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村村向上,天天向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進程中,資江河畔,銀城大地,一大批村莊順應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定不移地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村村向上》系列報道,聚焦益陽新時代“山鄉鉅變”中村與人的故事。首期,我們重點關注神韻安化,看革命老區在脫貧摘帽後,一座座村莊的堅守與向上,如何匯聚成鄉村振興的華彩篇章。

村村向上①

進安化縣黃石村的大門。

村村向上①

穿黃石村而過的思賢溪上,又添了安定橋。

村村向上①

黃石村山上茶園,山下果園。

紅網時刻實習記者 劉志雄 記者 鍾浩 通訊員 陳尚彪 益陽報道

22公里泥路變水泥,3公里淺灘成清溪,231盞路燈照亮著25個村組,3000多株樹苗正吐露新綠。這一連串的數字裡,代表的是安化縣黃石村成為田園綜合體的鄉村夢想,正在4年的辛勤裡一點點實現。

安化縣江南鎮黃石村,距離縣城25公里,抬頭是山,低頭有溪。12000畝的山林,600畝的水域,資江的一級支流思賢溪自南向北穿村而過,這裡似乎天然就宜居,可同無數個“樑莊”(編者注:《中國在樑莊》為2010年“人民文學獎”獲獎作品。)一樣,這裡也曾是大國敝村裡的一員,也曾是貧困村的一員。

人居改造,舊盼頭換來新希望

思賢溪是村子的母親河,帶來了水源、沃土,卻也曾是黃石村多年貧困的主犯。

“之前每年都漲水,啥都給你沖走了,村裡投多少衝多少。”黃志飛的語氣頗為複雜,有些許無奈,些許苦惱,多的是如同大仇得報的快意,“現在漲水也不怕,淹不上來。”思賢溪相比改造前,河床寬了1米,深了半米,重要的是,淤積阻塞河道的石頭,現在要麼成了河堤,要麼變為路石。

黃志飛是村支書,退伍回鄉發現村裡的母親河成了鄉親們最大的災情,誓要把思賢溪治好。但村裡資金有限,唯一一條通往村外的路還是泥巴路,每年小規模的投入僅能在洪水後護住路基,來年又都會被沖走。

路爛,垃圾到處是,很多人的房子也爛,沒人願意留在村裡。凋敝的村貌讓人難有盼頭。

“要讓村裡人有希望,我們村也能變好,能發展起來。”黃志飛說,“首先得有全村人都感受得到的變化。”在扶貧隊和扶貧資金下來後,黃石村最先啟動的便是人居環境改造。

思賢溪清淤,清理出的石頭用於路面硬化;危房改造,鄉親們的住處有了保障;電網升級,建安全飲水工程,村民用電用水難的日子一去不返。公路硬化到組,毛路修到家門口,300個垃圾桶散步在村子各處。

有樓房,通水電,有廣場,村民直言條件快比得上城裡。但村民常年積習難改,垃圾桶剛佈置時形同虛設。黃志飛等村幹部建起微信群,組織屋場會(片區村民集中開會),發動全村衛生評比,實行門前三包,經過一年的勸導宣傳,大家終於養成清潔習慣。今天從S308國道進村,直到村子最裡頭,都難得看見散落的垃圾。

村子乾淨整潔,思賢溪水清無災,新修的幼兒園裡歡聲笑語,傍晚的廣場有村歌社舞。村子裡的變化被鄉親們看在眼裡,城裡打工的青壯年過年回來不再嫌棄的想走,黃石村終於真正意義上變得宜居。

可光有基礎建設,村子養不活村裡2000多號人,回來過年的仍要外出打工。扶貧隊會走,貧困村的名號也不光彩,村裡合計著,還是要有屬於黃石村的產業。集體經濟不做起來,發展就不可持續,黃志飛說。

產業規劃與基礎建設同步進行,看到了變化有了希望的鄉親也有了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

村村向上①

黃石村打造的歡樂田野,能四季採摘。

村村向上①

黃石村果園一角。

創辦產業,留住人回來建家鄉

2014年的黃石村,實體經濟幾乎為0,人均年收入不足2400元。

現在的黃石村,不僅有黃石茶葉專業種植合作社(以下簡稱茶葉社),還有安化新座標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旅遊公司)。天下傳福茶葉公司在這裡建廠,高馬二溪茶葉公司在這裡收茶,還有土花豬、土雞等養殖專業合作社先後成立。僅2018年,茶葉社和旅遊公司發出工資102萬元。

黃華明是茶葉社的總經理,也是茶葉社和旅遊公司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一開始只是在外漂久了不想漂了,想在家裡做點事情過個安穩日子。”黃華明說,他15年回家過年,發現省里正要來扶貧,“村子發展的機會來了!”

茶葉社的成立,源於黃華明和黃志飛等5個人的一次閒聊。村裡有大量土地閒置,茶園零散,在湖南省委統戰部扶貧工作組的引導下,黃石村因地制宜,決定發展當地傳統產業,種茶。茶葉社和旅遊公司現有茶園1000餘畝,村裡有115戶人都是村集體經濟的股東。

村民還自發成立其他類型合作社,在自己脫貧致富的同時,也能為村裡人帶來收入。以土花豬養殖合作社為例,該社養殖200頭花豬隻喂野草和熟食,需要向村民大量收購以往農戶家中用不上的紅薯葉等農業邊角料,僅此一項,多的農戶一年能增收2000元。

在黃華明等人看來,黃石村土地分散,不適合機械化農業生產,也不適合超大規模養殖,僅靠種茶賣茶,道路還是太單一,難以做大,也難以創造更多的崗位,留住更多的家鄉人。時逢安化實行全域旅遊,號召茶旅融合,黃石村找準了自己的路,要將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田園綜合體。

為了發展旅遊業,黃石村已開墾了280畝果園,80畝荷花池,3000株用於綠化的樹苗也均是櫻花、桂花和紫薇等觀賞、商業兩用的樹種。荷花池上修有觀光棧道,垂釣臺等休閒場所,在思賢溪上的項目黃石漂流也將於6月底試營業。

與果園配套發展的還有當地的蜂蜜產業,僅一兩個人養幾十箱蜂,一年便能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村外企業來村建廠開茶園,村集體辦產業,租金也是農戶的收入來源之一,最多的一戶每年能有4萬餘元的分紅。產業辦起來,就有了崗位,不愁留不住人。

曾經的凋敝山村,如今已熱鬧起來,村民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卻不再靠天吃飯。能家門口就業,享受天倫之樂,黃石村眾人的美麗鄉村夢,正靠自己的雙手在慢慢實現。

按村裡的設想,黃石村作為田園綜合體,既要有觀光茶園,能垂釣漂流,還要成為四季採摘園,要讓遊客既能來體驗農耕文化,也能進行山地越野拓展和親子活動,享受好山好水的大自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