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必知:艾、艾絨及艾炷艾條(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

艾灸必知:艾、艾絨及艾炷艾條(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

1、艾的作用

艾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自然生長於山野之中,我國各地均有生長,古時以蘄州產者為佳,特稱蘄艾。艾在春天抽莖生長,莖直立,高 60~120cm,具有白色細軟毛,上部有分枝。莖中部的葉呈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有柄,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有不規則的鋸齒,表 面深綠色,有腺點和極細的白色軟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絨毛;頂端葉全綠,橢圓形、披針形或絨形。頭狀花序,無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細軟絲狀毛,7~10月開 花。瘦果呈橢圓形,艾葉有芳香型氣味。

在農曆的4~5月間,當葉盛花未開時採收。採收時將艾葉摘下或連枝割下,晒乾或陰乾後備用。艾葉中纖維質較多,水分較少,同時還有許多可燃的有機物, 故艾葉是理想的灸療原料。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用艾葉做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回陽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見圖 ) 現代研究:蘄(祈)艾含揮發油約0.002%,主要成分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尚含膽素鉀鹽以及維生素甲、乙、丙、丁等。苦艾醇、苦艾酮有興奮中樞作用。 苦艾中含有鉀類、柔酸,氯化鉀等,故有解熱、止血、鎮痛的作用。

艾灸必知:艾、艾絨及艾炷艾條(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

2 、艾絨的製備

採集肥厚新鮮的艾葉,放置日光下曝晒乾燥,然後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搗碎,篩去雜梗和泥砂,再晒再搗再篩,如此反覆多次,就成為淡黃色潔淨細軟的艾絨。 艾絨按加工(搗篩)程度不同,分粗細幾種等級,臨床根據病情的需要而選用。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細艾絨;若作間接灸,可採用粗艾絨。

艾灸必知:艾、艾絨及艾炷艾條(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

3 、艾炷和艾條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為艾炷。每燃盡一個艾炷,稱為一壯。 製作方法 製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純淨陳久的艾絨置於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邊捏邊旋轉,把艾絨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不但放置方便平穩,而且燃燒時 火力由弱到強,患者易於耐受。手工製作艾炷要求搓捻緊實,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條件的可用艾炷器製作。艾炷器中鑄中錐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將艾絨放入 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屬製成下端適於壓入洞孔的圓棒,直插孔內緊壓,即成為圓錐形小體,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製作的艾炷,艾絨緊密,大小一致,更便於 應用。根據臨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為三種規格,小炷如麥粒大,可直接放於穴位上燃燒(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棗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欖大,常用於間接灸 (隔物灸)一般臨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徑約0.8cm,炷重約0.1g,可燃燒3~5min。

② 艾條:指用艾絨捲成的圓柱形長條。根據內含藥物之有無,又分為純艾條(清艾灸)和藥艾條兩種。一般長20cm,直徑1.2cm。因其使用簡便,不起泡,不發瘡,無痛苦,患者還可以自灸,故臨床應用更為廣泛。

純艾條:取制好的陳久艾絨24g,平鋪在8寸(26cm)長、8寸(26cm)寬,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0.35寸(1.5cm)的圓柱形,越緊越好,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

藥艾條:主要包括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三種。 普通藥艾條 取肉桂、乾薑、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朮、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細末。將藥末混入艾絨中,每支艾條加藥末6g。製法同純艾條。

艾灸必知:艾、艾絨及艾炷艾條(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

太乙針 其藥物配方歷代各家記載各異。近代處方為:人蔘250g,參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鑽地風500g,肉桂500g,川椒 500g,乳香500g,沒藥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蘄艾2000g,甘草1000g,防風2000g,麝香少許,共研為 末.取紙(紙寬41cm,長40cm),內置藥末約25g左右,卷緊成爆竹狀,越緊越好,外用桑皮紙厚糊6~7層,陰乾待用。

雷火針 用艾絨94g,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乾薑、穿山甲各9g,研為細末,過篩後,加入麝香少許。取棉皮紙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雙摺重複於上。鋪 潔淨艾絨於其上,拿木尺等輕輕叩打使均勻成一平方形,然後將藥料勻輔於艾絨上,捲成爆竹狀,外塗雞蛋清,以桑皮紙厚糊6~7層,陰乾勿令洩氣待用。(注: 比艾條要粗大的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