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檢查帶來的煩惱及傷害

癌症 乳腺癌 體檢 腫瘤 津武鄭韓 津武鄭韓 2017-09-03

在一次學術會議的茶歇時間,我正在同一位風溼病專家黃教授聊天,一位女士出現:“黃教授,有一個病人,檢查發現她的狼瘡抗體都升高了,怎麼治療?”

“有什麼症狀嗎?”黃教授問。

“沒有。”女士回答。

“那不需要治療,定期複查。”

女士很是著急:“抗體高,病人很憂慮,怎能不治療呢?”

“僅抗體高不能診斷狼瘡,必須結合臨床。”黃教授堅定地回答。

我暗暗佩服黃教授,好奇地問那位女士,沒有臨床症狀,為什麼能發現那些抗體增高?女士回答,是“常規”體檢。我無語了。

過度檢查帶來的煩惱及傷害

幾年前,一位朋友輾轉找到我,懇求我找吳孟超教授會診,因為他知道我是吳老的學生,更知道吳老是世界上最好的肝膽外科專家。“病因”是他的妻子因一次體檢,CT發現肝臟上有一個“1×1cm佔位性病變”。自此,他妻子茶飯不思,體重減輕,常常把先生及孩子叫到身邊,大有安排後事的架勢。後經多次CT及MRI複查,多方會診,確診為“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屬良性病變,沒有臨床症狀,不需特殊處理。但自此以後,那個“血管瘤”在朋友妻子的大腦中深深紮根,肝區不時隱隱作痛,儘管每年的CT檢查都沒有發現“佔位病變”有任何變化。朋友感嘆道,那年妻子真不該升官,享受那CT檢查待遇,導致這五年她一直在同人生舉行告別儀式。

過度檢查帶來的煩惱及傷害

過度檢查在發達國家也同樣嚴重。《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經報道,1996年,美國實施CT檢查數量為50餘萬人次,2007年,CT檢查人數上升到6200萬人次。而腫瘤的診治水平並沒有顯著提高,平均壽命亦無顯著延長。文章分析,腹部及腦部的CT檢查可以顯著增加腫瘤的風險,特別是在35歲以前接受CT檢查風險更高。可怕的是,即使僅僅是一次檢查,也可增加腫瘤發生的機會。

然而,有的醫生甚至常規以CT檢查作為診斷“闌尾炎”的手段。而我們在當實習醫生的時候就知道,掌握“轉移性右下腹疼痛”的臨床表現診斷原則,就可保證對90%的闌尾炎不漏診,再加上“白細胞升高”等普通實驗室檢查證據,常常可做到萬無一失。“常規”動用CT診斷闌尾炎這一古老及經典的疾病,實屬不可思議。

過度檢查帶來的煩惱及傷害

針對談乳腺癌色變,以及過度檢查導致假陽性率攀升而造成恐慌的現象,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於2009年公佈了新的“乳腺癌篩查推薦”。明確提出:不提倡對40歲~49歲的婦女進行每兩年一次的乳腺癌篩查;只有在有證據顯示有個體需要時才應對50歲以下的婦女進行篩查;特別值得關注的一點是,USPSTF不推薦醫生教婦女進行自我檢查。僅建議針對50 歲~74歲的女性實施兩年一次的乳腺癌篩查。這個推薦顯然是針對濫用鉬靶照相,甚至CT及MRI掃描篩查乳腺癌的現象制定的。儘管此推薦有強有力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還是引起了業界及社會的極大震動及爭議,特別是該推薦反對醫生對病人開展自我檢查教育,與常規思維背道而馳,大有矯枉過正的嫌疑。

過度檢查不但能造成浪費,還給人帶來煩惱及傷害,同時,會產生物極必反的效應,造成延誤病情的可能。

你是否經歷過過度檢查? (單選)
0
0%
是,給我帶來了煩惱及傷害
0
0%
是,但並沒有造成多大損失
0
0%
否,檢查越多、越高精尖越好
0
0%
否,我有分辨的能力不會過度的檢

原創: 肖飛 | 生命新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