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英:讓阿拉善仿古地毯走向全世界


馮桂英:讓阿拉善仿古地毯走向全世界

1992年,22歲的馮桂英離開當地礦山用品服務加工廠加盟阿拉善右旗地毯廠,在最初接觸財務工作的當口,她很快意識到,地毯廠生產第一線是比辦公室更適合她的戰場。

馮桂英聰慧好學,對地毯技藝專研和傳承情有獨鍾,馮桂英對一件事專注、專心的性格特點為她後來成為阿拉善右旗地毯廠成功改制的締造者埋下了伏筆。

拯救了一個非遺項目

由於馮桂英力挽狂瀾將昔日瀕臨破產的老地毯廠改制成為阿拉善盟乃至內蒙古知名的民族手工藝創新企業,馮桂英的改制舉動,不僅挽救了一個即將倒閉的老企業,更重要的是將古老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藝傳承了下來。一個國家非遺保護項目得以存世。

2008年10月,阿拉善仿古地毯製作技藝正式入選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馮桂英被正式命名為該項目的傳承人。

要敘述馮桂英的成功經歷,還得從她潛心熱衷於專研民族仿古地毯工藝的過往說起。

時光回溯,馮桂英1970年1月出生於阿右旗的一個普通家庭,求學期間,她天資聰慧、才智敏捷。1988年,馮桂英以優異成績考入包頭鋼鐵學院,成為當年阿右旗屈指可數的“天之驕子”。

在忙完繁重的財務工作的間隙,一種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著馮桂英,每每閒暇時,她虛心向廠裡的老師傅學習請教阿拉善仿古地毯的製作技能,得益於叔叔馮忠瑞和其他多位仿古地毯製作大師的悉心指導,心靈手巧的她經過刻苦專研揣摩練就了一身創新制作阿拉善仿古手工地毯的絕技。

她從阿拉善仿古地毯的選料開始入手,認真研究織毯原料阿拉善綿羊毛的特點,並很快掌握了植物染色法,同時創新了數種植物染色方法,使阿拉善地毯染色更加豐富,特別是對阿拉善“三藍”真色地毯的研究和製作有獨到見解。

馮桂英幾十年如一日,逐漸成為阿拉善仿古手工地毯製作技藝的行家裡手的重要身份成為她日後率先介入阿右旗地毯廠改制的法寶。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阿拉善右旗是內蒙古重要的仿古地毯生產基地,其沿用民間流傳數千年的結釦工藝令人叫絕。相關資料記載,阿拉善地毯仿宮廷圖案手編制作技藝的工藝形成於1736年左右,至今有270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印記為阿拉善仿古地毯蒙上了神祕的色彩。

“阿拉善仿古地毯以土種羊毛為原料,8字綰扣,採用蘇木、橡殼子、槐米、鎖陽頭、黑果枸杞和大黃等天然的植物做顏料,由於植物染色具有安全環保的優勢和其分子結構更具滲透力的特點,使得地毯成品年代越久遠,色彩更光鮮……”說起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品牌優勢,馮桂英總是滔滔不絕。

濃郁的傳統加工特色,加上大膽推陳出新,使得阿拉善仿古地毯既古香古色,又富有時代氣息,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實用價值以外,阿拉善地毯還是精美的工藝品和收藏品,是研究阿拉善歷史文化、民族習俗的一個重要素材,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

在馮桂英看來,阿拉善仿古地毯不僅是內蒙古的,也是世界的。作為我國獨有的民族工藝和阿拉善古老的傳統工藝項目之一,阿拉善仿古地毯繼承了阿拉伯和京式宮廷地毯的傳統,以其精湛獨特的製作工藝、淳樸美觀的圖案樣式以及古色古香的風格、隔潮耐磨的性能,在大漠戈壁獨樹一幟,歷來被業界尊為地毯技藝的鼻祖。

馮桂英的貢獻在於在繼承阿拉善仿古手工地毯製作技藝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制作方法和工藝,使仿古手工地毯製作技藝這件非遺瑰寶展現出巨大價值和魅力。同時,她的貢獻還表現在依靠仿古地毯的無形價值救活了一個廠,並帶領一群人從事業的低谷走向輝煌。

由此,當我們開始梳理馮桂英的業績時,發現馮桂英被光環圍繞,她有很多頭銜,她是阿拉善盟政協委員,阿拉善盟工商聯副主席,阿拉善盟女企業家會長、婦女手工協會會長,沙產業協會副會長、阿拉善右旗女企業家協會會長。

在長期參與企業和社會管理的過程中,馮桂英榮膺多項榮譽:她是內蒙古“2017年北疆最美創業女性”榮譽稱號獲得者、阿右旗巾幗創業帶頭人、優秀共產黨員、全盟民族團結模範個人、“巾幗建功標兵”、自治區“三八紅旗手”、全區“公益事業道德之星”、全盟優秀黨務工作者。她是“民族地毯公司”的改制的創始人和締造者。

“民族地毯公司”的產品一度被稱為中國仿古手工地毯的翹楚。其產品走進了廣交會、深交會,多年暢銷於歐美各國,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

馮桂英的創業經歷和為民族地毯傳承不懈奮鬥的創業精神長久在阿拉善大地傳為佳話,她印證並兌現了要讓阿拉善仿古地毯走向世界的承諾,馮桂英業已成為一代巾幗工匠的優秀楷模。

盤活了一家民族企業

在企業陷入困境時,馮桂英能夠牽頭改制的原因不僅是她身懷製作阿拉善仿古手工地毯的絕技,同時,馮桂英有著大學學業的背景,有著不甘服輸的性格、超前的管理才能和過人的才智和膽識,後來,企業改制成功後員工們一致認為:沒有其二,馮桂英是牽引地毯廠走出困境的最佳人選。

2000年,阿拉善右旗地毯廠在市場蕭條衝擊下,被迫宣告破產改制,這時的馮桂英被改革的大潮推到了改制的前沿。

2000年10月,馮桂英率先東挪西湊15000元入股地毯廠改制成立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藝地毯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民族地毯公司”)並出任董事長,

一位當時的在職員工回憶,在企業破產的當口,企業員工養老、再就業以及民族地毯工藝傳承等一大堆問題擺在了大家面前。愛廠如家的馮桂英,此時沒有了昔日的燦爛笑容,緊皺的眉頭訴說著心頭的顧慮。她試著與姐妹們探討企業的未來,多少個日夜,她獨自徘徊躊躇於地毯廠大院內思緒萬千,一段時間,馮桂英面對緊鎖的廠房大門和蕭條的市場冥思苦想,面對困境,她不斷謀劃著可行的方案和對策。

但企業破產後朝什麼方向走,如何改制,任何人心裡都沒有底。這時,馮桂英勇敢地站出來,積極宣傳和動員下崗人員以參股的方式參與重組地毯廠。馮桂英記得,當時很多員工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失去信心,有的人甚至質疑入股虧了本怎麼辦?許多業務骨幹和技術工人萌生離廠而去的想法,對此,她看在眼裡、急在心中。

“在鼓勵職工入股的前期,好多親朋好友不理解自己的選擇和做法,大家都在勸我入股要慎重,但我知道,自己一旦放棄,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藝傳承可能斷檔,自己或許會成為民族工藝傳承的罪人”。馮桂英是一個想到了就要做的人,為了挽救老企業這份責任,馮桂英率先入股,同時不辭勞苦反覆做員工的思想工作,講企業發展的百年大計,講未來地毯廠的走向和長遠發展的可行性。在她充滿專業的真誠敘述和親和力的感召下,員工們看到了希望,重拾信心,紛紛出資入股並在短時間內籌措資金40萬元,使老地毯廠有了足夠的週轉資金進行改制。不久,從地毯廠脫胎換骨的“民族地毯公司”應運而生,馮桂英從此肩負“民族地毯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兩大重任。一路走來,更多的感覺是欣慰。

成就一項未來

新生的“民族地毯公司”面臨及時打造拳頭產品的境遇,此時,為人低調,做事雷厲風行、乾淨利落的馮桂英果斷決定公司重新織做傳統的“三藍”地毯,打開銷售通道,以利仿古地毯以新的技法和質量佔領市場。

接下來,馮桂英帶領32名織造技藝女工,從摳頭、壓頭、擰頭、堆頭(疊加頭)、掛頭等每一個絨頭開始琢磨,邊織地毯邊琢磨邊試驗,同時嘗試從多種植物中提取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中關鍵的靛藍色,提高藍色的顯現性、牢固度。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懈努力,“民族地毯公司”終於織造出失傳多年的“琴棋書畫”“鹿鶴同春”等圖案的傳統手工地毯,產品投入市場後供不應求,受到國內外客戶的廣泛青睞。此時,一個好消息傳來:“民族地毯公司”改制當年實現扭虧為贏。

“企業的改制解決了生存問題,後續產品適應市場才能解決未來的發展問題”。當大家均沉寂在盈利的喜悅中時,馮桂英卻很清醒,她深知依靠現有的生產條件,傳承阿拉善仿古地毯技藝,做大、做強“民族地毯公司”很不現實。馮桂英深知,對阿拉善仿古地毯進行技術革新是企業發展的最終出路。目標一旦確定,馮桂英主動出擊,她先後遠赴赤峰、青海、上海、天津等發達地區的地毯廠考察學習先進生產經驗和管理理念。學有所成的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企業,她要借鑑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在“民族地毯公司”植入工藝創新的基因,她要求技術工人邊生產邊探索、邊研究邊改進,最終將機架織毯能力提升到了7×8米,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能和適應市場的能力。

20年來,從祖國北疆茫茫草原到秀美的南國;從西部浩瀚的沙漠到東部遼闊的海域都留下了馮桂英南來北往匆忙的腳步。她為“民族地毯公司”的未來,不辭勞苦,通過走訪廣泛收集民間民族文化圖案,啟發創作思維和靈感,在發揚民族傳統紋樣和民族色彩的基礎上,她將各種素材和藝術語言大膽地運用到圖案設計中,先後設計出巴丹吉林沙漠自然風光、曼德拉巖畫、額濟納旗胡楊林和適宜南方氣候的200道絲織手工地毯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備受消費者喜愛的地毯圖案。企業生產的手工100—140道仿古地毯、藝術掛毯和200道絲織地毯等系列產品成為公司的尖端產品。

在企業發展漸入佳境的同時,“民族地毯公司”成立了馮桂英勞模創新工作室,在新技術應用、繪圖軟件改良、基礎設備優化等方面進行多方位投資,以期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相當於企業研發中心的工作室先後對植物染色技術和傳統繪圖工藝進行改良創新,攻克了織毯過程中均染度、色牢度差、過渡色不易融合,特別是掛毯的繪製過程中圖案逼真效果差,配色人員配色難度係數較大等問題。其中,“民族地毯公司”獨創的植物染色技術的創新至今引領著西北地區手工地毯行業工藝的發展方向,被業界廣泛推廣應用到絨毛等特色產品深加工及民族工藝品、旅遊紀念品等的加工領域中。

企業每上一個臺階,馮桂英就開始一次思變,面對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演變,馮桂英思想的脈絡與企業的發展壯大進程緊緊相隨,面對阿拉善仿古地毯原有的圖案和原料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年輕化消費群體需求的實際,馮桂英再次下決心對產品工藝進行科研技術攻關,她親自披掛上陣又一次深入生產一線參與研發,力爭產品精細化、多樣化,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在企業運作進入一個相對輝煌期,馮桂英真正認識到了民族地毯工藝傳承的重要性,於是她發動家人、親友做義務宣傳員和地毯工藝傳承的實踐者,哥哥馮平玉、嫂子張菊萍、妹妹馮玉霞、侄女馮曉飛在馮桂英的影響下先後從事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同時收授數名徒弟傳授技藝,多次舉辦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地毯織造能人,夯實了阿拉善仿古地毯長遠發展的人才儲備基礎。

為了充分發揚和繼承企業傳統文化,她將一間展廳特地改為展覽室,高價回收民間的阿拉善地毯製品和相關織毯、洗毯、平毯、剪花、繪圖、圖案、染線資料以及公司各個時期的照片和獲得的榮譽,深刻記錄公司成立至今走過的46年風雨歷程,形成了一道充滿人文關懷和歷史底蘊的文化藝術長廊。

現在,每當有客人到訪“民族地毯公司”,去公司展覽室參觀是一項最隆重的迎客儀式。“這是改制前的老織機,這是典型的阿拉善‘三藍’地毯,這是師傅曾經最喜歡的剪刀……”走進“民族地毯公司”展覽室,馮桂英會如數家珍滿懷激情地介紹展覽室的一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從一份工作的選擇,到一項事業的鑄就,再到一種責任的擔當,馮桂英的阿拉善“地毯人生”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而昇華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由於馮桂英帶頭有方、卓越創新,“民族地毯公司”先後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內蒙古自治區第四屆文明誠信私營企業”、“阿拉善盟安置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先進企業”和“內蒙古經濟技術創新企業”、“質量優勝單位”、“出口履約信譽單位”、“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稱號。

回首創業歷程,馮桂英用柔弱而堅強的雙肩擔負起了民族地毯事業發展大任,“民族地毯公司”在完成華麗轉身的同時,正朝著新的高度進軍。

我們可以大膽設想一下,如果馮桂英沒有完美的進取精神,很難講“民族地毯公司”不會重蹈老地毯廠的覆轍,在企業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具備王者氣象的當口,她任然一如既往將愛的情結牽掛於心,她永遠不會忘記是黨的好政策和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與幫助才有了“民族地毯公司”的今天。

多年來,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馮桂英不忘回饋社會的關愛,在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用“愛”書寫的足跡:脫貧攻堅精準扶貧一對一幫扶、“萬企幫萬村”行動、資助貧困學生、貧困家庭、關愛孤寡老人等現場,均能看到馮桂英忙碌的身影。截至目前,她累計幫扶貧困家庭學生30餘人,捐助資金40餘萬元。馮桂英的成功帶動了當地更多的人蔘與地毯業產業鏈實現就業。

在一次獲得表彰後的間隙,馮桂英表示,企業的發展需要管理者具有卓越的遠見和洞察力,能否在全面提升自身發展能力的過程中,帶動更多的人在發展中受益,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歲月的積澱,多彩人生的濃縮,使馮桂英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眾星捧月,永遠孤掌難鳴。

展望未來,馮桂英將以巾幗工匠的情懷,在阿拉善草原樹立阿拉善仿古地毯不朽和難以逾越的豐碑,用如椽巨筆繼續書寫仿古地毯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動人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