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曾多次聽在水區工作的朋友講,每當大霧籠罩澱區,總會從喇叭裡聽到不斷重複廣播的聲音為迷途的船隻引航,喂喂,這裡是圈頭方向,這裡是圈頭方向。上圖為圈頭村航拍圖片。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雄安新區安新縣圈頭鄉位於白洋澱中心,是全縣唯一純水區鄉。圈頭村為鄉政府所在地。據文史資料記載,圈頭最早稱傅家屯,有土著居民傳、梅、李三姓,戶三十,人丁百餘。金元時期因戰亂水災人口遞減幾盡荒蕪。至明代於塞北口外小興州遷徙移民陳、張、夏三姓至澱區屯居。後因傅家屯人口地域皆在白洋澱周圈居首數頭,遂改稱圈頭。上圖為圈頭五村合辦的小學。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圈頭四季風光秀麗,景隨時移,適遊宜居。明代兵部侍郎孫承宗,工部郎中張廷玉均留下足跡和詩文。清代皇帝康熙先後幾十次來白洋澱水圍,並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圈頭建行宮一座。清未至民國初年,行宮幾經戰亂水浸已蕩然無存。圖片水塔處為清代行宮原址。水塔上面就是播放這裡是圈頭方向的高音喇叭。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圈頭歷史上是水鄉最大的自然村,1961年圈頭人民公社成立。原圈頭村析出五村(橋東、橋西、橋南、東街、西街)人口萬餘。有人形容圈頭中部是“三街六道三座橋,四周還有環村壕”。上圖為村中部較繁華的大街。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歷史上圈頭民居土坯為牆,面積狹小,低矮潮溼。幾戶甚至十幾戶雜居一處並不鮮見。至六十年代中期房屋建設始有發展。打油詩稱:八千磚,兩間房,撂底當天就上樑。五天之內盤好炕,二十天內住新房。至二十世紀初,該村房屋建設向結構堅固,高檔時尚發展。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1988年以前,圈頭各村境內沒有碼頭設施。1988年重新蓄水特別是隨著旅遊業發展才先後建起標準碼頭,極大方便了各村生活物資運輸和旅遊接待。2005年6月,圈頭修通了接澱頭至縣城陸路交通,碼頭使用和接待能力漸趨衰落。上圖為西街村碼頭,當地人稱鴨子坑。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圈頭村歷史上群眾生活用水均去水井處人工搖水後再肩挑手提回家。1965年才開始打人工竹筒提水井。至七十年代中未期,圈頭五村才先後打出深水機井。實現了飲用符合衛生標準的自來水。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解放前當地漁民生活貧困,解放後國家對水區專門下撥供應糧。而在沒有電以前,人們的糧食只能以石碾加工。據介紹歷史上該村三個橋附近都建造了石碾。1968年11月圈頭村通電後米麵加工有了機器,石碾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上圖為橋西散落在路邊的石碾盤。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圈頭各村有葦田4000餘畝,水域及窪場葦田餘萬畝。幾百年沿襲男漁女織傳統。而稱為鐵桿莊稼的蘆葦成就了“金圈頭銀澱頭鐵打的採蒲臺”的美譽。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未,每年生產席箔均二十餘萬片。1971年至1983年達歷史鼎盛,達70餘萬片。1996至2011年,年均出口箔60餘萬片。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圈頭音樂會起源於清康乾年間,乾隆皇帝在水圍後聽其演奏並賜旗和雕紅蠟燭並保留至今。音樂會每年節日廟會有演奏活動。2008年6月7日,圈頭音樂會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圈頭村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武術、戲曲名人輩出。特別是李,郝兩大武術世家傳承至今。除音樂會外,圈頭村八趟掩手、少林會、喪俗、麵塑、葦編等於2008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村曾列入2018年國家六部委國家財政支持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在村中探訪,各式各樣的門楣銘刻下了時代烙印。既有祝福平安吉祥的文字,又有對未來美好期盼的描述,特別是文革時期留下“毛主席萬歲”、“紅心向黨”等門楣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老人不無自毫地介紹自家的祖屋。此房屋建於六十年代,由於其家祖傳手藝,當時建造時木工工藝精湛,製作窗戶的手藝已失傳。而壓鹼用的木板由於留下了通氣孔至今未見腐爛。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圖片中的大娘是作者同事的岳母,曾被上級婦聯組織評為“中國好媽媽”。大娘的父輩夏仁義曾在當村經營較有規模的染布坊。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圖片為夏家保留至今的染坊碾布用的石磙,也叫“踹布石”,形如元寶,又叫“元寶石”。舊時,土棉布在印染後容易縮水,踹匠為了恢復布料的長度和平整度,人站立於“踹布石”的兩個尖端上,雙手扶住撐竿,雙腳不停地晃動“踹布石”,反覆碾壓布軸。這些“踹布石”大概有幾百斤重,一般規模比較大的染坊內才有“踹布石”。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圖片為位於村中的一個加工豆腐的作坊。據主人介紹,他家的豆腐坊傳承了近百年,現在仍然堅守著家傳的手藝。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這是村中一所四合院的北屋。雖然房屋已破敗不能住人,但屋中的擺設仍然保留著原始狀態。牆上懸掛的玻璃鏡和條屏記錄下了難以忘卻的崢嶸歲月。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村中老屋的主人熱情的為我們介紹五六十年代房屋建造的歷史。交談中說的最多的是村子什麼時候拆遷和家搬到哪裡。當同行的朋友提議給老倆口拍張合影時,女主人拉著丈夫坐在炕沿上。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在村中一個窄小衚衕中,老屋門框上春節貼的對聯引人暇想。對聯寫有“昔巷男女老少近百口,至今遷走唯我一老朽”。而門對上更有“身安怎嫌房屋破,心樂何需積金多”詞句。讓人聯想在空心村中,一位身心豁達,偏安一隅的智者情懷。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三月下旬,作者再訪圈頭終於見到這位老人。當問及衚衕歷史是否如對聯所述,八十歲的老人介紹說,當年衚衕真有百餘口,大姑娘小媳婦早起晚了連個解葦的地方都找不到。老人只上過倆年私塾,門口的對聯和牆上的書法是其總結的人生感言。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據圈頭鄉志記載,早在1948年就建立了圈頭供銷社(歸端村社管理)。至1961年,正式組建了圈頭基層供銷合作社。主要經營葦、箔收購、土產日雜、日用百貨等。1978年,圈頭供銷社飯店開張營業至今。2018年9月,該飯店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菜·全國省籍地經典名菜河北·冀菜“白洋澱燉雜魚”,主題名宴“白洋澱全魚宴”。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在橋南村一座老屋中,忙了一輩子的老人仍然閒不住。春天來了,老人正忙整理捕魚的用具。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圈頭棺木製作已傳承多年。雖然殯葬改革需求漸小,但仍有各地顧客專程到該村購買。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據資料記載,圈頭武舉人夏瑞林,字錫九,同治五年(1866)中武進士,後至武顯將軍銜。圖片為夏氏祖墳墓碑石制基做,墓碑已被夏氏後人移至旅遊度假村。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郝執齋(原各郝慶禮)(1914-1965)圈頭橋南村人。曾任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其父郝中府為鄉紳,以儒學治家,五子以“仁義禮智信”排名。郝考入北洋大學後投筆從戎參加抗日鬥爭,解放後投身國家水利建設。據安新縣政協文史資料記載,1954年官廳水庫建成,郝向視察官廳水庫的毛主席彙報了工程建設情況。圖片為建於清代未期郝氏祖屋。

家在雄安·這裡是圈頭方向

圈頭烈士祠始建於1948年,1951年7月竣工,是當地幹部群眾為紀念在抗日和解放戰爭的烈士而建。祠內於當年立碑高2米寬0.6米。碑陽刻有“英靈不朽,光榮烈士碑”字樣。可以告慰先烈的是,家鄉有了新的名子叫雄安新區,你們曾經為之戰鬥犧牲的地方將迎來更加光明美好的前景。

後記:嘗試以圖文形式講述水區村的歷史故事,難免以偏概全掛一漏萬,敬請各界朋友批評指正。此文形成參閱了安新縣誌,縣政協文史資料,圈頭鄉志等。在此感謝老同事尚勝利培同介紹村情及賀友順老師提供圈頭航拍圖片。

文/攝影:渥城漁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