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訪古!帶你走進這座千年古城'

"


"


雄安訪古!帶你走進這座千年古城


"


雄安訪古!帶你走進這座千年古城


雄安訪古!帶你走進這座千年古城


聖人殿涼亭

仲春的一個黃昏,我們驅車沿雄安新區安新縣白洋澱大道一路急行,趕在太陽落山前到達位於安州鎮的安州古城腳下。

安州是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文化積澱深厚,春秋戰國時期稱阿城、葛城,曾為燕趙兩國屬地。東漢末年置依政縣,魏初改稱依城縣,唐代稱武興、武昌、唐興,宋改唐興寨、順安軍。金天會七年(1129年),改順安軍為安州,並設立州治,安州稱呼即始於此。明洪武年間改安縣,後復安州,民國二年(1913年)複稱安縣。民國三年(1914年)取安州、新安二地名各首字稱安新縣,安州為安新縣治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新縣政府駐地移至安新縣新安鎮,即現在縣城所在地,安州改為安州鎮。

安州城垣最初為土城,是北宋時期朝廷為防禦遼兵而修築的。明萬曆中期以三合土為基,外加城磚包砌。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兵部尚書,安州人陳德華離職回籍,自請效力修建安州城,未竟,奉詔為左部御史,因命其侄陳筠代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內土外磚,規模宏大完備。城高8.4米,上寬3.4米,四門分別設有甕城,後遇連年水患,年久失修,城塞不固,至1938年,因軍事需要,城牆、城門被拆除。為防水患,僅留下1米半至2米高的城基,為安州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研究冀中城池建築發展的重要資料。

在安州北門甕城內矗立著一座民國時期的抗稅亭,是當地葦民為紀念抗葦蓆稅勝利而修建的一座六角亭,安州名士潘齡皋親自撰寫“賜福不聞寬大令,締苛猶存好生心”的楹聯,鐫刻在抗稅亭的兩根立柱上。潘齡皋為清末民初當地有名的書法家,人稱“潘翰林”,其英名及書法藝術至今為家鄉人所景仰,安州民間文化人士自發創辦了潘齡皋書法研究院,收集並陳列潘齡皋生平事蹟相關的資料及其字帖書籍。

東距抗稅亭不過百米處,便是聖人殿涼亭,相看兩不厭,二亭守望了百年。聖人殿是當地人對孔廟的稱呼,建築規模宏大,現唯留一座涼亭,成為了當地的地標。

古城安州,人傑地靈,文脈綿延不斷。由宋至清,安州共出了30多位進士,這些安州籍的名士,都曾為家鄉做出過貢獻,成為當地人的楷模,為百姓所敬仰。其中,最讓人稱道的是“陳氏三進士”:陳德榮、陳德華、陳德正同胞三兄弟。清史記載:“南有福建林(林則徐),北有安州陳(陳德華)。”可見陳進士在當時的盛名。

安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古城。千百年來,古城閱盡了刀光劍影,見證了太多的金戈鐵馬和世間浮華。明代樊鵬《吊安州太守徒單航》詩云:“嗟彼孤城守,當季一危難。國危身力戰,兵敗血成丹。正氣關雲暮,清風塞月寒。英雄百代少,沙草淚痕幹。”徒單航,金代安州太守,詩中記載了當年蒙元大軍壓境,兵臨安州城下,太守徒單航率全城軍民,同仇敵愾,英勇禦敵,死守安州城的故事。

安州烈士塔,位於安州鎮西角村小學北側。夜幕降臨,看門的阿姨聽說是為瞻仰烈士遠道而來,欣然放行。安州烈士塔是白洋澱地區重要的革命文物,塔內祭奠著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犧牲的祖籍白洋澱的革命烈士,現為安新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安州古城,猶如一條緩緩流淌的歷史長河,悠悠過往,豐厚積澱,有待後人用心去打撈,探索,發現,傳承。


主辦:中共河北雄安新區工作委員會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

運營:河北日報報業集團

監製:李長鬥

來源:河北日報

作者:劉潔

[編輯|劉思聰、孫牧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