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種癌症會遺傳!家裡有親人患這種癌,你就要當心啦!

癌症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花山檢察 花山檢察 2017-11-05

來源: 安徽商報

我們為什麼會患癌症呢?不僅僅是飲食、環境因素,還和我們的基因遺傳有很大的關係。比如:

2003年著名演員梅豔芳因宮頸癌醫治無效病逝,梅豔芳媽媽、姐姐、哥哥等都是因癌症離世。

2013年,58歲的女排名將陳招娣因直腸癌轉移肝癌晚期逝世,陳招娣的父母、2個姐姐以及弟弟均患類似病症身故。

再比如拿破崙一家,其父、祖父、3個姐妹和4個兄弟,以及拿破崙本人都死於胃癌。

注意,這6種癌症會有遺傳甲狀腺癌多於3例遺傳概率超9成

臨床中發現,如果家族中一級親屬(比如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中有3例或3例以上病人,那麼這個家族具有遺傳性的概率會超過94%。

所以,如果家中有2-3個患過甲狀腺癌的親屬,建議及早進行預防和基因篩查。

腸癌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很多腸癌患者都是從腸道息肉開始的,最終演變成大腸癌。但你不知道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我們最終看到的結果就是家族性的大腸癌。

對此,專家建議,如果家中有親屬患有大腸癌,最好在每年體檢時加上結腸鏡檢查。

胃癌10%的胃癌都是遺傳

腫瘤專家介紹,在所有的胃癌患者中,有5%~10%是屬於遺傳性胃癌,也就是父母的基因遺傳給自己的。其中比例最多的要數遺傳瀰漫型胃癌,因為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

如果你自己是高風險人群,建議每年體檢時加上胃鏡檢查。

乳腺癌近親患乳腺癌風險增3倍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如有一位近親患乳腺癌,則患病的危險性增加3倍;如有兩位近親患乳腺癌,則患病率將增加7倍。

大家最為熟知的當屬好萊塢明星安吉麗娜·茱麗。她從母親那遺傳了突變的癌症易感基因,為預防乳腺癌,她進行了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手術。

專家提醒,如果家族中有多名年齡較小(低於50歲)就發生乳腺癌的患者,那麼很可能是家族乳腺癌基因,你很可能就是高危人群。

肺癌家人患肺癌+吸菸,風險高14倍

肺癌流行病學報告顯示,一個人的近親中有患肺癌的,而他又吸菸,則其患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人要高14倍。日本學者調查證明,在肺鱗狀細胞癌患者中,35.8%的患者有家族史;肺泡細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高達58.3%。

因此,高危人群預防肺癌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並且遠離二手菸。

肝癌明顯的特徵就是家族史

肝癌也是具有遺傳性的,這已經被醫學界認可,並從基因水平證實。肝癌遺傳易感性最明顯的臨床特徵就是家族史,即在同一個家族的數代中,有多個肝癌患者,其家族患肝癌機率高於普通家族。

家有肝癌患者,其子女無論身體好壞都要進行一次全面的肝臟檢查,如肝功能全項、B超等。

相關閱讀:

“癌症性格”存在嗎

“癌症性格”的說法現在很流行,很多人對照著所謂“癌症性格”標準,覺得自己符合其中的一條或幾條,於是整天擔心自己是否患上癌症,從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那麼到底有沒有“癌症性格”?真的是某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患癌嗎?

癌症不僅是生理病,也跟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如果人們長期精神萎靡、焦慮壓抑,處於負面情緒中,勢必會帶來失眠問題,進而導致食慾不佳,吃不好睡不好,如此一來,機體免疫力下降,癌症就可能找上門來。吃好睡好心態好,是防病防癌的基礎。樂觀、心態好的人,不是說一定不得癌症,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得癌症的機率至少低一些。

“癌症性格”不存在。不應該給性格戴上“癌症”的帽子。性格本無好壞之分,各種不同的性格都有其優勢和劣勢,不能絕對地說哪個性格好,哪個性格壞,關鍵是懂得揚長避短。也就是說,我們要儘可能把性格中好的一面展現出來,而將不好的一面努力縮小。性格與癌症可能有某種關係,但主要是指某種性格中不好的一面,如果放任不管,甚至將其放大,無論對人際交往還是身體健康,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不要讓自己長期處在負面情緒中。其實,很多人關注性格與癌症,本質上是關注社會心理因素與癌症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偶爾的或短暫的負面情緒,對身體並沒有太大危害,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癌症不是一日“養”成的,不管是外在致病因素還是內在心理因素,短期內不會有明顯後果,就怕長期“浸泡”在負面情緒中。所以,最關鍵的是要懂得調節情緒,必要時求助心理諮詢師甚至心理醫生。

癌症也會重男輕女

男性不僅癌症發病率高,患癌後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分析》顯示,惡性腫瘤死亡率為男性201.67/10萬,女性124.06/10萬。《報告》也指出,男性結直腸癌、胃癌、肺癌的5年觀察生存率低於女性。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尤長宣告訴說,不只中國,國外也是男性比女性患癌多、治癒率低,其中肺癌、胃癌、肝癌最為突出。美國2017年癌症統計數據顯示,相較女性,男性癌症發病率高20%,癌症死亡率高40%。英國一項統計學研究發現,男性罹患癌症的機率比女性高16%,死亡率高40%。排除一些男性或女性特有的癌症(如前列腺癌和宮頸癌),以及某一性別中更為常見的癌症(如乳腺癌),在兩性都會罹患的癌症中,男女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差異更為明顯,男性比女性分別高出60%和70%。

如何辨別癌症徵兆

  咳嗽不停,痰中帶血,警惕肺癌。肺癌的典型徵兆是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胸痛等,約2/3有頑固刺激性咳嗽。與感冒、支氣管炎咳嗽不同,這種刺激性咳嗽用抗生素無法減輕,通常是間斷性咳血痰或痰中帶血絲,或咳嗽有大量泡沫痰,伴隨喉部哮鳴音、胸悶、氣促等表現,短期內體重明顯下降,有不明原因的低熱。若上述症狀持續2~3周不緩解,建議就醫。

  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警惕胰腺癌、胃癌、食道癌、肺癌。體重是健康“風向標”,其突然減輕是機體出現慢性消耗的表現,可伴隨貧血、乏力、發熱等。如果飲食運動均未改變,但體重在一兩個月內下降10%左右,伴有厭食、腹瀉、便祕等,要警惕上述幾種癌症。不過,導致體重驟降的疾病很多,最好請醫生進行綜合判斷。

  疼痛,警惕骨癌、睪丸癌。疼痛是多種癌症的症狀,多見於中晚期,骨癌和睪丸癌早期就可能出現疼痛。骨癌早期疼痛具有固定性、持續性特點,夜間尤甚,且日益加重。當感到腰背、四肢、關節等處疼痛、腫脹,找不到創傷、炎症、風寒等誘因,就要提高警惕。睪丸癌疼痛常是局部隱痛、脹痛,痛感不是很強烈,手摸睪丸能發現不對稱,患側體積增大,有下墜感。

  長期便祕、腹瀉,大便有血或呈深色、黑色,警惕結腸癌、直腸癌。大便形態、顏色以及排便規律的變化,是結直腸癌最直接的早期表現。40歲以上人群,若出現稀便、黏液便、膿血便,或便中帶血,呈鮮紅色或果醬色,長期下腹部不適,如腹脹、腹痛、腹鳴或隱隱作痛,且有原因不明的貧血、消瘦、無力,腹部可觸摸到腫塊,需及時就診。不過,便血是臨床上較複雜的一種症狀,痔瘡、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能導致,但性狀、顏色不同,若只發現便中帶血不必過於恐慌,聽從醫生指導即可。

  乳腺不規則腫塊或乳頭血性溢液,警惕乳腺癌。80%的初診乳腺癌患者,是因無意中摸到乳腺腫塊而就診。腫塊多為單發,以無痛性腫塊居多,少數伴有隱痛或刺痛,邊緣不規則、表面不光滑,若還伴有乳腺皮膚的“酒窩樣”或“橘皮樣”改變,建議就醫。非妊娠期女性乳頭流出膿液、漿液、血液等,可能是乳腺增生、乳腺導管擴張症或乳腺癌表現,需請醫生進一步判斷。

  陰道莫名出血,警惕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有些女性在性交、婦科檢查,或用力排便後有少量陰道出血,呈淡紅色或褐色,屬“接觸性出血”,可能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信號。陰道出血一般先少後多,或時多時少,病情發展到中期,出血會明顯增多。此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並堅持4~6個月複查。絕經期後有不規律陰道出血或血性白帶,在排除宮頸癌和陰道炎後,應高度警惕子宮內膜癌。

  排尿疼痛、血尿、尿量變化,警惕膀胱癌、前列腺癌、腎癌。血尿是膀胱癌發出的第一信號。75%~78%的膀胱癌患者有血尿症狀,多呈無痛性或間歇性,有時會自行停止。血尿有些是可以用肉眼發現的,但多數肉眼不能察覺,需做尿常規檢查。

  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以及尿瀦留都可能是膀胱癌早期症狀。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表現多是尿流分叉、尿程延長、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感等,血尿反倒不是主要症狀。性生活時出現射精疼痛,或射出血性精液也需警惕。腎癌早期表現不典型,部分人會出現血尿,無痛性間歇發作。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有表現都應請醫生判斷確診。

  長期口腔潰瘍,口內舌頭有白色斑點,警惕口腔癌。口腔潰瘍通常10天內會自行癒合,長時間不癒合的潰瘍可能是結核性潰瘍或者癌症。若潰瘍伴有反覆出血及不明原因的麻木、灼熱、乾燥感,且超過兩週不癒合,就要警惕。口腔白斑是一種上皮異常增生的癌前損害特徵,也需要留意。

  淋巴結腫塊,警惕淋巴瘤。淋巴結是免疫器官,出現腫大一般與各類炎症有關。但若出現腫塊,則可能是淋巴瘤、艾滋病、淋巴結核等嚴重疾病的徵兆。若淋巴結腫大時間較短,摸起來比較柔軟,自覺疼痛或壓痛,一般屬於良性;若頸部、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長時間不消,堅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無疼痛或壓痛,且逐漸增大,則要警惕腫瘤的可能。

  消化不良、吞嚥困難,警惕食道癌、胃癌、喉癌。上述兩大症狀在生活中極為常見,誘因很多,但如果出現長時間不明原因的持續消化不良,需考慮胃癌的可能。長期吞嚥困難,進食時出現胸骨後疼痛、食管異物感,不進食也會感到食管壁有菜葉、碎片或米粒貼附,吞嚥下食物後會感到食物下行緩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內,應儘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鏡檢查。

  嗓音嘶啞,警惕喉癌、甲狀腺癌。喉癌的早期症狀不典型,和咽炎有許多相似之處。若出現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刺激性乾咳等症狀,或有痰中帶血、咽部異物感等,對症治療不見好轉,或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應進行詳細的喉鏡檢查。甲狀腺癌早期也少有典型症狀,很多人是單位體檢時發現,聲音變嘶啞是甲狀腺癌的一個信號,應及時做頸部B超排查。


來源:人民網健康微信綜合健康時報、生命時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