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重騎士為何打不過蒙古騎兵?四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吃的不同

中世紀的蒙古大軍所向披靡,1241年拔都率十二萬人西征,攻入波蘭、立陶宛,席捲東歐與中歐,摧毀了基輔、布達佩斯等三十個城市。1242年春,窩闊臺的死訊傳來,拔都班師回朝,歐洲的危機才宣告解除。歐洲騎士為什麼在蒙古騎兵面前節節敗退,一直都算個有趣的歷史問題。

歐洲重騎士為何打不過蒙古騎兵?四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吃的不同

其實歐洲騎士也並不是弱雞,騎士要從小學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等等技術,再加上板甲和馬鎧,對付一般軍隊綽綽有餘,但就是碰上蒙古騎兵後,被打得無法還手。歐洲騎士和蒙古騎兵的差距在哪呢?現在普遍認為差距表現在四個方面:

兒童培養:

兒童是兵員的基礎,要建立一隻戰無不勝的遠征大軍,必須要從小孩開始訓練。

歐洲騎士,最開始要當侍從,跟著老騎士學習戰鬥和禮儀,這樣的孩子練習最多的戰鬥技巧都偏近戰,熟悉劍與盾之間的配合。

歐洲重騎士為何打不過蒙古騎兵?四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吃的不同

蒙古人生於草原,兒童從小鞍馬嫻熟,騎馬就如同走路一樣。在人馬和一的基礎上,不斷地練習馬上射箭技術,如果不達標,不僅會被族人恥笑,甚至會被拋棄。

裝備有別:

歐洲騎士和武士注重防護力,以驍勇力大著稱的羅斯基輔貴族為例,他們全副武裝,鎖子甲,長矛、短劍、戰斧,一樣不少。如果是騎士,不僅自己穿著盔甲,有些還會裝備馬鎧,這樣一來,雖然防禦力有所保證,但機動能力實在堪憂。

歐洲重騎士為何打不過蒙古騎兵?四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吃的不同

蒙古士兵一般穿棉衣,主要武器是弓箭,輔助有一把短刀。不過蒙古人的弓箭十分先進,雖然尺寸小於歐洲長弓,但射速快,射程遠,便於騎兵靈活使用,是十三世紀時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弓。

補給差異:

歐洲士兵和騎士要求的補給很複雜,主食穀物雜糧,輔助有肉食和蔬菜。由於身著沉重盔甲,體能消耗大,容易感到飢餓。並且一旦決定吃飯,歐洲軍隊需要紮營打火做飯,這項工作十分耗費精力和時間。

歐洲重騎士為何打不過蒙古騎兵?四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吃的不同

蒙古騎兵扛飢餓,且極度吃苦耐勞,飲食簡單但富有營養。蒙古騎兵可以不吃糧食,只進食生肉、肉乾、馬奶和血。緊急情況下,他們吃一切能吃的東西。依靠這種簡單臨時補給,蒙古人吃飯休息都在馬上完成,不用紮營打火,所以他們的騎兵來去如風,能以極快的速度渡過大河,穿過茂密的森林,達到戰術的出其不意。在戰機轉瞬即逝的戰場,這一點尤其重要。

戰術差別:

蒙古人極其擅長一種游擊戰術——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此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先進之處在於全域和全時打擊,不管是進攻、撤退、誘敵深入、被追擊,任何機動情況下都可以射箭,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RTS遊戲中,把這種玩法叫“hit and run”,這種戰術需要極高的微操技術,一旦掌握,能迅速提高獲勝的機率。

歐洲重騎士為何打不過蒙古騎兵?四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吃的不同

當時歐洲騎士頂盔摜甲,近戰時戰鬥力強大,但機動力卻差距蒙古騎兵一大截。一旦遭遇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想跑都成問題,只能作為慢速移動箭靶,被慢慢射殺。另外,蒙古騎兵不崇尚強攻,只有當用弓箭給對方造成足夠傷害後,少量近戰騎兵才去收拾殘敵。1241年,就是靠“曼古歹”戰術,蒙古騎兵在多瑙河畔大開殺戒,擊潰了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帶領的十萬大軍,當時這支歐洲最精銳的十萬匈牙利大軍陣亡七萬多,喪失了一大半戰鬥力。蒙古人一仗就幾乎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

總結:

當然,除此上面四點,蒙古人還有黑科技——回回炮,也就是拋石機。通過這種攻城器械,蒙古人補上了他們野戰部隊不擅攻城的短板。上述幾個方面因素結合起來,讓蒙古大軍戰無不勝,橫行公元13世紀的歐亞大陸。不過,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蒙古騎兵固然厲害,但他們沒有先進的文化和制度支撐,雖然征服了不少國家,但很快在被征服國家的文化中被征服,蒙古帝國如流星一般,在歷史上轉瞬即逝。

你對蒙古騎兵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吐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