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相影響往往非常迅速

這種社會結構給遊牧政權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快速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吸收別的部族,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短短近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就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這種結構卻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任何一個遊牧部族政權,其維持統治的核心,都只是以統治者家族所控制的核心軍事力量來維持。一旦這種力量衰落,或者因為包括尋找新牧場等原因出現大的遷徙,移動,就很容易導致位於下層,或者依附的部族脫離控制,從而導致民族層面的崩潰。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相影響往往非常迅速

這種社會結構給遊牧政權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快速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吸收別的部族,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短短近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就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這種結構卻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任何一個遊牧部族政權,其維持統治的核心,都只是以統治者家族所控制的核心軍事力量來維持。一旦這種力量衰落,或者因為包括尋找新牧場等原因出現大的遷徙,移動,就很容易導致位於下層,或者依附的部族脫離控制,從而導致民族層面的崩潰。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突厥人在東亞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唐帝國對突厥汗國的軍事打擊

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動體。從南俄草原,到中亞北部再到西伯利亞南部和蒙古高原和準噶爾盆地與內蒙古高原。廣袤的草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水盆。因此一旦一個地區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那麼就立刻會有新的勢力前去填充。比如鮮卑人原本就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匈奴衰落後,迅速填充了匈奴人在草原的生態位。突厥人也同樣是填充了柔然人衰落後留下的草原霸權空白。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相影響往往非常迅速

這種社會結構給遊牧政權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快速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吸收別的部族,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短短近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就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這種結構卻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任何一個遊牧部族政權,其維持統治的核心,都只是以統治者家族所控制的核心軍事力量來維持。一旦這種力量衰落,或者因為包括尋找新牧場等原因出現大的遷徙,移動,就很容易導致位於下層,或者依附的部族脫離控制,從而導致民族層面的崩潰。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突厥人在東亞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唐帝國對突厥汗國的軍事打擊

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動體。從南俄草原,到中亞北部再到西伯利亞南部和蒙古高原和準噶爾盆地與內蒙古高原。廣袤的草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水盆。因此一旦一個地區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那麼就立刻會有新的勢力前去填充。比如鮮卑人原本就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匈奴衰落後,迅速填充了匈奴人在草原的生態位。突厥人也同樣是填充了柔然人衰落後留下的草原霸權空白。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草原是遊牧民遷徙和作戰天然的高速路

那麼蒙古人,究竟是為何能夠避免自己重蹈匈奴和突厥的覆轍呢?這和蒙古人當時的內部情況,以及外部條件,都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說內部條件,就像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所說的那樣,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高原之後,他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就是將當時草原各部進行整合,從而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蒙古部族。同時,他在政治層面之上,通過當時的薩滿教,將黃金家族的至高無上地位,銘刻在了當時蒙古人文化之中。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相影響往往非常迅速

這種社會結構給遊牧政權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快速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吸收別的部族,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短短近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就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這種結構卻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任何一個遊牧部族政權,其維持統治的核心,都只是以統治者家族所控制的核心軍事力量來維持。一旦這種力量衰落,或者因為包括尋找新牧場等原因出現大的遷徙,移動,就很容易導致位於下層,或者依附的部族脫離控制,從而導致民族層面的崩潰。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突厥人在東亞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唐帝國對突厥汗國的軍事打擊

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動體。從南俄草原,到中亞北部再到西伯利亞南部和蒙古高原和準噶爾盆地與內蒙古高原。廣袤的草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水盆。因此一旦一個地區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那麼就立刻會有新的勢力前去填充。比如鮮卑人原本就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匈奴衰落後,迅速填充了匈奴人在草原的生態位。突厥人也同樣是填充了柔然人衰落後留下的草原霸權空白。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草原是遊牧民遷徙和作戰天然的高速路

那麼蒙古人,究竟是為何能夠避免自己重蹈匈奴和突厥的覆轍呢?這和蒙古人當時的內部情況,以及外部條件,都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說內部條件,就像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所說的那樣,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高原之後,他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就是將當時草原各部進行整合,從而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蒙古部族。同時,他在政治層面之上,通過當時的薩滿教,將黃金家族的至高無上地位,銘刻在了當時蒙古人文化之中。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成吉思汗完成了對蒙古各部的統合

因此,在北元實際上崩潰後,無論是瓦剌的崛起,還是蒙古各部的內戰,實際上都是在一個“蒙古”的大範疇內。甚至在瓦剌崩潰之後,北元各部的爭端,其實本質上,也是黃金家族的內戰。因此這也就不存在因為本部衰落,從而導致整個部族崩潰消亡的危險。因此甚至可以說,到了明代的蒙古人,其實相對於傳統遊牧的部族觀念,倒是已經更加接近中原語境下的民族。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相影響往往非常迅速

這種社會結構給遊牧政權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快速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吸收別的部族,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短短近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就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這種結構卻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任何一個遊牧部族政權,其維持統治的核心,都只是以統治者家族所控制的核心軍事力量來維持。一旦這種力量衰落,或者因為包括尋找新牧場等原因出現大的遷徙,移動,就很容易導致位於下層,或者依附的部族脫離控制,從而導致民族層面的崩潰。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突厥人在東亞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唐帝國對突厥汗國的軍事打擊

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動體。從南俄草原,到中亞北部再到西伯利亞南部和蒙古高原和準噶爾盆地與內蒙古高原。廣袤的草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水盆。因此一旦一個地區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那麼就立刻會有新的勢力前去填充。比如鮮卑人原本就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匈奴衰落後,迅速填充了匈奴人在草原的生態位。突厥人也同樣是填充了柔然人衰落後留下的草原霸權空白。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草原是遊牧民遷徙和作戰天然的高速路

那麼蒙古人,究竟是為何能夠避免自己重蹈匈奴和突厥的覆轍呢?這和蒙古人當時的內部情況,以及外部條件,都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說內部條件,就像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所說的那樣,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高原之後,他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就是將當時草原各部進行整合,從而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蒙古部族。同時,他在政治層面之上,通過當時的薩滿教,將黃金家族的至高無上地位,銘刻在了當時蒙古人文化之中。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成吉思汗完成了對蒙古各部的統合

因此,在北元實際上崩潰後,無論是瓦剌的崛起,還是蒙古各部的內戰,實際上都是在一個“蒙古”的大範疇內。甚至在瓦剌崩潰之後,北元各部的爭端,其實本質上,也是黃金家族的內戰。因此這也就不存在因為本部衰落,從而導致整個部族崩潰消亡的危險。因此甚至可以說,到了明代的蒙古人,其實相對於傳統遊牧的部族觀念,倒是已經更加接近中原語境下的民族。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明代的蒙古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遊牧部族群體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蒙古人所面臨的外部條件了。與匈奴和突厥統治時代所面臨的外部條件不同的是,由於十三世紀蒙古的擴張,以及在其征服領土上,建立汗國,整個亞洲內陸的政治環境,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政治構架方面,蒙古人將自身借鑑了東亞帝國模式的汗國整體,通過建立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等獨立汗國,將其植入到了中亞和北亞以及東歐的草原。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相影響往往非常迅速

這種社會結構給遊牧政權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快速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吸收別的部族,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短短近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就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這種結構卻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任何一個遊牧部族政權,其維持統治的核心,都只是以統治者家族所控制的核心軍事力量來維持。一旦這種力量衰落,或者因為包括尋找新牧場等原因出現大的遷徙,移動,就很容易導致位於下層,或者依附的部族脫離控制,從而導致民族層面的崩潰。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突厥人在東亞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唐帝國對突厥汗國的軍事打擊

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動體。從南俄草原,到中亞北部再到西伯利亞南部和蒙古高原和準噶爾盆地與內蒙古高原。廣袤的草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水盆。因此一旦一個地區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那麼就立刻會有新的勢力前去填充。比如鮮卑人原本就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匈奴衰落後,迅速填充了匈奴人在草原的生態位。突厥人也同樣是填充了柔然人衰落後留下的草原霸權空白。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草原是遊牧民遷徙和作戰天然的高速路

那麼蒙古人,究竟是為何能夠避免自己重蹈匈奴和突厥的覆轍呢?這和蒙古人當時的內部情況,以及外部條件,都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說內部條件,就像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所說的那樣,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高原之後,他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就是將當時草原各部進行整合,從而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蒙古部族。同時,他在政治層面之上,通過當時的薩滿教,將黃金家族的至高無上地位,銘刻在了當時蒙古人文化之中。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成吉思汗完成了對蒙古各部的統合

因此,在北元實際上崩潰後,無論是瓦剌的崛起,還是蒙古各部的內戰,實際上都是在一個“蒙古”的大範疇內。甚至在瓦剌崩潰之後,北元各部的爭端,其實本質上,也是黃金家族的內戰。因此這也就不存在因為本部衰落,從而導致整個部族崩潰消亡的危險。因此甚至可以說,到了明代的蒙古人,其實相對於傳統遊牧的部族觀念,倒是已經更加接近中原語境下的民族。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明代的蒙古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遊牧部族群體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蒙古人所面臨的外部條件了。與匈奴和突厥統治時代所面臨的外部條件不同的是,由於十三世紀蒙古的擴張,以及在其征服領土上,建立汗國,整個亞洲內陸的政治環境,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政治構架方面,蒙古人將自身借鑑了東亞帝國模式的汗國整體,通過建立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等獨立汗國,將其植入到了中亞和北亞以及東歐的草原。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蒙古的征服和各個汗國的建立,客觀上促進了一些地區遊牧民族的政治文明發展

而後伴隨著“蒙古和平”的到來,各地之間的貿易,給這些汗國們都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是想要維持貿易的持續發展,大規模的民族人口遷徙,顯然是一個不利因素。加之貿易本身促生了一些列的城市。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即使是在蒙古帝國崩潰後,各個汗國之間的爭奪內鬥,往往最重要的已經不再是對於草場的爭奪,而是對於擁有更多商人和財富的城市的爭奪。因此,幾乎沒有什麼大型貿易城市的蒙古草原地區,自然不會是其他遊牧強權心儀的目標。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相影響往往非常迅速

這種社會結構給遊牧政權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快速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吸收別的部族,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短短近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就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這種結構卻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任何一個遊牧部族政權,其維持統治的核心,都只是以統治者家族所控制的核心軍事力量來維持。一旦這種力量衰落,或者因為包括尋找新牧場等原因出現大的遷徙,移動,就很容易導致位於下層,或者依附的部族脫離控制,從而導致民族層面的崩潰。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突厥人在東亞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唐帝國對突厥汗國的軍事打擊

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動體。從南俄草原,到中亞北部再到西伯利亞南部和蒙古高原和準噶爾盆地與內蒙古高原。廣袤的草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水盆。因此一旦一個地區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那麼就立刻會有新的勢力前去填充。比如鮮卑人原本就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匈奴衰落後,迅速填充了匈奴人在草原的生態位。突厥人也同樣是填充了柔然人衰落後留下的草原霸權空白。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草原是遊牧民遷徙和作戰天然的高速路

那麼蒙古人,究竟是為何能夠避免自己重蹈匈奴和突厥的覆轍呢?這和蒙古人當時的內部情況,以及外部條件,都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說內部條件,就像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所說的那樣,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高原之後,他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就是將當時草原各部進行整合,從而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蒙古部族。同時,他在政治層面之上,通過當時的薩滿教,將黃金家族的至高無上地位,銘刻在了當時蒙古人文化之中。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成吉思汗完成了對蒙古各部的統合

因此,在北元實際上崩潰後,無論是瓦剌的崛起,還是蒙古各部的內戰,實際上都是在一個“蒙古”的大範疇內。甚至在瓦剌崩潰之後,北元各部的爭端,其實本質上,也是黃金家族的內戰。因此這也就不存在因為本部衰落,從而導致整個部族崩潰消亡的危險。因此甚至可以說,到了明代的蒙古人,其實相對於傳統遊牧的部族觀念,倒是已經更加接近中原語境下的民族。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明代的蒙古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遊牧部族群體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蒙古人所面臨的外部條件了。與匈奴和突厥統治時代所面臨的外部條件不同的是,由於十三世紀蒙古的擴張,以及在其征服領土上,建立汗國,整個亞洲內陸的政治環境,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政治構架方面,蒙古人將自身借鑑了東亞帝國模式的汗國整體,通過建立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等獨立汗國,將其植入到了中亞和北亞以及東歐的草原。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蒙古的征服和各個汗國的建立,客觀上促進了一些地區遊牧民族的政治文明發展

而後伴隨著“蒙古和平”的到來,各地之間的貿易,給這些汗國們都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是想要維持貿易的持續發展,大規模的民族人口遷徙,顯然是一個不利因素。加之貿易本身促生了一些列的城市。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即使是在蒙古帝國崩潰後,各個汗國之間的爭奪內鬥,往往最重要的已經不再是對於草場的爭奪,而是對於擁有更多商人和財富的城市的爭奪。因此,幾乎沒有什麼大型貿易城市的蒙古草原地區,自然不會是其他遊牧強權心儀的目標。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對於14世紀及其之後的遊牧政權來說,草原的爭奪更多是對人口的爭奪,而富裕的城市,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大環境之外,蒙古人在草原的屹立不倒,還有兩個更加現實的原因。那就是西部的瓦剌和東部的女真。雖然前者嚴格來說,並不能完全算進蒙古人之中,但是瓦剌哪怕在也先死後,失去了對蒙古高原的統治,但這些強悍的遊牧民們,卻仍充當了防波堤的作用。瓦剌人所擁有的戰鬥力,不僅讓中亞和欽察草原的遊牧政權們,不願去硬踹這塊鐵板,甚至瓦剌人還時常對著這些遊牧鄰居“圍湖造陸”,不斷的侵佔哈薩克人等民族的草場,時常對其進行劫掠。後來崛起的準噶爾,更是險些吞併了哈薩克汗國。


"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編者按:談及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歷史,那麼城頭輪換大王旗,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於中原民族大多單純的王朝更迭。在草原上,從匈奴到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數的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之後又都很快的隨風而逝。只有蒙古族從成吉思汗問鼎草原之後,一直成為草原的主人,堪稱草原上的“釘子戶”。甚至讓草原成為了蒙古草原,甚至衍生出蒙古高原、蒙古人種等稱謂。那麼,蒙古人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了這一點呢?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想要說明為什麼蒙古人會成為蒙古草原的“釘子戶”,那麼就必須要先簡單說一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政權更迭的原因。與中原地區漢族佔據絕對人口比例不同的是,草原地區其實在蒙古人之前,往往是出於一個多部族並存的狀態。當然,遊牧民的“民族觀”與我們今天的所說的“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區別。由於受到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因此他們不同部落之間,往往是相互交疊。遊牧民的部族,實際上是依靠政治上從屬關係建立,而非中原地區那樣更多是依賴血緣與文化的紐帶。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相影響往往非常迅速

這種社會結構給遊牧政權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快速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吸收別的部族,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短短近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就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這種結構卻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任何一個遊牧部族政權,其維持統治的核心,都只是以統治者家族所控制的核心軍事力量來維持。一旦這種力量衰落,或者因為包括尋找新牧場等原因出現大的遷徙,移動,就很容易導致位於下層,或者依附的部族脫離控制,從而導致民族層面的崩潰。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突厥人在東亞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唐帝國對突厥汗國的軍事打擊

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動體。從南俄草原,到中亞北部再到西伯利亞南部和蒙古高原和準噶爾盆地與內蒙古高原。廣袤的草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水盆。因此一旦一個地區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那麼就立刻會有新的勢力前去填充。比如鮮卑人原本就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匈奴衰落後,迅速填充了匈奴人在草原的生態位。突厥人也同樣是填充了柔然人衰落後留下的草原霸權空白。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草原是遊牧民遷徙和作戰天然的高速路

那麼蒙古人,究竟是為何能夠避免自己重蹈匈奴和突厥的覆轍呢?這和蒙古人當時的內部情況,以及外部條件,都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說內部條件,就像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所說的那樣,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高原之後,他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就是將當時草原各部進行整合,從而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蒙古部族。同時,他在政治層面之上,通過當時的薩滿教,將黃金家族的至高無上地位,銘刻在了當時蒙古人文化之中。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成吉思汗完成了對蒙古各部的統合

因此,在北元實際上崩潰後,無論是瓦剌的崛起,還是蒙古各部的內戰,實際上都是在一個“蒙古”的大範疇內。甚至在瓦剌崩潰之後,北元各部的爭端,其實本質上,也是黃金家族的內戰。因此這也就不存在因為本部衰落,從而導致整個部族崩潰消亡的危險。因此甚至可以說,到了明代的蒙古人,其實相對於傳統遊牧的部族觀念,倒是已經更加接近中原語境下的民族。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明代的蒙古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遊牧部族群體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蒙古人所面臨的外部條件了。與匈奴和突厥統治時代所面臨的外部條件不同的是,由於十三世紀蒙古的擴張,以及在其征服領土上,建立汗國,整個亞洲內陸的政治環境,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政治構架方面,蒙古人將自身借鑑了東亞帝國模式的汗國整體,通過建立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等獨立汗國,將其植入到了中亞和北亞以及東歐的草原。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蒙古的征服和各個汗國的建立,客觀上促進了一些地區遊牧民族的政治文明發展

而後伴隨著“蒙古和平”的到來,各地之間的貿易,給這些汗國們都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是想要維持貿易的持續發展,大規模的民族人口遷徙,顯然是一個不利因素。加之貿易本身促生了一些列的城市。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即使是在蒙古帝國崩潰後,各個汗國之間的爭奪內鬥,往往最重要的已經不再是對於草場的爭奪,而是對於擁有更多商人和財富的城市的爭奪。因此,幾乎沒有什麼大型貿易城市的蒙古草原地區,自然不會是其他遊牧強權心儀的目標。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對於14世紀及其之後的遊牧政權來說,草原的爭奪更多是對人口的爭奪,而富裕的城市,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大環境之外,蒙古人在草原的屹立不倒,還有兩個更加現實的原因。那就是西部的瓦剌和東部的女真。雖然前者嚴格來說,並不能完全算進蒙古人之中,但是瓦剌哪怕在也先死後,失去了對蒙古高原的統治,但這些強悍的遊牧民們,卻仍充當了防波堤的作用。瓦剌人所擁有的戰鬥力,不僅讓中亞和欽察草原的遊牧政權們,不願去硬踹這塊鐵板,甚至瓦剌人還時常對著這些遊牧鄰居“圍湖造陸”,不斷的侵佔哈薩克人等民族的草場,時常對其進行劫掠。後來崛起的準噶爾,更是險些吞併了哈薩克汗國。


匈奴和突厥都被“強拆”了,為何蒙古人仍是草原上的“釘子戶”?


▲瓦剌人使得中亞遊牧民入侵蒙古高原在軍事上難以實現

而在東方,遼金的崛起,尤其是金朝女真對中原地區的移民,極大的透支了東北地區的人力。因此直到16世紀之前,當時的東北各部女真,即使是在蒙古各部混戰的黑暗時代,也沒有像鮮卑或者契丹那樣入主草原的力量。後來哪怕是後金—清的崛起,他們即使能夠深入蒙古草原,但卻也並沒有足夠的人口,來對蒙古草原進行大規模的移民統治。也正是如此,最終蒙古人,成為了直到今天,統治蒙古草原時間最長的民族。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