伯倫曾說:“用記憶擁抱過去,用希望擁抱未來”。在有情有味的成都,總有人會將美好的過往保留、記錄下來,讓你回味、讓你沉醉。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近半個世紀風雨兼程的工業發展、那些熱火朝天的奮鬥歲月,僅剩下被改造成“東郊記憶”的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它承載著一代東郊人工業強國的夢想和情懷,承載著新中國工業發展進程中自立自強的故事和家風,承載著成都這座千年錦城獨特的血脈和魂魄。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那些奮鬥史……

談及那個年代的“奮鬥史”,雷代華說,“那個時候廠子裡面有夜校,市裡面也有社會職工學校、文化宮,我們每天下班就背個包包騎個自行車往學校趕,這個時候讀書學習也就成為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慢慢的我就考初中考高中,由於自身基礎比較好,當時統考的時候還獲得了成都市的優秀學員。……後來,我還學了日語、俄語……”

現在,在和《城市觀察者》編輯聊天間隙,近古稀之年的雷代華阿姨非常嫻熟地使用微信發著說說、發著語音。感覺從來沒有“落伍”這個新的時代。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現場採訪圖

“腹有詩書,山川皆可。” 雷代華激動地講到,“那個時候一家幾口,擠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晚上為了不打擾孩子睡覺,要麼就跑到過道衛生間,藉著衛生間微弱的燈光學習;要麼就把燈放在地上,把書本扣過來讀,時時刻刻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奮鬥貫穿自己的一生!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成都東郊,舊時光新風采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處角落都承載了太多的人生百態,時代更替,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青春,它們伴隨著我們成長。紀伯倫曾說:“用記憶擁抱過去,用希望擁抱未來”。在有情有味的成都,總有人會將美好的過往保留、記錄下來,讓你回味、讓你沉醉。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近半個世紀風雨兼程的工業發展、那些熱火朝天的奮鬥歲月,僅剩下被改造成“東郊記憶”的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它承載著一代東郊人工業強國的夢想和情懷,承載著新中國工業發展進程中自立自強的故事和家風,承載著成都這座千年錦城獨特的血脈和魂魄。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去年八月,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我省首次工業遺產普查結果。工業老廠房搖身一變為熱門景區的成都東郊記憶,不僅見證了四川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更做“活”了四川工業文化名片。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那些奮鬥史……

談及那個年代的“奮鬥史”,雷代華說,“那個時候廠子裡面有夜校,市裡面也有社會職工學校、文化宮,我們每天下班就背個包包騎個自行車往學校趕,這個時候讀書學習也就成為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慢慢的我就考初中考高中,由於自身基礎比較好,當時統考的時候還獲得了成都市的優秀學員。……後來,我還學了日語、俄語……”

現在,在和《城市觀察者》編輯聊天間隙,近古稀之年的雷代華阿姨非常嫻熟地使用微信發著說說、發著語音。感覺從來沒有“落伍”這個新的時代。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現場採訪圖

“腹有詩書,山川皆可。” 雷代華激動地講到,“那個時候一家幾口,擠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晚上為了不打擾孩子睡覺,要麼就跑到過道衛生間,藉著衛生間微弱的燈光學習;要麼就把燈放在地上,把書本扣過來讀,時時刻刻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奮鬥貫穿自己的一生!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成都東郊,舊時光新風采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處角落都承載了太多的人生百態,時代更替,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青春,它們伴隨著我們成長。紀伯倫曾說:“用記憶擁抱過去,用希望擁抱未來”。在有情有味的成都,總有人會將美好的過往保留、記錄下來,讓你回味、讓你沉醉。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近半個世紀風雨兼程的工業發展、那些熱火朝天的奮鬥歲月,僅剩下被改造成“東郊記憶”的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它承載著一代東郊人工業強國的夢想和情懷,承載著新中國工業發展進程中自立自強的故事和家風,承載著成都這座千年錦城獨特的血脈和魂魄。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去年八月,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我省首次工業遺產普查結果。工業老廠房搖身一變為熱門景區的成都東郊記憶,不僅見證了四川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更做“活”了四川工業文化名片。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聊到跨度24 米、層高16 米的大車間,已被改造為影院與劇場;直徑16米的氫氣罐,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視聽空間;多夾層、多管道的廠房,化身為藝術展示殿堂;煙囪、傳送帶、鍋爐、管廊架等巨大構築物圍合而成的獨特區域,成為國內最具特色的音樂產業孵化平臺……雷代華激動談起,“這或許就是讓中國工業發展歷程有跡可循,讓成都工業故事有實物寄託,讓一代以廠為家的工人有感情歸屬,讓新一代的年輕人記住這段風風火火的歲月,為成都這座擁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城市添上一筆別樣的色彩。”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廠房林立

機器轟鳴

車流如梭

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曾造就

成都工業的盛景和東郊的繁榮

在CCTV2《對話》“中國產業地標”第四站選擇成都這座城市之前,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雷代華像往常一樣“匆匆奔走”在成都這座“人間城市”,以實際行動回饋這座城市,繼續為社會發揮餘熱,追求著人生的最大價值。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常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如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雷代華所言,“人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老了要多動動、多動腦筋,幹些力所能及得事情,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活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女,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工會委員。1952年11月生於成都,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退休。

成都東郊,一座城市的工業文脈

在節目當天的錄製現場,一處80年代家庭的置景將我們拉回那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背景照片牆上的女主角雷代華,她用興奮的心情追憶著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東郊這片土地似乎還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時代,隨著《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經濟恢復期已經結束,1953年將開始執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號召發出之後,以我們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紅光電子管廠長門

那時候,車、馬、郵件、生活都很慢;

那時候,成都東邊郊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矮丘和田園;那時候,成都工業落後,被戲稱只擁有“三根半煙囪”。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相繼通車,使地處四川盆地核心位置的成都成為發展工業的香餑餑。隨著“一五計劃”的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佈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項電子工程先落戶成都,紅光是其中之一。它和成都東郊工業區大多數的工廠一樣,曾擁有好幾個代號——“106 信箱”“773 廠”,這些數字彰顯著軍工企業的神祕感。

蘇式廠房建築,紅色廠區文化,使得成都東郊成為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和產業模式的代表,幾乎一夜之間從農耕文明邁入了工業社會,引領成都跨入了20世紀的現代工業。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代的東郊人,揹著自己全身的家當和滿懷的壯志,越秦嶺、進夔門,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東郊百廢待興的工業土地上,一磚一瓦把廠房建起來了、把家安下來了。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雷代華,一個從1970年進入紅光電子管廠的小年輕,到2001年在工會主席位置上退休,工作了三十多年,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四川省省委書記等領導陪同下視察紅光廠生產線時,廠長李鐵錘向領導介紹工廠情況

改革開放前,工廠重點生產國防建設需要的軍用電子束管;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以民品顯像管為主,是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誕生地,並幫助省內省外建顯像管生產線。最典型的是以廠總工程師吳祖愷為首,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咸陽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建成了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

後來,工廠先後建成彩色顯像管玻殼生產線、電子槍生產線、電視機生產線,成為全國唯一能從玻殼到電視機一條龍生產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成都市名列前茅。職工平均收入比兄弟廠都高一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當時紅光職工下班的著裝及精神風貌

時間之手一拂而過,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樓盤林立的住宅區。時代的背影遠去,但老東郊的故事仍將流傳。聊起那原汁原味的“火紅年代”,雷代華說,“紅光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是特別火的一個廠,它火到什麼程度,火到紅光人滿眼的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一應俱全;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的‘羨慕嫉妒恨’,外人看嫁個紅光人那是最美的幸福;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進行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各個城市交流學習……總之,那是一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連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紅色的希望。”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那些奮鬥史……

談及那個年代的“奮鬥史”,雷代華說,“那個時候廠子裡面有夜校,市裡面也有社會職工學校、文化宮,我們每天下班就背個包包騎個自行車往學校趕,這個時候讀書學習也就成為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慢慢的我就考初中考高中,由於自身基礎比較好,當時統考的時候還獲得了成都市的優秀學員。……後來,我還學了日語、俄語……”

現在,在和《城市觀察者》編輯聊天間隙,近古稀之年的雷代華阿姨非常嫻熟地使用微信發著說說、發著語音。感覺從來沒有“落伍”這個新的時代。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現場採訪圖

“腹有詩書,山川皆可。” 雷代華激動地講到,“那個時候一家幾口,擠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晚上為了不打擾孩子睡覺,要麼就跑到過道衛生間,藉著衛生間微弱的燈光學習;要麼就把燈放在地上,把書本扣過來讀,時時刻刻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奮鬥貫穿自己的一生! ”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成都東郊,舊時光新風采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處角落都承載了太多的人生百態,時代更替,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青春,它們伴隨著我們成長。紀伯倫曾說:“用記憶擁抱過去,用希望擁抱未來”。在有情有味的成都,總有人會將美好的過往保留、記錄下來,讓你回味、讓你沉醉。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近半個世紀風雨兼程的工業發展、那些熱火朝天的奮鬥歲月,僅剩下被改造成“東郊記憶”的當年編號773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它承載著一代東郊人工業強國的夢想和情懷,承載著新中國工業發展進程中自立自強的故事和家風,承載著成都這座千年錦城獨特的血脈和魂魄。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去年八月,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我省首次工業遺產普查結果。工業老廠房搖身一變為熱門景區的成都東郊記憶,不僅見證了四川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更做“活”了四川工業文化名片。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聊到跨度24 米、層高16 米的大車間,已被改造為影院與劇場;直徑16米的氫氣罐,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視聽空間;多夾層、多管道的廠房,化身為藝術展示殿堂;煙囪、傳送帶、鍋爐、管廊架等巨大構築物圍合而成的獨特區域,成為國內最具特色的音樂產業孵化平臺……雷代華激動談起,“這或許就是讓中國工業發展歷程有跡可循,讓成都工業故事有實物寄託,讓一代以廠為家的工人有感情歸屬,讓新一代的年輕人記住這段風風火火的歲月,為成都這座擁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城市添上一筆別樣的色彩。”

專訪丨對話雷代華:紅光電子管廠的前世今生

王安憶說過,生命不過是一場記憶,人生很多的事,是因為你記得,它才存在的。想必你現在還是看著老照片才能想起你小時候的樣子吧,人生中每一段旅途都值得被記載,只怕歲月無情讓你忘了自己的模樣。

雖然紅光廠已然消逝於紅塵,可是,撥開歷史的迷霧,她依然在那裡熠熠閃光!而今,東郊記憶已經成為眾多文化產業園區的標杆和典範。眾多國家級榮譽加身的東郊記憶將自己定位為“時尚設計和音樂藝術雙柱求發展”,不斷與時俱進,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和政府號召,已經成為發展文化產業、音樂產業、旅遊產業的高地,更是成都城市文化的新地標。

編輯:楊龍、魏傑

城市觀察者微信公眾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